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關燈
小
中
大
王安石
【一個文學家或許可以靠著感性的想象寫出優秀的作品,但是一個政治家卻少不得要有許多理性思考,正是因為王安石的雙重身份才讓他在寫記游文時說出深刻的道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忍不住地想了想自己的那些作品。
若說他沒有思考,他自己也不能承認。
但若說他有多少所謂理性的思考,那似乎也沒有。
那麽他也確實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可他卻不是一個政治家。
李白心中微微緊了緊,那他要怎麽做,寫詩前先思考?如此寫出來的詩還是他的詩嗎?
在一旁的杜甫自然將李白的反應盡收眼底,想起二人方才的打算,杜甫似是無意道:“我仔細思索一番,感覺你還是很適合去國子監的,我也想同你一處去。”
杜甫雖然覺得自己有些政治才能,但也比不上王安石這些人。
他是想“致君堯舜上”,可是他覺得幕中女子說得也對,“少年強則國強。”
左右如今聖人也不可能讓安史之亂發生。
若是他們能教好那些孩子,那大唐的未來不就有希望了嗎?
【在他的詩文中,處處都體現著類似這樣的感覺。】
【霸王別姬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因為有著這個故事,許多人尤其是藝術家們會刻意地放大項羽的優點,從而達到一個更好的藝術效果。】
【“勢窘而溢價”可以很好地用在項羽的身上,古今有許多文人都寫過有關項羽的詩文,像之前我們講過的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誇讚項羽,認為人們至今思念著項羽,是因為項羽寧死不屈的氣節。】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已經把扶月帶回了府中。
府中的這幾個姑娘們都是她挑選出來的,她們的膽子比一般姑娘的大,往往敢於與人對抗。
但是她們中大多數的人想法都還是那些老想法,最典型的一點就是她們認為她們的未來就應該是找到一個好男人嫁了。
唯獨近來才跟著她進府的扶月心思通透一些,只是膽子也是真的大,有點沒規沒矩的。
方才見到書房擺著那突然出現之物,她竟還想上手摸,被李清照呵斥一聲這才收了手。
所幸是巨幕突然來了,要不然李清照高低得好好說她幾句。
這時聽到幕中女子提到李清照,扶月比李清照還激動,望著李清照兩只眼睛亮亮的,像是裏面乘著星星似的,可剛剛被李清照說了,她這時也不敢說話。
見她那模樣李清照也沒搭她,是該磨磨她的性子的。
沒忍住勾了勾唇,李清照又把註意力放到巨幕之上去了。
幕中女子這樣提到她的詩句,是對她不認同?
之前幕中女子是說過項羽好殺,這她當然也承認,可這與項羽寧死不屈的氣節並不沖突啊。
【而唐代詩人杜牧卻和李清照有不同的看法,他在《題烏江亭》中寫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他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忍辱負重才是真男兒。像我們知道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也沒有覺得勾踐被迫求和丟臉,為什麽呢,因為他後來重振旗鼓滅了吳國。杜牧認為“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項羽身邊還有那麽多優秀的人才,說不定還可以卷土重來呢?】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最近的身子好一點了,全仰仗聖人派了禦醫下來幫他醫治。
得了這樣的榮寵,杜牧也很清楚,那是巨幕中女子的無形的幫助,他心中感激卻也無法感激。
只能更加認真地看巨幕。
這首詩……杜牧頓了頓,這是要誇他和王安石一樣多深思?
他認為自己這想法是沒什麽問題的。
不只是勝敗乃兵家常事,就說這世間有什麽事情是有定律的?
項羽死得太過於隨意了。
哪怕是有一點點希望,他也不該那麽輕易地放棄。
【事實是項羽已死,沒人能知道他沒死天下會是一個什麽樣的懸念,但人們的作品中常紀念他寧死不屈,杜牧卻另辟蹊徑覺得惋惜項羽負氣自刎,這樣不與常人想法類似的議論常常出現在杜牧的作品中,像他寫“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是一樣,他認為如果沒有那場東風,赤壁之戰或許就是曹操勝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一驚,他也這般認為的。
若不是自己倒了黴,他不一定會輸給他們。
是老天沒有站在他的這邊。
即便當時他們實力有些懸殊,但他曹操又不是沒有以少勝多過。
沒關系,曹操認為老天不會一直站在誰的一邊,他總還有機會的。
【從這兩首詩我們可以看出,杜牧詠史很大程度上是帶著一種理想主義去思考的,更多地是站在文人角度,赤壁之戰曹操勝不過孫劉聯軍是事實,而項羽視人命為草芥,不管從什麽角度來講他的失敗都是必然。】
【我們都說歷史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結合,或許沒有那偶然的運氣,必然會來得慢一點,但是你猜為什麽必然叫必然呢?】
曹操瞬間黑臉。
他如何就勝不過孫劉聯軍?
什麽必然偶然,他只信人定勝天!
罷了,過去之事都只任他過去,他會讓世人知道,最後勝利還是屬於他們曹氏的。
【針對杜牧寫的《題烏江亭》,王安石在路過烏江時進行了反駁,寫下了《烏江亭》一詩。】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他認為垓下之戰敗後,項羽已經大勢已去,“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雖然江東還有人才,但不見得能再和項羽卷土重來。】
公元202年,漢五年。
說起這事情,感觸最深的還得是劉邦。
他自己都覺得自己是有運氣的。
他也不知道若是項羽還在,自己最後能不能坐上如今的這個位置。
但是他很清楚的是,如今大局已定,他勝了那就是他勝了,不管別人如何假設,那都是他勝了。
【王安石的這首詩仿佛是來打破我們對於一代霸王的美好幻想的,他站在政治家的角度,十分冷靜地說出了他認為的觀點,既是對前人的質疑,也表現了他自己的睿智。】
百姓們不明白為何這些後世之人會這般崇拜項羽。
那是多麽可怕的一個人啊!
他雖然驍勇善戰,但是他並不顧百姓死活啊!
如今漢王稱帝,時間雖不長,但他們的日子已經慢慢好起來了。
他們不想從前那樣的日子,他們慶幸項羽烏江自刎了。
至於他的那寧死不屈,就讓後世去崇敬吧。
【王安石有很多詠史詩,也寫了很多對古人的看法,他還曾寫過一首《杜甫畫像》寫他心目中的杜甫,像王安石這種偏向於現實主義的文人對杜甫多是推崇的,而他更稱得上是極其崇拜。】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還以為元白眾人對自己的偏好已經很明顯了,沒想到這王安石對自己竟是極其崇拜。
他也開始期待王安石對自己的看法了,當然,他也期待自己是不是能為王安石的變法提供什麽支持,哪怕只是心裏的支持。
【“吾觀少陵詩,為與元氣侔。”他認為杜甫的詩都跟萬物元氣一樣,我個人理解意思應該是能給人帶來力量。“力能排天斡九地,壯顏毅色不可求。”其力量可以撼動天地,表現出來的雄壯堅毅是常人能以達到的。從這幾句來說,感覺還是挺客觀的,當然了,也不是說杜甫的詩歌真的能撼動天地,就是誇張中的一種客觀,這種力量是來自心理上的,而非現實意義上的。】
唐,元和年間。
“沒錯。”白居易道,“就是這種感覺。”
他要的就是讓人感受到自己詩中的力量。
從前他想讓人看懂,並不只是簡單地想讓人看懂,只是看懂他的詩有什麽用呢,這個世界又不是他的詩建造起來的,他希望讀了他的詩,旁人能懂,能去行動。
【“浩蕩八極中,生物豈不稠。”在這天地之中,有各種各樣的事物,這些事物美醜粗細難以分得清,醜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但是杜甫都能將他們詳細地描寫出來。這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寫什麽像什麽,其實很多優秀的文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記得幕中女子也是這般誇過他的。
漸漸地他也看到了杜甫詩歌中的魅力。
但他也意識到,他永遠不可能成為杜甫,就像杜甫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他。
不過,若是他們能一起教導學子,那他們的學生可以采他二人所長,那便是極好的了。
他對杜甫的提議很是心動。
【“惜哉命之窮,顛倒不見收。”只嘆杜甫命運多舛,一生困頓也不見皇帝重用,“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都老了還是一個小官,半生都在顛沛流離。青衫,可以跟白衣相對記憶,白衣是沒有官職的人,青衫就是官職卑微的人,但這個要結合上下文,不是只有這一個解釋。】
【“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盜賊森戈矛。”之前的視頻中講解過杜甫,所以這裏很好理解,他家庭貧困,妻子瘦弱,小兒子離世,而他還被逆賊困於長安,“吟哦當此時,不廢朝廷憂。”但是他那時候還是沒有放棄為國擔憂,還寫詩為百姓嘆息,他徒步投奔唐肅宗,“常願天子聖,大臣各伊周。”希望皇帝和他能像古代的明君賢臣一樣,“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寒颼颼。”他寧願自己被凍死也希望天下百姓能有安居之所。】
這些內容都是之前在說杜甫時細細講過的。
幕中女子再一提起,眾人就好像又徜徉在了杜甫的世界。
那樣的顛沛一生的杜甫,直到死都沒能定下來。
有些人想,若是他沒有離開,而是一直待在杜甫草堂,或許也能死有歸處。
可是很多人也明白,杜甫的離開是必然的。
就算他的人留下來,但是心卻也是沒定下來的。
心在漂泊,身向何方已經不重要了。
【這麽一大段都是對杜甫大半生的總結,杜甫無疑是悲慘的,但是他自己在困頓的時候卻沒有忘記心憂國事,他這樣的精神顯然是王安石所推崇的。】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覺得自己沒有為民做事時也不就是把國事忘了啊。
他雖然堅持“窮則獨善其身”,可他保全的是他的身體卻不是他的心。
而他當然也是推崇杜甫的,但他與杜甫不同,他與王安石也不同。
獨善其身,是為了有機會兼濟天下。
【不過從整體來看,其實王安石是在杜甫的這種憂國憂民的情緒和白居易所堅持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間徘徊的,總體來說,王安石他會相對靈活一點,說白了,他更適合當這個政治家,他也確實做到了。】
【只是他的失敗不是他努力就能逆轉的,這個世界從來不站在孤勇者的一邊,他需要支持,更何況是在那樣一個臣依附於君的年代,沒有權威的支持,他的一切安排都吹彈可破。】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趙禎在心中狠狠地點了點頭。
他承認幕中女子的話,王安石很需要他的支持,他也一定要支持對方。
能遇上這麽一個連自己都不顧也要為大宋的人,不是那麽簡單的。
只要他態度強硬,王安石就能認真去做。
他給王安石足夠的支持,大宋會好起來的。
【“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死所羞。”王安石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是感嘆自己的悲傷情緒與懷才不遇,那他便會為對方感到羞愧。由此看來,他還是傾向於杜甫這種氣節的,“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所以在看到杜甫的畫像時,忍不住參拜流淚。】
【“惟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游。”像杜甫這樣的人實在少見,他希望杜甫能起死回生,那他定要堅定地追隨對方。】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輕笑了一聲。
這人以後可是權傾朝野的宰相,竟然會說出這樣孩子氣的話。
雖然他也明白,這只是對方美好的願望。
杜甫覺得自己或許並不能幫助王安石什麽,王安石他原比自己厲害很多。
不過他心中依舊欣慰後世之人對自己的承認,若是他能做出點成就來,那就更好不過了。
【其實他說出這種話,就已經是在追隨杜甫的精神了,相信如果杜甫真的能夠看到,看到有這麽多後人認同他一生的堅持,那他定也會覺得欣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一個文學家或許可以靠著感性的想象寫出優秀的作品,但是一個政治家卻少不得要有許多理性思考,正是因為王安石的雙重身份才讓他在寫記游文時說出深刻的道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忍不住地想了想自己的那些作品。
若說他沒有思考,他自己也不能承認。
但若說他有多少所謂理性的思考,那似乎也沒有。
那麽他也確實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可他卻不是一個政治家。
李白心中微微緊了緊,那他要怎麽做,寫詩前先思考?如此寫出來的詩還是他的詩嗎?
在一旁的杜甫自然將李白的反應盡收眼底,想起二人方才的打算,杜甫似是無意道:“我仔細思索一番,感覺你還是很適合去國子監的,我也想同你一處去。”
杜甫雖然覺得自己有些政治才能,但也比不上王安石這些人。
他是想“致君堯舜上”,可是他覺得幕中女子說得也對,“少年強則國強。”
左右如今聖人也不可能讓安史之亂發生。
若是他們能教好那些孩子,那大唐的未來不就有希望了嗎?
【在他的詩文中,處處都體現著類似這樣的感覺。】
【霸王別姬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因為有著這個故事,許多人尤其是藝術家們會刻意地放大項羽的優點,從而達到一個更好的藝術效果。】
【“勢窘而溢價”可以很好地用在項羽的身上,古今有許多文人都寫過有關項羽的詩文,像之前我們講過的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誇讚項羽,認為人們至今思念著項羽,是因為項羽寧死不屈的氣節。】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已經把扶月帶回了府中。
府中的這幾個姑娘們都是她挑選出來的,她們的膽子比一般姑娘的大,往往敢於與人對抗。
但是她們中大多數的人想法都還是那些老想法,最典型的一點就是她們認為她們的未來就應該是找到一個好男人嫁了。
唯獨近來才跟著她進府的扶月心思通透一些,只是膽子也是真的大,有點沒規沒矩的。
方才見到書房擺著那突然出現之物,她竟還想上手摸,被李清照呵斥一聲這才收了手。
所幸是巨幕突然來了,要不然李清照高低得好好說她幾句。
這時聽到幕中女子提到李清照,扶月比李清照還激動,望著李清照兩只眼睛亮亮的,像是裏面乘著星星似的,可剛剛被李清照說了,她這時也不敢說話。
見她那模樣李清照也沒搭她,是該磨磨她的性子的。
沒忍住勾了勾唇,李清照又把註意力放到巨幕之上去了。
幕中女子這樣提到她的詩句,是對她不認同?
之前幕中女子是說過項羽好殺,這她當然也承認,可這與項羽寧死不屈的氣節並不沖突啊。
【而唐代詩人杜牧卻和李清照有不同的看法,他在《題烏江亭》中寫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他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忍辱負重才是真男兒。像我們知道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也沒有覺得勾踐被迫求和丟臉,為什麽呢,因為他後來重振旗鼓滅了吳國。杜牧認為“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項羽身邊還有那麽多優秀的人才,說不定還可以卷土重來呢?】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最近的身子好一點了,全仰仗聖人派了禦醫下來幫他醫治。
得了這樣的榮寵,杜牧也很清楚,那是巨幕中女子的無形的幫助,他心中感激卻也無法感激。
只能更加認真地看巨幕。
這首詩……杜牧頓了頓,這是要誇他和王安石一樣多深思?
他認為自己這想法是沒什麽問題的。
不只是勝敗乃兵家常事,就說這世間有什麽事情是有定律的?
項羽死得太過於隨意了。
哪怕是有一點點希望,他也不該那麽輕易地放棄。
【事實是項羽已死,沒人能知道他沒死天下會是一個什麽樣的懸念,但人們的作品中常紀念他寧死不屈,杜牧卻另辟蹊徑覺得惋惜項羽負氣自刎,這樣不與常人想法類似的議論常常出現在杜牧的作品中,像他寫“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是一樣,他認為如果沒有那場東風,赤壁之戰或許就是曹操勝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一驚,他也這般認為的。
若不是自己倒了黴,他不一定會輸給他們。
是老天沒有站在他的這邊。
即便當時他們實力有些懸殊,但他曹操又不是沒有以少勝多過。
沒關系,曹操認為老天不會一直站在誰的一邊,他總還有機會的。
【從這兩首詩我們可以看出,杜牧詠史很大程度上是帶著一種理想主義去思考的,更多地是站在文人角度,赤壁之戰曹操勝不過孫劉聯軍是事實,而項羽視人命為草芥,不管從什麽角度來講他的失敗都是必然。】
【我們都說歷史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結合,或許沒有那偶然的運氣,必然會來得慢一點,但是你猜為什麽必然叫必然呢?】
曹操瞬間黑臉。
他如何就勝不過孫劉聯軍?
什麽必然偶然,他只信人定勝天!
罷了,過去之事都只任他過去,他會讓世人知道,最後勝利還是屬於他們曹氏的。
【針對杜牧寫的《題烏江亭》,王安石在路過烏江時進行了反駁,寫下了《烏江亭》一詩。】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他認為垓下之戰敗後,項羽已經大勢已去,“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雖然江東還有人才,但不見得能再和項羽卷土重來。】
公元202年,漢五年。
說起這事情,感觸最深的還得是劉邦。
他自己都覺得自己是有運氣的。
他也不知道若是項羽還在,自己最後能不能坐上如今的這個位置。
但是他很清楚的是,如今大局已定,他勝了那就是他勝了,不管別人如何假設,那都是他勝了。
【王安石的這首詩仿佛是來打破我們對於一代霸王的美好幻想的,他站在政治家的角度,十分冷靜地說出了他認為的觀點,既是對前人的質疑,也表現了他自己的睿智。】
百姓們不明白為何這些後世之人會這般崇拜項羽。
那是多麽可怕的一個人啊!
他雖然驍勇善戰,但是他並不顧百姓死活啊!
如今漢王稱帝,時間雖不長,但他們的日子已經慢慢好起來了。
他們不想從前那樣的日子,他們慶幸項羽烏江自刎了。
至於他的那寧死不屈,就讓後世去崇敬吧。
【王安石有很多詠史詩,也寫了很多對古人的看法,他還曾寫過一首《杜甫畫像》寫他心目中的杜甫,像王安石這種偏向於現實主義的文人對杜甫多是推崇的,而他更稱得上是極其崇拜。】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還以為元白眾人對自己的偏好已經很明顯了,沒想到這王安石對自己竟是極其崇拜。
他也開始期待王安石對自己的看法了,當然,他也期待自己是不是能為王安石的變法提供什麽支持,哪怕只是心裏的支持。
【“吾觀少陵詩,為與元氣侔。”他認為杜甫的詩都跟萬物元氣一樣,我個人理解意思應該是能給人帶來力量。“力能排天斡九地,壯顏毅色不可求。”其力量可以撼動天地,表現出來的雄壯堅毅是常人能以達到的。從這幾句來說,感覺還是挺客觀的,當然了,也不是說杜甫的詩歌真的能撼動天地,就是誇張中的一種客觀,這種力量是來自心理上的,而非現實意義上的。】
唐,元和年間。
“沒錯。”白居易道,“就是這種感覺。”
他要的就是讓人感受到自己詩中的力量。
從前他想讓人看懂,並不只是簡單地想讓人看懂,只是看懂他的詩有什麽用呢,這個世界又不是他的詩建造起來的,他希望讀了他的詩,旁人能懂,能去行動。
【“浩蕩八極中,生物豈不稠。”在這天地之中,有各種各樣的事物,這些事物美醜粗細難以分得清,醜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但是杜甫都能將他們詳細地描寫出來。這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寫什麽像什麽,其實很多優秀的文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記得幕中女子也是這般誇過他的。
漸漸地他也看到了杜甫詩歌中的魅力。
但他也意識到,他永遠不可能成為杜甫,就像杜甫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他。
不過,若是他們能一起教導學子,那他們的學生可以采他二人所長,那便是極好的了。
他對杜甫的提議很是心動。
【“惜哉命之窮,顛倒不見收。”只嘆杜甫命運多舛,一生困頓也不見皇帝重用,“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都老了還是一個小官,半生都在顛沛流離。青衫,可以跟白衣相對記憶,白衣是沒有官職的人,青衫就是官職卑微的人,但這個要結合上下文,不是只有這一個解釋。】
【“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盜賊森戈矛。”之前的視頻中講解過杜甫,所以這裏很好理解,他家庭貧困,妻子瘦弱,小兒子離世,而他還被逆賊困於長安,“吟哦當此時,不廢朝廷憂。”但是他那時候還是沒有放棄為國擔憂,還寫詩為百姓嘆息,他徒步投奔唐肅宗,“常願天子聖,大臣各伊周。”希望皇帝和他能像古代的明君賢臣一樣,“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寒颼颼。”他寧願自己被凍死也希望天下百姓能有安居之所。】
這些內容都是之前在說杜甫時細細講過的。
幕中女子再一提起,眾人就好像又徜徉在了杜甫的世界。
那樣的顛沛一生的杜甫,直到死都沒能定下來。
有些人想,若是他沒有離開,而是一直待在杜甫草堂,或許也能死有歸處。
可是很多人也明白,杜甫的離開是必然的。
就算他的人留下來,但是心卻也是沒定下來的。
心在漂泊,身向何方已經不重要了。
【這麽一大段都是對杜甫大半生的總結,杜甫無疑是悲慘的,但是他自己在困頓的時候卻沒有忘記心憂國事,他這樣的精神顯然是王安石所推崇的。】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覺得自己沒有為民做事時也不就是把國事忘了啊。
他雖然堅持“窮則獨善其身”,可他保全的是他的身體卻不是他的心。
而他當然也是推崇杜甫的,但他與杜甫不同,他與王安石也不同。
獨善其身,是為了有機會兼濟天下。
【不過從整體來看,其實王安石是在杜甫的這種憂國憂民的情緒和白居易所堅持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間徘徊的,總體來說,王安石他會相對靈活一點,說白了,他更適合當這個政治家,他也確實做到了。】
【只是他的失敗不是他努力就能逆轉的,這個世界從來不站在孤勇者的一邊,他需要支持,更何況是在那樣一個臣依附於君的年代,沒有權威的支持,他的一切安排都吹彈可破。】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趙禎在心中狠狠地點了點頭。
他承認幕中女子的話,王安石很需要他的支持,他也一定要支持對方。
能遇上這麽一個連自己都不顧也要為大宋的人,不是那麽簡單的。
只要他態度強硬,王安石就能認真去做。
他給王安石足夠的支持,大宋會好起來的。
【“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死所羞。”王安石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是感嘆自己的悲傷情緒與懷才不遇,那他便會為對方感到羞愧。由此看來,他還是傾向於杜甫這種氣節的,“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所以在看到杜甫的畫像時,忍不住參拜流淚。】
【“惟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游。”像杜甫這樣的人實在少見,他希望杜甫能起死回生,那他定要堅定地追隨對方。】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輕笑了一聲。
這人以後可是權傾朝野的宰相,竟然會說出這樣孩子氣的話。
雖然他也明白,這只是對方美好的願望。
杜甫覺得自己或許並不能幫助王安石什麽,王安石他原比自己厲害很多。
不過他心中依舊欣慰後世之人對自己的承認,若是他能做出點成就來,那就更好不過了。
【其實他說出這種話,就已經是在追隨杜甫的精神了,相信如果杜甫真的能夠看到,看到有這麽多後人認同他一生的堅持,那他定也會覺得欣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