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關燈
小
中
大
杜牧
【《題烏江亭》我們也是講過的,王安石就他的這首詩寫了一首反駁的詩《烏江亭》,我記得當時我們就反對了他詩中的觀點。】
【我們再來回憶一下他的這首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他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要能懂得包羞忍恥,其實確實歷史上很多包羞忍恥的人後面都還不錯,比如說韓信遭受胯下之辱,造就了他堅毅的性格,且不論最後的結局,但他的軍功離不開曾經遭受過的挫折,還是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也是如此。】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寫的雖然是項羽的故事,但是杜牧寫的其實是自己。
他想若是自己,自己定是要扛下這恥辱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哪怕幕中女子說歷史具有必然性,但不是還有偶然性嗎?
他若選擇再來一次,至少還有機會,可是自刎之後就是斷絕了所有的計劃。
這一點上杜牧想不通,自己有什麽錯呢?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他認為項羽如果沒有自刎是可以卷土重來的,我們當時反對的就是這一點,用的是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關系來解說的,但是咱們將杜牧的經歷結合起來,其實就能夠理解他這裏為什麽這麽說了。】
【在他的心中,這個時候的他可能就是那個遭受挫折的項羽,他要做的就是繼續奮鬥,雖然很有可能是自我安慰之語,但是宣揚的就是百折不撓的精神。】
眾人想了想杜牧的經歷。
其實也能理解了。
若是他們是杜牧,他們對此還能有更好的選擇嗎?
能夠自我安慰就已經是一種勇氣了。
人的一生,最可怕的不是經歷那些大風大浪,而是在心中經歷了大風大浪,而自己去固步自封,一事無成。
其實杜牧早該邁出那一步的了,許多人想。
可是若他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他的命運如何誰也說不好,也不一定就更好了。
或許如此選擇於他而言就是最好的,至少還成就了詩名。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隨意而來的,人生中的每一刻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杜牧已經很好了。
【說到這兒,我想大家對杜牧這個人的作品可能已經有了很好的歸納了,他的詠史詩特點比較明顯,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說的不一定跟事實相符,主要表達的是他自己的感情。】
【自從到了黃州,杜牧就好像真的就幡然悔悟一樣,開始認真搞事業了,來到池州他也保持著那樣的心態,工作做得也不錯,閑暇時間也出去游玩,頗有一種“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感覺。】
多少人碌碌無為過了一生。
杜牧雖有年少放縱之時,可到底是他自己的事。
他沒有做過傷害他人之事,可不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嘛?
【在池州的郊外有一個杏花村,沒錯,杜牧的《清明》就是在這兒寫的。】
【在古代,清明節不像我們現在就是個祭拜祖先的日子,那個時候他們有很多的活動,什麽踏青郊游、蹴鞠、鬥雞等等,當然了其中也包括掃墓,但並不會讓人覺得就是個悲傷的節日,所以這首詩,整體其實還是帶著比較輕松的氛圍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首兩句看起來並不輕松,主要是“欲斷魂”三個字,而清明時節雨紛紛那是從古至今都不變的,那是節氣的問題,雨可能不大也不小,不是傾盆大雨,卻還是能讓行人狼狽的樣子,或許此中行人就有他一個。】
看到這首詩,許多人想起了蘇軾。
蘇軾的《定風波》也是突然遇雨。
不過不同的是,蘇軾自己是有種雨中天地不顧的感覺,可杜牧這……哪裏輕松了?
或許在後兩句?
【這時候他最想要的就是找個能躲雨的地方,飲上美酒一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整首詩看著簡單,也確實是個簡單的鄉村躲雨的場景,但是這其中收放自如的詩境,令人回味無窮,咱們只有代入到那個場景中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詩人的心情。】
【不大不小的雨,打破了愉快郊游的眾人的節奏,眾人可能有焦急、有煩惱、有擔心,各種覆雜的情緒,總之差不多讓先時的愉快一掃而光。】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這些年,走過了那麽多的地方。
儋州的雨是說來就來的,而且雨水十分充沛。
有時他也會因此而煩憂。
但是很多時候這風雨難以預料,與其去煩憂,不如坦然地與之共處,有時還能有著不同的感受。
【想要找地方避雨卻遍尋不得,就在這時,突然看到一個戴著鬥笠的牧童,便問起哪裏有酒家啊,這樣的雨天就適合喝點酒去去寒氣,其實古代清明節前幾天就是寒食節,眾人要吃冷食。】
【這時候,哪怕喝點冷酒,想來也是很暢快的,就像是冬天裏的冰棍。】
【牧童果然是知道的,遠遠一指便為雨中迷茫的眾人指明了方向,這裏竟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又有希望了,先時的那種愉快又重新回來了。】
幕中女子在講解詩句的時候有一個特點。
說到悲憤時,她的語句會隨之沈重,說到愉快時,她的語氣也能輕快起來。
就這首詩,她從一開始講到最後那語氣就變了好幾個調子。
所以眾人很快就明白了她所說的這首詩的收放自如,也難為她如此賣力的表演了。
【不知道我這樣的解釋大家能不能與我共情,反正我個人是挺喜歡這首詩的,而且我覺得杜牧後期的詩都比較有特點,比他前期的詩更成熟,這種成熟主要體現在詩歌所表達的情感的豐富性上。】
【不管是他懷才不遇的詩,還是追悔往昔的詩,亦或是他欣賞風景的詩,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一個成長後的心態成熟的杜牧,他已經能夠平淡地看待眼前的世界,遇到挫折也能夠想辦法重拾希望,而不是像前期那樣總是訴苦。】
【當然了,訴苦並沒有錯,只不過我更加欣賞後面的杜牧罷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掃了一眼跟在自己身邊的幾個姑娘。
她想,幕中女子說得對,都是會成熟的,不管是她或是趙明誠,亦或是這些姑娘們。
他們的成熟大多數是來自於生活的磋磨。
人的一生,本就不可能沒有挫折,如今她幫著這幾位姑娘,也不可能讓她們完全避免挫折,可是只要能減少她們的一些苦痛,然後再讓她們去幫助更多的人,那她也就知足了。
而她們終將遇到的挫折便會使得她們更加成熟。
【後來的十年時間,杜牧輾轉各地做官,又回到京中,因為京官工資低,請求外放,後來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杜牧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誥,回到長安他修整樊川別墅,在別墅中以文會友,這時候他已經是快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了,他也不再去強求,該做什麽做什麽,知道無能為力的事也不會再去做,哪怕看著唐朝走向衰敗。】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心情有些覆雜。
明明他的情況與這杜牧相差甚遠。
但是也不知為什麽,這一刻他仿佛穿越時空明白了杜牧。
一個國家走向衰亡,痛苦的不是只有帝王大臣,還有這些或許他從來都沒有關註到的人物。
他既然坐到這個位置上,確實該行這個位置該做的事情。
不能等到無法挽回再後悔,杜牧人到中年方能悔悟,他如何又不行?
至於能不能做到,那至少是要試了才知道。
【並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他清楚了自己無能為力,於是他選擇做好自己,公元852年,大中六年,杜牧病逝,時年五十歲。】
什麽?
李商隱和溫庭筠同時驚呼。
杜牧竟在今年就要逝世了。
不僅是他們,所有此時空的人都驚了。
怎會如此突然?
許多與杜牧相識的人還想著上前攀交一番,這實在令人心痛。
只聽聞杜牧病重,沒想到竟是重到如此程度了。
【他死前燒文,大概是想讓自己陪著這唐朝消逝,失去了那些手稿十分可惜,還好他的外甥會抄他的詩文,所以流傳下來了一些,讓我們也了解到一個鮮活的杜牧。】
【杜牧這一生雖然沒有什麽大的政治建樹,但是他活了屬於自己的一生,見過許多人,走過許多路,留下了如此多的屬於他又屬於我們的優秀作品,他的一生是精彩的。】
杜牧有些恍然。
他就要離世了。
其實也算不得什麽,自己不早就想好了嗎?
死前若是能聽幕中女子說一說自己也就知足了,如今聽到了,知道了還有人懂自己。
這不就足夠了嗎?
【接下來呢,我們來看一下預告,下一期視頻解說的這個人他比較特別,之所以說他特別呢,是因為他的著名的作品只有兩三篇,但是呢咱們從小就會接觸到他的作品,據統計,在他的作品中給我們貢獻的成語一共有兩百多個。】
這樣的評價眾人還是第一次聽到。
聽起來似乎很厲害的樣子。
不知是個什麽樣的人。
【說到這兒,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了,下一期視頻我要講的就是寫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步紀傳體通史《史記》的司馬遷。】
【談及歷史,總是繞不開司馬遷的,從咱們這個專題的視頻就能看得出來,司馬遷貫穿始終。】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也是一驚。
這潑天的富貴終於輪到大漢朝了。
雖然他也有些緊張,畢竟如此一來是好的壞的都要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了。
一方面他害怕被人談及自己的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一方面他也害怕聽到什麽自己被隱瞞的事情。
不過終究算是好事吧。
如今才知道,坦坦蕩蕩多麽重要。
【而我們說司馬遷特別,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有些人認為《史記》並不算是文學,作為中國二十四史之一的《史記》,它無疑是一部史學著作,放眼古今中外,凡研究歷史都不可能不了解的一部巨作,但咱們百度一下,看文學的定義,上面寫到“當文字不單單用來記錄(史書、新聞報道、科學論文等)……”①那這裏《史記》只是單單地記錄歷史嗎?答案毋庸置疑是否定的。】
這什麽啊?
後世竟將這些東西分得這麽細嗎?
何必如此?
【至少說在咱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裏,《史記》它是屬於史傳文學,是具有文學性的,而且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的。】
【魯迅先生更是將其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班固此時也正在奮筆疾書。
他不明白,自己寫得這般詳實,為何會比不上《史記》呢?
明明他是對照著《史記》查漏補缺,難道是自己哪處沒有對?
【那《史記》到底有什麽特別的呢,這是我們下期視頻的重點,我大概會從它的人物刻畫和真實的歷史兩個方面來講解,其中肯定會講到一些有爭議的地方,我盡量客觀,如果大家不能接受的話,就跳過下期視頻,咱們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最主要的還是愛與和平,為了別人吵架,不值當。】
【從小我們就聽說過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聽過但許多人都不知道它出自何處,正是咱們司馬遷的另一部作品《報任安書》,它在我的心裏就跟陳子昂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和白居易的《與元九書》一樣,雖然都只是書信,但卻都同等的重要。】
許多人一聽到這樣的話,當即做好了打算。
他們得回去好好地把自己的書信都保留起來,可不能丟了。
這些放到後世那可能就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但也有些漢以前的人對司馬遷這話產生了深深的感觸。
或重於泰山,說得沒錯,人固有一死,自然應該死得有價值。
【這封信中,司馬遷闡述了他自己為何甘願遭受腐刑的心路歷程,也講述了他創作《史記》的宗旨“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劉徹:“……”
這心路歷程一定有包括對他的憎恨吧。
他就知道,一切都不會有那麽輕松。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部不得不說的作品,那就是《悲士不遇賦》,從這個名字來看,咱們就能看得出來它不同於漢代那些富麗堂皇的大賦,而是一篇抒情賦。】
悲士不遇,一看就又是針對他的。
劉徹也開始反思,其實他早有這些想法了。
那些後世的人寫那些壯志未酬的詩句,大多是當時的帝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那自己也是如此嗎?
【司馬遷的這三部作品我們都可以圍繞著一個“悲”字來進行解說,而他的悲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他所遭受的腐刑,但是呢,其本質是來自於當時漢武帝時期當政者的專斷橫暴或者說是他認為的當政者的專斷橫暴,當然了,咱們這也不是為了黑漢武帝哈,漢武帝是個了不起的皇帝,其成就也是很大的,但他的成就是他,他在某些方面的專斷橫暴也是他,我們是不能有歷史虛無主義的,歷來對於他的評價,那都是毀譽參半的,咱們客觀對待啊,我真是,求生欲滿滿了,當然了,《史記》中司馬遷有沒有夾帶私貨表達自己對漢武帝的不滿呢,這個我們還要從作品中去分析。】
這是什麽意思?
劉徹有些不解,是否是說司馬遷的作品中還有刻意抹黑自己的內容?
另一邊,司馬遷父子自然也看到了這樣的評價,兩人都驚呆了,這……
“這可如何是好?”司馬談心如死灰地看著自己寄予厚望的兒子,“你可真是糊塗啊!”
“這不可能!”司馬遷早前也知道了自己會被處以腐刑的事,也沒想在書中抹黑陛下啊。
可是幕中女子分明就是這意思。
難道……難道是因為如今自己沒有切實體會腐刑之痛?
等真正體會到就會那般恨?
畢竟他現在也沒有女子所說的那麽悲的感覺。
【不過在看待歷史時,有一句話我們可以時常放在腦子裏,那就是劉勰在評論曹丕和曹植時說過的那句“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縱觀歷史,很多時候都是如此的。】
這話更是肯定了大家的猜測。
或許司馬遷遭受腐刑有什麽隱情,大家放大了他的痛,卻忽視了他的錯。
是這樣嗎?
司馬遷開始害怕,陛下確實可怕,說不定不用等腐刑,就憑女子這話,自己可能就會被定罪了。
【不過即便《史記》是創作於司馬遷遭受腐刑之前,但他的作品也沒有前後期的那種割裂感,當然,後期肯定也是有增刪修改的吧。】
【然後根據當時的背景結合他的經歷,讓他在漫天頌揚帝王功德的漢大賦中創作出了這麽一部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著作。】
如此一說,許多的人倒是又對司馬遷敬重了幾分。
到底有多少人能做到啊?
在他那樣的情況下,還能完成如此巨著,能有些怨氣也不是不能理解吧,況且其實眾人也並未在書中看到多少他對漢朝的怨氣。
而那些對悲情人物的惋惜就更加正常了。
英雄相惜,有何錯?
【《史記》中所蘊含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以至於可能都讓我們忽視了司馬遷這個人以及他的才華,但是他的《史記》又是那麽的有魅力,讓我們無法不沈浸其中。】
【讓我們一起期待下期視頻吧,記得一鍵三連哦。】
①當文字不單單用來記錄(史書、新聞報道、科學論文等),而被賦予其他思想和情感,並具有了藝術之美,才可稱為文學藝術。——百度百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題烏江亭》我們也是講過的,王安石就他的這首詩寫了一首反駁的詩《烏江亭》,我記得當時我們就反對了他詩中的觀點。】
【我們再來回憶一下他的這首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他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要能懂得包羞忍恥,其實確實歷史上很多包羞忍恥的人後面都還不錯,比如說韓信遭受胯下之辱,造就了他堅毅的性格,且不論最後的結局,但他的軍功離不開曾經遭受過的挫折,還是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也是如此。】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寫的雖然是項羽的故事,但是杜牧寫的其實是自己。
他想若是自己,自己定是要扛下這恥辱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哪怕幕中女子說歷史具有必然性,但不是還有偶然性嗎?
他若選擇再來一次,至少還有機會,可是自刎之後就是斷絕了所有的計劃。
這一點上杜牧想不通,自己有什麽錯呢?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他認為項羽如果沒有自刎是可以卷土重來的,我們當時反對的就是這一點,用的是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關系來解說的,但是咱們將杜牧的經歷結合起來,其實就能夠理解他這裏為什麽這麽說了。】
【在他的心中,這個時候的他可能就是那個遭受挫折的項羽,他要做的就是繼續奮鬥,雖然很有可能是自我安慰之語,但是宣揚的就是百折不撓的精神。】
眾人想了想杜牧的經歷。
其實也能理解了。
若是他們是杜牧,他們對此還能有更好的選擇嗎?
能夠自我安慰就已經是一種勇氣了。
人的一生,最可怕的不是經歷那些大風大浪,而是在心中經歷了大風大浪,而自己去固步自封,一事無成。
其實杜牧早該邁出那一步的了,許多人想。
可是若他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他的命運如何誰也說不好,也不一定就更好了。
或許如此選擇於他而言就是最好的,至少還成就了詩名。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隨意而來的,人生中的每一刻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杜牧已經很好了。
【說到這兒,我想大家對杜牧這個人的作品可能已經有了很好的歸納了,他的詠史詩特點比較明顯,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說的不一定跟事實相符,主要表達的是他自己的感情。】
【自從到了黃州,杜牧就好像真的就幡然悔悟一樣,開始認真搞事業了,來到池州他也保持著那樣的心態,工作做得也不錯,閑暇時間也出去游玩,頗有一種“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感覺。】
多少人碌碌無為過了一生。
杜牧雖有年少放縱之時,可到底是他自己的事。
他沒有做過傷害他人之事,可不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嘛?
【在池州的郊外有一個杏花村,沒錯,杜牧的《清明》就是在這兒寫的。】
【在古代,清明節不像我們現在就是個祭拜祖先的日子,那個時候他們有很多的活動,什麽踏青郊游、蹴鞠、鬥雞等等,當然了其中也包括掃墓,但並不會讓人覺得就是個悲傷的節日,所以這首詩,整體其實還是帶著比較輕松的氛圍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首兩句看起來並不輕松,主要是“欲斷魂”三個字,而清明時節雨紛紛那是從古至今都不變的,那是節氣的問題,雨可能不大也不小,不是傾盆大雨,卻還是能讓行人狼狽的樣子,或許此中行人就有他一個。】
看到這首詩,許多人想起了蘇軾。
蘇軾的《定風波》也是突然遇雨。
不過不同的是,蘇軾自己是有種雨中天地不顧的感覺,可杜牧這……哪裏輕松了?
或許在後兩句?
【這時候他最想要的就是找個能躲雨的地方,飲上美酒一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整首詩看著簡單,也確實是個簡單的鄉村躲雨的場景,但是這其中收放自如的詩境,令人回味無窮,咱們只有代入到那個場景中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詩人的心情。】
【不大不小的雨,打破了愉快郊游的眾人的節奏,眾人可能有焦急、有煩惱、有擔心,各種覆雜的情緒,總之差不多讓先時的愉快一掃而光。】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這些年,走過了那麽多的地方。
儋州的雨是說來就來的,而且雨水十分充沛。
有時他也會因此而煩憂。
但是很多時候這風雨難以預料,與其去煩憂,不如坦然地與之共處,有時還能有著不同的感受。
【想要找地方避雨卻遍尋不得,就在這時,突然看到一個戴著鬥笠的牧童,便問起哪裏有酒家啊,這樣的雨天就適合喝點酒去去寒氣,其實古代清明節前幾天就是寒食節,眾人要吃冷食。】
【這時候,哪怕喝點冷酒,想來也是很暢快的,就像是冬天裏的冰棍。】
【牧童果然是知道的,遠遠一指便為雨中迷茫的眾人指明了方向,這裏竟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又有希望了,先時的那種愉快又重新回來了。】
幕中女子在講解詩句的時候有一個特點。
說到悲憤時,她的語句會隨之沈重,說到愉快時,她的語氣也能輕快起來。
就這首詩,她從一開始講到最後那語氣就變了好幾個調子。
所以眾人很快就明白了她所說的這首詩的收放自如,也難為她如此賣力的表演了。
【不知道我這樣的解釋大家能不能與我共情,反正我個人是挺喜歡這首詩的,而且我覺得杜牧後期的詩都比較有特點,比他前期的詩更成熟,這種成熟主要體現在詩歌所表達的情感的豐富性上。】
【不管是他懷才不遇的詩,還是追悔往昔的詩,亦或是他欣賞風景的詩,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一個成長後的心態成熟的杜牧,他已經能夠平淡地看待眼前的世界,遇到挫折也能夠想辦法重拾希望,而不是像前期那樣總是訴苦。】
【當然了,訴苦並沒有錯,只不過我更加欣賞後面的杜牧罷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掃了一眼跟在自己身邊的幾個姑娘。
她想,幕中女子說得對,都是會成熟的,不管是她或是趙明誠,亦或是這些姑娘們。
他們的成熟大多數是來自於生活的磋磨。
人的一生,本就不可能沒有挫折,如今她幫著這幾位姑娘,也不可能讓她們完全避免挫折,可是只要能減少她們的一些苦痛,然後再讓她們去幫助更多的人,那她也就知足了。
而她們終將遇到的挫折便會使得她們更加成熟。
【後來的十年時間,杜牧輾轉各地做官,又回到京中,因為京官工資低,請求外放,後來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杜牧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誥,回到長安他修整樊川別墅,在別墅中以文會友,這時候他已經是快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了,他也不再去強求,該做什麽做什麽,知道無能為力的事也不會再去做,哪怕看著唐朝走向衰敗。】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心情有些覆雜。
明明他的情況與這杜牧相差甚遠。
但是也不知為什麽,這一刻他仿佛穿越時空明白了杜牧。
一個國家走向衰亡,痛苦的不是只有帝王大臣,還有這些或許他從來都沒有關註到的人物。
他既然坐到這個位置上,確實該行這個位置該做的事情。
不能等到無法挽回再後悔,杜牧人到中年方能悔悟,他如何又不行?
至於能不能做到,那至少是要試了才知道。
【並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他清楚了自己無能為力,於是他選擇做好自己,公元852年,大中六年,杜牧病逝,時年五十歲。】
什麽?
李商隱和溫庭筠同時驚呼。
杜牧竟在今年就要逝世了。
不僅是他們,所有此時空的人都驚了。
怎會如此突然?
許多與杜牧相識的人還想著上前攀交一番,這實在令人心痛。
只聽聞杜牧病重,沒想到竟是重到如此程度了。
【他死前燒文,大概是想讓自己陪著這唐朝消逝,失去了那些手稿十分可惜,還好他的外甥會抄他的詩文,所以流傳下來了一些,讓我們也了解到一個鮮活的杜牧。】
【杜牧這一生雖然沒有什麽大的政治建樹,但是他活了屬於自己的一生,見過許多人,走過許多路,留下了如此多的屬於他又屬於我們的優秀作品,他的一生是精彩的。】
杜牧有些恍然。
他就要離世了。
其實也算不得什麽,自己不早就想好了嗎?
死前若是能聽幕中女子說一說自己也就知足了,如今聽到了,知道了還有人懂自己。
這不就足夠了嗎?
【接下來呢,我們來看一下預告,下一期視頻解說的這個人他比較特別,之所以說他特別呢,是因為他的著名的作品只有兩三篇,但是呢咱們從小就會接觸到他的作品,據統計,在他的作品中給我們貢獻的成語一共有兩百多個。】
這樣的評價眾人還是第一次聽到。
聽起來似乎很厲害的樣子。
不知是個什麽樣的人。
【說到這兒,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了,下一期視頻我要講的就是寫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步紀傳體通史《史記》的司馬遷。】
【談及歷史,總是繞不開司馬遷的,從咱們這個專題的視頻就能看得出來,司馬遷貫穿始終。】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也是一驚。
這潑天的富貴終於輪到大漢朝了。
雖然他也有些緊張,畢竟如此一來是好的壞的都要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了。
一方面他害怕被人談及自己的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一方面他也害怕聽到什麽自己被隱瞞的事情。
不過終究算是好事吧。
如今才知道,坦坦蕩蕩多麽重要。
【而我們說司馬遷特別,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有些人認為《史記》並不算是文學,作為中國二十四史之一的《史記》,它無疑是一部史學著作,放眼古今中外,凡研究歷史都不可能不了解的一部巨作,但咱們百度一下,看文學的定義,上面寫到“當文字不單單用來記錄(史書、新聞報道、科學論文等)……”①那這裏《史記》只是單單地記錄歷史嗎?答案毋庸置疑是否定的。】
這什麽啊?
後世竟將這些東西分得這麽細嗎?
何必如此?
【至少說在咱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裏,《史記》它是屬於史傳文學,是具有文學性的,而且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的。】
【魯迅先生更是將其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班固此時也正在奮筆疾書。
他不明白,自己寫得這般詳實,為何會比不上《史記》呢?
明明他是對照著《史記》查漏補缺,難道是自己哪處沒有對?
【那《史記》到底有什麽特別的呢,這是我們下期視頻的重點,我大概會從它的人物刻畫和真實的歷史兩個方面來講解,其中肯定會講到一些有爭議的地方,我盡量客觀,如果大家不能接受的話,就跳過下期視頻,咱們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最主要的還是愛與和平,為了別人吵架,不值當。】
【從小我們就聽說過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聽過但許多人都不知道它出自何處,正是咱們司馬遷的另一部作品《報任安書》,它在我的心裏就跟陳子昂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和白居易的《與元九書》一樣,雖然都只是書信,但卻都同等的重要。】
許多人一聽到這樣的話,當即做好了打算。
他們得回去好好地把自己的書信都保留起來,可不能丟了。
這些放到後世那可能就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但也有些漢以前的人對司馬遷這話產生了深深的感觸。
或重於泰山,說得沒錯,人固有一死,自然應該死得有價值。
【這封信中,司馬遷闡述了他自己為何甘願遭受腐刑的心路歷程,也講述了他創作《史記》的宗旨“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劉徹:“……”
這心路歷程一定有包括對他的憎恨吧。
他就知道,一切都不會有那麽輕松。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部不得不說的作品,那就是《悲士不遇賦》,從這個名字來看,咱們就能看得出來它不同於漢代那些富麗堂皇的大賦,而是一篇抒情賦。】
悲士不遇,一看就又是針對他的。
劉徹也開始反思,其實他早有這些想法了。
那些後世的人寫那些壯志未酬的詩句,大多是當時的帝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那自己也是如此嗎?
【司馬遷的這三部作品我們都可以圍繞著一個“悲”字來進行解說,而他的悲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他所遭受的腐刑,但是呢,其本質是來自於當時漢武帝時期當政者的專斷橫暴或者說是他認為的當政者的專斷橫暴,當然了,咱們這也不是為了黑漢武帝哈,漢武帝是個了不起的皇帝,其成就也是很大的,但他的成就是他,他在某些方面的專斷橫暴也是他,我們是不能有歷史虛無主義的,歷來對於他的評價,那都是毀譽參半的,咱們客觀對待啊,我真是,求生欲滿滿了,當然了,《史記》中司馬遷有沒有夾帶私貨表達自己對漢武帝的不滿呢,這個我們還要從作品中去分析。】
這是什麽意思?
劉徹有些不解,是否是說司馬遷的作品中還有刻意抹黑自己的內容?
另一邊,司馬遷父子自然也看到了這樣的評價,兩人都驚呆了,這……
“這可如何是好?”司馬談心如死灰地看著自己寄予厚望的兒子,“你可真是糊塗啊!”
“這不可能!”司馬遷早前也知道了自己會被處以腐刑的事,也沒想在書中抹黑陛下啊。
可是幕中女子分明就是這意思。
難道……難道是因為如今自己沒有切實體會腐刑之痛?
等真正體會到就會那般恨?
畢竟他現在也沒有女子所說的那麽悲的感覺。
【不過在看待歷史時,有一句話我們可以時常放在腦子裏,那就是劉勰在評論曹丕和曹植時說過的那句“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縱觀歷史,很多時候都是如此的。】
這話更是肯定了大家的猜測。
或許司馬遷遭受腐刑有什麽隱情,大家放大了他的痛,卻忽視了他的錯。
是這樣嗎?
司馬遷開始害怕,陛下確實可怕,說不定不用等腐刑,就憑女子這話,自己可能就會被定罪了。
【不過即便《史記》是創作於司馬遷遭受腐刑之前,但他的作品也沒有前後期的那種割裂感,當然,後期肯定也是有增刪修改的吧。】
【然後根據當時的背景結合他的經歷,讓他在漫天頌揚帝王功德的漢大賦中創作出了這麽一部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著作。】
如此一說,許多的人倒是又對司馬遷敬重了幾分。
到底有多少人能做到啊?
在他那樣的情況下,還能完成如此巨著,能有些怨氣也不是不能理解吧,況且其實眾人也並未在書中看到多少他對漢朝的怨氣。
而那些對悲情人物的惋惜就更加正常了。
英雄相惜,有何錯?
【《史記》中所蘊含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以至於可能都讓我們忽視了司馬遷這個人以及他的才華,但是他的《史記》又是那麽的有魅力,讓我們無法不沈浸其中。】
【讓我們一起期待下期視頻吧,記得一鍵三連哦。】
①當文字不單單用來記錄(史書、新聞報道、科學論文等),而被賦予其他思想和情感,並具有了藝術之美,才可稱為文學藝術。——百度百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