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白居易

關燈
白居易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的手顫抖著。

這事幕中女子是說過的,也一直藏在李世民的心中。

李治,他是不知道的,應該是他還沒出生的不孝子。

他原以為只要立下遺詔就能將一切都掌握在手中,便可不在意。

可是聽幕中女子一字一頓地說出來,他整個人都很不舒適。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感覺自己的心中積著一團火,燒得臉也焦黑了。

她弄權一生,如今站在這皇位之上,從未受過這般委屈。

誰能想到臨了了還要被人如此編排呢?

當年她有多艱難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事情知道的人不說,可是誰敢說,還當著她的面說。

她裝作不在意地坐在那處,表情肅然。

【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開始,一直到“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一大段說的就是楊玉環進宮之後受寵,而李隆基沈迷聲色,此後又寫楊玉環如何受寵,家族如何因此而得勢,導致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情況。】

眾人驚訝。

竟有這般效果嗎?

如今誰家不想生個男孩子,竟因為一個受寵的妃子就改變了大家的心意,這實在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那得是有多受寵啊!

然而只有那些平日裏擅詩書,擅論說的文人們才明白這詩句的高明之處。

事實不一定是事實,但接近事實便可被人認為是事實,重點是要讓看的人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是什麽。

這便是幕中女子曾經說過的白居易的“為君為民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

【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大概從父系社會開始就有了,但是真正開始明顯是在周朝,孔子創立儒家,提出嚴格的等級制度,到了秦朝時期國家用法治替禮治,這種情況有所好轉,在立法中有許多男女平等的條例,但是後來經歷漢朝,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三綱五常”的思想就開始深入人心,尤其是其中一條“夫為婦綱”就是典型的代表,此後這樣的思想有波動也有少數人的反抗,但是基本上是持續了兩千年難以動搖。】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似乎有點懂了幕中女子的意思,她似乎並不是在反對儒家。

她是站在女子的角度在反對其中的一些思想。

但三綱五常有何不妥嗎?那不是能讓家庭更加和睦的一些規矩嗎?

女子能說出什麽新花樣來?

若是生而為人皆平等,那便無奴無婢,那飽讀詩書的讀書人與那些粗枝大葉的販夫走卒又有何區別?

他心中微微動搖的想法很快就被自己給糾正回來了。

【所以白居易寫出這樣的話,其實是在諷刺,那個時候的人們並不是真覺得生女比生男好,反而覺得生男就是更好,可是問題就在於生了男子想要做官要經過重重考驗,而後進入官場沒有背景還要百般蹉跎,但是如果生了一個像楊玉環這樣的女子,那不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嗎?這樣的現象他認同嗎?顯然不認同。】

白居易微微頷首。

他確實不能認同。

本來設立科舉就是能讓眾人都有機會。

那些人仗著他人勢力入朝廷搗亂已經是難以原諒的了,更何況還是借一個女子的勢。

若說這女子就治世之才那還好說,可偏偏她是個禍亂朝綱的,這換作誰誰能認同呢?

【魏晉時期,建安七子中的劉琳有詩《飲馬長城窟行》,這首詩主要寫秦末統治者征百姓修長城的事情,揭露那個時期沈重的徭役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而那時期,國家所征的農民多是男人,只有男人不夠了才會用到女人,這是因為他們憐惜女子嗎?那肯定不是,至少像修長城這樣的體力勞動,那還是男子力氣更夠用。】

【在《飲馬長城窟行》中,他寫道:“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生了男孩就不要養了,生了女孩用肉養,為什麽呢?這男孩生了,到了一定的年紀還不是服役去了,而且是十分沈重的不顧人死活的徭役。】

幕中女子說著還放出了一張圖畫,畫中許多人在扛著巨大的石頭,其旁還有手持鞭子的士兵在怒斥那些農民。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不顧人死活?

這肯定是他那個不孝子幹的吧!

嬴政雖招人修築長城以防禦為敵,可從未讓人不顧死活的幹。

應該……不會是他的問題吧?

他心中多少有些懷疑,並不能完全脫離幹系。

只在心中打算晚點派人去查探一番。

不過,若是晚點,恐怕會被有心之人蒙蔽吧。

他看向一旁的蒙毅,對方微微頷首,倏地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出大殿去了。

【後來到了西漢時期,《史記》中有《衛皇後歌》,“生男不見喜,生女不見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這兒說的是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後,衛青的姐姐,霍去病的姨媽,當時他們一家也算是權傾天下,然後這句話我覺得本意不是諷刺重男輕女的思想吧,那時候如果有那麽進步的思想,那封建社會都不一定能持續那麽多年,不過當時的情況還不一樣,衛家的權勢是很大,但也並非全是衛子夫的功勞,跟後來楊貴妃還是不一樣的,衛青和霍去病的功績那誰也沒辦法否定,但很明顯,白居易的這句話是受到了此句的影響的。】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現在心中很不是滋味。

被後世之人這般惦記著的,恐怕除了那陶淵明便是自己了。

可偏偏十個中有九個都是說的這些有的沒的,饒是誇讚,也是讚到了衛青、霍去病二人的身上。

雖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怎麽還是不如說說他的功績來得實在。

最重要的是,這後世之人還總把他與那李隆基相比,有何可比之處?

不過是有幾個妃子,這事情放到哪個朝代都挑不出什麽錯來。

即便這般想著,劉徹近來也失了去後宮的心思。

連他自己都想不通此為何故。

【當時,陳鴻有寫《長恨歌傳》,《長恨歌傳》是一篇傳奇,相當於早期的小說,就像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元稹的《鶯鶯傳》,古代小說最初大概是出現在魏晉時期,那時候有《世說新語》、《西京雜記》等志人志怪小說,那時候的小說就是作者獵奇的產物,喜歡寫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或者是體現那個時代風向的東西,比如《世說新語》中寫到的那些名士風流。】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這倒是曹植忽略了的一個點。

他從來不曾在意這些非正統的作品,即便是看到了也是不曾細看的。

聽幕中女子的意思,那什麽小說還是從他們這時起的。

那若是能用以技巧多加創作,定能讓他們此時的人更為後人所推崇。

不知不覺地,他就總想拿著當世的作品與後世相比,如此更激發了他的鬥志。

【後來到了唐朝時期,唐傳奇的出現讓小說的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後來宋代的話本又將其推進了一大步,直到明清小說的出現,古代小說發展到了最高水平。】

清,乾隆年間。

乾隆又想起了被幕中女子提起過的曹雪芹。

他寫的那東西好是好,可都是些家長裏短,若要說有多好他是不覺得的,不大氣。

但既然這後世之女都說好了,那他得好好地讓曹雪芹寫完。

至少寫出來不能不如那些前朝之本吧。

【忍不住又扯遠了,這裏的《長恨歌傳》中也寫到了,“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以及“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這樣的句子,當時白居易和陳鴻一起游玩應該是一起寫的這作品,相互之間或許有影響,但也恰恰說明了那個時候的主流的想法,生女是不如男的,可因為楊貴妃一事,竟把這歷來已久的觀念都給改變了,真是不像話啊!】

唐,元和年間。

幕中女子裝腔作勢地說出這話,白居易是很不喜的。

可偏偏他又不得不承認自己心中就是那般想的。

【而大家不要覺得這件事情就真的改變了女子的地位,首先這裏的話是明顯的諷刺,其次經過楊貴妃如此眾人只會更加厭棄女子,厭棄那些所謂的紅顏禍水,白居易的整首詩裏其實就體現著這樣的思想。】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楊玉環再看到這樣的說法已經完全不在意了。

聽得多了,好似天上籠罩的烏雲,只要天不塌下來,她便也就沒什麽可在意的。

反正大抵在眾人的眼中,自己便是那些書中的狐媚子,專為了禍害大唐而來的罷。

【他的儒家思想使他產生這些想法,在寫《胡旋女》的時候,其旁有小字“戒近習也”,也就是說要改變如今的風氣,而詩中他提到,“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這句完全不掩飾他對於楊玉環的批判,不過這樣的事情到底楊玉環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還真不是我們一兩句能說清楚的,即便是通過各種史料分析,我們也只能盡量接近真相,也或許就連李隆基自己都說不清楚,這就是人與歷史無法被完全解析的魅力啊。】

李隆基確實是說不清楚。

事情沒有發生,他根本想象不到真能出現什麽安史之亂。

就像如今來說,他不是輕易地就將此事給解決了嗎?

可是他也不能欺騙自己幕中女子說的就是假話。

實在想不通。

【在《李夫人》裏也有類似的觀點,這首詩是以漢武帝初喪李夫人的事情展開敘述,而後轉到楊玉環死後李隆基的同樣的不舍,他寫“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這話應當也是批判的吧,還有後面的“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這個李氏看來也是個福薄的。

按理來說自己若是招回宮中當也是比較年輕的女子。

可是自己卻送走了她,也不知是為何。

罷了,說不定不讓她進宮,還能讓她活得長一些呢。

說了阿嬌又說衛子夫如今又是李夫人。

這後世怎的就盡盯著他的後宮了?

【若要說《李夫人》中的這種觀點還不夠明顯,那《古冢狐》中這樣的思想就更加明顯了,他寫“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關於褒姒和妲己的故事大家都應該了解了,自古以來那都是禍國妖姬般的存在,但那些都是小說與傳說的加持,其根本形象是有爭議的,但是即便這兩位就是妖姬,若是帝王清明,何至於亡國?】

眾人都楞了。

此女,此女難道真的不是在妖言惑眾嗎?

雖然大家都不敢說,但心中都有了懷疑。

一則懷疑幕中女子,二則懷疑他們從來都知曉的有關褒姒和妲己的事情。

有爭議?

能有什麽爭議?

難不成亡國不是因為此二女嗎?

可是……

可是幕中女子不說假話的呀,而且她說的帝王清明不至亡國似乎也很有道理。

那兩個女子固然做了錯事,固然可惡,可一切致使亡國的決定都是帝王做下的,若帝王不受迷惑,哪會亡國?

所以,其實是不能只怪他們其中的一人,甚至那些奸臣也要算在其中。

一人之力何以亡國?

【所以白居易的這兩句詩就是把“喪人家”、“覆人國”的原因都推在了一個女子身上,這我是肯定不能認同的,但還有一個可能就是白居易是在諷刺李隆基和楊玉環,所以寫出的誇張句,為的是改變當時人們沈迷聲色的不良風氣,這樣的話那還能夠理解。】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白居易從來沒想過在這首詩中針對楊貴妃。

他自認為自己還是在很客觀地評價此事。

玄宗和楊妃的愛情是一場悲劇,而讓這悲劇發生的也是他們二人,誰也脫不了幹系。

正是有了前面楊妃的誘惑,玄宗的沈迷,才有了後來的馬嵬坡之事,二人陰陽相隔,都是他們自己的緣故。

雖然也該怨安史之流,可歸根到底最根本的原因還不是玄宗沈迷楊妃嗎?

【我想,在那個時候李隆基他對於後宮的壓制肯定是不少的,因為他的江山從間接上來說是從武則天的手裏搶回來的,甚至他應該是防著後宮的每一個人都成為武則天,但是他可能也不是不知道楊國忠、安祿山等人的一些事情或者他們有取代自己的可能性,但是他太自信了,覺得自己可以掌控全局,最後玩脫了,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搶?

什麽叫搶?

間接上來說?

否管怎麽說,那都論不上搶。

他父皇作為李唐子孫,名正言順。

他作為李唐子孫,接受父皇禪讓,同樣名正言順。

何來搶一說?

【詩歌中,事情的敘述仍在繼續,聲色縱情下,悲劇自然而然地發生,“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的含義我們在講李煜的時候講解過,強國走向黃昏,象征著輝煌的樂舞用“驚破”二字是很精彩的。】

【這裏可以分為第一大段,講的就是兩人的愛情,李隆基流連美色還有安史之亂的爆發,緊接著開始說安史之亂的後續,有關兩人的後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