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辛棄疾

關燈
辛棄疾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風流?

風流本是一個好詞,怎的聽此女的語氣倒不像是在誇讚他?

再一聯想到元稹、秦觀,辛棄疾就大體明白了幕中女子此言是何意了。

他並不認為這有什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他與她們那都是你情我願的,有何不妥?

【辛棄疾這一生中有過三個妻子,而且有許多的妾室,什麽錢錢、田田、香香、卿卿,他為他的妾室寫過不少的詞,除此之外,他在外面有露水情緣,甚至還有夢中佳人,嘖嘖。】

唐,元和年間。

元稹發現這幕中女子對自己似乎有些看法,好似他傷害了多少女子似的,但又不是明說,讓他也無法為自己辯駁。

不過,元稹想,若說起來自己的妻妾也沒辛棄疾這般多吧,要說也當先說他才是。

或者說是自己寫的此類詩文太多,才叫這後世之人誤會了嗎?

【雖然憂心國家,辛棄疾該享的樂子還是沒少的,我個人覺得除卻他本身比較風流,這裏面可能也有苦中作樂的意思,還有就是他四處奔波沒辦法穩定下來,導致了他有流連花叢的契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本就不是一個喜歡自怨自艾的人,若不是此事太過於艱難,他也不會為此那般煩憂。

如陶淵明、如李白、如蘇軾,他們這些人都可以用樂觀豁達來形容,但是也是因為有煩憂才會有相應的樂觀與豁達。

人生在世,誰沒點苦惱,若還不苦中作樂,那日子便更加難過了。

【在這個臨安司農寺辛棄疾也沒能待多久,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他調任滁州知州,在這裏他寫了一首《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借送自己的同事赴京,表達自己的萬千愁緒。】

【其實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每次公司有同事要離開的時候,否管你跟對方關系好還是一般,他要走了你就覺得看他哪哪都順眼了,希望對方離開公司後能有一個錦繡前程又怕對方的前程過於錦繡,哈哈,開個玩笑,總之就是離別總是能讓人的心中產生一種不算美妙的情緒,而此處辛棄疾顯然和這個範倅的關系是還不錯的,那就更不舍了。】

幕中女子每次說笑,臉上的表情都會有些許的緊張,而後立馬解釋清楚,似乎生怕他人誤會什麽似的。

但她說的這話很真實,他們或許能看到他人飛黃騰達,可若是飛黃騰達的人是曾與自己患難與共的人他們會高興,同時也會失落,為自己的無能而難受。

這不就是人性嗎?只要他們無害人之心,這樣的想法也不必藏,誰不是如此的呢?

而那些真正裝作毫不在意卻內心險惡的人才真正可怕呢。

【這個倅是副職的意思,範倅就是辛棄疾的副職,滁州通判範昂,自己的下屬能得到重用,其實正常來講辛棄疾是會感到驕傲的,此處應該也是這樣,他希望範昂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得到重用。】

辛棄疾當然是希望範昂可以得到重用的,難不成他還會嫉妒範昂不成?

只是範昂去到臨安,前途就能一片大好嗎,這恐怕不盡然吧。

看不出他這詞中之意嗎?

那時候他就看出來了,有多少人能在那些人的眼下幹凈地平步青雲?

若官家能清醒些還好,只是可惜……

辛棄疾他原以為換了帝王,大宋就會好起來的。

可能真如幕中女子所言,大宋的皇帝都不怎麽行吧。

而這些話,即便是他這樣的人也無法於人前言,只能在心中說說罷了。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開頭便直抒胸臆,感嘆光陰易逝,老來一詞就已經能表達他這樣的心情的,因為這時候辛棄疾其實才三十三歲,怎麽也算不得老。然而他說他已經感受到了衰老,以前的那些情趣也已經淡去了,甚至面對臨別酒時更加害怕歲月的流逝。】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若是人人都能在年輕時候知道時間的重要,那便就更能成事了。

蘇軾默了默,不過有時候就算知道時光易逝也沒什麽用。

像辛棄疾,聽幕中女子的意思,他終日為收覆北方而煩憂,也知時間可貴,可他似乎什麽也沒能做得成,這才是真正充滿遺憾的人生。

【他為何會“怯流年”呢?我個人認為他對自己的年歲增長可能還沒有那麽深的感觸,更多的是害怕時不待我,害怕自己還沒做什麽,國家收覆的那一日連影子都看不到,而自己就已經要老了。】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那時的自己尚且害怕時不待我,如今呢?

辛棄疾想了想,自己現如今距離三十三歲又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十年。

時間還能等著他嗎?

已經不能了啊!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我”掐指一算,中秋要來了,圓月卻不照團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這些無情的流水都不管的,他只管與西風一起將船只送回。無情的水以表示辛棄疾對友人的不舍。】

豈止水無情?

那些沒有心,從不思念北方的茍安一派那不是更無情嗎?

若他們有血有肉,現如今自己就應該在戰場廝殺,而不是在此處偷閑。

【“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願你能在這秋天早點渡江吃上蒓菜鱸魚、夜深後與兒女在燈下團聚,蒓鱸不用說,張季鷹的典故,典故不用新,好用就行。】

以往許多典故他們都耳熟能詳,也能運用自如,張季鷹的這典故也是許多人常用的,但是如果沒有巨幕的出現,他們都還沒意識到這個典故真就被那麽頻繁使用。

可是他們卻已經不能再運用新的典故了。

有時做一句詩,十個人能解釋出五六種大相徑庭的意思。

若再多些典故,只怕是根本懂不了其中含義了,得到的只能是爭論不休。①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趁著歸途的征衫還沒有換,正好去見官家,如今朝廷正在招攬人才。“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承明殿是漢代未央宮的一個宮殿,這裏應該就是泛指帝王的宮殿。】

【當時靖康之難後,許多北宋官員都被打包到了金人的地盤,這些人裏面不乏很多優秀人才,所以這件事情對宋朝來說那才幾乎有著毀滅性的打擊。到了南宋,那肯定是缺人才的,辛棄疾說朝廷求賢若渴也沒什麽錯,但是不管是趙構還是他的接班人趙昚都不是善用人才的,所以只是有一顆求才的心沒什麽用。】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已經快要暈倒了。

被打包,他才不要被打包到那些金人的地盤去。

他就是死也一定要將那些可惡的金人全部都趕走!

別想讓他得那樣難聽的名聲!

可是這些金人真的太麻煩了,就沒人有辦法嗎?

【而夜半承明是出自李商隱的一首《賈生》,他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首詩又是源自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一個故事,說的是賈誼被貶回朝後,文帝召見他,問了一大堆鬼神之事,最後對賈誼的回答十分滿意,但是李商隱卻說文帝只問鬼神不問蒼生,借此諷刺晚唐幻想成仙不思朝政的帝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幻想成仙?

國家都治理不好,還幻想成仙,不如做夢來得實際。

李世民對自己這些後代實在失望至極。

古代如此多的事例擺在眼前他們看不到嗎?

都說以史為鑒以史為鑒,因修仙而荒廢朝政,是個聰明的帝王都不會那樣做!

反正他日後一定不會如此!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搖頭,這人不是表現還可以嗎?

怎麽做這等子不靠譜的事情?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賈誼已經回朝,陛下給了他幾乎最大的禮遇,簡直讓他受寵若驚。

幕中女子說的這樣的情況倒是沒有發生,不過陛下對巨幕十分感興趣,有以之為神的意思。

但這些都不重要,陛下其實一直都是一個賢明的帝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陛下先時的過錯賈誼是很能理解的。

他相信有了自己幫忙,一定能為陛下做不少的事。

【辛棄疾這裏卻說,想來半夜帝王肯定在宮殿裏召見你,留下你教你起草制詔,或者籌劃邊防軍務。這裏我們說不好辛棄疾是在祝福範昂,希望範昂能得帝王器重,還是在用賈誼的典故諷刺當權者,我個人覺得還是諷刺多一點,畢竟那個時候的朝廷不怎麽行,辛棄疾又不是不清楚。】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深呼吸,他盡量讓自己看起來平靜點。

幕中女子的話,他既然無法反駁,那就改改。

等重用了幕中女子說的那些人,如若情況沒有好轉,那也怪不著他了。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說完範昂的事,他才說自己,假如臨安城的那些故人問起“我”,你只說“我”還是滿肚愁腸 ,只顧借酒消愁就好了。殢(tì)酒,是沈迷飲酒的意思。】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臉上表情更淡了些。

這話他熟,故作輕松罷了。

不過酒醉的那些時刻,也確實能輕松,但就醒之後只會更加空虛就是了。

然而,即便如此,他們也願意沈醉於這短暫的快樂,

行樂得及時啊。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極目遠望,秋日雲霄中,一只落雁不知飛向了何方,迷糊沈醉間,又不知是誰奏響空弦!前面傷感過後,留下一片迷茫,迷茫中還帶著此人無盡的慷慨與悲涼。】

“此句意境深遠,乃點睛之筆也。”杜甫評價道。

他還是蠻欣賞這辛棄疾的作品的。

辛棄疾詞句中往往深含著許多的情緒,能讓他產生共鳴,故而,即便寫法不同,杜甫也很看好。

當真是後生可畏!

【有時候心境或許能決定人眼中的環境,辛棄疾的苦悶,他的報國無門,讓他看到再美的環境也總忍不住地發出不平之氣,使得他的詞總是沈郁又跌宕,一切的情緒仿佛都被打了一層悲涼的底色。】

①這裏有一個說法叫做唐後無典,意思就是人們默認唐以後的典故就不要用了,為的就是能夠更好地對文本進行解讀,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