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3章 【紀實詩】杜甫三絕句

關燈
第23章 【紀實詩】杜甫三絕句

李豫像是看不到眾人臉上的驚恐和嫌惡,自顧自地伸出手。

他先是輕輕拂去那人頭上幹涸的血垢,然後才慢條斯理地握住頭顱頂上那堆黏在一起的頭發。李豫試了試力度,似乎覺得可行,這才一用力,將整顆頭顱如拔蘿蔔般提出。

石潭邊有人發出幹嘔聲。

舉著人頭的李豫好似充耳不聞。他微笑地提著人頭,又小心地調整角度,將手底那張死不瞑目的面孔轉向眾人。

李豫像是看不到李亨那慘白的面色,語調溫和:“父皇,這是兒臣獻給您的禮物。本以為只能放在您陵寢前祭奠,想不到今日竟能讓您親自看到——真是趕得早不如趕得巧。”

“父皇,您喜歡嗎?”

眾人不由望向李亨。

被點到名的李亨一個激靈,差點摔進石潭。他匆匆扭頭,毫不掩飾自己臉上的震驚和厭惡。

“李豫,你瘋了?孤根本不知道這是誰!你膽敢拿人頭威脅孤,孤要殺了你!”

李豫笑容不變,將人頭往前遞了遞:“父皇,您再仔細看看。您最恨他了,聽說您死的時候還在念他的名字……兒臣昨日剛殺了他,好不容易替您報仇,父皇,您不喜歡嗎?”

李亨強忍惡心打量:這顆人頭看上去五十來歲,想必平時養尊處優,就連耳垂都飽滿圓潤,唯有一雙顴骨高高凸起,顯得無比刻薄寡恩。再往下看,人頭嘴巴大張,裏面的舌頭早已不翼而飛,唯獨血淋淋的一截斷根躺在齒列中間,猙獰可怖。

“你、你們看孤做什麽?孤根本不認得那個頭!”

見眾人眼神覆雜地望著自己,李亨又急又懼,踉蹌著遠離石潭,不肯再看。而他身後的武將們看慣生死,雖然被突然出現的人頭嚇了一跳,但他們很快回過神,開始細細觀察:

“面白無須,嘴上沒毛,八成是個閹人。太子殿下,您看看這是不是李輔國的頭?”

“對不上年紀。”有人搖搖頭,否決了這個說法:“李輔國已在太子身邊伺候多年,太子不可能認不出來。”

聽到這個名字,李豫面色一沈:“不是李輔國。”

他像是恨極,就連一直謙卑的自稱都不知不覺地開始改變,陡然從“兒臣”變回了“朕”:“李輔國恣橫不遜,自持有定策之功,竟敢要朕稱他為尚父。如此老賊,朕五六年前就命人將他亂刀砍死,將其屍首碎屍萬段。”

李亨一怔,居然又湊回到石潭邊:“當真?”

“自然。”李豫沖李亨笑了笑:“對了父皇,那個女人……嗯,算算時日,她現在應該還是您的良娣。她圖謀不軌,害父皇受驚仙逝。朕後來將她貶為庶人,幽閉處死。”

李亨面露快意,滿意地點了點頭。

或許是李豫做的這一切讓他心情舒暢,李亨竟然開始重新打量人頭,好奇道:“那這人是?”

“魚朝恩。”李豫這次沒有賣關子,冷著臉道:“昨日夜宴之後,朕命人將他縊殺。說來倒巧,朕本想過幾日將他的人頭奉到父皇陵寢前,可今日仙人相助,令朕重新得見父皇。父皇——李輔國、魚朝恩、張良娣,朕一個都沒有放過!”

聽到這裏,李隆基眼神閃爍了一下:“冬郎,你的意思是,你解決了宦官和外戚問題?”

“是,兒臣正是此意。”李豫將頭顱塞回了錦盒。

李豫將眾人的表情看在眼裏,自詡勝券在握。他勾起得意的微笑,將目光投向了李世民,等待著太宗的最後決斷。

李世民一直沒有說話。就連突然見到人頭時,他也不過微微挑眉。對他這種征戰南北、戎馬出身的皇帝來說,區區人頭,不值一哂。真正讓他感覺玩味的,倒是李豫的手段和心機。

先是標榜戰功一事,李豫只言光覆兩京,卻對安史之亂何時結束、如何結束的事情只字不提。再是拿人頭震懾李亨,眾人驚懼之下,話題自然而然被李豫牽著走。李豫輕描淡寫地點出三人下場,既威脅、討好了李亨,又水到渠成地暗示眾人自己解決了玄肅二宗留下的爛攤子,成功收服人心。

他這個後世孫,嘴上倒是有點本事,可惜就是謊話連篇。

李世民沒有忘記剛才天幕放映的“文宗甘露之變”,更沒有忘記月兮說的那句“代宗時宦官典掌樞密,德宗時宦官掌控禁軍,而憲宗、敬宗皆死於宦官之手”。

一顆人頭證明不了什麽,不過揚揚止沸而已。

殺掉邊令誠,又有李輔國;殺掉李輔國,又有魚朝恩;殺掉魚朝恩,又會出現的新的權閹。宦官之禍,根本沒有被解決,甚至極有可能在李豫一朝愈演愈烈。

見太宗深色莫名,遲遲不語。天寶眾人對視一眼,最後還是郭子儀款步上前。

李亨和李隆基自然知道他接下來要說什麽,但兩人對李豫也頗為中意,便也沒有阻攔,任由郭子儀一路走到石潭邊。

“太宗。”郭子儀恭敬行禮。

李世民瞥了一眼興奮難抑的李豫,緩緩轉向郭子儀,語氣喜怒不辨:“你們中意他?”

郭子儀敏銳地感覺到李世民似乎話中有話,他謹慎地不再開口,只是將頭低得更深。

“再等等吧。你們的冬郎既然能呆一個時辰,不如先陪朕看會兒天幕。仙人已經說到763年了。763……安史之亂已經八年,是時候結束了吧?”

……

【763年,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走到了尾聲。762年十月,唐軍與史朝義的叛軍在洛陽城北決戰,唐軍大勝,叛軍敗走範陽老巢,史朝義吊死在河北灤縣的樹林中,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安史之亂正式宣告結束。】

【此時的杜甫正流寓梓州,聽聞喜訊,他老淚縱橫,寫下了偉大的詩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被譽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詩中的情緒由一“喜”字貫穿:從“初聞涕淚滿衣裳”的不可置信,再到“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歡天喜地,終以“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急切結尾。漂泊多年的杜甫急切地收拾行李,希望葉落歸根,回到歸宿洛陽。“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時的杜甫,恨不得“輕舟速過萬重山”,好早日與親友重逢。】

【可是,杜甫亦徒亦弟的好友,當時的成都府尹嚴武寫信邀請他回成都。杜甫左右為難,在與妻子商議後,決定還是先回成都賺錢養家、在嚴武的幕府做校檢工部員外郎。而這也是杜甫“杜工部”的稱號由來。】

【可惜好景不長,代宗李豫即位兩年間,以程元振取代李輔國,猶如以豺代狼。763年十月,吐蕃來犯,程元振匿而不報。及至兵臨長安,代宗倉皇出奔,避走陜州。皇帝一走,官吏藏竄,六軍逃散,玄宗時的悲劇再度上演。長安淪陷,府庫閭舍,全被焚掠一空。】

【當時代宗下詔征兵,各道兵馬無有至者。只因之前代宗聽信程元振讒言,剝奪子儀兵權,所以將士皆懼程元振讒構,遲遲不肯救駕。眾怨難平,代宗這才罷免程元振,將他流放溱州。】

【聽聞長安再陷,杜甫在閬州作《傷春五首》追記其事。五首詩各有主旨,頗多隱喻。其一旁敲側擊,言代宗奔陜之狼狽;其二寫長安再陷,情勢危急;其三寫援軍不前,眾將畏小人讒構,不肯奔命;其四暗喻朝綱不振,宦官排擠郭子儀等老臣;最後一首寫代宗逃亡路上,將士凍餒、競相爭逃。詩句的最後,杜甫寫下“君臣重修德,猶足見時和”一句,勸諫代宗要趕緊收拾人心,與能臣修德共濟,如此才能挽回根本。】

【《傷春五首》其實和時事存在時差,此詩作於764年春,當時長安早已恢覆原狀。因此詩聖在題下自註:“巴閬僻遠,傷春罷,始知春前已收宮闕。”其中的詩句也存在一定落後性,比如其四有“豈無嵇紹血,沾灑屬車塵”一句,即借用忠臣嵇紹的典故,鼓勵忠臣救駕。】

【而在現實中,這位救駕的忠臣早已出現——他就是郭子儀。同月,郭子儀雷霆出兵,數日之內就收覆長安。兩月後,代宗帶著眾人重新回都。】

【與當初的狼狽出逃不同,回京的路上,代宗與臣子們趾高氣昂、氣勢跋扈,就仿佛當初被吐蕃大軍嚇得四處潰散並不是他們。見狀,杜甫作《收京》一詩,其中“衣冠卻扈從,車駕已還宮”一句就是在諷刺這群膽怯又囂張的君臣。】

【在宦官一事上,代宗的行為極其割裂。一方面,他雷厲風行、斬殺奸佞,且極擅帝王之術,手段深沈老辣。對權傾朝野的李輔國,代宗通過一系列明升暗降的舉措,利用宦官程元振等人褫奪他的兵權,隨後又進封其為博陸王,逼他致仕。待李輔國徹底失權後,代宗對他實施了激烈的覆仇。他深夜派人將其刺殺,並割下李輔國的頭顱扔到了混廁之中,還賜下頗具羞辱意味的謚號——“醜”。】

【與此同時,他也沒有放過宦官魚朝恩。770年,代宗又與元載密謀,於寒食之日在宮中舉辦酒宴。宴罷,代宗留魚朝恩在宮中議事,並直言指責魚朝恩另有圖謀。眾所周知,臣子於禁中赴宴,往往不能攜帶利器與護衛。代宗與魚朝恩撕破臉之後,隨即命人絞殺了他。】

【但另一方面,代宗又優寵宦官,剛才提到的程元振即是一例。程元振害長安淪陷、君臣出逃,可代宗不肯誅殺罪魁禍首,猶因其有擁立之功而將他放歸田裏。如此輕描淡寫的處置,令朝野眾人無比心寒。有感於代宗迷途尚不知返,杜甫作《釋悶》憂心國事,其中一句“但恐誅求不改轍,聞道嬖孽能全生。江邊老翁錯料事,眼暗不見風塵清”說得就是此事。】

【除程元振一事,代宗還放任宦官索賄斂財。凡禁中宦官出使四方,代宗從不約束他們向地方索賄,甚至回來後還會特意過問宦官此次所得多少。如果所得財物數量不夠,代宗就會借機發作,認為對方輕慢天子使臣。由此一來,宦官公求賂遺,無所忌憚。】

……

眾人的目光又落到了李豫身上,只是這一次,他臉色難看,嘴角再也掛不住笑。

李豫神經質地撫摸著錦盒裏死不瞑目的頭顱,指甲在魚朝恩粗糲的皮膚上來回摳挖。半晌,他如同提線木偶般揚起一個僵硬的笑容,勉強道:

“真沒想到,未來竟有如此禍事。”

李亨本想出言嘲諷,可他的目光在李豫手下那顆被摳得血跡斑斑的人頭上一轉,竟又奇異地閉上了嘴,甚至往後退了小半步。

李亨不敢說,並不意味著其他人會輕易放過李豫。李隆基自持祖父身份,對著李豫就開始說教,話裏話外都是責備李豫偏信奸佞、棄城而逃,完全無視了那句“悲劇再度上演”裏的“再度”二字。

李豫靜靜聽著,面色愧疚,看上去十足的乖順模樣。李隆基見狀說得越發來勁,像是恨不得手把手教李豫治國理政,但一旁閉嘴不言的李亨卻沒錯過李豫垂眸時眼底的那絲不耐和隱忍,以及……他的手指竟然已經將魚朝恩的眼珠子摳了出來,如今正掛在指尖把玩。

就在李隆基說得有些口幹舌燥之時,李豫恰到好處地打斷了李隆基:“祖父,兒臣知道錯了。兒臣以後定會深思熟慮、謀而後動。”

李隆基滿意點頭:“你比你父親長進許多。”

李亨無言冷笑。

與所有人的關註點不同,他的心神全掛在那顆人頭上,以至於不自覺地開始走神。

剛才他被魚朝恩的人頭嚇了一跳,好不容易緩過神,天幕又開始講“割下李輔國的頭顱扔到混廁之中”

………自家兒子什麽時候有這種癖好的?算算時日,如今天寶十載,冬郎正住在百孫院中,約莫二十六七。自己倒是許久未見他了,但聽人說起來,冬郎舉止有度,頗受好評,聽上去倒也是個偏偏郎君——怎麽未來當了皇帝,就有這種玩頭的愛好了?

李亨正盯著李豫指尖的眼珠出神,猝不及防地看到整顆眼球突然被李豫捏爆。他一個激靈猛然回神,正巧對上李豫黑得滲人的眼睛:

“……父皇,您說呢?”

李亨根本沒聽見他之前說了什麽,見眾人看向自己,他也拉不下臉面再問一遍,只得“嗯嗯”著胡亂應付。

“謝謝父皇。”李豫彎起了眼:“兒臣定不會辜負父皇期待。”

“你當真肯讓?”

李隆基有些吃驚地轉過身,上下打量著李亨,神情突然有些覆雜:“沒想到你竟如此疼愛後輩,倒是朕錯看你了。剛才你還為皇位要死要活,如今竟肯拱手相讓,倒是令朕刮目相看。”

“什、什麽?”李亨呆了一瞬,遲鈍地理解了李隆基的意思。他驚恐地瞪大眼睛,隨即憤恨地望向李豫:“你、你——”

“謝謝父皇禪位於我。”李豫的重音落得很巧妙,將“禪位”兩個字說得既感激涕零又暗藏殺機:“兒臣定不會辜負父皇期待。父皇放心,兒臣定會給您頤養天年。”

李亨張了張口,可嗓子眼卻像是被堵住了似的,根本說不出話。

見狀,李豫笑容愈發恭敬。解決了祖父和父親,那就還有……

李豫心神一動,目光款款地望向郭子儀。他的臉上驟然換了一副欲說還休的表情,聲音也變得低沈苦澀,充滿著似有若無的深情:

“子儀……”

郭子儀一顫,不由擡眼。

見郭子儀目光微動,李豫乘勝追擊,甚至主動轉變自稱,拉近距離:“子儀,我與你浴血奮戰、同進同退,我怎會不信你?你是我最信任、最堅實的臂膀與支柱。”

“天幕所言,實在偏頗。永泰元年,喔,應該說765年,我將我最疼愛的女兒升平嫁給了你的第六子。他們小兩口相敬如賓,如今已有兩子一女。那幾個孩子都很伶俐,我和你都很喜歡……子儀,你不想見見他們嗎?”李豫避重就輕地略過長安淪陷和優寵宦官,只是抓著杜甫那句“君臣重修德,猶足見時和”侃侃而談,一副對郭子儀推心置腹、深信不疑的模樣,像是恨不得剖開自己的心交到郭子儀的手上。

果不其然,李豫這招深深打動了郭子儀。提到兒子和孫兒,郭子儀的面色當即轉陰為晴,再加上李豫的一大堆甜言蜜語,從未感受過聖人珍視優待的郭子儀幾乎是肉眼可見地開始動搖。

郭子儀雖然意動,但周圍還有其他文臣武將。見眾人偷睨他的神情,郭子儀狠了狠心,不得不重新板起臉:“廣平王殿下,宦官幹政,實乃大忌。老臣請殿下進賢去奸、扶正黜邪!”

“自然。”李豫一口應下:“有子儀在側,朕定會誅除閹宦,革除舊弊。”

李豫頓了頓,似乎想到了什麽,表情隨即又轉為懇切和希冀:“既然子儀你喊我殿下,想必在你處,如今的李豫年紀尚未而立。還請子儀多多教我、我定會見賢思齊,引以為鑒!”

提到“見賢思齊”,郭子儀點了點頭還未說話,水幕突然又傳來月兮的聲音:

【不過說到用人問題,客觀來講,代宗一朝整體還算政治清明。李豫即位後,驅虎吞狼,接連解決數位權宦。那個與代宗密謀的宰相元載,他在除去魚朝恩後開始得勢,逐漸得意忘形,又同樣被代宗設計誅殺。後世蘇轍稱讚代宗“去三大奸如殺犬羊”,手段迅猛雷霆,卻不驚擾朝堂。元載死後,代宗任命素有清名的楊綰拜相,成功厘革舊弊,令朝野風氣一清。】

【而對皇親國戚,代宗秉正無私,不容貴戚違法亂紀。一年大旱,為更好地灌溉農田,京兆尹曾上奏請代宗拆除涇河的水磨。而代宗疼愛的女兒升平公主和其駙馬郭暧也在涇河上建了數座水磨,聽到消息,公主連夜進宮請求父皇保留水磨,但李豫卻對她說:“吾為蒼生,若可為諸戚唱!”皇帝的詔令是為蒼生,又怎能因親戚而徇私?見父皇如此說,升平公主主動拆除了八十多座水磨,以作表率。】

聽到這裏,剛才還面有慍色的臣子們紛紛點頭。

有重用楊國忠、主動為後妃外戚謀利的李隆基在前,秉公無私、約束國戚的李豫顯得那麽清新脫俗、與眾不同。就連他擺弄人頭的動作都看起來都那麽優雅從容,完勝一驚一乍的玄宗肅宗。

天寶的眾臣們逐漸被李豫說服,貞觀的君臣卻更為謹慎。

銅鏡在前,李世民不方便開口,只能一邊聽天幕講解,一邊用眼神和臣子交流。

“聖人覺得如何?”房玄齡舉起手中絹布,遠遠示意。

李世民點點頭,又搖搖頭,隨即將目光轉向長孫無忌和魏征等人。

長孫無忌舉起素紙,上面寫著他的觀點:“帝性陰鷙,然非昏愚之主,或有可待。”

魏征垂手站在長孫無忌身旁,他身前的素紙上早已寫滿了字,但真當聖人望過來時,他又故作無意地將那張紙拂到了一旁。斟酌片刻,他最終只是提筆在長孫無忌的那句話後添了一句“好好教便是。”

程知節探頭看了眼紙上的字,也跟著點了點頭。他猶豫了片刻,忸怩著舉起手中絹布:

“此子肖似聖人。”

李世民驚詫地瞪大眼睛,就連程知節身側的李靖都目露不滿,低聲逼問:“他哪裏像聖人?!此子不如聖人萬分之一!”

見眾人對自己怒目而視,程知節這才反應過來自己的話引起了誤會。他匆忙拿筆,在紙上塗塗改改:

“臣的意思是,代宗不像是薄情之人。他待郭子儀,倒和聖人待我們十分類似。”

眾人在腦中比對了片刻,神情頓時變得古怪。

還別說,竟然真的有點像!

比如說喜歡對大臣說肉麻話。聖人調侃褚遂良“小鳥依人”,又給房玄齡送“情詩”,什麽“藿葉隨光轉,葵心逐照傾”,什麽“還當葵霍志,傾葉自相依”

………

又比如喜歡尚公主。聖人將清河公主許配給程知節之子程處亮,又將城陽公主嫁給了萊國公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如今高陽公主也定下了大婚的日子,明年就將和房玄齡的二子完婚……

李世民顯然也想到了這茬,他倒是不以為意:對功臣好,這不是理所應當的嗎?像李隆基那種冤死能將的皇帝才是奇葩。當然話雖如此,李世民還是在心底默默給李豫加了一分。

李豫雖然看不見貞觀君臣的紙上對話,但他察言觀色的本領素來不錯。他將天寶眾人的表情看在眼裏,又格外留意了太宗的神情,見太宗神態放松,他這才不動聲色地松了口氣。李豫甩了甩手指,將指尖上粘稠的液體擦在了絹布上。

【雖然在宦官問題上,代宗和肅宗稱得上子承父業、半斤八兩,但從後世史學家的分析來看,代宗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優寵宦官,而是藩鎮割據:“藩鎮之禍,河北最甚,延至末造,卒以亡唐,而其禍皆成於代宗之初。”】

【正如之前講到的蜀中花敬定,他就是安史之亂後期占地為“王”的典型代表。在代宗一朝,相當多的地方將領開始擁兵自重,而代宗則對他們采取姑息懷柔政策。同華節度使周智光跋扈不臣,以私怨殺他人宗屬80餘口,又火燒民舍3000餘家,代宗卻未對他采取任何處罰措施;而河北諸藩盤踞一方、從不入朝,代宗同樣對他們屢為寬貸,從不計較。】

【766年,杜甫在夔州作《諸將五首》,從組詩的題目就能看出,這是杜甫在抨擊地方的軍將:“朝廷袞職雖多預,天下軍儲不自供”“越裳翡翠無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各地的將領不知道屯田養兵,只知道向朝中獅子大開口,不斷索要錢財糧草,與此同時,各地的供奉卻不斷削減,以至於再無音信。】

【杜甫的憂慮,朝中並非無人提出。早在764年,郭子儀就覺察到節度使權柄過大,向代宗提出要整修軍政,請罷節度使,李光弼也曾多次上表固請自貶。郭、李二人為平叛元臣,對唐忠貞無二,且在軍中頗有威信。可惜代宗心有畏懼,終不敢行,以至錯失良機。代宗之後,藩鎮漸強,直至唐末,終招禍亂。】

……

聽到這裏,一股怒氣同時盈脹在眾人的胸口,但還沒等誰發作,水幕裏突然傳來一陣嗚嗚咽咽的聲音。

李世民皺起眉,輕斥道:“哭什麽!”

竟然是李豫在哭!

說實話,四十歲的男人,就算保養得再好,哭起來總是有種莫名的難看和狼狽。更何況李豫完全沒有遮擋面頰,反而生怕眾人看不清似的,拼命將自己的面孔朝錦布前湊,所以眾人也越發清晰地看見他臉上的滾滾熱淚和……清水鼻涕。

“嗚嗚嗚嗚……”見眾人望向自己,李豫哭得越發響亮帶勁,頗有種含冤待雪的淒慘意味。直到李世民再次不耐開口,他這才勉強抽了抽鼻子,也沒管滿臉晶亮的淚水,自顧自地委屈道:“兒臣冤啊!”

“你說說你哪裏冤了?”李世民抱臂,冷眼旁觀。天幕至今為止從未出錯,偏偏到了李豫這裏,他一口一個冤枉,實在令人發笑。

“兒臣、兒臣不敢不如此啊,太宗嗚嗚嗚……”李豫又啜泣了幾聲,本想再哭嚎幾聲賣個慘,見李世民怒火漸盛,他當機立斷戛然而止,麻溜地滾回正題:

“仙人怨我姑息懷柔,可若是不懷柔,這些將領又怎肯為我所用?太宗不知,兒臣對眾將多加人忍讓,屬實不得已而為之。安史亂興以來,朝中無將,多在邊鎮。等兒臣即位時,朝中兵權分割,兒臣手底無兵,只能仰仗武人鼻息。兒臣多知軍中將士驕橫跋扈,可兒臣也實在沒法約束啊……太宗,兒臣日子苦啊!”

說到這裏,李豫瞥了一眼石潭邊的玄宗和肅宗,面上卻掛著抱歉而怯懦的表情:“兩位祖宗別誤會,兒臣沒有怪你們的意思。”

李隆基:……

李亨:……

“何不重用郭、李二將?”

“兒臣重用了。”李豫毫不猶豫地點頭,面上卻又浮現為難之色:“只是、只是……”

“但說無妨。”李世民對於這種擠牙膏般的對話實在感到不耐,頓了頓,他忍不住補充道:“別磨磨唧唧的,拿出我李家兒郎的風範!”

李豫眼神一凜,神色頓時嚴肅:“既然太宗說到郭將軍李將軍,那就恕兒臣冒犯了。”

“郭將軍對朕忠心無二,但郭氏一族卻並非齊心。朕與郭將軍結為兒女親家,升平嫁給郭六後,新婚之時頗有嫌隙。升平曾回宮告訴朕,郭六曾叫囂‘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

李豫語氣平靜,但郭子儀卻面色大變,幾乎是瞬間跪倒在地。

李豫朝他擺了擺手,打斷了郭子儀即將出口的解釋。他朝郭子儀微微一笑,沾淚的臉龐此刻莫名地氣勢逼人:“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小兒女吵架之言,倒也做不得數,朕只是隨便說說罷了。更何況,汝兒說得不無道理,沒有子儀你,又怎會有今日的朕呢?”

郭子儀面色青白交加,額頭冷汗岑岑,他還想開口,李豫卻自顧自地轉換了話題。

“再說李將軍,李將軍在軍中頗有威信,朕多有耳聞。”李豫朝李光弼點了點頭,露出一絲微笑:“禦軍嚴肅,天下服其威名。每申號令,諸將不敢仰視。”

被點到名的李光弼謹慎上前,朝李豫恭敬行禮。

他的面頰繃得極緊,有郭子儀前車之鑒,他不敢放松警惕。

果不其然,李豫誇完李光弼,隨即話鋒一轉:“只是長安淪陷時,朕遙請將軍救駕,將軍為何遲遲不至?令朕頗為寒心。”

李光弼面色肅然,跪在了郭子儀身邊。

“事後,朕命將軍為東都留守,將軍卻以詔書未至為由推辭,直接領兵回了徐州。朕只好再遣使臣至徐州慰問將軍,又晉將軍的胞弟光進太子太保、涼國公,將令慈從河中迎回長安。”

李光弼面色幾變,他深深望了一眼李豫,最後還是沒有說話。

說完這一切,李豫又進入表演狀態,開始無聲落淚,看上去既無助又無奈。眾武將對視一眼,仆固懷恩最為心軟,上前寬慰:“殿下,您也不要太難過,您……”

“哦對了!”

見到仆固懷恩,李豫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麽,興致勃勃道:“仆固將軍,你還造反了!”

“不過你大可放心,朕不僅沒追究,還厚待了你的親眷。朕將你的女兒冊為了崇徽公主,保她一生榮華富貴。”

仆固懷恩:……

仆固懷恩也跪下了。

這下再無人敢上前打斷李豫。在眾人覆雜的目光中,李豫旁若無人地對李世民委屈哭訴:“太宗,兒臣為難啊!兒臣這個皇帝做得實在……”

“咎由自取!”

李豫一楞,不敢相信自己聽到了什麽。

“咎由自取,文過飾非。”

李世民再次重覆。他這次語氣十分嚴厲,神態更是難得一見的艴然不悅。

“朕早就發現你有文飾遮羞的毛病,沒想到現在愈演愈烈。”李世民威嚴地望著李豫,目光冰冷:朕問你,升平和你告狀後,郭子儀是何反應?”

李豫沈默了片刻,緩緩回答:“杖子數十。”

“其後郭家可還有此言?”

“……無。”

“朕再問你。你命李光弼救駕時,程元振當時又在哪裏?”

“在、在兒臣身邊。”

“朕再問你。李光弼率軍回徐,你若真想寬慰他,為何不將其家人送回徐州,反而命他胞弟駐守宮中,又特意將他母親從河中帶至長安?”

李豫抿唇不言,面色逐漸灰白。

“還有仆固懷恩叛亂一事,究竟是何緣由,你一五一十說來!”

“兒臣、兒臣……”李豫頭上冒出冷汗,像是突然變成了結巴。

“讓朕來猜猜,是不是和你親信宦官有關?”

李豫訥訥不言。

李世民盯著李豫看了片刻,緩緩吐氣。

他知道恩威並施的道理,如今雷霆已過,必須春風化雨。見李豫面色難看,李世民主動緩和了聲音:“朕知道,你登基時形勢不好,八年的爛攤子丟給你,你能做到如今地步,想必也是盡心竭力。”

“兒臣、兒臣……”

李豫擡起頭。

這一次,他面上的委屈和痛苦毫無作偽。如同一只的猛虎被強行束縛,李豫的眼裏還有不曾泯滅的雄心壯志,但他四十來歲的面容上卻已刻滿疲憊和滄桑。

李豫像是被剝掉了假面,剛才還恨不得所有人都看清自己臉上眼淚的他,此刻竟然以袖拭淚,說不出話。見眾人望來,李豫豁然起身,居然匆匆離開了錦布前。

“無礙,讓他去吧。”李世民擡手示意眾人繼續看水幕。

李世民面上自若,心頭卻難得地有一絲緊張:

這是最後一個考驗。

李豫,李冬郎——希望朕沒有看錯你。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770年,這一年,風起雲湧。廟堂之上,代宗設計除去權閹魚朝恩。江湖之遠,杜甫的生命也逐漸走向尾聲。】

【這一年,他在潭州遇到了一位故人——大名鼎鼎的李龜年。李龜年是唐朝最出名的音樂家、歌唱家。開元之時,李龜年在長安的風頭可謂盛極一時。可惜安史之亂爆發,李龜年逃離長安,一直流浪,靠吉日良辰在宴會上唱歌掙錢度日。從北到南,他居無定所,直至潭州時,已經漂泊了七八年之久。】

【兩人在潭州偶然相逢,兩位歷經磨難的老人相視無語,萬千感慨在心頭激蕩。在最終,杜甫卻只以一句簡簡單單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紀念此事。以喜寫悲,戛然而止,萬般滋味,只可意會。】

【據說之後不久,李龜年在一次宴會上唱了一曲《伊州歌》,唱罷“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後,李龜年因心情太過哀痛,竟然當場昏倒,四天後才勉強蘇醒。之後,他不吃不喝,憂郁而逝。】

【而另一邊,才剛安頓的杜甫又遇到了潭州戰亂,全城百姓被迫倉皇出逃,杜甫一家也不得不卷入其中。一家人逃到衢州,找到了他們之前遺留的小船,慌忙向耒陽漂去。偏偏此時耒陽發洪水,杜甫一家被困在小船上五天五夜。當時的耒陽縣令聶某聞訊,派人送來酒肉,令杜甫一家死裏逃生。】

【幾日後,耒陽縣令親自來江邊尋找杜甫,可惜洪水蒼茫,小船早已漂到了湘江上。縣令不知道的是,杜甫因虛餓太久,驟然飽腹,竟然上吐下瀉,出汗不止。或許是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杜甫趴在枕上,寫下了人生的最後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杜甫仍未忘卻家國黎民:“書信中原闊,幹戈北鬥深。畏人千裏井,問俗九州箴。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只可惜,故土戰火紛亂,太平遙遙無期。在這葉漂蕩的小舟上,詩聖杜甫走完了他的一生。】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一生憂國憂民、悲天憫人。正是在“窮年憂黎元”和“濟時敢愛死”的思想主導下,他將目光從王公貴族轉向了底層百姓。農民、士兵、織女、船工、寡婦、老漢……這些被其他文人懶得一顧的底層人民,卻一一進入杜甫詩中,成為他詩歌的重要內容。】

【講完了杜甫的一生,好似也看完了大唐的盛衰。在最後的五分鐘裏,讓我們伴隨著音樂聲,靜靜欣賞各朝著名文人對杜甫詩歌的評價吧!所有的評價都會在屏幕上以文字滾動的方式進行播放哦,請大家安靜享受!】

……

最後五分鐘,堪稱歷朝歷代文人狂歡。尤其是盛唐之後的朝代,聽到“著名”兩字,文人騷客幾乎是同時仰頭,誰不想成為“著名文人”?誰不想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焦急地望向天幕,期待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

悅耳的音樂響起,天寶與貞觀的文臣們也有些蠢蠢欲動:誰閑暇時不寫幾首詩打發時間?雖然比不過詩聖杜甫,但萬一自己也是個“著名文人”呢?

但這樣的念頭只不過在眾人腦海裏一閃而逝。貞觀和天寶的騷動只持續了幾息,很快再次恢覆平靜。文臣們雖然想看,但是有一件更為迫切的事情放在眾人面前——時間要到了!

大家都聽到了月兮的那句話:“最後的五分鐘。”

“還剩五分鐘?五分鐘到底是多久?!”李亨不由著急:“冬郎呢?他不是只能和我們對話一個時辰,是不是時間要到了?”

眾人頓時緊張起來,就連李世民也不由面色肅然。他從李承乾的手上奪過銅鏡,緊緊盯著鏡面右下方空蕩蕩的龍椅。

“約莫還有三分之一刻鐘。”李豫的聲音突然響起。

所有人才出一口氣,立刻又被那“三分之一刻鐘”給急得憋了回去。

李豫的面孔重新出現在銅鏡裏,他已經潔過面,唯有瞳孔上覆著的那層晶亮水光,堪堪證明他剛才落淚的痕跡。李豫神色嚴肅,語氣急促:“兒臣之前設置了漏刻,如今還剩三分之一刻鐘,時間不多了!”

眾人默契地望向李世民,等待著他的選擇。

李世民原本心頭焦急,但看到李豫出現時,他又驟然松開了掐在龍椅扶手上的手指。

與心急如焚的眾人不同,李世民八風不動、安穩如山。見狀,一旁急躁的臣子們也逐漸安靜,他們望著太宗,莫名信服心安。

“冬郎。”

李世民也隨玄肅二宗喚了李豫一聲小名,他平靜開口:“你還有什麽要同朕與天寶眾臣說的?”

李豫抿了抿唇,再擡眼,他的眼底再無剛才的算計和詭譎,取而代之的是赤誠的堅定:

“三位祖宗,各位大人,安史之亂遺害無窮,懇請諸位千萬想辦法阻止禍事再起。另外,寶應元……我是說,762年,浙東有百姓叛亂。此事實乃豪吏為官,不肯放糧,百姓忿之,無奈舉旗,請朝廷務必多加關照。另外,763年長安之事後,劍南西山諸州被吐蕃攻占,從此蠻夷每年擾京、秋季必定南侵,還請諸位大人早作防範!”

言罷,李豫深深俯首。

“說完了?”李世民意有所指。

李豫的目光落在遠處的漏刻上——銅人手中的浮箭頂端距離刻度不過分毫,時間已經快要到了。奇怪的是,他此刻竟然前所未有感到平靜。對上太宗審視的目光,李豫長嘆一聲,感慨萬分:“時至今日,兒臣方懂孟聖真意。”

眾人望著他,無不面露焦急:時間不多了,代宗啊代宗,快問即位之事!

李豫對眾人催促的目光視而不見,他只是望著李世民,一字一句、不疾不徐地念誦那段千古流傳、人盡皆知的孟子名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浮箭抵上刻度,音樂驟然停止。

石潭水波激蕩、光影繚亂。李世民和李豫的面孔在波浪中搖晃變型,最後徹底模糊消散。

——時間到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