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四方

關燈
四方

待他收筆,楊長月才上前兩步。

李白微一揚眉,顯得有些意外,“長月?”

楊長月抱琴走過來,“先生。”

對於她近日屢屢被批之事,李白也有所耳聞了,此時對她來意,也有幾分明了,“怎的?非池與你,又有言語?”

楊長月抱琴搖搖頭,對於此事傳到先生耳中,有些慚愧。她也不想像個問題學生一樣與授課的先生頂撞,為長歌徒惹是非。

而且,她雖時不時埋怨韓非池挑剔事多,心裏卻清清楚楚,韓非池並不有意針對他人。他只是琴音要求高了些。一個能彈奏出美妙樂曲之人,很難說他會有什麽私利之心。作為先生,他的話語或許略顯苛刻,但是,卻不無道理。

何況長歌門,琴與劍相連,與性命相關。優秀的琴音不僅僅意味著悅人耳目,也意味著刀光劍影中的生機。

“並非。長月學藝不精,的確有愧於韓師兄教導。”

李白失笑,“倒少見你如此老實認錯。”

楊長月沈默。良久,才問,“先生,近日,長月心神不定,琴劍之學,止步不前。長歌心法,雖外顯於音,卻重在一個靜字。長月心有所慮,無法心靜。”

李白聞言,笑意漸漸斂去。他帶楊長月回長歌,看她長到如今,自然明白楊長月的性格。她生來早慧,看似隨遇而安,待人接物又溫和有禮,從小到大,從未有任何事故,安分無比。平素處事耐心,進退有度,倒是極像是昔日七秀公孫氏,頗具風範。譬如林佳意等人,對她皆是尊重無比。

但,她同樣有不足之處。也許她自己都不曾發現。她行事時而有些瞻前顧後,總是點到即止,不夠決斷。

今世事暗湧,正值風雨將至。

長安那裏已是針鋒之局,九齡公雖已拜相,卻遇了刺殺。玄宗不知有意無意,總是忽略與朝臣之間的聯系,反極為信賴宦者高力士……致使朝堂風氣,不大美好。據聞去年,高力士之母亡故,拜祭者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捶胸頓足更勝於己。

實在……荒謬。

今長歌地處江南,尚且太平。可若是他年不再太平,屆時一時猶豫,恐怕於己不利。

往日安定無比,現今變得有些浮躁。看來,便是心中所慮,打擾了學習。

“心有所慮,便去解決。”

他的目光,自然是準確的。

楊長月:“若是不能輕易解決呢?”若是處理不慎,殃及池魚呢?

也許正是因為清清楚楚這時代的走向,她需要戒備,需要忌憚之事,有很多。每每行事,楊長月難免去考慮,這舉動,會對未來之事,有何種影響。

衛弗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

若是處置不當,沒有挖出他背後的韋後勢力,反而打草驚蛇,只怕到時讓人悔青腸子。

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她所在的那個法度,相對安全的世界。單看李白及九齡公等人屢屢遇刺之事,危險程度即知。稍有不慎,恐怕就是身死之局。

她的一舉一動,不僅與己身相關。她如今,還掛了長歌三小姐的頭銜。

李白抿了口酒,坐在桌邊,看著長歌水天一色,目光中便是氣概,也不知想到何事,忽而擲杯朗聲道,“若不一試,又如何知道,不能輕易解決呢?”

他神色變得輕松了,似乎也想通了一件大事。

楊長月微楞,低頭聲音愈說愈低,“若是事情變動,傷及身周之人……”她也感覺到了……感覺到了,她自己的猶豫不定和眾多的,因時代不同而造成種種,還無法得到解答的疑問。

說到底,她不能忘懷前世,又是習慣於用前世的道德來評定今生。

可她現今,至少此刻,她已不是透過時間觀察歷史的局外之人,而是親身面對著,曾經那一個個英名之下的血肉之軀。

她的眼前,走來一雙白色黑底的布履,是李白。詩仙,劍仙。

頭頂傳來他溫和的聲音,“長月以為,長歌門是何種地方?”

楊長月仰起臉,“……習琴練劍?”

如此直白淺顯。李白笑道,“如此說,卻也不錯。長歌門,是天下有志文人相聚之地。或文或武,他們因同一目標相聚長歌。天下。為了天下太平,即便死亡,又有何懼。長歌門之人,所選之路,歸根結底,殊途同歸。你我,從不是一人而存。”

是作為長歌而存在的。

所以,從未有殃及池魚之說。

為長歌之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當年魏征以衣冠相諫,上溯千年,遠有商容微子,近有弦章諸人遇事皆以死相諫。再有,竹林雅士,政清而出,濁而伏,視生死無物。

何等氣節?

他李白雖未生於漢魏交際,也未生於南北亂世,對建安之風骨,卻也抱有著崇敬之心。

從踏入長歌門的那一刻起,此生命運,便與長歌息息相關。又何須將你我,將從前和以後,分的那般清楚?

只要所做之事,安於本心,不負長歌,不悔足以,何須顧慮其他?

楊長月走了一步,不察之下,琴弦在指尖下,微微響了一聲。她聞聲,低頭看著那道顫動的琴弦,緩緩一笑,“是。先生,長月明白了。”

“過來。”

“看今日這幅如何?”

遠山如黛,春水華光。

楊長月眼睛一亮,道,“自技藝看,用以抹勾等多種筆法,層次分明,墨以黑綠紅為主,重疊及水墨暈染柔和。三月長歌,桃花盛放,湖光山色,自是美不勝收。”

“拿著。”

“哎?”

她詫然的模樣又逗笑了先生,李白擺了擺手隨意道,“拿去吧。”

“謝先生。”山水畫,長歌的,詩仙畫的→回去供起來。

她一副得了寶貝的模樣,仔仔細細將畫卷卷好,與琴收好了,站在一邊,看著李白又開始冥思作畫,自己就端起硯臺研墨。

良久,李白拿起另外一幅畫,“來看看。這一畫,有何不足?”

“似是……留白不足,略顯擁擠……”

李白點了點頭,對她的鑒賞能力表示肯定,“長月有慧眼。”

顧霜遲路過之時,正好見到,他站在涼亭邊的松樹之下,聽聞言語,似有恍悟。靜默著,遠遠看到青蓮居士帶著楊長月在涼亭中落座下筆,知道那位先生又是教學之心起了,站了一會,想起了自己的君子六藝,轉身離開了。

……

興文堂的早課總是相當準時。

今日駱子維先生還遲了楊長月一步。

課間,駱子維講完楚辭&天問一則,忽發問曰,“年正月,金城公主上書聖上,為吐蕃求書《禮記》、《毛詩》、《諸子》、《春秋》。正字臣於休烈上疏,以為:東平王漢之懿親,求《史記》、《諸子》,漢猶不與。況吐蕃,國之寇仇,資之以書,使知用兵權略,愈生變詐,非中國之利也。中書門下裴光庭等奏:吐蕃聾昧頑,久叛新服,因其有請,賜以《詩書》,庶使之漸陶聲教,化流無外。休烈徙知書有權略變詐之語,不知忠、信、禮、義,皆從書出也。今以之問諸子,公主為吐蕃求書,如之奈何?”

顧霜遲起身道,“稟先生。學子竊以於正字所言為善。自古以來,吐蕃與中原,屢屢相戰。如此,寇也,羨於中原之物力,凡時至春秋之收,便賊心又起,十年百年,已成宿怨。昔年文成公主入蕃為後,授之以繅絲,醫藥之術,此時兩方,的確有短暫平和。但之後,吐蕃心意反覆,又相擾中原,至今金城公主入蕃,才恢覆暫時平靜。可見我大唐本著大度謙讓之情所為,不能使之思過,反而助長其氣焰。即便授書,得其一時感激,亦然不能長久。”

楊長月低頭,陷入思索。

其實顧霜遲所言不錯。

金城公主入蕃多年其間,吐蕃與唐的確是相安無事。但再過幾年,金城公主因勞累逝世,不足一年,吐蕃變故,果又與大唐開戰……其間九天之人出了多少力,楊長月不太清楚,但是她所知道的,便是最後,吐蕃南詔回鶻聯合,於安史之亂時,背後又捅了大唐一刀。

究其根本原因,該是吐蕃土地貧瘠,天氣惡劣,不比中原繁華。牛羊放牧的產量,大多要由草地的繁盛和充足的水源決定,若值災年,無法生活下去,自然很容易想到緊鄰的唐來掠奪物資。若至絕路,恐怕也不會有人記得昔日盟好,只要他們能得到活下去的物資……其他的,都不重要。

再者,劫掠,畢竟是一種無本買賣。對於窮途之人,是最有利的選擇。

“楊長月。”

楊長月起身,猶豫了會,就在林佳意等等認為她今次又走了神之時,靜心整頓了番言語,才開口,冷靜道,“長月以為,此事根本癥結,在於大唐與吐蕃之間反覆的關系。”

駱子維白眉一揚,頗具興味,“說說看。”

楊長月確定道,“今,聖上,必然已下令授書。”

駱子維合了手中書卷,“不錯。”

顧霜遲微微皺眉。顯然對這個選擇有些意見。可惜他如今尚在長歌,還未步入朝堂。

“聖上授書,是因如今,吐蕃與大唐互為姻親,永結盟好。”

“若是當年亂戰之際,聖上的選擇,便是發兵了。”

這,自然是顯而易見。

“敢問先生,可曾想過吐蕃為何會與我大唐多次變戰?”

“這……”駱子維倒不曾想,她把問題又拋回來了,眉尖一皺,提起四方外族,思及這百年來的亂戰,便覺得有些反感,“蠻夷之族,不識禮數,不知感恩。本性好戰,不懂安居之樂,不懂養民生息,只知挑起爭端為自己攫取利益。”

認認真真聽他一句說完,楊長月才開口道,“先生,恕長月失禮。吐蕃地處高原,以游牧為生。相較於中原,百姓生活更依賴天意。至於吐蕃內地,更常年冰雪,不宜作物種植。誠然,無禮義教化,是一因素,但是否應該考慮其他人不能定的因由。長月前往若水書齋時,曾看到幾本有關於天文地理之書。”

“中原以外,東南吐蕃常年冬雪,南夷六詔毒霧泥沼遍布,西域諸國氣候炎熱,至於北地回鶻,多有馬上之習,此四方之地,皆不宜主食作物生長。相反,大唐腹地,除非遇蝗災蟲害,否則,先不論巴蜀天然糧倉,不論江南道魚米之鄉,僅關中地區一年產出,便飽天下人而有餘。兩相對比……對方或因艷羨或因時局而挑起的戰爭,是否就有了主因。”

貧富差距,地理優勢,科技進展,和自古以來都不可回避的族類問題,無論哪個時代,都是一樣的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