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寺中
關燈
小
中
大
夜宿寺中
坐落在合掌峰下的靈峰寺可不簡單,聽導游說過一嘴子,是建於北宋,乃雁蕩十八古剎之一,吳越王錢镠曾游覽靈峰,流連巖上之美,欣然賜“靈峰長興”匾額,並施舍修寺,梵宇一新。另有宋英宗皇帝賜玉璽一方,更顯其地位顯赫。
可後來她把聲音壓低了,不知是怕其他游客蹭車聽了去,還是有什麽見不得人的內幕,反正後半段沒聽清,只隱隱約約好像牽扯到秦檜什麽事。劉慶東出洞後也想去寺裏看一看,見識見識那匾額,可找了一圈沒找到,只好去了附近的白雲庵。
這會兒,劉慶東穿著濕得呱呱的旅游鞋,唿嗒唿嗒地跟著和尚來到合掌峰前,山洞還是那個山洞,可黃墻飛檐的樓臺殿宇哪裏去啦?外觀光禿禿的,連個山門都沒有。在洞口外搭著一爿茅舍,簡陋的不能再簡陋了。
“到了,這就是靈峰寺。”圓通和尚指著前面告訴他。
“這裏是靈峰寺?不是吳越王錢镠曾施舍修寺了嗎?不應該如此寒酸呀。難道是遭受了劫難?”劉慶東困惑了,猜想其中必有蹊蹺。
進入茅草屋,他被圓通和尚安頓在其中的一間,靠墻的位置有張竹床正好空著。隨後出家人拿來僧衣、芒鞋,讓他趕緊換上,以免著涼了。又從袖子裏掏出酒葫蘆,不由分說逼他喝上兩口暖暖身子,並端來洗臉水和喝的熱水。處處想得周全,照顧的無微不至,令劉慶東好生感動。
本寺的和尚們去山洞裏做晚課,草房子裏只留下兩個人,捂著大被取暖的穿越者,另一位自稱是游方的和尚,法號智旭。出家人在油燈昏暗的光線下,盤腿坐在床上,雙手合十,不住地禱告著什麽。
這和尚似有煩心事,眉頭擰成個疙瘩,既不念經,也不講話,眼睛緊盯著床榻上的四個紙團,猶猶豫豫長籲短嘆,對著它們一個勁兒地運氣。更為神奇的是,在他的身邊放著兩本書,一本是《論語》,一本是《聖經》,難道他要改換門庭,信基督耶穌啦?
“師父,冒昧地問一下,師父們都去觀音洞上晚課了,你怎麽不念經呢?”劉慶東總是這樣,心裏有話憋不住,這個脾氣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中年和尚莫名地擡起頭看著他,這位三十出頭的年紀,眉宇間透出一股傲氣,“去哪兒?觀音洞?啥時候改叫法啦?”
“是觀音洞啊,就在後面合掌峰的夾縫裏,洞裏有觀音大士和羅漢的金身塑像嘛。”
智旭和尚肯定地說:“阿彌陀佛,是羅漢洞,沒有什麽觀音洞,施主一定是記錯啦。那洞裏也沒有觀音像,窩頂只有十八羅漢的石像。”
劉慶東看他如此堅決,心想那一定是明朝時的叫法,靈峰洞本無觀音像,到現代有好事者添之,觀音大士的名頭響亮啊,故此改了稱呼。
“和尚念經,念的是眾生能離苦得樂、眾生福增無量、眾生斷惡行善、念眾生能聞佛法。本沙彌今晚有更重要的事,無暇念經啦。”出家人指著面前的四個紙團,甚是悵然地道出心聲,“前些日子,我隨無異禪師往金陵參學,盡谙禪門流弊通病,是以彌堅弘律之決計。本沙彌認為戒法傳到當下,已是‘但見聞諸律堂,亦並無一處如法者。’希望能有五位如法持律比丘共住,則可令正之法重興。我欲擬註梵網經菩薩戒,正拿不定主意,便作四鬮問佛,一曰宗賢首,二曰宗天臺,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
哦,出家人在抓鬮決斷,求佛指點迷津呢。
和尚似下定了決心,從中捏起一個紙團,忐忑地展開來觀看其中的字跡。“是天臺宗!教在天臺,行歸凈土,正合我意。”他高興得有些不能自已了。
可能是驚呼聲過於喧囂了,引來隔壁的客人,此人是個年過四旬的中年人,也許是怕冷,穿著厚厚的粗棉大衣,長的倒是和藹可親,挺隨和的一個人。
“智旭師父,你怎麽這般高興啊?”
“是徐施主啊?小沙彌一時高興,得意忘形啦,驚動了您吧?”和尚雙手合十表示歉意。
中年人斯斯文文的,應該是個儒生,他看到了劉慶東,友好地將雙手疊加拱手施禮道:“師父是新到的吧?不才徐仲昭,這廂有禮啦。”
劉慶東見人家如此客氣,立刻放下被子,穿上芒鞋,站起身抱拳回禮道:“久仰,小老兒劉慶東,剛剛借宿來此。”這右手握實拳,左手遮住右拳,置於胸前的施禮方式,是他看古裝武俠劇依葫蘆畫瓢學來的。
“先生不是出家人啊,我還以為您是頭陀呢。聽口音是關外人吧?”是身上的僧衣讓人家誤會了。
“是的,是的,我是沈陽人,你們現在稱為沈陽中衛。呃,我的衣服被雨淋濕了,這身兒是圓通師父的衣服。”劉慶東急忙解釋著,“我來雁蕩山旅游,家回不去了。”
中年儒生大惑不解地瞅著他,“這怎麽會呢?知道家在哪兒,卻說回不去啦,難道年紀大了不記道兒嗎?要像您這樣,我堂弟振聲常年在外旅行,二十一歲放棄科舉之後,他不願在程朱理學的窠臼中皓首窮經,立志探詢名山大川,天南地北地走,不是早就走丟了嘛。我這堂弟是個坐不住的人啊,這不,下這麽大的雨,午後由小師父帶著過溪去看風洞,回來不一會兒,又帶著仆人去真濟寺了。”
坐在床上的年輕和尚豁然道:“阿彌陀佛,原來那個是徐施主的弟弟呀?就是剛才嚷著去真濟寺的那位,看他的穿著,我還以為是您帶來的仆人呢。”
“哈哈,師父是看他穿著短衣草鞋嘍。再好的衣服也不禁磨呀,成天爬山涉水的,穿短衣履草鞋更方便。”儒生聽出家人這麽說咧嘴笑了,“我們徐氏一門可是耕讀世家,幾代人絕意宦途,高祖徐經乃富甲一方的巨商,他和好朋友唐寅為科場混沌傷透了心。傳到我三叔這代,哥們幾個以射覆法分家產,他一再得正室,卻堅決辭讓給兄弟們,而自處東僻之曠土陋室。三叔三嬸艱難創業,使家道中興。後來三叔過世了,分了家,我嬸跟二弟振聲住,她老人家在世時特支持他,鼓勵說‘志在四方,男人事也’,振聲才有這個實力四處亂跑了。”
話音未落,有兩個隨從打扮的男人走進來,“大爺,二爺讓我請您過去。”其中一個尚未成年,少年打著赤腳,挽著褲腿,抹著臉上的雨水向其稟告。
徐仲昭回頭去看,“徐安,是二弟叫我過去嗎?去真濟寺,他見到體如上人啦。”
傳話的搖著頭,“沒去真濟寺,山裏霧大,黑得看不見路,二少領著我渡過溪,去了碧霄洞。他和守愚上人談得投機,讓我回來喚您過去。”
既然有高僧盛情邀請,哪有不去之理?儒生立刻帶著兩個仆人出了屋子,急急忙忙地出寺往北去了。
“師父,他們提到的體如上人、守愚上人一定是得道高僧嘍。”劉慶東又犯了愛打聽的老毛病。
“善哉,自從溫州去臺州的驛路從雁蕩山中出入,能仁、靈巖等寺僧眾趨集,貴游輻輳,香火極盛。而真濟寺地處偏僻,已經廢敗許久了,是體如上人重興寺院,並鑄造大銅鐘一口。守愚上人嘛,我無緣相見。”那和尚說完後,便拿起《聖經》認真地讀起來。
人家在看書,劉慶東不好打擾,又裹起被子,躺倒了迷迷糊糊睡著了。
不知過了多久,有人在屋檐下情緒高昂地交談著,“真乃得道的高僧,相見恨晚啊。”
劉慶東被驚醒了,他辨別出是徐仲昭的聲音。隨即有個脆快的男聲激動地回應道,“哥哥耶,我沒騙你吧?趟個水,淋點兒雨,不虛此行啊。怎麽,又有新人入住啦?”
立刻從門外探進個腦袋來,好趣地往屋子裏瞅著,兩只眸子又黑又亮,像只夜貓子特別有精神。
“老哥,你是從哪裏來的呀?”
這位閃身走進來,似山崖上的巖羊動作輕盈敏捷。見他也有四十幾歲了,中等身材,頭戴遠游冠,身穿短打,光著腳,一只手裏拎著把還在滴水的油紙傘,另一只手裏提著雙草鞋。全沒有拘謹造作的假門假事,落落大方開朗和氣。
劉慶東趕忙起身,禮貌地回答:“小老兒劉慶東,取祝願祖國屹立東方之意。”
“哦,老哥是祖州人?是倭國人啊。”對方臉上的笑容瞬間蕩然無存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坐落在合掌峰下的靈峰寺可不簡單,聽導游說過一嘴子,是建於北宋,乃雁蕩十八古剎之一,吳越王錢镠曾游覽靈峰,流連巖上之美,欣然賜“靈峰長興”匾額,並施舍修寺,梵宇一新。另有宋英宗皇帝賜玉璽一方,更顯其地位顯赫。
可後來她把聲音壓低了,不知是怕其他游客蹭車聽了去,還是有什麽見不得人的內幕,反正後半段沒聽清,只隱隱約約好像牽扯到秦檜什麽事。劉慶東出洞後也想去寺裏看一看,見識見識那匾額,可找了一圈沒找到,只好去了附近的白雲庵。
這會兒,劉慶東穿著濕得呱呱的旅游鞋,唿嗒唿嗒地跟著和尚來到合掌峰前,山洞還是那個山洞,可黃墻飛檐的樓臺殿宇哪裏去啦?外觀光禿禿的,連個山門都沒有。在洞口外搭著一爿茅舍,簡陋的不能再簡陋了。
“到了,這就是靈峰寺。”圓通和尚指著前面告訴他。
“這裏是靈峰寺?不是吳越王錢镠曾施舍修寺了嗎?不應該如此寒酸呀。難道是遭受了劫難?”劉慶東困惑了,猜想其中必有蹊蹺。
進入茅草屋,他被圓通和尚安頓在其中的一間,靠墻的位置有張竹床正好空著。隨後出家人拿來僧衣、芒鞋,讓他趕緊換上,以免著涼了。又從袖子裏掏出酒葫蘆,不由分說逼他喝上兩口暖暖身子,並端來洗臉水和喝的熱水。處處想得周全,照顧的無微不至,令劉慶東好生感動。
本寺的和尚們去山洞裏做晚課,草房子裏只留下兩個人,捂著大被取暖的穿越者,另一位自稱是游方的和尚,法號智旭。出家人在油燈昏暗的光線下,盤腿坐在床上,雙手合十,不住地禱告著什麽。
這和尚似有煩心事,眉頭擰成個疙瘩,既不念經,也不講話,眼睛緊盯著床榻上的四個紙團,猶猶豫豫長籲短嘆,對著它們一個勁兒地運氣。更為神奇的是,在他的身邊放著兩本書,一本是《論語》,一本是《聖經》,難道他要改換門庭,信基督耶穌啦?
“師父,冒昧地問一下,師父們都去觀音洞上晚課了,你怎麽不念經呢?”劉慶東總是這樣,心裏有話憋不住,這個脾氣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中年和尚莫名地擡起頭看著他,這位三十出頭的年紀,眉宇間透出一股傲氣,“去哪兒?觀音洞?啥時候改叫法啦?”
“是觀音洞啊,就在後面合掌峰的夾縫裏,洞裏有觀音大士和羅漢的金身塑像嘛。”
智旭和尚肯定地說:“阿彌陀佛,是羅漢洞,沒有什麽觀音洞,施主一定是記錯啦。那洞裏也沒有觀音像,窩頂只有十八羅漢的石像。”
劉慶東看他如此堅決,心想那一定是明朝時的叫法,靈峰洞本無觀音像,到現代有好事者添之,觀音大士的名頭響亮啊,故此改了稱呼。
“和尚念經,念的是眾生能離苦得樂、眾生福增無量、眾生斷惡行善、念眾生能聞佛法。本沙彌今晚有更重要的事,無暇念經啦。”出家人指著面前的四個紙團,甚是悵然地道出心聲,“前些日子,我隨無異禪師往金陵參學,盡谙禪門流弊通病,是以彌堅弘律之決計。本沙彌認為戒法傳到當下,已是‘但見聞諸律堂,亦並無一處如法者。’希望能有五位如法持律比丘共住,則可令正之法重興。我欲擬註梵網經菩薩戒,正拿不定主意,便作四鬮問佛,一曰宗賢首,二曰宗天臺,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
哦,出家人在抓鬮決斷,求佛指點迷津呢。
和尚似下定了決心,從中捏起一個紙團,忐忑地展開來觀看其中的字跡。“是天臺宗!教在天臺,行歸凈土,正合我意。”他高興得有些不能自已了。
可能是驚呼聲過於喧囂了,引來隔壁的客人,此人是個年過四旬的中年人,也許是怕冷,穿著厚厚的粗棉大衣,長的倒是和藹可親,挺隨和的一個人。
“智旭師父,你怎麽這般高興啊?”
“是徐施主啊?小沙彌一時高興,得意忘形啦,驚動了您吧?”和尚雙手合十表示歉意。
中年人斯斯文文的,應該是個儒生,他看到了劉慶東,友好地將雙手疊加拱手施禮道:“師父是新到的吧?不才徐仲昭,這廂有禮啦。”
劉慶東見人家如此客氣,立刻放下被子,穿上芒鞋,站起身抱拳回禮道:“久仰,小老兒劉慶東,剛剛借宿來此。”這右手握實拳,左手遮住右拳,置於胸前的施禮方式,是他看古裝武俠劇依葫蘆畫瓢學來的。
“先生不是出家人啊,我還以為您是頭陀呢。聽口音是關外人吧?”是身上的僧衣讓人家誤會了。
“是的,是的,我是沈陽人,你們現在稱為沈陽中衛。呃,我的衣服被雨淋濕了,這身兒是圓通師父的衣服。”劉慶東急忙解釋著,“我來雁蕩山旅游,家回不去了。”
中年儒生大惑不解地瞅著他,“這怎麽會呢?知道家在哪兒,卻說回不去啦,難道年紀大了不記道兒嗎?要像您這樣,我堂弟振聲常年在外旅行,二十一歲放棄科舉之後,他不願在程朱理學的窠臼中皓首窮經,立志探詢名山大川,天南地北地走,不是早就走丟了嘛。我這堂弟是個坐不住的人啊,這不,下這麽大的雨,午後由小師父帶著過溪去看風洞,回來不一會兒,又帶著仆人去真濟寺了。”
坐在床上的年輕和尚豁然道:“阿彌陀佛,原來那個是徐施主的弟弟呀?就是剛才嚷著去真濟寺的那位,看他的穿著,我還以為是您帶來的仆人呢。”
“哈哈,師父是看他穿著短衣草鞋嘍。再好的衣服也不禁磨呀,成天爬山涉水的,穿短衣履草鞋更方便。”儒生聽出家人這麽說咧嘴笑了,“我們徐氏一門可是耕讀世家,幾代人絕意宦途,高祖徐經乃富甲一方的巨商,他和好朋友唐寅為科場混沌傷透了心。傳到我三叔這代,哥們幾個以射覆法分家產,他一再得正室,卻堅決辭讓給兄弟們,而自處東僻之曠土陋室。三叔三嬸艱難創業,使家道中興。後來三叔過世了,分了家,我嬸跟二弟振聲住,她老人家在世時特支持他,鼓勵說‘志在四方,男人事也’,振聲才有這個實力四處亂跑了。”
話音未落,有兩個隨從打扮的男人走進來,“大爺,二爺讓我請您過去。”其中一個尚未成年,少年打著赤腳,挽著褲腿,抹著臉上的雨水向其稟告。
徐仲昭回頭去看,“徐安,是二弟叫我過去嗎?去真濟寺,他見到體如上人啦。”
傳話的搖著頭,“沒去真濟寺,山裏霧大,黑得看不見路,二少領著我渡過溪,去了碧霄洞。他和守愚上人談得投機,讓我回來喚您過去。”
既然有高僧盛情邀請,哪有不去之理?儒生立刻帶著兩個仆人出了屋子,急急忙忙地出寺往北去了。
“師父,他們提到的體如上人、守愚上人一定是得道高僧嘍。”劉慶東又犯了愛打聽的老毛病。
“善哉,自從溫州去臺州的驛路從雁蕩山中出入,能仁、靈巖等寺僧眾趨集,貴游輻輳,香火極盛。而真濟寺地處偏僻,已經廢敗許久了,是體如上人重興寺院,並鑄造大銅鐘一口。守愚上人嘛,我無緣相見。”那和尚說完後,便拿起《聖經》認真地讀起來。
人家在看書,劉慶東不好打擾,又裹起被子,躺倒了迷迷糊糊睡著了。
不知過了多久,有人在屋檐下情緒高昂地交談著,“真乃得道的高僧,相見恨晚啊。”
劉慶東被驚醒了,他辨別出是徐仲昭的聲音。隨即有個脆快的男聲激動地回應道,“哥哥耶,我沒騙你吧?趟個水,淋點兒雨,不虛此行啊。怎麽,又有新人入住啦?”
立刻從門外探進個腦袋來,好趣地往屋子裏瞅著,兩只眸子又黑又亮,像只夜貓子特別有精神。
“老哥,你是從哪裏來的呀?”
這位閃身走進來,似山崖上的巖羊動作輕盈敏捷。見他也有四十幾歲了,中等身材,頭戴遠游冠,身穿短打,光著腳,一只手裏拎著把還在滴水的油紙傘,另一只手裏提著雙草鞋。全沒有拘謹造作的假門假事,落落大方開朗和氣。
劉慶東趕忙起身,禮貌地回答:“小老兒劉慶東,取祝願祖國屹立東方之意。”
“哦,老哥是祖州人?是倭國人啊。”對方臉上的笑容瞬間蕩然無存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