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紀實詩】杜甫兵車行
關燈
小
中
大
第11章 【紀實詩】杜甫兵車行
“聖人!我軍去年就已兵分三路開往南詔!那南詔王閣羅鳳聽聞我朝動兵,竟然率先攻進姚州城,殺了張太守!”
“南詔若無不臣之心,何必攻我城池,殺我臣民?依臣之見,此戰還是得打!”
眾人望去,那說話的竟然是跪在雪地裏的鮮於仲通。他咬牙怒目,情緒激動:
“聖人!臣雖是富商出身,但身在南詔這麽多年,臣亦有自己一番心得!”
李隆基不置可否,示意他繼續。
“南詔王閣羅鳳,此人狼子野心!天寶八載即在滇東用兵,對外擴展南詔國土。仙子有言,未來南詔會與吐蕃勾結、夾擊我軍,致使我大唐二十萬人全軍覆沒……聖人!我們如今通曉未來,更要提前動手才是!若聖人不信臣,也可令命其他主帥,但南詔之國,我大唐定要血洗才是!”
“如今天幕助我大唐,聖人何不效仿太宗,遠交近攻,先拿南詔開刀以儆效尤?如此邊疆安定、外無戰事,聖人就能慢慢整治內裏、收拾叛賊。”
鮮於仲通慷慨激昂,一時之間,李隆基竟然頗為意動。
哪個皇帝能拒絕開疆拓土呢?
哪個皇帝不想成為“太宗第二”呢?
見聖人目光閃爍,頓時又有幾位武將出列,爭先恐後地向李隆基陳述開戰必要。
這些主戰派將士大多官階不高,對軍功多有渴望。他們紛紛向李隆基表示自己願作主帥,並拍著胸膛保證一次取勝、攻下南詔。
另一邊,主和派也忍不住跳了出來。
他們多是文臣,認為興戰耗資巨大、勞民傷財,其中尤以掌管賦稅、軍需等一切財政事宜的戶部尚書最為憤慨,就差指著鮮於仲通罵“楊奸第二”
………
主戰派和主和派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李隆基頓時頭疼:“都閉嘴,看石潭!”
【戰爭給人民帶來無可覆加的災難和痛苦。半個世紀後,有一位詩人白居易在新豐遇到了一位發須皆白的老翁。這位老翁今年八十八歲,右臂已經折斷,耷拉在身側,左臂則搭在他玄孫的肩上,搖搖晃晃地向前走來。】
【他是一位天寶年間,逃過南詔兵役的老人。】
聽到這裏,眾人一驚,也顧不得再吵架,紛紛起身望向石潭。
石潭水幕上不知何時出現了新的畫面:一個年邁老翁半靠在自己小孫的背上,正在和面前的年輕男人交談。男人恭敬地比劃了一個“請教”的動作,頭頂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水泡,水泡裏寫著:
“老先生,您的右臂斷了有多久了?是怎麽斷的?”
聽到這個疑問,老翁臉上浮現痛苦,皺紋瞬間深沈。他摸了摸自己垂在一旁、毫無感知的右臂,哀傷地回答:“我今年八十八了,這條手臂是我二十四歲時親自折斷的,如今斷了六十多年了。”
男人一驚,既同情又困惑:“這……為何要自殘一臂?”
“我出生在太平盛世,籍貫就在新豐,這裏有玄宗的華清官,我從小就聽慣了宮苑梨園中傳出的歌舞樂曲,日子安逸清樂,從沒見過打仗。哪知我二十四那年,竟然趕上了朝廷大征兵。當時新豐各家都嚎哭一片,可憐我的名字也在那征兵冊上。”
“那次征兵是要開往南詔去打仗,我聽說那南詔多毒瘴,去了百不還一,前面那一批被征走的壯丁全死在了南詔……我不想打仗,也不想被官吏打死,於是某天深夜,我偷偷拿石頭捶斷了自己的右臂。”
老翁拍了拍自己萎縮的右臂,哀痛道:“我這條胳膊斷了六十多年。六十年來,每逢刮風下雨,這胳膊就痛得我徹夜難眠。”
男人面有不忍,關切詢問:“老翁,你可曾後悔?”
“後悔?”
老翁一頓,居然面露譏諷:“我如今還能站在你面前,聽你問一句‘可曾後悔’。但當年那些去雲南打仗的,恐怕連聽你問這一句的機會都無。”
“那些漢子的屍骨堆在瀘河邊、爛在毒瘴裏。萬人墳裏埋滿了當年壯丁的白骨,根本分不清誰是誰,更別說活著還鄉……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我每天都慶幸我能活著,這六十年來,我沒有一刻後悔!”
聽到這裏,白居易無比感慨。他目送著老人和他的小孫子緩緩遠去,提筆寫了下了一首《新豐折臂翁》。
畫面中,白居易提筆疾書,而那首長詩隨即也浮現在水幕之中。詩歌的最後,白居易寫道:
“……老人言,君聽取。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正如白居易和新豐翁所感慨的那樣,後世大多認為唐玄宗對南詔的兩次動兵實乃“不義之戰”。南詔當真有不臣之心嗎?漫長的歲月裏,他們或許會有,但當時的南詔王閣羅鳳,卻是心向李唐、不願多事。】
【與大唐發生第一次戰爭後,南詔向吐蕃求助,由此歸順吐蕃,被冊封為讚普鐘南詔大國。戰爭結束後不久,當時還是吐蕃屬臣的南詔王閣羅鳳就帶領群臣於國門刻“南詔德化碑”。這塊碑文清晰地記錄了南詔王的心路歷程,表達了他被迫叛唐的無奈。在碑文中,他真切留言:“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後世容覆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閣羅鳳希望未來能有機會重新回到大唐的懷抱,在他死後,他的孫兒異牟實現了他的願望。唐代宗大歷年間,當新一任劍南西川節度使來蜀治滇時,異牟順從民意、擺脫吐蕃,重新成為了大唐的屬國。】
【唐朝將臣“欲幸邊功”“尋釁恣事”,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但這兩次戰爭卻給唐朝帶來了沈痛的後果。李唐王朝前後死傷士兵二十餘萬人,國力大傷。安祿山得以乘機起兵,發動叛亂。從此,一度繁榮富強的唐帝國徹底走向衰退,令人無比嗟嘆。】
水幕話音剛落,石潭邊立刻響起一片嘆息。
眾人望向楊國忠和鮮於仲通,心下了然:朝中可用軍功晉升,楊國忠胸無點墨,鮮於仲通不通兵法,他們恐怕是想拿將士性命去撈取功名、換得高位。
剛才還振振有詞的主戰派此刻徹底沒了聲音,那幾名將士面色訕訕,頗有些懊惱自己剛才的鬼迷心竅。武將們目光交錯,最後老將郭子儀作為代表,上前對李隆基恭敬道:
“臣以為,南詔素來與我大唐相親,與吐蕃關系疏遠。若無兩次伐南之事,想必南詔不會、也不敢與吐蕃勾結。”
“攘外必先安內,臣知聖人有吞四夷之志,只是如今我大唐內有憂患——聖人還記得子美之《秋雨嘆》?天寶十二載關內雨災!動兵之事,不若緩緩,且看南詔誠意!”
李隆基沒有應聲,只是蹙眉思索:
“朕記得……那閣羅鳳似乎曾來信給朕?”“確有此事!”高力士點了點頭:“聖人,去年我軍進發南詔後,南詔王曾有書信來唐,言明張太守一事。”
李隆基半闔眼簾回憶那封書信。
“磋我無事,上蒼可鑒。九重天子,難承咫尺之顏,萬裏忠臣,一豈受奸邪之害?……天高聽遠,蠅點成瑕,雖布腹心,不蒙矜察!”
南詔自古是唐王朝的忠臣,臣只是不堪忍受奸邪之害,被逼無奈,只得發兵反抗……倒是言辭懇切。
只是李隆基一想到南詔投靠吐蕃,頓時又覺得咽不下這口惡氣——這墻頭草,待朕得空,定要好好收拾……
見李隆基遲遲未決,哥舒翰嘆了口氣,決定動用最終武器:
“聖人,如今將軍們各自領銜,若要興兵南詔,一時半會兒恐怕難尋主將。況且排兵布陣、調運糧草皆非易事,需要朝野上下齊心合力,從長計議!”
哥舒翰說的比較委婉,但李隆基聽得很明白:
聖人,你想打,可以。但咱們武將各有差事,忙不過來。您要不聽勸,您就自己想辦法。什麽進攻方略,什麽糧草軍餉……您自己去和戶部、兵部的大臣們談吧!
聽哥舒翰這麽說,李隆基虎軀一震,總算徹底息了興戰的心思。
他頓了頓,接著郭子儀的話慢吞吞道:
“郭將軍此言在理,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如今關內將澇,民心不穩,朕甚憐之。南詔自古皈唐、安分守己,雖有張虔陀一事,但也不是無可回轉。若南詔王願意割城賠禮,朕也不願興起戰事、以至生靈塗炭。”
“聖人聖明!”眾臣上前行禮,又是遞臺階又是送高帽:“我大唐不懼區區南詔,但眼下實非動兵良機!聖人愛民,實乃我大唐百姓之福!”
李隆基滿意點頭,望向南方的眼神卻有些許悵然:“就是不知南詔王到底如何打算了?”
……
「天寶十載·南詔(今雲南)」
李隆基與文臣武將在花園中議事,同一時間,南詔王閣羅鳳也正在對大臣楊子芬和姜如芝殷殷囑托。
閣羅鳳處雖無水幕,但他亦是不願興戰。只是之前給天可汗陛下寄去的書信杳無回音,眼見大戰在即,他只能委托愛臣親自去長安一趟,以希止戈:“我們與大唐的沖突本就是那張虔陀挑撥所致,你們務必將我的話帶給天可汗,讓他知道我們南詔的苦衷。”
“如今吐蕃讚普正在浪穹見機行事,如果大唐與我軍開展,只會鷸蚌相爭,令吐蕃得利。此番進攻姚州,誅殺張太守,是我有錯在先。我願意改過自新,賠償大唐一切損失,修覆姚州、安寧二城,只求請和!”
楊子芬點了點頭,發誓不辱使命。
姜如芝倒是想得更多。他沈吟片刻,小心試探:“王,那若天可汗陛下不許呢?”
想起張虔陀、鮮於仲通、楊國忠……閣羅鳳的面容頓時變得滄桑。他長嘆一聲,無奈道:“若是不許,那也只能打了。”
“我南詔臣民自古與中原往來友好,自夜郎、滇池以西,皆莊躋之裔……今朝亦是有唐朝相助,方得建國,我真不希望會走到那個地步。”
“打……我們打得過大唐嗎?”
閣羅鳳沈默了片刻,擡首西望——那裏是吐蕃所在的方向。
許久後,閣羅鳳重新轉回頭,握住兩位大臣的手:“你們去吧,務必要讓天可汗陛下知道我南詔的苦衷……若能不戰,我願再把陳丹款這座城池獻給天可汗陛下!”
……
楊子芬和姜如芝在閣羅鳳的期盼中出發前往大唐,此刻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已經在無意中發生了變化。
若是沒有水幕,他們原本會在路上被鮮於仲通攔下。而秉承著楊國忠意志、決心挑起戰爭的鮮於仲通自然不會讓他們有機會前去長安面聖。楊子芬和姜如芝被他囚禁軍中,而等不到天可汗陛下“原諒”的南詔王面對壓境的唐軍,最終只能向吐蕃俯首稱臣,換取助力……
但現在,沒有鮮於仲通的阻攔,楊子芬和姜如芝帶著南詔王的書信,順利地越過滬水,一路快馬向長安進發……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聖人!我軍去年就已兵分三路開往南詔!那南詔王閣羅鳳聽聞我朝動兵,竟然率先攻進姚州城,殺了張太守!”
“南詔若無不臣之心,何必攻我城池,殺我臣民?依臣之見,此戰還是得打!”
眾人望去,那說話的竟然是跪在雪地裏的鮮於仲通。他咬牙怒目,情緒激動:
“聖人!臣雖是富商出身,但身在南詔這麽多年,臣亦有自己一番心得!”
李隆基不置可否,示意他繼續。
“南詔王閣羅鳳,此人狼子野心!天寶八載即在滇東用兵,對外擴展南詔國土。仙子有言,未來南詔會與吐蕃勾結、夾擊我軍,致使我大唐二十萬人全軍覆沒……聖人!我們如今通曉未來,更要提前動手才是!若聖人不信臣,也可令命其他主帥,但南詔之國,我大唐定要血洗才是!”
“如今天幕助我大唐,聖人何不效仿太宗,遠交近攻,先拿南詔開刀以儆效尤?如此邊疆安定、外無戰事,聖人就能慢慢整治內裏、收拾叛賊。”
鮮於仲通慷慨激昂,一時之間,李隆基竟然頗為意動。
哪個皇帝能拒絕開疆拓土呢?
哪個皇帝不想成為“太宗第二”呢?
見聖人目光閃爍,頓時又有幾位武將出列,爭先恐後地向李隆基陳述開戰必要。
這些主戰派將士大多官階不高,對軍功多有渴望。他們紛紛向李隆基表示自己願作主帥,並拍著胸膛保證一次取勝、攻下南詔。
另一邊,主和派也忍不住跳了出來。
他們多是文臣,認為興戰耗資巨大、勞民傷財,其中尤以掌管賦稅、軍需等一切財政事宜的戶部尚書最為憤慨,就差指著鮮於仲通罵“楊奸第二”
………
主戰派和主和派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李隆基頓時頭疼:“都閉嘴,看石潭!”
【戰爭給人民帶來無可覆加的災難和痛苦。半個世紀後,有一位詩人白居易在新豐遇到了一位發須皆白的老翁。這位老翁今年八十八歲,右臂已經折斷,耷拉在身側,左臂則搭在他玄孫的肩上,搖搖晃晃地向前走來。】
【他是一位天寶年間,逃過南詔兵役的老人。】
聽到這裏,眾人一驚,也顧不得再吵架,紛紛起身望向石潭。
石潭水幕上不知何時出現了新的畫面:一個年邁老翁半靠在自己小孫的背上,正在和面前的年輕男人交談。男人恭敬地比劃了一個“請教”的動作,頭頂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水泡,水泡裏寫著:
“老先生,您的右臂斷了有多久了?是怎麽斷的?”
聽到這個疑問,老翁臉上浮現痛苦,皺紋瞬間深沈。他摸了摸自己垂在一旁、毫無感知的右臂,哀傷地回答:“我今年八十八了,這條手臂是我二十四歲時親自折斷的,如今斷了六十多年了。”
男人一驚,既同情又困惑:“這……為何要自殘一臂?”
“我出生在太平盛世,籍貫就在新豐,這裏有玄宗的華清官,我從小就聽慣了宮苑梨園中傳出的歌舞樂曲,日子安逸清樂,從沒見過打仗。哪知我二十四那年,竟然趕上了朝廷大征兵。當時新豐各家都嚎哭一片,可憐我的名字也在那征兵冊上。”
“那次征兵是要開往南詔去打仗,我聽說那南詔多毒瘴,去了百不還一,前面那一批被征走的壯丁全死在了南詔……我不想打仗,也不想被官吏打死,於是某天深夜,我偷偷拿石頭捶斷了自己的右臂。”
老翁拍了拍自己萎縮的右臂,哀痛道:“我這條胳膊斷了六十多年。六十年來,每逢刮風下雨,這胳膊就痛得我徹夜難眠。”
男人面有不忍,關切詢問:“老翁,你可曾後悔?”
“後悔?”
老翁一頓,居然面露譏諷:“我如今還能站在你面前,聽你問一句‘可曾後悔’。但當年那些去雲南打仗的,恐怕連聽你問這一句的機會都無。”
“那些漢子的屍骨堆在瀘河邊、爛在毒瘴裏。萬人墳裏埋滿了當年壯丁的白骨,根本分不清誰是誰,更別說活著還鄉……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我每天都慶幸我能活著,這六十年來,我沒有一刻後悔!”
聽到這裏,白居易無比感慨。他目送著老人和他的小孫子緩緩遠去,提筆寫了下了一首《新豐折臂翁》。
畫面中,白居易提筆疾書,而那首長詩隨即也浮現在水幕之中。詩歌的最後,白居易寫道:
“……老人言,君聽取。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正如白居易和新豐翁所感慨的那樣,後世大多認為唐玄宗對南詔的兩次動兵實乃“不義之戰”。南詔當真有不臣之心嗎?漫長的歲月裏,他們或許會有,但當時的南詔王閣羅鳳,卻是心向李唐、不願多事。】
【與大唐發生第一次戰爭後,南詔向吐蕃求助,由此歸順吐蕃,被冊封為讚普鐘南詔大國。戰爭結束後不久,當時還是吐蕃屬臣的南詔王閣羅鳳就帶領群臣於國門刻“南詔德化碑”。這塊碑文清晰地記錄了南詔王的心路歷程,表達了他被迫叛唐的無奈。在碑文中,他真切留言:“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後世容覆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閣羅鳳希望未來能有機會重新回到大唐的懷抱,在他死後,他的孫兒異牟實現了他的願望。唐代宗大歷年間,當新一任劍南西川節度使來蜀治滇時,異牟順從民意、擺脫吐蕃,重新成為了大唐的屬國。】
【唐朝將臣“欲幸邊功”“尋釁恣事”,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但這兩次戰爭卻給唐朝帶來了沈痛的後果。李唐王朝前後死傷士兵二十餘萬人,國力大傷。安祿山得以乘機起兵,發動叛亂。從此,一度繁榮富強的唐帝國徹底走向衰退,令人無比嗟嘆。】
水幕話音剛落,石潭邊立刻響起一片嘆息。
眾人望向楊國忠和鮮於仲通,心下了然:朝中可用軍功晉升,楊國忠胸無點墨,鮮於仲通不通兵法,他們恐怕是想拿將士性命去撈取功名、換得高位。
剛才還振振有詞的主戰派此刻徹底沒了聲音,那幾名將士面色訕訕,頗有些懊惱自己剛才的鬼迷心竅。武將們目光交錯,最後老將郭子儀作為代表,上前對李隆基恭敬道:
“臣以為,南詔素來與我大唐相親,與吐蕃關系疏遠。若無兩次伐南之事,想必南詔不會、也不敢與吐蕃勾結。”
“攘外必先安內,臣知聖人有吞四夷之志,只是如今我大唐內有憂患——聖人還記得子美之《秋雨嘆》?天寶十二載關內雨災!動兵之事,不若緩緩,且看南詔誠意!”
李隆基沒有應聲,只是蹙眉思索:
“朕記得……那閣羅鳳似乎曾來信給朕?”“確有此事!”高力士點了點頭:“聖人,去年我軍進發南詔後,南詔王曾有書信來唐,言明張太守一事。”
李隆基半闔眼簾回憶那封書信。
“磋我無事,上蒼可鑒。九重天子,難承咫尺之顏,萬裏忠臣,一豈受奸邪之害?……天高聽遠,蠅點成瑕,雖布腹心,不蒙矜察!”
南詔自古是唐王朝的忠臣,臣只是不堪忍受奸邪之害,被逼無奈,只得發兵反抗……倒是言辭懇切。
只是李隆基一想到南詔投靠吐蕃,頓時又覺得咽不下這口惡氣——這墻頭草,待朕得空,定要好好收拾……
見李隆基遲遲未決,哥舒翰嘆了口氣,決定動用最終武器:
“聖人,如今將軍們各自領銜,若要興兵南詔,一時半會兒恐怕難尋主將。況且排兵布陣、調運糧草皆非易事,需要朝野上下齊心合力,從長計議!”
哥舒翰說的比較委婉,但李隆基聽得很明白:
聖人,你想打,可以。但咱們武將各有差事,忙不過來。您要不聽勸,您就自己想辦法。什麽進攻方略,什麽糧草軍餉……您自己去和戶部、兵部的大臣們談吧!
聽哥舒翰這麽說,李隆基虎軀一震,總算徹底息了興戰的心思。
他頓了頓,接著郭子儀的話慢吞吞道:
“郭將軍此言在理,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如今關內將澇,民心不穩,朕甚憐之。南詔自古皈唐、安分守己,雖有張虔陀一事,但也不是無可回轉。若南詔王願意割城賠禮,朕也不願興起戰事、以至生靈塗炭。”
“聖人聖明!”眾臣上前行禮,又是遞臺階又是送高帽:“我大唐不懼區區南詔,但眼下實非動兵良機!聖人愛民,實乃我大唐百姓之福!”
李隆基滿意點頭,望向南方的眼神卻有些許悵然:“就是不知南詔王到底如何打算了?”
……
「天寶十載·南詔(今雲南)」
李隆基與文臣武將在花園中議事,同一時間,南詔王閣羅鳳也正在對大臣楊子芬和姜如芝殷殷囑托。
閣羅鳳處雖無水幕,但他亦是不願興戰。只是之前給天可汗陛下寄去的書信杳無回音,眼見大戰在即,他只能委托愛臣親自去長安一趟,以希止戈:“我們與大唐的沖突本就是那張虔陀挑撥所致,你們務必將我的話帶給天可汗,讓他知道我們南詔的苦衷。”
“如今吐蕃讚普正在浪穹見機行事,如果大唐與我軍開展,只會鷸蚌相爭,令吐蕃得利。此番進攻姚州,誅殺張太守,是我有錯在先。我願意改過自新,賠償大唐一切損失,修覆姚州、安寧二城,只求請和!”
楊子芬點了點頭,發誓不辱使命。
姜如芝倒是想得更多。他沈吟片刻,小心試探:“王,那若天可汗陛下不許呢?”
想起張虔陀、鮮於仲通、楊國忠……閣羅鳳的面容頓時變得滄桑。他長嘆一聲,無奈道:“若是不許,那也只能打了。”
“我南詔臣民自古與中原往來友好,自夜郎、滇池以西,皆莊躋之裔……今朝亦是有唐朝相助,方得建國,我真不希望會走到那個地步。”
“打……我們打得過大唐嗎?”
閣羅鳳沈默了片刻,擡首西望——那裏是吐蕃所在的方向。
許久後,閣羅鳳重新轉回頭,握住兩位大臣的手:“你們去吧,務必要讓天可汗陛下知道我南詔的苦衷……若能不戰,我願再把陳丹款這座城池獻給天可汗陛下!”
……
楊子芬和姜如芝在閣羅鳳的期盼中出發前往大唐,此刻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已經在無意中發生了變化。
若是沒有水幕,他們原本會在路上被鮮於仲通攔下。而秉承著楊國忠意志、決心挑起戰爭的鮮於仲通自然不會讓他們有機會前去長安面聖。楊子芬和姜如芝被他囚禁軍中,而等不到天可汗陛下“原諒”的南詔王面對壓境的唐軍,最終只能向吐蕃俯首稱臣,換取助力……
但現在,沒有鮮於仲通的阻攔,楊子芬和姜如芝帶著南詔王的書信,順利地越過滬水,一路快馬向長安進發……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