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關燈
小
中
大
司馬遷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百姓們都不知發生了什麽,只聽聞屈原投奔了秦國,反了。
大王與公子們全部被秦國人控制,郢都也一夕之間被秦國占領。
那些在秦國交流的其他諸侯國的人和百姓瑟瑟發抖,生怕殘暴的秦國會做出什麽歹事來。
然而他們並沒有那麽做,只是就如此控制著。
人們預感不好,卻也沒辦法,幾日過去大家慢慢地也敢出門了。
他們不明白那樣的屈原為何會謀反,可是他那般神通,若不是他謀反,秦國又豈能輕易地到這郢都城中來。
不過,雖然大部分的百姓們都想得簡單,卻不是所有人都這麽想。
那些其他諸侯國多多少少有些謀臣,他們早已經察覺到了不對。
之前屈原的風頭太盛了,百姓們幾乎神化了他。
而他們這些人,甚至一度有些嫉妒,可漸漸地,眾人也都發現了不對的地方。
竟有人說屈原是天命所歸,怎麽能如此說一個臣子呢?
果不其然,楚王開始猜疑屈原,這正是眾人想看到的。
但是卻少有人想到這竟是秦國人的陰謀,如今秦國不費一兵一卒就控制了郢都,這時候他們再向天下人解釋,有多少人能信呢?
也只能道句秦國陰險,就乖乖地縮回了自己的國家。
既然秦國開始動手了,那他們就不會止步於此。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劉備一行人個個面如土色。
巨幕帶來的消息已經無法振奮他們了,他們已經要敗了。
在武力上,他們本就不是曹操的對手。
如今人才聚集鄴城,而曹丕又善待君民,他們的優勢也沒有了。
再加上巨幕的預言,註定了他們沒辦法走曹植的科舉路,而在戰場上面對士氣大漲的曹軍,他們的士兵萎靡不振,更是有許多人倒戈。
眾人怎麽也沒想到一個科舉能改變那麽多。
但是他們也早該想到,早在巨幕預言是曹家得了天下之後,他們就已經輸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登基是眾望所歸的事情。
一開始還有許多人因為玄武門之事對李世民不滿,可是如今,誰還能說什麽?
那可是千古一帝啊。
他們大唐,能遇上這麽一位皇帝,他們還有什麽不樂意的?
他們只想著貞觀之治快點到來,讓他們早日見見這大唐的盛世。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看著自己的後輩們,有些頭疼。
最後她嘆息一聲,還是準備叫人去將李隆基請回來。
與其指望這些看著就沒希望的後輩,不如早早地培養李隆基。
李隆基的荒唐在於他成功之後的自滿,如今得了巨幕預言,武則天不相信他還會如此做。
但是武則天也不會讓他輕易地就得到自己的位置。
她得讓對方按她說的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終於再一次見到了李白,終於見到了杜甫,終於見到了李白、杜甫和王維三個人同時站在自己的面前。
對於三人的安排是他早就想好的。
他們其實都不是最適合官場的,既然不適合,那為何要強求?
國子監同樣也十分重要。
但是如今面對他三人,李隆基卻又有些說不出口。
國子監雖算不得什麽不好的去處,但歷來也不是個最好的去處。
他擔心如今這三人聽了巨幕便更不願意配合自己,如此不僅自己的顏面受損,還會損失三個人才。
所以即便再怕被拒絕,李隆基又沒隨意下旨,而是單獨召見了三人。
如此,誠心足了,勝算可會大一些。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三人竟是一口應了下來,就連自己想讓李白在鴻臚寺掛職對方也沒有拒絕。
李隆基一下不知作何反應了。
當真是他的誠心感動了上天嗎?
他的誠心有沒有感動上天,三人並不知道,但是他的罪己詔以及他此時的態度確實感動了三人。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三人同樣知道國子監的重要性。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和元稹拒絕了聖人要給他們升官的提議。
並非他們拿喬,或想獲得什麽名利。
而是他們商量之後,決定去地方上走一圈,更加了解百姓如今的生活,以創作更好的詩作。
創作更好的詩作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希望可以影響更多的人,以他們如今的名聲,也委實不需要更大的名聲了,也好讓聖人知道人才的不易。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病重,閉門謝客。
連宮裏來的人也沒有見,最後只有太醫得以見上一面。
然而看了他的身子,也只是嘆息著開了些調養的藥並沒多說什麽就離開了。
府中的人皆是死氣沈沈的,倒是杜牧自己不疾不徐,撐著病體將自己所作的詩文全部翻了出來。
眾人不敢提,他若想燒了,他們雖覺可惜,但還是要尊重他的意思。
然而他卻沒有那麽做,只叫人好好收起來,便閉目養神去了。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自從上次處置了一批偽造告首狀的人之後,情況就慢慢地好了起來。
王安石其實並不怎麽安心,他怕事情總會沿著原有的軌跡去發展。
然而當他突發奇想回了一趟金陵,在路上看到許多百姓商人卻是吃了一驚。
雖說他以往並沒有太過於關註這些,但是也知道許多商人壓價,或者是以好充次,但是這次再沒有見到過那種事情,幾乎都是明碼標價。
“老板,為何要把這些價格標出來?”
明碼標價自然是很好的,那樣再有什麽壓價、擡價的就不那麽容易被人接受了。
可是這樣一來勢必會觸及到有些人的利益,對於這些商人而言那是極其不容易的,他有些擔心,這應該由他們來規定才是。
然而他們並沒有做出這樣的規定。
“人人都說我們商人是最奸詐的,所以大家就商量著把價格標出來,大家自然就更好對比了。”
“是啊,都看不起我們商人,我們可不想背上亡國罪人的名聲。”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倒是少有對現狀不滿的。
聽得王安石一陣心酸。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這些日子辛棄疾明白了,不是他上了戰場就一定能收回失地的。
金人不是紙老虎,他也不是神。
但是他不後悔,男兒就是應該如此奮鬥,而且如今他們也不是毫無勝算,因為大家的抗戰熱情空前高漲,朝廷又大力支持,勝利指日可待。
清朝。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借詩文扳倒對手失敗之後,許多人也明白了皇上說的不在乎可能是真的不再用文字來束縛他們了。
但是許多人還是不敢相信,甚至覺得皇上可能在放長線釣大魚。
直到有一日,一文中寫到“再次窺見光明”這樣的話被放到皇上面前,皇上卻依舊沒搭理,眾人才明白了。
可能他們的光明是真的到了。
新城。
新一期的視頻差點讓何三月原地去世。
要查的資料太多,她有點吃不消了,再加上準備接下來的直播,實在有些艱難。
好在熬了幾天終於把這期的視頻趕了出來。
一上傳她就直接睡了過去,並沒有看到電腦屏幕上出現的那個再次出現的奇怪畫面。
“恭喜你完成任務,獲得扭轉乾坤技能,時光的齒輪正在慢慢轉動,敬請期待。”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司馬遷父子擔心了好幾日,然而卻並沒有等來陛下的問責。
即便是在朝會之時,對於巨幕一事,也是閉口不提。
不僅是陛下,就連朝臣也是如此。
大家都不知道接下來的事態是如何發展的,所以即便是平日裏與司馬談父子關系並不怎麽好的大臣也什麽都沒說,仿佛巨幕之事從未存在。
劉徹每日朝會也都快快結束,他不想下次巨幕出現是眾人一起看。
因為他不保證他能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然而,天不遂人願。
這日,朝會才開始不久,他甚至還沒想好什麽時候退朝好,熟悉的樂聲已經響了起來。
【hello,大家好,這裏是熱愛古代文化的三月,好久不見,今天的視頻給大家帶來的是發憤著書的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多被稱為“太史公”,大約出生在漢景帝和漢武帝的某個時期,咱們且認為是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吧。】
幕中女子對於歷史不確定的地方也蠻多的,眾人已經習以為常。
但是令眾人奇怪的是,每當她說起什麽詳細的事情,眾人還是會忍不住地相信,並且是深信不疑。
【司馬遷的父親名司馬談是武帝時期的太史令,他博聞強識,終生夙願就是寫一本通史,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所以說咱們要說《史記》就絕對不能忽視了這位偉大的父親,若是沒有司馬談,也不會有《史記》。】
【因為父親的緣故,司馬遷從小就讀了很多的書,後來司馬談去長安做太史令,司馬遷就在家裏放牧種田,從這裏來看,司馬遷的家庭條件並不是特別好的。】
能得到幕中女子這樣的誇讚,整個大漢朝也沒有幾個。
朝堂之上,許多人看向司馬談的眼神都帶上了羨慕之色。
即便前些天他們都以為司馬談父子可能會被問罪的。
【後來,年紀稍微大了一點之後,司馬遷就去了長安和父親在一起,這個時候他讀書已經讀得很多了,但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書讀得夠多,路卻走得不夠,他父親就讓他出去游歷,於是他便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游歷。】
幕中女子講了這如此多的文人,似乎除卻那個亡國之君,許多人都有游歷或者是宦游的經歷。
而那個什麽南唐的亡國之君,卻是從一個養尊處優的國君去到另一個國家當了階下囚,這經歷不可謂不傳奇。
游歷已經成了許多人的畢生計劃之一,故而談到司馬遷的游歷路線,眾人也都認真看著。
幕中女子次次展示地圖,也讓許多人知道了自己如今大概身處何地。
也有許多人向往著幕中女子展示之外的世界。
世界之大,實在是令他們驚嘆。
【這一次游歷,司馬遷的路線是從西南出發的,從陜西到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山東、河南再回到陜西,而這些地方都有什麽樣的歷史呢?】
【湖北,楚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地界,他所去的江陵也就是如今的荊州更是當時楚國都城郢都,而湖南有屈原放逐之地汨羅,江西,春秋時吳、越、楚三國爭的地方,江蘇,吳國之地,山東,孔子故鄉,齊魯文化,河南,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都在這個地方。】
唯一可惜的就是,幕中女子每次說到這些的時候都說得太快了。
他們都沒有辦法很快地反應,只能等著下來之後看旁人記下來的信息。
這記錄就難免有誤差,有些時候眾人拿著差距頗大的記錄都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是少數服從多數了。
【後來回到長安,司馬遷就開始做官,起初任郎中,這個官很小,但是相當於漢武帝近身隨從,應該是比較有前途的,沒過多久,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司馬遷就被派去出使西南,這算是他的第二次游歷,這次走的就是巴蜀、雲南等地。】
巴蜀之地成了許多文人最為向往的地方之一。
不管在什麽年代,巴蜀其實都不是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似乎卻成為了許多著名文人的必去之地,他們這些人自然是不可能錯過的。
他們倒是想看看,那地方到底有何魅力。
【第二年,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泰山封禪,這個時候的漢武帝經過完全掌權,鞏固朝中地位,再到四方征戰,又鞏固了大漢地位,他封禪泰山沒有任何人反對,大家反而都引以為榮,司馬談也是如此。】
泰山封禪。
聽到這樣的誇讚,饒是平日裏聽慣了奉承的漢武帝也有些飄了。
連帶著看司馬談父子也順眼了不少。
心中想著,只要他二人別太過分,那自己自然也不會怪罪他們。
【但是這個時候的司馬談卻因為病重沒能夠親眼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於是他把任務交給了司馬遷,在讓司馬遷幫他見證歷史的同時也交給了司馬遷一個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編撰歷史,而這時候的司馬遷已經成為了太史令。】
司馬遷不著痕跡地皺了皺眉。
如今瞧著父親還很康健,為何會病重呢?
回去定是要請大夫看看。
【於是經過準備,從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開始,司馬遷開始創作《史記》,歷時十四年,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全書完成。】
【而對於司馬遷創作《史記》產生影響的因素,除了他的父親的教導、他的三次游歷,還有他在長安結識的一些人,和他最重要的腐刑經歷。】
又一次提到腐刑,朝中眾人都有些尷尬。
這樣的罪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卻並不多見。
本來他們羨慕著司馬遷能有這樣的成就,可一想著他的成就是用腐刑換來的,眾人就心情覆雜。
【作為皇帝身邊的官員,他自然認識許多人,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有兩個,一個是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第二個是孔子後人孔安國,從這兒咱們就能猜測,《史記》中肯定是蘊含了豐富的儒家思想的。】
這可沒什麽問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既然陛下推崇儒術,那司馬遷信奉儒家,誰也挑不出錯來。
只是這幕中女子似乎對儒家學說有些意見,這司馬遷怕是要被說了。
眾人覺得或許陛下也會因此發怒。
在場中其實許多人都是遍讀百家的,他們覺得許多學說中都有可以學習的點,若是幕中女子的話能讓陛下重新考慮獨尊儒術的事情,當也是好事。
【而他的腐刑經歷我們也講過,源自於李陵降匈奴,李陵本是詐降,但是消息傳回長安,所有人都不為李陵說話,這是為什麽呢?】
這事情提過很多次了。
陛下的形象其實在很多百姓的心中都不如從前了。
雖然陛下帶著大漢走向了一條不錯的道路,但是陛下也並不是完美的。
他窮兵黷武,他苛待大臣,他是一個好皇帝,但卻也不是一個最好的皇帝。
然而朝堂上,眾人眼觀鼻,鼻觀心,就連眼神都不敢亂瞥,這事情顯然不是那麽簡單的。
先時女子提到時許多人就想說了,如果真是所有人都不為李陵說話,那肯定是李陵有問題。
畢竟總不能整個朝堂的人都看著陛下的反應說話,都不出言勸諫。
難不成整個大漢就他司馬遷一個忠臣,這不是說笑嗎?
【首先第一個原因在於漢武帝,人一旦成功了,他不可避免地就會自負,自負之後就有點不喜歡聽勸告,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是做得比較好的,再者漢武帝這個人本來就不是一個多慈善的人,他有他的一套思想準則,他最大的理想大概就是讓這世上再沒有匈奴,甚至就是王者無外,天下統一,但是受到現實因素,以及漢武帝那時候的人們的眼界的影響,並沒有能夠實現,也很難實現。】
眾人眼睜睜地看著陛下因為幕中女子的這話臉沈了下去。
也是,一向驕傲的陛下怎麽能忍受這樣的否定呢?
這幕中女子,說話實在是太直了。
她倒是好,在幕中說了就說了,陛下不能把她怎麽樣,遭殃的可是他們這些人啊!
劉徹沒有去管自己手底下這群心思精明的大臣。
他只是在想,沒有實現的是什麽。
是再沒有匈奴,還是王者無外?
而現實因素又是什麽?
他們的眼界又是如何的?
【但是漢武帝他是有信心的,他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認為漢朝就是天下,但是早在他掌權的時候,羅馬已經迅速發展,那個時候兩邊都無暇他顧,所以也沒有誰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統一。】
羅馬?
他們聽到了什麽?
是他們不知道的一個全新的地方嗎?
快速發展的外邦?
如今除了大秦國,還有比較強大的國家嗎?
還是說這個大秦國就是女子說的羅馬呢?
【不過這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還是漢武帝的心態,他自負的性格以及他毫不心慈手軟的手段讓手底下的人懂得了看他的臉色行事,他憤怒了,手底下的人自然就開始抨擊李陵。】
哎呀,可不敢這麽說呀。
大臣們心中叫屈,他們何時如此了?
陛下又何時如此昏庸了?
在有些小事上,他們確實會順著陛下的心思來,可是涉及一些大事時他們也是絕不會讓陛下犯錯的。
而且陛下也不會那般不講道理。
【可是就有些人他就是軸,想說什麽說什麽,即便知道皇帝聽了會不高興,這個人就是司馬遷,司馬遷認為李陵就是詐降,認為李陵有機會還會回來的。】
司馬遷老老實實站著,不敢有任何動作。
他確實有這毛病。
老師們都曾經說過他不懂變通。
但是若真是陛下的錯,難道他不該說出來嗎?
【其實司馬遷跟李陵有什麽關系嗎,他在《報任安書》中提到,他和李陵“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兩個人沒啥關系,也沒一起喝過酒什麽的,甚至共同語言都沒有,就是普通的同事,但是呢他覺得李陵這個人為人不錯,所以這裏為李陵說了話。】
眾人:“……”
司馬遷還真是。
剛剛眾人就在想是什麽樣的關系讓他不惜豁出自己的半條命為李陵說話。
結果呢?
還真是一身正氣啊!
不過這倒是讓朝堂上眾人在心裏高看了司馬遷幾分,雖然眾人也都覺得他傻。
【司馬遷這樣敢於直言的性格是很適合寫史書的,至少他會寫他認為客觀的東西,但是這並不代表他認為客觀的東西就是正確的東西。】
【剛才我們強調了一句話,需要記在腦子裏的,那就是不能“勢窘而溢價”,咱們帶著這個想法,再來看這件事情。】
什麽意思?
眾人都是一驚。
幕中女子先時提過那麽多次李陵,這後世的文人也一再地在自己的詩文中為李陵說話,但那些都是假的?
難怪啊!
難怪幕中女子要強調什麽勢窘而溢價,原來是如此啊!
人們對於李陵的態度,就像是對於那陳思王的態度一般,因為他遭受了挫折,所以引起了文人們的憐憫,而後如此便湮滅了真相,是這樣嗎?
【咱們倒推吧,為什麽沒有人幫李陵說話呢?難道朝野上下就只有司馬遷一個人不怕死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大漢朝恐怕早就滅亡了吧。漢武帝真的那麽昏庸嗎?如果真是那樣,他的那些功績只怕很難做到吧。】
【那這麽看來,李陵是不是也有點問題呢?】
看吧看吧,許多早就已經想到的大臣有些懊悔自己的想法沒有早點說出來。
也是啊。
雖然說他們可以承認司馬遷是個正直的人,但不能因為對方寫了一本了不起的史書就認為他不會犯錯啊。
有時候站錯隊那可是要命的。
原來竟是陛下被冤枉了啊。
【事實上,從一開始,李陵出發之前,漢武帝本來是想讓他帶兵跟著李廣利做事的,但是李陵他自己不甘屈居人下,所以自請五千步兵以寡敵眾。漢武帝是誰啊,有著雄才偉略的千古一帝,一聽這話,小子可以啊,勇氣可嘉,準了。】
這麽說來,這李陵是才能配不上他的勇氣?
這小子平時看起來其實還不錯啊。
因著他的身份,其實許多人都是認識他的,也知道李廣這個孫子騎射自小有其祖父之風。
誰能想到竟是這樣的呢?
【從這裏來看,李陵太過自信,他這樣的性格到了戰場上那也是有問題的,但是劉徹也有問題,他說他行,你就讓他去,五千人的命不是命嗎?不過我想這裏的漢武帝除了他自己身上的那種王霸之氣所引發的對大漢軍隊的信任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見證過曾經的霍去病的輝煌,他希望自己手下再出一個霍去病。】
【然而,事實證明,不是誰都是戰神,不是誰都可以封狼居胥。】
朝堂眾人更沈默了。
誰不想再有一個霍去病呢?
然而正如幕中女子所言,不是誰都能做到漠南無王庭的。
眾人惋惜霍去病,倒是少有人把女子前面說五千人性命的事放在心上了。
放在心上的,大多是那些士兵們。
士兵們對幕中女子的印象很好。
因為她從不是只為著王公貴族說話。
他們這些士兵從來都是沖在最前頭的,可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在乎過他們的命啊?
【除卻這一點,李陵在行軍打仗時也是有問題的,根據《漢書》記載,李陵為了不讓隨軍女子消耗士兵們的精力,讓人把她們全都殺了,這些不一定是士兵們的家眷,有可能是俘虜軍妓,但這樣殘暴的手段是咱們今天怎麽都無法理解的。】
何止是後世之人無法理解。
許多當世之人也無法理解啊!
若那些女子真是影響了行軍打仗,送走,或者是直接扔掉也好啊,為何要全都殺了呢?
行軍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會逼得將士們做一些不得已的決定,但不管從哪方面來看,李陵這行為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就算如司馬遷所言人固有一死,也不該是此種死法。
死若鴻毛、若泰山,不應該由他人而決定。
【這就說明了李陵在管理士兵上也有問題,導致他的軍中還出現了叛徒,本來匈奴人沒想和李陵硬剛,因為他們覺得李陵好像很厲害,但是有個叛徒把李陵的情況全部告訴了對方,導致了李陵的失敗。】
【或許正如司馬遷所言,李陵是一個忠心正直的人,他滿心滿眼都為著漢朝,為著國家,他也很勇敢堅毅,但是有時候有些缺點那是致命的。】
司馬遷有些驚訝。
他有點不敢相信。
若是他知道這些事情,那他肯定不會為李陵說話的啊。
可是他,至少是那時的他不知道這些事情,那朝臣們也不該知道啊,為何他們和自己做了不同的選擇呢?
顯然,他自己也並不覺得整個朝堂上就自己一個好官。
【或許正是因為漢武帝明白這些,所以他才那麽生氣,要責備李陵,而在這個氣頭上,司馬遷跳出來,自然就被漢武帝遷怒了。】
司馬遷想到的,劉徹自然也想到了。
他大概明白是為什麽了。
並不是他們得知了李陵真正失敗的原因,也不是知道了李陵做的那些事。
他或許是因為李廣遷怒李陵,再加上知道李陵平日裏的所作所為,知道他的脾性會做出什麽樣的事情,再加上全軍覆沒本就應該被治罪,而真正讓他做出那種錯誤決定的是最後得知李陵可能真的反叛的消息。
這其中哪怕有一點不同,最後的結果都不會相同。
所以他自己是有錯的,至少他輕信了旁人的話,沒有收斂怒氣就是錯。
而司馬遷也不全然無辜。
是個不大聰慧的,受的罪也確實重了點。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司馬遷所認為的漢武帝的專斷橫暴也沒有太大問題,首先他沒有查明真相就定了李陵的罪,遷怒了司馬遷,因為後來他反悔了,還派人去接李陵了,只是派去的公孫敖並沒有接回李陵,這時候他又生氣了,殺了李陵全家,說白了就是氣性有點大,有點殘忍。】
劉徹這次沒有生氣。
因為他早已做好了被幕中女子聲討的心理準備,但其實幕中女子所言比他想象中的好多了。
而她所說的缺點,也確實是自己的缺點。
【但是咱們不能因為司馬遷遭受了腐刑,李陵被殺了全家就覺得他們沒有錯誤,同情弱者很多時候會蒙蔽真相,說句嚴重點的話,那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就連曹植也覺得此話是對的。
即便自己曾是這個弱者。
他無數次站在自己二哥的角度來想從前的自己,自己也是可恨的。
但他覺得弱者可以同情,只是不能被蒙蔽。
【司馬遷其實也不是非要遭受腐刑的,但是他想要脫罪,除了遭受腐刑,那就得交巨額的銀子,不知道他是沒有,還是憋著一口氣,最後反正是接受了腐刑。】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司馬遷家境確實算不得殷實,而想要脫罪,所需銀兩也確實不少。
但是若是他們就是借錢、賣物,那也不會讓自己接受什麽腐刑。
這司馬遷,怎麽混成了那個樣子?
【這個事情對於司馬遷的影響極大,不管他有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正在他的思想中,自己的命運無疑是悲慘的,而漢武帝劉徹這個人無疑是殘暴的,這些想法或許就會體現到他的作品之中。】
【他可能已經極力去追求客觀,但人啊,都有自己的思想,想要完全的客觀又怎麽可能呢?】
劉徹看了縮在一旁的年輕人一眼。
他還真是有些期待了,自己在他的書中到底是怎樣一個殘暴的形象。
最好是別太過分,否則他可能真會殘暴給對方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百姓們都不知發生了什麽,只聽聞屈原投奔了秦國,反了。
大王與公子們全部被秦國人控制,郢都也一夕之間被秦國占領。
那些在秦國交流的其他諸侯國的人和百姓瑟瑟發抖,生怕殘暴的秦國會做出什麽歹事來。
然而他們並沒有那麽做,只是就如此控制著。
人們預感不好,卻也沒辦法,幾日過去大家慢慢地也敢出門了。
他們不明白那樣的屈原為何會謀反,可是他那般神通,若不是他謀反,秦國又豈能輕易地到這郢都城中來。
不過,雖然大部分的百姓們都想得簡單,卻不是所有人都這麽想。
那些其他諸侯國多多少少有些謀臣,他們早已經察覺到了不對。
之前屈原的風頭太盛了,百姓們幾乎神化了他。
而他們這些人,甚至一度有些嫉妒,可漸漸地,眾人也都發現了不對的地方。
竟有人說屈原是天命所歸,怎麽能如此說一個臣子呢?
果不其然,楚王開始猜疑屈原,這正是眾人想看到的。
但是卻少有人想到這竟是秦國人的陰謀,如今秦國不費一兵一卒就控制了郢都,這時候他們再向天下人解釋,有多少人能信呢?
也只能道句秦國陰險,就乖乖地縮回了自己的國家。
既然秦國開始動手了,那他們就不會止步於此。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劉備一行人個個面如土色。
巨幕帶來的消息已經無法振奮他們了,他們已經要敗了。
在武力上,他們本就不是曹操的對手。
如今人才聚集鄴城,而曹丕又善待君民,他們的優勢也沒有了。
再加上巨幕的預言,註定了他們沒辦法走曹植的科舉路,而在戰場上面對士氣大漲的曹軍,他們的士兵萎靡不振,更是有許多人倒戈。
眾人怎麽也沒想到一個科舉能改變那麽多。
但是他們也早該想到,早在巨幕預言是曹家得了天下之後,他們就已經輸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登基是眾望所歸的事情。
一開始還有許多人因為玄武門之事對李世民不滿,可是如今,誰還能說什麽?
那可是千古一帝啊。
他們大唐,能遇上這麽一位皇帝,他們還有什麽不樂意的?
他們只想著貞觀之治快點到來,讓他們早日見見這大唐的盛世。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看著自己的後輩們,有些頭疼。
最後她嘆息一聲,還是準備叫人去將李隆基請回來。
與其指望這些看著就沒希望的後輩,不如早早地培養李隆基。
李隆基的荒唐在於他成功之後的自滿,如今得了巨幕預言,武則天不相信他還會如此做。
但是武則天也不會讓他輕易地就得到自己的位置。
她得讓對方按她說的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終於再一次見到了李白,終於見到了杜甫,終於見到了李白、杜甫和王維三個人同時站在自己的面前。
對於三人的安排是他早就想好的。
他們其實都不是最適合官場的,既然不適合,那為何要強求?
國子監同樣也十分重要。
但是如今面對他三人,李隆基卻又有些說不出口。
國子監雖算不得什麽不好的去處,但歷來也不是個最好的去處。
他擔心如今這三人聽了巨幕便更不願意配合自己,如此不僅自己的顏面受損,還會損失三個人才。
所以即便再怕被拒絕,李隆基又沒隨意下旨,而是單獨召見了三人。
如此,誠心足了,勝算可會大一些。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三人竟是一口應了下來,就連自己想讓李白在鴻臚寺掛職對方也沒有拒絕。
李隆基一下不知作何反應了。
當真是他的誠心感動了上天嗎?
他的誠心有沒有感動上天,三人並不知道,但是他的罪己詔以及他此時的態度確實感動了三人。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三人同樣知道國子監的重要性。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和元稹拒絕了聖人要給他們升官的提議。
並非他們拿喬,或想獲得什麽名利。
而是他們商量之後,決定去地方上走一圈,更加了解百姓如今的生活,以創作更好的詩作。
創作更好的詩作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希望可以影響更多的人,以他們如今的名聲,也委實不需要更大的名聲了,也好讓聖人知道人才的不易。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病重,閉門謝客。
連宮裏來的人也沒有見,最後只有太醫得以見上一面。
然而看了他的身子,也只是嘆息著開了些調養的藥並沒多說什麽就離開了。
府中的人皆是死氣沈沈的,倒是杜牧自己不疾不徐,撐著病體將自己所作的詩文全部翻了出來。
眾人不敢提,他若想燒了,他們雖覺可惜,但還是要尊重他的意思。
然而他卻沒有那麽做,只叫人好好收起來,便閉目養神去了。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自從上次處置了一批偽造告首狀的人之後,情況就慢慢地好了起來。
王安石其實並不怎麽安心,他怕事情總會沿著原有的軌跡去發展。
然而當他突發奇想回了一趟金陵,在路上看到許多百姓商人卻是吃了一驚。
雖說他以往並沒有太過於關註這些,但是也知道許多商人壓價,或者是以好充次,但是這次再沒有見到過那種事情,幾乎都是明碼標價。
“老板,為何要把這些價格標出來?”
明碼標價自然是很好的,那樣再有什麽壓價、擡價的就不那麽容易被人接受了。
可是這樣一來勢必會觸及到有些人的利益,對於這些商人而言那是極其不容易的,他有些擔心,這應該由他們來規定才是。
然而他們並沒有做出這樣的規定。
“人人都說我們商人是最奸詐的,所以大家就商量著把價格標出來,大家自然就更好對比了。”
“是啊,都看不起我們商人,我們可不想背上亡國罪人的名聲。”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倒是少有對現狀不滿的。
聽得王安石一陣心酸。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這些日子辛棄疾明白了,不是他上了戰場就一定能收回失地的。
金人不是紙老虎,他也不是神。
但是他不後悔,男兒就是應該如此奮鬥,而且如今他們也不是毫無勝算,因為大家的抗戰熱情空前高漲,朝廷又大力支持,勝利指日可待。
清朝。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借詩文扳倒對手失敗之後,許多人也明白了皇上說的不在乎可能是真的不再用文字來束縛他們了。
但是許多人還是不敢相信,甚至覺得皇上可能在放長線釣大魚。
直到有一日,一文中寫到“再次窺見光明”這樣的話被放到皇上面前,皇上卻依舊沒搭理,眾人才明白了。
可能他們的光明是真的到了。
新城。
新一期的視頻差點讓何三月原地去世。
要查的資料太多,她有點吃不消了,再加上準備接下來的直播,實在有些艱難。
好在熬了幾天終於把這期的視頻趕了出來。
一上傳她就直接睡了過去,並沒有看到電腦屏幕上出現的那個再次出現的奇怪畫面。
“恭喜你完成任務,獲得扭轉乾坤技能,時光的齒輪正在慢慢轉動,敬請期待。”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司馬遷父子擔心了好幾日,然而卻並沒有等來陛下的問責。
即便是在朝會之時,對於巨幕一事,也是閉口不提。
不僅是陛下,就連朝臣也是如此。
大家都不知道接下來的事態是如何發展的,所以即便是平日裏與司馬談父子關系並不怎麽好的大臣也什麽都沒說,仿佛巨幕之事從未存在。
劉徹每日朝會也都快快結束,他不想下次巨幕出現是眾人一起看。
因為他不保證他能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然而,天不遂人願。
這日,朝會才開始不久,他甚至還沒想好什麽時候退朝好,熟悉的樂聲已經響了起來。
【hello,大家好,這裏是熱愛古代文化的三月,好久不見,今天的視頻給大家帶來的是發憤著書的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多被稱為“太史公”,大約出生在漢景帝和漢武帝的某個時期,咱們且認為是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吧。】
幕中女子對於歷史不確定的地方也蠻多的,眾人已經習以為常。
但是令眾人奇怪的是,每當她說起什麽詳細的事情,眾人還是會忍不住地相信,並且是深信不疑。
【司馬遷的父親名司馬談是武帝時期的太史令,他博聞強識,終生夙願就是寫一本通史,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所以說咱們要說《史記》就絕對不能忽視了這位偉大的父親,若是沒有司馬談,也不會有《史記》。】
【因為父親的緣故,司馬遷從小就讀了很多的書,後來司馬談去長安做太史令,司馬遷就在家裏放牧種田,從這裏來看,司馬遷的家庭條件並不是特別好的。】
能得到幕中女子這樣的誇讚,整個大漢朝也沒有幾個。
朝堂之上,許多人看向司馬談的眼神都帶上了羨慕之色。
即便前些天他們都以為司馬談父子可能會被問罪的。
【後來,年紀稍微大了一點之後,司馬遷就去了長安和父親在一起,這個時候他讀書已經讀得很多了,但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書讀得夠多,路卻走得不夠,他父親就讓他出去游歷,於是他便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游歷。】
幕中女子講了這如此多的文人,似乎除卻那個亡國之君,許多人都有游歷或者是宦游的經歷。
而那個什麽南唐的亡國之君,卻是從一個養尊處優的國君去到另一個國家當了階下囚,這經歷不可謂不傳奇。
游歷已經成了許多人的畢生計劃之一,故而談到司馬遷的游歷路線,眾人也都認真看著。
幕中女子次次展示地圖,也讓許多人知道了自己如今大概身處何地。
也有許多人向往著幕中女子展示之外的世界。
世界之大,實在是令他們驚嘆。
【這一次游歷,司馬遷的路線是從西南出發的,從陜西到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山東、河南再回到陜西,而這些地方都有什麽樣的歷史呢?】
【湖北,楚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地界,他所去的江陵也就是如今的荊州更是當時楚國都城郢都,而湖南有屈原放逐之地汨羅,江西,春秋時吳、越、楚三國爭的地方,江蘇,吳國之地,山東,孔子故鄉,齊魯文化,河南,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都在這個地方。】
唯一可惜的就是,幕中女子每次說到這些的時候都說得太快了。
他們都沒有辦法很快地反應,只能等著下來之後看旁人記下來的信息。
這記錄就難免有誤差,有些時候眾人拿著差距頗大的記錄都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是少數服從多數了。
【後來回到長安,司馬遷就開始做官,起初任郎中,這個官很小,但是相當於漢武帝近身隨從,應該是比較有前途的,沒過多久,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司馬遷就被派去出使西南,這算是他的第二次游歷,這次走的就是巴蜀、雲南等地。】
巴蜀之地成了許多文人最為向往的地方之一。
不管在什麽年代,巴蜀其實都不是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似乎卻成為了許多著名文人的必去之地,他們這些人自然是不可能錯過的。
他們倒是想看看,那地方到底有何魅力。
【第二年,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泰山封禪,這個時候的漢武帝經過完全掌權,鞏固朝中地位,再到四方征戰,又鞏固了大漢地位,他封禪泰山沒有任何人反對,大家反而都引以為榮,司馬談也是如此。】
泰山封禪。
聽到這樣的誇讚,饒是平日裏聽慣了奉承的漢武帝也有些飄了。
連帶著看司馬談父子也順眼了不少。
心中想著,只要他二人別太過分,那自己自然也不會怪罪他們。
【但是這個時候的司馬談卻因為病重沒能夠親眼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於是他把任務交給了司馬遷,在讓司馬遷幫他見證歷史的同時也交給了司馬遷一個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編撰歷史,而這時候的司馬遷已經成為了太史令。】
司馬遷不著痕跡地皺了皺眉。
如今瞧著父親還很康健,為何會病重呢?
回去定是要請大夫看看。
【於是經過準備,從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開始,司馬遷開始創作《史記》,歷時十四年,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全書完成。】
【而對於司馬遷創作《史記》產生影響的因素,除了他的父親的教導、他的三次游歷,還有他在長安結識的一些人,和他最重要的腐刑經歷。】
又一次提到腐刑,朝中眾人都有些尷尬。
這樣的罪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卻並不多見。
本來他們羨慕著司馬遷能有這樣的成就,可一想著他的成就是用腐刑換來的,眾人就心情覆雜。
【作為皇帝身邊的官員,他自然認識許多人,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有兩個,一個是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第二個是孔子後人孔安國,從這兒咱們就能猜測,《史記》中肯定是蘊含了豐富的儒家思想的。】
這可沒什麽問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既然陛下推崇儒術,那司馬遷信奉儒家,誰也挑不出錯來。
只是這幕中女子似乎對儒家學說有些意見,這司馬遷怕是要被說了。
眾人覺得或許陛下也會因此發怒。
在場中其實許多人都是遍讀百家的,他們覺得許多學說中都有可以學習的點,若是幕中女子的話能讓陛下重新考慮獨尊儒術的事情,當也是好事。
【而他的腐刑經歷我們也講過,源自於李陵降匈奴,李陵本是詐降,但是消息傳回長安,所有人都不為李陵說話,這是為什麽呢?】
這事情提過很多次了。
陛下的形象其實在很多百姓的心中都不如從前了。
雖然陛下帶著大漢走向了一條不錯的道路,但是陛下也並不是完美的。
他窮兵黷武,他苛待大臣,他是一個好皇帝,但卻也不是一個最好的皇帝。
然而朝堂上,眾人眼觀鼻,鼻觀心,就連眼神都不敢亂瞥,這事情顯然不是那麽簡單的。
先時女子提到時許多人就想說了,如果真是所有人都不為李陵說話,那肯定是李陵有問題。
畢竟總不能整個朝堂的人都看著陛下的反應說話,都不出言勸諫。
難不成整個大漢就他司馬遷一個忠臣,這不是說笑嗎?
【首先第一個原因在於漢武帝,人一旦成功了,他不可避免地就會自負,自負之後就有點不喜歡聽勸告,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是做得比較好的,再者漢武帝這個人本來就不是一個多慈善的人,他有他的一套思想準則,他最大的理想大概就是讓這世上再沒有匈奴,甚至就是王者無外,天下統一,但是受到現實因素,以及漢武帝那時候的人們的眼界的影響,並沒有能夠實現,也很難實現。】
眾人眼睜睜地看著陛下因為幕中女子的這話臉沈了下去。
也是,一向驕傲的陛下怎麽能忍受這樣的否定呢?
這幕中女子,說話實在是太直了。
她倒是好,在幕中說了就說了,陛下不能把她怎麽樣,遭殃的可是他們這些人啊!
劉徹沒有去管自己手底下這群心思精明的大臣。
他只是在想,沒有實現的是什麽。
是再沒有匈奴,還是王者無外?
而現實因素又是什麽?
他們的眼界又是如何的?
【但是漢武帝他是有信心的,他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認為漢朝就是天下,但是早在他掌權的時候,羅馬已經迅速發展,那個時候兩邊都無暇他顧,所以也沒有誰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統一。】
羅馬?
他們聽到了什麽?
是他們不知道的一個全新的地方嗎?
快速發展的外邦?
如今除了大秦國,還有比較強大的國家嗎?
還是說這個大秦國就是女子說的羅馬呢?
【不過這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還是漢武帝的心態,他自負的性格以及他毫不心慈手軟的手段讓手底下的人懂得了看他的臉色行事,他憤怒了,手底下的人自然就開始抨擊李陵。】
哎呀,可不敢這麽說呀。
大臣們心中叫屈,他們何時如此了?
陛下又何時如此昏庸了?
在有些小事上,他們確實會順著陛下的心思來,可是涉及一些大事時他們也是絕不會讓陛下犯錯的。
而且陛下也不會那般不講道理。
【可是就有些人他就是軸,想說什麽說什麽,即便知道皇帝聽了會不高興,這個人就是司馬遷,司馬遷認為李陵就是詐降,認為李陵有機會還會回來的。】
司馬遷老老實實站著,不敢有任何動作。
他確實有這毛病。
老師們都曾經說過他不懂變通。
但是若真是陛下的錯,難道他不該說出來嗎?
【其實司馬遷跟李陵有什麽關系嗎,他在《報任安書》中提到,他和李陵“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兩個人沒啥關系,也沒一起喝過酒什麽的,甚至共同語言都沒有,就是普通的同事,但是呢他覺得李陵這個人為人不錯,所以這裏為李陵說了話。】
眾人:“……”
司馬遷還真是。
剛剛眾人就在想是什麽樣的關系讓他不惜豁出自己的半條命為李陵說話。
結果呢?
還真是一身正氣啊!
不過這倒是讓朝堂上眾人在心裏高看了司馬遷幾分,雖然眾人也都覺得他傻。
【司馬遷這樣敢於直言的性格是很適合寫史書的,至少他會寫他認為客觀的東西,但是這並不代表他認為客觀的東西就是正確的東西。】
【剛才我們強調了一句話,需要記在腦子裏的,那就是不能“勢窘而溢價”,咱們帶著這個想法,再來看這件事情。】
什麽意思?
眾人都是一驚。
幕中女子先時提過那麽多次李陵,這後世的文人也一再地在自己的詩文中為李陵說話,但那些都是假的?
難怪啊!
難怪幕中女子要強調什麽勢窘而溢價,原來是如此啊!
人們對於李陵的態度,就像是對於那陳思王的態度一般,因為他遭受了挫折,所以引起了文人們的憐憫,而後如此便湮滅了真相,是這樣嗎?
【咱們倒推吧,為什麽沒有人幫李陵說話呢?難道朝野上下就只有司馬遷一個人不怕死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大漢朝恐怕早就滅亡了吧。漢武帝真的那麽昏庸嗎?如果真是那樣,他的那些功績只怕很難做到吧。】
【那這麽看來,李陵是不是也有點問題呢?】
看吧看吧,許多早就已經想到的大臣有些懊悔自己的想法沒有早點說出來。
也是啊。
雖然說他們可以承認司馬遷是個正直的人,但不能因為對方寫了一本了不起的史書就認為他不會犯錯啊。
有時候站錯隊那可是要命的。
原來竟是陛下被冤枉了啊。
【事實上,從一開始,李陵出發之前,漢武帝本來是想讓他帶兵跟著李廣利做事的,但是李陵他自己不甘屈居人下,所以自請五千步兵以寡敵眾。漢武帝是誰啊,有著雄才偉略的千古一帝,一聽這話,小子可以啊,勇氣可嘉,準了。】
這麽說來,這李陵是才能配不上他的勇氣?
這小子平時看起來其實還不錯啊。
因著他的身份,其實許多人都是認識他的,也知道李廣這個孫子騎射自小有其祖父之風。
誰能想到竟是這樣的呢?
【從這裏來看,李陵太過自信,他這樣的性格到了戰場上那也是有問題的,但是劉徹也有問題,他說他行,你就讓他去,五千人的命不是命嗎?不過我想這裏的漢武帝除了他自己身上的那種王霸之氣所引發的對大漢軍隊的信任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見證過曾經的霍去病的輝煌,他希望自己手下再出一個霍去病。】
【然而,事實證明,不是誰都是戰神,不是誰都可以封狼居胥。】
朝堂眾人更沈默了。
誰不想再有一個霍去病呢?
然而正如幕中女子所言,不是誰都能做到漠南無王庭的。
眾人惋惜霍去病,倒是少有人把女子前面說五千人性命的事放在心上了。
放在心上的,大多是那些士兵們。
士兵們對幕中女子的印象很好。
因為她從不是只為著王公貴族說話。
他們這些士兵從來都是沖在最前頭的,可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在乎過他們的命啊?
【除卻這一點,李陵在行軍打仗時也是有問題的,根據《漢書》記載,李陵為了不讓隨軍女子消耗士兵們的精力,讓人把她們全都殺了,這些不一定是士兵們的家眷,有可能是俘虜軍妓,但這樣殘暴的手段是咱們今天怎麽都無法理解的。】
何止是後世之人無法理解。
許多當世之人也無法理解啊!
若那些女子真是影響了行軍打仗,送走,或者是直接扔掉也好啊,為何要全都殺了呢?
行軍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會逼得將士們做一些不得已的決定,但不管從哪方面來看,李陵這行為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就算如司馬遷所言人固有一死,也不該是此種死法。
死若鴻毛、若泰山,不應該由他人而決定。
【這就說明了李陵在管理士兵上也有問題,導致他的軍中還出現了叛徒,本來匈奴人沒想和李陵硬剛,因為他們覺得李陵好像很厲害,但是有個叛徒把李陵的情況全部告訴了對方,導致了李陵的失敗。】
【或許正如司馬遷所言,李陵是一個忠心正直的人,他滿心滿眼都為著漢朝,為著國家,他也很勇敢堅毅,但是有時候有些缺點那是致命的。】
司馬遷有些驚訝。
他有點不敢相信。
若是他知道這些事情,那他肯定不會為李陵說話的啊。
可是他,至少是那時的他不知道這些事情,那朝臣們也不該知道啊,為何他們和自己做了不同的選擇呢?
顯然,他自己也並不覺得整個朝堂上就自己一個好官。
【或許正是因為漢武帝明白這些,所以他才那麽生氣,要責備李陵,而在這個氣頭上,司馬遷跳出來,自然就被漢武帝遷怒了。】
司馬遷想到的,劉徹自然也想到了。
他大概明白是為什麽了。
並不是他們得知了李陵真正失敗的原因,也不是知道了李陵做的那些事。
他或許是因為李廣遷怒李陵,再加上知道李陵平日裏的所作所為,知道他的脾性會做出什麽樣的事情,再加上全軍覆沒本就應該被治罪,而真正讓他做出那種錯誤決定的是最後得知李陵可能真的反叛的消息。
這其中哪怕有一點不同,最後的結果都不會相同。
所以他自己是有錯的,至少他輕信了旁人的話,沒有收斂怒氣就是錯。
而司馬遷也不全然無辜。
是個不大聰慧的,受的罪也確實重了點。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司馬遷所認為的漢武帝的專斷橫暴也沒有太大問題,首先他沒有查明真相就定了李陵的罪,遷怒了司馬遷,因為後來他反悔了,還派人去接李陵了,只是派去的公孫敖並沒有接回李陵,這時候他又生氣了,殺了李陵全家,說白了就是氣性有點大,有點殘忍。】
劉徹這次沒有生氣。
因為他早已做好了被幕中女子聲討的心理準備,但其實幕中女子所言比他想象中的好多了。
而她所說的缺點,也確實是自己的缺點。
【但是咱們不能因為司馬遷遭受了腐刑,李陵被殺了全家就覺得他們沒有錯誤,同情弱者很多時候會蒙蔽真相,說句嚴重點的話,那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就連曹植也覺得此話是對的。
即便自己曾是這個弱者。
他無數次站在自己二哥的角度來想從前的自己,自己也是可恨的。
但他覺得弱者可以同情,只是不能被蒙蔽。
【司馬遷其實也不是非要遭受腐刑的,但是他想要脫罪,除了遭受腐刑,那就得交巨額的銀子,不知道他是沒有,還是憋著一口氣,最後反正是接受了腐刑。】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司馬遷家境確實算不得殷實,而想要脫罪,所需銀兩也確實不少。
但是若是他們就是借錢、賣物,那也不會讓自己接受什麽腐刑。
這司馬遷,怎麽混成了那個樣子?
【這個事情對於司馬遷的影響極大,不管他有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正在他的思想中,自己的命運無疑是悲慘的,而漢武帝劉徹這個人無疑是殘暴的,這些想法或許就會體現到他的作品之中。】
【他可能已經極力去追求客觀,但人啊,都有自己的思想,想要完全的客觀又怎麽可能呢?】
劉徹看了縮在一旁的年輕人一眼。
他還真是有些期待了,自己在他的書中到底是怎樣一個殘暴的形象。
最好是別太過分,否則他可能真會殘暴給對方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