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阮元焦循訣別(上)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百七十四章 阮元焦循訣別(上)
回想起來,這時大學士有四位,其中兩個滿大學士一為領班托津,一位老臣明亮,兩個漢大學士中,戴均元這時已取代了原先的老臣章煦,占據一席,而另一位,便是癸酉之變時被嘉慶提拔的曹振鏞了。曹振鏞與明亮一般,只是大學士卻沒有進入軍機處,但明亮原本就是乾隆朝宿將,這時任職內閣亦不過是榮寵之舉,曹振鏞卻並無顯要經歷。
曹振鏞比阮元年長九載,這時也已經六十五歲,之前乾隆一朝因父親為尚書曹文埴之故,一直升遷緩慢。嘉慶漸漸將他補任六部侍郎、尚書,不知覺間地位也超過了乾隆末年超遷的阮元。可即便如此,曹振鏞這二十多年下來,不過勤勤懇懇,並無亮眼之處,卻也無甚差錯,或許正因為他辦事尚屬勤勉,年紀又大,嘉慶才讓他做了大學士,卻也不得參預軍機要務,看來實權有限,不知為何,這時竟是他主動向劉鳳誥伸出了援助之手。
劉鳳誥卻不知阮元所想,只對阮元笑道:“伯元,你這三十年過來,當年翰林院的事都忘了不成?那個時候曹中堂和咱們一樣,都在翰林做官,只是他年紀長你甚多,是以你二人我記得也沒多少來往,後來你遷了詹事,就記不得曹中堂了不成?咦?那不就是曹中堂嗎?下官見過曹中堂,曹中堂,今日卻是何時,您竟也要親自到這圓明園來一趟呢?”
阮元向劉鳳誥身後看去時,只見劉鳳誥之後已多了一人,這人須發均已灰白,當是六旬上下,只是他面色雖屬老邁,卻是步履穩健,看來尚有精神。細看這人顏色,只覺他雙目之間,氣度尚屬溫和,可阮元卻不知為什麽,在這一種溫和的目光之後,竟似看到了一層薄霧一般,只覺琢磨不透。聽劉鳳誥叫這人曹中堂,那麽此人定然便是大學士曹振鏞了。
曹振鏞見到劉鳳誥,言語卻也如樣貌一般溫和,對劉鳳誥笑道:“金門,今日內閣有幾份題本,我想著不如穩妥一些,就由我親自送給皇上,不是什麽難事。你這幾日在翰林院可好?”一邊說著,曹振鏞也看到了劉鳳誥身邊的阮元,便即上前問道:“這位大人,可是兩廣的阮總制啊?”
“下官阮元,見過曹中堂。三十年前,下官亦曾與中堂共事翰林,如今回想,實乃下官之榮幸。”阮元也向曹振鏞作揖拜過。
“哈哈,阮總制,我也想起來了,當年在翰林,阮總制一日六遷,一年八遷而至詹事,這樣的盛事,可是翰林院數十年所未有啊?如今總制督撫諸省,我也時常聽聞總制能名,如今南海得以太平,說回來啊,曹某也要多謝總制呢。”曹振鏞也向阮元回拜笑道。
“哪裏哪裏,曹中堂坐鎮內閣中樞,總覽天下要事,方才辛苦,下官平日疏懶,哪裏敢與中堂相比啊?下官家中尚有些私事,既然中堂另有要事,那麽下官也就拜別了。”阮元對曹振鏞答道,曹振鏞自向阮元回過禮,便從下屬吏員手中取過題本,自去覲見嘉慶了。眼看此處無事,阮元便也同劉鳳誥道別,準備回歸衍聖公府。
只是回想曹振鏞為人之事,阮元卻也有些不解:
“曹中堂……何必呢……”
題本原為明代上呈公文之用,入清之後,清初依然沿用了題本舊制,然而隨著奏折的廣泛使用,奏折在雍正時便已經取代了題本,成為議事中最為常見的文書。此後題本便漸漸淪為可有可無的一種公務文牘,嘉慶時題本所議,不過是先前各省督撫、各部院早已用奏折議決之事,其實只是程式之用。所以只能批閱題本的大學士,顯然並無實權。有時內閣官員便索性不重視題本,發送題本之事,根本就不會由大學士親自去做。
但這一次,曹振鏞為了上呈題本,竟然還要親自前往圓明園,這或許已經不僅僅是重視,而是苛細之舉了……
兩日之後,阮常生三子阮恩洪平安降生,阮元看著幾個孫子身體俱皆康健,平安成長應該不成問題,便也和孔璐華一同離開京城,南下回歸廣州去了。這一次阮元南下走的也是水路,到了十一月末,行船抵達揚州,阮元便也暫時登岸,準備在揚州暫時停留幾日。
這時王豫已將《江蘇詩征》刊刻完畢,也來到了揚州請阮元觀閱,阮元見書目詳盡,刻版精良,也是連聲稱讚。言及如此一來,江浙有清一代詩文,當可盡數存錄了。
只是歸揚之時,回想京中多言淮鹽之事,阮元也找到了江家,問起鹽務之難。這時江鎮鴻已然老邁,辭去了總商之位退隱,江鎮鷺也已經精力不濟,準備再過兩年便將鹽務完全交給下一代。問起江鎮鷺時,江鎮鷺卻也不清楚其中本源,只是告知阮元,從嘉慶二十三年夏天起,市面上突然出現了大量私鹽,鹽價僅及官鹽六成,這樣一來,幾乎所有鹽商的官鹽都陷入了滯銷困境,孫玉庭倒是確實在認真辦事,一方面以藩庫為抵,勸各路鹽商降價售鹽,一方面也確實嚴查了不少私鹽。可即便如此,淮鹽售量依然僅及往年之半,額定的鹽稅,各路鹽商也大半有所虧欠。而到了嘉慶二十四年,私鹽又卷土重來,鹽商們的困境仍未消除。
阮元在江蘇之時不多,聽江鎮鷺這番言語,卻也不清楚其中關要,只得勸江鎮鷺裁不急之務,若是近處銷鹽之地都難以周轉,便放棄兩湖之地的部分分號,力保淮、贛之地不失。江鎮鷺卻也沒有別的辦法,便也答允了阮元,繼續艱難地維持江家鹽務。
而揚州之地,此時真正讓阮元放心不下的,卻是焦循。
這日傍晚,阮元又一次乘船到了北湖之處,抵達雕菇樓下,可是這一次,出門迎接阮元的卻不是焦循,而是焦循長子焦廷琥。焦廷琥眼看阮元前來,也是大喜,忙迎了阮元入內。直轉過兩處門戶,到了一間偏室之中,偏室裏架上、桌上、地上盡是圖書典籍,其中立著一把躺椅,椅上斜臥一人,自然便是焦循了。
“伯……伯元,是伯元嗎?”聽著腳步之聲,焦循也從躺椅上坐了起來。
“裏……裏堂?”只是這時阮元看著焦循,卻也吃了一驚,只見這時焦循斜臥椅上,一條腿已經不能動彈,只得勉力支撐,而焦循的容貌卻也比自己蒼老許多,須發皆成斑白,雙目神彩也早已不覆當年,焦循站立之時,右手尚在顫抖,似乎正在忍受巨大的痛苦。
阮元上一年便即接到焦廷琥來信,言及焦循老病之狀,當時他便已得知,焦循一條腿時常劇痛不已,無法行走,平日拄杖出門,同時,焦循的右手也患上了風痹之癥,時常劇痛不能執筆,是故一年之前,自己和焦循的書信往來就換成了焦廷琥代筆。可即便如此,焦循卻依然熱衷於著書之事,終日觀閱圖書不止,只為自己那部《孟子正義》得以盡善盡美。
“裏堂,你的事,我……我都聽說了,可是……你何苦如此啊?裏堂你年紀不過長我一歲,如今卻已經、卻已經……”阮元雖與焦家多有書信往來,這次再見焦循,相距上一次相別,卻也有五年時間了。五年裏自己容貌尚無大變,焦循卻已是老態龍鐘,回想五年前別離之景,阮元心中更是說不出的難過。
“伯元,沒什麽,我這些年來,全部心血都在這部《孟子正義》之上,如今……如今已經完稿了!”焦循看著阮元擔憂之狀,也對他安慰道。只是,阮焦二人也自清楚,焦循五年來一方面繼續整理《易學三書》,一方面廣征博引,兼之自出機杼,方才完成了一部多達三十卷,兼歷代眾家所長的《孟子正義》出來。自此,焦循說《孟》之語,便成為後世治《孟子》不可或缺的一環。可為了完成這部著作,焦循也幾乎耗盡了全部心力。
“裏堂,我知道,這治學之事是你所長,可是……你又何苦如此呢?這書成了,你卻病成這樣,這……這值得嗎?”阮元看著焦循之狀,心中自也是過意不去,若是焦循一直能在自己幕下,或許他著書立說之事會有所耽擱,可自己一家便能悉心照顧焦循,那樣下來,焦循也不至於重病纏身了。
“伯元,沒……沒什麽的。”焦循卻對阮元搖了搖頭,苦笑道:“伯元,若是別人,他們沒見過官場情狀,倒也罷了,我隨你幕中十餘年,如何做官、如何做事,我看得再清楚不過,你為人高潔,德行無虧,可別人呢?他們能盡數如同你一樣嗎?你身在官場,不也有不少迫不得已才去做的事嗎?卻也……也苦了你啊,所以伯元,其實我一直是佩服你的,你歷任各省三十年,卻猶是智慮忠純之人,我……我就不行了,或許我天性便是如此,有些事,我看不下去,便不願再去看,既然如此,這官場我就算進不得,又有什麽可遺憾的啊?倒是治學著書一事,這些年我隱居北湖,除了跟你去過幾次淮安,便再不出戶,潛心講易治孟,這……這不也是一件樂事嗎?我以治學為樂,便即治學一生,這又有何不可呢?至於壽數,這些年我卻也看得清楚,生死有命,我這個年紀,是已經知足了,也就……就沒什麽看不開的了。”
“裏堂,你這是說哪裏話呢?英尚書在我離京之時,還特意囑托我前來問過你起居,你說你如今這樣,我……我怎麽給英尚書回信啊?”阮元也向焦循感嘆道。
“是啊,我對不起恩師啊。”焦循想到英和,也不禁對阮元嘆息道。其實十年以來,英和一直沒有忘記焦循,反而數度給焦循來信,請他出山輔佐,亦或再赴京師會試,但焦循近年來腿疾加劇,也不得不婉拒了英和,即便如此,英和也沒有和焦循中斷聯系,凡有講易治孟之語,亦多書信往來。
“伯元,你還記得,四十年前咱們在這北湖玩耍的時候,北湖是何模樣嗎?”焦循忽然問道。
“記得,記得呢,這裏水道縱橫,魚蟹又多,當時我也愛玩,每日和你出來抓魚捕蟹,這釣魚的功夫,可還是你教我的呢。”
“是啊,當時我就感覺,這北湖是塊寶地,就算以後我終老此地,又有何憾呢?”不想焦循竟忽然嘆道:“只是我這一生,貪戀山水,卻也無所成就,有一件事始終未能辦成。伯元,那時候我跟你聊起刻書之事,你還記得嗎?”
“哈哈,當年就是你那一句話,讓我知道了刻書之難啊?”阮元也對焦循笑道:“結果呢,我這些年做官下來,修書之事卻也做了不少啊。看來就是你那句話,害我平日耗去了這不少心力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回想起來,這時大學士有四位,其中兩個滿大學士一為領班托津,一位老臣明亮,兩個漢大學士中,戴均元這時已取代了原先的老臣章煦,占據一席,而另一位,便是癸酉之變時被嘉慶提拔的曹振鏞了。曹振鏞與明亮一般,只是大學士卻沒有進入軍機處,但明亮原本就是乾隆朝宿將,這時任職內閣亦不過是榮寵之舉,曹振鏞卻並無顯要經歷。
曹振鏞比阮元年長九載,這時也已經六十五歲,之前乾隆一朝因父親為尚書曹文埴之故,一直升遷緩慢。嘉慶漸漸將他補任六部侍郎、尚書,不知覺間地位也超過了乾隆末年超遷的阮元。可即便如此,曹振鏞這二十多年下來,不過勤勤懇懇,並無亮眼之處,卻也無甚差錯,或許正因為他辦事尚屬勤勉,年紀又大,嘉慶才讓他做了大學士,卻也不得參預軍機要務,看來實權有限,不知為何,這時竟是他主動向劉鳳誥伸出了援助之手。
劉鳳誥卻不知阮元所想,只對阮元笑道:“伯元,你這三十年過來,當年翰林院的事都忘了不成?那個時候曹中堂和咱們一樣,都在翰林做官,只是他年紀長你甚多,是以你二人我記得也沒多少來往,後來你遷了詹事,就記不得曹中堂了不成?咦?那不就是曹中堂嗎?下官見過曹中堂,曹中堂,今日卻是何時,您竟也要親自到這圓明園來一趟呢?”
阮元向劉鳳誥身後看去時,只見劉鳳誥之後已多了一人,這人須發均已灰白,當是六旬上下,只是他面色雖屬老邁,卻是步履穩健,看來尚有精神。細看這人顏色,只覺他雙目之間,氣度尚屬溫和,可阮元卻不知為什麽,在這一種溫和的目光之後,竟似看到了一層薄霧一般,只覺琢磨不透。聽劉鳳誥叫這人曹中堂,那麽此人定然便是大學士曹振鏞了。
曹振鏞見到劉鳳誥,言語卻也如樣貌一般溫和,對劉鳳誥笑道:“金門,今日內閣有幾份題本,我想著不如穩妥一些,就由我親自送給皇上,不是什麽難事。你這幾日在翰林院可好?”一邊說著,曹振鏞也看到了劉鳳誥身邊的阮元,便即上前問道:“這位大人,可是兩廣的阮總制啊?”
“下官阮元,見過曹中堂。三十年前,下官亦曾與中堂共事翰林,如今回想,實乃下官之榮幸。”阮元也向曹振鏞作揖拜過。
“哈哈,阮總制,我也想起來了,當年在翰林,阮總制一日六遷,一年八遷而至詹事,這樣的盛事,可是翰林院數十年所未有啊?如今總制督撫諸省,我也時常聽聞總制能名,如今南海得以太平,說回來啊,曹某也要多謝總制呢。”曹振鏞也向阮元回拜笑道。
“哪裏哪裏,曹中堂坐鎮內閣中樞,總覽天下要事,方才辛苦,下官平日疏懶,哪裏敢與中堂相比啊?下官家中尚有些私事,既然中堂另有要事,那麽下官也就拜別了。”阮元對曹振鏞答道,曹振鏞自向阮元回過禮,便從下屬吏員手中取過題本,自去覲見嘉慶了。眼看此處無事,阮元便也同劉鳳誥道別,準備回歸衍聖公府。
只是回想曹振鏞為人之事,阮元卻也有些不解:
“曹中堂……何必呢……”
題本原為明代上呈公文之用,入清之後,清初依然沿用了題本舊制,然而隨著奏折的廣泛使用,奏折在雍正時便已經取代了題本,成為議事中最為常見的文書。此後題本便漸漸淪為可有可無的一種公務文牘,嘉慶時題本所議,不過是先前各省督撫、各部院早已用奏折議決之事,其實只是程式之用。所以只能批閱題本的大學士,顯然並無實權。有時內閣官員便索性不重視題本,發送題本之事,根本就不會由大學士親自去做。
但這一次,曹振鏞為了上呈題本,竟然還要親自前往圓明園,這或許已經不僅僅是重視,而是苛細之舉了……
兩日之後,阮常生三子阮恩洪平安降生,阮元看著幾個孫子身體俱皆康健,平安成長應該不成問題,便也和孔璐華一同離開京城,南下回歸廣州去了。這一次阮元南下走的也是水路,到了十一月末,行船抵達揚州,阮元便也暫時登岸,準備在揚州暫時停留幾日。
這時王豫已將《江蘇詩征》刊刻完畢,也來到了揚州請阮元觀閱,阮元見書目詳盡,刻版精良,也是連聲稱讚。言及如此一來,江浙有清一代詩文,當可盡數存錄了。
只是歸揚之時,回想京中多言淮鹽之事,阮元也找到了江家,問起鹽務之難。這時江鎮鴻已然老邁,辭去了總商之位退隱,江鎮鷺也已經精力不濟,準備再過兩年便將鹽務完全交給下一代。問起江鎮鷺時,江鎮鷺卻也不清楚其中本源,只是告知阮元,從嘉慶二十三年夏天起,市面上突然出現了大量私鹽,鹽價僅及官鹽六成,這樣一來,幾乎所有鹽商的官鹽都陷入了滯銷困境,孫玉庭倒是確實在認真辦事,一方面以藩庫為抵,勸各路鹽商降價售鹽,一方面也確實嚴查了不少私鹽。可即便如此,淮鹽售量依然僅及往年之半,額定的鹽稅,各路鹽商也大半有所虧欠。而到了嘉慶二十四年,私鹽又卷土重來,鹽商們的困境仍未消除。
阮元在江蘇之時不多,聽江鎮鷺這番言語,卻也不清楚其中關要,只得勸江鎮鷺裁不急之務,若是近處銷鹽之地都難以周轉,便放棄兩湖之地的部分分號,力保淮、贛之地不失。江鎮鷺卻也沒有別的辦法,便也答允了阮元,繼續艱難地維持江家鹽務。
而揚州之地,此時真正讓阮元放心不下的,卻是焦循。
這日傍晚,阮元又一次乘船到了北湖之處,抵達雕菇樓下,可是這一次,出門迎接阮元的卻不是焦循,而是焦循長子焦廷琥。焦廷琥眼看阮元前來,也是大喜,忙迎了阮元入內。直轉過兩處門戶,到了一間偏室之中,偏室裏架上、桌上、地上盡是圖書典籍,其中立著一把躺椅,椅上斜臥一人,自然便是焦循了。
“伯……伯元,是伯元嗎?”聽著腳步之聲,焦循也從躺椅上坐了起來。
“裏……裏堂?”只是這時阮元看著焦循,卻也吃了一驚,只見這時焦循斜臥椅上,一條腿已經不能動彈,只得勉力支撐,而焦循的容貌卻也比自己蒼老許多,須發皆成斑白,雙目神彩也早已不覆當年,焦循站立之時,右手尚在顫抖,似乎正在忍受巨大的痛苦。
阮元上一年便即接到焦廷琥來信,言及焦循老病之狀,當時他便已得知,焦循一條腿時常劇痛不已,無法行走,平日拄杖出門,同時,焦循的右手也患上了風痹之癥,時常劇痛不能執筆,是故一年之前,自己和焦循的書信往來就換成了焦廷琥代筆。可即便如此,焦循卻依然熱衷於著書之事,終日觀閱圖書不止,只為自己那部《孟子正義》得以盡善盡美。
“裏堂,你的事,我……我都聽說了,可是……你何苦如此啊?裏堂你年紀不過長我一歲,如今卻已經、卻已經……”阮元雖與焦家多有書信往來,這次再見焦循,相距上一次相別,卻也有五年時間了。五年裏自己容貌尚無大變,焦循卻已是老態龍鐘,回想五年前別離之景,阮元心中更是說不出的難過。
“伯元,沒什麽,我這些年來,全部心血都在這部《孟子正義》之上,如今……如今已經完稿了!”焦循看著阮元擔憂之狀,也對他安慰道。只是,阮焦二人也自清楚,焦循五年來一方面繼續整理《易學三書》,一方面廣征博引,兼之自出機杼,方才完成了一部多達三十卷,兼歷代眾家所長的《孟子正義》出來。自此,焦循說《孟》之語,便成為後世治《孟子》不可或缺的一環。可為了完成這部著作,焦循也幾乎耗盡了全部心力。
“裏堂,我知道,這治學之事是你所長,可是……你又何苦如此呢?這書成了,你卻病成這樣,這……這值得嗎?”阮元看著焦循之狀,心中自也是過意不去,若是焦循一直能在自己幕下,或許他著書立說之事會有所耽擱,可自己一家便能悉心照顧焦循,那樣下來,焦循也不至於重病纏身了。
“伯元,沒……沒什麽的。”焦循卻對阮元搖了搖頭,苦笑道:“伯元,若是別人,他們沒見過官場情狀,倒也罷了,我隨你幕中十餘年,如何做官、如何做事,我看得再清楚不過,你為人高潔,德行無虧,可別人呢?他們能盡數如同你一樣嗎?你身在官場,不也有不少迫不得已才去做的事嗎?卻也……也苦了你啊,所以伯元,其實我一直是佩服你的,你歷任各省三十年,卻猶是智慮忠純之人,我……我就不行了,或許我天性便是如此,有些事,我看不下去,便不願再去看,既然如此,這官場我就算進不得,又有什麽可遺憾的啊?倒是治學著書一事,這些年我隱居北湖,除了跟你去過幾次淮安,便再不出戶,潛心講易治孟,這……這不也是一件樂事嗎?我以治學為樂,便即治學一生,這又有何不可呢?至於壽數,這些年我卻也看得清楚,生死有命,我這個年紀,是已經知足了,也就……就沒什麽看不開的了。”
“裏堂,你這是說哪裏話呢?英尚書在我離京之時,還特意囑托我前來問過你起居,你說你如今這樣,我……我怎麽給英尚書回信啊?”阮元也向焦循感嘆道。
“是啊,我對不起恩師啊。”焦循想到英和,也不禁對阮元嘆息道。其實十年以來,英和一直沒有忘記焦循,反而數度給焦循來信,請他出山輔佐,亦或再赴京師會試,但焦循近年來腿疾加劇,也不得不婉拒了英和,即便如此,英和也沒有和焦循中斷聯系,凡有講易治孟之語,亦多書信往來。
“伯元,你還記得,四十年前咱們在這北湖玩耍的時候,北湖是何模樣嗎?”焦循忽然問道。
“記得,記得呢,這裏水道縱橫,魚蟹又多,當時我也愛玩,每日和你出來抓魚捕蟹,這釣魚的功夫,可還是你教我的呢。”
“是啊,當時我就感覺,這北湖是塊寶地,就算以後我終老此地,又有何憾呢?”不想焦循竟忽然嘆道:“只是我這一生,貪戀山水,卻也無所成就,有一件事始終未能辦成。伯元,那時候我跟你聊起刻書之事,你還記得嗎?”
“哈哈,當年就是你那一句話,讓我知道了刻書之難啊?”阮元也對焦循笑道:“結果呢,我這些年做官下來,修書之事卻也做了不少啊。看來就是你那句話,害我平日耗去了這不少心力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