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關燈
小
中
大
李清照
【李清照在《上樞密韓肖胄詩二首》序中解釋了一下自己寫詩的原因,原來韓肖胄的曾祖韓琦對李清照的祖父、父親有引薦之恩,雖然李清照家中落寞,但精神未衰,所以作此詩。】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今日對她來說也不知算是什麽日子,幕中女子所說的話沒幾句她愛聽的,雖說對方說的都有道理。
她甚至想,若是這巨幕沒出現過就好了。
但她也再清楚不過,就算巨幕不出現,該發生的事情還是會發生,巨幕出現了說不定還能有所改變。
【在這兩首詩中,李清照並沒有對高宗看似關心二帝的行為進行認可與誇讚,因為她說南宋“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金人想要土地就給他們土地,玉帛之類的財物更是賤如塵土。李清照顯然不認同趙構這樣偏安的做法。】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這話說得趙構面上無光。
他擡眼一掃,發現無一人敢看自己,便明白自己早已經面上無光了,更覺惱怒。
趙構自己本就不是什麽英雄人物,要不然自己也不會被父皇忽略多年了。
然而,有時候,就得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自己當這帝王難道不是天定的嗎?
但沒有哪個帝王能夠接受他人詬病自己。
可金人來勢洶洶,新朝剛立,他們能勝得過嗎?
這女子始終是女子,什麽話只是說得輕松,她要行她自己去打?
他手底下哪有那麽多……
哼!
趙構鼻子裏哼出一口氣,既然幕中女子說了那幾人能用,那他便用一用那幾人,他倒是要看看他們是不是真能把金人趕走。
可若他們真的將金人給趕走了……
萬一屆時二聖回朝,他當何去何從?
趙構又陷入糾結。
半晌,他才吐出一口氣,現在的他已經沒其他的選擇了,只能如此。
到時候若真迎回二人,那他就是拯救他們的英雄,他們差點成了亡國之君,難道還能搶了自己的位置不成?
【前面十多句她都在表達自己這樣的觀點,而中間的“四岳僉日俞”至“與結天日盟”的一大段表達她對韓、胡二人的讚揚,還代韓肖胄寫了受命誓詞,“家人安足謀,妻子不必辭。”不用過於擔心家人,要以國家利益為重,“願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表達了李清照對他二人的極大的期望。】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也覺這話不妥當了。
也不知是不是她還未曾經歷過那樣的苦,她如何能說出這樣的話呢?
征戰邊疆,恐怕最掛心的便是家人,唯一的念想沒了可怎麽堅持下去?
然而她自己為此話愧疚時,許多人卻嘖嘖稱讚。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越發覺得哀傷,以往他覺得楚國人才濟濟,只要他們肯做,楚必大興。
可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人比不上這樣一個柔弱的女子。
以國家利益為重,且不說能不能做到,有多少人心中能有這般的想法。
若人人都這般想,他楚國還會懼怕其他諸國嗎?
【第三段詩人期待二人可以像韓信忠於漢王,像荊軻英勇刺秦一樣盡心盡力,而後功成歸來,“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
【“脫衣”一句出自典故“解衣推食”,根據《史記》記載,漢四年,韓信平定齊國,上書劉邦暫代齊王平定局勢,收到消息劉邦十分生氣,因為他當時正被楚軍圍困,結果被張良、陳平勸住了,然後劉邦不僅沒有責怪韓信,反而讓張良去冊封韓信為真正的齊王,又征調他的軍隊對付楚軍。項羽失利後,便派人勸說韓信,開始給人講交情,但咱們都知道當初韓信可就是從項羽軍中跳槽到劉邦這裏的,他說漢王“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他“雖死不易”就是死也不可能背叛劉邦。】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事情剛過去不久,劉邦怎會不記得?
但此中細節他倒是真不清楚。
而且,他從不懷疑韓信的忠心,可不懷疑是一回事,因對方不知收斂而未雨綢繆又是另一回事。
他總不能在韓信身上冒險。
不過,若論起來,他當然希望韓信能夠識時務,那他還能再重用對方。
“跳槽?”
這個說法倒是奇怪。
【其實韓信這個人的忠心是不需要懷疑的,劉邦應該也清楚,但作為帝王,劉邦不可能不小心,現在忠心,那以後呢?而且他在那種情況下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果韓信一直重兵在握,那他想要收回權力就更難了。要知道劉邦分封諸侯,權力收不回來,這問題可是一直到漢景帝時期才被解決,所以他和韓信之間的悲劇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難以避免。】
劉邦的心沈了沈,錯失一員大將,難道他不心疼嗎?
這後世還真是將他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不過這話中倒算是有意外之喜,分封諸侯之事能被解決,能被解決就算好消息。
另一邊,韓信心中時有動搖,他一時間陷入了迷茫。
現如今竟不知該怎麽做了。
他覺得他或許生下來就是帶兵打仗的,不讓他帶兵打仗,他能做什麽?
韓信也想起了之前劉邦仗義對他,若不是陛下的賞識,他也不能有今天。
那他該怎麽做呢?
【而“離歌”一句是出自典故荊軻刺秦王,在燕國一眾為荊軻送別時,荊軻唱的一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覆還。”那算得上是赴死歌,而荊軻也確實慷慨赴死,但這時候李清照是在為友人送別,她希望兩人可以像荊軻一樣勇往直前,卻不希望二人慷慨赴死,那肯定最好是說“不道易水寒”了。我們可以理解為平安歸來,後會有期。】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查了這麽多天,終於叫嬴稷知道了這荊軻是燕國的人。
其實這麽久過去了,他也差不多猜到了,這個秦王或許不是自己,是自己之後的秦王。
但總要知道是誰那才安心。
知道是燕國的人,他提醒後人小心也有了些具體的點。
不過聽幕中女子的意思,這荊軻也沒成功,不愧是他嬴稷之後,定然是有勇有謀的。
【李清照還想象了為二人送別的悲壯場景,“車聲轔轔馬蕭蕭,壯士懦夫俱感泣。”。】
【最後,她以一個寡婦的說出自己的囑咐,“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金朝那些人歷來如同豺狼虎豹一般,若不好好防備,恐怕會被傷害。】
【“衷甲昔時聞楚幕,乘城前日記平涼。”昔日,楚人將護甲穿在衣服中間突襲晉人,這個出自《左傳》,“楚人衷甲。甲在衣中,欲因會擊晉。”而後一句的典故出自《唐書·馬越傳》,說的是唐貞元年間平涼劫盟之事,公元787年,貞元三年,唐與吐蕃在平涼會盟,吐蕃設了埋伏以劫盟,後來唐軍受到大挫的歷史事件。】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看到這些,李世民都不想說話了。
他大唐能不能有點像樣的事?
李世民很清楚,肯定有,除了那開元盛世,一定也有其他繁盛時期,女子實在可以提一提,她講的是悲情文人不是悲情朝代。
腹誹幾句後,李世民認真思考了一下這什麽平涼會盟。
既然提到了,自然要好好防範,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從這角度來說,是好事。
【當時唐主盟使渾瑊出發前,李晟警告他要多防備,唐德宗李適卻命令他要有誠意,不要猜疑對方,導致渾瑊首鼠兩端,最後渾瑊跑了,但是唐朝會盟官員被扣押的扣押被殺的殺,損失慘重。李清照是想讓韓、胡二人以史為鑒。】
“蠢貨!”
李世民忍不住地罵道。
他突然頓悟,劉邦能得天下,雖疑心重,卻穩妥。
這李適……
他搖了搖頭。
李世民其實是最懂得知人善任的,古往今來,能越過他去的少之又少。
所以他聽到韓信與渾瑊這些事,除了搖頭,也只能是無話可說。
【“……不乞隋珠與和璧,吸乞鄉關新信息。”《淮南子·覽冥訓》中有“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之句,李清照說,不需要什麽金銀財寶,但是多多帶回一些北方家鄉的消息。】
【“……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南渡這幾年,眾人都已經變成了流浪漢,然而雖然已經成了流浪漢,但他們依舊“欲將血汗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好一個‘欲將血汗寄山河’!”岳飛大聲讚道。
自從官家給他權力,近日屢戰屢捷,軍中也士氣大漲,收覆北方指日可待。
但他不明白,明明形勢大好,為何朝中還有那貪生怕死,主張議和之輩!
竟還不如一個女子通透!
要他說,真要達到幕中女子所說的男女平等才好,到那時,也好叫這群懦夫看看,他們到底是多麽懦弱!
【李清照對這事情的態度十分明顯,其二中說“聖君大信明知日,長亂何須在屢盟。”君主聖明如日,就該知道一次次會盟講和,只會增長禍亂,《詩·小雅·巧言》有雲,“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君子屢次盟誓,那些亂子借此發展自身,所以不誠信的盟誓毫無價值。】
趙構氣憤。
這些金人一次又一次地違背盟約,他難道不氣?
老虎不發威,當他是只病貓?
罷了,既然大家都想戰,那便戰!
左右他不戰金人還是不罷休,只要命還在那就能行。
只希望宗澤、岳飛這些人別讓他失望罷!
【李清照雖然只是一個男尊女卑封建社會下的女子,但是在國家危難之際比許多滿口仁義道德的所謂忠君之臣清醒得多,她尖銳地指出金朝的掠奪本性,也反映出了南宋統治者的懦弱,為人為民不分男女,只是那時候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根本沒人在意一個女子所說的話,宋朝的苦難仍在延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清照在《上樞密韓肖胄詩二首》序中解釋了一下自己寫詩的原因,原來韓肖胄的曾祖韓琦對李清照的祖父、父親有引薦之恩,雖然李清照家中落寞,但精神未衰,所以作此詩。】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今日對她來說也不知算是什麽日子,幕中女子所說的話沒幾句她愛聽的,雖說對方說的都有道理。
她甚至想,若是這巨幕沒出現過就好了。
但她也再清楚不過,就算巨幕不出現,該發生的事情還是會發生,巨幕出現了說不定還能有所改變。
【在這兩首詩中,李清照並沒有對高宗看似關心二帝的行為進行認可與誇讚,因為她說南宋“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金人想要土地就給他們土地,玉帛之類的財物更是賤如塵土。李清照顯然不認同趙構這樣偏安的做法。】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這話說得趙構面上無光。
他擡眼一掃,發現無一人敢看自己,便明白自己早已經面上無光了,更覺惱怒。
趙構自己本就不是什麽英雄人物,要不然自己也不會被父皇忽略多年了。
然而,有時候,就得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自己當這帝王難道不是天定的嗎?
但沒有哪個帝王能夠接受他人詬病自己。
可金人來勢洶洶,新朝剛立,他們能勝得過嗎?
這女子始終是女子,什麽話只是說得輕松,她要行她自己去打?
他手底下哪有那麽多……
哼!
趙構鼻子裏哼出一口氣,既然幕中女子說了那幾人能用,那他便用一用那幾人,他倒是要看看他們是不是真能把金人趕走。
可若他們真的將金人給趕走了……
萬一屆時二聖回朝,他當何去何從?
趙構又陷入糾結。
半晌,他才吐出一口氣,現在的他已經沒其他的選擇了,只能如此。
到時候若真迎回二人,那他就是拯救他們的英雄,他們差點成了亡國之君,難道還能搶了自己的位置不成?
【前面十多句她都在表達自己這樣的觀點,而中間的“四岳僉日俞”至“與結天日盟”的一大段表達她對韓、胡二人的讚揚,還代韓肖胄寫了受命誓詞,“家人安足謀,妻子不必辭。”不用過於擔心家人,要以國家利益為重,“願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表達了李清照對他二人的極大的期望。】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也覺這話不妥當了。
也不知是不是她還未曾經歷過那樣的苦,她如何能說出這樣的話呢?
征戰邊疆,恐怕最掛心的便是家人,唯一的念想沒了可怎麽堅持下去?
然而她自己為此話愧疚時,許多人卻嘖嘖稱讚。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越發覺得哀傷,以往他覺得楚國人才濟濟,只要他們肯做,楚必大興。
可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人比不上這樣一個柔弱的女子。
以國家利益為重,且不說能不能做到,有多少人心中能有這般的想法。
若人人都這般想,他楚國還會懼怕其他諸國嗎?
【第三段詩人期待二人可以像韓信忠於漢王,像荊軻英勇刺秦一樣盡心盡力,而後功成歸來,“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
【“脫衣”一句出自典故“解衣推食”,根據《史記》記載,漢四年,韓信平定齊國,上書劉邦暫代齊王平定局勢,收到消息劉邦十分生氣,因為他當時正被楚軍圍困,結果被張良、陳平勸住了,然後劉邦不僅沒有責怪韓信,反而讓張良去冊封韓信為真正的齊王,又征調他的軍隊對付楚軍。項羽失利後,便派人勸說韓信,開始給人講交情,但咱們都知道當初韓信可就是從項羽軍中跳槽到劉邦這裏的,他說漢王“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他“雖死不易”就是死也不可能背叛劉邦。】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事情剛過去不久,劉邦怎會不記得?
但此中細節他倒是真不清楚。
而且,他從不懷疑韓信的忠心,可不懷疑是一回事,因對方不知收斂而未雨綢繆又是另一回事。
他總不能在韓信身上冒險。
不過,若論起來,他當然希望韓信能夠識時務,那他還能再重用對方。
“跳槽?”
這個說法倒是奇怪。
【其實韓信這個人的忠心是不需要懷疑的,劉邦應該也清楚,但作為帝王,劉邦不可能不小心,現在忠心,那以後呢?而且他在那種情況下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果韓信一直重兵在握,那他想要收回權力就更難了。要知道劉邦分封諸侯,權力收不回來,這問題可是一直到漢景帝時期才被解決,所以他和韓信之間的悲劇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難以避免。】
劉邦的心沈了沈,錯失一員大將,難道他不心疼嗎?
這後世還真是將他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不過這話中倒算是有意外之喜,分封諸侯之事能被解決,能被解決就算好消息。
另一邊,韓信心中時有動搖,他一時間陷入了迷茫。
現如今竟不知該怎麽做了。
他覺得他或許生下來就是帶兵打仗的,不讓他帶兵打仗,他能做什麽?
韓信也想起了之前劉邦仗義對他,若不是陛下的賞識,他也不能有今天。
那他該怎麽做呢?
【而“離歌”一句是出自典故荊軻刺秦王,在燕國一眾為荊軻送別時,荊軻唱的一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覆還。”那算得上是赴死歌,而荊軻也確實慷慨赴死,但這時候李清照是在為友人送別,她希望兩人可以像荊軻一樣勇往直前,卻不希望二人慷慨赴死,那肯定最好是說“不道易水寒”了。我們可以理解為平安歸來,後會有期。】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查了這麽多天,終於叫嬴稷知道了這荊軻是燕國的人。
其實這麽久過去了,他也差不多猜到了,這個秦王或許不是自己,是自己之後的秦王。
但總要知道是誰那才安心。
知道是燕國的人,他提醒後人小心也有了些具體的點。
不過聽幕中女子的意思,這荊軻也沒成功,不愧是他嬴稷之後,定然是有勇有謀的。
【李清照還想象了為二人送別的悲壯場景,“車聲轔轔馬蕭蕭,壯士懦夫俱感泣。”。】
【最後,她以一個寡婦的說出自己的囑咐,“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金朝那些人歷來如同豺狼虎豹一般,若不好好防備,恐怕會被傷害。】
【“衷甲昔時聞楚幕,乘城前日記平涼。”昔日,楚人將護甲穿在衣服中間突襲晉人,這個出自《左傳》,“楚人衷甲。甲在衣中,欲因會擊晉。”而後一句的典故出自《唐書·馬越傳》,說的是唐貞元年間平涼劫盟之事,公元787年,貞元三年,唐與吐蕃在平涼會盟,吐蕃設了埋伏以劫盟,後來唐軍受到大挫的歷史事件。】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看到這些,李世民都不想說話了。
他大唐能不能有點像樣的事?
李世民很清楚,肯定有,除了那開元盛世,一定也有其他繁盛時期,女子實在可以提一提,她講的是悲情文人不是悲情朝代。
腹誹幾句後,李世民認真思考了一下這什麽平涼會盟。
既然提到了,自然要好好防範,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從這角度來說,是好事。
【當時唐主盟使渾瑊出發前,李晟警告他要多防備,唐德宗李適卻命令他要有誠意,不要猜疑對方,導致渾瑊首鼠兩端,最後渾瑊跑了,但是唐朝會盟官員被扣押的扣押被殺的殺,損失慘重。李清照是想讓韓、胡二人以史為鑒。】
“蠢貨!”
李世民忍不住地罵道。
他突然頓悟,劉邦能得天下,雖疑心重,卻穩妥。
這李適……
他搖了搖頭。
李世民其實是最懂得知人善任的,古往今來,能越過他去的少之又少。
所以他聽到韓信與渾瑊這些事,除了搖頭,也只能是無話可說。
【“……不乞隋珠與和璧,吸乞鄉關新信息。”《淮南子·覽冥訓》中有“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之句,李清照說,不需要什麽金銀財寶,但是多多帶回一些北方家鄉的消息。】
【“……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南渡這幾年,眾人都已經變成了流浪漢,然而雖然已經成了流浪漢,但他們依舊“欲將血汗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好一個‘欲將血汗寄山河’!”岳飛大聲讚道。
自從官家給他權力,近日屢戰屢捷,軍中也士氣大漲,收覆北方指日可待。
但他不明白,明明形勢大好,為何朝中還有那貪生怕死,主張議和之輩!
竟還不如一個女子通透!
要他說,真要達到幕中女子所說的男女平等才好,到那時,也好叫這群懦夫看看,他們到底是多麽懦弱!
【李清照對這事情的態度十分明顯,其二中說“聖君大信明知日,長亂何須在屢盟。”君主聖明如日,就該知道一次次會盟講和,只會增長禍亂,《詩·小雅·巧言》有雲,“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君子屢次盟誓,那些亂子借此發展自身,所以不誠信的盟誓毫無價值。】
趙構氣憤。
這些金人一次又一次地違背盟約,他難道不氣?
老虎不發威,當他是只病貓?
罷了,既然大家都想戰,那便戰!
左右他不戰金人還是不罷休,只要命還在那就能行。
只希望宗澤、岳飛這些人別讓他失望罷!
【李清照雖然只是一個男尊女卑封建社會下的女子,但是在國家危難之際比許多滿口仁義道德的所謂忠君之臣清醒得多,她尖銳地指出金朝的掠奪本性,也反映出了南宋統治者的懦弱,為人為民不分男女,只是那時候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根本沒人在意一個女子所說的話,宋朝的苦難仍在延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