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52章 重振河山(18)

關燈
第152章 重振河山(18)

“現在我們進入的布展區域,講述了八十年前由土匪所轉化的抗日武裝力量,也是在天門山一戰中浴血不退的混編第十八團的前身。”

博物館中空調開的很足,涼颼颼的。

游覽者三三兩兩地跟著解說員走進那個展廳。

“這裏,就是混編第十八團前身,白馬寨的微縮還原場景。”

“大家可以看到,這裏是白馬寨的校場,也是最早一批混編第十八團官兵進行軍事訓練,轉化為正規武裝部隊的地方。”

“早期,他們沒有木倉支,沒有火炮,訓練所用的武器基本都是冷兵器。”

“但就是在這樣簡陋而艱難的條件下,訓練出了一批剛強無畏,戰鬥力驚人的戰士。”

解說員走到微縮場景邊的照片墻。

“潘大剛,1944年隨白馬寨遠征緬甸,獵戶出身的他作為狙擊手,僅天門山一役,斃敵二十餘人,擊傷數十人。後任第十八團偵察營營長,屢立戰功。”

有人驚訝地指著照片墻上的一張圖片。

“好厲害啊!那個時候的箭竟然能射這麽深!”

“我靠,牛批!這是那個潘營長射的麽!”

兩個初中男生咋咋呼呼地驚嘆。

他們對戰爭的殘酷尚且沒有概念,只顧著研究那些陳列在展櫃裏,上個世紀的各式軍用武器。

黑白照片中是一段粗壯的樹幹。

箭頭深入樹中,只餘一段箭尾在外。

解說員聽見了兩個人的聲音。

“潘大剛是白馬寨中有名的神箭手,但這一箭並不是他留下的紀念。”

“這一箭,屬於我們接下來要向大家介紹的一個人。”

“可以說,是她一力促成了白馬寨入緬遠征,是她在此後酷烈的滇緬戰場上周旋各方,為整編第十八團爭取物資、爭取支援,爭取戰機。”

解說員的聲音中蘊含著一股深沈的感情。

“也是她,奠定了這支英雄部隊的精神根基。”

“她叫寧馥。”

***

寧舒英站在一副黑白照片前,她怔楞著,幾乎下意識地伸出手去撫摸。

照片裏是兩個女孩。

她們站得不近,但都專註地望向鏡頭。

肢體語言說明當時的她們相互並不親近,但卻都向著鏡頭露出了笑容。

一個女孩手握馬鞭,另一個女孩手中提著一只小巧的醫藥箱。

“誒,看什麽這麽入神?”

一起來的同學好奇地湊過來,目光也落在相片上。

對方看看她,又看看照片,頗有些驚訝地嚷道:“舒英,照片裏這人長得和你好像啊!”

她的聲音太大,招來解說員不滿的一瞥。

“下面,讓我們走入這位英雄人物的傳奇一生。”

話音一落,展廳內的燈光也跟著暗下來。

大屏幕上,播放起視頻。

現代的紀念展館,已經開始使用多種聲光電技術,環繞的聲音,讓人如身臨其境。

屏幕發出的熒光,映照在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上。

影像資料是模糊的。

高清的放映技術讓屏幕中的顆粒更加明顯。

流民挑著擔蹣跚前行,前面是兒女,後面就是全部家當。

士兵們在戰壕中交談,抽煙。

行軍隊伍中的騾馬嚼著草料。

鳥群一般的飛機從慘白的天空中掠過,然後無數黑點從空中落下。

——在地面炸開一片火雨。

這樣的畫面,大家在電視上、在電影裏,在無數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PPT中都已經看過無數回了。

仿佛千篇一律,確實不能吸引多少註意力。

也不能怪他們。

他們不是不知疾苦,不是缺乏同理心,他們有自己的問題,自己的愁緒。

只是生在和平年代,老電影式的戰爭的畫面帶來的沖擊,遠不及他們現實生活中考試成績的壓力和請傳奇的煩惱。

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懂的。

只有寧舒英,站在人群之中,目光怔怔。

她……她經歷過。

無數次,這樣的畫面,她身在其中。

她曾經一路顛沛,從整個國家版圖的東北,流落到西南;

她也曾在戰火中四下奔逃……

然後,終於拿起木倉,挺身向前。

“白馬山寨中的土匪,在一次次訴苦大會中蛻變為被苦難凝聚的兄弟,在一堂堂‘思政’課中,思想被燎原的星火點燃。”

“而這位‘白馬夫人’的故事和傳奇,時至今日,依然在松塗縣的老百姓之間,口口相傳。”

“……寧馥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在白馬山的匪寨之中,組建起了由精銳力量組成的偵查排和戰地急救班,也就是整編第十八團獨立偵察營和戰地醫療班的前身。在死守2201高地的戰鬥中,敵人對整個高地傾瀉了上百噸的火炮和彈藥,在這種近乎毀滅式的轟炸中,混編第十八團堅守陣地到了最後一刻,成功擊退敵軍的進攻十餘次。”

“在慘烈的戰鬥中,十八團的醫療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他們用擔架搶救傷員,擔架不夠,就用擡、背的方式轉移受傷的戰士。他們用有限的條件和資源,最大限度地去拯救士兵的生命。

天門山一役,十八團醫療班十名戰士,他們訓練有素、高效鎮定,救護了全團上百名傷員,極大地保存了有生戰鬥力量,為這場戰役的勝利和第十八團建制的留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醫療班也配備防身用手木倉。在寧馥對醫療班的訓練要求中就有一條,——‘既是醫生,也是戰士。’”

“他們一邊救護傷員,一邊擊斃敵人,在戰事最緊張的時刻,面對敵軍搜山的一個分隊,為了保證隱蔽著傷員的臨時戰地救護所不被發現,六名醫療班成員毅然出擊,分頭行動,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引開了敵軍,保全了藏有傷員的救護所。”

“他們中,有曾經的江湖游醫,也有留洋歸來的高材生,還有兩名年紀未滿十八歲的女孩。這六名醫療班成員且戰且退,最終在子彈耗盡的情況下誓死不降,跳下山崖。”

寧馥的貢獻,不僅在於帶出了一支驍勇善戰,悍不畏死的抗日隊伍,也在於她帶來了先進的戰地救護理念,科學的戰地救護方法,更在於……她在一群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顆名為“信仰”的火種。

滇緬一戰,多少英魂長留異鄉。

白馬山這一支曾經被無數人看輕、蔑視,以為不過是烏合之眾,綠林草莽的力量,如同一支尖刀,隨著鳴鑼出兵的悲壯,直刺入侵略者的咽喉。

而白馬山的精神,也在他們斬斷自己所有退路的一剎那,永遠銘刻在怒江之畔。

巍巍天門,滾滾怒濤。

那一群曾經是騙子、混混、農民、獵戶和販夫走卒的人,只是回頭略一遙望,就漸漸地消失在山霧之中了。

其實,他們也不知道什麽叫做“信仰”。

只是心中一個樸素的念頭——

不能叫豺狼打進自己家裏頭來。不能叫天底下受苦受難的人再多一個、兩個、三個。不能叫中國人的孩子,將來給別人做豬狗、做牛馬。

他們有的是老實人,老實了一輩子,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三棍子悶不出一個屁的慫貨。

卻在最後抄起了刺刀拼殺鏖鬥,死戰不退;

他們有的是精明人,精明了一輩子,走歪門邪路,不過就是為了圖個損人利己,亂世茍且。

卻在最後加入了有去無回的遠征,拿自己的性命,搏了一場壯烈。

整編第十八團在血戰之後只剩五十餘人。

由於當時白馬寨出征之時,生死狀上多為指印,許多犧牲的烈士姓名已不可考。

孫上簽,松塗縣人,曾為白馬寨游醫,醫護班成員,拒不投降,跳崖犧牲,終年47歲;

鄧蔚卓,南坪人,自法國留學歸來,醫護班成員,拒不投降,跳崖犧牲,終年24歲;

盧鐵牛,東北人,詳細籍貫不可考,曾為松塗縣鄭家護院,在第7次反攻中中彈犧牲,終年33歲;

杜偉,松塗縣人,孤兒,曾為松塗縣保安團士兵,在白刃戰中身中數刀犧牲,終年21歲;

王松平,松塗縣人,農民,白馬山草寇,後編入整編第十八團偵察營,偵查敵情時墜下山崖犧牲,終年19歲;

寧馥,松塗縣人,出身鄉紳富戶,後為白馬寨壓寨夫人,整編第十八團參謀長,身中流彈,不幸犧牲,終年22歲。

***

她死在天門山血戰勝利前的最後一個黎明。

這並不是世界的惡意,也沒有什麽陰謀和毒計的針對。

寧馥自己也並沒有料想到死亡的突襲。

系統的商城裏,當然也可以提供什麽免死金鐘罩,超級防彈衣之類遠超當下物質文明和整個世界邏輯體系的金手指。

但寧馥從完成了本世界的積分任務以後,就直接關閉鎖定了系統。

人皆畏死,由此向死而行,才可知心中的信念是否能經得起淬煉。

人皆貪生,所以能舍生者,才能明了自己究竟為何而戰。

她帶著一群本可以偷生的人去死。

這場戰爭,對寧馥來說就不是一場兒戲。

她不能對那些犧牲的性命不負責任。

面對子彈,她也只有一具血肉之軀而已。

今日為國死。

赤子之心,莫過於此。

作者有話要說:  旗正飄飄,馬正蕭蕭,槍在肩,刀在腰,

熱血似狂潮,好男兒報國在今朝。

快奮起,莫作老病夫;快團結,莫貽散沙嘲。

國亡家破,禍在眉梢,

要生存,須把頭顱拋!

放一段《旗正飄飄》的歌詞。中國遠征軍的歷史真的非常悲壯,非常令人蕩氣回腸。

或可說,整個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只擷取出一點片段,就能讓人汗毛直豎。熱血與熱淚在身體裏交替賁張的感覺。

戰爭殘酷,正告誡我們,尊嚴不是無代價的。

因為一個小故事寫不完想表達的,這一環節可能有些拖沓了,給大家道個歉。節奏的問題許多小天使提過,作者自己心裏也有感覺,會繼續改進~麽麽噠

本章掉落50個小紅包~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