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李清照

關燈
李清照

【其實許多文人對李清照的評價略有偏頗,李清照並非只會寫一些閨怨之作,對於國家大事她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已經重用岳飛的趙構覺得一切都順利起來。

畢竟幕中女子除了岳飛之事都沒再提到過他,他跟其他人的想法不一樣,他覺得沒提到自己反而是個好消息。

若是能有秦皇漢武那樣的稱讚當然好,可顯然自己沒有,便也不用強求太多。

至少他在後世是南宋開國皇帝,這等稱呼已然不錯了。

聽了幕中女子的話,他不由得感嘆,“所幸此女並沒有進宮。”

他是知道李清照的,確實是才女。

若是她進了宮,在後宮惹出些亂子怕是難以平息。

莫想重用此女之事了。

【說起這個又要從安史之亂說起了,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自範陽起兵,安史之亂,此次反叛來勢洶洶,打了唐王朝一個措手不及,不久後洛陽失守,第二年長安失守,直到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才又收了回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近來遇到了不少嚼舌頭根子的奴才。

一開始氣得不行,可久而久之卻發現有些奴才就是拿他的事自己充臉子,他也不責怪他們,只是輕咳兩聲盯著那些奴才看幾眼,對方自然就唯唯諾諾地話都不敢說了,甚至還有人被嚇尿了褲子。

自從看到那場景,李隆基對這點事完全失去了興趣,他越活越回去了,居然以此為樂。

然而把這樂子丟掉之後,他驚奇地發現自己再聽到此類事情已經可以完全不在意了。

若是不是怕宮內變得烏煙瘴氣,他都懶得管。

故而聽到幕中女子再說起這些話,已經完全沒了什麽反應。

該做的他都做了。

雖然事情還沒完全解決,但都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在發展,這就行了。

【對於安史之亂,許多文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的時候,唐代學者元結寫了一篇《大唐中興頌》以歌頌大唐中興。】

【這篇文章其實並不是很出名,真正出名的是顏真卿刻在祁陽浯溪懸崖上的作品,因為有了顏真卿的石刻,這篇文就被許多文人註意到了。】

自從上次被幕中女子提及,顏真卿寫字便更加勤奮。

果然,沒過多久,聖人的召令就來了,召他入長安定是有不錯的待遇。

他得多謝這巨幕。

而幕中女子這話,也是在誇自己吧。

因自己而使文章有名,聽起來挺不錯。

【後來到了北宋時期,張耒為這碑文寫了一首《讀中興頌碑》,在這首詩中,他並不像元結一樣讚頌唐玄宗父子的功績,而是誇讚當時為收覆兩京而立下赫赫戰功的郭子儀,但是他真正表達的是對自己的仕途不順的感慨。】

李隆基已經給郭子儀以及幕中女子所提及的一些功臣加官進爵。

這其中也有為李亨求情的,還不少,他一概沒理。

李隆基一向沒把太子放在心上,當然了該有的教導也沒少,只是沒想到他背著自己倒也幹了不少的事。

然而現在李隆基也明白了,若是連自己都看不上,那他定然是有問題的。

所以現在對李俶,他得費點心思。

【因為我們說了,張耒是蘇門四學士,而那時蘇軾作為元祐黨人被流放儋州,與他走得近的這些人自然而然就被針對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夕陽西下,耀眼的日光灑在這片南方島嶼上,讓整座島都渡上了一層金光。

蘇軾有些感慨,因為自己而受到影響的人還真不少。

以往他從未後悔過自己的做法,可現在他卻有些動搖了。

雖然高潔之士一向讓人欽佩,但生前身後名是多少人能做到的。

生前的名聲並沒有那般重要,他自己並沒多大所謂,但他們有時也該韜光養晦,至少別影響了他人。

雖然這樣的決定很令人痛苦,雖然留在朝中或許也不一定能讓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

可他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針對張耒的這首《讀中興頌碑》有許多的和作,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李清照的這兩首,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的李清照才十七歲,我們來看看她的這兩篇作品。】

【其一,“五十年功如電掃……雖生已被姚崇賣。”】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女子將詩歌朗誦了一遍,李隆基怎麽聽著怎麽像這開頭是在說自己。

自己不止活了五十歲,難道是在位時間?

可是五十年?

大約是幕中女子所說的概數。

根據女子所言,自己在位四十四年……

何意?

他怔楞了片刻,是說他最後就……人們就只記得自己在華清宮的事情了?

是要將他的功績磨滅嗎?

五十年如電掃又如何?

若是可以,他頃刻就可以將華清宮夷為平地,只是這麽做勞民傷財,恐怕又是另一番的唾罵了。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鹹陽草。”唐玄宗在位多年風馳電掃,最後只剩下了華清宮的殘花敗柳和鹹陽道上的野草,這裏的五十年功指的應該是唐玄宗的在位年限四十四年,也是整個唐朝由盛轉衰的時間,而華清宮就是我們知道的唐玄宗常帶楊貴妃去的始建於唐太宗時期一開始被稱為溫泉宮的行宮,這裏的鹹陽咱們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猜一猜其中的意思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眼眸微頓,這還跟自己扯上關系了?

溫泉宮?

那不會再有了。

恐怕也不用他下令,估計也沒人敢去那驪山了。

不過以防萬一,他還是得做點什麽。

幹脆改為校場?

【在舊唐書中有記載唐肅宗收覆長安後,迎接唐玄宗回朝時的場景,這兩個人作為帝王,心眼子有八百個那麽多。】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話李隆基又不愛聽了。

什麽叫八百個心眼子?難聽。

此處該又是要諷他們了吧?

【當初唐玄宗西逃,還是太子的唐肅宗在靈武稱帝,但是他這時候稱帝其實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好在唐玄宗腦子還沒有完全糊塗,知道這個時候的主要矛盾還是在一致對外上,所以並沒有與他正面剛,派了些人去看著唐肅宗,並不想就這樣放權,而唐肅宗也在想辦法奪取權力讓自己的地位穩固,其中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平定安史之亂。】

李隆基表情微沈,這雖算得上是在誇他,但只要一想起那樣兵荒馬亂的場景,任誰也高興不起來。

從目前幕中女子透露的情況來看,李亨也確實做到了。

自己培養的人,便是怠慢了,也不是個徹頭徹尾的草包。

但倒是也不必把這些心思都放到他身上來。

【事情的發展也還算順利,所以就有了後來“肅宗具法駕至鹹陽望賢驛迎奉”的場面,從這事情後,安史之亂對於李隆基來說已經結束了,皇帝的位置也已經不是他的了,後來唐肅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將李隆基時的許多舊臣都外放了,他也完全沒有辦法,所以此處我們結合這樣的歷史事件再去看這一句“華清花柳鹹陽草”就簡單點了。】

實在淒涼,被自己的兒子這般算計。

李隆基也不氣,他氣不起來。

他試想,若是自己處於那樣的情況下,或許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或許更過分也不定。

他身下的位置誰都想做,但並不是誰都能坐得穩的。

甚至是他自己。

【“五坊供奉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五坊是唐玄宗設置的狩獵的機構,專門供他玩樂的,後來人們常用“五坊小兒”比喻不務正業的人。這兩句的意思是,五坊不知養了多少的鬥雞,而鬥雞的人這裏肯定是指的李隆基,沈迷酒色像是不知道老似的。】

這些天李隆基連後宮都沒怎麽去過,更別提這些玩樂之處了。

聽幕中女子說得越多,他才發現自己有那麽不像話的地方。

不過這些小錯處已經打擊不到他了。

幕中女子說得越多,越能讓他展現自己痛改前非的決心。

【然而“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安史叛軍來得猝不及防,這些逆賊也是奸詐雄才,也是有點厲害的,要不然不可能打到長安去,所以其實李隆基手底下有很多的人才,但是他沒能利用好,這是他後期的很大一個錯誤。】

這問題李隆基早就意識到了,他近來也在思考一些識人之術。

敢玩弄於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膽。

他絕不會再給這些人機會。

除了他,其他帝王也開始擔心起這事情來,各自都更加小心了些。

這李隆基的教訓實在是有些可怕,由不得他們不多想。

識人不清有時候是要滅國的。

【“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勤政樓在長安興慶宮西南,這兩句的意思是胡人打到了長安皇城,城內的好東西都被糟蹋了。】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這些胡人當真可惡啊!

最近邊關傳來的消息並不怎麽好,讓劉徹更加痛恨那些胡人。

衛青已不在年輕,但卻還有點膽識與謀略。

劉徹心中有些動搖,他既想著讓衛青幫自己培養人才,又怕衛青沒能成事,反倒浪費了他的才能。

若是他把北方胡人都解決了,哪還有這麽多麻煩?

【“何為出戰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為什麽打仗老是失敗呢?那是因為運輸荔枝導致許多馬匹累死。這裏肯定不單單是指這麽一件事情,只是從這麽一件事就能夠知道李隆基那時候的貪圖享樂,安史之亂很大一部分的錯都應該歸結到他身上,這應該是不可否認的。】

這事情沒人能反對,就連李隆基自己也不行。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許多人對此時還是憤懣不已。

可聖人罪己詔已下,他們總不能還追著不放,也只能自己難受著了。

【“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紀文字。”堯舜的功德已經很高了,何需用文字誇讚?“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立碑歌頌可真low,更何況還叫顏真卿那樣的大書法家來刻石山崖。

“low?”

顏真卿重覆了一下這個新鮮的詞。

這巨幕有神力,能讓他明白這個詞是不好的意思。

所以他一直以為誇讚自己的詩句其實並不是誇讚。

可詩句中又確確實實是在誇他不錯。

但顏真卿卻高興不起來,甚至覺得這個後世的小姑娘的詩句說得有點道理。

此等中興,有什麽好誇讚的呢?

【“子儀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開。”郭子儀、李光弼的忠心無需猜疑,蒼天和人心都不願再生禍亂。“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商朝應該對夏朝的教訓深以為戒,史書的記載如今都還存在著呢。意思是我們宋朝也要總結唐朝的經驗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這道理就簡單了,眾人都明白。

但是這樣的話從一個女子口中說出來還是叫眾人覺得不可思議。

尤其是許多女子都十分不解。

同為女子,這李清照如何比他們多懂得這麽多呢?

這就是貴人家的姑娘嗎?

然而許多貴人家的姑娘也同樣不解,她們不是沒有讀過書,可基本不會去關心這些。

她們倒是沒有羨慕李清照,也不是完全沒有,畢竟她可是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才女的人,但是她們更多地卻是覺得李清照有些古怪。

【“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難道你不知道嗎?當年張說雖多機謀,卻還是被即將死去的姚崇算計了。】

【張說和姚崇同朝為相,兩人互相看不慣對方。這個張說又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凡是得罪他的人都沒什麽好下場,根據《明皇雜錄》記載,當初姚崇將死之際告訴自己的兒子,自己若是死了張說肯定會報覆自己家的人,於是他就給自己的兒子出了個主意。】

【原來,張說很喜歡一些珍寶器皿,於是姚崇就讓自己兒子在靈堂擺上這些東西,兩人雖然關系不好,但是為避免落人口實,張說一定會去吊唁,果不其然他就去了,等他去了之後看到那些東西確實表現出了喜歡,姚崇的兒子就說,這些好東西埋了可惜了,於是送給了張說。這時候才請張說為姚崇刻碑,拿人手短,張說自然不好不答應。】

【可他沒想到的是,等他一走,姚崇的兒子立馬就把東西送到了唐玄宗面前,請唐玄宗批準刻碑並馬上動工,也算是過了明路。】

【等張說反應過來時,木已成舟,碑都刻好了,碑上都是誇姚崇的話,他自己本人誇的,若是再對姚崇家做點什麽不該做的,那就是打自己的臉。】

【借用這個辦法,姚崇得以保全自己的後人。】

【這故事是真是假我們不知道,但這裏的意思應該是說張說雖然機警、工於心計,但是也會著了道,這裏的言外之意是什麽呢?郭子儀和李光弼是一致對外的,他們不相互猜忌,因而成功平叛。所以還是要總結經驗,以史為鑒。】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