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李清照

關燈
李清照

所有身處於宋朝的人們的心都懸了起來。

他們的國都亡了,竟還有不停的苦難,還要人活嗎?

這幕中女子說得真是沒錯,他們大宋的帝王,沒一個能行的。

可是他們也只能是幹著急,他們能有什麽辦法呢?

【李清照對此也毫無辦法,但她顧不了國家,總要好好顧著自己,故而在關心國事的同時她也沒有自暴自棄放棄自己的興趣,她愛好打馬,是一種彈棋類的游戲,她苦中作樂,不僅寫了《打馬賦》,還專門寫了一本游藝書《打馬圖經》。】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都這種時候了,她竟還有心情打馬?

李清照有些臉熱,可轉念一想,那種時候若是再不找些事情來做,要怎麽活?

【然而雖有樂,可是李清照卻並不是很開心,她內心深處根本就放不下國家危難,那時候的她就有點類似當初的陶淵明,想要逃離這個充滿利益的社會,卻沒辦法逃離。公元1134年,紹興四年,李清照去金華避亂,途經嚴子陵釣臺,寫下《釣臺》絕句承認自己逃不開名利社會,卻又不願為名利左右的心情。】

東晉。

其實陶淵明早發現了,人生的盡頭仿佛都是隱居。

李清照欣賞他,李清照寫嚴子陵,或許都是由於差不多的想法。

人總是清清白白地來,到了最後也都是要離開名利社會的。

只是這樣一個奇女子,晚景如此淒涼,實在令人遺憾,若她真能隱居而逝,想必還能過幾年平靜日子。

【嚴子陵我們說過的,是東漢時期的隱士,劉秀請他做官,不受,他選擇隱居,不為名利所動,這嚴子陵釣臺就在富春江邊上,李清照看著來往船只有所感悟,“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不管是大船小舟,其中的人都是為了名利在奔波。】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哪裏不是這樣呢?從古至今,無論哪個朝代,所有人似乎都在為了名利而活著。

真正淡泊名利的人能有幾人?

如若不是碰上那麽多為了名利而活之人,他和杜甫現在也不至於在這齊州。

【“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先生的德行使得來往的人都十分慚愧,只能特地在晚上悄悄地經過這釣臺。】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這世上這般德行的人終是少數。

周敦頤想,他人為名利,也終有不為名利的人。

只要不為名利的人可以不同流合汙,這世間也總能有一片凈土。

【短短的四句詩,就將當朝那些唯利是圖的人與高潔隱士的對比呈現了出來,好在李清照筆下的來往釣臺的人還知道臉面,還知道慚愧,而真正唯利是圖的人還多得是。】

【李清照半夜路過此處時顯然也是慚愧的,她慚愧於自己的偷安茍活,又因自己無法改變現狀而低落。】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怎麽就無法改變呢?

大宋如此多的英雄豪傑,怎麽就沒人能改變現狀呢?

李清照不由自主地想自己該怎麽做,她能做什麽?她真的就不能改變那狀況嗎?

她一個女子……

想到這裏李清照不由地懊惱,女子怎麽了?若是女子自己都不能信女子,誰能信她們?

可是女子到底能做些什麽呢?

除了相夫教子,她能做的似乎只有將自己的想法寫入詩詞,還能叫更多的人看見。

然而寫也不能胡寫,不能違背律法惹官家註意,還得讓更多的人認可她,如此失了些作詩作詞的真意,難做。

【懷著這樣悲傷而糾結的情緒,公元1135年,紹興五年,李清照在金華寫下《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塑造了一個經歷國破家亡後晚景淒涼的女詞人形象。】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風停了,花謝了,只剩下沾著花的泥土還散發著香味,詞人見日頭已晚,又倦倦地懶得梳妝打扮了。可能年紀大了做什麽事都更加懶得,這時候李清照已經五十多歲了,身邊並沒有能欣賞她姿容的人,而她自己也懶得裝扮,然而這樣只會顯得越發倦懶、孤獨。】

這倒也沒有。

李清照自己時常都是這般慵懶的,尤其是在酒醉之後,如何舒適如何來。

她這時是不在意,可到那時應當就是真的犯懶了。

人終要老的,只希望心中能不那麽早死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又是一年的春日,同樣的春景,可賞景的人卻完全不同了,只感覺萬事皆休,什麽結束了,也不想再有所作為了,她想說點什麽,還未開口,眼淚就已經流了下來。】

什麽都不想做了。

李清照想象不到,怎麽才會絕望到覺得萬事皆休什麽都不想做?

想來事事都如此。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聽說雙溪的春景非常好,“我”也想去泛舟賞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就是怕雙溪的舟太小,載不動“我”那滿腔的愁緒。這個舴艋讀舴(zé)艋(měng),其實就是兩頭尖得像蚱蜢一樣的小船,這一句有所誇張,但又用了十分新奇的比喻,寫得很妙。】

趙明誠一直認為女子都是敏感細膩的,李清照也是如此,總愛寫些抒情之作。

如今他才看清楚,李清照的那些情緒其實是有很大的變化的,只是他常常只註意其中技藝,卻少註意感情罷了。

此刻的雙溪泛舟,該是怎麽也不如那時“誤入藕花深處”的心情吧?

【而這首詞的布局也是可圈可點的,先道風住花盡,卻因花盡而留下的香味引起物是人非的淒楚,這種盡而未盡的布局寫法叫“掃處即生”,歐陽修的《采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中的“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之句也是這寫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寫法倒還挺有意思。”杜甫讚道,他是愛鉆研這些的。

在他看來,詩詞要有其感情,但也得有其技藝,不管他人如何評價,他終究是堅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

【這種寫法其實就是在前面進行氛圍的渲染,使得詞人的物是人非之感有了更強的感染力。】

【李清照不僅愁著自己也愁著整個國家,她知道造成現在這個局面的主要矛盾其實就是宋室不振,於是同年她又寫了《題八詠樓》,留下“江山留與後人愁”這樣的悲傷之語。】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一開始就很有氣勢,李清照在這裏並沒有描寫八詠樓的來歷,也沒詳細的介紹八詠樓,但是“千古風流”四字就賦予了這八詠樓以高大壯美的形象,而這裏的江山應該不只是她眼中看到的風景,而是整個宋朝江山。】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微微訝異,一開始他並沒有太在意這個小姑娘。

可聽她的經歷他慢慢地對此改觀了。

李清照不僅有文采還有志氣。

他也開始想,若是女子做官就真不行嗎?

至少這李清照比如今的許多朝中高官好得多。

蘇軾閉了閉眼,許是真老了,才會想些異想天開的事情,這些事如何可能?

即便知道李清照不會有太大的前途,但他還是希望看到巨幕後,那小姑娘能過上好日子。

【當年沈約擔任在金華任東陽郡太守,屢次登上玄暢樓,寫下不少詩歌,後來又作《八詠詩》,又擴寫為八首詩歌,後來在唐代這玄暢樓才被改為八詠樓。許多人在這樓裏留下詩句,在這樓裏感嘆其壯美,感嘆個人憂愁,而現在留給他們的卻是江山垂危的愁。】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說到此處,李白也想去那玄暢樓看看去了。

“沈約八詠樓,城西孤岧峣。”①站在樓上能望群川,想想便覺引人入勝。

【“水通南國三千裏,氣壓江城十四州。”若只是一首寫景詩,這兩句完全寫出了八詠樓的氣勢,而李清照詠景寄情,寄情的點就在“十四州”上,一般來說,都認為這句脫胎於唐代女詩人薛濤的作品《籌邊樓》“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

【薛濤寫這首詩的背景是當時唐代國勢衰微,戰爭頻發,後來李德裕任劍南節度使,積極禦邊,在成都附近建了籌邊樓,但是後來李德裕走了,邊疆糾紛又起,薛濤已經年邁,卻還關心時事寫下此詩。】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隱忍不住傷感。

他如今走到這地步,與李德裕有很大關系。

其實他清楚,他們都清楚,李德裕和牛僧孺都是好官,可他們偏偏不合拍。

這不怪他們,不過是所代表的利益不同罷了。

李清照說得對,不管是哪裏來的人,都是為了名利。

【在《題八詠樓》中,李清照有感於薛濤對時事的關註和詩中的精神氣概,也襲用了詩中的意思,以抒發她心憂國事的心情。】

越來越多的女子走進眾人的視線中。

許多人也像蘇軾一樣意識到了很多女子的不平凡。

男子們並沒有覺得慌張,因為即便有些女子出色,他們也並沒有把女子的這點才能放在心上。

只是有點不大習慣。

【除了個人的憂愁與憂心國事,在晚年,李清照也一直未曾忘記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她寫了一首《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以梅花為線索表達她的綿綿長恨。】

①“沈約八詠樓,城西孤岧峣。”——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