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李煜

關燈
李煜

【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自此南唐滅亡。李煜身處圍城時,還在作詞,連趙匡胤都感嘆,若是能以作詩的功夫來治國就不會輕易被破城了。】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韓愈曾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李煜自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個文人,其次才是一個皇帝。

他天生不是做皇帝的料,又生不逢時,年輕時被兄長忌憚,遠離朝堂,後又匆匆讓他做這個帝王,在這亂世,叫他如何做?

不如創作詩詞來得輕松。

【這首《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就是當時的作品。】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櫻桃應該也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櫻桃,但是在古代他有一個特別的寓意,就是帝王以櫻桃獻宗廟的一個傳統,現在櫻桃落盡,春天歸去了,他的帝王生涯也結束了,蝴蝶翻著翅膀雙雙飛舞著,蝴蝶的歡喜反襯得他孤苦悲傷。】

不只是蝴蝶,所有的飛鳥都能讓他艷羨。

為何所有的人都能自由自在,而自己從前身不由己,到了如今仍舊身不由己?

【“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子規我們講過幾次,就是杜鵑鳥,它其實是有一個典故的,傳說古蜀國的國君杜宇禪位隱居山林,夜間啼叫令人悲傷,而後才有了杜鵑啼血的典故。與李煜同病相憐的杜宇所化的子規在小樓西邊整夜啼叫,主人公越過玉鉤羅帳,惆悵地望著裊裊暮煙。】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子規啼月的典故雖然許多人用,但是如今看起來依舊是常看常新,由此可見,寫什麽典故不要緊,寫典故的人才要緊,寫典故的人的經歷才要緊。

看著這李煜的經歷,他與杜甫都忍不住地哀嘆。

何至於此啊?

他這樣一位金尊玉貴、眾星捧月般的人物,怎麽就少了點血性呢?

但想到這些,兩人同樣難免想到自己。

有時候評判他人容易,總覺得自己如果是他,自己一定可以力挽狂瀾,拯救萬民於水火,但是他們真的可以嗎?

但是李白想,若是自己,應該會比這李煜做得好些。

【“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人煙散去,小巷中一片寂寥,只能淒然地面對殘煙低草,“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香煙圍繞著繡有鳳凰紋樣的絲織品,空拿著羅帶,回憶起來怎麽能讓人不仇恨綿綿?】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莫說是那些舊物,只要但凡與他過去的經歷有哪怕一點點關系的東西,都能撩動他的心房。

非戀舊也,遺憾也。

【整首詞以思婦喻仇恨,但我看著是直接代入李煜的,在圍城之中他還有心思寫詞,這真的就是把詩詞刻進了骨子裏的。】

除此之外,他似乎無事可做。

就是此時此刻,李煜仍舊想提筆作詞,只是這時的他腦子一片空白,縱使叫他寫,恐怕他也寫不出一首好詞來。

【南唐滅亡後,公元976年,開寶九年,李煜被俘送往汴京,被封違命侯,這個稱號有點特別,這算是趙匡胤氣李煜違抗命令的一種羞辱吧。】

趙匡胤對他的羞辱又何止這一點。

李煜跌坐榻上,他病敗亡國,這就已經是自己對自己最大的羞辱了。

【滅國後,李煜在汴京過得自然不會有多好,愁苦無處可訴,他寫了許多詞作,作品中滿是悔意。】

這也是他為何會抵抗到最後的緣故。

既知來了也是受苦,他為何要投降?

自古勝者為王敗者寇,待他成為他人砧板上的魚肉,他還能有好日子過,那就是稀奇了。

他雖每每悔恨交加,但他知道,他如今的日子已然算是不錯了。

【這首《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上闕寫南唐曾經有過的繁榮,下片寫離別金陵時的所見所聞,由盛轉衰,經歷變故後,其詞作更有悲劇感。】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建國四十餘年,山河三千餘裏,這就是南唐從前的狀況,“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宮殿高聳入雲,宮中奇花異樹,哪裏遇到過戰爭?】

兒時雖有兄長壓制,可那時他卻不明白,反而怨兄長。

如今他還巴不得被兄長壓制著,至少這樣他是能有兄長在身邊。

即便是天塌下來了,也能有兄長頂著,不至於流落於此。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一旦成為俘虜,兩鬢發白日漸消瘦,這個沈腰潘鬢是一個成語,有消瘦衰老之意,沈指的是沈約,出自《南史·沈約傳》,“言已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後來人們就用沈腰表示日漸消瘦,而潘是我們才說過的潘岳,他在《秋興賦》序中說:“餘春秋三十二,始見二毛。”這時候的李煜四十歲,也差不多是正常該長白發的年紀。】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如今的李白也正到了生白發的年歲。

他自認自己還未日漸消瘦,可是這些天卻也憔悴了些許。

別人看不出來,他自己卻清楚,離開長安城於他的打擊實在不小。

但估計被幕中女子先前那麽一說,大家應該也都知道了。

罷了,也不能違了自己瀟灑的本性。

人生在世,誰是順順當當的呢?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最令人悲傷的是辭別宗廟的那天,教坊為“我”演奏別離曲,“我”與宮娥揮淚告別。】

【我個人感覺這應該不是真的,若是戰敗國亡,國君被俘虜,還會有樂師為他演奏嗎?這裏應該是他自己的想象,但從此以後金陵再與他無緣卻是真的。】

就是啊,眾人也讚同幕中女子的說法。

一個俘虜罷了,即便曾是個國君,可也是一個戰敗的國君。

沒如那些直接被射殺的人已經算是天道對他的一種仁慈了。

【蘇軾曾經寫了一段話來批評李煜的這一首詞,針對的就是“垂淚對宮娥”這一句,說他“ 當徹哭於九廟之外,謝其民而後行。而不是對著宮娥哭,甚至還想聽教坊曲。”】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這確實是蘇軾曾經說過的。

天下興亡,匹夫尚且不能置之度外,而他作為一個帝王,在國家危難之際竟還想著宮娥曲子,這實在是讓蘇軾百思不得其解。

或許正如幕中女子所言,李煜或許是一個好詞人,可是讓他做一個帝王,卻是讓整個南唐百姓都遭了殃。

【這一年,趙匡胤離世,趙匡義即位,李煜被改封為隴西公。】

【次年,太平興國二年,李煜沈迷於酒,借酒消愁, 別的事什麽也沒幹,詞倒是寫了不少,著名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就是那一年。】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默默無言地登上西邊的小樓,入眼只看到一輪如鉤的月亮,“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梧桐寂寞地立於深院,一切都籠罩在寂靜淒冷的秋色之中。】

寥寥數字,寫出孤人登樓之景。

方才還有些嫌棄李煜的眾人這時候又不得不為之欽佩。

為何,偏偏是這樣一個人得了這潑天的才能。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剪不斷也理不清的是離別故國之愁,那種愁說也說不清,“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其實我們應該可以理解李煜的這種愁,雖然不能深刻地體會一個帝王變成一個階下囚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感受,但是我們都應該經歷過那種產生極大落差感的事情。】

【比如說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帶著滿腔熱血來到朝廷,迎接他的卻只是附庸逗趣。】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說得沒錯。

這一句點醒了李白,李白不是理解了李煜為君時的碌碌無為,而是理解了他困於汴京時的萬般苦痛。

最痛苦的不是無法擁有,最痛苦的是曾經擁有整個星空,低頭一看,一只夜螢都只是虛妄。

他是如此,李煜是如此,世人都是如此。

【而第二年,李煜的言行自由都被限制了,而且生活也十分窮困,他的心裏便更加痛苦,寫的詞也是愈發悲愴。】

【這《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就是其中代表作,它將一個亡國之君鮮明地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聽著簾子外潺潺的雨聲,顯然春天快要過去了,被子卻還是耐不住半夜的寒涼。】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閉門謝客的辛棄疾倚靠在院中躺椅上慵懶地望著巨幕。

同他一樣,以景開頭。

看著是幾句寫春日小景之句。

可是有時候前面越是平淡,後面就越是讓人痛徹心扉。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夢裏不知道自己是俘虜的身份,只貪圖那片刻的歡愉,“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不要獨自一個人靠著欄桿遠眺,想起那故國三千裏,走的時候很容易,想要回去卻難了。】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還能奢望回去嗎?

他已經不奢望了,尤其是今天之後,他已經無法奢望了。

幕中女子對他的評價對他並不算好,唯有寫詞能入其眼也,可……

可他感覺自己現在心中,往日不停往外蹦著優美詞句的心中如今空空如也,他或許永遠也寫不出一首好詞了。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落花流水,春天已經走了,跟過去相比,一個天上一個人間。】

宋朝的人有些不快了。

這如何說得他們汴京很差似的。

試問哪個亡國之君被滅國還能安安穩穩地活著的?更遑論還有小樓可住。

宮裏實在是太仁慈了。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李煜死於汴京,後被安葬在洛陽。】

【關於李煜的死因有爭議,但都認為是被毒死的,其中有一種說法說得比較清楚,這種說法出自《默記》,說是七夕那天,李煜追思往事,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讓南唐故妓詠唱,宋太宗聽說後很生氣,於是賜下“牽機藥”毒死了李煜。】

七……七夕?

七月初七已過,那他這是平安度過了那一日?

那往後的日子,他……他還有一絲的盼頭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