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 275 章

關燈
第 275 章

霍善在東漢又多了一個家, 這幾天張仲景已經給他捋了捋這個時期的情況。

鄧綏執政時期,也就是後來的漢安帝登基的前十幾年,整個大漢都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

首先是河西的問題,自從坐鎮西域的班超申請回朝養老, 河西的繼任者就換了個庸才。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若非班超懷有大抱負大志向的人,誰願意紮根河西這種苦寒之地?

班超走後, 後面過去的人壓根就沒把班超他們歸納總結出來的民族政策當回事, 對於歸順大漢的游牧民族十分苛刻, 平日裏極盡壓榨之能事。

人家本來就是想過安穩日子才歸順過來的,平時還兢兢業業地給你當肉盾對抗其他入侵者, 現在你這麽亂來, 我幹嘛還聽你的話?走了, 走了, 這裏不是我們的家!

這就導致河西一帶叛亂不斷,當地軍民大量逃亡!

邊境出了大問題, 這是外患。

還有內憂呢,接下來十幾年中東漢要發生的天災類型之豐富、次數之頻繁, 實屬古來罕見:地震、暴雨、山洪、水災、風災、火災、冰雹、旱災、蝗災、地陷、山崩……

而且其中大部分災害都涉及十幾二十個郡縣, 賑災難度非常大,以至於鬧饑荒鬧到“人相食”。

相比起來,劉徹在位時期都能稱得上是風調雨順了,天災方面只是黃河泛濫比較難搞定而已!

這種遍地自然災害的情況, 想預防都沒什麽很好的辦法去預防。

就好像劉徹那會兒大夥都知道雨水多的季節黃河會出事, 可是要把河防工程搞好就得調動幾十萬民工齊心合力去幹, 總得等朝廷騰出手來才能收拾它。

而且若沒有靠得住的專業人才主持這個大工程,便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也只是枉費工夫。

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也只能該淹淹, 該重建重建,沿岸黔首每年從年初開始祈禱今年的黃河溫順一些。

現在東漢這邊雖然有王景把黃河給治理得七七八八了,但……接連不斷的天災就好像十幾條黃河在全國各地輪流咆哮發瘋,你救濟了這頭,那頭又出事。

鄧綏即將接手的就是這麽一盤爛賬,若非她執政期間做起決策來稱得上是英明果決,死的人可能會更多,東漢末年估計能提前個一百年。

沒錯,就算後面皇位更疊頻繁,經常把幾歲小孩拎上帝位,東漢也還茍了百來年(其中漢獻帝占了三十年)。

只是皇帝要麽年幼、要麽荒淫,對整個大漢的危害是極其巨大的,這一點張仲景和華佗是親身體驗過的,李時珍也能繪聲繪色地講上幾輪“東漢末年分三國”的故事。

畢竟不是所有太後都是鄧綏,即便她們能順利臨朝聽政也不一定能把控住局面,更多的是讓內廷外朝諸人打著維護小皇帝的旗號排除異己、爭權奪利。

反正吧,接下來百餘年裏頭大漢百姓都沒過過什麽舒坦日子。

真就是應了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霍善給鄧綏展望了一下她接下來即將面臨的困局,接著擡手去捏劉隆的龍臉蛋:“幼帝登基的傳統,好像是從你爹開始的!”

劉隆他爹也是十歲就登基,可見東漢皇室這基因確實有點令人發愁。

劉隆一點都沒生氣,還覺得臉蛋被捏挺新鮮的,賣力地站起來伸出手想學著捏回去。

比起熟練地爬來爬去,他站起來時還是搖搖晃晃的,但表現出來的活力已經足夠讓鄧綏欣喜了。

劉隆雖然不是她自己生的娃兒,但現在她們已經是利益相連的母子,比起與兄長商量好要迎立的宗室子弟,這孩子能健健康康當然最好。

她今年也才二十六歲,聽到霍善說的那些內憂外患說不發愁肯定是假的,但既然已經決定要趁著皇帝年幼接手大漢天下,她便不會有畏難的想法。

得知霍善這次過來會在這邊待三天,鄧綏便對外宣稱霍善是自己為劉隆選定的“義兄”,命格特殊能保劉隆健康成長。

目前霍善也就七歲大,住在宮中也沒人會說什麽,見小皇帝還真精神奕奕地出現在人前了,一些牽掛漢室的便也放下心來。

更多的人是……本身就不太在意小皇帝的存在,反正他只要活著就好了,就他這情況一時半會也只能當個傀儡。所以鄧太後要挑什麽人給小皇帝劉隆當玩伴,還真沒多少人在意。

劉隆本人倒是很開心,即使沒有奶熊陪玩,有霍善在還是很讓他歡喜的。

霍善本人也很開心,因為鄧太後表示,小皇帝這宮中的地……隨便他種!

哇哦!

皇宮動土,最為開心!

東漢皇宮建在洛陽,主要分為南宮和北宮,南宮靠近三公府邸,北宮則靠近北軍五營的駐地。

去年剛駕崩的漢和帝剛登基時住在南宮,內廷外朝全都是太後的人,住得他睡覺都睡不踏實,後來漢和帝就選擇搬到了北宮削弱太後一黨對自己的控制,並聯合北軍誅滅太後全家及其親信黨羽。

漢和帝成年後奪權成功,但也沒有搬出北宮,至今鄧綏還帶著劉隆住在北宮。

霍善帶著幼帝劉隆在小小的北宮挖啊挖啊挖。

其實也不用他們怎麽挖,重活都有鄧綏安排的人給幹了,他們主要負責最後的堆堆菜壟、埋埋紅薯以及撒撒種子,連劉隆都能輕松勝任。

比如此時此刻,劉隆就正認真往坑裏埋下一根圓圓胖胖的紅薯,接著動起自己的小手給它埋土,表情之嚴肅就好像自己正在讓那根紅薯入土為安並超度它前往極樂世界!

“埋,一,根!長,多多!”

劉隆海很認真地覆述著霍善教導他的話。

霍善連連點頭:“沒錯,埋下一根紅薯,過幾個月它就能長出多多的紅薯!這就叫‘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你知道這詩的後面兩句是什麽嗎?”

一歲的劉隆面露茫然:“麽麽?”

霍善興致勃勃給他背:“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忙完政務過來看兩個娃相處得如何的鄧綏:“……”

這小子為什麽可以興高采烈背這種詩?

這種詩劉隆當然是聽不懂的,他屁顛屁顛地跟著霍善忙活了半天,此時又累又餓,便乖乖聽鄧綏的話去找乳母喝奶。

喝著喝著就睡著了。

霍善也換了身幹凈的衣裳洗凈手,入席與鄧綏一起嘗嘗東漢的飯食。

比起漢武帝時期,這邊的河西通道已經拓通百餘年了,該傳進來的作物都已經傳了進來,比如這小小的芝麻就已經經常和胡餅作伴了,連皇室都頗愛吃這玩意。

霍善倒是不挑食,吃什麽都覺得挺香。

鄧綏也不打擾他吃飯,反而還就著他那吃相多用了半塊餅。等兩個人都吃飽喝足了,鄧綏才問起霍善那首詩是怎麽回事。

聽起來好像在罵人。

霍善就給她講,這是六七百年後一個讀書人寫的。

讀書人的嘴,騙人的鬼!

這首《憫農》的作者李紳,確實是因為他寫的憫農詩名盛一時,但是等他做官了也沒當成什麽為民做主的好官,而是卷入了黨爭之中,跟隨著自己那一黨的意見領袖沖鋒陷陣,對於敵對黨極盡打壓之能事。

反正只要是對方的人落在自己手裏,那肯定是不死也要扒層皮,絕沒有放他們囫圇著脫身的可能性。

到了這個時期,他們關心的已經不是農夫餓不餓死了。

即便知道霍善來歷不凡,鄧綏聽著他張口就能說起幾百年後的事仍是十分感慨。她說道:“黨爭之事,確實是有害無益。”

霍善聞言立刻和她分享起來,說是不必遠到唐代的牛李之爭,咱大漢人也有自己的黨爭。

比如接下來幾十年間幼帝登基成了傳統,這個時期外戚勢力始終是讓皇帝如芒在背的存在,年幼勢弱的皇帝沒辦法和外朝進行有效溝通,所以他們決定……培植宦官勢力和外戚對抗。

這下外戚問題解決啦,改成宦官專權。

天下讀書人為此憤怒不已,紛紛慷慨激昂要對抗這些專橫跋扈的權宦。

這就有了後來的黨錮之禍。

領頭反對宦官的官員遭貶謫,參與反對宦官的學生被鎮/壓,數不清的年輕人遭到禁錮和打壓。

等到敢說話的人都發不出聲音了,東漢末年也就來了。

更可怕的是,東漢末的動亂結束後天下並沒有歸於太平,而是迎來了更加昏昧的魏晉時期以及緊接而來的長達百年的五胡亂華大混亂……

這就講得有點遠了。

反正吧,咱大漢絕對是走在黨爭時代的前沿!

鄧綏:“………”

小神醫啊,有沒有人告訴過你這不是什麽值得驕傲的事?

霍善也覺得這種家國大事聊起來不太輕松,就和鄧綏聊起怎麽養娃的問題。

東漢末年的學者仲長統曾經沈痛地探討過東漢皇室為什麽那麽多短命或早夭的皇帝,認為是這些皇子皇孫開竅得太早,還沒長成就已經洩了元氣,生育得也太早,導致生下來的孩子體弱或癡傻,這種不適合的過早縱欲、過早生育一代接一代地延續下來,那皇室生下來的娃體質自然越來越差。

還是得順應自然,等到皇子皇孫性成熟後再讓他接觸這些東西啊!

這都是孫思邈記錄在《千金方》裏的內容,他顯然也想過勸說李唐皇室優生優育,但……這種事哪有那麽好勸,自古皇帝搞養生都是希望走捷徑的(比如服黃金吞白玉嗑丹藥),從來沒有戒酒戒色清心寡欲的打算。

霍善對鄧綏殷殷叮囑:這個娃咱要是養大了,可不能讓他再重蹈覆轍了啊!

像他太子叔,如今都快十六歲了,在他的監督之下還是個童男子呢!

哦對了,你知道我太子叔是誰不,他叫劉據!

鄧綏:。

劉據知道你在外面到處宣揚他的童子之身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