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告別學海堂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百六十一章 告別學海堂
“厚民,《皇清經解》如今刊刻多少了?你還想留在廣州,繼續刊刻,是嗎?鄭堂,你也準備回揚州了嗎?”阮元眼看學海堂諸生已無要事,也問起下屬這些幕僚來。
“伯元,我……我終是年紀大了,自己的身體還是清楚的。這次回歸揚州,也只好安度餘年了。你雲南的事,我……我實在是無能為力了。”江藩也向阮元嘆道,阮元自然清楚,江藩年紀比自己大幾歲,更兼中年時漂泊各地,自謀生計,身體自然也受了影響。如今年過六旬,終是漸漸衰老,體力不支,所言乃是實情,便即點了點頭。
“回宮保,如今已經刊刻近一千卷,學生自會加緊刊刻,待全書修成,便給宮保送到雲南。”嚴傑當即回覆阮元道。
“不要快,我不擔心我看不到這部書。但是,你等務須精益求精才是,切莫因為我此番改任,竟而性急,那是因小失大。我刊刻此書,也不僅僅是為了觀閱之用,更重要的是,這部書是應該流傳千古,有垂範之用的啊?這樣說來,你們刊刻能不仔細嗎?”阮元也再三叮囑嚴傑道:“我有一句話,正好你們都在,我可以跟你們說一說。世人都以為,真正的天才,讀書應該一目十行,認為這樣讀書是聰明,我的看法卻正好相反,讀書的道理,從來都是多番研讀,集思廣益,方能有所體會,所謂一目十行,只是把其中文句記住,除了應試,還有什麽用啊?要想做學問,倒是不如將這句話倒過來,十目一行,方能體會書中真意,方能在日後,無論著書行事,俱皆言而有據,不為空言!這個道理,你們且要記住啊。”
“學生們記住了。”學海堂諸生當即答道。
“讀書治學,除了不為空言,還有一事,我也希望你們記住。”阮元沈思片刻,也向諸生續道:“讀書言事,另有一弊,便是先入為主,但凡講論經術,甚至經濟實用之事,往往有人不知聖人之言為何,不知實際情況為何,先入為主,以一己之見為身外現實,這樣行事,只會南轅北轍,絕無成功可能。若是要清除這先入為主之弊,便要言而有據,事事追求實際,言行有實據,方才無往而不利。簡而言之,我有兩句話:‘講學是非宜實事,讀書愚智在虛心’。言行之前,需要三思,虛心想一想,自己究竟是否了解自己所言所行,這才是真正的‘智’。若是處處皆為先入為主之言之見,那最後的結果,也只有淪為‘愚’者啊。”諸生聽著阮元語重心長,自也連聲稱讚。
“梅生,你那《寄生館文集》,我為你所作之序,你可看到了?還有,以後你有何打算啊?”阮元也向一旁的蕭令裕問道。
“是,多謝總制作序之恩。只是以後……學生想留在廣州。”蕭令裕也向阮元答道:“如今廣州與內地,學生看來有兩不同,第一是西洋之物,往往先見於廣州,其中不乏中原內地可以引用之物,學生想著若是有可能,便將這些西洋事物作文傳於中原。第二是……鴉片之事,也是廣州為最烈,可內地各省,學生聽聞尚有無知百姓,對鴉片一無所知,如此下來,他們想要不被誆騙都難,所以學生也想著,將鴉片之害傳於中原,使中原之人早為戒備。”
“是啊,你的想法很好,可惜啊,這樣一來,我看也只能由我自己去昆明了。”阮元回想著自己一旦離任,舊有的廣州阮元幕府便即解散,各人也將各奔東西,也少不了幾分遺憾。看向一旁時,只見各人中最不受歡迎的方東樹也坐在一旁,他倒是也頗為知趣,主動找了個角落坐下,似乎是想不動聲色地為阮元送別。阮元便也向他問道:“植之,你日後又有何打算啊?”
“回宮保,在下想去浙江看看。”方東樹看著阮元主動相詢,卻也只好站起,向阮元回拜道。
“好啊,你們都自己去做該做的事吧。植之,雖然我學術之上多與你不合,但與你論辯,我是真的遇到了一個對手啊。”阮元也向方東樹笑道。
“宮保學問確實精深,只是,在下也有在下的堅持。”方東樹還是不願改變立場。
“也罷,看來我也說服不了你啊。”阮元也點了點頭,又看向各人身後,只覺原本自己頗為看重的譚瑩這日竟未到場,心中未免有些遺憾,向吳蘭修等人問道:“你等可知玉生去了何處,今日我倒是想見見他的,可惜無緣啊。”
“回總制,玉生兄這幾日病了,但是他已經留下了一篇文賦,說是如果宮保別去,就讓我交給宮保。”這時倒是陳澧還記得譚瑩之事,主動取了一篇文章上前。
“也好,我看看。”阮元看著譚瑩之文,也不禁喃喃念道:“寇準以朝廷無事,權司鎖鑰於北門,韋臯為忠武後身,久駐節旄於西土……哈哈,玉生之言,是以為我羈縻外洋之人,多有寬縱之處,希望我到了雲南,能夠寬嚴相濟,撫馭各處土司,安撫西南三國啊。可是話說回來,我在廣州對這些洋商,不是……本就是寬嚴相濟的啊?”
“這……其實不瞞宮保,如今廣州街市之上,對宮保是有些不滿之言的,有人認為宮保沒有抓住那個槍殺村民的洋人,又引進洋米,而且……鴉片之事也未能禁絕。”陳澧擔心阮元責怪譚瑩,也向阮元答道:“但是這些人學生也觀察過,並不算多。大多數人還是知道宮保督粵九年,撫軍惠民之事的,多數百姓也認為,洋米易貨乃是善政,並非寬縱,所以……”
“石華,前些日子你尋到那部《算迪》,我看確實不錯,只是可惜,如今我也沒有機會刊刻了。”阮元忽然又向吳蘭修嘆道,他所言《算迪》,是廣東人何夢瑤所著算學之書,內容不多,但簡明易懂,吳蘭修認為此書可以讓有志於算學之人快速了解算學內容,便將此書推薦給了阮元,但阮元即將離任,這部書看來是無力出版了。
吳蘭修聽著阮元之言,雖有遺憾,卻也向阮元道:“總制,您為我們學海堂做得已經夠多了,那《皇清經解》是一千四百卷,這部書不過八卷,總制又何必在意這些許的遺憾呢?”
“我知道,我也不是十全十美之人,只是……罷了,有些遺憾,卻也沒辦法了。新來的李總制年輕一些,或許他能夠做得更好呢?總而言之,在廣州還是做了許多有益國家,有益你等讀書人,也有益於百姓之事,如此……足矣啊……”阮元為官幾近四十年,對於官場之事,當然也已經更為熟稔,清楚自己為官施政,終有小大之辨,卻也不再強求。
而這一日的學海堂之會,阮元也算是盡興而歸。六月二十六日,阮元行裝收拾完畢,便即離開了自己總督八年零九個月的廣州,結束了自己的兩廣總督之任。
以兩廣總督任期而言,有清一朝,僅康熙朝金光祖、石琳,乾隆朝李侍堯,以及後世總督瑞麟四人,督粵時間長於阮元。總而言之,阮元任期在清代兩廣總督中排列第五,若僅就漢民人總督而論,則阮元任期可以排列第一。
就在阮元離任之際,十三行中也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日伍秉鑒也會集廣州行商,正式宣布辭去怡和行總商之職,並將總商之位交給了兒子伍崇耀。
“崇耀,以後這怡和行,就由你來做主了。”眼看前來觀禮的各路商人相繼散去,伍秉鑒也對兒子說起了真心話:“以後經營之事,務要謹慎,有不會的地方,都來問爹爹就是。這些附近的小行商,要是有需要接濟的時候,就幫他們一幫,他們會感恩戴德的,以後也會給你方便。大行商……咱們量力而行吧,但無論如何,不要讓賬上出現虧欠,更不要向洋人借錢。這幾年下來,十三行那一場大火燒掉了不少本錢,加上跟洋人借錢,盧家、黎家,不是都破產了嗎?”原來,阮元督粵最後三年,盧氏黎氏兩家行商,即便得到了一定的免稅優待,卻還是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困境,而且兩家行商所欠,還都是此時中亞所來,最為斤斤計較的巴斯商人的債務。在巴斯商人的控告之下,阮元眼見證據確鑿,也只能宣布盧家和黎家破產,包括伍秉鑒的同行黎光遠,也是晚景淒涼。所以伍秉鑒也再三叮囑兒子,不要在經商之事上冒險。
“孩兒明白,爹爹,如今阮總督也不在廣州了,那咱們以後……”伍崇耀想著阮元在廣州之時,總是能夠對十三行形成主動,但阮元之後,其他總督未必有此才能,也想問問父親下一步的情況。
“一如既往,暫時不要動。”伍秉鑒看得清楚,向伍崇耀道:“至少這幾年,爹爹身子還算硬朗,你且聽爹爹的話,大事不可妄動,尤其是這兩年。你……你或許不知,西北那邊,情況好像有些不對勁,這樣下來,咱們還要捐錢。也罷,爹爹畢竟還有幾分人脈,這段時間,爹爹也多聯系一些新來的英吉利商人,爭取把咱們的銷路打開,若是咱們直接把生意做到小西洋,或許還能有些盈利。官府這邊,一時我看不會有什麽大的動靜,你就不要有別的想法了。”
伍崇耀看著父親鄭重之狀,也點了點頭。只是這時,已經在西北大地出現的一絲異動,卻依然不為士人大眾所知。
同時東南亞的局面,也逐漸對清王朝不利起來。
道光六年,經過多年談判,英國與荷蘭完成了東南亞沿海的勢力範圍劃分,英國放棄部分蘇門答臘島的土地,換荷蘭退出馬六甲,英國不再幹涉荷屬東印度群島(即今日印度尼西亞地區),而是專門加強對馬來半島的控制,英國方面也將馬來半島之馬六甲、檳城與新加坡合稱“海峽殖民地”,正式開始對馬來半島展開統治,此後數年,海峽殖民地將會逐漸興盛。這也意味著,英國已經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推進到了南海一線,一旦跨過南海,面前便是中國的廣東外洋。
而數年之間,一個最為大膽,也最為糟糕的構想,開始在一批最為激進之人的認識裏,漸漸有了實行的可能……
按:阮元離任廣州之後二十七年,太平天國軍攻占揚州,因太平天國軍中多為兩廣出身之人,揚州被太平天國攻占之後,阮元舊宅竟能全然未受侵犯,阮元家廟及隋文選樓也因此得以保全。此事阮福遺作之中亦多有言及,可知所言非虛。阮元督粵之德政,由此可見一斑。
阮元去世之後,廣東紳士亦曾上表請願阮元入祀名宦祠,其中言及阮元事功則曰:許洋米之船以載貨,民食開不匱之源,取學海之義以建堂,士林獲稽古之益。改風檐之號舍,入闈無卑濕之虞,籌月費以恤廮,守節免輖饑之苦。修三百年未修之纖道,險途變為坦途,築八千丈增築之石堤,澤國斯為樂國。而且馭夷有道,成見不存,桀驁則停其互市,恭順則許其開艙。他如纂廣東通志,修鎮海層樓,建二虎炮臺,平惠潮鬥案,凡茲措置,無懈宣勤。此亦阮元督粵之大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厚民,《皇清經解》如今刊刻多少了?你還想留在廣州,繼續刊刻,是嗎?鄭堂,你也準備回揚州了嗎?”阮元眼看學海堂諸生已無要事,也問起下屬這些幕僚來。
“伯元,我……我終是年紀大了,自己的身體還是清楚的。這次回歸揚州,也只好安度餘年了。你雲南的事,我……我實在是無能為力了。”江藩也向阮元嘆道,阮元自然清楚,江藩年紀比自己大幾歲,更兼中年時漂泊各地,自謀生計,身體自然也受了影響。如今年過六旬,終是漸漸衰老,體力不支,所言乃是實情,便即點了點頭。
“回宮保,如今已經刊刻近一千卷,學生自會加緊刊刻,待全書修成,便給宮保送到雲南。”嚴傑當即回覆阮元道。
“不要快,我不擔心我看不到這部書。但是,你等務須精益求精才是,切莫因為我此番改任,竟而性急,那是因小失大。我刊刻此書,也不僅僅是為了觀閱之用,更重要的是,這部書是應該流傳千古,有垂範之用的啊?這樣說來,你們刊刻能不仔細嗎?”阮元也再三叮囑嚴傑道:“我有一句話,正好你們都在,我可以跟你們說一說。世人都以為,真正的天才,讀書應該一目十行,認為這樣讀書是聰明,我的看法卻正好相反,讀書的道理,從來都是多番研讀,集思廣益,方能有所體會,所謂一目十行,只是把其中文句記住,除了應試,還有什麽用啊?要想做學問,倒是不如將這句話倒過來,十目一行,方能體會書中真意,方能在日後,無論著書行事,俱皆言而有據,不為空言!這個道理,你們且要記住啊。”
“學生們記住了。”學海堂諸生當即答道。
“讀書治學,除了不為空言,還有一事,我也希望你們記住。”阮元沈思片刻,也向諸生續道:“讀書言事,另有一弊,便是先入為主,但凡講論經術,甚至經濟實用之事,往往有人不知聖人之言為何,不知實際情況為何,先入為主,以一己之見為身外現實,這樣行事,只會南轅北轍,絕無成功可能。若是要清除這先入為主之弊,便要言而有據,事事追求實際,言行有實據,方才無往而不利。簡而言之,我有兩句話:‘講學是非宜實事,讀書愚智在虛心’。言行之前,需要三思,虛心想一想,自己究竟是否了解自己所言所行,這才是真正的‘智’。若是處處皆為先入為主之言之見,那最後的結果,也只有淪為‘愚’者啊。”諸生聽著阮元語重心長,自也連聲稱讚。
“梅生,你那《寄生館文集》,我為你所作之序,你可看到了?還有,以後你有何打算啊?”阮元也向一旁的蕭令裕問道。
“是,多謝總制作序之恩。只是以後……學生想留在廣州。”蕭令裕也向阮元答道:“如今廣州與內地,學生看來有兩不同,第一是西洋之物,往往先見於廣州,其中不乏中原內地可以引用之物,學生想著若是有可能,便將這些西洋事物作文傳於中原。第二是……鴉片之事,也是廣州為最烈,可內地各省,學生聽聞尚有無知百姓,對鴉片一無所知,如此下來,他們想要不被誆騙都難,所以學生也想著,將鴉片之害傳於中原,使中原之人早為戒備。”
“是啊,你的想法很好,可惜啊,這樣一來,我看也只能由我自己去昆明了。”阮元回想著自己一旦離任,舊有的廣州阮元幕府便即解散,各人也將各奔東西,也少不了幾分遺憾。看向一旁時,只見各人中最不受歡迎的方東樹也坐在一旁,他倒是也頗為知趣,主動找了個角落坐下,似乎是想不動聲色地為阮元送別。阮元便也向他問道:“植之,你日後又有何打算啊?”
“回宮保,在下想去浙江看看。”方東樹看著阮元主動相詢,卻也只好站起,向阮元回拜道。
“好啊,你們都自己去做該做的事吧。植之,雖然我學術之上多與你不合,但與你論辯,我是真的遇到了一個對手啊。”阮元也向方東樹笑道。
“宮保學問確實精深,只是,在下也有在下的堅持。”方東樹還是不願改變立場。
“也罷,看來我也說服不了你啊。”阮元也點了點頭,又看向各人身後,只覺原本自己頗為看重的譚瑩這日竟未到場,心中未免有些遺憾,向吳蘭修等人問道:“你等可知玉生去了何處,今日我倒是想見見他的,可惜無緣啊。”
“回總制,玉生兄這幾日病了,但是他已經留下了一篇文賦,說是如果宮保別去,就讓我交給宮保。”這時倒是陳澧還記得譚瑩之事,主動取了一篇文章上前。
“也好,我看看。”阮元看著譚瑩之文,也不禁喃喃念道:“寇準以朝廷無事,權司鎖鑰於北門,韋臯為忠武後身,久駐節旄於西土……哈哈,玉生之言,是以為我羈縻外洋之人,多有寬縱之處,希望我到了雲南,能夠寬嚴相濟,撫馭各處土司,安撫西南三國啊。可是話說回來,我在廣州對這些洋商,不是……本就是寬嚴相濟的啊?”
“這……其實不瞞宮保,如今廣州街市之上,對宮保是有些不滿之言的,有人認為宮保沒有抓住那個槍殺村民的洋人,又引進洋米,而且……鴉片之事也未能禁絕。”陳澧擔心阮元責怪譚瑩,也向阮元答道:“但是這些人學生也觀察過,並不算多。大多數人還是知道宮保督粵九年,撫軍惠民之事的,多數百姓也認為,洋米易貨乃是善政,並非寬縱,所以……”
“石華,前些日子你尋到那部《算迪》,我看確實不錯,只是可惜,如今我也沒有機會刊刻了。”阮元忽然又向吳蘭修嘆道,他所言《算迪》,是廣東人何夢瑤所著算學之書,內容不多,但簡明易懂,吳蘭修認為此書可以讓有志於算學之人快速了解算學內容,便將此書推薦給了阮元,但阮元即將離任,這部書看來是無力出版了。
吳蘭修聽著阮元之言,雖有遺憾,卻也向阮元道:“總制,您為我們學海堂做得已經夠多了,那《皇清經解》是一千四百卷,這部書不過八卷,總制又何必在意這些許的遺憾呢?”
“我知道,我也不是十全十美之人,只是……罷了,有些遺憾,卻也沒辦法了。新來的李總制年輕一些,或許他能夠做得更好呢?總而言之,在廣州還是做了許多有益國家,有益你等讀書人,也有益於百姓之事,如此……足矣啊……”阮元為官幾近四十年,對於官場之事,當然也已經更為熟稔,清楚自己為官施政,終有小大之辨,卻也不再強求。
而這一日的學海堂之會,阮元也算是盡興而歸。六月二十六日,阮元行裝收拾完畢,便即離開了自己總督八年零九個月的廣州,結束了自己的兩廣總督之任。
以兩廣總督任期而言,有清一朝,僅康熙朝金光祖、石琳,乾隆朝李侍堯,以及後世總督瑞麟四人,督粵時間長於阮元。總而言之,阮元任期在清代兩廣總督中排列第五,若僅就漢民人總督而論,則阮元任期可以排列第一。
就在阮元離任之際,十三行中也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日伍秉鑒也會集廣州行商,正式宣布辭去怡和行總商之職,並將總商之位交給了兒子伍崇耀。
“崇耀,以後這怡和行,就由你來做主了。”眼看前來觀禮的各路商人相繼散去,伍秉鑒也對兒子說起了真心話:“以後經營之事,務要謹慎,有不會的地方,都來問爹爹就是。這些附近的小行商,要是有需要接濟的時候,就幫他們一幫,他們會感恩戴德的,以後也會給你方便。大行商……咱們量力而行吧,但無論如何,不要讓賬上出現虧欠,更不要向洋人借錢。這幾年下來,十三行那一場大火燒掉了不少本錢,加上跟洋人借錢,盧家、黎家,不是都破產了嗎?”原來,阮元督粵最後三年,盧氏黎氏兩家行商,即便得到了一定的免稅優待,卻還是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困境,而且兩家行商所欠,還都是此時中亞所來,最為斤斤計較的巴斯商人的債務。在巴斯商人的控告之下,阮元眼見證據確鑿,也只能宣布盧家和黎家破產,包括伍秉鑒的同行黎光遠,也是晚景淒涼。所以伍秉鑒也再三叮囑兒子,不要在經商之事上冒險。
“孩兒明白,爹爹,如今阮總督也不在廣州了,那咱們以後……”伍崇耀想著阮元在廣州之時,總是能夠對十三行形成主動,但阮元之後,其他總督未必有此才能,也想問問父親下一步的情況。
“一如既往,暫時不要動。”伍秉鑒看得清楚,向伍崇耀道:“至少這幾年,爹爹身子還算硬朗,你且聽爹爹的話,大事不可妄動,尤其是這兩年。你……你或許不知,西北那邊,情況好像有些不對勁,這樣下來,咱們還要捐錢。也罷,爹爹畢竟還有幾分人脈,這段時間,爹爹也多聯系一些新來的英吉利商人,爭取把咱們的銷路打開,若是咱們直接把生意做到小西洋,或許還能有些盈利。官府這邊,一時我看不會有什麽大的動靜,你就不要有別的想法了。”
伍崇耀看著父親鄭重之狀,也點了點頭。只是這時,已經在西北大地出現的一絲異動,卻依然不為士人大眾所知。
同時東南亞的局面,也逐漸對清王朝不利起來。
道光六年,經過多年談判,英國與荷蘭完成了東南亞沿海的勢力範圍劃分,英國放棄部分蘇門答臘島的土地,換荷蘭退出馬六甲,英國不再幹涉荷屬東印度群島(即今日印度尼西亞地區),而是專門加強對馬來半島的控制,英國方面也將馬來半島之馬六甲、檳城與新加坡合稱“海峽殖民地”,正式開始對馬來半島展開統治,此後數年,海峽殖民地將會逐漸興盛。這也意味著,英國已經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推進到了南海一線,一旦跨過南海,面前便是中國的廣東外洋。
而數年之間,一個最為大膽,也最為糟糕的構想,開始在一批最為激進之人的認識裏,漸漸有了實行的可能……
按:阮元離任廣州之後二十七年,太平天國軍攻占揚州,因太平天國軍中多為兩廣出身之人,揚州被太平天國攻占之後,阮元舊宅竟能全然未受侵犯,阮元家廟及隋文選樓也因此得以保全。此事阮福遺作之中亦多有言及,可知所言非虛。阮元督粵之德政,由此可見一斑。
阮元去世之後,廣東紳士亦曾上表請願阮元入祀名宦祠,其中言及阮元事功則曰:許洋米之船以載貨,民食開不匱之源,取學海之義以建堂,士林獲稽古之益。改風檐之號舍,入闈無卑濕之虞,籌月費以恤廮,守節免輖饑之苦。修三百年未修之纖道,險途變為坦途,築八千丈增築之石堤,澤國斯為樂國。而且馭夷有道,成見不存,桀驁則停其互市,恭順則許其開艙。他如纂廣東通志,修鎮海層樓,建二虎炮臺,平惠潮鬥案,凡茲措置,無懈宣勤。此亦阮元督粵之大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