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關燈
小
中
大
李清照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這什麽情況?
這張說和姚崇兩人都是武則天比較看好的年輕人,他們為何看不上對方?
原本武則天倒也不覺得有什麽問題,朝臣之間互相制衡也總好過結黨營私的好。
但若因此而危害國家,那必然不行。
看來她得做點什麽。
武則天也開始慢慢意識到幕中女子所提及的文人大多經歷淒慘,而他們淒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國家不幸。
若是如此,倒也不必多談及她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姚崇離世時的事情李隆基還記得。
他也一直覺得臣子之間有些爭吵是很正常,甚至讓他喜聞樂見的事情。
可幕中女子如此一說,他才突然回過神來。
想來若不是未來的他任由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的關系惡化,也不會釀成最後的悲劇。
過猶不及,如此簡單的道理,他竟現在才想到。
一致對外才是對的。
【而其二就是著重寫奸雄誤國,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為什麽要寫這個,難道她對於安史之亂有不同的看法嗎?】
有不同的看法?
李隆基楞了片刻,關於這事情還能有不同的看法?
他可不覺得這李清照能說出什麽誇讚安史之亂的話來。
果然,李清照並沒讓他失望,第一句就是讓他不愛聽的。
【“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君不見,天寶年間的那些令人吃驚的興衰事,如今就連中興碑上也長滿雜草了。我覺得這兒應該是說時過境遷,歷史漸漸被人遺忘的意思吧。】
雖然這麽想可能有些不厚道,但顏真卿現如今想的卻是一切都被人遺忘,可他的那些作品卻還留了下來,他大概知道自己以後當如何做了。
遠在齊州的李白和杜甫對望了一眼,臉上頗多感慨。
不管是什麽樣的事情,是福是禍、是喜是憂,終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慢慢遺忘。
他們也是如此。
然而,他們不僅沒有被遺忘,反而讓那麽多人記著。
他們起初當然是覺得慶幸的,可到如今倒是沒什麽感覺了。
但那樣的大唐盛世會被人遺忘,實在覺得遺憾。
【“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人們不知道唐朝走向衰弱有那些奸詐雄才,只是聽說有著功績的那些人。這兩句的意思就比較明顯了,是在說元結的《大唐中興頌》裏對於安史之亂的歷史總結不夠全面,只稱頌郭子儀等人的功績,卻沒有總結安祿山、史思明這些人。】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這話莫名其妙地就引起了應天書院學子們的爭論。
有些人讚同李清照的說法,甚至覺得元結有故意遺漏之嫌。
但有些人則表示完全能夠理解,誰願意時時刻刻提及自己國家的屈辱的呢?
“可這人家說了,中興頌,既是頌,自然是要讚頌的!”
“頌又如何?難道就不能將頌的原因說清楚嗎?”
他們平日裏就時常爭論,這時候更是吵個不停,卻也久久吵不出個答案來。
【“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韓國皆天才。”是誰讓楊貴妃從天而降的,讓虢秦韓三夫人成為了天之驕女。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韓國夫人都是楊玉環的姐妹,都有命婦封號,在民間還有許多有關唐玄宗和這三姐妹的艷情故事。】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說到這個那眾人就來勁了。
沒人不喜歡聽樂子,尤其是這宮裏邊的樂子。
平日裏雖說他們也討論,但誰敢明目張膽的,還不是關起門來各自瞧瞧說。
這可倒好,幕中女子似是真不怕聖人的,這也是能隨便說的嗎?
也不知聖人在宮裏聽了是何反應啊。
李隆基當然不快,簡直是胡說八道!
自己豈會做此等不知廉恥的事情?
完全沒把自己搶了兒媳婦的事情放在心上,反正這事他現在沒做,女子的語氣也不肯定,那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承認的。
【這兩句話是什麽意思呢,這還要從張耒的《讀中興頌碑》說起,《讀中興頌碑》的首句是“玉環妖血無人掃”,就從這麽一句我們就能看出來,張耒認為這事情都是因“妖妃”楊玉環而起。但李清照是這麽認為的嗎?顯然不是。】
已到驪山的楊玉環猶如掉線木偶,了無生氣。
妖妃?
她什麽都沒做,她如何就成了妖妃了?
難道就因為幕中女子那些莫須有的話嗎?
她很明白,這事情涉及到江山社稷,無論如何已經沒了回旋的餘地,能留下一條命,已經是聖人手下留情了。
自己的命,為何這般苦?
【楊家人都因為楊貴妃而沾了光,而楊貴妃是神仙嗎?她一個人就能傾覆江山嗎?】
當然不能,楊玉環激動起來。
她一個女子,毫無神技,何德何能?
她只是他們的一個祭品,過錯全推到她身上,他們便可高枕無憂了。
可現在,幕中女子是在為她正名嗎?
大明宮內。
李隆基還是忍不住地皺起了眉頭,每當他以為自己可以百毒不侵之後,幕中女子總能說出一些話讓他不喜。
不是玉奴的錯,她是想將錯全部歸結於自己的身上嗎?
好不容易讓玉奴分擔了一些。
【當然了,李清照也沒有完全否認唐朝的衰落與楊貴妃兄妹脫不了關系。】
李隆基重重地舒了一口氣,還好,這幕中女子還不算胡來。
他自己知道自己得錯是一回事,讓眾人如何去想又是一回事。
【“……姓名誰覆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誰還記得安祿山、史思明的名字?那些戰功卓越的人也安然死去了。”】
他們是越來越不懂幕中女子的意思了,也不懂那李清照的意思?
誰要記得安祿山、史思明?
這樣的人被挫骨揚灰消失在時光長河裏才好,為何要記得他們?
可方一激動地問出這樣的問題,他們又自己找到了答案。
早在其一中李清照就已經寫了,要以史為鑒。
仔細一想想也確實如此,若是將這事情徹底忘記,又重蹈覆轍,該怎麽辦呢?
是該記住的,事實證明,這事也沒被忘記,那千年之後的幕中女子不也記得嗎?
想來,日後當不會有人再犯這樣的錯誤了吧?
應該也不會有帝王容忍後宮幹政容忍藩鎮割據了吧?
【他們去世了,就所有人都不知道安史之流了,這一段歷史就要被抹去了。“去天尺五抱甕峰,峰頭鑿出開元字。”居然在高聳入雲的抱甕峰上,鑿“開元”兩字沾沾自喜。這裏很明顯能看出李清照的嘲諷之意,若是她出現在我們面前,恐怕我們都能看到她翻白眼了。】
【不愧是我們的“李懟懟”,從年輕時候就那麽會懟人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覺得似乎自己明白這懟人為何意了?
先時她和官人還探討了許久,原來就是諷刺他人的意思吧?
她可不覺得她的這些話有什麽不妥。
誰能反對她嗎?
把國家衰落的錯誤歸結到一個女子的身上,他們有理嗎?
將屈辱抹去,只記得功績,有可喜之處嗎?
【“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醜深如崖。”時勢變遷可真是令人悲哀啊,那些奸人的內心險惡得像山崖一樣深。這裏指出,真正使得唐王朝覆滅的,其實就是這些奸詐小人,不止是唐王朝,像秦朝的趙高,漢朝的董卓,南宋的秦檜,明朝的魏忠賢,清朝的和坤,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奸臣,有了他們在國家不亡也是脫層皮的程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幕中女子說得沒錯,若是沒有趙高,胡亥可能也不會變成現在這副模樣。
嬴政最近一直在思考問題出在何處。
先時雖說因為自己比較嚴苛,天下有著許多不滿的人想要推翻他大秦,何以他一死泱泱大秦就亡了?
幕中女子沒說太多其中的細節,讓他也沒辦法很好地預料。
但他卻已經肯定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胡亥胡來。
而胡亥是他的兒子,他作為後世口中的千古一帝,竟教不出一個像樣的兒子?
當然不可能!
既然找到了問題的所在,他倒是要看看,誰還能撼動大秦基業?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說起董卓,眾人幾乎同時炸了毛。
若不是有董賊,世道怎會變成如今的模樣?
雖說董賊之前天下已然不太平,但到底沒有那麽多的戰爭,沒有屍橫遍野。
許多人說著說著,甚至想去找到董賊的屍骨鞭屍。
若論起奸詐程度,當世誰還能比得過他?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自從將秦檜關了起來趙構就一直在想要怎麽處置他?
趙構不想落人口實,他不想被人說自己聽風就是雨,主要是朝中有許多人為秦檜求情,讓他十分煩躁。
不過近來得知了岳飛的真正能力,他就越看秦檜不順眼,就差找個什麽借口把人給解決了。
這下好了,與趙高、董卓相提並論,自己身邊竟有這麽個大奸臣,險些讓趙構暈過去,不過他穩住了,這些解決秦檜該沒人能說什麽了。
簡直恐怖如斯。
明,天啟年間。
朱由校聽聞許多人稱呼魏忠賢九千歲,許多人似乎對此很不滿,他倒是覺得沒什麽,畢竟自己可是萬歲爺。
只要他不想著越過自己來好好為自己做事,九千歲便九千歲,有何關系?
現如今還有人為他建生祠事不滿,建就建了,建個生祠擋著他們什麽了?
朱由校只想做木工,什麽也不想管。
大明還在,他還在,一切都不必擔心。
可現在幕中女子竟然說魏忠賢是大貪官?
不亡也脫層皮?
朱由校手上動作頓住,思考片刻,又開始繼續敲敲打打。
問題不大。
若是沒魏忠賢在,東林黨豈不是要上天?
不過他也得敲打敲打他,莫要太過分了,他可不想背上亡國之君的名頭。
“砰砰砰……”木頭敲擊的聲音像是要把幕中女子的聲音都給蓋過去。
清,乾隆年間。
乾隆怔住。
和坤?
幕中女子竟拿和坤與魏忠賢一流相比!這什麽意思?
他不是不知道和坤貪汙之事。
但和坤的能力著實強,沒有他,乾隆真是暫時不知該把內務府交給誰來打理,誰還有這個能力?
如今,大清朝國力強盛,國庫缺的也不差那麽點,難道和坤還有其他的想法?
乾隆自詡對朝中了如指掌,一時間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想了想,他還是沈著臉讓人去傳和坤。
他倒要看看和坤能如何狡辯。
【“西蜀萬裏尚能反,南內一閉何時開。”西蜀很遠雖然能返回,但南內宮門一閉卻難以再打開了。】
【這裏是什麽意思呢,唐朝有三大皇宮,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又稱為“三內”。南內興慶宮是李隆基時的政治中心,他從成都回去之後還是住在南內。然而李輔國為了討好新皇,於是在唐肅宗生病的時候自作主張強行把李隆基遷往了西內,也就是以前李世民、李淵住的太極宮。】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冷笑一聲,好一個忠心耿耿的狗奴才。
可惜還是一刀就被斃了病。
他這一去西內,自然不可能再回到南內了。
果不其然,女子很快接著往下說去。
【得知此事,唐肅宗並沒有責怪李輔國,反而安撫對方,但李隆基被遷到西內沒多久,他的親信就遭了殃,高力士被流放,陳玄禮辭官,一向親近的玉真公主也遷居玉真觀,可想這時的李隆基在宮裏的處境,沒多久就黯然離世了。】
李隆基閉了閉眼,他絕不可能再讓自己有如此淒涼的晚年。
高力士、陳玄禮、玉真,這些人都是忠心耿耿跟隨他的人。
自己都那樣了,他們仍舊不離不棄。
他也必不負他們的忠心。
【“可憐孝德如天大,反使將軍稱好在。”肅宗的孝德高如天,可為何反讓高力士為玄宗吶喊呢這裏有可能說的是李隆基遷居西內的時候,李輔國找了人想要幹掉他,高力士出面保護了唐玄宗。這裏的李清照應該是在指責唐肅宗和李輔國,以及他這種奸邪小人。】
聽聞此言,李白也不禁唏噓。
他一向不喜高力士,對方權傾朝野,眼高於頂,在他看來就是奸邪小人。
可如今李白也忍不住為他的這份忠心而動容,更是因為同樣淒涼的結局而沈聲了些惺惺相惜之感。
但李白也很清楚,至少高力士是有過實權的,而自己沒有。
這可真是令人傷懷的一件事。
自己連個閹人都比不過。
以往他也不會這般比,因為不屑,但如今,他倒覺得高力士似乎也沒那麽不堪了。
可這也並不代表他就認為高力士有多好。
高力士若真是忠貞愛國之輩,就好好好勸諫聖人,那事情說不定也不會演變成後來的模樣。
思及此,李白忙把那種情緒收了起來,他們終究是不同的。
【“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後專。”唉!這奴才不能指斥李輔國、張後等專政之事,只能說薺菜相關的詩句。“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這裏出自高力士的一首詩《感五溪薺菜》,不過有點爭議,有人說這首詩是高適寫的,我這裏就當是高力士寫的。】
高適也正在想高力士之為人。
若說起來,他們沒有人不羨慕高力士。
能與天子那般親近,誰不想呢?
許多人對高力士的不喜,一是看不上他宦官的身份,二是見不慣他權傾朝野的做派,三就是羨慕嫉妒他能伴聖人左右。
春薺?
不像自己寫的吧。
【在被流放後,高力士來到了巫州,他看到很多人不吃薺菜,於是寫了這首詩,“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我們當寶的東西別人可能棄之敝履,“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薺菜生長的地方不同,但氣味總是不變的。】
【這首詩很簡單,這也是我為什麽覺得它不太可能是高適寫的其中一個原因,高適的作詩水平我們還是不能低估的,而這首詩雖然簡單,但是卻表達了高力士對唐玄宗的忠心,不管他人在長安還是在巫州,他對唐玄宗的忠心總是不變的。】
詩雖簡單,這情確實重。
李隆基沒對高力士有什麽表示,但心中已然十分感動了,日後自然不會薄待。
不過他這詩句,確實,比李白的詩句差了不少。
如此一想,便覺得更該讓李白做教導之事了。
【高力士雖然不是什麽大好人,但是其忠心卻是沒話說的,根據《舊唐書》記載,遇大赦,高力士回長安途中聽說李隆基已死,當即就吐血而亡了。】
李隆基一直在想高力士的事情,驀地起身走到記載幕中女子之言的官員身邊將已經寫好的紙張拿了起來。
這張後是誰?
李輔國,張後……
當是李亨稱帝後的皇後。
這還好辦,太子府的人被他全數幽禁起來了,當是起不了亂子。
“聖人,可有何不妥?”高力士已經許久未見聖人失態了,遂忙問道。
李隆基擺手,心卻放下去不少,面色也緩和了許多。
【李清照的這首詩雖然主要寫的是奸人誤國的危害,但重點還是跟其一一樣,是在勸宋朝當局要以史為鑒。事實證明,李清照的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然而當時的宋朝統治者並沒有意識到國家出現的問題,導致了最後悲劇的發生,而李清照作為一個女子有這些想法,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眉心一突。
所以幕中女子的意思是,後面發現什麽靖康之難其實是奸臣誤國?
是誰呢?
然而,女子並沒有給他答案。
【所以即便有人不喜歡李清照,但我們依然可以用一句“巾幗不讓須眉”來形容李清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這什麽情況?
這張說和姚崇兩人都是武則天比較看好的年輕人,他們為何看不上對方?
原本武則天倒也不覺得有什麽問題,朝臣之間互相制衡也總好過結黨營私的好。
但若因此而危害國家,那必然不行。
看來她得做點什麽。
武則天也開始慢慢意識到幕中女子所提及的文人大多經歷淒慘,而他們淒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國家不幸。
若是如此,倒也不必多談及她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姚崇離世時的事情李隆基還記得。
他也一直覺得臣子之間有些爭吵是很正常,甚至讓他喜聞樂見的事情。
可幕中女子如此一說,他才突然回過神來。
想來若不是未來的他任由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的關系惡化,也不會釀成最後的悲劇。
過猶不及,如此簡單的道理,他竟現在才想到。
一致對外才是對的。
【而其二就是著重寫奸雄誤國,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為什麽要寫這個,難道她對於安史之亂有不同的看法嗎?】
有不同的看法?
李隆基楞了片刻,關於這事情還能有不同的看法?
他可不覺得這李清照能說出什麽誇讚安史之亂的話來。
果然,李清照並沒讓他失望,第一句就是讓他不愛聽的。
【“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君不見,天寶年間的那些令人吃驚的興衰事,如今就連中興碑上也長滿雜草了。我覺得這兒應該是說時過境遷,歷史漸漸被人遺忘的意思吧。】
雖然這麽想可能有些不厚道,但顏真卿現如今想的卻是一切都被人遺忘,可他的那些作品卻還留了下來,他大概知道自己以後當如何做了。
遠在齊州的李白和杜甫對望了一眼,臉上頗多感慨。
不管是什麽樣的事情,是福是禍、是喜是憂,終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慢慢遺忘。
他們也是如此。
然而,他們不僅沒有被遺忘,反而讓那麽多人記著。
他們起初當然是覺得慶幸的,可到如今倒是沒什麽感覺了。
但那樣的大唐盛世會被人遺忘,實在覺得遺憾。
【“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人們不知道唐朝走向衰弱有那些奸詐雄才,只是聽說有著功績的那些人。這兩句的意思就比較明顯了,是在說元結的《大唐中興頌》裏對於安史之亂的歷史總結不夠全面,只稱頌郭子儀等人的功績,卻沒有總結安祿山、史思明這些人。】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這話莫名其妙地就引起了應天書院學子們的爭論。
有些人讚同李清照的說法,甚至覺得元結有故意遺漏之嫌。
但有些人則表示完全能夠理解,誰願意時時刻刻提及自己國家的屈辱的呢?
“可這人家說了,中興頌,既是頌,自然是要讚頌的!”
“頌又如何?難道就不能將頌的原因說清楚嗎?”
他們平日裏就時常爭論,這時候更是吵個不停,卻也久久吵不出個答案來。
【“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韓國皆天才。”是誰讓楊貴妃從天而降的,讓虢秦韓三夫人成為了天之驕女。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韓國夫人都是楊玉環的姐妹,都有命婦封號,在民間還有許多有關唐玄宗和這三姐妹的艷情故事。】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說到這個那眾人就來勁了。
沒人不喜歡聽樂子,尤其是這宮裏邊的樂子。
平日裏雖說他們也討論,但誰敢明目張膽的,還不是關起門來各自瞧瞧說。
這可倒好,幕中女子似是真不怕聖人的,這也是能隨便說的嗎?
也不知聖人在宮裏聽了是何反應啊。
李隆基當然不快,簡直是胡說八道!
自己豈會做此等不知廉恥的事情?
完全沒把自己搶了兒媳婦的事情放在心上,反正這事他現在沒做,女子的語氣也不肯定,那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承認的。
【這兩句話是什麽意思呢,這還要從張耒的《讀中興頌碑》說起,《讀中興頌碑》的首句是“玉環妖血無人掃”,就從這麽一句我們就能看出來,張耒認為這事情都是因“妖妃”楊玉環而起。但李清照是這麽認為的嗎?顯然不是。】
已到驪山的楊玉環猶如掉線木偶,了無生氣。
妖妃?
她什麽都沒做,她如何就成了妖妃了?
難道就因為幕中女子那些莫須有的話嗎?
她很明白,這事情涉及到江山社稷,無論如何已經沒了回旋的餘地,能留下一條命,已經是聖人手下留情了。
自己的命,為何這般苦?
【楊家人都因為楊貴妃而沾了光,而楊貴妃是神仙嗎?她一個人就能傾覆江山嗎?】
當然不能,楊玉環激動起來。
她一個女子,毫無神技,何德何能?
她只是他們的一個祭品,過錯全推到她身上,他們便可高枕無憂了。
可現在,幕中女子是在為她正名嗎?
大明宮內。
李隆基還是忍不住地皺起了眉頭,每當他以為自己可以百毒不侵之後,幕中女子總能說出一些話讓他不喜。
不是玉奴的錯,她是想將錯全部歸結於自己的身上嗎?
好不容易讓玉奴分擔了一些。
【當然了,李清照也沒有完全否認唐朝的衰落與楊貴妃兄妹脫不了關系。】
李隆基重重地舒了一口氣,還好,這幕中女子還不算胡來。
他自己知道自己得錯是一回事,讓眾人如何去想又是一回事。
【“……姓名誰覆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誰還記得安祿山、史思明的名字?那些戰功卓越的人也安然死去了。”】
他們是越來越不懂幕中女子的意思了,也不懂那李清照的意思?
誰要記得安祿山、史思明?
這樣的人被挫骨揚灰消失在時光長河裏才好,為何要記得他們?
可方一激動地問出這樣的問題,他們又自己找到了答案。
早在其一中李清照就已經寫了,要以史為鑒。
仔細一想想也確實如此,若是將這事情徹底忘記,又重蹈覆轍,該怎麽辦呢?
是該記住的,事實證明,這事也沒被忘記,那千年之後的幕中女子不也記得嗎?
想來,日後當不會有人再犯這樣的錯誤了吧?
應該也不會有帝王容忍後宮幹政容忍藩鎮割據了吧?
【他們去世了,就所有人都不知道安史之流了,這一段歷史就要被抹去了。“去天尺五抱甕峰,峰頭鑿出開元字。”居然在高聳入雲的抱甕峰上,鑿“開元”兩字沾沾自喜。這裏很明顯能看出李清照的嘲諷之意,若是她出現在我們面前,恐怕我們都能看到她翻白眼了。】
【不愧是我們的“李懟懟”,從年輕時候就那麽會懟人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覺得似乎自己明白這懟人為何意了?
先時她和官人還探討了許久,原來就是諷刺他人的意思吧?
她可不覺得她的這些話有什麽不妥。
誰能反對她嗎?
把國家衰落的錯誤歸結到一個女子的身上,他們有理嗎?
將屈辱抹去,只記得功績,有可喜之處嗎?
【“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醜深如崖。”時勢變遷可真是令人悲哀啊,那些奸人的內心險惡得像山崖一樣深。這裏指出,真正使得唐王朝覆滅的,其實就是這些奸詐小人,不止是唐王朝,像秦朝的趙高,漢朝的董卓,南宋的秦檜,明朝的魏忠賢,清朝的和坤,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奸臣,有了他們在國家不亡也是脫層皮的程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幕中女子說得沒錯,若是沒有趙高,胡亥可能也不會變成現在這副模樣。
嬴政最近一直在思考問題出在何處。
先時雖說因為自己比較嚴苛,天下有著許多不滿的人想要推翻他大秦,何以他一死泱泱大秦就亡了?
幕中女子沒說太多其中的細節,讓他也沒辦法很好地預料。
但他卻已經肯定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胡亥胡來。
而胡亥是他的兒子,他作為後世口中的千古一帝,竟教不出一個像樣的兒子?
當然不可能!
既然找到了問題的所在,他倒是要看看,誰還能撼動大秦基業?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說起董卓,眾人幾乎同時炸了毛。
若不是有董賊,世道怎會變成如今的模樣?
雖說董賊之前天下已然不太平,但到底沒有那麽多的戰爭,沒有屍橫遍野。
許多人說著說著,甚至想去找到董賊的屍骨鞭屍。
若論起奸詐程度,當世誰還能比得過他?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自從將秦檜關了起來趙構就一直在想要怎麽處置他?
趙構不想落人口實,他不想被人說自己聽風就是雨,主要是朝中有許多人為秦檜求情,讓他十分煩躁。
不過近來得知了岳飛的真正能力,他就越看秦檜不順眼,就差找個什麽借口把人給解決了。
這下好了,與趙高、董卓相提並論,自己身邊竟有這麽個大奸臣,險些讓趙構暈過去,不過他穩住了,這些解決秦檜該沒人能說什麽了。
簡直恐怖如斯。
明,天啟年間。
朱由校聽聞許多人稱呼魏忠賢九千歲,許多人似乎對此很不滿,他倒是覺得沒什麽,畢竟自己可是萬歲爺。
只要他不想著越過自己來好好為自己做事,九千歲便九千歲,有何關系?
現如今還有人為他建生祠事不滿,建就建了,建個生祠擋著他們什麽了?
朱由校只想做木工,什麽也不想管。
大明還在,他還在,一切都不必擔心。
可現在幕中女子竟然說魏忠賢是大貪官?
不亡也脫層皮?
朱由校手上動作頓住,思考片刻,又開始繼續敲敲打打。
問題不大。
若是沒魏忠賢在,東林黨豈不是要上天?
不過他也得敲打敲打他,莫要太過分了,他可不想背上亡國之君的名頭。
“砰砰砰……”木頭敲擊的聲音像是要把幕中女子的聲音都給蓋過去。
清,乾隆年間。
乾隆怔住。
和坤?
幕中女子竟拿和坤與魏忠賢一流相比!這什麽意思?
他不是不知道和坤貪汙之事。
但和坤的能力著實強,沒有他,乾隆真是暫時不知該把內務府交給誰來打理,誰還有這個能力?
如今,大清朝國力強盛,國庫缺的也不差那麽點,難道和坤還有其他的想法?
乾隆自詡對朝中了如指掌,一時間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想了想,他還是沈著臉讓人去傳和坤。
他倒要看看和坤能如何狡辯。
【“西蜀萬裏尚能反,南內一閉何時開。”西蜀很遠雖然能返回,但南內宮門一閉卻難以再打開了。】
【這裏是什麽意思呢,唐朝有三大皇宮,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又稱為“三內”。南內興慶宮是李隆基時的政治中心,他從成都回去之後還是住在南內。然而李輔國為了討好新皇,於是在唐肅宗生病的時候自作主張強行把李隆基遷往了西內,也就是以前李世民、李淵住的太極宮。】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冷笑一聲,好一個忠心耿耿的狗奴才。
可惜還是一刀就被斃了病。
他這一去西內,自然不可能再回到南內了。
果不其然,女子很快接著往下說去。
【得知此事,唐肅宗並沒有責怪李輔國,反而安撫對方,但李隆基被遷到西內沒多久,他的親信就遭了殃,高力士被流放,陳玄禮辭官,一向親近的玉真公主也遷居玉真觀,可想這時的李隆基在宮裏的處境,沒多久就黯然離世了。】
李隆基閉了閉眼,他絕不可能再讓自己有如此淒涼的晚年。
高力士、陳玄禮、玉真,這些人都是忠心耿耿跟隨他的人。
自己都那樣了,他們仍舊不離不棄。
他也必不負他們的忠心。
【“可憐孝德如天大,反使將軍稱好在。”肅宗的孝德高如天,可為何反讓高力士為玄宗吶喊呢這裏有可能說的是李隆基遷居西內的時候,李輔國找了人想要幹掉他,高力士出面保護了唐玄宗。這裏的李清照應該是在指責唐肅宗和李輔國,以及他這種奸邪小人。】
聽聞此言,李白也不禁唏噓。
他一向不喜高力士,對方權傾朝野,眼高於頂,在他看來就是奸邪小人。
可如今李白也忍不住為他的這份忠心而動容,更是因為同樣淒涼的結局而沈聲了些惺惺相惜之感。
但李白也很清楚,至少高力士是有過實權的,而自己沒有。
這可真是令人傷懷的一件事。
自己連個閹人都比不過。
以往他也不會這般比,因為不屑,但如今,他倒覺得高力士似乎也沒那麽不堪了。
可這也並不代表他就認為高力士有多好。
高力士若真是忠貞愛國之輩,就好好好勸諫聖人,那事情說不定也不會演變成後來的模樣。
思及此,李白忙把那種情緒收了起來,他們終究是不同的。
【“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後專。”唉!這奴才不能指斥李輔國、張後等專政之事,只能說薺菜相關的詩句。“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這裏出自高力士的一首詩《感五溪薺菜》,不過有點爭議,有人說這首詩是高適寫的,我這裏就當是高力士寫的。】
高適也正在想高力士之為人。
若說起來,他們沒有人不羨慕高力士。
能與天子那般親近,誰不想呢?
許多人對高力士的不喜,一是看不上他宦官的身份,二是見不慣他權傾朝野的做派,三就是羨慕嫉妒他能伴聖人左右。
春薺?
不像自己寫的吧。
【在被流放後,高力士來到了巫州,他看到很多人不吃薺菜,於是寫了這首詩,“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我們當寶的東西別人可能棄之敝履,“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薺菜生長的地方不同,但氣味總是不變的。】
【這首詩很簡單,這也是我為什麽覺得它不太可能是高適寫的其中一個原因,高適的作詩水平我們還是不能低估的,而這首詩雖然簡單,但是卻表達了高力士對唐玄宗的忠心,不管他人在長安還是在巫州,他對唐玄宗的忠心總是不變的。】
詩雖簡單,這情確實重。
李隆基沒對高力士有什麽表示,但心中已然十分感動了,日後自然不會薄待。
不過他這詩句,確實,比李白的詩句差了不少。
如此一想,便覺得更該讓李白做教導之事了。
【高力士雖然不是什麽大好人,但是其忠心卻是沒話說的,根據《舊唐書》記載,遇大赦,高力士回長安途中聽說李隆基已死,當即就吐血而亡了。】
李隆基一直在想高力士的事情,驀地起身走到記載幕中女子之言的官員身邊將已經寫好的紙張拿了起來。
這張後是誰?
李輔國,張後……
當是李亨稱帝後的皇後。
這還好辦,太子府的人被他全數幽禁起來了,當是起不了亂子。
“聖人,可有何不妥?”高力士已經許久未見聖人失態了,遂忙問道。
李隆基擺手,心卻放下去不少,面色也緩和了許多。
【李清照的這首詩雖然主要寫的是奸人誤國的危害,但重點還是跟其一一樣,是在勸宋朝當局要以史為鑒。事實證明,李清照的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然而當時的宋朝統治者並沒有意識到國家出現的問題,導致了最後悲劇的發生,而李清照作為一個女子有這些想法,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眉心一突。
所以幕中女子的意思是,後面發現什麽靖康之難其實是奸臣誤國?
是誰呢?
然而,女子並沒有給他答案。
【所以即便有人不喜歡李清照,但我們依然可以用一句“巾幗不讓須眉”來形容李清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