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宋縣(一)

關燈
宋縣(一)

東州的第三座縣城名為“宋縣”——第二座叫李縣。

一看可知, 就是用兩位縣令的姓氏來命名的。第一座縣城因為是登臨之所,故而特別起了名字,後面的就比較隨意了, 韓信也懶得多想, 直接如此用了, 倒是讓李由和宋羊心潮澎湃, 好幾晚沒睡著。

就是隊伍中的未來客人們心裏嘀咕,以後這兩縣城紀念時怎麽說呢?李縣的第一位縣令是宋氏,而李縣得名的那位李縣令, 正在登縣忙著呢。

至於宋縣,現在還沒縣令, 是齊國國君親自管理, 這面子挺大,可惜現實殘酷。

韓信算是見識到原始社會是什麽樣了,隊中的異士們也時時刻刻開了自動拍攝,要把風土人情紀錄下來。社會學家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們都伸著脖子等著發論文呢——雖然不對外公開,但是可以反推佐證自己的觀點呀。

當然韓信不知道這個, 他就知道一點, 原來人的聚居點之間可以這麽空!

大秦至今, 縣城和鄉裏之間也很空曠,如果獨自走遠路, 就一定要做好去了回不來的準備。別說深山密林了, 就是兩鄉之間的野地, 都有可能有野獸與強盜出沒。

韓信的記憶裏更是有於戰亂中獨自行走遠路的經歷, 他是獨身走過秦嶺的人, 對這種情形並不陌生,尤其戰亂之後有些村落都空了, 更是荒涼。

然而也比不得這裏。一個聚居點不足百人的都有,與下一個聚居點之間之間是原生態的大自然,兩個部落不到特別的節日不會碰面,碰面往往是為了交換人口進行繁衍。

登縣已經有了基礎,人口被丁不息帶人遷移到了一處,所以不曾見到這樣的景象。李縣只有臨近登縣的幾個部落好一些,是七年間已經受到登縣生活方式影響的人。

再遠一點就誇張了,真正的原始人,連通譯聽他們說話都費勁。

韓信並沒有急著出發。水稻豐收之後,土人載歌載舞舉辦了一場他們眼中的盛會,然後宋羊帶人去建立李縣。

秋冬之際,季風換了風向之後,船隊回航,捎回了平安信。按理說,再等船隊歸來,就要等到明年入夏之後了。他們也要精心籌劃物資的使用,免得島上這麽多人斷了炊糧。

但韓信知道不用等那麽久,不過他也沒想到,比他以為的時間更早,還沒等過年呢,港口瞭望臺就點了煙,傳達有船到了的訊息。

第一批磚瓦屋已經建好,他們也不必席地而坐,韓信給自己院裏一群雞餵食,一邊餵還一邊跟張澤若說起自家的養雞經——便在這時,李由一臉喜色地推門報信:“大王,蒸汽船靠岸了!”

“這麽快,不是說明年才能好,可能跟下一趟帆船一起過來?”

韓信口中問著,其實也沒想李由能回答,趕緊丟下雞食招呼張澤若和張肥一起去港口。

在秦嬰的努力下,到港口的這段路已經修了一段,不過不是水泥路,只是t簡單的土路。這怪不到秦嬰,因為制造水泥的材料還需要尋找和開采,水泥窯還沒建起來。

張澤若一邊走,一邊快速令人叫丁不息,將土人原部落的頭面人物都叫上一起去。有了路之後,千辛萬苦帶來的馬匹就能用了。

韓信上了馬車,那些稀裏糊塗被叫來的土人中的老祖母、巫覡、首領,也一一進了馬車,然後小心翼翼地互相詢問,但問來問去也只知道是帶他們去迎接船隊。

“新的大船?”年紀最大的老祖母張開沒牙的嘴微笑,“七個冬天之前,是我和已經死了的花鹿最先發現了海上過來的大船。”

然後她的部落就過上了有穩定食物來源的生活,不用擔心狩獵時失手導致冬天一個部落餓死,田裏種的水稻有了驚人的收獲。

而不久前,新的大船到來,剛剛豐收的水稻讓她帶著族人認真進行了一場祭祀,期望明年有同樣的收成。齊人?秦人?她一直沒分清,以為是一個國家哩。齊人要他們學的語言,就是與神靈溝通的語言吧,她一直督促自己的兒孫認真去學,按齊人的要求去做。

現在這麽快大船就來了,一定是她的祭祀起作用了。

聽老祖母說話,不是她部落的人都開心了起來。這是幾個部落中年紀最長、最有見識的老人,她說的一定是真的。

選定的縣址離港口有一段距離,老祖母打了個盹,車停時自然醒來,被孫女扶下了車,然後……然後她跪下了,就跟當年她第一次在海灘邊看到那兩艘大船一樣。

臉緊緊貼著地,淚水浸入地面,口中胡亂呼喊著神靈和祖先的名號,把韓信和李由等人嚇了一跳。

張肥轉臉就要呵斥,被張澤若跟李由一邊一個攔住了:“別管他們,讓他們嚇一嚇也好。”

別說這些土人了,就是他們,一下車也受到驚嚇了啊!

沒有船隊,只有孤零零的一艘船。然而那艘船還能叫船嗎?丁不息與他帶來的舊日秦人船員都兩股瑟瑟,產生了和土人一樣的膜拜沖動。

那是一艘長達百米的鋼殼船,且不提鋼鐵之物是如何浮於水面不沈,又如何有這麽多鋼鐵來造船吧,這一船就頂得上一個船隊的運載量了。

更別提,眼下不是季風時節,這船也沒有帆,顯然不是靠風力而行。人力?開什麽玩笑,得多少人能劃得動這麽大一艘船。丁不息想起自己看到的那些被蒸汽機驅動的機械,這才明白那並不是蒸汽機的極限。

天啊,在始皇帝身後,世間到底出現了什麽樣的怪物!若皇帝我們出海時有此船,我等又怎麽會被困於此處不得回歸家鄉啊!

不知不覺中,丁不息也和夷人一樣淚流滿面。

船上人已經下來,是梁高這個最早跟隨韓氏的人,行禮之後,梁高先報告了一件事:“南越王後本要親來,因驗出身孕只得推遲,特讓臣告知大王,一切小心為上,不必急切。”

韓信先是一楞,後是喜悅,笑道:“這回但願是個妹妹,父母盼女久矣,苦不能如願。”

接著,才是梁高向他稟報這艘船的情況。

船名還是韓信起的,名為“黃鵠”。這個名字讓後世人愕然良久,因為歷史上中國第一艘自己設計的蒸汽船,正是叫這個名字。

算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文化的傳承呢。韓信隨李斯學過《商君書》,又是楚人,在淮陰時就學過《楚辭》。

《商君書》有“黃鵠之飛,一舉千裏”之句,《楚辭》中亦有“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的句子。

韓信當時看著文書上對這種航行大洋,千裏來回的蒸汽船的描述,很自然就想到了“黃鵠”這個名字。他沒有專門修過《莊子》,印象不深,不然大概想到的就是“鯤鵬”了。

黃鵠號在設計的時候,就沒有打算往小了造。現在電力已經有了,煤電站在準備建了,石油開采和利用也提上了日程。也就是說,蒸汽火車跟蒸汽船都只是過渡時期用一用。現在全世界也沒有那個通商的環境,造多了根本用不著,浪費。

所以造很多小船,不如造數艘大船,這樣內燃機推廣之後,也還能用很長時間,不至於用了沒幾年就不得不淘汰掉。

小型號的也有,用在長江和黃河航道上,船廠另外正在制造一艘小型號的海船,只造一艘,專門留在東州,方便沿著海岸線運輸補給。畢竟黃鵠號對於現在的物流需要來說太大了,還要擔任從南越到臨淄的運輸任務,一直停在東州不方便。

雖然黃鵠號的制造主要由異士們進行,但那些小型船將會慢慢交給本地人接手,所以一時還不會出現在江流上,目前那艘小型海船也正作為本地人的培訓項目呢。

現在,這一艘船的載貨量就有兩千多噸,李由再也不用撥著算盤精打細算了,他就是今年不種地,明年不種地,後年也不種地,也能安安穩穩讓土人聽話。

“船上還帶來了水泥粉和鋼材,朝中怕此處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礦產,無法生產水泥,所以占了不少份額,以便大王使用。除此之外,便是架設工廠所需的機器,這些占了極大的體量。臣來時,丞相有言,若是島上天時不好、糧食不足,就讓黃鵠號返回,專門運一趟糧食過來。大王這時還缺什麽,也可以一並運輸。臣來此一趟,時間不過兩日,就是來回往返,也不過四日罷了。”

梁高說話時滿是驕傲。他並不是船長,也沒有調任海軍,僅僅是因為他乃韓氏心腹,所以帶隊押送物資而已,就油然而生一種睥睨世間的豪情,在見到韓信時更是到了極點——這是齊國的船,這是大王的船!

那些諸侯背地裏嘲笑大王遠赴海外是荒唐之舉,他們哪裏懂啊,什麽蠻荒海外,離臨淄也不過兩三日路程而已,難道很遠嗎?這要算遠,關中巴蜀那不也是更加遠。

那些沒見過世面的土腦殼,根本不懂。

其實韓信也覺得自己像個土腦殼,他在文書上看過的,跟眼前這巨船根本聯系不起來。待他親自上船走了幾遭才有了實感,再次興起對科技的感慨。

土人更是不堪,但也因此更好驅使了。當李由令土人出人來幫著卸貨的時候,他們別提多積極了,恨不得舉族而動,能沾一點大船的光都是好的。

但貨物太多,一時根本無法卸完,尤其是糧食,根本沒有足夠的糧倉來存放。所以黃鵠號暫時並不離開,而是停泊在此,充當一個倉庫的作用。

不過在此之前,它還要先去煤礦與金礦所在地,將補給和適用的機器交付。這兩處開礦,格外需要蒸汽機呢。

---------

黃鵠號的補給到後,韓信安安穩穩過了個年,秦嬰則勤勤懇懇,用船上新卸下來的機器,帶著人過年也沒休息,把登縣到李縣的路給修通了。

物資也就從船上一直運到了李縣,來年春天,一切齊備,天氣也不冷不熱了,韓信這才帶人上船,搜尋新的倭人部落以及合適的設縣之地。

這不是他一開始的預想,他本想步行往北向內陸探訪。但是黃鵠號給兩處礦產地送過補給後帶來消息,他們可以坐船,沿海岸越過海灣向東進發。韓信也看過異士們所給的地圖,略想了想便知道了地理方向,同意了這個方案。

如此一來,將來宋縣與登縣就可以通過那個海上運輸物資,反而比慢慢修路更加方便。

這一帶是連李縣的倭人都不熟悉的地方,也沒有與這邊的部落有過直接的交流。或許部落之間還存在親緣關系,那也是很久前的事了,在倭人的記憶裏已經不存在了。

但終究文化和生活習慣還是相通,正是從李縣帶過來的一個倭人獵手兼通譯,第一個發現了倭人部落生活的痕跡。他連說帶比劃,跟一個身材敦實,一口吳地口音的人嘰哩哇啦講了半天,才由那個吳人通譯鄭植向韓信匯報:“栗鹿皮說,這裏有捕獵的痕跡,還找到了廢棄的木弓和石斧,這附近一定有部落居住。他建議往那個方向尋找。”

這個栗鹿皮自己就是好獵手,韓信自然聽他的。他留了五十甲士在身邊,另五十人著皮甲,屯長披鐵甲,雄糾糾地就往那邊去了。

張澤若忍俊不禁,偏過頭以袖掩面。她知道這不是玩笑,因t為丁不息他們當初遇到的第一個部落是被大船嚇住,後面的部落可全靠那個高大雄壯一身鐵甲的秦軍千夫長才震懾住。

所以有現成的方法可以抄,韓信當然不會故意別出心裁了。他帶來的衛士全是精中選精,個個識字會算術,身高在一米七以上,雖然沒那麽高大,但也夠瞧了,應該也能給土人帶去最初的威懾。

栗鹿皮的推測很準,韓信等人只在原地等了一小會,派出去的隊伍就有人回來報信,果然發現了一個土人部落。

而且那個部落的人這個時候沒有出來采集和打獵,都在部落中休息幹活。偵察隊沒有驚動他們,遠遠埋伏起來,派人回來報告。

既然如此,那就一起去吧,韓信正要吩咐拔營,張澤若忽而正經道:“請大王披甲。”眼睛卻眨了眨,盡顯促狹。

張肥也在一旁起哄:“不錯,大王便是最高大的,請大王披甲!”

兩個人都胡鬧,一個也不像正經士大夫!韓信不好瞪張澤若,就狠狠瞪了一眼張肥,但侍衛已經將盔甲捧過來了,張澤若一本正經地道:“雖然倭夷兵器不利,但也有弓箭石矛,萬一大王傷在此處,臣等要怎麽回去交待啊。”

韓信看看左右,都是一副堅定要他披甲的架勢,無奈妥協:“到了近處再說。”雖然這一片是平原,但原生態的原野也沒有現成的路,他們帶的馬用來馱物,大部分時候都是自己行走。他才不要穿上全套的鐵甲走老長一段路。

他又不是最適合去震懾的人。雖說他個頭高,但並不是雄壯的身材,未必比張肥看起來嚇人。想到這裏,韓信又瞪了張肥一眼:“你也披甲。”

張澤若也穿上了皮甲。風險再小也得避免,玩笑歸玩笑,她同樣不想莫名其妙的死在這個地方,將來上史書都要被人嘲笑不謹慎的。

一行人不再掩飾形跡,獅子搏兔亦盡全力,分隊包抄,隨著一聲哨音響起,猛然沖出,現身於人前。

倭人部落一陣大亂,二十幾個青壯男女持矛挾弓想也不想的沖出來,鑲著鋒銳石片的箭頭在第一排甲士的皮甲上蹭了一下,滑落在地。

占據高處的齊軍弓箭手當即還以一箭,不傷人,箭矢破空而來,“奪”的一聲,紮進倭人的木屋柱上,躲在屋邊的婦女嚇得往下一趴,又悄悄擡頭打量,然後臉色都變了。

人少不便攜帶軍中號令之物,韓信在這裏定下了哨音軍令,隨著他下令,傳令者用力吹響長短不同的哨聲,甲士很快變陣,矛尖前指,步步向前。

倭人比他們普遍矮一個頭,武器不能破防,看著一群如山的般的壯漢沈默著持矛步步壓進,很快士氣就崩了。只是這是他們自己的部落,是他們的家,他們一時竟沒有逃,像是被嚇懵了似的一動不動。

就在這時,躲在一圈屋子中間的人群中站起一名年老的婦人,揮舞著手大聲呼喊,更是奮勇向前,手心向上攤開,趴到了地上。

青壯男女們互相看了一看,眼神茫然,但還是跟從她丟掉了自己的武器,趴在了地上。

這就是表示臣服吧。韓信示意栗鹿皮上前交涉。

交流十分困難。栗鹿皮的語言跟這個部落不完全一樣,但手舞足蹈的勉強也能說清楚。鄭植跟栗鹿皮的交流也得輔以手勢,因為說一句得轉譯兩次。幸好韓信也不要他們說什麽覆雜的事,只簡單提了要求:“這片地方我們要了,讓他們聽話。還有,問一問附近哪裏還有人。”

問明白之後,他們也不急於尋找其他部落,先要解決基本的衣食住行。

先派人回海邊,梁高這一趟不但帶了物資,還帶了不少士卒,使得登縣的建設一下加快了步伐。韓信要開拓新縣,這些人自然登船同行,還有原本就隨行的專業人員,之前都在船上等消息。

現在找到了人,那些吏員和專業人員都要過來,而船上的士卒則要擔當起運輸的重任,將物資用手推車運過去。還有人留在海邊修建營地,港口,以及築路,使得以後補給更加方便。

這些必不可少的瑣事自有一套流程,不必多言。張澤若好奇的在這個小小的倭人聚居處四處打量,連連稱奇。

“原來野人是這樣生活,原以為登縣與李縣的倭人未開化,不想這邊的倭人還不如他們。”

說著,張澤若彎下腰,鉆進已經被搜查過的倭人矮屋中,不過只探進個頭,立刻捂著鼻子閃出來了。

屋中其實也不算臟,只是“人味”太重,熏得她頗有點受不了。

張肥陪著韓信圍那屋子轉著觀察,好奇地問:“大王,你說我華夏先祖也是住這樣的屋子?巢人氏嗎?”

“大概是吧,差也差不到哪去。不過這島上閉塞,倭人至今還住這種地穴式的屋子,也不知住了多少年。”韓信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想到東州島上的倭人年覆一年聚族而居,獵鹿捕魚而食的時候,華夏諸侯已經不知道彼此攻守敵對了多少年,連武器都從青銅發展成了鐵器了,他就生出一種不知何來的滄桑感,仿佛淩駕於時間之上,片刻間閱盡了風雲一般。

不過也只是瞬間感受,他很快將註意力回到眼下。其實倭人的屋子建得還不錯。他們先在地上挖出坑穴,然後夯土立柱,再架上橫梁,斜柱、椽子、棧木各構件俱全,再鋪上茅草,已經足以遮風擋雨抵禦寒冷了。

在丁不息他們到來之前,登縣那邊的倭人也是如此蓋屋的,丁不息他們人手不足也缺乏材料,所以在那邊利用豐富的木材建造了下層架起的兩層木屋,也方便儲存稻谷。

這邊也可以學習,磚瓦房和水泥房蓋起來之前,不妨先用木屋過渡一下。

那種屋子也方便透氣,這種地穴茅草屋,味兒實在是太重了。

這個部落的情況也很快統計出來。他們活動的中心就是這圍成一圈的七間屋子,一共有五十二人,老人很少,平時以耕種和捕獵為生,每年還會集中去海邊捕魚以作補充。

鄭植不知道跟他們怎麽交流的,韓信看他說話時的表情,可能是吹噓與恐嚇並存,很快就帶著那個率先臣服的老婦人過來叩拜,鄭值任由她跪趴在地上,向韓信稟報:“大王,她是這個土人部落的老祖母,有三間屋子的人都是她的子孫,另四間也是她姐妹的後嗣。她說部落人超過一百之後,另一些人就往東遷去了,其中最近的一個部落就在河那邊,與他們平時也有來往。”

“超過百人?”韓信再度掃了一眼這個部落,奇怪地問,“現在不是連嬰兒都算上了,只有五十二人麽?”

鄭植顯然什麽都問清楚了,沒有再問老人,直接答道:“她的部落前年有過瘟疫,死了很多人,這兩年又生了孩子,並從另一個部落那裏用鹽換了人回來,這才不至於滅絕。”

“瘟疫?”韓信怔了怔,如果真是稱得上瘟疫的情況,這個部落應該已經消失了,他想起淮陰曾經那場時疫,如果不是父親提前備了藥,陳魚,還有好些桃溪裏的人也就這樣沒了。所以可能只是一場比較嚴重的風寒吧。

唉,人生無常,他擡了擡手,溫言道:“讓老人家起來說話吧。問她附近的情況,別的或許她說不清,但哪裏能涉水過河,哪裏湍流難行,她應該很清楚。”

等這些事都問清楚,韓信便令人不必防衛過度,只看緊了成人,部落裏的幼兒隨意些就好。

他是不打算住地屋的,手下已經支起了帳篷,天氣不太冷,先湊活。淘米煮飯就得在外面挖個竈來做了,一幹人正忙活的時候,有膽大的孩子沒被大人看住,齊人又不攔他們,便讓一個七八歲大的男孩跑了過來,好奇地蹲在旁邊看。

韓信自然不用親自動手,盤腿坐在一邊,在地上劃了棋盤,跟張澤若下象棋呢,張肥就抱著個劍在旁邊呆看,然後就看到那孩子,喝斥了一聲,韓信聞聲擡頭,笑道:“丁點大的孩子,你嚇他幹什麽,叫他過來。”

張肥叫了一聲,小孩被他嚇到了,蹲著不敢動,張肥親自過去,直接把人提了過來。

可憐小孩眼淚在眼眶裏打轉,癟著嘴哭都不敢哭,韓信無奈,在身上摸了摸,沒摸著合適的,還是張澤若摸出個小布袋給他。

韓信松了系帶一看,嗬,張文蘭t原來隨身都要帶一袋糖啊。還各種都有,奶糖、水果糖、豬油糖,齊國現在出的三種糖她這裏都全了。

他盯著多看一秒,張澤若的臉就紅上一分,待韓信擡起眼來正要說什麽時,張澤若搶先道:“臣就是想著能用糖來引誘土人,這才隨身攜帶。”

滿臉都是“看這不是用上了”的強詞奪理。韓信啞然失笑,一本正經地點頭:“不錯,不錯,還是文蘭有遠見,我遠不及矣。”

張肥則是一臉的“看不懂你們說什麽”,伸手拿了一塊,剝了放自己嘴裏,滿足地笑道:“在家時不稀罕,也沒帶,出來了買不著,才覺得實在是想。”

張澤若氣得瞪眼,十分舍不得。韓信實在忍不住笑意了,掩飾地咳了一聲,狀似無意地道:“有什麽難的,下回讓船來時多帶些不就是了。你們還想要什麽,記得列個單子,叫梁高帶回去。”

然後他也拿出一顆,還剝去包裝,遞給那個孩子,指了指嘴巴,示意他吃,並教他,“糖。”

那孩子敢跑來看他們煮飯,雖然差點被張肥嚇哭,但顯然也是個膽大的,這會兒眼淚都收回去了,看張肥吃也明白這是能吃的,毫不猶豫就丟進了嘴裏。

然後他們就看這孩子的小瞇眼一下睜圓了,張著嘴好像想吐出來,又趕緊往回收,這時候好像才反應過來嘴裏那種滋味是甜。

三個人就笑盈盈地看這孩子表情變來變去,十分有趣。

尤其平民出身的韓信與張肥,十分懂這種感覺。甜味,在日常生活裏並不是完全嘗不到。野果子再酸,一輩子也總能運氣好吃到一兩個甜的。沒事時嘬花蜜,也能讓舌頭嘗到一點點甜味。要是運氣好發現一個貴人們沒收為己有的蜂窩,又有本事把蜜蜂熏走,那還能吃到蜂蜜哩。

但最後一件事需要運氣,大部分人嘗過的甜味,都是那種不純粹的,淡淡的,夾雜著酸澀的甜。有些錢的人家,也能吃到飴糖,這種夾著糧食味的柔和的甜。

他們知道“甜”這個概念,但他們從來沒有嘗過純粹的,高濃度的甜,更沒有吃過經過加工,有著不同可口風味的甜。當這種甜味第一次融化於他們的舌尖時,他們甚至沒反應過來,然後大腦才告訴他們,這是“甜”啊。

這真的好甜啊。

還有奶香,好濃的奶香。

這裏可是連飴糖也沒有的地方,小孩兒第一次吃到這樣的甜味。

小孩兒緊緊閉住嘴,好像怕甜味跑了似的。

張澤若覺得他也怪可愛的,笑咪咪的,又抓了一小把糖給他,指了指部落那邊不時焦急朝這邊看的人們,示意他:“分給他們嘗一嘗。”

小孩兒不知道看明白沒有,接過來之後飛奔而去,果然將一把糖拿出來分了。

人多糖少,韓信就見他們在那孩子的指點下,沒鬧出連包裝一起塞嘴裏的笑話,而是剝去紙衣,好幾個人分一塊,輪著一人舔一口,然後陶醉於其中,片刻之後,又有人朝這邊叩拜,不知道這點糖在他們中間又誕生了什麽傳說。

“這孩子倒是個可用之材。”張澤若評價著,並迅速把袋口紮起來,擋住了張肥的罪惡之手。張肥委屈:“給他們吃不給我。”

“那是為大王收服人心。你用不著。”張澤若冷酷無情地收好了自己的糖袋子,心中流淚,只剩一半了,在下趟船過來之前她得省著吃了。

韓信微微低頭專註盯棋盤,怕張澤若以為自己在嘲笑她。

他過去總將張文蘭看作是張子房的影子,另一個年輕而性別不同的張良。最近才漸漸發現,原來不是這樣,她也是個年輕的女子。

------------

倭夷的地穴屋沒有拆,但在附近已經建起了三座幹欄式木屋,引得倭夷們在自己的村落旁伸頭踮腳地看,好幾個年青人一臉雀躍,比比劃劃地跟同伴分析那屋子是怎麽建的,好像也不難,他們看了這麽多天,也學會了。

魯泥從登縣過來,已經過了對倭夷的好奇階段,這時候眼皮都不擡一下,專註地整理醫療用品,將背來的器具和藥物一一整理放置到木屋中。

這是臨時醫院,大王還在住帳篷呢,他們醫院可是第一批建起來的。

還有草藥種子,她得找地方種下去。雖然這裏不一定是最終建城的地方,但肯定得臨時住一段時間,藥草得先種下去。

魯泥手腳麻利,一邊盤算著接下來的事務,一邊絲毫不亂的歸整器具,只在清完了一個大箱子之後舒了口氣伸伸懶腰,餘光碰到一人,這才心中一亂,暗道這都叫什麽事啊。

那邊正在建新木屋,伐木隊已經運回了足夠的材料,今天就得讓大王住進新屋,所以幹勁都很足。

就是其中一人,那是魯泥的老相好了。

趙昌直起腰,似有所覺的轉頭回望了一眼,也跟觸了電似的趕緊轉回去,加倍賣力的投入了勞作。

魯泥有點想笑,真是的,這叫什麽事啊。

她做夢都沒想到,趙昌也會到這裏來。

他們不在一艘船上,在登縣也沒碰上,趙昌一次也沒生病,可不就沒到醫院來過嗎。

但是就這麽巧,兩個人都被選入了宋縣開拓的隊伍,趙昌還被安排來建醫院的木屋,這不就碰上了。

其實也不完全是巧合。趙昌是在鉅鹿立過功負傷的齊軍老卒,魯泥也是軍隊出身轉到地方上的軍醫。韓信挑人的時候看履歷,很自然就將他們都挑上了。

他自己練出來的兵,他更信任一些。更別說張澤若專門提了一嘴魯泥,這是她好姊妹,自然想在一處工作,沒事還能一起說說話呢。

魯泥把醫院的器具藥物搬過來整理的時候看見趙昌,當時兩個人就呆住了,趙昌也覺得命運弄人,要早知道兩人都會到這個地方工作,他們當時分手做什麽啊!

可再見面,兩人都重找了人,這就難免尷尬起來了。

“沒事。”魯泥跟自己說,“蓋完屋子他還有別的活,我就在醫院忙,平時遇不上。”

又發起愁來,一碰面光顧著尷尬了,之後就避免碰上,現在再特意去告訴他魯皎的事,是不是太奇怪了啊?

不然讓杞要去說,她就不去了,免得趙昌萬一開口跟她要女兒,她會忍不住打人的,到時候把那點美好的回憶都破壞了,挺不好的。讓杞要去,如果趙昌搶孩子,就讓杞要打他。

但是杞要瘦弱,應該打不過趙昌,有點愁人。

正想著這些有的沒的,魯泥聽見那邊突然嘈雜了起來,倭夷嘰哩咕嚕的聲音響成一片,還帶著哭腔。

她眼睛看過去之前心裏就知道了,肯定是有倭夷突發急病,這種場面醫院太常見了。她站起來去洗手,準備戰鬥。

------------------------------------

紫藤魚——這個名字是新來的大人給她取的,因為登名時她頭上戴了一個紫藤花冠,她並不在意自己新起了什麽名,也不在意新來的大人每天吵吵嚷嚷,把附近的野鹿和野豬都嚇跑了。

大人們,這是老祖母對他們的稱呼,因為他們生得那——麽高,那……麽大。他們帶來的稻米雪白雪白,分給他們的時候,她幾乎不相信那是米。

當然,她不知道這是精磨米,就是在齊國鄉間也不普及,鄉裏還是習慣自家磨了米吃,這種碾米廠用機器精磨出來的米粒是比較貴的。

她只知道格外好吃,也沒有小砂石和稗草夾在裏面。

大人們說叫他們做自己的事,只要用他們起的名,學他們的話,跟著他們做事,以後就能吃飽,還有她的兒子帶回來的那種甜到心裏去的糖吃。

糖,那是她學會的第一個字,比自己名字還快。

她的兒子紫藤野膽子太大了,總跑到大人那邊去,給他們幹活,然後換了糖回來。漸漸的大夥也不怎麽怕了,有人鼓起勇氣也過去幹活,果然也換到了米回來。

紫藤魚很驕傲,他們都是跟著她的兒子學的。

但今天她無法驕傲起來了,她趴在兒子身上撕心裂肺的哭,紫藤野抱著肚子疼得打滾,老祖母見過這樣的病,告訴她這是腸子壞了,沒有辦法治,紫藤野就要死了。

姐妹們圍坐在她身邊一起痛哭,紫藤野嘀咕著什麽,她沒有聽見,一個姐妹拿出了幹活換的糖,想塞到紫藤野嘴裏。

八歲的紫藤野用力擺頭,忍著劇痛用t最大的力氣喊出來:“送我去大人那裏,送我去大人的屋子那裏!”

他疼得說不清楚了,實際上他本來也說不清楚。紫藤野去幹活的時候一直努力學大人們說話,他聽那個明顯是遠處同族的人說了,學會大人們的說話就會被認為是自己人,就可以掙更多的糖吃。所以他學了很多話,雖然說還不太說得好,但他聽懂不少話了。

那幾間木屋被大人們叫作“醫院”,他看見有被野獸咬了的大人躺在那裏,“醫士”給傷口施了法術,血不流了;他看見有人捂著肚子到那去,帶著神秘的藥包走了,過幾天那人又出現在附近,不再捂著肚子;還有人咳嗽流鼻涕,也會去那裏。

紫藤野就明白了,“醫院”是受傷生病之後去的地方,“醫士”就是巫,巫作法之後就能治好他們。

他聽見老祖母說話了,他不想死,大人一定能救他,他還要吃好多好多糖,他不想死!

姐妹們面面相覷,紫藤魚一把抱起兒子就要往大人們那裏去,但腿一軟,又跪倒在地。姐妹們不再猶豫,叫來男人背起紫藤野,去請求大人救命。

醫院的醫師、醫士、護士都已經到位。院長醫師於萍是一位讓魯泥打心眼裏敬佩加敬畏的女子——能不敬畏麽,這可是能把人剖腹再縫起來還不死的狠人呢。

於萍正通過鄭植在跟倭人交流,告訴他們這孩子的病需要打開腹部,把壞掉的腸子取出來,再縫合。這個過程很危險,事後如果高燒不退仍然會死掉,醫院不能負責。

鄭植翻譯得很吃力,因為他也不能想象打開人肚子割掉腸子還能活這種事,倭夷就更茫然了,還是孩子的母親醒悟得快,用力點頭,把□□的孩子推了推,飛快地說了句什麽,鄭植翻譯過來:“她說孩子本來就要死了,求大人救命。”他臉色有點怪異,補充道,“他們將我們叫作大人,意思是高大的人。”

於萍不以為怪,點了點頭。現在這種條件當然也不可能叫他們簽字,不過是盡個事先告知的責任罷了。

“好了,叫他們出去,屋裏不能留人。”

洗手、消毒、戴上橡膠手套,準備□□。對於萍來說這種闌尾炎手術沒意外的話就是個小手術,條件簡陋也沒什麽,她退休之前做過援非醫生,一模一樣的環境下她不知道開過多少個肚子——這麽說吧,她開過的肚子比魯泥見過的肚子還多。

唯一問題就是藥物不全。□□是實驗室制備的產物,能用,但顯然不能跟後來的麻醉劑比,她也不是專門的麻醉師,如果這一步出問題,就是孩子命不好。

青黴素也有了,同樣是實驗室產物,數量不算多但也夠用,這是需要一定溫度條件避光保存的藥,雖然不需要冰庫,但一路帶過來,不小心也有失效的可能。

最後,沒有無菌手術室的情況下,孩子能不能抗過去,同樣也要看命。

至於孩子本身有沒有其他不適合開刀用藥的毛病,有沒有過敏的情況,那就更沒條件檢查了。

她只能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保證,如果孩子救不過來,絕不會是開腹手術的問題。

魯泥也洗手消毒戴手套,跟那個叫陽慶的老醫師在旁協助,同時也是在學習。

其實她原本走的是另一條路,按分類叫內科,不用動刀子剖人。但是她自己報名來東州嘛,培訓時就要求學,說他們來了東州就得做全科,什麽都要能上手。

陽老醫師也是,他本來就是臨淄有名的醫者,後來還做了太醫,很快就考上了醫師。不過大王要來東州,他這個太醫自然得跟來,所以也得學外科。

還好,老人家年過半百,膽子還挺大,挺樂意學的。只是於院長說他年紀大了手不太穩,只讓他協助拉鉤,而叫魯泥跟自己好好學,以後好獨當一面給人開刀。

這孩子經常跑來醫院幹活,纏著她學說話和換糖,但機靈懂事很能幹,魯泥挺喜歡他的,暗暗祈禱他能挺過來。

對於萍來說,麻醉這關過去了,闌尾炎本身真的只是一個小手術,紫藤野也不是什麽特殊情況,不到半小時,她就輕舒一口氣,想了想吩咐魯泥:“你來關腹。”

魯泥從來就不是怕事的人,她在動物身上練了許久,早就躍躍欲試了,當下便換了位置。

麻醉藥效結束後,紫藤野慢慢睜開了眼,有點茫然地看著屋頂上方,然後目光移動到旁邊守著的魯泥臉上,眼睛頓時一亮,嘴唇翕動。

魯泥靠近了去聽,就聽他說:“糖。”

“你就該叫紫藤糖。”魯泥笑著說,虛空點了點他的肚子,“你的肚子是我縫的,不太好看,有個大疤,將就點吧,活過來就好。”

紫藤野還聽不懂這麽覆雜的話,不過他意識到一件事,他大概是不會死了,他還可以吃糖。於是他咧開嘴,笑得很歡。

紫藤魚終於被允許進來看兒子,但不讓她帶人回家,紫藤野被於萍開了十天的住院。果然,當天晚上他就開始發燒,也還好,就跟很多她在援非時的情況一樣,他們的抵抗力很強,抗生素用在他們身上的效果也特別明顯。

沒有青黴素過敏的癥狀,那麽稀釋很多倍的青黴素註入體內,紫藤野只用了兩天就完全退燒,住了五天的院後,他自己想下床拖地換糖吃,被魯泥狠狠罵了一頓。

在紫藤野的記憶中,腹痛和手術後的疼痛漸漸於回憶中褪色,一直到年老後他仍然記得,他在醫院裏度過了多少美好的十天。雖然一開始不能進食,但後來那每天換著花樣的湯水是多麽的鮮美,原來世上不是只有糖才那麽好吃。

從醫院出來後,他更堅定了向大人們學習的心意,但無論後來吃到多少好東西,他始終覺得,醫院那幾天的住院餐,才是他吃過的最最美味的食物。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