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王維

關燈
王維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載,王維五十六歲,在長安任給事中,正五品上,在此之前,王維已經寫了許多傳世之作,奠定了自己在盛唐文壇的地位。】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天寶十五載,聽到這個時間,所有唐朝的人心都揪起來了。

這是安史之亂的時間,只怕王維那半官半隱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如此一對比,王維的那些憂愁根本算不得什麽,既能做官獲得俸祿,又能享受歸隱山林的樂趣,他還有什麽不知足的?

然而,該來的始終是要來的。

【然而,六月,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王維沒能跟得上,被俘,為了避禍,王維只有裝病,但是就因為他此時詩名太盛所以被安祿山等人給瞧上了,隨即押往洛陽,被關在菩提寺中,後又被任命為偽朝給事中。】

【看當時杜甫同樣被捕,但因為沒那麽有名,所以逃過一劫,還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這話說得杜甫也有些心驚。

他是不是該感謝自己沒有那麽有名?

王維最後似乎逃過了一劫,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自己未必有那等運氣,說不定連左拾遺的命都沒有,更別提寫出幕中女子所說的什麽三吏三別了。

【王維在菩提寺的時候,好友裴迪還曾經來看望他,王維十分悲傷,那是一種國破家亡、近乎絕望的悲傷。】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是很能體會那樣的難受的,即便安史之亂只有一次。

可是國破家亡這樣的事情卻在各個時間段時有發生。

喝了溫熱的藥,杜牧感覺身子舒服了些,可是每每巨幕講到惆悵之時,他總心中壓抑,巨幕結束便更加難受。

他都不知道是什麽讓他堅持到了現在。

【好在第二年,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叛軍內訌,唐軍收覆兩京,然而仿佛一切都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經變了,太子登基、皇帝變成太上皇、貴妃賜死、許多百姓流離失所。】

【這時候,情況很慘烈,朝廷通過打勝仗,找回一點點的臉面,但是朝廷的威信早已隨著長安的陷落一落千丈,為了維護穩定,有一件事是當朝統治者必須要做的,那就是清算。】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即便講了很多遍,每聽一遍,李隆基的心上就又被紮了一刀。

他表面不動聲色,盡量讓自己把重點放在女子接下來的話中。

清算自然是要清算的,就像他在發布罪己詔後,已經明裏暗裏地解決了一大批人,該抄家的抄家、該流放的流放,而那些罪不至此的,他也得言語敲打。

而這些被敲打的人中也有那並不好處置的,身為天子並非可以為所欲為,其實這道理在他還未登基之前他就明白,只是時間久了便忘了。

有些人牽扯的勢力太廣,也不是不能動,只是需要從長計議,徐徐圖之。

【清算那些在叛軍來時臨時倒戈的那些官員,王維赫然就在其中,雖然王維什麽也沒有做,因為他的才能,安祿山等人還比較尊重他,他可能也沒有因為被羞辱而做出什麽不該做的事,但是就算給事中的職位是強行加諸在他身上的,這事情一說出去他就還是曾任偽朝官員,那就是讓統治者甚至是許多唐朝官員都不能忍受的。】

若是以往,李隆基可能會選擇寧可錯殺不能放過。

但顯然幕中女子所講解的文人都是輕易殺不得的。

而且他也很清楚王維心中並無異心,所以他並不打算對王維做什麽,甚至要重用對方,讓對方感念自己的恩德,也讓眾人看到他悔過的誠意。

要說多悔,其實也沒有,李隆基覺得自己就是時運不濟,碰上李林甫個口蜜腹劍的又碰上個自己喜歡的美人,但凡少一個,他也不至於如此。

但即便覺得更多的錯在於他們,李隆基也決意不會再犯,他不想再跟如今一樣被架在火上烤了。

【好在是王維命不該絕,還記得我說過裴迪去看望過他,當時王維寫了好幾首詩痛批叛軍,也表達了自己的痛苦,這些詩都比較冷門,但是卻表明了王維對唐朝的忠心,而他的才能也成為別人為他求情的一個籌碼,而且他和蘇軾一樣,還有一個好弟弟,他的弟弟王縉願意自己削官幫哥哥贖罪。】

【這麽一來,肅宗處理王維就不能這麽隨意了,因為他得權衡,他雖然要維持唐朝朝廷的威嚴,但是他也不能寒了那些大臣的心,而且他新帝登基,正是需要拉攏這些大臣的時機,一不註意帝位就可能坐得不穩。】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與弟弟蘇轍對視一眼,蘇軾面上露出感激情緒。

雖說蘇轍救他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情,兩人對此也從不見外地多說感謝,但蘇軾心中再清楚不過。

子由待他是極好的。

【所以王維就算是好運地被免了罪,公元758年,乾元元年,王維覆官,做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後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看得出來,肅宗還是很看好王維的吧。】

【在這一段時間內,王維寫了很多的酬唱詩,因為他的為人是文人當中少有的圓滑,當然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市儈、溜須拍馬的典型,只是相對來說,他至少在表面來看不像那些文人那般自命清高,所以他得罪的人不多,朋友多,危難時幫他的人也多。】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和杜甫二人皆是抿了抿唇沒說話。

幕中女子雖沒提他們,但他們很有自知之明,感覺就是在說他們。

他們在遭難時,確實似乎沒有李白那麽多的助力。

難道……

他們要想在這世間生存,真就沒辦法做自己嗎?

“哎呀,這世上啊,有圓滑的人,有清高的人,做什麽樣的人都沒有錯,若是大家都去做那圓滑的人,或許又要比較誰更加圓滑了。”老柳擺了擺手,一臉表情十分不屑。

李白二人對視一眼,笑笑又三人碰了杯。

酒過三巡,他們也有些醉了。

【或許王維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更註重與朋友間的關系的維護,而且遭逢大劫過後,這時候的王維可能也靜不下心來隱居賞景,我是這麽感覺的,但是呢,也不是完全沒有他那種風格的詩,一個人深埋心底的興趣愛好那是很難改變的。】

果然,所有人在遭遇大的變故之後都是會變的,王維想。

可自己怎的不似他們一般變了詩風呢?

想來想去,想不通。

好似旁人都是最後看淡紅塵,渴望隱居,而他一早就有了那樣的想法了,便也就難變了。

除了山林,沒有什麽能讓他的日子更加暢快舒適了。

【王維的《酬張少府》中就以他自己的風格提到了一些他的想法,我們一起來看看。】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這點我是信的,但是說什麽也不關心,這個話不能細究,就是大概沒有年輕時候在意得那麽多了,大家還記得他剛為官時因為遭了牽連被貶,那時候他寫了一些壯志未酬想要隱居的詩作,但是我相信如今大難不死的他再回想起那個時候的自己,可能也就只能嘆一句太年輕了。】

這樣一說,許多人更能理解幕中女子先時所說的年少時總是將一切看得很重的話了。

和這個比起來,貶官確實算不得什麽。

而“萬事不關心”正是王維歷盡挫折之後跟那時的什麽都在意的一個對比。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他自認為自己沒有什麽好的想法能夠報效祖國,所以只求重返山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迎著松風山月、彈琴納涼,只要有這樣平淡的日子,那也就夠了,“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你要問我如此窮困還如此通達的理由,只需聽聽水道深處漁歌的聲音就好了。】

【其實最後這一句這樣的解釋不太好,表面上是這個意思,但這句話還得意譯才好,首先,它是一個典故,出自《楚辭·漁父》,其中漁夫唱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我覺得若要解釋的話,應該說是讓張少府接近自然,遠離塵世喧囂,試試隱居便能懂得窮達之理也。】

許多人都想嘗試這樣的生活了。

唐,元和年間。

劉禹錫沈默半晌,他已經上路在回京的路上了。

如今一想,被貶的這些日子,他就像是在隱居一樣,反而在朝中整日與人勾心鬥角,實在是不快活。

可是,若是人人都這般想,那還有人入朝為官嗎?

就在此時此刻,他下定了決心。

他想做什麽就得大著膽子去做,瞻前顧後從來不是他的作風。

就算到時候遭受牽連,那他還可以直接歸隱山林,他也想試試懂那窮達之理。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說不好,他也可能是天寶年間王維半官半隱時的作品,因為那時候他的心態是很符合的,詩中有點苦悶的意思,想返山林,可卻沒返,但是他既然說了是晚年,我們還是把它放到這個時候來理解。】

【後來王維仍舊在朝中做給事中,直到公元760年,上元元年夏,王維再次升官,轉尚書右丞,在此之間他依舊留下許多詩歌,而且也有許多酬唱詩,其中有一首《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體現王維的這個心態的慢慢的變化。】

王維的仕途其實對於許多文人來說已經很好了。

但是眾人卻也不怎麽羨慕,總覺得王維的心情總是向下的。

就是幕中女子一開始教給他們的曲線。

或許每個人都是波折的,王維的也不例外,只是其他人的或許是忽上忽下,但王維是在下面的一段進行波折。

這大抵還是性子的關系,王維太靜了。

是他們這些人所沒有的靜。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春夜安靜,一切都仿佛靜止了,只是時而隔著林子聽到犬吠的聲音,“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那聲音讓我想起了在山中的日子,西邊遠遠的隔著溪澗也有人家,“羨君明發去,采蕨輕軒冕。”真羨慕你啊,明天就要回去了,寧願采薇而食,也不願再流連在這官場。】

【伯夷、叔齊的為人其實很多文人都是欽佩的,哪怕那些覺得他們傻的人,就像我,我也覺得應該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這不妨礙我因為伯夷、叔齊的氣節而產生敬佩之情。】

眾人一直以為幕中女子是瞧不上伯夷叔齊的,畢竟她早說了不認同。

可如今她卻這般說,偏偏似乎也挺有道理。

有時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總是會令人尊敬,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學習。

伯夷、叔齊此事就是如此。

【這首詩依舊帶著很濃厚的王維的風格,其實我覺得他的詩中的意境在很多時候會比陶淵明更好,陶淵明的詩那就是具有生活化的氣息,拓寬了詩歌的題材,而王維的詩是很有氛圍感的,“紙短情長”仿佛是為他的詩量身定制的詞語,這首詩也不例外。】

東晉。

陶淵明其實也這般覺得。

都說文人相輕。

他卻覺得王維的詩句比自己的好。

王維不像那些人一樣過分地追求一些華麗的詞藻,但是就是用這麽簡單通俗的詞句,王維卻能營造一首首如畫的詩,那是他也沒能做到的。

陶淵明只能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這首詩不僅語言清新、意境深遠,而且很符合蘇軾對他的“詩中有畫”的評價,另外也深刻地體現出了王維想要歸隱山林的想法。】

【這個時候王維做官他可能真已經被磨得沒有了當年的志氣,一朝天子一朝臣,他雖然在唐玄宗時算不得被重用但也是一直為官,而且他的朋友也有很多是玄宗時的,再者他曾經是偽朝的臣子,一系列的原因下來,肅宗不可能對他毫無防備。】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王維當然也很清楚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在朝為官,最為重要的就是立場,不管是主動還是被迫,在那樣的情況下他很難再受到重用了。

但偏偏他還不好辭官,新帝登基他便辭官,是有何不滿嗎?

【而底下的人做事那都是看皇帝臉色的,或許王維是在一步步升官,但是權力有多少這不好說,所以他想歸隱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晚年,王維更是篤信佛教,和很多佛門中人來往,他在《飯覆釜山僧》中寫“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餘。”他的這些行為應該還是比較讓肅宗放心的,所以他一直都過得還算安穩,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王維仍舊官居尚書右丞,這個時候他的弟弟王縉還因為幫他求情在蜀州做刺史。】

眾人都忍不住感嘆,這確實是個好弟弟。

這弟弟也是真的遭了無妄之災了。

但是卻沒有多少人責怪王維,這事情怎麽也怪不到王維身上。

總不能怪他太有才華了吧?

【王維寫《責躬薦弟表》,請求皇帝放自己隱居,用自己的一身官職換弟弟回京,直到把這件事情做完,王維才真正放下了所有,他寫了一些書信向親友辭別,是年七月,溘然長逝。】

唉。

許多人忍不住嘆息。

王維亦是如此。

他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若說有什麽不滿似乎也沒有,但是卻又似乎少了些什麽。

少了些什麽呢?他也並不知道。

他只是覺得自己或許可以過得更好的,若是自己能堅持在朝堂上,那自己或許能夠拜為丞相,若是自己能堅持隱居山林,那自己或許能夠成為美名遠揚的隱者。

但轉念他又清醒過來,誰又能知道如今就不是最好的呢?

王維記得幕中女子似乎說過這樣的話。

要想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失去一些東西。

他想,相反的,失去了某些東西,或許也能有意外的收獲。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每次說到最後,我都有點心情低落,要說王維的生活有多淒慘,其實也沒有,畢竟誰的人生沒有挫折,他可能是我們講解的文人中生活算是比較平順的,但是或許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根本就沒有可以逍遙快活一生的文人。】

最後一句話,讓所有的人都呆住了。

那個時代背景下。

哪個?

盛唐嗎?

那時候都沒有快活一生的文人,那什麽時候才有呢?

“這世界上真有快活一生的人嗎?”王維拿起小琵琶,他的手假意在上面輕輕彈了一下,沒有樂聲,只有手指與木頭敲擊出現的輕微響聲。

但是那樂聲仿佛從千裏之外傳到了他的耳中,然後告訴他,如今的他的人生已經是他最好的人生。

不必強求,也不要放棄。

堅持做自己就可以了。

那個聲音緩緩遠去,像是過了許久,等王維擡頭,幕中女子卻才一句方了。

【所以說痛苦是創作的土壤,正是誠不欺人。】

【好了,今天我們的視頻就到這兒了,咱們下期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