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第三百六十二章栽贓給了天意”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百六十二章 栽贓給了天意”
容小龍算是有點琢磨過來了。
這北魏亡國的事情。聽著有點像是人為栽贓給了天意的感覺。
雖然不要臉吧,可是這人為不要臉的事情何止這一件呢?哪一朝哪一代,禍國亂世民不聊生不是人為的啊?說什麽天降災荒之類的,即便是大旱大澇一番,也是局部地區糧食顆粒無收的。那其他的地方呢?且不說定然有未曾受災的地區吧,國庫存糧難道不夠應付過去?天意大概或許也許只是起到了十分之一亂世的原因,那麽人為一件就占據了九成。
但是事情關鍵容小龍還是不明白:“所以,最後到底是怎麽贏的呢?水陸之戰的事情?鮫人都死光了嗎?怎麽可能呢?殺光一個種族?”
陳大狀嘆氣:“……這許就是天意吧……。”
容小龍:“……”
容小龍實在是無語了。這怎麽又扯到天意上去了呢,殘忍就承認殘忍唄,這利益相爭的事情,怎麽能夠又得到了好處又想要搶好名聲?
雖然說這種兩全其美的事情是人人都想要的,否則又如何會發明這兩全其美這個詞呢?人家可不是妄想,而是真的如此的有這個想法。尤其帝王。
容小龍到底是面對陳大狀。為了禮貌也不想把這事說破。但是若離就不客氣了。
若離聽不到陳大狀的言談內容,但是從容小龍時不時的重覆和分析的言語來聽,她也知道容小龍和陳大狀在講什麽事情。
再結合之前聽過的相關傳聞,若離只要稍微聰明一些,基本都能清楚個大概。
若離當然也聽到容小龍的問題,然後對面不知道回答了什麽,然後容小龍就無語。既然容小龍會無語,那麽就代表一定不會讓她也覺得滿意的答案。若離就冷笑一聲。丟一句話過去。
“還能是什麽原因?慘不忍睹麽……”
容小龍果然露出讚同的神色。
回應的就是陳大狀一聲嘆息。
陳大狀不知道嘆息到底是為誰。
“北魏雖然算是看著勝者那方,到底也沒占到什麽好處……。”陳大狀道,“反而因為一己私欲破壞了隔相江的水質的罪孽……”
陳大狀說到這的時候故意停了一會,看了一眼容小龍才繼續說下去。
他繼續說的內容,很快就解答了剛剛那個令容小龍覺得很困惑的舉動。
陳大狀說:“……反而因為一己私欲破壞了隔相江的水質,產生了罪孽,遭到了天譴……。”
……也是無語了。
容小龍也算是克制很大的情緒才忍住沒有翻白眼過去。
又是天譴。欺負老天爺懶得回應他們是吧?
別說老天爺認不認這事,估計說給綠蘿鎮的莫輕言來聽,莫輕言都懶得理會去。
陳大狀解釋道:“你要理解,民聲和民智。老百姓不了解君王野心,也不了解鮫人對隔相江的重要——別說老百姓,北魏君主,包括當時另外三國的當權者不也沒有意識到嗎?還是因為鮫人消失,隔相江汙濁多年治理未果,這才改變了因果思路的……。”
陳大狀說:“那一句什麽‘吃一塹長一智’的話,可沒有詳細說出來,那教訓要多久,亦或者多沈重的……”
確實如此。
北魏之後消滅了鮫人,卻也同時失去了財源收入之一的水草,江魚,等等。就連以往以品質出眾為名氣的黃沙,也隨著河道淤泥過多而失去了開采的便利和實惠。硬要開采也不是不行,但是人工清理的費用增加,一船黃沙的價格就隨著增加。又不是只有北魏的漁船售賣黃沙,南齊也有,南順也有,物美價廉,品質不差。何必舍近求遠?
北魏後來花了很大很長的精力和時間去治理隔相江。未果。
之後有學者終於再次提出,是否隔相江水質渾濁,和鮫人消失有扯不開的關系?
是的,在這之前,有北魏朝中鴻儒大家連同八十一位學者一起上書,請求休戰。
上書內容的觀點切入在當時看來是一派胡言。
當時上書言論,鮫人乃是隔相江靈魂所在,如同所謂傳說中的河神一般,起到安撫江流的作用。隔相江猶如搖籃,護佑鮫人,鮫人反哺江水,循環報恩,生生不息。若是人為惡意斷絕這一套循環,只怕後果不堪設想。
鴻儒老先生還舉例以大山為例子。
山中老虎,狼狽,貍貓,野豬,兔子,青草,蚯蚓,花草,樹木。這同樣也是一個循環。
樹木庇護花草,花草雕零變成殘渣餵養蚯蚓,蚯蚓松土使得草葉茁壯養大兔子,樹木的果子被野豬吃掉,貍貓和狼狽捕食兔子,老虎再撕扯狼狽和貍貓,而與此同時,老虎,狼狽和一切牲畜的糞便也做了樹木的肥料……。
這是山中的循環。
而江水,鮫人,江湖,沙土,河道,礁石,水草……等等,同樣也有屬於它們的循環。
消滅鮫人,幾乎等於為了山中的兔子而殺掉老虎,貍貓和狼狽。到那個時候,花草,樹木都會被滿山的兔子吃個幹凈。山中將很快就不覆存在。
北魏君王覺得有趣又可笑。
區區白兔,還能撼動大山?未免太過於危言聳聽。
紙上談兵的老學究別說有沒有見過真正大山,只怕此生最遠的路就是從家中到宮廷——還是乘著馬車坐著轎過來的。
可曾親眼見過山林模樣?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區區十個字而已。可是有誰真的攀巖過眾山之巔嗎?
君王一笑,把那封眾言書丟入了火爐中。
那是水陸之戰的第二年的冬。
北魏都城的江魚漲了十倍之貴,原本在北魏隨處可見的由水草編制而成的新奇玩意已經兩年沒有見過新鮮的花樣。京城中的豪門貴女們只能遺憾的把之前的舊時屏風和用過的團扇再度啟用。時而抱怨一句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
再怨怒一聲那殘忍的,以小兒為食的兇猛鮫人。
一個故事,口口相傳,到了百姓耳朵裏,北魏和鮫人的水陸戰役,已經從利益爭奪變成了正義之戰。連城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貴女碧玉們,都知道如今北魏有一場可能要蔓延幾年的戰役,對方是兇猛食人的鮫人,只要贏了,一切都會恢覆的比往常還要好。
水草會繼續打撈,編制成新奇的花樣送來京都,江魚的價格會回到比往年更加實惠的價格甚至更加新鮮,隔相江的水面再無險惡,一切都是為了所有人都堅信的太平景象。
然而,人的耐心是有限度的。堅持和信仰也是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得到一些反饋的。已經打贏了,鮫人節節敗退,漸漸退離了淺水水域,這是好消息,傳來京都,一片歡愉。這種歡愉可以在一定的時長裏安撫到因為陳年的舊物、江魚價格上漲、黃沙的壟斷而導致的焦慮。
再後來,徹底贏了。
於是不管是權貴還是普通民眾,開始等待那個堅信的太平景象的到來。
結果聽到的確實要開始治理隔相江。
這就開始有人不明白了——隔相江為什麽要治理?隔相江不是一向清澈緩流,水草豐美,江魚肥沃嗎?在鮫人尚且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鮫人既然不在,那麽不是應該江水更加清澈,水草更加茂盛,江魚越發肥沃麽?
別的不說,少了那麽多搶食江魚的鮫人,那麽江魚應該多到頭疼才對啊?
怎麽現在卻聽到漁民和商人酒樓皆抱怨,說這送來帝都的江魚,一次不如一次呢?甚至還有權貴吃到了新鮮的江魚,腹瀉不止,險些喪命?
從未有人吃到江魚如此的。從未。哪怕是再鮫人存在的時候都沒有過。
這個念頭,有的不光是一個人如此產生的。
消滅鮫人,本是為了更好地現狀。
如果沒有更好呢?
那麽消滅鮫人是不是就錯了?
結果死活撐著這一個念頭的就是那個當年被撕碎的小兒。
君主一來為了穩固民心,二來還是為了穩固民心,為那個小二在北魏都城的佛寺立了一個童子像。
過去了很久了。小二的父母一個死一個瘋癲,漁村村落的人也在戰亂中失散,偶爾有個回憶的,也記不清楚小兒的模樣。
負責這個差事的官差也應付,潦草花了一個像年畫娃娃又像是觀音座下金童的畫像交了上去。
那佛祖座下童子,被雕刻成一個笑面小兒的模樣,穿著不像是漁夫兒郎打扮,反而像個富貴的小公子,穿綢緞衣裳,手腳還戴著鐲子,胸前掛了項圈。
童子原本按在佛祖座下,可是常常被來上香的民眾誤認為是金童玉女中的金童,老問玉女何處去了?問的煩了,幹脆就把童子像轉移到了大殿前的荷花池旁,為了區別金童,還在荷花池雕刻了一個小女孩模樣的鮫人浸在荷花池的一塊礁石後面。
富貴的童子在荷花池邊看荷花露出笑意,一個好奇滿臉的小小鮫人在不遠處礁石後打量。
似乎原本用意,是為了凸顯鮫人畏畏縮縮,藏頭露尾,暗中窺竊。
結果很多小孩跟著家人來廟宇中,見到這個畫面,都以為是好朋友。
還問,那個小姑娘,為什麽生的是魚尾巴?
家人有的耐心,解釋是鮫人。
小孩又問:什麽是鮫人?
於是又解釋一通。
小孩再問,那如今鮫人在哪裏?
家人回答:原本在隔相江,如今已經沒有鮫人。
小孩不解,也不懂什麽叫沒有。
只問:就像隔相江的江草那樣沒有了嗎?
江草許還能再生吧?
那江草再生時候,鮫人也會再回來嗎?
……。
大人唯獨剩下苦笑。
江草不再生,鮫人也沒再回來。
甚至到後來,北魏也成為了歷史。
那個曾經問過鮫人還會回來的孩子,如果尚在,只怕如今也才只到而立之年罷了。
……
陳大狀說:“……。真是沒得半點好處。所有人。”
北魏消滅了鮫人,沒得半點好處。隔相江渾濁,江魚幾乎死絕,江草絕跡,河道堵塞,水利不暢,北魏沒有因為對戰鮫人而損傷國運,卻在漫長的治理水利的地方幾乎耗盡了元神。
當年被北魏君王忽略嘲笑甚至斬殺了領頭者顯示君威的學者,那個時候起了一些不小的作用。北魏是游牧起家,馬上的得來的天下。結果誰也沒想到,最後居然亡命在一幫讀書人和女人的身上。
南齊南順後來亡了北魏。當年的玉英將軍也就是後來的成玉皇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她和當時的成安太子聯手,為南齊立了不少的君威。彰顯了大國的勢力。成安太子甚至在戰場上,見到了自己同父同母的兄弟,當時南順的年輕帝王,遠安帝。
遠安帝當時年紀尚幼。元順的根基就和遠安帝的年紀和心智一樣不穩。元順國的國政一直還在元後和國師容氏的手裏。遠安帝連面對自己的母親都不能露出脆弱模樣。
在戰場上重逢幾乎淡卻記憶的兄長,卻產生了撇嘴想哭的念頭。
大概是血濃於水的緣故,縱然當時元後和元順帝合離的時候遠安帝還是個年幼的皇子,但是卻依然在戰場上,眾多身著鎧甲的將士堆裏一眼認出了當時抱過自己的兄長。
遠安帝生的乖巧,一雙尚且有肉的面頰上還沒看出來什麽君王威儀的態度。他有些羨慕的看著眼前威風凜凜的兄長,再看看旁邊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將軍。不知道遠安帝有沒有感慨過命運弄人。倘若父皇當年沒有偏寵貴妃違背諾言,倘若母後當年能夠透情愛,用於政績,或許遠安帝如今就不會是遠安帝。他就只是個逍遙自在的王爺。有個威風凜凜野心勃勃的哥哥,有個傲視須眉的太子妃嫂嫂。還有善良不怯弱的母後,沒有昏庸的父親,他一生都可以過得很好。
他很喜歡眼前的嫂嫂,很滿意。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於是一口一個哥哥嫂子就脫了口。
他匆匆見面,匆匆作別。除了那記憶中年輕哥哥的威風楷模,他們連一個擁抱都沒有。
他們後來再也沒有見過面。兩國之間一直用使臣交流互通往來。直到遠安帝駕崩的消息從南順傳來南齊。當時已經算是君威凜凜的成安帝當場在朝堂上難掩事態,掩面痛哭。
這是過往的事情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容小龍算是有點琢磨過來了。
這北魏亡國的事情。聽著有點像是人為栽贓給了天意的感覺。
雖然不要臉吧,可是這人為不要臉的事情何止這一件呢?哪一朝哪一代,禍國亂世民不聊生不是人為的啊?說什麽天降災荒之類的,即便是大旱大澇一番,也是局部地區糧食顆粒無收的。那其他的地方呢?且不說定然有未曾受災的地區吧,國庫存糧難道不夠應付過去?天意大概或許也許只是起到了十分之一亂世的原因,那麽人為一件就占據了九成。
但是事情關鍵容小龍還是不明白:“所以,最後到底是怎麽贏的呢?水陸之戰的事情?鮫人都死光了嗎?怎麽可能呢?殺光一個種族?”
陳大狀嘆氣:“……這許就是天意吧……。”
容小龍:“……”
容小龍實在是無語了。這怎麽又扯到天意上去了呢,殘忍就承認殘忍唄,這利益相爭的事情,怎麽能夠又得到了好處又想要搶好名聲?
雖然說這種兩全其美的事情是人人都想要的,否則又如何會發明這兩全其美這個詞呢?人家可不是妄想,而是真的如此的有這個想法。尤其帝王。
容小龍到底是面對陳大狀。為了禮貌也不想把這事說破。但是若離就不客氣了。
若離聽不到陳大狀的言談內容,但是從容小龍時不時的重覆和分析的言語來聽,她也知道容小龍和陳大狀在講什麽事情。
再結合之前聽過的相關傳聞,若離只要稍微聰明一些,基本都能清楚個大概。
若離當然也聽到容小龍的問題,然後對面不知道回答了什麽,然後容小龍就無語。既然容小龍會無語,那麽就代表一定不會讓她也覺得滿意的答案。若離就冷笑一聲。丟一句話過去。
“還能是什麽原因?慘不忍睹麽……”
容小龍果然露出讚同的神色。
回應的就是陳大狀一聲嘆息。
陳大狀不知道嘆息到底是為誰。
“北魏雖然算是看著勝者那方,到底也沒占到什麽好處……。”陳大狀道,“反而因為一己私欲破壞了隔相江的水質的罪孽……”
陳大狀說到這的時候故意停了一會,看了一眼容小龍才繼續說下去。
他繼續說的內容,很快就解答了剛剛那個令容小龍覺得很困惑的舉動。
陳大狀說:“……反而因為一己私欲破壞了隔相江的水質,產生了罪孽,遭到了天譴……。”
……也是無語了。
容小龍也算是克制很大的情緒才忍住沒有翻白眼過去。
又是天譴。欺負老天爺懶得回應他們是吧?
別說老天爺認不認這事,估計說給綠蘿鎮的莫輕言來聽,莫輕言都懶得理會去。
陳大狀解釋道:“你要理解,民聲和民智。老百姓不了解君王野心,也不了解鮫人對隔相江的重要——別說老百姓,北魏君主,包括當時另外三國的當權者不也沒有意識到嗎?還是因為鮫人消失,隔相江汙濁多年治理未果,這才改變了因果思路的……。”
陳大狀說:“那一句什麽‘吃一塹長一智’的話,可沒有詳細說出來,那教訓要多久,亦或者多沈重的……”
確實如此。
北魏之後消滅了鮫人,卻也同時失去了財源收入之一的水草,江魚,等等。就連以往以品質出眾為名氣的黃沙,也隨著河道淤泥過多而失去了開采的便利和實惠。硬要開采也不是不行,但是人工清理的費用增加,一船黃沙的價格就隨著增加。又不是只有北魏的漁船售賣黃沙,南齊也有,南順也有,物美價廉,品質不差。何必舍近求遠?
北魏後來花了很大很長的精力和時間去治理隔相江。未果。
之後有學者終於再次提出,是否隔相江水質渾濁,和鮫人消失有扯不開的關系?
是的,在這之前,有北魏朝中鴻儒大家連同八十一位學者一起上書,請求休戰。
上書內容的觀點切入在當時看來是一派胡言。
當時上書言論,鮫人乃是隔相江靈魂所在,如同所謂傳說中的河神一般,起到安撫江流的作用。隔相江猶如搖籃,護佑鮫人,鮫人反哺江水,循環報恩,生生不息。若是人為惡意斷絕這一套循環,只怕後果不堪設想。
鴻儒老先生還舉例以大山為例子。
山中老虎,狼狽,貍貓,野豬,兔子,青草,蚯蚓,花草,樹木。這同樣也是一個循環。
樹木庇護花草,花草雕零變成殘渣餵養蚯蚓,蚯蚓松土使得草葉茁壯養大兔子,樹木的果子被野豬吃掉,貍貓和狼狽捕食兔子,老虎再撕扯狼狽和貍貓,而與此同時,老虎,狼狽和一切牲畜的糞便也做了樹木的肥料……。
這是山中的循環。
而江水,鮫人,江湖,沙土,河道,礁石,水草……等等,同樣也有屬於它們的循環。
消滅鮫人,幾乎等於為了山中的兔子而殺掉老虎,貍貓和狼狽。到那個時候,花草,樹木都會被滿山的兔子吃個幹凈。山中將很快就不覆存在。
北魏君王覺得有趣又可笑。
區區白兔,還能撼動大山?未免太過於危言聳聽。
紙上談兵的老學究別說有沒有見過真正大山,只怕此生最遠的路就是從家中到宮廷——還是乘著馬車坐著轎過來的。
可曾親眼見過山林模樣?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區區十個字而已。可是有誰真的攀巖過眾山之巔嗎?
君王一笑,把那封眾言書丟入了火爐中。
那是水陸之戰的第二年的冬。
北魏都城的江魚漲了十倍之貴,原本在北魏隨處可見的由水草編制而成的新奇玩意已經兩年沒有見過新鮮的花樣。京城中的豪門貴女們只能遺憾的把之前的舊時屏風和用過的團扇再度啟用。時而抱怨一句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
再怨怒一聲那殘忍的,以小兒為食的兇猛鮫人。
一個故事,口口相傳,到了百姓耳朵裏,北魏和鮫人的水陸戰役,已經從利益爭奪變成了正義之戰。連城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貴女碧玉們,都知道如今北魏有一場可能要蔓延幾年的戰役,對方是兇猛食人的鮫人,只要贏了,一切都會恢覆的比往常還要好。
水草會繼續打撈,編制成新奇的花樣送來京都,江魚的價格會回到比往年更加實惠的價格甚至更加新鮮,隔相江的水面再無險惡,一切都是為了所有人都堅信的太平景象。
然而,人的耐心是有限度的。堅持和信仰也是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得到一些反饋的。已經打贏了,鮫人節節敗退,漸漸退離了淺水水域,這是好消息,傳來京都,一片歡愉。這種歡愉可以在一定的時長裏安撫到因為陳年的舊物、江魚價格上漲、黃沙的壟斷而導致的焦慮。
再後來,徹底贏了。
於是不管是權貴還是普通民眾,開始等待那個堅信的太平景象的到來。
結果聽到的確實要開始治理隔相江。
這就開始有人不明白了——隔相江為什麽要治理?隔相江不是一向清澈緩流,水草豐美,江魚肥沃嗎?在鮫人尚且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鮫人既然不在,那麽不是應該江水更加清澈,水草更加茂盛,江魚越發肥沃麽?
別的不說,少了那麽多搶食江魚的鮫人,那麽江魚應該多到頭疼才對啊?
怎麽現在卻聽到漁民和商人酒樓皆抱怨,說這送來帝都的江魚,一次不如一次呢?甚至還有權貴吃到了新鮮的江魚,腹瀉不止,險些喪命?
從未有人吃到江魚如此的。從未。哪怕是再鮫人存在的時候都沒有過。
這個念頭,有的不光是一個人如此產生的。
消滅鮫人,本是為了更好地現狀。
如果沒有更好呢?
那麽消滅鮫人是不是就錯了?
結果死活撐著這一個念頭的就是那個當年被撕碎的小兒。
君主一來為了穩固民心,二來還是為了穩固民心,為那個小二在北魏都城的佛寺立了一個童子像。
過去了很久了。小二的父母一個死一個瘋癲,漁村村落的人也在戰亂中失散,偶爾有個回憶的,也記不清楚小兒的模樣。
負責這個差事的官差也應付,潦草花了一個像年畫娃娃又像是觀音座下金童的畫像交了上去。
那佛祖座下童子,被雕刻成一個笑面小兒的模樣,穿著不像是漁夫兒郎打扮,反而像個富貴的小公子,穿綢緞衣裳,手腳還戴著鐲子,胸前掛了項圈。
童子原本按在佛祖座下,可是常常被來上香的民眾誤認為是金童玉女中的金童,老問玉女何處去了?問的煩了,幹脆就把童子像轉移到了大殿前的荷花池旁,為了區別金童,還在荷花池雕刻了一個小女孩模樣的鮫人浸在荷花池的一塊礁石後面。
富貴的童子在荷花池邊看荷花露出笑意,一個好奇滿臉的小小鮫人在不遠處礁石後打量。
似乎原本用意,是為了凸顯鮫人畏畏縮縮,藏頭露尾,暗中窺竊。
結果很多小孩跟著家人來廟宇中,見到這個畫面,都以為是好朋友。
還問,那個小姑娘,為什麽生的是魚尾巴?
家人有的耐心,解釋是鮫人。
小孩又問:什麽是鮫人?
於是又解釋一通。
小孩再問,那如今鮫人在哪裏?
家人回答:原本在隔相江,如今已經沒有鮫人。
小孩不解,也不懂什麽叫沒有。
只問:就像隔相江的江草那樣沒有了嗎?
江草許還能再生吧?
那江草再生時候,鮫人也會再回來嗎?
……。
大人唯獨剩下苦笑。
江草不再生,鮫人也沒再回來。
甚至到後來,北魏也成為了歷史。
那個曾經問過鮫人還會回來的孩子,如果尚在,只怕如今也才只到而立之年罷了。
……
陳大狀說:“……。真是沒得半點好處。所有人。”
北魏消滅了鮫人,沒得半點好處。隔相江渾濁,江魚幾乎死絕,江草絕跡,河道堵塞,水利不暢,北魏沒有因為對戰鮫人而損傷國運,卻在漫長的治理水利的地方幾乎耗盡了元神。
當年被北魏君王忽略嘲笑甚至斬殺了領頭者顯示君威的學者,那個時候起了一些不小的作用。北魏是游牧起家,馬上的得來的天下。結果誰也沒想到,最後居然亡命在一幫讀書人和女人的身上。
南齊南順後來亡了北魏。當年的玉英將軍也就是後來的成玉皇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她和當時的成安太子聯手,為南齊立了不少的君威。彰顯了大國的勢力。成安太子甚至在戰場上,見到了自己同父同母的兄弟,當時南順的年輕帝王,遠安帝。
遠安帝當時年紀尚幼。元順的根基就和遠安帝的年紀和心智一樣不穩。元順國的國政一直還在元後和國師容氏的手裏。遠安帝連面對自己的母親都不能露出脆弱模樣。
在戰場上重逢幾乎淡卻記憶的兄長,卻產生了撇嘴想哭的念頭。
大概是血濃於水的緣故,縱然當時元後和元順帝合離的時候遠安帝還是個年幼的皇子,但是卻依然在戰場上,眾多身著鎧甲的將士堆裏一眼認出了當時抱過自己的兄長。
遠安帝生的乖巧,一雙尚且有肉的面頰上還沒看出來什麽君王威儀的態度。他有些羨慕的看著眼前威風凜凜的兄長,再看看旁邊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將軍。不知道遠安帝有沒有感慨過命運弄人。倘若父皇當年沒有偏寵貴妃違背諾言,倘若母後當年能夠透情愛,用於政績,或許遠安帝如今就不會是遠安帝。他就只是個逍遙自在的王爺。有個威風凜凜野心勃勃的哥哥,有個傲視須眉的太子妃嫂嫂。還有善良不怯弱的母後,沒有昏庸的父親,他一生都可以過得很好。
他很喜歡眼前的嫂嫂,很滿意。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於是一口一個哥哥嫂子就脫了口。
他匆匆見面,匆匆作別。除了那記憶中年輕哥哥的威風楷模,他們連一個擁抱都沒有。
他們後來再也沒有見過面。兩國之間一直用使臣交流互通往來。直到遠安帝駕崩的消息從南順傳來南齊。當時已經算是君威凜凜的成安帝當場在朝堂上難掩事態,掩面痛哭。
這是過往的事情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