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八章《永樂大典》——解縉

關燈
第八章 《永樂大典》——解縉

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人,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贈朝議大夫,謚文毅。解縉自幼穎悟絕人,其文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善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恒殿試佚事》等。

解縉,出生在吉水縣城東門的一個書香人家,吉水自隋末建縣以來,文風蔚然,俊傑代挺,曾出現過“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裏三狀元,十裏九布政,九子十知州”和“一門三鼎甲”的人文盛況,被譽為“人文淵源之地,文章節義之邦”。解縉的高祖解昭子於南宋成淳年間人太學,被譽為“江右八龍”之一;父親解開為元朝末年國子監生,明滅元後,朱元璋安排他當官,被他推辭,後來回到吉水當教師;母親高妙瑩出身書香門第,不僅經史、傳記、天文、地理、醫學之書皆能論析,而且善小楷、曉音律。可以說解縉一出生,就在一個祥和的家庭中接受正統的儒家文化教育。

解縉“幼穎敏”,五歲就會吟詩作對。一日早晨,母親要他掃地,然後把雞放出來,他一邊學著做事,一邊隨口吟道:“打掃庭前地,放出籠中雞。”母親說:“做事就做事,不要去念詩。”小解縉回答說:“明明是說話,怎道我吟詩”出口成章,讓解母聽了又歡又喜。18歲的解縉來到洪都參加鄉試,他蘸墨揮毫,三下五除二就答完試卷,只等發了黃榜,圓了宿願,再打道回府,誰料想偏偏禍從天降,就在放榜的前一天,解縉被押入大牢。

解縉很莫名其妙,不知禍從何來,主考來探監時告訴他:“你在考卷上誹謗皇上,按大明律法理應是死罪,我念你年輕,明天放你回家。”聽了主考官的話,解縉如墜入霧裏般摸不著頭腦。原來此次科考,兵部尚書沈溍出面向主考官打了招呼,要讓他的外甥中頭名舉人,試卷改完之後,第一名非解縉不可,但兵部尚書又得罪不起,主考官左右為難之時,有一位考官硬是在解縉的試卷裏雞蛋裏挑骨頭,於是解縉便莫名其妙地入了獄。解縉自持有理,大膽地問道:“各位大人、主考官,你們說我在考卷裏誹謗皇上,請問是哪裏誹謗”主考官故作鎮靜,裝腔作勢地說:“考題是《頌君》,可你卻寫‘大明滅,元國立,邦興刑,治頑弊,德法並,施取信,萬民苦,役免行……’這哪裏是頌君,分明是誹謗。”解縉一聽,覺得可笑,說:“現在聽我讀給你聽:‘大明滅元,國立邦興,刑治頑弊,德法並施,取信萬民,苦役免行。’這句句是頌君,怎麽是誹謗呢”古人作文,文不加點,斷句斷錯,句意就變。解縉寫的是四字句,主考卻念成三字句,詞意當然迥然不同,聽罷縉縉的吟誦,眾人一致稱讚他不愧為江南第一才子。

解縉19歲這一年對解家來說是喜事連綿,會考時解家“一門三進士”,解縉、解縉的哥哥解倫、解縉的妹夫黃金華三人同科考取進士。朱元璋得知此事後,把解縉召到禦花園,剛見面就以《垂柳》、《春風》為題要解縉賦詩二首,解縉吟道:“禦柳青青近綠池,近來攫秀不違時。皇恩天地同生育,雨露無私亦共知。”“慢慢春風入舜韶,綠柳舒葉亂鶯調。君王不肯誤聲色,何用辛勤學舞腰。”這兩首詩迎合了朱元璋極力推崇的詩文風格:明白好懂、通道術、達時務。解縉詩中借柳說風雨,既歌頌了當今的“舜韶”盛世,又讚美了“不肯娛聲色”的“君王”。朱元璋聽罷自然是滿心喜歡,當即讓解縉把這兩首詩寫在白絹上,因解縉又寫得一手好字,朱元璋對他更是愛惜。

《明史》記載,朱元璋對解縉“甚見愛重”,見他年紀還小,尚須慢慢歷練,便授予解縉中書庶吉士,在皇帝身邊做秘書,庶吉士並非正式官職,是給新科進士練習辦事的一種稱呼,因“常侍帝前”,身份顯要,其權力有多大就不言而喻,更有甚者,朱元璋曾對解縉說:“朕與爾叉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歷史上能夠和皇帝以父子相稱的大臣恐怕只有解縉一個了。從此,解縉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一個發展高峰期。當天,解縉就慷慨激昂地寫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政治宣言——《萬言書》,也稱《大庖西室封事》。

《萬言書》是一篇充滿火藥味的戰鬥檄文,全篇以“封事”的形式出現,用一代政治家獨特的眼光,闡述了自己的施政新理念,實際上字字句句直指朱元璋。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暴君,殺人如麻,解縉這般赤裸裸地批判朱元璋不是送肉上砧嗎?可解縉並沒有因為《萬言書》而獲罪,《明史解縉列傳》記載:“奏後,帝稱其才。”日後更加重用他。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膽大心直的解縉爾後做了三件事,讓朱元璋對他大為不滿。

第一件事是語嫚兵部官員:解縉的矮在朝中是出了名的,人們都親切地叫他“解縉矮子”。解縉剛到朝廷不久,有一次到兵部去要幾個羞役,兵部的官員見解縉矮小,便口出汙間說:“你個子那麽矮還用得著保鏢嗎”解縉聽了很不高興,雙方遂對罵起來,解縉的“世人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著衣多,倒吊起來有點墨,身高一丈又如何”一詩應是這時的作品。兵部尚書沈溍知道這件事後,大肆渲染,添油加醋地把此事報告給皇上朱元璋。朱元璋聽了沈溍的告狀,覺得解縉確實有點性格散漫、狂傲,因為一點小事竟和同僚爭吵,不僅有失體統,也不懂官場潛規則,於是調解縉到江西洪都做監察禦史。

第二件事是為李善長白冤:李善長為明朝開國大臣、朱元璋的親家,官爵封為韓國公,享受自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殊待遇。李善長的侄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胡惟庸做宰相又是李善長推薦。胡惟庸謀反案事發,5年後有人告李善長為同黨,李被罷官,10年後有人再告,77歲的李善長被誅。當時很多大臣想為李善長鳴冤,但又人人自危,沒有一個人敢出頭,這時,虞部郎中王國用想到了解縉,王國用找到解縉,請他代寫為李善長平反的奏疏。解縉血氣方剛,原本就認為李善長是冤死,於是應邀疾筆寫下《論韓國公冤事狀》,狀中闡述了幾條理由,如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已沒有謀反的功利動機,李善長年事已高,沒有去冒這個險的必要,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是皇上的駙馬,謀反沒有外在動力等。朱元璋看了《論韓國公冤死狀》後,大發雷霆,大罵解縉多事。

第三件事是彈劾禦史袁泰:解縉在江西洪都做監察禦史時盡職盡責,解縉的上司、督察院左都禦史袁泰是個奸黠小人,經常竊聽、告密、誣害與他意見相左的官吏。一次上朝,朱元璋問禦史夏長文昨晚為何長嘆,有何不滿?夏長文大汗淋漓,只得將昨晚與妻子發生口角,獨坐飲酒嘆息之事照實稟告,朱元璋見他說的與告密的畫像相符,才未加罪。禦史夏長文將這件被袁泰陷害的事告知解縉後,解縉甚是生氣,對袁泰深惡痛絕,於是代夏長文草疏《論袁泰奸黠狀》彈劾袁泰,朱元璋見奏疏激昂,令有司核實後,把袁泰作了調職處罰。從此,袁泰對解縉懷恨在心。

朱元璋後來得知彈劾奏疏是解縉所為,覺得解縉過於鋒芒畢露,城府不深,容易被人利用,於是想讓他經受些挫折,讓他反思一下。朱元璋在朝中辦了個千叟宴,解縉的父親解開也在邀請之列,談到解縉時,朱元璋對解開說:“解縉才學雖好,可性格太直,容易吃虧,不如你帶他回去,帶職進修,這孩子大器早成,十年後再來朝廷大用未晚。”就這樣,一個朝氣勃勃的解縉,一個血氣方剛的解縉,一個充滿政治幻想的解縉,一個剛正不阿的解縉,一個敢想敢說敢做的解縉,隨老父回到了吉水老家。

朱元璋駕崩,這一消息對於解縉來講,不亞於晴天霹靂,從政治上講,朱元璋許下解縉帶薪進修十年後必有重用的諾言,怎麽兌現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還會重用解縉這位前朝寵臣嗎從禮數上講,這個時候,解縉的母親去世才一年,服孝期未滿,遵禮不能離開。解縉為這事左右為難,但他還是決定赴京奔國喪,其原因為:一來朱元璋的遺詔中有令,“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自己應該出來工作,輔佐新天子;二來朱元璋在世時曾經說過“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夫子”之語,世上哪裏有父親去世,兒子不去吊孝之理?因此,闊別朝廷8年的解縉匆忙趕赴南京。

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當皇帝後,他又官覆原職,深得建文帝的信任,此時袁泰得知解縉回到京都,深感不安,忙上書說:“解縉母親新喪未厝,服喪未滿就離家遠行,這是不孝,太祖在世,曾令解縉回鄉攻讀,十年後才能進京,現今只在家八年就上京,違了詔旨,這是不忠。”其實,他是想利用手中職權對解縉打擊報覆,更要置其於死地。這時,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大學士董倫出來為解縉辯解說:“太祖駕崩,解縉能置家事於不顧,來京祭奠,遵旨進京輔政,實屬難能可貴,不能殺。”迫於壓力,建文帝下令將解縉派到河州去做了個衛吏。

解縉就這樣淚流滿面、步履匆匆地來到了河州,可憐解縉一個南方人哪裏抵得住北方的寒冷,不久便水土不服,高燒不退,一病不起。後來得知董倫曾在皇帝面前力保自己,如夢初醒的解縉就像在大海中撿到一根稻草,不管有用沒用,都得把它拼命抓到手,他奮筆疾書寫了封長信,派人轉交給董倫。董倫收到解縉的書信後甚是同情,把書信拿給朱允蚊看。朱允蚊此時正在為他的叔叔們傷腦筋,看到解縉寫的“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昊濞之虞”之句驀然想起,當年解縉在《太平十策》裏也曾寫道:“帝王的封國太大,甲兵衛士太多,軍權過重,恐怕數年以後釀成大禍。”這些都正合自己全力削藩的意圖,於是皇帝立即把解縉召為翰林待詔。

朱棣攻破南京,希望文臣之首方孝孺能夠為他起草詔書,遭到拒絕後朱棣大開殺戒,滅了方孝孺十族,最後,解縉接下了“開國詔書”這門子生意,招來了一片非議,擬完詔書後,解縉被封為侍讀,官階七品。

解縉34歲到38歲這段時間,是解縉一生最輝煌的時期,他為大明王朝、為國家作出了突出貢獻,朱棣讚揚他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太祖實錄》在建文二年由方孝儒、王艮修編過一次,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建文帝把朱棣的生身母親定為原來元朝皇帝的妃子。解縉在修編《太祖實錄》時更正了這一明顯錯誤,據實記載朱棣為馬皇後所生,是馬皇後的第四個兒子,這一重要更正在當時當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古代等級森嚴,太平時代皇帝的繼承人更講究血統和長幼,朱棣被澄清為馬皇後所生,他當皇帝就順理成章,符合當時的法則,而不是所謂的反賊了,解縉也因此得以入值文淵閣。

明朝自胡惟庸案後,就不設丞相一職,文淵閣實際代替了丞相的職務,這在明朝後期更為明顯,朱棣不僅給了解縉很高的待遇,賜五品服、金綺衣,“與尚書埒”,還對解縉說:“代言之司,機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書下也。”意思是說,討論國家大事、起草詔文是一項絕密性工作,你們天天和我在一起工作,其工作的重要性不亞於尚書。

朱棣來到文淵閣視察工作,問及文淵閣藏書情況,解縉回答:“尚多有闕略。”朱棣說:“士庶家倘有餘資,尚欲積書,況朝廷乎”便要解縉開出書單送禮部購買。解縉回答:“有些經典早已在戰亂中散失,皆難以尋覓。不如編纂一部文獻大成,以惠百世。”朱棣一聽解縉的建言,大呼道:“好啊,這個工作就交給你去完成。”解縉受命監修《永樂大典》後,深知要完成這樣一部典籍,絕非少數人力所能辦到,於是他匯集全國英華,組成一支2169人的編纂隊伍,歷時5年,終於在永樂五年十一月完成,初稿名為《文獻大成》,後用了朱棣的年號,更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共計冊,卷,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蔔、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收錄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作為這部巨著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解縉提出的“刊定凡例、刪述去取,並包古今,搜羅隱括,糾悉靡遺”的指導思想,對《永樂大典》的修纂起了明確的指導作用。但讓人遺憾的是,在《永樂大典》的慶功會上,卻沒有才高八鬥、功勳卓著的解縉的身影。因為就在9個月前,解縉被貶到了廣西做布政司參議。

朱棣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這三個兒子各有其特點,朱高熾仁慈,朱高煦暴戾,朱高燧驕橫,三人背後都有一批王公貴族、文臣武將支持他們,但在朱棣的天平上權衡的主要是: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

朱高熾有四張王牌:第一,他是長子,在封建社會“立子為長”的年代,他占有絕對優勢;第二,有一批像解縉一樣的正統文官支持他,應該說,文淵閣的七人領導小組都投了他的讚成票;第三,他生了一個好兒子朱瞻基,朱棣認為孫子朱瞻基像他;第四,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夢見朱元璋將一塊寶玉傳給他,寶玉上刻有“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字。

朱高煦也有四張王牌:第一,他長得帥氣,朱高熾肥胖,眼睛也不好,沒有做皇帝的樣子,朱高煦卻身體強壯、一表人才;第二,有一批像丘福、王寧這樣的王公貴族以及武將支持他;第三,在靖難之役中他屢立奇功;第四,朱棣曾對他說:“勉力,世子多疾。”等於說,“你努力吧,你哥多病,活不長,將來太子之位是你的。”

朱棣征求群臣的意見,為立王儲作準備,他先問手下的武將以及駙馬王寧、淇國公丘福等人,得到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朱棣再問手下的文臣,得到的答案也很統一——立長子朱高熾。猶豫不決的朱棣,最後想到了內閣參謀部的一把手——文淵閣首輔解縉。朱棣把解縉獨自叫到了書房,推心置腹說出了心裏話,慎重征求意見,解縉闡述了四點意見:第一,朱高熾仁厚,天下歸心。在燕京保衛戰中,婦女、兒童都能為他而戰,保住了朱棣的根據地北平,使他安心在外征戰而無後顧之憂;第二,自古立子為長,若棄長立次,必興爭端,天下不得太平;第三,朱元璋說過“得天下靠武將,治國平天下卻不能單憑勇武”;第四,皇長子且不計,難道不顧及好皇孫嗎這可是朱棣的軟肋,這可是代代後繼有人的大問題啊。

解縉說的四點意見句句在理,字字打到朱棣的心坎上,於是朱棣作出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同時任命解縉為右春坊大學士,但朱高煦的支持者對解縉卻非常不滿,甚至充滿仇恨,千方百計想著陷害他,如漢王朱高煦因立太子之事,對解縉恨之入骨,常給解縉小鞋穿,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刺廷臣陰事,以希上指,帝以為忠,被殘殺者不可勝數”,解縉多次彈劾他貪得無厭,專告陰狀,因此頗受紀綱忌恨;左都禦史陳瑛“天性殘忍,以訐發為能,受帝寵任”,解縉對陳瑛“奸險、苛刻”十分不滿,亦多次向朱棣彈劾他,引起陳瑛的極度不滿。

由於有這麽一群人聯合起來處處針對解縉,解縉不但工作難以施展,性命也時時刻刻處在危險之中。在討論是否在安南設郡縣的會議上,解縉的意見和朱棣相左,奸臣抓住時機群起而攻之,把解縉趕出了朝廷,將他貶到西部的廣西當布政司參議。被貶廣西後,解縉的心涼到了極點。廣西當地的百姓、官員對他分外尊敬,在百姓的熱情中,解縉終於拋棄了不快,接受了現實,不僅在廣西認真工作,還暢游了當地的名勝古跡。

解縉在西部辛辛苦苦工作,而無事生非的在朝小人卻落井下石,又向朱棣奏上一本,說解縉在廣西游山玩水,作詩題詞不算,還經常發牢騷說自己冤枉,朱棣信以為真,解縉於是又被改貶為交趾布政司右參議,督餉化州。

朱棣要解縉進京匯報在交趾的工作情況,解縉從遙遠的南方一路勞頓回到南京,不巧的是,朱棣卻在前幾天親率50萬大軍前往北方打仗去了,朱棣這一戰就是近一年時間,解縉這一等就是十個多月。歷史就是這樣讓人難以理解,如果朱棣早些回朝,如果解縉再多等一下,不去見太子,那麽,他的人生命運將會出現奇跡般的改變。解縉沒有見到朱棣,等了近一年,等到覺得不能再等的情況下,他決定向監國太子朱高熾作工作匯報,隨後便返回交趾。

朱高煦無時無刻不在盯著太子朱高熾,現在紀綱差人來報,說解縉去向太子匯報工作,這一消息讓他欣喜若狂,這個機會他哪舍得放棄,於是一場大的陰謀開始了。朱棣回京後,朱高煦立刻向朱棣報告,說解縉私見東宮太子,北歸的朱棣此時心情很壞,雖然這次親征打了勝仗,可寵幸的愛妃卻在歸途中死去了,這股怨氣正無處發洩,聽得朱高煦狀告解縉私結太子,圖謀不軌,便氣不打一處來,於是立即詔令逮捕解縉入獄,解縉被捕入獄後,在天牢裏一坐就是五年多。

紀綱照例向朱棣呈上囚在天牢中的罪犯花名冊,朱棣無意中翻看時,“解縉”兩個字映入他的眼簾,朱棣不禁說了句:“縉猶在耶”朱棣這句摸不著頭腦的話,是希望解縉死,還是希望解縉活呢?此時,朱高煦已被朱棣強迫去封地青州,太子朱高熾的危情已趨於平穩,太子黨已開始覆蘇,在這種情況下,朱棣沒有殺解縉的必要。但紀綱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把朱棣的“縉猶在耶”當成了殺無赦的金口玉言,漢王朱高煦密囑他見機行事,更堅定了紀綱要害死解縉的決心。但怎樣才能讓解縉死掉,紀綱怔怔地望著窗外下著的大雪,突然哈哈大笑起來。

關於解縉的死,學術界有多種說法:有的學者認為,解縉是被紀綱用毒酒毒死的,也有的學者認為,解縉是被紀綱用酒灌醉後,掩埋在積雪中而死,因為《明史》中載:“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