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023章
其實吳村長一直關註著陳家村的動向。
前幾回那貴人小公子來, 他都如臨大敵:
要不斷派人去村口打探,並叫上武師十餘人等候在屋內,以防對方打上門來。
眼看著陳家老太婆告了三回狀, 那小公子來了又走,走了又來, 陳家村都沒什麽大動靜。
派人到縣衙去探,也沒聽說有什麽京城的大人物過問他們奉聖縣的糾紛。
吳村長就此放下心來,照樣兒命人去那六畝地上“拿”,直把別人家的田當成自家後花園。
又“取來”黃芽、蕪菁半畝後, 京中那位小公子又來了。
他留在田莊一上午, 用過了午飯才走, 中間還請來了陳家村長一家、兩個小男孩和那陳老太婆及那兩個佃戶。
小公子走後, 第二天, 外來戶夫妻忽然在村裏到處求人, 說地裏莊稼遭了蟲, 要請人來抓。
眼下正農忙,各戶勞動力都騰不出手, 最後竟是幾個小孩接下這活。
每日私塾放課後,就能看著陳村長家那三兄弟, 加上另外兩個小男孩,還有那啞巴,一行六人蹲到菜地裏, 圍著黃芽菜和蕪菁動作。
蟲長什麽樣兒吳村長是沒看著, 但能看出:地裏這些菜的品相更好了。
而且,吳劉氏還打聽著——
“那兩口子可看重這些菜了, 旁人建議他們撒點打蟲藥完了,別那麽大費周折, 結果他們不僅不聽,還每日給那幫小孩每人五文錢呢。”
“五文錢?!”吳村長瞪大眼珠。
“可不麽?要不先前為了擺他們一道,”吳劉氏磕著瓜子,“我還真想讓兒子也過去掙上這個錢。”
吳村長低頭算了算:
每人每天五文錢,半日下來就是三十文。
能買一鬥米了都!
“他們還真舍得本……”
“舍得本有什麽用?”吳劉氏不以為意,“最後不都得歸我們?”
她吐得滿地的瓜子殼,惹得吳村長嫌惡地看了她一眼:
“你個婆娘懂什麽?”
“他們這田稅都快交不上了,還有工夫往外發錢?這裏頭必定有詐!”
吳劉氏停下來想想也是,拍拍手收了瓜子,“那,我叫他們先停手、觀察兩天?”
吳村長皺眉想了一會兒,“今晚上再叫兒子去一回,我們弄兩棵回來瞧瞧,搞清楚他們到底在搗什麽鬼。”
這主意好。
吳劉氏當即點點頭,起身去外面叫兒子。
過了一夜,吳家的傻兒子當真從那六畝菜地中抱回來一頭圓胖的蕪菁,以及一棵花葉散開的漂亮黃芽菜。
吳家兩口子各抱一棵仔細翻看,折騰半天都沒看出個所以然,反覺著手裏頭的菜比先前的更好。
商量過後,兩口子又大起膽子,繼續派人連夜去“拿”。
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九月十六,朝廷下派稅官的日子。
天剛蒙蒙亮,奉聖縣令就帶著師爺、衙差們候到了行轅外。
雞鳴三聲過,稅官才洗漱好、穿戴整齊走出來,由縣令帶往下轄六村。
前四個村落的征繳都很順利:
百姓們按冊繳銀、納糧,沒有出現巧言令色、拖延不給的。
而今年風調雨順,也沒需要另做登記、補上洪災、蝗患一類。
偶有一兩家繳米數不足的,也自行補上了罰銀。
唯到羅池山下最後的陳、吳二村時,出現了異樣:
陳家村有位賣豆腐的老婆婆,家中六畝上田賃給一戶外來的楊氏租種。地裏種有麥、黃芽、蕪菁和萊菔,收成如無意外,將稅米一升八鬥。
轉化成銀,約莫在六兩上下。
結果,那租戶卻跪下稱田地被盜,請求減免一半田稅。
“被盜?”稅官皺眉,“就這點菜有什麽好偷的?”
楊氏夫妻跪在家門口,“小民不敢欺瞞大老爺,當時我們是報了官的,縣衙內當有卷宗為證。”
“確有此事麽?”稅官轉頭看縣令。
縣令有些尷尬,卻只能點頭稱是。
旁邊的師爺老練,站出來解釋道:“回您的話,這戶人家確實報了官,也丟了不少菜,只是當時人證物證不足,並未尋著賊贓和賊人。”
“也不是衙府不作為,實在是——黃芽菜是京畿常見作物,上面又無特殊標記,他們是揪著鄰村一家人疑為盜賊,但……”
師爺頓了頓,雙手抱拳一拱手,半躬下身子繼續道:
“我等為人父母官,自不能聽一面之詞妄下斷言,雖然同情他們一家人的遭遇,但也不能妄斷釀成冤案,望大老爺明察——”
這一番言辭懇切,稅官也一時無法評斷。
他只能又轉向楊氏夫妻:
“即便確有盜案,就算半畝地的黃芽菜都被盜毀,你們也還有五畝良田栽種,如何敢妄言田稅折半?”
“若僅有那半畝黃芽,小民自然不敢提出來讓大老爺為難。只是那賊猖狂,自我等報官後——他不僅不知收斂,還越盜越多。”
“是呀,”楊孫氏輕聲細語地補充,“合算下來,我們被盜的菜足有三四畝,大老爺若不信,可往田內一觀。”
稅官聽了陳情,眉頭擰得更緊。
他翻翻手中剩下的田稅簿子,終於一揚下巴:“地在哪兒?”
一聽這話,楊氏夫妻對視一眼,臉上都閃過喜色。
他們忙磕頭拜謝,然後起身帶著稅官過去。
六畝良田,不用走近,遠遠一看就知道慘不忍睹:
種黃芽菜的兩畝地上,菜葉子亂飛、還未成熟的小菜頭歪倒在田裏,地上是成群連片菜被拔出留下的孔洞。
種蕪菁的那一畝地上,上頭的菜葉被折斷、大量蕪菁被人拔走,剩下零星幾個還未成熟、外皮都泛著青。
最後的三畝麥子倒是完整收割下來,可整齊的田壟上布滿淩亂腳印,一瞧就知道是有人故意踩踏留下的痕跡。
附近有些陳家村的村民荷鋤歸,見那地裏的狀況也被嚇了一跳:
“楊叔楊嬸兒,你們這……”
“地裏又遭賊了?!昨天我們來的時候不都還好好的麽?”
他們七嘴八舌的議論,又見稅官和縣令在旁,多少知道是來征稅的,便紛紛自發地替這夫妻倆說話:
“大老爺您不知道,楊叔兩口子可勤快了,春播之後,他們每日到田上都是最早的,午後又是最晚離開,一日三道的捉蟲、施肥。”
“地裏沒遭賊前,這六畝地簡直是我們村裏最好的一片莊稼。”
“可不麽?還得了雜……雜買務一筆單子呢!”
雜買務稅官知道,裏頭提轄官的眼睛最毒,若不是好東西他們根本看不上。
且這夫妻倆看面相都是老實人,加上外來戶能在本地村有這樣的好人緣,稅官便給他們更正訂立了這項意外——
不過他也看著了地裏小麥的收成,最後只給楊氏夫妻折了價。
“念在事出有因,這年便算你們——”稅官一邊說,一邊算定:“繳米七鬥,或者稅銀四兩。”
對於這個結果,楊氏夫妻好像沒想到一般。
他們楞在原地半晌後,才在稅官訝異的眼神中緩過勁來,喜出望外地跪下給他磕了三個頭:
“謝謝大老爺,謝謝青天大老爺,我們稅銀。”
“媳婦兒快回家拿錢給大老爺。”
楊孫氏哎了一聲,站起身急急忙忙要跑回家。
倒是稅官擺擺手,說陳家村就他們是最後一戶,接下來他們就要去吳家村,倒不用楊孫氏單獨跑這一遭:
“你們頭前走,我們跟過來就是。”
如此,收足了陳家村的稅,稅官一行很快來到了兩村村口。
村口大樹下,站著個穿錦袍的中年人。
他見著稅官一行人,立刻跑來相迎,未到近前就賠起大大的笑臉、跪倒磕頭、大聲道:
“小民吳家村村長吳正,拜見諸位大人!”
“願大人官運亨通、長樂安康!”
為防地方上貪腐,搞亂朝廷的稅賦。
朝廷外派的稅官基本上是每年都要輪轉,這位稅官雖說是第一回來河間府,但也是經年的老稅官了。
像吳村長這般殷勤的,他從前也不是沒見過。
稅官挑挑眉未表態,吳正就站起來、朝後揮揮手,少頃便有四五個莊丁高高舉著大傘、牽馬車從樹後跑出來。
“時值正午,幾位大人忙碌一天也辛苦了。從這兒回行轅路途遙遠,倒不妨到小民家中便飯,休息片刻,下午再忙不遲。”
吳村長打著扇子,躬身補充道:
“我們吳家村不算大,一半百姓都住在山中,有的都是林地、下田,銀子他們都備好了,大人盡可放心,誤不了差事。”
聽著這些,縣令已經動心,但礙於稅官是他上封,便不好表態。
倒是那師爺又站出來,走到稅官旁,幫著吳村長說好話:
“大人,這位吳村長是我們這兒極和善的一個人,他治下的吳家村這麽多年來也沒出過什麽亂子。正午日頭毒,我們不妨——去歇歇?”
稅官不置可否,只低頭翻看手中田簿。
“您放心,沒有酒、也不見大魚大肉,都是家常小菜、我媳婦兒親手做的,菜是田裏現成新鮮的,河鮮都是今早山裏打的。”
“就算是磨勘查起來,也不會指摘大人什麽。”
哦?
稅官翻動簿子的手頓了頓,擡頭掃了眼這位吳家村長:
還知道官員的磨勘?
看來並非泛泛之輩。
他想了想,不動聲色掃了縣令和師爺一眼,然後才笑起來轉向那吳村長:“如此,盛情難卻,還請村長前面帶路吧。”
縣令和師爺,這才暗中松了一口氣。
而吳正也高興起來,他親自拿了車凳,“請大人高擡貴足,小民家遠些,天氣熱,我們坐馬車去、坐馬車去——”
等稅官和縣令幾個上車後,吳正才跟著走。
他一早算好了——
今日是九月十六,雜買務與他約定交貨的期限也是這一天。
正巧稅官、縣令他們幾個過來,吳村長就想著在家中擺一桌席,邀請這幾位大老爺們吃上一頓,往後行事也方便。
雜買務的提轄官與這稅官相識,兩人曾經是同榜的進士。
無論如何,看見舊相識總是高興的,稅官暫且將心中種種摁下,走過去坐了,臉上露出點兒笑意。
說是家常菜,但吳村長極會來事。
幾盤蔬菜雖說是山茅野菜,但用了雞汁、松仁、枸杞、黨參等勾芡,一盤子端上來靡費不在二兩之下。
河鮮也是河鮮,但卻是京中達官顯貴都很少吃的鮮黃鱸,一條在麗正坊的魚市上都要五六百文錢。
最要緊,村長還弄了不少山珍上桌——
土瓦罐裏裝雞湯、但雞湯下面壓著老山參,破瓦盆裏面盛茄子、但裏面雜了野山筍。
也確實如他所言沒有酒,但奉上來的香飲子卻是涼水荔枝膏。
眼下都是秋日了,找冰鎮著這糖水很難不說,還要弄到荔枝……
稅官端起香飲子輕啜了一口,看向吳正的眼神愈發意味深長。
磨勘是官員任命考核政績的一種方式,每年深秋舉行。
一個小小的村長,卻連這種事都知道。
看來從前,也沒少在這方面做文章。
飲過三巡,雜買務的提轄起身向稅官拱手:“哥哥慢坐,小弟我還有差事要辦,要先走一步——”
吳村長和妻子挽留再三,提轄也都說這批菜要得急,實不能耽誤。
無奈,吳村長只能讓妻子帶著提轄去後院提菜,自己陪坐在正堂上,繼續同稅官、縣令幾個過茶、用飯。
他這兒才起身,準備給幾位大人再添一盞。
那邊後院就突然傳來數聲嚷嚷,然後就是嘈雜人聲並厚靴子落地的達達聲。
提轄三步並做兩步走過來,毫不客氣將一團黃芽砸到桌上——
“姓吳的,你這什麽意思?”
吳劉氏跟在後面,臉色慘白、神態慌張。
村長被這變故嚇了一跳,當場起身來陪笑道:
“官爺,是不是這笨娘們說錯什麽了,您消消氣、消消氣——”
提轄怒極,根本不吃他這一套,又拎起手中一頭蕪菁:
“你自己看看!你這菜上怎麽有字?!”
“若被禁中省院的老爺們看見,他們會怎麽想?!”
有字?
吳正這回也慌了,他撲上前拿起那頭蕪菁,發現圓胖的菜團上,竟然有個用針紮出來的“千”字。
而那黃芽的莖稈上,也紮著一個小小的“州”字。
因為針孔太小,他們剛開始並沒發現,如今菜被摘下來放在窖裏幾天,針孔的位置漸漸變色,這才清晰地顯現出來。
“這……”吳正惶然,轉頭看妻子。
吳劉氏也是搖頭,更告訴他:“後、後院的菜、菜上都有……”
“什麽?!”
吳正這才急了,丟下那兩棵菜就往後院跑。
結果去到後才發現,那些他們從陳婆婆六畝地上順回來的黃芽、蕪菁,都被針刺了各種各樣的小字。
提轄跟著走了過來,臉色鐵青:“吳村長,本官需要一個解釋。”
不明所以的縣令、師爺,還有稅官也緊隨其後。
“我……”
剛才在筵席上還能侃侃而談的吳村長詞窮,紅了臉,半天說不出話來。
“菜上刻字,意圖不明,”提轄寒聲道,“你是想被以巫蠱罪論處麽?”
巫蠱重罪,罪夷三族。
吳村長一下嚇軟了腿兒,吳劉氏更是撲通一聲跌坐在地。
“這菜、這菜不是我的!”
“不是你的?”提轄沈眉厲色,“那怎麽來的?!”
“我……這……”吳村長猶豫半天,咬牙道:“是、是我管人買的。”
“買的?”提轄身邊的官差已圍了上來,“管誰買的,可有人證物證為憑?否則你想要借機脫罪!”
“我……”
“吳村長,”稅官似笑非笑上前一步,“眼下可還在國喪期間,朝堂之上為著立後一事吵得不可開交,你這事……可大可小啊。”
京畿小村落的村長當然不知什麽朝堂上的大事。
他這話,分明是說給雜買務的提轄聽。
那提轄一聽就明白了同榜這是在點他,臉色更加難看,他盯著吳正,“若你說不出賣家是誰,又拿不出依據,我便只能當你是罪魁禍首了。”
“到時,是抄家落獄流放,還是淩遲絞刑夷三族,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吳村長跪倒在地,臉上血色褪盡。
半晌後,吳劉氏忍不住哭起來,承認了:這些菜是她偷的,偷的隔壁陳家村那一戶豆腐坊的,就從那六畝地上偷的。
又是豆腐坊?
稅官和提轄面面相覷,半晌後,吩咐人去將陳婆婆、楊氏夫妻帶過來問話。
陳婆婆帶著陳槿、蔣駿,楊氏夫妻抱著孩子,不多時就來到了吳村長家。
提轄和稅官問過前因,知道兩家人之間因賣田莊之事生了齟齬,也知道了因為雜買務單子、偷菜等事,雙方鬧上過公堂。
中間推搡打人、賠款等事更不必再提。
提轄皺眉,指著地上的菜問楊氏夫妻:
“所以,這些黃芽菜、蕪菁你們認得麽?”
楊叔將孩子交給妻子,自己膝行過去細看了看,然後伏地拜下:
“回大老爺話,小民認得,這便是小民田裏的菜。”
他這話才說出來,旁邊的吳劉氏就尖叫起來:“大老爺您可聽著了!這菜是他們家的!不關我們的事!我們可沒有行巫蠱之術!”
她這樣無禮,提轄官也不慣著,當即就叫兩個官差堵了她的嘴,“沒問你,不得喧嘩嚷嚷!而且你偷菜也是犯罪,別以為你多清白!”
等料理了吳劉氏,提轄才轉身來繼續問:
“那,菜上的字,是你們刺上去的麽?”
楊叔再拜,俯首:“是,是小民刺上去的。”
這夫妻倆態度平和,與吳正一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莫說是提轄官,就連稅官都有些不忍心,他忍不住出言提醒道:
“菜上刺字可能會以巫蠱論罪,你們可想清楚了。”
楊叔卻不慌不忙,說出那般他早熟記於心的話:
“回大人,字是小民刺的不假,但並非是巫蠱,而是祝禱。”
“祝禱?”
楊叔轉頭,看了妻子一眼。
楊孫氏會意,將孩子又遞給丈夫,從袖中摸出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她也恭敬拜下:
“剛才兩位大人也提到,國喪當前。”
“民婦生在閩州,地方上流俗是只重生男。然而民婦出生後,卻幸得昭敬皇後垂憐,命天下各州開女學,所以民婦才能入學堂、開蒙識字。”
昭敬,是先皇後的謚字。
取義:昭德有勞、畏天愛民。
之後入陵寢時,還要附聖上的廟號、再上尊號。
“……這和昭敬皇後有何關系?”提轄官沒明白。
楊孫氏將那小冊子呈上去,輕聲細語道:“民婦是想說,昭敬皇後德澤萬民,民婦也深蒙其恩,如今娘娘故去了,民婦沒有什麽能替她做的——”
“只能效法宮中的淳嬪娘娘,抄一抄禦詩為祭。”
“只可惜,宣紙價貴,民婦家中實在買不上,只能以這些精心栽植的蔬菜莊稼代替,願皇後娘娘在天有靈,能保佑我等農人風調雨順、連年豐收。”
楊孫氏手中的,是最近才印發給萬民的《禦詩劄》,裏面緝錄了三年來,皇帝痛悼皇後所寫下的數首禦詩。
提轄官接了那《禦詩劄》,看了看又遞給旁邊的稅官,一時無話。
倒是一直癱坐在一旁的吳正,忽然指著她大喊道:
“你們是故意的!”
——什麽田裏生蟲!
他們分明就是從那時候就開始了這般算計!
吳正也顧不上丟臉,翻過身來就將自己的猜測悉數說出,還讓提轄和稅官明察:
“小民盜竊是不對,但他們這嫁禍的手法實在惡毒,竟想用巫蠱之禍讓小民全家慘死,大人,這、這歪風!斷不能輕縱啊!”
陳婆婆忍不住,在旁輕哼了一聲:“你不偷不就沒事了?”
吳正卻還嘴硬,“就算我不偷,你說是禦詩就是了?我怎麽看都是亂七八糟的字呢?!”
“村長自己是小人,便都以小人之心踹度旁人麽?”
楊孫氏淡淡瞥他一眼,繼續道:
“民婦是真心拜服昭敬皇後,也教孩子背這些禦詩,沒有吳村長想的這般不堪。”
“是啊,大人若不信,”楊叔抱起那個一歲多的的孩子,“可讓寶兒現在就給兩位大人背一背。”
說著,楊叔在孩子耳邊輕聲說了幾句。
小娃娃便乖乖開口,奶聲奶氣地誦道:
“女德千禩,坤貞九州。涼風夜燭,影散瓊樓。嘆乎悲乎吾生孤苦,愁乎悠悠,芳魂何處。”
而從吳村長家搜出來的那些黃芽菜上,稍理順序,其實正刻著:
“女德千禩,坤貞九州”八個字。
到此刻,吳正還想抵賴。
但那提轄官卻不給他開口的機會了——
一歲半的孩子天真無邪,定然不會撒謊。
只有父母是真心敬服先皇後,日日夜夜將禦詩掛在嘴邊,才能做到如此流暢地倒背如流。
楊家夫妻是外來戶,被欺壓了也不敢伸張,反還想著為昭敬皇後祈福。
提轄官想起來之前和陳婆婆的那筆買賣,更是怒從心頭起。
他不再由著吳正狡辯,而是命人給他們一家綁了起來。
稅官也將這事兒記錄在案。
沒過多久——
吳正就被查出藏匿名下田產、吳劉氏也被證實虐待親子。
公田所的小吏也到河間府上作證——說他們家在墾荒一事上糾纏不休、挖空心思占盡朝廷便宜。
如此,數罪齊發,竟判了吳正一個流放。
至於吳劉氏的種種毒婦惡行,吳家、陳家兩村的村民更是倒苦水般在公堂上說個不休,那些被她禍害輸了官司的人,更趁機站出來作證。
河間府衙據此,從重判了她沒籍為奴,並罰到邊關三年苦役。
至於吳家的家產,自然被府衙查抄充公。
而那個收了吳家人賄賂的師爺,也沒能在這次的事情中幸免,縣衙中的腌臜事被一紙狀文捅到了禦史臺和吏部。
很快,吏部就發人到了奉聖縣,起底了不少陳年的冤假錯案。
而那位稅官碰巧是個良善人,專門上書朝廷記述了京畿羅池山下陳家村、楊氏佃戶追思昭敬皇後的作為。
這封奏折被文氏門客看著,輾轉幾遭後,竟呈給了聖上。
皇帝陛下哀思重,聞得對方提皇後所求的女學,更是有感而發、追思不已。
如此,朱筆禦賜,竟專門要在陳家村修建一座新的女學。
而那楊氏一家也被減免了三年的賦稅,贈得皇後所抄《女訓》一本以示嘉獎。
此獎使得民間爭相效仿,倒一時弄得各地女學大盛。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顧雲秋被蔣叔套車、喜滋滋迎接到莊上時,就知道他的計策不差。
上回訂雙鳳樓的酒菜被陳婆婆罵了,這回中午的慶賀,就都是從地裏拔出來的新鮮蔬菜,雞鴨魚肉也從村裏現宰。
除了陳村長一家,還請了那兩個來幫忙刺字小男孩的父母。
楊叔紅著臉,率先舉起茶盞、以茶代酒敬顧雲秋:
“多虧了公子的計策,我們才能叫那惡人認罪!當真是痛快!”
“可不是?”蔣駿跟著舉杯,“我在旁邊看著都解氣!”
陳婆婆也起身,不過她還是有些可憐吳家那孩子——
吳正橫行鄉裏,他自家的親戚都不願收養他的傻兒子。
府衙無奈,只能送到京城的慈幼局。
“不過,公子你怎麽想到用刺字這麽刁鉆的辦法啊?”陳石頭喝著顧雲秋他們帶來的桂花露,笑盈盈的,“那禩字可真難寫!得虧有我大哥!”
陳家大哥十七歲,聽見幼弟這麽說,只是靦腆一笑。
顧雲秋眨眨眼:“都是巧合啦。”
原來——
顧雲秋聽得寧王講那個審絲案後,就得著啟發:
要坐實吳村長的偷盜之罪,就得在贓物——也就是那些菜上做文章。
想這些的時候,他坐在寧王妃身邊,陪王妃一起理九九重陽日要用的茱萸。
王妃身邊的嬤嬤在繡荷包,桌上擺了她一個籮筐,筐中放著她做的女紅:繡帕、絡子、香囊一類。
顧雲秋一瞥眼,就看見那團布料上放著個針包。
細細的花針紮在個紅布軟包上,遠看過去像只小刺猬。
這針包是用削好的軟木塞,外面包上棉花和布做的,針紮上去拔起來會留下個圓圓的小孔。
顧雲秋盯著那些小孔,忽然眼前一亮:
若是用細細的繡花針在菜上刺字,是不是也能做成記號?
而且花針留下的小孔微小,刺在黃芽菜和蕪菁上根本不顯,只有窖藏一段時間後,針孔才會發黃、發黑顯現出來。
一開始,他只是想到刺字。
但又想到吳村長一家難纏,得刺點兒——被發現後還能被褒獎的東西。
不然,說不定還會被倒打一耙,說是他們行巫蠱之事。
於是,顧雲秋的目光就移到了他討來的《禦詩劄》上。
定下那首“女德千禩”的詞後,顧雲秋就找來陳石頭幾個,要他幫忙找幾個能識文斷字、踏實穩重的小孩。
而且,要口風緊、對之後事能守口如瓶的。
刺字這事兒不能擺在明面上做,得找個由頭。
所以,讓楊家夫妻佯做地裏生蟲是第一步,請六個小孩過來是第二步。
“女德千禩、坤貞九州”八個字不多,但要用繡花針刺到菜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陳家兩個年長的哥哥承擔了其中最覆雜的“禩”字和“德”字,陳石頭和陳槿各刺兩個字,而那兩個小男孩分別認了簡單的“千”字和“九”字。
顧雲秋對他們沒別的嚴格要求,只一樣:字不許錯。
就這樣從九月初七日上折騰到了十一日,吳家村長在徘徊觀望幾天後,終於上套、派人來偷走了他們刺了字的黃芽菜。
往後的一切也就順利成章——
其中楊氏夫妻在田邊要求稅官折價也是極重要的一環。
因此,顧雲秋還專門叮囑他倆,十五日後就不要再整理田地。
畢竟從前,即便吳正一家人過來偷了菜,楊家叔嬸也會在第二日上勤勤懇懇地將土地覆原。
——只有讓稅官看見那六畝地的“慘況”,才能真正拖延時間,讓稅官到吳家村的時間恰好是在正午。
顧雲秋問過陳村長,說那吳正年年都要借機宴請來往官吏。
所以這一回,肯定會再次請稅官到家中吃飯。
適時,雜買務的提轄官會去他府上提貨,也就會當場發現——那些菜上的刺字。
由於是當場發現,吳正也無從抵賴、說是中途經手了旁人。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數罪齊發:
為了不擔巫蠱的禍名,吳村長一家必定會親口承認偷竊。
只要承認了盜竊事,往後的每一步,就都在顧雲秋的計劃內。
也恰若陳婆婆在吳村長家說的那句——
若吳正不偷,他們算計再多,也奈何他不得。
“不過楊嬸嬸也說得好,”陳石頭算是較早知道事情經過、還偷偷聽了全程的,“還有小寶兒聰明!”
聞言,楊孫氏只是抱著孩子,微微笑了笑。
她那一席話,雖是為了做局,但也真心感謝昭敬皇後。
若沒皇後娘娘當年的懿旨,她們村上多少女嬰溺亡、多少女孩念不上書。
“這是公子給我們的五兩銀子,”楊叔拿出一個荷包,笑著雙手奉與顧雲秋,“朝廷如今嘉賞我們三年免稅,今年上的,稅官大人退我們了。”
顧雲秋擺擺手不想拿,推拒幾回合後還是拗不過,最終接了下來。
一群人中,還是陳村長的妻子正經上心。
她再次提起了要顧雲秋幫忙看城裏差事一事,見識過小公子這一回的本事,她更加堅信跟這小公子討差事——準沒錯。
村長夫人姓李,顧雲秋一口答應下來後,卻還笑道:
“李大娘別急著托我,說不定誠哥和勤哥今年考上呢?”
他眼睛彎彎地看著村長一家,“我們村可說不準出個狀元郎哦!”
這話好聽。
陳李氏愛聽,她嘴上說著“那兩小子哪可能”,心裏卻忍不住想那些穿著紅袍、頭戴花翎雙翅帽游街的狀元樣子。
若她家孩子……
陳村長搖搖頭,在旁撞了她一下。
陳大郎和二郎兩個在旁,雖說心中也知道分量,但難保不燃起一絲希望——臉蛋都紅紅的,暗自想著回去要苦讀。
唯有陳石頭少年不知愁滋味,一邊偷偷將大塊的糖排骨夾給坐他旁邊的陳槿,一邊偷拿了大哥二哥的桂花露、塞給小姑娘。
顧雲秋看著他,終於忍不住、笑倒在小點心身上。
……
事情解決,一頓飯也吃得痛快。
顧雲秋辭了陳家村眾人,便帶點心返回了王府。
翻過年去,到承和十四年。
開春。
顧雲秋種在祭龍山上的榆樹全部長成,他也終於下定決心將它們悉數伐采、變賣。
六年生的榆木徑長一尺有餘,因大疫封閉了三年又逢國喪結束的京城裏,正巧就缺這樣的好木料。
點心等人才將一截料樣拿到京城北市,就被四五個老板圍住。
幾人爭相競價,竟將每根單價增到了二銀上下。
最後,點心擇了一家在京中收售、制賣家具的老字號:泰康行。
泰康行的叫價不是最高,但這些榆材不是小數量,全部賣出後能賺取數千兩的銀子。
那些沒有固定店鋪的小老板,就被點心直接篩除了。
而泰康行在京中數十年,老板又是木匠出生,對行內制具的要求嚴格、選用木料也有自己獨到的眼光。
這些在京中有口皆碑,也讓點心足夠放心。
如此,全部榆材丈量稱重後,合共得銀:八千七百兩。
老板給點心分作兩張開出銀票,一張八千、一張七百兩。
點心今年上已是十七歲的少年人,站在三尺高的櫃臺後,竟比那魁梧的老板還高出半截。
他雙手接過銀票,對照了票號是京中最大一家錢莊衍源後,便謝過老板告辭。
這三年裏,點心還學會了騎馬。
他從泰康行出來後,就打馬直奔和寧坊內雙鳳樓。
門前彩畫歡門重紮、紅綠杈子並紅紗梔子燈再掛,店小二站在招牌幌子下,高聲吆喝著迎門——
留在王府也是幹等,顧雲秋幹脆預下了雙鳳樓一席臨窗的雅閣。
年十四的顧雲秋照舊喜愛陶記的桂花糕,加價請小二排了一碟送來,又點了金銀牡丹餅、芙蓉春繭兩道雙鳳樓的招牌茶點。
一壺杏花蜜茶剛送到,點心就蹬蹬踏了進來。
“公子。”
“我在窗口看著你了,”顧雲秋挽袖,倒一盞花茶遞過去,“辛苦小點心啦!”
即便到了十七歲,聽著這個稱呼,點心還是難免臉熱。
他將賣榆材的詳情說了一通,從前襟內側口袋裏取出疊好的兩張銀票:“公子收好。”
六年前,顧雲秋只想著賺個三四千兩做本錢。
沒想,京中三年大疫並國喪,倒讓這批榆樹利滾利賺翻了足一倍。
加上陳家村田莊上掙的,顧雲秋手頭的閑錢也終於湊足了在京城賣個臨街二層小鋪並布置店面、置購家具的錢——
顧雲秋換了自己身上另一張銀票,分出小百兩給點心。
讓他之後拿去兌成現銀,分給那些運送木材下山的師傅們,以及報國寺內,那幾位被李從舟托付、幫忙照顧榆樹的和尚師傅。
最要緊,還有那個在小院中幫忙他們翻弄土地的雜役大叔。
“分多分少點心你自己看著辦,”顧雲秋喝下一口蜜茶,“辦好了來回我一聲就成。”
點心頷首應下。
有了銀子,顧雲秋現下要考慮的就是——
他在京中,應當先辦個什麽營生?
這問題他也想了六年有餘:
酒樓茶肆點心鋪的門檻低,但也容易蝕本,要請得到好廚子、辦得下來沽酒憑,還得做大做強做出自己的特色。
——畢竟,京城已有四五家大酒樓在同臺競爭了。
米面油糧的鋪子也容易,可這樣的鋪子講究細水長流,前期投入的成本不高,可每回賺得的銀子也不夠多,實不能解立時的燃眉之急。
剩下的布坊、玉器、藥局等等,都需專人經手。
顧雲秋身邊就只有點心、蔣叔和陳家村的幾人能調度,王府的人他又用不得,所以這些鋪子也暫時考慮不上。
思來想去,顧雲秋也沒能最終定下主意。
便想著先到和寧坊的聚寶街上存了銀票,順便在那附近幾條街上逛逛看看。
或許,能就此打開思路——
畢竟聚寶街是京城最繁華熱鬧的一條街,京城的大小錢莊都在這兒:衍源、謙益、正元、文遠……
過永固山川閣,在豐樂橋西,又是諸多雜貨面店、米鋪肉鋪所在。
而豐樂橋東一片開闊的水閣,正好毗鄰禁中高高的城墻。
晨起天還未亮,會有許多小商販出來賣攤兒,裏頭能淘到不少老貨,算是京城最有名的鬼市之一。
這般想著,顧雲秋招呼點心坐下,主仆倆簡單就著杏花蜜茶用了些吃食,就匆匆從雅閣中下。
沒想才走到一半,就聽得樓下堂內一片唏噓人聲。
而後,就是一個年輕人醉醺醺的高喊:
“你們……嗝兒,都不曉得!老子的志向!”
“大、大鵬一日同風起!我……我同你們講,老子遲早扶搖他娘個九萬裏——你們、你們懂……嗝兒屁!”
幾個跑堂和店小二都在忙不疊給客人道歉。
雙鳳樓的幾個護院正犯難地圍著那年輕人,似乎想要上去攔,偏偏年輕人手中拎著一柄利劍,弄不好、要傷人。
年輕人滿臉青色胡茬,端看年紀在二十歲上下。
顧雲秋皺了皺眉,聽見身邊人議論紛紛,說這人已在京城各大酒樓鬧了好幾天了,酒錢都是賒賬,誰管他要,他就借著酒勁舞劍。
官差來了,又咕咚一聲躺下呼呼大睡,任是誰也奈何不得。
顧雲秋正聽著,沒註意那人搖搖晃晃靠近了樓梯,下一瞬,竟撲通一下摔倒在樓梯口,斜倚擋靠在欄桿上:
“酒……誰能、給我酒喝……”
點心怕他舞刀弄劍的傷著顧雲秋,上前一步擋住:
“這位公子,勞煩借步。”
那人聽了這話卻反撒起酒瘋,他一聲大叫、雙目赤紅地看向點心:
“公、公什麽子?!老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蘇名馳!”
“誰特麽稀罕做他們龔家什麽破公、公子……”
點心困惑,有些犯難。
倒是顧雲秋一楞,忍不住脫口驚呼道:
“你、你是蘇馳?!”
——那個單槍匹馬殺到西北陣前、罵退了西戎百萬雄師,一夜之間算出承和年十五載全國賦稅總數、親自到大河盡頭治水、造水車的……
宰相蘇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其實吳村長一直關註著陳家村的動向。
前幾回那貴人小公子來, 他都如臨大敵:
要不斷派人去村口打探,並叫上武師十餘人等候在屋內,以防對方打上門來。
眼看著陳家老太婆告了三回狀, 那小公子來了又走,走了又來, 陳家村都沒什麽大動靜。
派人到縣衙去探,也沒聽說有什麽京城的大人物過問他們奉聖縣的糾紛。
吳村長就此放下心來,照樣兒命人去那六畝地上“拿”,直把別人家的田當成自家後花園。
又“取來”黃芽、蕪菁半畝後, 京中那位小公子又來了。
他留在田莊一上午, 用過了午飯才走, 中間還請來了陳家村長一家、兩個小男孩和那陳老太婆及那兩個佃戶。
小公子走後, 第二天, 外來戶夫妻忽然在村裏到處求人, 說地裏莊稼遭了蟲, 要請人來抓。
眼下正農忙,各戶勞動力都騰不出手, 最後竟是幾個小孩接下這活。
每日私塾放課後,就能看著陳村長家那三兄弟, 加上另外兩個小男孩,還有那啞巴,一行六人蹲到菜地裏, 圍著黃芽菜和蕪菁動作。
蟲長什麽樣兒吳村長是沒看著, 但能看出:地裏這些菜的品相更好了。
而且,吳劉氏還打聽著——
“那兩口子可看重這些菜了, 旁人建議他們撒點打蟲藥完了,別那麽大費周折, 結果他們不僅不聽,還每日給那幫小孩每人五文錢呢。”
“五文錢?!”吳村長瞪大眼珠。
“可不麽?要不先前為了擺他們一道,”吳劉氏磕著瓜子,“我還真想讓兒子也過去掙上這個錢。”
吳村長低頭算了算:
每人每天五文錢,半日下來就是三十文。
能買一鬥米了都!
“他們還真舍得本……”
“舍得本有什麽用?”吳劉氏不以為意,“最後不都得歸我們?”
她吐得滿地的瓜子殼,惹得吳村長嫌惡地看了她一眼:
“你個婆娘懂什麽?”
“他們這田稅都快交不上了,還有工夫往外發錢?這裏頭必定有詐!”
吳劉氏停下來想想也是,拍拍手收了瓜子,“那,我叫他們先停手、觀察兩天?”
吳村長皺眉想了一會兒,“今晚上再叫兒子去一回,我們弄兩棵回來瞧瞧,搞清楚他們到底在搗什麽鬼。”
這主意好。
吳劉氏當即點點頭,起身去外面叫兒子。
過了一夜,吳家的傻兒子當真從那六畝菜地中抱回來一頭圓胖的蕪菁,以及一棵花葉散開的漂亮黃芽菜。
吳家兩口子各抱一棵仔細翻看,折騰半天都沒看出個所以然,反覺著手裏頭的菜比先前的更好。
商量過後,兩口子又大起膽子,繼續派人連夜去“拿”。
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九月十六,朝廷下派稅官的日子。
天剛蒙蒙亮,奉聖縣令就帶著師爺、衙差們候到了行轅外。
雞鳴三聲過,稅官才洗漱好、穿戴整齊走出來,由縣令帶往下轄六村。
前四個村落的征繳都很順利:
百姓們按冊繳銀、納糧,沒有出現巧言令色、拖延不給的。
而今年風調雨順,也沒需要另做登記、補上洪災、蝗患一類。
偶有一兩家繳米數不足的,也自行補上了罰銀。
唯到羅池山下最後的陳、吳二村時,出現了異樣:
陳家村有位賣豆腐的老婆婆,家中六畝上田賃給一戶外來的楊氏租種。地裏種有麥、黃芽、蕪菁和萊菔,收成如無意外,將稅米一升八鬥。
轉化成銀,約莫在六兩上下。
結果,那租戶卻跪下稱田地被盜,請求減免一半田稅。
“被盜?”稅官皺眉,“就這點菜有什麽好偷的?”
楊氏夫妻跪在家門口,“小民不敢欺瞞大老爺,當時我們是報了官的,縣衙內當有卷宗為證。”
“確有此事麽?”稅官轉頭看縣令。
縣令有些尷尬,卻只能點頭稱是。
旁邊的師爺老練,站出來解釋道:“回您的話,這戶人家確實報了官,也丟了不少菜,只是當時人證物證不足,並未尋著賊贓和賊人。”
“也不是衙府不作為,實在是——黃芽菜是京畿常見作物,上面又無特殊標記,他們是揪著鄰村一家人疑為盜賊,但……”
師爺頓了頓,雙手抱拳一拱手,半躬下身子繼續道:
“我等為人父母官,自不能聽一面之詞妄下斷言,雖然同情他們一家人的遭遇,但也不能妄斷釀成冤案,望大老爺明察——”
這一番言辭懇切,稅官也一時無法評斷。
他只能又轉向楊氏夫妻:
“即便確有盜案,就算半畝地的黃芽菜都被盜毀,你們也還有五畝良田栽種,如何敢妄言田稅折半?”
“若僅有那半畝黃芽,小民自然不敢提出來讓大老爺為難。只是那賊猖狂,自我等報官後——他不僅不知收斂,還越盜越多。”
“是呀,”楊孫氏輕聲細語地補充,“合算下來,我們被盜的菜足有三四畝,大老爺若不信,可往田內一觀。”
稅官聽了陳情,眉頭擰得更緊。
他翻翻手中剩下的田稅簿子,終於一揚下巴:“地在哪兒?”
一聽這話,楊氏夫妻對視一眼,臉上都閃過喜色。
他們忙磕頭拜謝,然後起身帶著稅官過去。
六畝良田,不用走近,遠遠一看就知道慘不忍睹:
種黃芽菜的兩畝地上,菜葉子亂飛、還未成熟的小菜頭歪倒在田裏,地上是成群連片菜被拔出留下的孔洞。
種蕪菁的那一畝地上,上頭的菜葉被折斷、大量蕪菁被人拔走,剩下零星幾個還未成熟、外皮都泛著青。
最後的三畝麥子倒是完整收割下來,可整齊的田壟上布滿淩亂腳印,一瞧就知道是有人故意踩踏留下的痕跡。
附近有些陳家村的村民荷鋤歸,見那地裏的狀況也被嚇了一跳:
“楊叔楊嬸兒,你們這……”
“地裏又遭賊了?!昨天我們來的時候不都還好好的麽?”
他們七嘴八舌的議論,又見稅官和縣令在旁,多少知道是來征稅的,便紛紛自發地替這夫妻倆說話:
“大老爺您不知道,楊叔兩口子可勤快了,春播之後,他們每日到田上都是最早的,午後又是最晚離開,一日三道的捉蟲、施肥。”
“地裏沒遭賊前,這六畝地簡直是我們村裏最好的一片莊稼。”
“可不麽?還得了雜……雜買務一筆單子呢!”
雜買務稅官知道,裏頭提轄官的眼睛最毒,若不是好東西他們根本看不上。
且這夫妻倆看面相都是老實人,加上外來戶能在本地村有這樣的好人緣,稅官便給他們更正訂立了這項意外——
不過他也看著了地裏小麥的收成,最後只給楊氏夫妻折了價。
“念在事出有因,這年便算你們——”稅官一邊說,一邊算定:“繳米七鬥,或者稅銀四兩。”
對於這個結果,楊氏夫妻好像沒想到一般。
他們楞在原地半晌後,才在稅官訝異的眼神中緩過勁來,喜出望外地跪下給他磕了三個頭:
“謝謝大老爺,謝謝青天大老爺,我們稅銀。”
“媳婦兒快回家拿錢給大老爺。”
楊孫氏哎了一聲,站起身急急忙忙要跑回家。
倒是稅官擺擺手,說陳家村就他們是最後一戶,接下來他們就要去吳家村,倒不用楊孫氏單獨跑這一遭:
“你們頭前走,我們跟過來就是。”
如此,收足了陳家村的稅,稅官一行很快來到了兩村村口。
村口大樹下,站著個穿錦袍的中年人。
他見著稅官一行人,立刻跑來相迎,未到近前就賠起大大的笑臉、跪倒磕頭、大聲道:
“小民吳家村村長吳正,拜見諸位大人!”
“願大人官運亨通、長樂安康!”
為防地方上貪腐,搞亂朝廷的稅賦。
朝廷外派的稅官基本上是每年都要輪轉,這位稅官雖說是第一回來河間府,但也是經年的老稅官了。
像吳村長這般殷勤的,他從前也不是沒見過。
稅官挑挑眉未表態,吳正就站起來、朝後揮揮手,少頃便有四五個莊丁高高舉著大傘、牽馬車從樹後跑出來。
“時值正午,幾位大人忙碌一天也辛苦了。從這兒回行轅路途遙遠,倒不妨到小民家中便飯,休息片刻,下午再忙不遲。”
吳村長打著扇子,躬身補充道:
“我們吳家村不算大,一半百姓都住在山中,有的都是林地、下田,銀子他們都備好了,大人盡可放心,誤不了差事。”
聽著這些,縣令已經動心,但礙於稅官是他上封,便不好表態。
倒是那師爺又站出來,走到稅官旁,幫著吳村長說好話:
“大人,這位吳村長是我們這兒極和善的一個人,他治下的吳家村這麽多年來也沒出過什麽亂子。正午日頭毒,我們不妨——去歇歇?”
稅官不置可否,只低頭翻看手中田簿。
“您放心,沒有酒、也不見大魚大肉,都是家常小菜、我媳婦兒親手做的,菜是田裏現成新鮮的,河鮮都是今早山裏打的。”
“就算是磨勘查起來,也不會指摘大人什麽。”
哦?
稅官翻動簿子的手頓了頓,擡頭掃了眼這位吳家村長:
還知道官員的磨勘?
看來並非泛泛之輩。
他想了想,不動聲色掃了縣令和師爺一眼,然後才笑起來轉向那吳村長:“如此,盛情難卻,還請村長前面帶路吧。”
縣令和師爺,這才暗中松了一口氣。
而吳正也高興起來,他親自拿了車凳,“請大人高擡貴足,小民家遠些,天氣熱,我們坐馬車去、坐馬車去——”
等稅官和縣令幾個上車後,吳正才跟著走。
他一早算好了——
今日是九月十六,雜買務與他約定交貨的期限也是這一天。
正巧稅官、縣令他們幾個過來,吳村長就想著在家中擺一桌席,邀請這幾位大老爺們吃上一頓,往後行事也方便。
雜買務的提轄官與這稅官相識,兩人曾經是同榜的進士。
無論如何,看見舊相識總是高興的,稅官暫且將心中種種摁下,走過去坐了,臉上露出點兒笑意。
說是家常菜,但吳村長極會來事。
幾盤蔬菜雖說是山茅野菜,但用了雞汁、松仁、枸杞、黨參等勾芡,一盤子端上來靡費不在二兩之下。
河鮮也是河鮮,但卻是京中達官顯貴都很少吃的鮮黃鱸,一條在麗正坊的魚市上都要五六百文錢。
最要緊,村長還弄了不少山珍上桌——
土瓦罐裏裝雞湯、但雞湯下面壓著老山參,破瓦盆裏面盛茄子、但裏面雜了野山筍。
也確實如他所言沒有酒,但奉上來的香飲子卻是涼水荔枝膏。
眼下都是秋日了,找冰鎮著這糖水很難不說,還要弄到荔枝……
稅官端起香飲子輕啜了一口,看向吳正的眼神愈發意味深長。
磨勘是官員任命考核政績的一種方式,每年深秋舉行。
一個小小的村長,卻連這種事都知道。
看來從前,也沒少在這方面做文章。
飲過三巡,雜買務的提轄起身向稅官拱手:“哥哥慢坐,小弟我還有差事要辦,要先走一步——”
吳村長和妻子挽留再三,提轄也都說這批菜要得急,實不能耽誤。
無奈,吳村長只能讓妻子帶著提轄去後院提菜,自己陪坐在正堂上,繼續同稅官、縣令幾個過茶、用飯。
他這兒才起身,準備給幾位大人再添一盞。
那邊後院就突然傳來數聲嚷嚷,然後就是嘈雜人聲並厚靴子落地的達達聲。
提轄三步並做兩步走過來,毫不客氣將一團黃芽砸到桌上——
“姓吳的,你這什麽意思?”
吳劉氏跟在後面,臉色慘白、神態慌張。
村長被這變故嚇了一跳,當場起身來陪笑道:
“官爺,是不是這笨娘們說錯什麽了,您消消氣、消消氣——”
提轄怒極,根本不吃他這一套,又拎起手中一頭蕪菁:
“你自己看看!你這菜上怎麽有字?!”
“若被禁中省院的老爺們看見,他們會怎麽想?!”
有字?
吳正這回也慌了,他撲上前拿起那頭蕪菁,發現圓胖的菜團上,竟然有個用針紮出來的“千”字。
而那黃芽的莖稈上,也紮著一個小小的“州”字。
因為針孔太小,他們剛開始並沒發現,如今菜被摘下來放在窖裏幾天,針孔的位置漸漸變色,這才清晰地顯現出來。
“這……”吳正惶然,轉頭看妻子。
吳劉氏也是搖頭,更告訴他:“後、後院的菜、菜上都有……”
“什麽?!”
吳正這才急了,丟下那兩棵菜就往後院跑。
結果去到後才發現,那些他們從陳婆婆六畝地上順回來的黃芽、蕪菁,都被針刺了各種各樣的小字。
提轄跟著走了過來,臉色鐵青:“吳村長,本官需要一個解釋。”
不明所以的縣令、師爺,還有稅官也緊隨其後。
“我……”
剛才在筵席上還能侃侃而談的吳村長詞窮,紅了臉,半天說不出話來。
“菜上刻字,意圖不明,”提轄寒聲道,“你是想被以巫蠱罪論處麽?”
巫蠱重罪,罪夷三族。
吳村長一下嚇軟了腿兒,吳劉氏更是撲通一聲跌坐在地。
“這菜、這菜不是我的!”
“不是你的?”提轄沈眉厲色,“那怎麽來的?!”
“我……這……”吳村長猶豫半天,咬牙道:“是、是我管人買的。”
“買的?”提轄身邊的官差已圍了上來,“管誰買的,可有人證物證為憑?否則你想要借機脫罪!”
“我……”
“吳村長,”稅官似笑非笑上前一步,“眼下可還在國喪期間,朝堂之上為著立後一事吵得不可開交,你這事……可大可小啊。”
京畿小村落的村長當然不知什麽朝堂上的大事。
他這話,分明是說給雜買務的提轄聽。
那提轄一聽就明白了同榜這是在點他,臉色更加難看,他盯著吳正,“若你說不出賣家是誰,又拿不出依據,我便只能當你是罪魁禍首了。”
“到時,是抄家落獄流放,還是淩遲絞刑夷三族,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吳村長跪倒在地,臉上血色褪盡。
半晌後,吳劉氏忍不住哭起來,承認了:這些菜是她偷的,偷的隔壁陳家村那一戶豆腐坊的,就從那六畝地上偷的。
又是豆腐坊?
稅官和提轄面面相覷,半晌後,吩咐人去將陳婆婆、楊氏夫妻帶過來問話。
陳婆婆帶著陳槿、蔣駿,楊氏夫妻抱著孩子,不多時就來到了吳村長家。
提轄和稅官問過前因,知道兩家人之間因賣田莊之事生了齟齬,也知道了因為雜買務單子、偷菜等事,雙方鬧上過公堂。
中間推搡打人、賠款等事更不必再提。
提轄皺眉,指著地上的菜問楊氏夫妻:
“所以,這些黃芽菜、蕪菁你們認得麽?”
楊叔將孩子交給妻子,自己膝行過去細看了看,然後伏地拜下:
“回大老爺話,小民認得,這便是小民田裏的菜。”
他這話才說出來,旁邊的吳劉氏就尖叫起來:“大老爺您可聽著了!這菜是他們家的!不關我們的事!我們可沒有行巫蠱之術!”
她這樣無禮,提轄官也不慣著,當即就叫兩個官差堵了她的嘴,“沒問你,不得喧嘩嚷嚷!而且你偷菜也是犯罪,別以為你多清白!”
等料理了吳劉氏,提轄才轉身來繼續問:
“那,菜上的字,是你們刺上去的麽?”
楊叔再拜,俯首:“是,是小民刺上去的。”
這夫妻倆態度平和,與吳正一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莫說是提轄官,就連稅官都有些不忍心,他忍不住出言提醒道:
“菜上刺字可能會以巫蠱論罪,你們可想清楚了。”
楊叔卻不慌不忙,說出那般他早熟記於心的話:
“回大人,字是小民刺的不假,但並非是巫蠱,而是祝禱。”
“祝禱?”
楊叔轉頭,看了妻子一眼。
楊孫氏會意,將孩子又遞給丈夫,從袖中摸出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她也恭敬拜下:
“剛才兩位大人也提到,國喪當前。”
“民婦生在閩州,地方上流俗是只重生男。然而民婦出生後,卻幸得昭敬皇後垂憐,命天下各州開女學,所以民婦才能入學堂、開蒙識字。”
昭敬,是先皇後的謚字。
取義:昭德有勞、畏天愛民。
之後入陵寢時,還要附聖上的廟號、再上尊號。
“……這和昭敬皇後有何關系?”提轄官沒明白。
楊孫氏將那小冊子呈上去,輕聲細語道:“民婦是想說,昭敬皇後德澤萬民,民婦也深蒙其恩,如今娘娘故去了,民婦沒有什麽能替她做的——”
“只能效法宮中的淳嬪娘娘,抄一抄禦詩為祭。”
“只可惜,宣紙價貴,民婦家中實在買不上,只能以這些精心栽植的蔬菜莊稼代替,願皇後娘娘在天有靈,能保佑我等農人風調雨順、連年豐收。”
楊孫氏手中的,是最近才印發給萬民的《禦詩劄》,裏面緝錄了三年來,皇帝痛悼皇後所寫下的數首禦詩。
提轄官接了那《禦詩劄》,看了看又遞給旁邊的稅官,一時無話。
倒是一直癱坐在一旁的吳正,忽然指著她大喊道:
“你們是故意的!”
——什麽田裏生蟲!
他們分明就是從那時候就開始了這般算計!
吳正也顧不上丟臉,翻過身來就將自己的猜測悉數說出,還讓提轄和稅官明察:
“小民盜竊是不對,但他們這嫁禍的手法實在惡毒,竟想用巫蠱之禍讓小民全家慘死,大人,這、這歪風!斷不能輕縱啊!”
陳婆婆忍不住,在旁輕哼了一聲:“你不偷不就沒事了?”
吳正卻還嘴硬,“就算我不偷,你說是禦詩就是了?我怎麽看都是亂七八糟的字呢?!”
“村長自己是小人,便都以小人之心踹度旁人麽?”
楊孫氏淡淡瞥他一眼,繼續道:
“民婦是真心拜服昭敬皇後,也教孩子背這些禦詩,沒有吳村長想的這般不堪。”
“是啊,大人若不信,”楊叔抱起那個一歲多的的孩子,“可讓寶兒現在就給兩位大人背一背。”
說著,楊叔在孩子耳邊輕聲說了幾句。
小娃娃便乖乖開口,奶聲奶氣地誦道:
“女德千禩,坤貞九州。涼風夜燭,影散瓊樓。嘆乎悲乎吾生孤苦,愁乎悠悠,芳魂何處。”
而從吳村長家搜出來的那些黃芽菜上,稍理順序,其實正刻著:
“女德千禩,坤貞九州”八個字。
到此刻,吳正還想抵賴。
但那提轄官卻不給他開口的機會了——
一歲半的孩子天真無邪,定然不會撒謊。
只有父母是真心敬服先皇後,日日夜夜將禦詩掛在嘴邊,才能做到如此流暢地倒背如流。
楊家夫妻是外來戶,被欺壓了也不敢伸張,反還想著為昭敬皇後祈福。
提轄官想起來之前和陳婆婆的那筆買賣,更是怒從心頭起。
他不再由著吳正狡辯,而是命人給他們一家綁了起來。
稅官也將這事兒記錄在案。
沒過多久——
吳正就被查出藏匿名下田產、吳劉氏也被證實虐待親子。
公田所的小吏也到河間府上作證——說他們家在墾荒一事上糾纏不休、挖空心思占盡朝廷便宜。
如此,數罪齊發,竟判了吳正一個流放。
至於吳劉氏的種種毒婦惡行,吳家、陳家兩村的村民更是倒苦水般在公堂上說個不休,那些被她禍害輸了官司的人,更趁機站出來作證。
河間府衙據此,從重判了她沒籍為奴,並罰到邊關三年苦役。
至於吳家的家產,自然被府衙查抄充公。
而那個收了吳家人賄賂的師爺,也沒能在這次的事情中幸免,縣衙中的腌臜事被一紙狀文捅到了禦史臺和吏部。
很快,吏部就發人到了奉聖縣,起底了不少陳年的冤假錯案。
而那位稅官碰巧是個良善人,專門上書朝廷記述了京畿羅池山下陳家村、楊氏佃戶追思昭敬皇後的作為。
這封奏折被文氏門客看著,輾轉幾遭後,竟呈給了聖上。
皇帝陛下哀思重,聞得對方提皇後所求的女學,更是有感而發、追思不已。
如此,朱筆禦賜,竟專門要在陳家村修建一座新的女學。
而那楊氏一家也被減免了三年的賦稅,贈得皇後所抄《女訓》一本以示嘉獎。
此獎使得民間爭相效仿,倒一時弄得各地女學大盛。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顧雲秋被蔣叔套車、喜滋滋迎接到莊上時,就知道他的計策不差。
上回訂雙鳳樓的酒菜被陳婆婆罵了,這回中午的慶賀,就都是從地裏拔出來的新鮮蔬菜,雞鴨魚肉也從村裏現宰。
除了陳村長一家,還請了那兩個來幫忙刺字小男孩的父母。
楊叔紅著臉,率先舉起茶盞、以茶代酒敬顧雲秋:
“多虧了公子的計策,我們才能叫那惡人認罪!當真是痛快!”
“可不是?”蔣駿跟著舉杯,“我在旁邊看著都解氣!”
陳婆婆也起身,不過她還是有些可憐吳家那孩子——
吳正橫行鄉裏,他自家的親戚都不願收養他的傻兒子。
府衙無奈,只能送到京城的慈幼局。
“不過,公子你怎麽想到用刺字這麽刁鉆的辦法啊?”陳石頭喝著顧雲秋他們帶來的桂花露,笑盈盈的,“那禩字可真難寫!得虧有我大哥!”
陳家大哥十七歲,聽見幼弟這麽說,只是靦腆一笑。
顧雲秋眨眨眼:“都是巧合啦。”
原來——
顧雲秋聽得寧王講那個審絲案後,就得著啟發:
要坐實吳村長的偷盜之罪,就得在贓物——也就是那些菜上做文章。
想這些的時候,他坐在寧王妃身邊,陪王妃一起理九九重陽日要用的茱萸。
王妃身邊的嬤嬤在繡荷包,桌上擺了她一個籮筐,筐中放著她做的女紅:繡帕、絡子、香囊一類。
顧雲秋一瞥眼,就看見那團布料上放著個針包。
細細的花針紮在個紅布軟包上,遠看過去像只小刺猬。
這針包是用削好的軟木塞,外面包上棉花和布做的,針紮上去拔起來會留下個圓圓的小孔。
顧雲秋盯著那些小孔,忽然眼前一亮:
若是用細細的繡花針在菜上刺字,是不是也能做成記號?
而且花針留下的小孔微小,刺在黃芽菜和蕪菁上根本不顯,只有窖藏一段時間後,針孔才會發黃、發黑顯現出來。
一開始,他只是想到刺字。
但又想到吳村長一家難纏,得刺點兒——被發現後還能被褒獎的東西。
不然,說不定還會被倒打一耙,說是他們行巫蠱之事。
於是,顧雲秋的目光就移到了他討來的《禦詩劄》上。
定下那首“女德千禩”的詞後,顧雲秋就找來陳石頭幾個,要他幫忙找幾個能識文斷字、踏實穩重的小孩。
而且,要口風緊、對之後事能守口如瓶的。
刺字這事兒不能擺在明面上做,得找個由頭。
所以,讓楊家夫妻佯做地裏生蟲是第一步,請六個小孩過來是第二步。
“女德千禩、坤貞九州”八個字不多,但要用繡花針刺到菜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陳家兩個年長的哥哥承擔了其中最覆雜的“禩”字和“德”字,陳石頭和陳槿各刺兩個字,而那兩個小男孩分別認了簡單的“千”字和“九”字。
顧雲秋對他們沒別的嚴格要求,只一樣:字不許錯。
就這樣從九月初七日上折騰到了十一日,吳家村長在徘徊觀望幾天後,終於上套、派人來偷走了他們刺了字的黃芽菜。
往後的一切也就順利成章——
其中楊氏夫妻在田邊要求稅官折價也是極重要的一環。
因此,顧雲秋還專門叮囑他倆,十五日後就不要再整理田地。
畢竟從前,即便吳正一家人過來偷了菜,楊家叔嬸也會在第二日上勤勤懇懇地將土地覆原。
——只有讓稅官看見那六畝地的“慘況”,才能真正拖延時間,讓稅官到吳家村的時間恰好是在正午。
顧雲秋問過陳村長,說那吳正年年都要借機宴請來往官吏。
所以這一回,肯定會再次請稅官到家中吃飯。
適時,雜買務的提轄官會去他府上提貨,也就會當場發現——那些菜上的刺字。
由於是當場發現,吳正也無從抵賴、說是中途經手了旁人。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數罪齊發:
為了不擔巫蠱的禍名,吳村長一家必定會親口承認偷竊。
只要承認了盜竊事,往後的每一步,就都在顧雲秋的計劃內。
也恰若陳婆婆在吳村長家說的那句——
若吳正不偷,他們算計再多,也奈何他不得。
“不過楊嬸嬸也說得好,”陳石頭算是較早知道事情經過、還偷偷聽了全程的,“還有小寶兒聰明!”
聞言,楊孫氏只是抱著孩子,微微笑了笑。
她那一席話,雖是為了做局,但也真心感謝昭敬皇後。
若沒皇後娘娘當年的懿旨,她們村上多少女嬰溺亡、多少女孩念不上書。
“這是公子給我們的五兩銀子,”楊叔拿出一個荷包,笑著雙手奉與顧雲秋,“朝廷如今嘉賞我們三年免稅,今年上的,稅官大人退我們了。”
顧雲秋擺擺手不想拿,推拒幾回合後還是拗不過,最終接了下來。
一群人中,還是陳村長的妻子正經上心。
她再次提起了要顧雲秋幫忙看城裏差事一事,見識過小公子這一回的本事,她更加堅信跟這小公子討差事——準沒錯。
村長夫人姓李,顧雲秋一口答應下來後,卻還笑道:
“李大娘別急著托我,說不定誠哥和勤哥今年考上呢?”
他眼睛彎彎地看著村長一家,“我們村可說不準出個狀元郎哦!”
這話好聽。
陳李氏愛聽,她嘴上說著“那兩小子哪可能”,心裏卻忍不住想那些穿著紅袍、頭戴花翎雙翅帽游街的狀元樣子。
若她家孩子……
陳村長搖搖頭,在旁撞了她一下。
陳大郎和二郎兩個在旁,雖說心中也知道分量,但難保不燃起一絲希望——臉蛋都紅紅的,暗自想著回去要苦讀。
唯有陳石頭少年不知愁滋味,一邊偷偷將大塊的糖排骨夾給坐他旁邊的陳槿,一邊偷拿了大哥二哥的桂花露、塞給小姑娘。
顧雲秋看著他,終於忍不住、笑倒在小點心身上。
……
事情解決,一頓飯也吃得痛快。
顧雲秋辭了陳家村眾人,便帶點心返回了王府。
翻過年去,到承和十四年。
開春。
顧雲秋種在祭龍山上的榆樹全部長成,他也終於下定決心將它們悉數伐采、變賣。
六年生的榆木徑長一尺有餘,因大疫封閉了三年又逢國喪結束的京城裏,正巧就缺這樣的好木料。
點心等人才將一截料樣拿到京城北市,就被四五個老板圍住。
幾人爭相競價,竟將每根單價增到了二銀上下。
最後,點心擇了一家在京中收售、制賣家具的老字號:泰康行。
泰康行的叫價不是最高,但這些榆材不是小數量,全部賣出後能賺取數千兩的銀子。
那些沒有固定店鋪的小老板,就被點心直接篩除了。
而泰康行在京中數十年,老板又是木匠出生,對行內制具的要求嚴格、選用木料也有自己獨到的眼光。
這些在京中有口皆碑,也讓點心足夠放心。
如此,全部榆材丈量稱重後,合共得銀:八千七百兩。
老板給點心分作兩張開出銀票,一張八千、一張七百兩。
點心今年上已是十七歲的少年人,站在三尺高的櫃臺後,竟比那魁梧的老板還高出半截。
他雙手接過銀票,對照了票號是京中最大一家錢莊衍源後,便謝過老板告辭。
這三年裏,點心還學會了騎馬。
他從泰康行出來後,就打馬直奔和寧坊內雙鳳樓。
門前彩畫歡門重紮、紅綠杈子並紅紗梔子燈再掛,店小二站在招牌幌子下,高聲吆喝著迎門——
留在王府也是幹等,顧雲秋幹脆預下了雙鳳樓一席臨窗的雅閣。
年十四的顧雲秋照舊喜愛陶記的桂花糕,加價請小二排了一碟送來,又點了金銀牡丹餅、芙蓉春繭兩道雙鳳樓的招牌茶點。
一壺杏花蜜茶剛送到,點心就蹬蹬踏了進來。
“公子。”
“我在窗口看著你了,”顧雲秋挽袖,倒一盞花茶遞過去,“辛苦小點心啦!”
即便到了十七歲,聽著這個稱呼,點心還是難免臉熱。
他將賣榆材的詳情說了一通,從前襟內側口袋裏取出疊好的兩張銀票:“公子收好。”
六年前,顧雲秋只想著賺個三四千兩做本錢。
沒想,京中三年大疫並國喪,倒讓這批榆樹利滾利賺翻了足一倍。
加上陳家村田莊上掙的,顧雲秋手頭的閑錢也終於湊足了在京城賣個臨街二層小鋪並布置店面、置購家具的錢——
顧雲秋換了自己身上另一張銀票,分出小百兩給點心。
讓他之後拿去兌成現銀,分給那些運送木材下山的師傅們,以及報國寺內,那幾位被李從舟托付、幫忙照顧榆樹的和尚師傅。
最要緊,還有那個在小院中幫忙他們翻弄土地的雜役大叔。
“分多分少點心你自己看著辦,”顧雲秋喝下一口蜜茶,“辦好了來回我一聲就成。”
點心頷首應下。
有了銀子,顧雲秋現下要考慮的就是——
他在京中,應當先辦個什麽營生?
這問題他也想了六年有餘:
酒樓茶肆點心鋪的門檻低,但也容易蝕本,要請得到好廚子、辦得下來沽酒憑,還得做大做強做出自己的特色。
——畢竟,京城已有四五家大酒樓在同臺競爭了。
米面油糧的鋪子也容易,可這樣的鋪子講究細水長流,前期投入的成本不高,可每回賺得的銀子也不夠多,實不能解立時的燃眉之急。
剩下的布坊、玉器、藥局等等,都需專人經手。
顧雲秋身邊就只有點心、蔣叔和陳家村的幾人能調度,王府的人他又用不得,所以這些鋪子也暫時考慮不上。
思來想去,顧雲秋也沒能最終定下主意。
便想著先到和寧坊的聚寶街上存了銀票,順便在那附近幾條街上逛逛看看。
或許,能就此打開思路——
畢竟聚寶街是京城最繁華熱鬧的一條街,京城的大小錢莊都在這兒:衍源、謙益、正元、文遠……
過永固山川閣,在豐樂橋西,又是諸多雜貨面店、米鋪肉鋪所在。
而豐樂橋東一片開闊的水閣,正好毗鄰禁中高高的城墻。
晨起天還未亮,會有許多小商販出來賣攤兒,裏頭能淘到不少老貨,算是京城最有名的鬼市之一。
這般想著,顧雲秋招呼點心坐下,主仆倆簡單就著杏花蜜茶用了些吃食,就匆匆從雅閣中下。
沒想才走到一半,就聽得樓下堂內一片唏噓人聲。
而後,就是一個年輕人醉醺醺的高喊:
“你們……嗝兒,都不曉得!老子的志向!”
“大、大鵬一日同風起!我……我同你們講,老子遲早扶搖他娘個九萬裏——你們、你們懂……嗝兒屁!”
幾個跑堂和店小二都在忙不疊給客人道歉。
雙鳳樓的幾個護院正犯難地圍著那年輕人,似乎想要上去攔,偏偏年輕人手中拎著一柄利劍,弄不好、要傷人。
年輕人滿臉青色胡茬,端看年紀在二十歲上下。
顧雲秋皺了皺眉,聽見身邊人議論紛紛,說這人已在京城各大酒樓鬧了好幾天了,酒錢都是賒賬,誰管他要,他就借著酒勁舞劍。
官差來了,又咕咚一聲躺下呼呼大睡,任是誰也奈何不得。
顧雲秋正聽著,沒註意那人搖搖晃晃靠近了樓梯,下一瞬,竟撲通一下摔倒在樓梯口,斜倚擋靠在欄桿上:
“酒……誰能、給我酒喝……”
點心怕他舞刀弄劍的傷著顧雲秋,上前一步擋住:
“這位公子,勞煩借步。”
那人聽了這話卻反撒起酒瘋,他一聲大叫、雙目赤紅地看向點心:
“公、公什麽子?!老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蘇名馳!”
“誰特麽稀罕做他們龔家什麽破公、公子……”
點心困惑,有些犯難。
倒是顧雲秋一楞,忍不住脫口驚呼道:
“你、你是蘇馳?!”
——那個單槍匹馬殺到西北陣前、罵退了西戎百萬雄師,一夜之間算出承和年十五載全國賦稅總數、親自到大河盡頭治水、造水車的……
宰相蘇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