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王維

關燈
王維

【或許是因為妻子的離世讓王維有些惆悵,他以布衣身份前往蜀地漫游,直至公元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暮春才回到長安。】

再也沒有娶過,聽到這樣的話,眾人忍不住地讚嘆這可真是個癡情種啊!

以前不覺得。

現在女子們都紛紛記起從前的一些事情,如今的男人們,哪裏把她們這些女人當回事啊?

她們不過就是生兒育女的工具。

可是生而為人,到底是憑什麽呢?

若說起來女人們雖說力氣不比男人們,可說起針線活、帶孩子哪個不比男人?

若是沒有孩子,哪有男人,若是沒有這些針線,那些男人難道赤著身子出門做事嗎?

這世道是有問題,得變。

但若是男人們都像王維一樣愛惜女子的話,那倒是也沒有太大的必要變了。

即便她們也並不知道私底下王維和他妻子的關系,可有這樣,她們很多人已經覺得滿足了。

【在這段時間裏,王維或許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或許是在觀察人間百態時也想著自己未來的打算,他在去往蜀地的途中寫下《過青溪水作》“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裏。”以聲入詩,以畫入詩,喧囂的聲音和恬靜的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像是一幅flash動畫。】

【就像這樣。】

幕中女子說著,巨幕中就出現一幅流水畫,說是畫,那水卻能嘩啦啦地往下流。

很多人已經明白了這就是女子所說的視頻,可今日她又說這是什麽flash動畫,這後世的東西可真多啊。

動畫,那就是可以動起來的畫嗎?

那流水的響聲讓人們覺得自己仿佛真的置身於山林,可是他們都知道那不是真的。

果然,連幕中女子也這般說。

【當然,我相信真實的場景一定比這動畫更美,至少從王維的詩歌中體會出來的是這樣的。】

【而他又說“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表明他是很享受眼前的美景和如今的生活的,或許他就是想離開城市的喧囂,來到這哪怕同樣有著喧囂聲音的山水之間,至少眼前靜下來了,他的心也靜下來了,又或許他根本不是真的想要隱居,而是只是想要找個安靜的地方思考未來的道路。】

他思考出來了嗎?

許多人想。

在他們心裏,這個王維就像個世外高人一樣。

或許他沒有擁有一個真正的桃源,但是他卻像是一個帶著桃源行走的人,他在哪處安家,哪處就可以是桃源。

而且他這般富家公子,也不貪慕權勢,沒有在朝堂上呼風就是雨,可真叫人敬佩啊!

即便他是想進到朝堂的。

【青溪這個地方並非什麽有名的奇景,但是在王維的筆下它似乎就更有看頭了,那是因為一切景語皆情語,這裏面不僅有作者的情感,也有我們讀者的情感。】

有他們的情感?

這詩句中如何有他們的情感呢?

有些人隱隱感覺到了,那就是讀他人詩句產生的那種心中感情的變化。

【但既然王維第二年就回到了長安,說明他還是沒能放得下自己的理想,他在《曉行巴峽》中寫道:“際曉投巴峽,餘春憶帝京。”他想念的是長安也是自己還未曾實現的抱負。】

沒有人覺得王維是真的貪慕權勢。

看了這麽多的文人。

或許這些文人中有些是為了權勢才進入朝堂,或許他們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功業。

但是他們實現自己功業的途徑,通常都是為百姓做事。

所以人們都是支持的。

【回到長安後,王維閑居,但其實也在尋找著自己的機會,不斷地維護自己的人脈。在這期間,王維有給房琯寫贈詩《贈房盧氏琯》,有給王蕃贈詩《送從弟蕃游淮南》。】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機會難尋,還好,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想起那時的日子,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竄,如今再想起來王維也只能嘆息。

【在第二年,公元734年,王維終於找對了人,那就是名相張九齡,張九齡也是唐玄宗時期最後的一位像樣的宰相,寫下《上張令公》請求舉薦,其中有一句話“賈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這裏寫出了王維對於賈誼的看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嘆息一聲。

那事情,他已經不想去回想。

可惜張九齡已經走了,已經不可能再回來幫他做事了。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賈誼看懂了,這又是一個說他的不是的。

他如今也想通了,若是他因為陛下的貶謫就郁郁而終,確實有些不是,他也應該盡力地為自己爭取機會。

而且陛下是個明君,就算被暫時的蒙蔽,誰又沒有個被蒙蔽的時候呢?

他應該理解的。

若是再給他一次機會,他定不會那般沈不住氣了。

但是他更希望別再有下一次被貶謫了。

【賈誼常出現在文人們的詩句中,有的覺得賈誼有錯,他雖被貶但卻並沒有到郁郁而終的地步,但是有的覺得賈誼可憐,就因為帝王聽信奸臣讒言就被外放偏遠地區。】

【王維顯然是支持前者的,他認為賈誼並不是懷才不遇,只是他自己沒有忍耐力而已,但是汲黯就不同了,汲黯,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公元前121年,西漢元狩二年,渾邪王率領部眾投降漢朝,漢武帝便叫人去迎接,但因為國庫空虛於是在長安征調車馬。】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劉徹的眉頭就沒有舒展過。

女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大漢朝國庫空虛,將原本他們瞞著的事情公之於眾,這讓他就算是還想攻打匈奴也不得不先停手充盈國庫。

可這銀兩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小問題。

至於汲黯之事,很明顯又是他的不是,如此下去,大漢威嚴何在?

【但是那個時候的馬匹或許對於漢武帝來說便算不得什麽,畢竟他們打仗,戰場上死去的駿馬何其之多,他以為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或許他想大不了以後朝廷給點補貼就好了,甚至就算不給補貼,這也是為國效力的機會有什麽不願意的?但是馬匹或許就是一個家庭小一半的積蓄,老百姓也並不明白,為何自己的財物要拿去給曾經騷擾邊疆,殘害大漢百姓的匈奴人。】

【難道一個喪盡天良的人改過自新,他的命就比本就老實本分的人的命更珍貴嗎?】

劉徹早就猜到幕中女子可能要說什麽話了。

但是他也發現了,女子並不是很懂得為官之道,她自己也承認過。

事情哪裏是那麽簡單的。

渾邪王投降,那可不僅僅代表著某些匈奴人的投降,那是匈奴勢力的瓦解,若是匈奴能就此土崩瓦解那是再好不過的,可明顯那只是很小一部分。

這一小部分於他們而言確實算不得什麽,但若是這一小部分能動搖匈奴人的軍心,那發揮的作用可就大了。

若是狠狠地處理了這些匈奴人,只會激怒匈奴人,屆時說不定更加麻煩。

與那相比,幾匹馬又算得了什麽呢?

【於是百姓們偷偷地把馬匹藏起來,並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或許官府也認為不妥,所以這事情就就沒能完成,漢武帝大怒便要殺長安縣令,汲黯適時勸阻,他以為這樣是不對的,匈奴人歸降大漢,他們應該是來贖罪的,而不是來享福的,他們給那些已死將士們的家中為奴為婢才是應該的,而不是要為他們征調仆人,也不是把百姓的東西征調去給他們享用。】

【這樣的說法自然是過於理想化,在實施上會出現很大的問題,但是在道義上卻是很有道理的,只是漢武帝做到那個位置,他求的自然是利益的最大化,好好對待這些高層降者,或許能夠不費一兵一卒收服更多的外邦人,所以他覺得汲黯就是胡說八道,沒多久汲黯就因小事而獲罪,但因為武帝大赦,他就只是被免了官。】

許多百姓都在說劉徹的不是。

雖然他好像是為了國家,但是他們還是不理解。

像汲黯這樣的好官怎麽就要被下罪呢?

人家也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啊!

但是這些顯然都不是重點。

【不過被免官之後汲黯並沒有消沈,過了幾年又被任命為淮陽郡太守,在淮陽,他做事一如往常,淮陽變得政治清明,武帝也想起了他,讓他享受諸侯國相的俸祿待遇,雖說汲黯的仕途不見得有多平順,至少他的結局是比賈誼更好的。】

原來是有補償的,有些人懂了。

要是不處置了汲黯,或許會有更多人反對,到時候匈奴人還沒解決,自家人先亂了。

所以漢武帝這是在殺雞儆猴。

這汲黯也真是好樣的,多少人能像他一樣被陛下嫌棄還能不消沈呢?

那膽小的肯定更是隱居山林而不出了。

【然而苦難是創作者的土壤,再加上賈誼的文學天賦,所以賈誼往往被人們所銘記,但至少從這裏來說,汲黯的態度是一個官員或者說是每一個工作者應該有的,現在所經歷的每一件平凡又毫無作用的事情都是將來某個成就的積累,誰說被貶官就是前途無望了呢?】

【但是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王維也懂得這個道理,卻不影響他在被貶時低落困惑,其他人亦是如此。】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誰說不是呢?

王維想,他們許多人都明白這些道理。

或者說,他們明白很多的道理,但是明白是一回事,能真正地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時的他是沒能做到的。

【關於汲黯,還有一個很著名的東西就是他的傳《汲黯傳》,這篇文章出自司馬遷《史記》,而它真正出名,是因為這幅來自元代的趙孟頫的小楷書法作品《汲黯傳》,如他的《前後赤壁賦》一樣,都是他十分有名的作品,我個人也非常喜歡,推薦給大家。】

眾人掃了一眼那書法作品都忍不住稱讚。

寫得確實不錯!

【我們言歸正傳,這首《上張令公》顯然是一首不錯的求謁詩,其中也很能表現王維的思想與真誠,但是獻出這首詩後王維就去了嵩山隱居,也不知是故作高深,還是想要逃避,想著若是不行就直接歸隱山林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