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獨闖和府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十八章 獨闖和府
眼看天色漸晚,酒宴也即將開始,馮霽雯走到廳前,對和珅道:“致齋,天色不早了,就讓大家入座吧,我也去前面看看,若是還有沒過來的客人,就讓他們快些過來。”
和珅點了點頭,道:“夫人辛苦了。”馮霽雯也向福康安略施一禮,便即離去。她為人清高,深知福康安平日排斥異己,徇私受賄之事,決不在少數,故而雖然福康安屢立戰功,她卻依然不願與福康安多說一句話。
她走到前院,見路上還有些客人,便為客人們指了路,引客人前往正廳會飲。又看著這日來訪客人之中,有數人均是儒生打扮,問過方知乃是翰林,眼看這幾人神色輕浮,似乎只是為了逢迎巴結和珅,才到和府送禮,也不禁暗自嘆氣。
正準備回正廳時,忽然聽得左邊偏門中,似乎有幾聲極輕的腳步聲。聽起來輕盈穩重,應是來和府的客人,便走了過去,想一看究竟。到得偏門時,只見三個人正在門前徘徊。其中兩個手捧禮盒,都是下人裝束,中間是位儒生打扮的年輕人,年輕人身材略瘦了些,但神色平和,目光鎮定,絕非之前幾位儒生可比。
這時那儒生也見到了馮霽雯,忙上前道:“給夫人請安,學生初來和中堂府上,不知道路。想請教夫人,從這裏走,如何能到正廳?”
這日是和珅大壽,故而馮霽雯也穿了華貴的禮服,儒生認出她身份,並非難事。馮霽雯也索性承認,道:“要去正廳,你和我來,便能過去。但你既然帶了禮物,最好先去前廳,登記在冊之後,再去正廳不遲。只是你入府時,難道就沒看到其他人是怎麽去正廳的嗎?”
那儒生道:“其實學生來府上時,原本是想從正門進來的,只是正門人多嘈雜,學生想快些入府,便走了偏門。不想府中道路全然不識,反誤了些工夫。”這日和府宴客,正門和幾個偏門均可入內,但多數官員為了結交京城顯貴,寧願在正門多耗些時候,也不願走偏門。
馮霽雯帶了他去登記禮物,一邊走一邊問道:“我看入府眾人,大多都耗了些時候在正門等待。他們在意的,不是入府要花多少工夫,而是從正門入內,必然遇到更多達官貴人,交往起來也容易。怎麽?你竟全未想到這一節嗎?”
儒生笑道:“這一節,學生確是未曾在意。學生在翰林院學習一年,和中堂百忙之中,仍花費了不少時間,來翰林院提點我等新科庶吉士。師生之誼,自當回報。今日恩師大壽,學生略備薄禮,也是理所當然的。”
馮霽雯也輕笑道:“若是如此,你和之前那些人,還真不一樣。只是京城做官的人,大多不似你這般純良,以後在京裏做官,交什麽樣的朋友,心裏可要有數。”忽然想起,這時她還不知這儒生姓名,便問道:“這一路過來,你還沒告訴我你的名字呢,你現下在哪裏做官?若是做得不錯,我定在和中堂面前舉薦你。眼下朝廷裏,需要你這樣的人。”
那儒生走向前,再拜道:“學生阮元,是翰林院的編修,之前做庶吉士時,和中堂是學生的教習。這次也是初來老師府上,不由得有些失禮,竟忘了報上姓名,請夫人見諒。”
馮霽雯卻還不知阮元是誰,只道:“你也無需拘執,既然來了,便入正廳飲酒一杯,如何?若是你這般不動聲色,送完禮便走了,倒顯得我和府招待不周。”阮元原沒想入內飲宴,但既然馮夫人話都說出來了,也不好拒絕。一時間禮物登記完畢,便到了正廳。
只見正廳之前的空地上,已經擺了數十個席位,就座賓客也不下百人。阮元在邊上找了個位置,不動聲色的坐下,馮霽雯自回和珅身邊去了。阮元只聽福長安在上座道:“各位,這第二杯酒,咱們哪,就敬和中堂長享榮華,和中堂有了位置,大家才有位置!大家說是不是啊?”席中一片叫好聲音,大家也站起來紛紛飲酒,阮元酒量本淺,但也跟著飲了小半杯。
和珅見馮霽雯回到座上,也不禁問道:“夫人究竟是何事,出去了這麽久,你看,剛才第一杯酒,我們都喝完了呢。”
馮霽雯道:“本也沒什麽大事,只是剛才,有位叫阮元的翰林,來給你送些禮物,他不識府中道路,故而帶他多走了一會兒。”
和珅輕輕點了點頭,小聲道:“阮元嗎……他終於還是來了……”
和珅上一年給阮元送禮,雖然當時沒有直言,但通過呼什圖的旁敲側擊,他相信這個時候,阮元已經清楚其意。可阮元畢竟是翰林庶吉士,和那彥成、孫星衍等人交情都不錯,故而自己也一直擔心,結交阮元以聯合江家這步棋,自己未必能走得通。這日見阮元到了,自然也有些意外之喜。
福康安就在和珅側近,和珅夫婦說起阮元,聲音不大,但他也聽得清楚,不禁笑道:“姓阮的翰林?哈哈,和中堂,我在兩廣和安南打交道,安南姓阮的可不少啊?這翰林阮元,和那阮光平,祖上可有些親舊?”
安南阮氏最初是兩晉之時,河南阮氏南渡形成,阮元則自認祖上是魏晉人阮籍。只是安南國中,朝代更疊數次,尤其是陳朝取代李朝之時,為防止民眾思念舊朝,強行將國內李姓改為阮姓。而阮元的祖先,可考的也只能追述到元末江西阮氏。故而二者雖然同源,卻並無多少實際聯系。當下和珅也笑道:“安南仰慕華風已久,以漢人之姓為己姓,也是常見的。”
福長安也說道:“三哥,這阮元我聽說過,今年翰林大考得了第一,學問、文筆都還不錯。其實在翰林裏,他對和中堂不過是禮敬有加,別的也沒做什麽。只是翰林裏那幾個新人,都和阿中堂的孫子要好,故而見了和中堂,都是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樣子,所以這阮元看起來,比旁人更親近和中堂些。”
福康安道:“對和中堂,既不親,也不避,這種人倒是少見。”眼看院中人多,也不是誰是阮元,便朗聲道:“下面眾人,可有一個來自翰林院,叫阮元的?快快上前,嘉勇侯有話要問。”
阮元本想著在後面待上一會兒,便即離去,沒想這時突然聽到福康安發話。他在京城多年,知道福康安戰功卓著,人品卻多遭非議,先前柴大紀無故問斬,起因便在福康安身上。故而雖早聽謝墉說過,自己和福康安算是同門,卻也不願與之過多來往。
可環視四周,席中認識自己的人也不少,即便現在他想避開福康安,也已別無退路。只好站起身來,硬著頭皮走上廳前,行禮道:“下官翰林院編修阮元,得蒙嘉勇侯青睞,實屬榮幸。下官取錄生員時,座師乃是謝金圃大人,早知嘉勇侯文武雙全,今日一見,嘉勇侯果然是人中龍鳳。”既然來都來了,阮元索性也更進一步,說出自己和謝墉的關系,先認福康安做同學,想著這樣至少福康安應該不會為難於他。
但阮元這樣一說,福康安也有了新的想法。
從之前的了解中,福康安已大致判斷出,朝廷裏和阮元更加親近的,應該是阿桂、王傑等人,他跟和珅關系未必有多好,只是考慮到師生之誼,不願失了禮數。福長安說他頗有才華,多半也不會假。他又主動承認謝墉是自己恩師,既然這樣,這個人很有希望為自己所用。
他用兵多年,雖然並非百戰百勝,但也頗多心機。想到若是要把阮元收入旗下,最好是讓他和阿桂、王傑等人斷絕關系,阮元又不大可能轉投和珅,這時自己再拋出橄欖枝,說不定就會引阮元來投。故而話鋒一轉,道:“朝廷之中,都說阮翰林是青年才俊,新科進士裏,也是一流人物,今天也來給和中堂送禮。哈哈,和中堂真是德高望重啊!”
此言一出,果然全場嘩然,一時間坐席中人議論紛紛。
“阮翰林我聽說過啊,平日總是和阿中堂的孫子來往,怎麽今天也來和中堂這裏送禮了?”
“也不知他送了什麽,不過啊,阮翰林是真識時務,眼看阿中堂王中堂老了,你看,這不立馬調頭送禮了?”
“那是自然,你看看人家恒瑞,阿中堂那邊親家結著,今日這禮?嘿嘿,五箱上好的蒙古皮草。怪不得人家打了敗仗,還能當一品將軍呢。”
和珅聽著,也知道福康安話中有話,這一句話說出,不出數日,阮元送禮之行就當滿城皆知。到時候阿桂、王傑等人,說不定就會和他翻臉,若是阮元孤立無援,那最顯而易見的救命稻草,就是自己。至於福康安為什麽會幫自己,可能是因為福長安之故,一時也沒多想。所以也暫時不動聲色,只聽阮元回答。
阮元也清楚,這是福康安的挑撥離間之計,他這樣一說,旁人想的不是什麽和珅德高望重,而是自己一個原本應該清廉、有氣節的讀書人,竟然也開始給和珅送禮了。在座這些人,十有八九都是存了巴結和珅之意而來,為了增長聲勢,也會把自己當做一桿大旗,立在外面,他們只管高聲吶喊,卻絕不會幫助自己做任何實事,最後不動聲色,從中取利。可自己的名聲,只怕從明日起,就要被這些人敗壞了。
但即便如此,既然做好了來送禮的準備,自然也要面對這些突發情況,眼看福康安這一句話,已經是針鋒相對之勢,阮元也順勢答道:“回嘉勇侯,和中堂上年間,兼任我翰林院的庶吉士教習。下官不才,正被選做庶吉士。一年之中,和中堂多次親臨翰林院對學生多有提點教誨。盡師生之禮,原是聖人先賢之意,學生報答恩師,亦是本分。”
這一段看似中規中矩,實則態度明確。阮元於和珅之間,只有師生授業之情,並無其他。福康安眼看阮元應對得體,也不禁笑道:“阮翰林說,和中堂親臨翰林院,對你提點教誨。這倒是我孤陋寡聞了,只聽聞和中堂吏治之才出眾,和中堂學問如何,我在外多年,竟是不知,實在慚愧啊。阮翰林,和中堂提點了你些什麽,可否告知我等啊?”
這話本也有調侃和珅之意,只是和珅想著,福康安畢竟為自己解決了阮光平的問題,上一年安南戰事緊張,自己沒少被乾隆批評,福康安結束南部戰事,便是有恩於自己,更何況福康安此舉,實是對己有利,故而沒有言語。阮元同樣知道,福康安這一問正好切中要害,和珅學問平平,原本在翰林院也沒多少作為,但若是自己含糊其辭,那就說明之前全是自己假意敷衍,旁人也只會認為,自己是個逢迎諂媚,實無半點才能的小人。眼看接下來只得背水一戰,阮元心神略定,從容答道:
“回嘉勇侯,和中堂在翰林之時,曾與我等論及公孫衍、張儀之事。論及《孟子》之中,‘大丈夫’所謂何事。孟子有言,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朱子亦曾言明,公孫衍、張儀阿諛茍容,竊取權勢,實乃順從之道,而非大丈夫之道。”
“講到這裏,和中堂與我等言及,這順從之道,與大丈夫之道,究竟有何不同。所謂順從之道,其本質在於順從之人,心中本無恒定的是非。相反,他們以別人的是非,作為自己的是非。似此般全無主見,凡事應聲附和,便是順從之道。而大丈夫之道,其關鍵在於,心中要有是非。故而,為學當以格物致知為本,只有勤加學習,方知何為是非,知道何為是非,便應遵循是非之道而行,而不應以他人意志之轉移,言行之變遷為準則。和中堂這一番大丈夫之辨,實在讓學生收益良多。”
和珅聽了,嘴角間也不覺泛出笑意。其實這一段話,還真是自己在翰林時所講。但當時和珅不過仗著聰明過人,對《孟子》章句隨意解釋,竟也能講得通。而那日課業之後,庶吉士們每提及這段話,無不嘲諷和珅口是心非,沒想阮元竟還記得,並且說了出來。
其實這“大丈夫之辨”,在《孟子》中不過是個較為淺易的話題,此時清代漢學發展已近百年,和珅這種解釋,並不算特別高明。可在場人眾,大多是為逢迎和珅而來,素無學問,幾個逢迎和珅的翰林平日才學平庸,因此阮元這樣回答,也無人覺得不妥。而且有了實據,福康安這邊也就無機可乘。
福康安眼看自己兩問,阮元應對得法,既留住了尊嚴,又不失於禮節,想來阮元絕非尋常儒生,只覺他兵法籌算之學上,同樣頗有天賦。一時心中又惱又喜,惱得是自己沒占到便宜,喜得是阮元若真能為自己所用,日後無論文治用兵,都必將事半功倍。
而且阮元這兩次回答,也並無任何令人不快之處。福康安想著再問下去,一時也討不到好,便不再發難,而是說道:“不錯不錯,你年紀輕輕,竟然對答如流,實在難得。只是不知你今日前來,帶了什麽禮物給和中堂啊?”
阮元道:“回嘉勇侯,和中堂授業之恩,學生自當相報。只可惜學生家中本不寬裕,買不到珍貴之物。學生家在揚州,內子原籍在徽州,正是盛產筆墨紙張之處。故而今日帶來湖筆百支、徽墨百枚、宣紙百幅,以表學生敬意,還請和中堂見諒才是。”
和珅聽了,也知道阮元此舉,是為了回應自己送禮之事,他知道阮元是揚州人,便在京城尋了些揚州式樣的糕點茶葉。阮元則以江南特產回贈,正好還了這個人情。江家本在揚州,準備江南特產也很方便。這些筆墨紙硯價值其實不如金銀珠寶,自己平日也不會在意。但阮元禮都送了,而且非常精致,當然也不能拒絕,遂道:“伯元,你的心意,老師知道了。今日是老師生日,你既然來了,我和府自當盛情款待。不如坐得近些,也好多嘗嘗我們家廚子的手藝,如何?”說罷對身邊的劉全使了個眼色,劉全會意,便準備下得廳去,給阮元另尋一桌。
沒想阮元答道:“回和中堂,和中堂好意,學生自然感激不盡。只是眼看天色已晚,學生若不能早歸,只怕宣武門就要閉了。”
和珅疑道:“伯元,你家不是在前門嗎?宣武門關閉與否,與你何幹?”
阮元道:“回和中堂,學生這幾日,已將暫居之所,遷到了外城揚州會館。這兩日正值休假,還需再安頓一番。更何況,學生酒量本淺,之前飲下一杯酒,已是有些失禮。眼下只能再飲一杯了。若是多了,只怕酒後失言,反誤了和中堂一番栽培。”
和珅聽了這話,也不禁沈吟起來。自己之前之所以拉攏阮元,一大半原因不在阮元自己,而在他背後的揚州江家。可阮元遷居揚州會館,日後便更容易和翰林那一班文人來往,與江家的聯系也自然會越來越淡。這樣即便禮物是江家出資購買,總是算在阮元身上,自己想結交江家的計劃,也就落空了。
但阮元話說到這裏,自己也沒法強留,只好答道:“無妨,既然伯元有家事,那便早些回去吧。只是下面一杯酒,伯元就不要再推辭了。”阮元也應聲稱是。
一時間第三杯酒也已經飲畢,馮霽雯擔心阮元真的酒量不好,怕他找不到路,就暫時離席,陪同阮元出門去了。走到半路,看阮元神色時,不禁笑道:“看你樣子,確是醉了,但也算清醒,酒後失言的事,想你也做不出吧?”
阮元雖然已經有些頭痛,但依然清醒,忙陪笑道:“夫人見笑了,學生酒量確實不佳,而且若是再留在這裏,只恐還要飲酒,到時候學生就……就真的不知會怎樣了。”
馮霽雯忽道:“聽致齋之言,你家原在前門,現下卻搬到宣武門去了。想來也是不願和我們家扯上聯系吧?”
其實阮元心中,確是如此想法,但此時他只覺馮霽雯語氣和善,自然不願直言,恐惹她不快。故而答道:“夫人錯怪學生了,學生剛到京城時,身無長物,故而只能寄人籬下。現下學生做了編修,也有俸祿了,自己處理自己的起居,也是應該的。”
馮霽雯道:“看你言行,也知道你平日當是和阿中堂、王中堂他們親近些。或許今天這酒宴,你也本不該來的。明日這些人出去了,自然會把你來我府上之事,告知其他翰林。你以後的道路,只怕更難走了。”
阮元已然清楚,馮霽雯雖是和珅妻子,但為人正派,善惡分明,與和珅完全不同,故而也對她多了幾分好感。這時聽她好言相勸,自是感動,道:“多謝夫人提點,只是學生在這京城之中,總會有些事,是需要學生去面對的。也請夫人放心,後面的事,學生自有辦法。”
馮霽雯也點頭道:“好,阮翰林,年輕後輩之中,我看你確實是個人才,只盼阮翰林日後做官,勿忘今日之志,不要被……被這樣的朝廷弄變了心才是。”話雖如此,但想著自己榮華富貴,畢竟一大半也是和珅之故,最後這句話聲音甚輕。
轉眼見阮元已走到門前,兩個送禮時的仆人早已準備好車馬,便過來接下阮元。阮元也向馮霽雯道別,一路折回揚州會館去了。而“阮元送禮”之事,果不其然,沒過兩日便已經傳到了翰林院和六部之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眼看天色漸晚,酒宴也即將開始,馮霽雯走到廳前,對和珅道:“致齋,天色不早了,就讓大家入座吧,我也去前面看看,若是還有沒過來的客人,就讓他們快些過來。”
和珅點了點頭,道:“夫人辛苦了。”馮霽雯也向福康安略施一禮,便即離去。她為人清高,深知福康安平日排斥異己,徇私受賄之事,決不在少數,故而雖然福康安屢立戰功,她卻依然不願與福康安多說一句話。
她走到前院,見路上還有些客人,便為客人們指了路,引客人前往正廳會飲。又看著這日來訪客人之中,有數人均是儒生打扮,問過方知乃是翰林,眼看這幾人神色輕浮,似乎只是為了逢迎巴結和珅,才到和府送禮,也不禁暗自嘆氣。
正準備回正廳時,忽然聽得左邊偏門中,似乎有幾聲極輕的腳步聲。聽起來輕盈穩重,應是來和府的客人,便走了過去,想一看究竟。到得偏門時,只見三個人正在門前徘徊。其中兩個手捧禮盒,都是下人裝束,中間是位儒生打扮的年輕人,年輕人身材略瘦了些,但神色平和,目光鎮定,絕非之前幾位儒生可比。
這時那儒生也見到了馮霽雯,忙上前道:“給夫人請安,學生初來和中堂府上,不知道路。想請教夫人,從這裏走,如何能到正廳?”
這日是和珅大壽,故而馮霽雯也穿了華貴的禮服,儒生認出她身份,並非難事。馮霽雯也索性承認,道:“要去正廳,你和我來,便能過去。但你既然帶了禮物,最好先去前廳,登記在冊之後,再去正廳不遲。只是你入府時,難道就沒看到其他人是怎麽去正廳的嗎?”
那儒生道:“其實學生來府上時,原本是想從正門進來的,只是正門人多嘈雜,學生想快些入府,便走了偏門。不想府中道路全然不識,反誤了些工夫。”這日和府宴客,正門和幾個偏門均可入內,但多數官員為了結交京城顯貴,寧願在正門多耗些時候,也不願走偏門。
馮霽雯帶了他去登記禮物,一邊走一邊問道:“我看入府眾人,大多都耗了些時候在正門等待。他們在意的,不是入府要花多少工夫,而是從正門入內,必然遇到更多達官貴人,交往起來也容易。怎麽?你竟全未想到這一節嗎?”
儒生笑道:“這一節,學生確是未曾在意。學生在翰林院學習一年,和中堂百忙之中,仍花費了不少時間,來翰林院提點我等新科庶吉士。師生之誼,自當回報。今日恩師大壽,學生略備薄禮,也是理所當然的。”
馮霽雯也輕笑道:“若是如此,你和之前那些人,還真不一樣。只是京城做官的人,大多不似你這般純良,以後在京裏做官,交什麽樣的朋友,心裏可要有數。”忽然想起,這時她還不知這儒生姓名,便問道:“這一路過來,你還沒告訴我你的名字呢,你現下在哪裏做官?若是做得不錯,我定在和中堂面前舉薦你。眼下朝廷裏,需要你這樣的人。”
那儒生走向前,再拜道:“學生阮元,是翰林院的編修,之前做庶吉士時,和中堂是學生的教習。這次也是初來老師府上,不由得有些失禮,竟忘了報上姓名,請夫人見諒。”
馮霽雯卻還不知阮元是誰,只道:“你也無需拘執,既然來了,便入正廳飲酒一杯,如何?若是你這般不動聲色,送完禮便走了,倒顯得我和府招待不周。”阮元原沒想入內飲宴,但既然馮夫人話都說出來了,也不好拒絕。一時間禮物登記完畢,便到了正廳。
只見正廳之前的空地上,已經擺了數十個席位,就座賓客也不下百人。阮元在邊上找了個位置,不動聲色的坐下,馮霽雯自回和珅身邊去了。阮元只聽福長安在上座道:“各位,這第二杯酒,咱們哪,就敬和中堂長享榮華,和中堂有了位置,大家才有位置!大家說是不是啊?”席中一片叫好聲音,大家也站起來紛紛飲酒,阮元酒量本淺,但也跟著飲了小半杯。
和珅見馮霽雯回到座上,也不禁問道:“夫人究竟是何事,出去了這麽久,你看,剛才第一杯酒,我們都喝完了呢。”
馮霽雯道:“本也沒什麽大事,只是剛才,有位叫阮元的翰林,來給你送些禮物,他不識府中道路,故而帶他多走了一會兒。”
和珅輕輕點了點頭,小聲道:“阮元嗎……他終於還是來了……”
和珅上一年給阮元送禮,雖然當時沒有直言,但通過呼什圖的旁敲側擊,他相信這個時候,阮元已經清楚其意。可阮元畢竟是翰林庶吉士,和那彥成、孫星衍等人交情都不錯,故而自己也一直擔心,結交阮元以聯合江家這步棋,自己未必能走得通。這日見阮元到了,自然也有些意外之喜。
福康安就在和珅側近,和珅夫婦說起阮元,聲音不大,但他也聽得清楚,不禁笑道:“姓阮的翰林?哈哈,和中堂,我在兩廣和安南打交道,安南姓阮的可不少啊?這翰林阮元,和那阮光平,祖上可有些親舊?”
安南阮氏最初是兩晉之時,河南阮氏南渡形成,阮元則自認祖上是魏晉人阮籍。只是安南國中,朝代更疊數次,尤其是陳朝取代李朝之時,為防止民眾思念舊朝,強行將國內李姓改為阮姓。而阮元的祖先,可考的也只能追述到元末江西阮氏。故而二者雖然同源,卻並無多少實際聯系。當下和珅也笑道:“安南仰慕華風已久,以漢人之姓為己姓,也是常見的。”
福長安也說道:“三哥,這阮元我聽說過,今年翰林大考得了第一,學問、文筆都還不錯。其實在翰林裏,他對和中堂不過是禮敬有加,別的也沒做什麽。只是翰林裏那幾個新人,都和阿中堂的孫子要好,故而見了和中堂,都是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樣子,所以這阮元看起來,比旁人更親近和中堂些。”
福康安道:“對和中堂,既不親,也不避,這種人倒是少見。”眼看院中人多,也不是誰是阮元,便朗聲道:“下面眾人,可有一個來自翰林院,叫阮元的?快快上前,嘉勇侯有話要問。”
阮元本想著在後面待上一會兒,便即離去,沒想這時突然聽到福康安發話。他在京城多年,知道福康安戰功卓著,人品卻多遭非議,先前柴大紀無故問斬,起因便在福康安身上。故而雖早聽謝墉說過,自己和福康安算是同門,卻也不願與之過多來往。
可環視四周,席中認識自己的人也不少,即便現在他想避開福康安,也已別無退路。只好站起身來,硬著頭皮走上廳前,行禮道:“下官翰林院編修阮元,得蒙嘉勇侯青睞,實屬榮幸。下官取錄生員時,座師乃是謝金圃大人,早知嘉勇侯文武雙全,今日一見,嘉勇侯果然是人中龍鳳。”既然來都來了,阮元索性也更進一步,說出自己和謝墉的關系,先認福康安做同學,想著這樣至少福康安應該不會為難於他。
但阮元這樣一說,福康安也有了新的想法。
從之前的了解中,福康安已大致判斷出,朝廷裏和阮元更加親近的,應該是阿桂、王傑等人,他跟和珅關系未必有多好,只是考慮到師生之誼,不願失了禮數。福長安說他頗有才華,多半也不會假。他又主動承認謝墉是自己恩師,既然這樣,這個人很有希望為自己所用。
他用兵多年,雖然並非百戰百勝,但也頗多心機。想到若是要把阮元收入旗下,最好是讓他和阿桂、王傑等人斷絕關系,阮元又不大可能轉投和珅,這時自己再拋出橄欖枝,說不定就會引阮元來投。故而話鋒一轉,道:“朝廷之中,都說阮翰林是青年才俊,新科進士裏,也是一流人物,今天也來給和中堂送禮。哈哈,和中堂真是德高望重啊!”
此言一出,果然全場嘩然,一時間坐席中人議論紛紛。
“阮翰林我聽說過啊,平日總是和阿中堂的孫子來往,怎麽今天也來和中堂這裏送禮了?”
“也不知他送了什麽,不過啊,阮翰林是真識時務,眼看阿中堂王中堂老了,你看,這不立馬調頭送禮了?”
“那是自然,你看看人家恒瑞,阿中堂那邊親家結著,今日這禮?嘿嘿,五箱上好的蒙古皮草。怪不得人家打了敗仗,還能當一品將軍呢。”
和珅聽著,也知道福康安話中有話,這一句話說出,不出數日,阮元送禮之行就當滿城皆知。到時候阿桂、王傑等人,說不定就會和他翻臉,若是阮元孤立無援,那最顯而易見的救命稻草,就是自己。至於福康安為什麽會幫自己,可能是因為福長安之故,一時也沒多想。所以也暫時不動聲色,只聽阮元回答。
阮元也清楚,這是福康安的挑撥離間之計,他這樣一說,旁人想的不是什麽和珅德高望重,而是自己一個原本應該清廉、有氣節的讀書人,竟然也開始給和珅送禮了。在座這些人,十有八九都是存了巴結和珅之意而來,為了增長聲勢,也會把自己當做一桿大旗,立在外面,他們只管高聲吶喊,卻絕不會幫助自己做任何實事,最後不動聲色,從中取利。可自己的名聲,只怕從明日起,就要被這些人敗壞了。
但即便如此,既然做好了來送禮的準備,自然也要面對這些突發情況,眼看福康安這一句話,已經是針鋒相對之勢,阮元也順勢答道:“回嘉勇侯,和中堂上年間,兼任我翰林院的庶吉士教習。下官不才,正被選做庶吉士。一年之中,和中堂多次親臨翰林院對學生多有提點教誨。盡師生之禮,原是聖人先賢之意,學生報答恩師,亦是本分。”
這一段看似中規中矩,實則態度明確。阮元於和珅之間,只有師生授業之情,並無其他。福康安眼看阮元應對得體,也不禁笑道:“阮翰林說,和中堂親臨翰林院,對你提點教誨。這倒是我孤陋寡聞了,只聽聞和中堂吏治之才出眾,和中堂學問如何,我在外多年,竟是不知,實在慚愧啊。阮翰林,和中堂提點了你些什麽,可否告知我等啊?”
這話本也有調侃和珅之意,只是和珅想著,福康安畢竟為自己解決了阮光平的問題,上一年安南戰事緊張,自己沒少被乾隆批評,福康安結束南部戰事,便是有恩於自己,更何況福康安此舉,實是對己有利,故而沒有言語。阮元同樣知道,福康安這一問正好切中要害,和珅學問平平,原本在翰林院也沒多少作為,但若是自己含糊其辭,那就說明之前全是自己假意敷衍,旁人也只會認為,自己是個逢迎諂媚,實無半點才能的小人。眼看接下來只得背水一戰,阮元心神略定,從容答道:
“回嘉勇侯,和中堂在翰林之時,曾與我等論及公孫衍、張儀之事。論及《孟子》之中,‘大丈夫’所謂何事。孟子有言,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朱子亦曾言明,公孫衍、張儀阿諛茍容,竊取權勢,實乃順從之道,而非大丈夫之道。”
“講到這裏,和中堂與我等言及,這順從之道,與大丈夫之道,究竟有何不同。所謂順從之道,其本質在於順從之人,心中本無恒定的是非。相反,他們以別人的是非,作為自己的是非。似此般全無主見,凡事應聲附和,便是順從之道。而大丈夫之道,其關鍵在於,心中要有是非。故而,為學當以格物致知為本,只有勤加學習,方知何為是非,知道何為是非,便應遵循是非之道而行,而不應以他人意志之轉移,言行之變遷為準則。和中堂這一番大丈夫之辨,實在讓學生收益良多。”
和珅聽了,嘴角間也不覺泛出笑意。其實這一段話,還真是自己在翰林時所講。但當時和珅不過仗著聰明過人,對《孟子》章句隨意解釋,竟也能講得通。而那日課業之後,庶吉士們每提及這段話,無不嘲諷和珅口是心非,沒想阮元竟還記得,並且說了出來。
其實這“大丈夫之辨”,在《孟子》中不過是個較為淺易的話題,此時清代漢學發展已近百年,和珅這種解釋,並不算特別高明。可在場人眾,大多是為逢迎和珅而來,素無學問,幾個逢迎和珅的翰林平日才學平庸,因此阮元這樣回答,也無人覺得不妥。而且有了實據,福康安這邊也就無機可乘。
福康安眼看自己兩問,阮元應對得法,既留住了尊嚴,又不失於禮節,想來阮元絕非尋常儒生,只覺他兵法籌算之學上,同樣頗有天賦。一時心中又惱又喜,惱得是自己沒占到便宜,喜得是阮元若真能為自己所用,日後無論文治用兵,都必將事半功倍。
而且阮元這兩次回答,也並無任何令人不快之處。福康安想著再問下去,一時也討不到好,便不再發難,而是說道:“不錯不錯,你年紀輕輕,竟然對答如流,實在難得。只是不知你今日前來,帶了什麽禮物給和中堂啊?”
阮元道:“回嘉勇侯,和中堂授業之恩,學生自當相報。只可惜學生家中本不寬裕,買不到珍貴之物。學生家在揚州,內子原籍在徽州,正是盛產筆墨紙張之處。故而今日帶來湖筆百支、徽墨百枚、宣紙百幅,以表學生敬意,還請和中堂見諒才是。”
和珅聽了,也知道阮元此舉,是為了回應自己送禮之事,他知道阮元是揚州人,便在京城尋了些揚州式樣的糕點茶葉。阮元則以江南特產回贈,正好還了這個人情。江家本在揚州,準備江南特產也很方便。這些筆墨紙硯價值其實不如金銀珠寶,自己平日也不會在意。但阮元禮都送了,而且非常精致,當然也不能拒絕,遂道:“伯元,你的心意,老師知道了。今日是老師生日,你既然來了,我和府自當盛情款待。不如坐得近些,也好多嘗嘗我們家廚子的手藝,如何?”說罷對身邊的劉全使了個眼色,劉全會意,便準備下得廳去,給阮元另尋一桌。
沒想阮元答道:“回和中堂,和中堂好意,學生自然感激不盡。只是眼看天色已晚,學生若不能早歸,只怕宣武門就要閉了。”
和珅疑道:“伯元,你家不是在前門嗎?宣武門關閉與否,與你何幹?”
阮元道:“回和中堂,學生這幾日,已將暫居之所,遷到了外城揚州會館。這兩日正值休假,還需再安頓一番。更何況,學生酒量本淺,之前飲下一杯酒,已是有些失禮。眼下只能再飲一杯了。若是多了,只怕酒後失言,反誤了和中堂一番栽培。”
和珅聽了這話,也不禁沈吟起來。自己之前之所以拉攏阮元,一大半原因不在阮元自己,而在他背後的揚州江家。可阮元遷居揚州會館,日後便更容易和翰林那一班文人來往,與江家的聯系也自然會越來越淡。這樣即便禮物是江家出資購買,總是算在阮元身上,自己想結交江家的計劃,也就落空了。
但阮元話說到這裏,自己也沒法強留,只好答道:“無妨,既然伯元有家事,那便早些回去吧。只是下面一杯酒,伯元就不要再推辭了。”阮元也應聲稱是。
一時間第三杯酒也已經飲畢,馮霽雯擔心阮元真的酒量不好,怕他找不到路,就暫時離席,陪同阮元出門去了。走到半路,看阮元神色時,不禁笑道:“看你樣子,確是醉了,但也算清醒,酒後失言的事,想你也做不出吧?”
阮元雖然已經有些頭痛,但依然清醒,忙陪笑道:“夫人見笑了,學生酒量確實不佳,而且若是再留在這裏,只恐還要飲酒,到時候學生就……就真的不知會怎樣了。”
馮霽雯忽道:“聽致齋之言,你家原在前門,現下卻搬到宣武門去了。想來也是不願和我們家扯上聯系吧?”
其實阮元心中,確是如此想法,但此時他只覺馮霽雯語氣和善,自然不願直言,恐惹她不快。故而答道:“夫人錯怪學生了,學生剛到京城時,身無長物,故而只能寄人籬下。現下學生做了編修,也有俸祿了,自己處理自己的起居,也是應該的。”
馮霽雯道:“看你言行,也知道你平日當是和阿中堂、王中堂他們親近些。或許今天這酒宴,你也本不該來的。明日這些人出去了,自然會把你來我府上之事,告知其他翰林。你以後的道路,只怕更難走了。”
阮元已然清楚,馮霽雯雖是和珅妻子,但為人正派,善惡分明,與和珅完全不同,故而也對她多了幾分好感。這時聽她好言相勸,自是感動,道:“多謝夫人提點,只是學生在這京城之中,總會有些事,是需要學生去面對的。也請夫人放心,後面的事,學生自有辦法。”
馮霽雯也點頭道:“好,阮翰林,年輕後輩之中,我看你確實是個人才,只盼阮翰林日後做官,勿忘今日之志,不要被……被這樣的朝廷弄變了心才是。”話雖如此,但想著自己榮華富貴,畢竟一大半也是和珅之故,最後這句話聲音甚輕。
轉眼見阮元已走到門前,兩個送禮時的仆人早已準備好車馬,便過來接下阮元。阮元也向馮霽雯道別,一路折回揚州會館去了。而“阮元送禮”之事,果不其然,沒過兩日便已經傳到了翰林院和六部之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