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漕運的太平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百零六章 漕運的太平
京城之中諸多人事變化,到了十月之初也漸漸傳到了阮元行船之中。但這時的阮元,因漕船尚未抵達淮南之故,一時也無暇思索其中內情,只是想著桂芳也算是自己學生,雖出身覺羅,家境卻頗為貧寒,這次能靠自己才幹躋身軍機大臣之列,也算是“與有榮焉”了。十月之中,漕船終於陸續渡過黃河,漸次南下。萬幸的是,經歷了天理教這一亂,五千餘艘漕船依然得以全數南下,平安返鄉。
而這一日到了淮安之時,阮元卻意外發現,百齡和黎世序都已經抵達了漕運碼頭,正在岸上等待著自己歸來。
“哈哈,阮漕帥,這一次你可是立了大功啊。”看著阮元一行漸漸登岸,岸上的百齡也如沐春風一般,主動迎了上來,對阮元笑道:“阮漕帥,此次豫東之亂,我和黎總河也都聽說了,真是沒想到啊,事起突然,沿漕之上,又不能預先布置,我那時在江寧想著,這漕運要道,可不能被賊人截斷了啊?所以我也是連夜下令,發兵駐防淮北,可你還在山東,我護衛不到啊?那幾日我也是夜不能寐,唯恐你們有個萬一,被賊人劫了運道可如何是好?真沒想到,阮漕帥居然臨危不亂,這幾千艘漕船,幾十萬兩銀子的商貨,竟是一點不落的被你帶了回來!伯元,若不是朝廷定例所限,這件事我想著,是真要給你記上一功,才對得起你護漕之力啊。”
“百總制……不,百中堂,您這也太客氣了,下官身為漕運總督,護送漕船不受盜賊侵害,本就是份內之責,怎麽能因為我做了本就該做的事,而受到額外嘉獎呢?國家賞罰分明,我依職分護漕南歸,便如先前歷任漕帥督漕一般罷了。”阮元自然清楚百齡已經升了協辦大學士,故而改了稱呼。面對百齡如此盛意,阮元卻也一時不知如何應對,各人自然都清楚,就在三個月前,百齡還因為築閘之事,與阮元有過爭執,這時百齡竟全然變了態度,主動迎接阮元南歸,若是阮元記恨先前舊事,對百齡冷言冷語,那便是阮元心胸狹隘,與同列不相能了。可若是阮元謙辭以對,也未免顯得有些軟弱,讓人以為面對百齡強勢,自己竟只得步步退讓。是以阮元沈吟片刻,也只好用了折中之法,僅言自己護漕之舉,出於職分而已。當然,阮元南下之時便已經想到,百齡或許也會得知自己私鑄鐵矛,用以自衛之事,這樣難免落下把柄,是以阮元早在漕船南過宿遷時,便重新集結漕幫,讓漕幫將臨時發下的矛頭如數繳還,盡數銷毀。既然再無實據,便也不用擔心外人從中作梗了。
“阮漕帥,這就是您謙虛了。其實咱們同朝為官,平日遇事有些爭執,也是難免。可如今這豫東之亂,乃是大逆之舉,江山社稷面前,咱們自然應該齊心協力,以朝廷大計為重不是?”百齡之言自也精當,不過百齡與阮元兩度共事,卻也清楚阮元乃是實心任事之人,對自己的兩江總督之位並無威脅,既然如此,言語之上,也便即點到為止了。又對阮元說道:“不過這豫東賊人,在我看來卻也是不成氣候,初時鬧得兇了,是朝廷天兵尚未集結,如今那總制,二位楊大人到了滑縣,他們可不就原形畢露了?前日我方收到快報,那總制五日之前,在滑縣附近李家道口一戰,大敗賊軍,殺敵上萬!此戰之後,賊人為之氣奪,只得困守滑縣孤城,這樣看來,他們敗亡無日了!既然阮漕帥已經回了淮安,那自可安享淮南太平,再不用擔心北面賊寇為亂了!”
“百中堂,如此之事……那所謂賊人,畢竟大半都是百姓,況且其中被賊人裹挾的良民,自也不會少了。若是能夠招撫,還是應該以撫為上啊。”阮元卻也不願這場戰事多所傷亡,便對百齡答道。
“阮漕帥,這其中的道理,我又怎能不懂呢?”百齡依然在言語之上尋著主動,道:“賊人之事,要在剿撫並用,一味用兵不可,一味招撫亦不可,想當年阮漕帥清剿蔡牽,我招撫張保仔,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嘛?阮漕帥,其實最近這幾日,我和黎總河、朱中丞,二位藩司也都商議過了,既然江蘇今年尚屬太平,那自然應該對河南主動施以援手,出資補助軍用才是。我等聯名出捐的折子,都已經擬好了,就等阮漕帥了。怎麽樣,阮漕帥可願與我等一同捐資,以助軍用啊?”清時江蘇有八府二州一廳之地,人口繁多,又是財賦重地,是以乾隆時在江蘇加設江寧布政使,與江蘇布政使一道掌管江蘇全省錢糧,故而百齡有“二位藩司”之語。
“百中堂一片好意,下官心領了。”阮元也向百齡回拜道:“不過助捐之事,倒是下官冒昧了,下官南歸之際,便即向皇上上奏了此事,如今下官已出捐了一萬兩銀子,數日之前,便即上交河南藩庫了。這一次勞煩百中堂過問此事,卻是下官未能及時上報了。”阮元也向百齡答道。
“阮漕帥,您又客氣了不是?這助捐之事,本就是力所能及者為之,既然阮漕帥已經出捐,那我等便各自上奏吧。”百齡眼看這一次終是阮元在先,也只得做了讓步。眼看漕運之上已然安定,阮元便也告別了百齡和黎世序,自歸漕院去了。
不過半月,河南又傳來了新的戰報,困守滑縣的天理教徒眼看死守無望,也嘗試奮力一搏,數千天理教徒在李文成的帶領下突圍而出。但那彥成很快發覺天理教異動,遣楊遇春和楊芳緊緊追擊李文成,終於將這批天理教徒圍困在了滑縣西北的司寨。一場激戰之後,李文成自焚而死,天理教徒精銳盡數折於官軍之手,想來滑縣破城,也是計日可待了。
入冬時節,淮安漕運督署也再一次迎來了熱鬧的氣氛,麗正書院的不少生員受阮元之邀,再次來到督署之中,和阮元、孫星衍等人一同講論經術。只是念著滑縣變亂,包世臣、丁晏等人終也是不能介懷。沈默良久,包世臣忽然向阮元和孫星衍問道:“漕帥大人,淵如先生,後學聽聞皇上近日下了求言詔,言及無論官吏士民,若是有治國安邦之策,或是眼見時弊,先前無從上言者,盡可直言無隱,可是確有此事?”
“確是如此,我這邊也有皇上下的詔令。”阮元一邊說著,一邊也將身邊所攜嘉慶求言詔旨拿了出來,對各人道:“若是各位有親見之弊,亦或治河治漕之術,也盡可提出來,只要不是有違國本之語,自可直言無礙。若各位之中,有言行果然得以施行者,我也願意舉薦各位,使各位才學,可以於政事上得以施用。”
“阮大人,這真是太好了!”包世臣聽聞嘉慶下詔求言,也大喜道:“後學這些日子,想著這豫東之亂,竟是由何而起,其中大端,當是官吏因循茍且,無所作為,而我等無職士人,言語均不能上達之故!這樣的詔令,若是早一年下發,那山東河南兩省,又怎會糜爛至此啊?”
“慎伯,這……你若有所思所見,自直言無諱,也好。”阮元當然清楚,這並不是嘉慶第一次下詔求言,早在嘉慶親政之後,嘉慶便已經下達了士民直言無隱的詔令,盡管後來還是出了洪亮吉一案,但時隔一年,洪亮吉便即回歸中原,嘉慶也承認了洪亮吉上言原本無過,繼續鼓勵直言。其實十餘年過來,言官禦史上言者也不在少數,但即便如此,絕大多數如包世臣一般的無職生員、民間文人,依然上言無門,步軍統領衙門和都察院也極少把他們放在心上。若進言之事,果然是一紙詔書便可以奏效,那天下政事也不會如此艱難了。可阮元也清楚包世臣這般敢於直言之人,終究還是少數,便也沒有阻止於他,而是希望他可以繼續為民請命。
“慎伯,這官場什麽樣,我比你清楚,其實你所言卻也不差,可若僅僅是些民間謠言,又怎麽能讓這沿漕百姓,都有不少聽之信之呢?”孫星衍想著天理教之事,也在一旁補充道:“真正難為的,是如今天下人口日增,這貧寒百姓,自然也一日比一日多了,每有水旱之災,朝廷要麽只能拿出數倍於往昔的錢糧去賑災,要麽……就終有百密一疏之處了。河南那邊,我聽說已經連續大旱了兩年,其實今年皇上也下了旨,蠲緩滑縣民賦,也給河南撥了不少錢糧放賑,可是依然不夠啊,我在河南的朋友也跟我來了信,說起九月之際,開封等府確實進行了放賑,可滑縣在黃河之北,朝廷還沒有顧及到那邊,這大亂就已經成了。他們還告訴我,不久之前,陜南一群木工,因為雇主也遭了災,沒有糧食發給他們,竟鬧出了暴動……唉,究其根本,還是乏食之故啊。如今這滑縣旦夕可覆,但以後呢?天災,總也是逃不過的難題啊。”
“阮大人、孫先生,後學想著,這其中或許也有教化不立之故啊?”丁晏也在一旁補充道:“後學想著,這所謂天理教無生老母、應劫之說,在我們看來,不過荒誕無稽之語,可為什麽那些流民百姓,竟果然有許多人相信呢?若是各處府縣,可以宣明聲教,彰聖賢之道,百姓又何以受奸人這般言語蠱惑呢?所以慎伯兄所言不錯,眼下官府之中,庸碌無為之輩,實在是太多了。”
“官場之事,你等所言……罷了,畢竟我也是朝廷命官,該做的事,我自盡力去做。”阮元聽著諸生之語,卻也不禁多了些感慨,可自己限於身份,卻也不能多言,也只好補充道:“可是這人事當盡,天命卻也不能不看啊,若是之後數年,天災仍如這幾年一般,百姓眼看乏食,前途未蔔,難免會有鋌而走險的念頭啊。如今……也只能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了。”
天災人禍交並之下,想要根治時弊,談何容易呢?
不過,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民間敢於言事之人,開始逐漸多了起來。
半月之後,滑縣也傳來了捷報,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那彥成集中大量重炮,對滑縣進行猛烈轟擊,終於攻破了滑縣。天理教反清戰爭在持續了三個月零三天之後,徹底宣告失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京城之中諸多人事變化,到了十月之初也漸漸傳到了阮元行船之中。但這時的阮元,因漕船尚未抵達淮南之故,一時也無暇思索其中內情,只是想著桂芳也算是自己學生,雖出身覺羅,家境卻頗為貧寒,這次能靠自己才幹躋身軍機大臣之列,也算是“與有榮焉”了。十月之中,漕船終於陸續渡過黃河,漸次南下。萬幸的是,經歷了天理教這一亂,五千餘艘漕船依然得以全數南下,平安返鄉。
而這一日到了淮安之時,阮元卻意外發現,百齡和黎世序都已經抵達了漕運碼頭,正在岸上等待著自己歸來。
“哈哈,阮漕帥,這一次你可是立了大功啊。”看著阮元一行漸漸登岸,岸上的百齡也如沐春風一般,主動迎了上來,對阮元笑道:“阮漕帥,此次豫東之亂,我和黎總河也都聽說了,真是沒想到啊,事起突然,沿漕之上,又不能預先布置,我那時在江寧想著,這漕運要道,可不能被賊人截斷了啊?所以我也是連夜下令,發兵駐防淮北,可你還在山東,我護衛不到啊?那幾日我也是夜不能寐,唯恐你們有個萬一,被賊人劫了運道可如何是好?真沒想到,阮漕帥居然臨危不亂,這幾千艘漕船,幾十萬兩銀子的商貨,竟是一點不落的被你帶了回來!伯元,若不是朝廷定例所限,這件事我想著,是真要給你記上一功,才對得起你護漕之力啊。”
“百總制……不,百中堂,您這也太客氣了,下官身為漕運總督,護送漕船不受盜賊侵害,本就是份內之責,怎麽能因為我做了本就該做的事,而受到額外嘉獎呢?國家賞罰分明,我依職分護漕南歸,便如先前歷任漕帥督漕一般罷了。”阮元自然清楚百齡已經升了協辦大學士,故而改了稱呼。面對百齡如此盛意,阮元卻也一時不知如何應對,各人自然都清楚,就在三個月前,百齡還因為築閘之事,與阮元有過爭執,這時百齡竟全然變了態度,主動迎接阮元南歸,若是阮元記恨先前舊事,對百齡冷言冷語,那便是阮元心胸狹隘,與同列不相能了。可若是阮元謙辭以對,也未免顯得有些軟弱,讓人以為面對百齡強勢,自己竟只得步步退讓。是以阮元沈吟片刻,也只好用了折中之法,僅言自己護漕之舉,出於職分而已。當然,阮元南下之時便已經想到,百齡或許也會得知自己私鑄鐵矛,用以自衛之事,這樣難免落下把柄,是以阮元早在漕船南過宿遷時,便重新集結漕幫,讓漕幫將臨時發下的矛頭如數繳還,盡數銷毀。既然再無實據,便也不用擔心外人從中作梗了。
“阮漕帥,這就是您謙虛了。其實咱們同朝為官,平日遇事有些爭執,也是難免。可如今這豫東之亂,乃是大逆之舉,江山社稷面前,咱們自然應該齊心協力,以朝廷大計為重不是?”百齡之言自也精當,不過百齡與阮元兩度共事,卻也清楚阮元乃是實心任事之人,對自己的兩江總督之位並無威脅,既然如此,言語之上,也便即點到為止了。又對阮元說道:“不過這豫東賊人,在我看來卻也是不成氣候,初時鬧得兇了,是朝廷天兵尚未集結,如今那總制,二位楊大人到了滑縣,他們可不就原形畢露了?前日我方收到快報,那總制五日之前,在滑縣附近李家道口一戰,大敗賊軍,殺敵上萬!此戰之後,賊人為之氣奪,只得困守滑縣孤城,這樣看來,他們敗亡無日了!既然阮漕帥已經回了淮安,那自可安享淮南太平,再不用擔心北面賊寇為亂了!”
“百中堂,如此之事……那所謂賊人,畢竟大半都是百姓,況且其中被賊人裹挾的良民,自也不會少了。若是能夠招撫,還是應該以撫為上啊。”阮元卻也不願這場戰事多所傷亡,便對百齡答道。
“阮漕帥,這其中的道理,我又怎能不懂呢?”百齡依然在言語之上尋著主動,道:“賊人之事,要在剿撫並用,一味用兵不可,一味招撫亦不可,想當年阮漕帥清剿蔡牽,我招撫張保仔,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嘛?阮漕帥,其實最近這幾日,我和黎總河、朱中丞,二位藩司也都商議過了,既然江蘇今年尚屬太平,那自然應該對河南主動施以援手,出資補助軍用才是。我等聯名出捐的折子,都已經擬好了,就等阮漕帥了。怎麽樣,阮漕帥可願與我等一同捐資,以助軍用啊?”清時江蘇有八府二州一廳之地,人口繁多,又是財賦重地,是以乾隆時在江蘇加設江寧布政使,與江蘇布政使一道掌管江蘇全省錢糧,故而百齡有“二位藩司”之語。
“百中堂一片好意,下官心領了。”阮元也向百齡回拜道:“不過助捐之事,倒是下官冒昧了,下官南歸之際,便即向皇上上奏了此事,如今下官已出捐了一萬兩銀子,數日之前,便即上交河南藩庫了。這一次勞煩百中堂過問此事,卻是下官未能及時上報了。”阮元也向百齡答道。
“阮漕帥,您又客氣了不是?這助捐之事,本就是力所能及者為之,既然阮漕帥已經出捐,那我等便各自上奏吧。”百齡眼看這一次終是阮元在先,也只得做了讓步。眼看漕運之上已然安定,阮元便也告別了百齡和黎世序,自歸漕院去了。
不過半月,河南又傳來了新的戰報,困守滑縣的天理教徒眼看死守無望,也嘗試奮力一搏,數千天理教徒在李文成的帶領下突圍而出。但那彥成很快發覺天理教異動,遣楊遇春和楊芳緊緊追擊李文成,終於將這批天理教徒圍困在了滑縣西北的司寨。一場激戰之後,李文成自焚而死,天理教徒精銳盡數折於官軍之手,想來滑縣破城,也是計日可待了。
入冬時節,淮安漕運督署也再一次迎來了熱鬧的氣氛,麗正書院的不少生員受阮元之邀,再次來到督署之中,和阮元、孫星衍等人一同講論經術。只是念著滑縣變亂,包世臣、丁晏等人終也是不能介懷。沈默良久,包世臣忽然向阮元和孫星衍問道:“漕帥大人,淵如先生,後學聽聞皇上近日下了求言詔,言及無論官吏士民,若是有治國安邦之策,或是眼見時弊,先前無從上言者,盡可直言無隱,可是確有此事?”
“確是如此,我這邊也有皇上下的詔令。”阮元一邊說著,一邊也將身邊所攜嘉慶求言詔旨拿了出來,對各人道:“若是各位有親見之弊,亦或治河治漕之術,也盡可提出來,只要不是有違國本之語,自可直言無礙。若各位之中,有言行果然得以施行者,我也願意舉薦各位,使各位才學,可以於政事上得以施用。”
“阮大人,這真是太好了!”包世臣聽聞嘉慶下詔求言,也大喜道:“後學這些日子,想著這豫東之亂,竟是由何而起,其中大端,當是官吏因循茍且,無所作為,而我等無職士人,言語均不能上達之故!這樣的詔令,若是早一年下發,那山東河南兩省,又怎會糜爛至此啊?”
“慎伯,這……你若有所思所見,自直言無諱,也好。”阮元當然清楚,這並不是嘉慶第一次下詔求言,早在嘉慶親政之後,嘉慶便已經下達了士民直言無隱的詔令,盡管後來還是出了洪亮吉一案,但時隔一年,洪亮吉便即回歸中原,嘉慶也承認了洪亮吉上言原本無過,繼續鼓勵直言。其實十餘年過來,言官禦史上言者也不在少數,但即便如此,絕大多數如包世臣一般的無職生員、民間文人,依然上言無門,步軍統領衙門和都察院也極少把他們放在心上。若進言之事,果然是一紙詔書便可以奏效,那天下政事也不會如此艱難了。可阮元也清楚包世臣這般敢於直言之人,終究還是少數,便也沒有阻止於他,而是希望他可以繼續為民請命。
“慎伯,這官場什麽樣,我比你清楚,其實你所言卻也不差,可若僅僅是些民間謠言,又怎麽能讓這沿漕百姓,都有不少聽之信之呢?”孫星衍想著天理教之事,也在一旁補充道:“真正難為的,是如今天下人口日增,這貧寒百姓,自然也一日比一日多了,每有水旱之災,朝廷要麽只能拿出數倍於往昔的錢糧去賑災,要麽……就終有百密一疏之處了。河南那邊,我聽說已經連續大旱了兩年,其實今年皇上也下了旨,蠲緩滑縣民賦,也給河南撥了不少錢糧放賑,可是依然不夠啊,我在河南的朋友也跟我來了信,說起九月之際,開封等府確實進行了放賑,可滑縣在黃河之北,朝廷還沒有顧及到那邊,這大亂就已經成了。他們還告訴我,不久之前,陜南一群木工,因為雇主也遭了災,沒有糧食發給他們,竟鬧出了暴動……唉,究其根本,還是乏食之故啊。如今這滑縣旦夕可覆,但以後呢?天災,總也是逃不過的難題啊。”
“阮大人、孫先生,後學想著,這其中或許也有教化不立之故啊?”丁晏也在一旁補充道:“後學想著,這所謂天理教無生老母、應劫之說,在我們看來,不過荒誕無稽之語,可為什麽那些流民百姓,竟果然有許多人相信呢?若是各處府縣,可以宣明聲教,彰聖賢之道,百姓又何以受奸人這般言語蠱惑呢?所以慎伯兄所言不錯,眼下官府之中,庸碌無為之輩,實在是太多了。”
“官場之事,你等所言……罷了,畢竟我也是朝廷命官,該做的事,我自盡力去做。”阮元聽著諸生之語,卻也不禁多了些感慨,可自己限於身份,卻也不能多言,也只好補充道:“可是這人事當盡,天命卻也不能不看啊,若是之後數年,天災仍如這幾年一般,百姓眼看乏食,前途未蔔,難免會有鋌而走險的念頭啊。如今……也只能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了。”
天災人禍交並之下,想要根治時弊,談何容易呢?
不過,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民間敢於言事之人,開始逐漸多了起來。
半月之後,滑縣也傳來了捷報,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那彥成集中大量重炮,對滑縣進行猛烈轟擊,終於攻破了滑縣。天理教反清戰爭在持續了三個月零三天之後,徹底宣告失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