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關燈
小
中
大
李煜
【我們假裝李煜被宋太宗毒死的這個傳說是真的,那麽李煜生於七夕終於七夕,從頭到尾仿佛都帶著浪漫的氣息,即便難堪與痛苦從不曾離他遠去。而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也就此成為了他的絕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也為李煜的死而感到唏噓。
那個位置不是能輕易坐穩的,這些天他早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
如今他管著的這些事也並不容易,看起來大家順從他,做事無不順利的。
實際上,他們都是畏懼曹家的權勢,畏懼他這個曹家公子,而不是曹植。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什麽時候才能到頭呢?過去有太多傷心往事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幾句實在是太簡單了,但是只是表面簡單,實際卻蘊含了深厚的情感,讓我想到一個不太貼切的詞:大道至簡。】
唐,元和年間。
李賀已經辭去了奉禮郎的職務,帶著妻子一同往巴蜀行去。
兩人身子都不大好,故而行了幾日也沒能離長安有多遠。
李賀有些愧對妻子,她嫁與自己不僅沒有什麽清福可享,甚至還要跟著自己顛沛流離,可是看著妻子臉上的笑容他就把所有的話給咽了下去。
“大道至簡……”他喃喃道,“此話道理不淺。”
他平時盡喜歡獵奇的,極少嘗試這樣的風格,說起來倒是可以試試。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具體來說應該就是指的李煜曾經住過的宮殿,只是住在那兒的人已經換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要問現在有多少的愁,就像一汪春水緩緩向東流去。】
原來此句是出自此處啊!
眾人都在感嘆。
這兩句寫得很優秀,從古至今那估摸著都是能排得上號的。
然而無愁而說愁,那就是無病之呻吟。
但若是放在這個情形下,那也確實是可以理解的,李煜之愁,愁家國天下,亦愁遺憾難平也。
【我們曾經講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他說:“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別意與流水誰更長呢?兩人詩詞的背景不同,所愁的理由也不同,但卻都是同樣的愁,是文人筆下的帶著綿綿情意的愁。】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何止是他們,就是杜甫、王維,也無不能體會他們這種愁的。
由此可見,愁與流水之長短或與東流水相似都不打緊,打緊的是當時的情形下讓他們產生這種愁的背景,在搭上他們那登峰造極的描寫,便可得精品矣。
故而,詩會好,為作詩而作詩也好。
但不帶情感,為詠物而詠物,為寫景而寫景,不好。
需得知,一切景皆情也。
【從古至今有名的亡國之君很多,李煜幾乎可以說是最有文化的一個了,大概也就只有趙佶能與他有此一爭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一口茶直接噴了出來。
很沒有必要。
他並不想在此處與李煜一爭。
這怎麽自己成了亡國之君了?
不是還有宋欽宗嗎?
【直到現在我才懂得王國維曾經說過的李煜的赤子之心,他或許做不好一個帝王,甚至不是一個合格的百姓,但是他卻用他的一生在做一個優秀的詞人。】
【不可否認的是,尤其是在亡國之後,他字字泣血的每一首詞都能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位一生中充滿悲情又充滿才情的帝王。】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心情很覆雜。
這話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種褒獎,甚至是最高的褒獎,但同時也是最狠的批評。
他身為一個帝王,卻不是一個好帝王,甚至不如一個合格的百姓。
何其失敗?
故而,即便清楚自己是一個優秀的文人也並沒有能讓他多欣喜。
【關於他還有一個爭議,就是焚書,說到焚書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就好像說到屠城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徐州大屠殺一樣,殊不知項羽曾六次屠城,黃巢從廣東一路殺到河南,而清兵入關後,屠城次數高達二十次,不管他們處於什麽樣的政治原因,不尊重生命,那都是不可饒恕的事情。】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此事與他何幹?
嬴政想,這焚書之事的影響到底是有多大?
值得讓幕中女子一再提及,而且明明她先時就說過了,自己還是有很多有用的書是沒燒的。
嬴政這些天也思考了很多。
他不是不知道書籍的重要性,恰恰是因為他知道,所以他才會想要燒毀。
但是他也明白了,如今的他雖貴為天子,可他並不一定可以永遠地統治整個天下,不能想著以奴役的方式讓百姓屈從。
若是施以仁政,這會讓他很難做,沒有威儀則帝位不保。
可若僅以法治,恐會引起幕中女子所說的天下大亂之情形。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恩威並施。
思及此,嬴政不由地自嘲一笑,他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有這麽一天。
但這也沒什麽,為了大秦江山,這點小事不足為惜。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此所謂項羽失敗而他劉邦成功之故也。
劉邦近來心中實在有些亂,為著這巨幕洩露的天機,為著諸侯割據,為著韓信之事。
縱使他先時想對韓信動手,現在也是不能了。
不僅不能動手,他還得好好地保護對方。
因為韓信一旦出了什麽事情,可能全天下的人都會將罪名推到他的身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這事情與他何幹?
曹操知道,就此事而言,他已經失去了先機。
這事情他是愧疚的,也承認幕中女子說得有道理,不管是什麽原因,都不可饒恕。
於是他故技重施,以割發代首向那些天下百姓請罪。
割發代首原是建安三年時,他的馬受驚而傷麥田,根據他自己定下的規矩那是要以死謝罪的,於是他便割發代首了了那事,不過那事情知道的人不多,正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想來如此也能讓一些百姓息怒。
果不其然,他割發代首將之懸於城墻之外,百姓們對他的怨言少了不少。
再加上如今他們攻下一座城後,便由子桓出面安撫百姓,如此,倒叫那些搖擺不定的百姓更不知該選蜀還是魏了。
果然,想要打敗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而在蜀地,得知曹操如此行徑的人都大罵曹狗奸詐。
然而眼看著如今魏軍聲望愈高,他們的兵力也比不上對方,劉備等人都不由地發愁。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黃巢剛剛集結了許多有志之士同他一起共謀大計。
因為有了先時幕中女子提及他的那首“滿城盡帶黃金甲”之詩,很多人都不請自來,再加上如今朝廷動蕩,官員庸碌,他很快就得到了許多人的追隨。
方才他正在威懾幾個懷疑他太過於兇狠的人,然而恰逢這時聽到幕中女子的話他深知自己的這招不行了。
在他看來,成大事者當不拘小節。
那些反抗他的人,殺了就殺了,何懼之有?
可如今……
“諸位莫急。”他有些慌張道,“待女子走後我們再行商議。”
清,雍正年間。
“放肆!”雍正十分惱怒,此女當真活膩了,竟敢說他們的不是。
這些漢人,“一字一言,皆懷詭譎!”
如此一句,又要叫漢族的百姓怨恨朝廷了。
【而焚書這件事情依舊是不可饒恕的,但是這兩次的焚書事件都是有爭議的,上次我們也講過,一般認為秦始皇是燒毀了除醫藥、蔔筮、種樹等有實用價值以外的書籍,是為了避免那些儒生借儒學以反抗秦朝。】
【有句話話糙理不算糙,人們都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話我們當然不能全信,但是我們也得承認,這其中的傾向是確定了的,我們還是拿劉邦和項羽來舉例,司馬遷寫《史記》時的實錄精神我們是不用懷疑的,所以對於劉邦和項羽的描寫還是比較客觀的。我們現在看《史記》我們都會說,適合做皇帝的還是劉邦,而他的那些什麽陰險、什麽利己自私都無關痛癢,但是大家想想,如果當初在烏江邊死的是劉邦,那歷史會怎麽寫呢?】
幕中女子沈默半晌,眾人也都陷入了沈思。
即便幕中女子不說,眾人也明白了她話中的意思。
如果當初做了皇帝的是項羽而不是劉邦,那再無漢朝只有楚朝。
那歷史將會由楚國史官書寫。
或許這位楚國史官也有實錄精神,但是會說還是項羽適合做皇帝,那劉邦不過一個市井潑皮,如何當此大任?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冷笑。
勝者為王敗者寇。
如今說這些還有什麽用?
但這女子著實不像話,竟說他陰險自私?
那又如何?
左右如今得了天下的是自己!
若自己是項羽,斷然也不會在烏江邊自刎。
小不忍則亂大謀,他這點都不懂,如果與自己爭天下?
【所以當儒家獲得正統,法家幾乎銷聲匿跡,哪怕不承認,但歷代帝王也不可避免地用到了法家的思想措施,但正統卻是儒家而不是法家,帝王們推崇的也都是儒家思想,稍微一個不好,大臣們就會上書,“陛下,民能載舟亦能覆舟,要寬以待人啊!”在這樣的情況下,嚴刑厲法而又二世而亡的秦朝統治者自然成了他們的反面教材,久而久之人們就更加在意秦始皇的錯誤,而不是他的功績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表情凝重,他如今有兩條完全不同的路。
既然知道日後儒家會變成正統,那他便順著些,以儒治儒,以法治法。
但他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讓儒家徹底消失,讓後世之人永遠不知道曾經還曾有過一個儒家。
若是從前,他或許會有所猶豫,但是現在,他不可能再選擇第二條路。
一步錯,毀的不僅是整個大秦,還有他的千古名聲。
【有時候錯了就是錯了,秦始皇焚書破壞文化這件事情不妨礙他是千古一帝,不妨礙他統一天下、統一度量衡的諸多功績,但是他的這些無人匹敵的功績也無法掩蓋他曾犯下的過錯,有成功有失敗那是人生,有優點也有缺點,那才是人。】
此話雖不假,但是能避免錯誤,他自然不會再犯。
況且,現在全天下的人都盯著他。
嬴政也看出來了,幕中女子其實還算是向著他說話的。
肯定了他的功績,幫他證明後世對自己的評價有失偏頗,雖然也點出了他的錯誤。
此次,也不算虧。
【而李煜燒書這事情同樣是有爭議的,現在有學者認為李煜當時的書籍並沒有被燒毀,而是被帶到了宋廷,因為根據《宋史·世家》記載,宋太宗曾經邀請李煜去參觀崇文院,然後他說“此簡冊多卿之舊物”,雖然不能證明李煜沒有讓人燒書,但是至少證明了這事情並不完全真實,如此說來他還能勉強保全文人稱號。】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和杜甫都松了一口氣,先時看李清照和趙明誠的那些金石藏書佚失,他們就已是心痛,如今又看李煜也這般,當真是痛上加痛。
“留下來些就好。”杜甫嘆道。
哪怕相當於是被搶了去,至少好東西是被更好地保存了下來。
【李煜寫了這些詞,在後來又被譽為“千古詞帝”,他淒涼悲壯的詞風對詞的發展有產生了巨大的貢獻,他是婉約派的開山祖師,又為豪放派奠定了基礎,沒有他的詞,此後的宋詞恐怕不會如此繁盛。】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一怔,他完全沒想到,自己這般失敗,能得如此高的評價。
他何德何能?
早知如此,他或許……或許就不會走這條路了。
【胡適先生也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文學史上有了他,是文學界的幸事,只可惜薄命作君王。】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本還覺得李煜不值得那般評價,雖說李煜的詞確實也難以指摘。
但是看到這句評價,他方才緩緩點頭。
也有理。
【他的人生經歷其實很簡單,他的詞也跟隨他的人生算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整體的詞風都是委婉幽遠的,只是後期又多了些悲劇色彩。】
【若有來世,只願下一世的李煜能投身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那時候的他再讀到自己的詞時,也不知他會是何感受?】
【好了,關於李煜我們就說到這裏了,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預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我們假裝李煜被宋太宗毒死的這個傳說是真的,那麽李煜生於七夕終於七夕,從頭到尾仿佛都帶著浪漫的氣息,即便難堪與痛苦從不曾離他遠去。而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也就此成為了他的絕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也為李煜的死而感到唏噓。
那個位置不是能輕易坐穩的,這些天他早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
如今他管著的這些事也並不容易,看起來大家順從他,做事無不順利的。
實際上,他們都是畏懼曹家的權勢,畏懼他這個曹家公子,而不是曹植。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什麽時候才能到頭呢?過去有太多傷心往事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幾句實在是太簡單了,但是只是表面簡單,實際卻蘊含了深厚的情感,讓我想到一個不太貼切的詞:大道至簡。】
唐,元和年間。
李賀已經辭去了奉禮郎的職務,帶著妻子一同往巴蜀行去。
兩人身子都不大好,故而行了幾日也沒能離長安有多遠。
李賀有些愧對妻子,她嫁與自己不僅沒有什麽清福可享,甚至還要跟著自己顛沛流離,可是看著妻子臉上的笑容他就把所有的話給咽了下去。
“大道至簡……”他喃喃道,“此話道理不淺。”
他平時盡喜歡獵奇的,極少嘗試這樣的風格,說起來倒是可以試試。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具體來說應該就是指的李煜曾經住過的宮殿,只是住在那兒的人已經換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要問現在有多少的愁,就像一汪春水緩緩向東流去。】
原來此句是出自此處啊!
眾人都在感嘆。
這兩句寫得很優秀,從古至今那估摸著都是能排得上號的。
然而無愁而說愁,那就是無病之呻吟。
但若是放在這個情形下,那也確實是可以理解的,李煜之愁,愁家國天下,亦愁遺憾難平也。
【我們曾經講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他說:“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別意與流水誰更長呢?兩人詩詞的背景不同,所愁的理由也不同,但卻都是同樣的愁,是文人筆下的帶著綿綿情意的愁。】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何止是他們,就是杜甫、王維,也無不能體會他們這種愁的。
由此可見,愁與流水之長短或與東流水相似都不打緊,打緊的是當時的情形下讓他們產生這種愁的背景,在搭上他們那登峰造極的描寫,便可得精品矣。
故而,詩會好,為作詩而作詩也好。
但不帶情感,為詠物而詠物,為寫景而寫景,不好。
需得知,一切景皆情也。
【從古至今有名的亡國之君很多,李煜幾乎可以說是最有文化的一個了,大概也就只有趙佶能與他有此一爭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一口茶直接噴了出來。
很沒有必要。
他並不想在此處與李煜一爭。
這怎麽自己成了亡國之君了?
不是還有宋欽宗嗎?
【直到現在我才懂得王國維曾經說過的李煜的赤子之心,他或許做不好一個帝王,甚至不是一個合格的百姓,但是他卻用他的一生在做一個優秀的詞人。】
【不可否認的是,尤其是在亡國之後,他字字泣血的每一首詞都能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位一生中充滿悲情又充滿才情的帝王。】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心情很覆雜。
這話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種褒獎,甚至是最高的褒獎,但同時也是最狠的批評。
他身為一個帝王,卻不是一個好帝王,甚至不如一個合格的百姓。
何其失敗?
故而,即便清楚自己是一個優秀的文人也並沒有能讓他多欣喜。
【關於他還有一個爭議,就是焚書,說到焚書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就好像說到屠城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徐州大屠殺一樣,殊不知項羽曾六次屠城,黃巢從廣東一路殺到河南,而清兵入關後,屠城次數高達二十次,不管他們處於什麽樣的政治原因,不尊重生命,那都是不可饒恕的事情。】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此事與他何幹?
嬴政想,這焚書之事的影響到底是有多大?
值得讓幕中女子一再提及,而且明明她先時就說過了,自己還是有很多有用的書是沒燒的。
嬴政這些天也思考了很多。
他不是不知道書籍的重要性,恰恰是因為他知道,所以他才會想要燒毀。
但是他也明白了,如今的他雖貴為天子,可他並不一定可以永遠地統治整個天下,不能想著以奴役的方式讓百姓屈從。
若是施以仁政,這會讓他很難做,沒有威儀則帝位不保。
可若僅以法治,恐會引起幕中女子所說的天下大亂之情形。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恩威並施。
思及此,嬴政不由地自嘲一笑,他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有這麽一天。
但這也沒什麽,為了大秦江山,這點小事不足為惜。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此所謂項羽失敗而他劉邦成功之故也。
劉邦近來心中實在有些亂,為著這巨幕洩露的天機,為著諸侯割據,為著韓信之事。
縱使他先時想對韓信動手,現在也是不能了。
不僅不能動手,他還得好好地保護對方。
因為韓信一旦出了什麽事情,可能全天下的人都會將罪名推到他的身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這事情與他何幹?
曹操知道,就此事而言,他已經失去了先機。
這事情他是愧疚的,也承認幕中女子說得有道理,不管是什麽原因,都不可饒恕。
於是他故技重施,以割發代首向那些天下百姓請罪。
割發代首原是建安三年時,他的馬受驚而傷麥田,根據他自己定下的規矩那是要以死謝罪的,於是他便割發代首了了那事,不過那事情知道的人不多,正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想來如此也能讓一些百姓息怒。
果不其然,他割發代首將之懸於城墻之外,百姓們對他的怨言少了不少。
再加上如今他們攻下一座城後,便由子桓出面安撫百姓,如此,倒叫那些搖擺不定的百姓更不知該選蜀還是魏了。
果然,想要打敗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而在蜀地,得知曹操如此行徑的人都大罵曹狗奸詐。
然而眼看著如今魏軍聲望愈高,他們的兵力也比不上對方,劉備等人都不由地發愁。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黃巢剛剛集結了許多有志之士同他一起共謀大計。
因為有了先時幕中女子提及他的那首“滿城盡帶黃金甲”之詩,很多人都不請自來,再加上如今朝廷動蕩,官員庸碌,他很快就得到了許多人的追隨。
方才他正在威懾幾個懷疑他太過於兇狠的人,然而恰逢這時聽到幕中女子的話他深知自己的這招不行了。
在他看來,成大事者當不拘小節。
那些反抗他的人,殺了就殺了,何懼之有?
可如今……
“諸位莫急。”他有些慌張道,“待女子走後我們再行商議。”
清,雍正年間。
“放肆!”雍正十分惱怒,此女當真活膩了,竟敢說他們的不是。
這些漢人,“一字一言,皆懷詭譎!”
如此一句,又要叫漢族的百姓怨恨朝廷了。
【而焚書這件事情依舊是不可饒恕的,但是這兩次的焚書事件都是有爭議的,上次我們也講過,一般認為秦始皇是燒毀了除醫藥、蔔筮、種樹等有實用價值以外的書籍,是為了避免那些儒生借儒學以反抗秦朝。】
【有句話話糙理不算糙,人們都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話我們當然不能全信,但是我們也得承認,這其中的傾向是確定了的,我們還是拿劉邦和項羽來舉例,司馬遷寫《史記》時的實錄精神我們是不用懷疑的,所以對於劉邦和項羽的描寫還是比較客觀的。我們現在看《史記》我們都會說,適合做皇帝的還是劉邦,而他的那些什麽陰險、什麽利己自私都無關痛癢,但是大家想想,如果當初在烏江邊死的是劉邦,那歷史會怎麽寫呢?】
幕中女子沈默半晌,眾人也都陷入了沈思。
即便幕中女子不說,眾人也明白了她話中的意思。
如果當初做了皇帝的是項羽而不是劉邦,那再無漢朝只有楚朝。
那歷史將會由楚國史官書寫。
或許這位楚國史官也有實錄精神,但是會說還是項羽適合做皇帝,那劉邦不過一個市井潑皮,如何當此大任?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冷笑。
勝者為王敗者寇。
如今說這些還有什麽用?
但這女子著實不像話,竟說他陰險自私?
那又如何?
左右如今得了天下的是自己!
若自己是項羽,斷然也不會在烏江邊自刎。
小不忍則亂大謀,他這點都不懂,如果與自己爭天下?
【所以當儒家獲得正統,法家幾乎銷聲匿跡,哪怕不承認,但歷代帝王也不可避免地用到了法家的思想措施,但正統卻是儒家而不是法家,帝王們推崇的也都是儒家思想,稍微一個不好,大臣們就會上書,“陛下,民能載舟亦能覆舟,要寬以待人啊!”在這樣的情況下,嚴刑厲法而又二世而亡的秦朝統治者自然成了他們的反面教材,久而久之人們就更加在意秦始皇的錯誤,而不是他的功績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表情凝重,他如今有兩條完全不同的路。
既然知道日後儒家會變成正統,那他便順著些,以儒治儒,以法治法。
但他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讓儒家徹底消失,讓後世之人永遠不知道曾經還曾有過一個儒家。
若是從前,他或許會有所猶豫,但是現在,他不可能再選擇第二條路。
一步錯,毀的不僅是整個大秦,還有他的千古名聲。
【有時候錯了就是錯了,秦始皇焚書破壞文化這件事情不妨礙他是千古一帝,不妨礙他統一天下、統一度量衡的諸多功績,但是他的這些無人匹敵的功績也無法掩蓋他曾犯下的過錯,有成功有失敗那是人生,有優點也有缺點,那才是人。】
此話雖不假,但是能避免錯誤,他自然不會再犯。
況且,現在全天下的人都盯著他。
嬴政也看出來了,幕中女子其實還算是向著他說話的。
肯定了他的功績,幫他證明後世對自己的評價有失偏頗,雖然也點出了他的錯誤。
此次,也不算虧。
【而李煜燒書這事情同樣是有爭議的,現在有學者認為李煜當時的書籍並沒有被燒毀,而是被帶到了宋廷,因為根據《宋史·世家》記載,宋太宗曾經邀請李煜去參觀崇文院,然後他說“此簡冊多卿之舊物”,雖然不能證明李煜沒有讓人燒書,但是至少證明了這事情並不完全真實,如此說來他還能勉強保全文人稱號。】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和杜甫都松了一口氣,先時看李清照和趙明誠的那些金石藏書佚失,他們就已是心痛,如今又看李煜也這般,當真是痛上加痛。
“留下來些就好。”杜甫嘆道。
哪怕相當於是被搶了去,至少好東西是被更好地保存了下來。
【李煜寫了這些詞,在後來又被譽為“千古詞帝”,他淒涼悲壯的詞風對詞的發展有產生了巨大的貢獻,他是婉約派的開山祖師,又為豪放派奠定了基礎,沒有他的詞,此後的宋詞恐怕不會如此繁盛。】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一怔,他完全沒想到,自己這般失敗,能得如此高的評價。
他何德何能?
早知如此,他或許……或許就不會走這條路了。
【胡適先生也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文學史上有了他,是文學界的幸事,只可惜薄命作君王。】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本還覺得李煜不值得那般評價,雖說李煜的詞確實也難以指摘。
但是看到這句評價,他方才緩緩點頭。
也有理。
【他的人生經歷其實很簡單,他的詞也跟隨他的人生算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整體的詞風都是委婉幽遠的,只是後期又多了些悲劇色彩。】
【若有來世,只願下一世的李煜能投身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那時候的他再讀到自己的詞時,也不知他會是何感受?】
【好了,關於李煜我們就說到這裏了,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預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