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重振河山(19)
關燈
小
中
大
第153章 重振河山(19)
“她好厲害啊……”
寧舒英聽到身旁的同學低聲感嘆。
收服匪寨,建立秩序,形成戰鬥力。
保護百姓,出征滇緬,只為護國門。
只消自己帶入一下,她辦的不論哪一件事,都是驚人的成就。
而這樣一個人物,戰死在22歲的年紀。
換到現代來,她還是個正該畢業的孩子,應該在夏天吃著西瓜,喝著冰奶茶,在空調房裏看綜藝,偶爾為找工作發發愁,然後被新出的彩妝吸引註意力。
她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
不過她的拍照水平應該是很不錯的。
至少那張她拍攝的,傳奇女將寧芳涯和她年輕時戰友的合影,就將兩個女孩的神態抓得活靈活現,有意思極了。
也有人猜測她們的關系。
猜測作為山寨和後來十八團的領導者,只有二十多歲的寧馥是怎樣與這些只比自己小四五歲的女孩們相處的。
但寧馥這個人物的存在,還是近幾年才被發掘發現的,當年與她並肩的戰友幾乎已無人存世,只有照片中的主角之一,寧芳涯將軍還活著,但也已經百歲高齡了。
對這樣一位英烈的追溯,也只能止於此。
寧舒英忍不住陷入回憶。
她與芳丫的關系一直也不好。
她覺得芳丫是假乖巧真心機,她知道芳丫也看不慣她像個沒斷奶的、過於渴愛的孩子般時刻依賴寧馥。
她們能留下這張看起來稱得上“和諧”的照片,也不過是因為一個共同的理由、一個共同的人罷了。
拍照的是寧馥。
所以……所以她們才能全都望著照相機的方向,專註地露出笑臉。
天門山一戰中,醫護班跳崖的六人裏,只有她和芳丫被崖壁上斜生的樹托住,幸運未死。
她們兩個人就算平日裏再怎樣彼此厭惡,當時也不得不相依為命地擰成一股繩,想法子歷經千難萬險回到部隊。
但是都沒能來得及見那個人最後一面。
***
他們獲得了勝利。
整編第十八團堅守住了戰略要塞,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局部戰爭,乃至整個滇緬戰場,或許就因為他們的據守而發生了轉變。
但這也是一場無法歡慶的勝利。
2201高地上的每一寸土壤,幾乎都浸透了他們同袍的血肉。
很多人,甚至連遺骨都無法收殮。
——他們早已經與山石草木混在一起,分也分不開了。
來換防的友軍部隊面對著這山上紅色的土,紅色的石頭,紅色的戰壕,給他們敬禮。
整編第十八團,前身中國滇南松塗縣外白馬山土匪。
在真正的“正規軍”眼中,他們這一群人,哪怕是壯大到了一個團的建制,不過就是一幫草窠子裏滾出來的泥腿子。
不過是炮灰的命。
但就是這群炮灰,能把自己釘死在這座反覆被炮彈洗禮,被瘋狂進攻的山頭上,子彈打光了就上刺刀,刺刀卷刃了就搬石頭,最終幾乎耗盡每一滴血,耗盡每一口最後的吐息,耗盡了他們自己的性命。
他們守住了。
敵人沒想到。
自己人也沒想到。
整編第十八團此戰揚名。
她們埋葬寧馥的時候,寧芳涯沒有掉一滴眼淚。看著寧舒英在墓前痛哭失聲,倒是沒有再諷刺她。
她甚至遞給寧舒英一塊臟兮兮的手絹,給她擦了擦眼睛。
她們兩個就像幼稚的小孩子,所有明裏的爭風吃醋,暗裏的挖坑互踩,不過都是爭搶著寧馥的註意。
哪怕她們在隊伍中已經成為了舉足輕重的成員,跟著十八團大大小小的戰役不知經歷了多少。
現在不需要了。
兩個幼稚鬼,突然就長大成人。
華軒沒有來參加這個簡單的“葬禮”。
他很忙。
忙著重新補充兵員,忙著開赴下一個戰場。
整個十八團沒了參謀長寧馥,就像塌了一半的天。
他是團長,現在要把這一整片天頂起來了。
寧舒英忍不住質問他。
為什麽你看起來一點也不傷心?
她知道這話很傷人。
就像一把根本沒有手柄的刀,她刺傷別人的時候,自己握刀的手,也已經鮮血淋漓。
但只有這樣。
只有這樣她才能讓自己更清醒地意識到,那個給她剝芋頭的寧馥,已經不存在在這世界上。
寧舒英知道華軒和寧馥的關系。
事實上,團裏白馬寨的老人們幾乎都清楚。
“寧先生”雖然是大當家娶上山寨的媳婦,可根本與大當家沒夫妻間的那檔子事。大當家待她,愛而重之,重而敬之。
華軒只道。
“戰事未盡,我不能不顧。”
出征時他不曾問過寧馥一句,要做什麽,要往何處。
現在他也不會猶疑,不會迷惘。
他知道寧馥想要的是什麽。
——她為這個心願而死。
從此,只有向前。
因為後退一步,便是家國。
***
部隊修整開拔後,華軒終於去2201高地上看了寧馥。
沒有墓,就是一個簡單的小土包。
也沒有墓碑。
戰地簡陋,轟炸之下,他們連一塊像樣的、完整的木板都找不到。
最後找了半截被炸斷的旗桿,插在墳前。
戰旗殘損,半截旗桿的殘端指向布滿陰雲的,鐵灰色的天空。
這裏是2201高地上的最高點。
寧馥走前說這裏不錯。
“此地甚好。”她說。
山下是江濤滾滾,遠眺,是中華之南。
此頭須向國門懸*。
她鎮在這裏。
整編第十八團曾浴血於此,拒敵國門之外。
她守在這裏。
遠望是故鄉,回頭,是白馬寨弟兄出征的方向。
等戰事消弭。
等英雄歸家。
寧馥沒有給他留下什麽可以紀念的東西。他的字依舊寫的不好。
隊伍進入戰區之前,她便將頭發剪掉了。
那枚慣常挽頭發用的飛鏢也還給了華軒。
華軒亦是身無長物。連點紀念也找不出來,只得將飛鏢上的穗子拆下來貼身帶著,然後在她墳前挖了淺淺的土坑,把那枚飛鏢埋了進去。
他有挺多話想說,話到嘴邊,卻滑出一聲哽咽。
最後只能抿著嘴笑一笑。
他們成過親,拜過堂,留下這點信物,就仿佛在心裏還能留下一絲盼望和念想,如果真有地府黃泉……
算啦。
華軒想,寧馥大概不相信這些。
那句話怎麽說來著?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寧馥喜歡這句詩,總念。說這叫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華軒喜歡這個詞。
他站起身來,將隨身的木倉頂上子彈。
同志先行化做疆土,我對河山亦不孤獨。
鳴槍十二響。
山川回呼。
遠征軍歸國,整編第十八團歸國時已成為王牌精銳之師。只不過當年從白馬寨帶出的弟兄所剩無幾。
解放戰爭爆發。
華軒率部起義。
南征北戰,他無數次向死而生。看到了新中國。
這位土匪出身、曾經帶兵出國遠征的鐵血師長已經成了部隊之間口口相傳的傳奇。
他百戰傳奇的起點在西南,終點在東北。
依舊是國門之外。
依舊是為國出征。
墓碑朝向西南。
人們說是為了讓他望著祖國。
沒有人知道,隔著960萬平方公裏的家園,他也在眺望另一個國度。
亦是他的同志埋骨之處。
他的墓前擺滿金達萊。
花朵下,埋著一條早已經褪色的,紅色的穗子。
誓同生死,未曾辜負。
***
那一戰後,寧芳涯跟著隊伍走了。她要做完寧馥沒做完的事情。
她在十八團重建了醫護班,之後跟著部隊回國,同年,十八團被60軍收編,她被提拔進入軍部。
她的領導是她曾見過的,那個曾來過白馬寨的代表。
他們後來成了同志。
寧舒英跳崖摔斷了一條腿,因為傷勢更重,沒能跟著隊伍繼續。
她在後方養好了傷,被送回國。
沒人註意一個女醫療兵。她悄悄離開。
然後輾轉到了革命聖地。
那裏有一所學校,叫做抗日軍政大學。
此後生涯,她們不曾再見過。
***
“好,各位同學們,我們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參觀的人群已經走到展館的出口處,前方通道透過外面明亮而炙熱的陽光。
同學們紛紛向出口處走去。
剛剛影片帶來的震撼褪去,仿佛重新回到現實中一樣,他們開始擺脫那種渾身雞皮疙瘩,想要扛木倉上戰場的情緒,重又討論起這個假期接下來的行程。
這次來雲南,是學校組織的暑期活動。只有前兩天是集體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是行程的最後一戰。
帶隊老師看樣子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安排。
——他們可是B市最昂貴的私立貴族學校。
學生們一入校就是全英文教學,初中部幾乎都是直接轉到過國外讀高中的。
每年的暑期活動幾乎都是到世界各地旅行。
這群孩子都是金字塔頂尖兒上的那一撥(就算智商和成績不算,家裏的財力所能支持他們開闊的眼界也算了)。
光是每個學期三十多萬的學費,國內旅行在家長、學生和校方的心中都顯得有那麽點兒……low。
但這一回是學校家委會的主席發話“建議”的,而且所有的費用都由她讚助,所以學校才安排了這一趟雲南之行。
前面的學生都已經走出去了,才意識到落下了人。
“舒英,你怎麽還不出去?不舒服嗎?”
“你沒事吧?今天晚上大夥還說去酒吧街玩呢,你可不能掉鏈子啊!”
同伴笑嘻嘻地撞撞她的肩膀。
寧舒英後知後覺地回過神來。
“好,走。”她說。
她轉回頭去,朝著場館中道:“再見。”
講解員有些受寵若驚。
這些一看就是大城市富二代的孩子,眼高於頂,她一路帶下來只覺得堵心,卻沒想到這個一直不說話的姑娘還同自己告別。
她忙朝著寧舒英揮了揮手,“再見啦。”
少女抿唇笑了。
她最後看了一眼已經關閉的,像一塊黑漆漆墻壁的屏幕,轉身往出口走去。
外面的陽光熾烈刺眼。
在同伴的驚呼聲中,她才意識到——
自己淚流滿面。
作者有話要說: *出自陳毅,《梅嶺三章》組詩。
當時陳毅被果黨四十六師圍困,寫了這幾首詩。作者小時候就好喜歡,一直念念不能忘,所以用在文中了。百戰而無懼,這種精神氣魄真的震撼我一百年
(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生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她好厲害啊……”
寧舒英聽到身旁的同學低聲感嘆。
收服匪寨,建立秩序,形成戰鬥力。
保護百姓,出征滇緬,只為護國門。
只消自己帶入一下,她辦的不論哪一件事,都是驚人的成就。
而這樣一個人物,戰死在22歲的年紀。
換到現代來,她還是個正該畢業的孩子,應該在夏天吃著西瓜,喝著冰奶茶,在空調房裏看綜藝,偶爾為找工作發發愁,然後被新出的彩妝吸引註意力。
她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
不過她的拍照水平應該是很不錯的。
至少那張她拍攝的,傳奇女將寧芳涯和她年輕時戰友的合影,就將兩個女孩的神態抓得活靈活現,有意思極了。
也有人猜測她們的關系。
猜測作為山寨和後來十八團的領導者,只有二十多歲的寧馥是怎樣與這些只比自己小四五歲的女孩們相處的。
但寧馥這個人物的存在,還是近幾年才被發掘發現的,當年與她並肩的戰友幾乎已無人存世,只有照片中的主角之一,寧芳涯將軍還活著,但也已經百歲高齡了。
對這樣一位英烈的追溯,也只能止於此。
寧舒英忍不住陷入回憶。
她與芳丫的關系一直也不好。
她覺得芳丫是假乖巧真心機,她知道芳丫也看不慣她像個沒斷奶的、過於渴愛的孩子般時刻依賴寧馥。
她們能留下這張看起來稱得上“和諧”的照片,也不過是因為一個共同的理由、一個共同的人罷了。
拍照的是寧馥。
所以……所以她們才能全都望著照相機的方向,專註地露出笑臉。
天門山一戰中,醫護班跳崖的六人裏,只有她和芳丫被崖壁上斜生的樹托住,幸運未死。
她們兩個人就算平日裏再怎樣彼此厭惡,當時也不得不相依為命地擰成一股繩,想法子歷經千難萬險回到部隊。
但是都沒能來得及見那個人最後一面。
***
他們獲得了勝利。
整編第十八團堅守住了戰略要塞,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局部戰爭,乃至整個滇緬戰場,或許就因為他們的據守而發生了轉變。
但這也是一場無法歡慶的勝利。
2201高地上的每一寸土壤,幾乎都浸透了他們同袍的血肉。
很多人,甚至連遺骨都無法收殮。
——他們早已經與山石草木混在一起,分也分不開了。
來換防的友軍部隊面對著這山上紅色的土,紅色的石頭,紅色的戰壕,給他們敬禮。
整編第十八團,前身中國滇南松塗縣外白馬山土匪。
在真正的“正規軍”眼中,他們這一群人,哪怕是壯大到了一個團的建制,不過就是一幫草窠子裏滾出來的泥腿子。
不過是炮灰的命。
但就是這群炮灰,能把自己釘死在這座反覆被炮彈洗禮,被瘋狂進攻的山頭上,子彈打光了就上刺刀,刺刀卷刃了就搬石頭,最終幾乎耗盡每一滴血,耗盡每一口最後的吐息,耗盡了他們自己的性命。
他們守住了。
敵人沒想到。
自己人也沒想到。
整編第十八團此戰揚名。
她們埋葬寧馥的時候,寧芳涯沒有掉一滴眼淚。看著寧舒英在墓前痛哭失聲,倒是沒有再諷刺她。
她甚至遞給寧舒英一塊臟兮兮的手絹,給她擦了擦眼睛。
她們兩個就像幼稚的小孩子,所有明裏的爭風吃醋,暗裏的挖坑互踩,不過都是爭搶著寧馥的註意。
哪怕她們在隊伍中已經成為了舉足輕重的成員,跟著十八團大大小小的戰役不知經歷了多少。
現在不需要了。
兩個幼稚鬼,突然就長大成人。
華軒沒有來參加這個簡單的“葬禮”。
他很忙。
忙著重新補充兵員,忙著開赴下一個戰場。
整個十八團沒了參謀長寧馥,就像塌了一半的天。
他是團長,現在要把這一整片天頂起來了。
寧舒英忍不住質問他。
為什麽你看起來一點也不傷心?
她知道這話很傷人。
就像一把根本沒有手柄的刀,她刺傷別人的時候,自己握刀的手,也已經鮮血淋漓。
但只有這樣。
只有這樣她才能讓自己更清醒地意識到,那個給她剝芋頭的寧馥,已經不存在在這世界上。
寧舒英知道華軒和寧馥的關系。
事實上,團裏白馬寨的老人們幾乎都清楚。
“寧先生”雖然是大當家娶上山寨的媳婦,可根本與大當家沒夫妻間的那檔子事。大當家待她,愛而重之,重而敬之。
華軒只道。
“戰事未盡,我不能不顧。”
出征時他不曾問過寧馥一句,要做什麽,要往何處。
現在他也不會猶疑,不會迷惘。
他知道寧馥想要的是什麽。
——她為這個心願而死。
從此,只有向前。
因為後退一步,便是家國。
***
部隊修整開拔後,華軒終於去2201高地上看了寧馥。
沒有墓,就是一個簡單的小土包。
也沒有墓碑。
戰地簡陋,轟炸之下,他們連一塊像樣的、完整的木板都找不到。
最後找了半截被炸斷的旗桿,插在墳前。
戰旗殘損,半截旗桿的殘端指向布滿陰雲的,鐵灰色的天空。
這裏是2201高地上的最高點。
寧馥走前說這裏不錯。
“此地甚好。”她說。
山下是江濤滾滾,遠眺,是中華之南。
此頭須向國門懸*。
她鎮在這裏。
整編第十八團曾浴血於此,拒敵國門之外。
她守在這裏。
遠望是故鄉,回頭,是白馬寨弟兄出征的方向。
等戰事消弭。
等英雄歸家。
寧馥沒有給他留下什麽可以紀念的東西。他的字依舊寫的不好。
隊伍進入戰區之前,她便將頭發剪掉了。
那枚慣常挽頭發用的飛鏢也還給了華軒。
華軒亦是身無長物。連點紀念也找不出來,只得將飛鏢上的穗子拆下來貼身帶著,然後在她墳前挖了淺淺的土坑,把那枚飛鏢埋了進去。
他有挺多話想說,話到嘴邊,卻滑出一聲哽咽。
最後只能抿著嘴笑一笑。
他們成過親,拜過堂,留下這點信物,就仿佛在心裏還能留下一絲盼望和念想,如果真有地府黃泉……
算啦。
華軒想,寧馥大概不相信這些。
那句話怎麽說來著?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寧馥喜歡這句詩,總念。說這叫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華軒喜歡這個詞。
他站起身來,將隨身的木倉頂上子彈。
同志先行化做疆土,我對河山亦不孤獨。
鳴槍十二響。
山川回呼。
遠征軍歸國,整編第十八團歸國時已成為王牌精銳之師。只不過當年從白馬寨帶出的弟兄所剩無幾。
解放戰爭爆發。
華軒率部起義。
南征北戰,他無數次向死而生。看到了新中國。
這位土匪出身、曾經帶兵出國遠征的鐵血師長已經成了部隊之間口口相傳的傳奇。
他百戰傳奇的起點在西南,終點在東北。
依舊是國門之外。
依舊是為國出征。
墓碑朝向西南。
人們說是為了讓他望著祖國。
沒有人知道,隔著960萬平方公裏的家園,他也在眺望另一個國度。
亦是他的同志埋骨之處。
他的墓前擺滿金達萊。
花朵下,埋著一條早已經褪色的,紅色的穗子。
誓同生死,未曾辜負。
***
那一戰後,寧芳涯跟著隊伍走了。她要做完寧馥沒做完的事情。
她在十八團重建了醫護班,之後跟著部隊回國,同年,十八團被60軍收編,她被提拔進入軍部。
她的領導是她曾見過的,那個曾來過白馬寨的代表。
他們後來成了同志。
寧舒英跳崖摔斷了一條腿,因為傷勢更重,沒能跟著隊伍繼續。
她在後方養好了傷,被送回國。
沒人註意一個女醫療兵。她悄悄離開。
然後輾轉到了革命聖地。
那裏有一所學校,叫做抗日軍政大學。
此後生涯,她們不曾再見過。
***
“好,各位同學們,我們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參觀的人群已經走到展館的出口處,前方通道透過外面明亮而炙熱的陽光。
同學們紛紛向出口處走去。
剛剛影片帶來的震撼褪去,仿佛重新回到現實中一樣,他們開始擺脫那種渾身雞皮疙瘩,想要扛木倉上戰場的情緒,重又討論起這個假期接下來的行程。
這次來雲南,是學校組織的暑期活動。只有前兩天是集體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是行程的最後一戰。
帶隊老師看樣子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安排。
——他們可是B市最昂貴的私立貴族學校。
學生們一入校就是全英文教學,初中部幾乎都是直接轉到過國外讀高中的。
每年的暑期活動幾乎都是到世界各地旅行。
這群孩子都是金字塔頂尖兒上的那一撥(就算智商和成績不算,家裏的財力所能支持他們開闊的眼界也算了)。
光是每個學期三十多萬的學費,國內旅行在家長、學生和校方的心中都顯得有那麽點兒……low。
但這一回是學校家委會的主席發話“建議”的,而且所有的費用都由她讚助,所以學校才安排了這一趟雲南之行。
前面的學生都已經走出去了,才意識到落下了人。
“舒英,你怎麽還不出去?不舒服嗎?”
“你沒事吧?今天晚上大夥還說去酒吧街玩呢,你可不能掉鏈子啊!”
同伴笑嘻嘻地撞撞她的肩膀。
寧舒英後知後覺地回過神來。
“好,走。”她說。
她轉回頭去,朝著場館中道:“再見。”
講解員有些受寵若驚。
這些一看就是大城市富二代的孩子,眼高於頂,她一路帶下來只覺得堵心,卻沒想到這個一直不說話的姑娘還同自己告別。
她忙朝著寧舒英揮了揮手,“再見啦。”
少女抿唇笑了。
她最後看了一眼已經關閉的,像一塊黑漆漆墻壁的屏幕,轉身往出口走去。
外面的陽光熾烈刺眼。
在同伴的驚呼聲中,她才意識到——
自己淚流滿面。
作者有話要說: *出自陳毅,《梅嶺三章》組詩。
當時陳毅被果黨四十六師圍困,寫了這幾首詩。作者小時候就好喜歡,一直念念不能忘,所以用在文中了。百戰而無懼,這種精神氣魄真的震撼我一百年
(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生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