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關燈
小
中
大
李清照
【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李清照生於濟南,她的父親李格非也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門後四學士之一。】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早在上次幕中女子說到他和李清照的恩怨時蘇軾就一直在想自己會有什麽事情與一個小姑娘產生恩怨。
直到後來他才想明白了,這其中或許並不是他和李清照的恩怨。
他們兩人之間最大的聯系可能就是李格非了。
八年前,章惇為相,李格非因為自己被貶。
李格非既然已經被認定是自己一黨的人,就這樣的事還不知道有多少。
而李清照孝順,因為她父親的事情而埋怨他也是正常的。
【蘇門後四學士與蘇門四學士一樣,都是蘇軾的學生或者受過蘇軾的教導,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被稱為蘇門四學士。這四位是由蘇軾親自宣傳進而大火的文人,而蘇門後四學士也是蘇軾文學的傳人,只是後世知名度沒那麽大。】
幕中女子所說的這幾人都是蘇軾的得意門生。
尤其是少游,頗有屈、宋之才。
只可惜他們也如同自己一樣,不停地遭受貶謫,生生地蹉跎了這半身,浪費了一生的才華。
少游與子由同貶雷州,想來也能互相扶持著,倒還算好。
【李格非著作甚豐,也有許多的藏書,而李清照的母親是狀元的孫女,這裏有點爭議,有說是李清照的生母的,有說是她繼母的,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清照小時候是在這位母親身邊長大的,故而李清照從小就是生活在這樣文學氛圍濃厚的環境裏。】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記起幼時時光,確有父母諄諄教導,才讓李清照有了今日。
若自己只是一個鄉野村夫之女,恐識字都難。
古往今來,家學淵源對子女的影響確實很大。
李清照想,等她與官人有了孩子,定也會好生教導,讓孩子成長成才。
不過,此處……
李清照記起了先時幕中女子說的話,為何自己的母親不配擁有名字?
這就是幕中女子所謂封建社會女人的地位?
【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評價李清照少負詩名,才華橫溢,“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評價不可謂不高。】
文人自古相輕。
聽到這樣的評價,許多文人士大夫便不服氣了。
李清照憑著自己父親的關系得了晁補之等人的讚賞,小有名氣罷了。
這就開始貶低他們這些人呢?
不少人拿出幕中女子說的李清照對蘇軾的評價做文章。
小小年紀,不尊前輩,簡直目中無人!
這王灼也不知是何人,這樣的話也是隨口說的?
【關於李清照年少時期是在家鄉長大還是在汴京,各位老師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李清照是在六歲時跟著父親李格非去到汴京,但肯定也偶爾會回到家鄉,如果是在汴京生活的話,這年少出名的可能性要大些。】
【李清照的年少詩名因何而來我們已經無從得知,而我們知道的真正令她初露鋒芒的是她的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流傳下來的詞中一共就兩首如夢令,這兩首都十分有名。】
趙明誠這時才扭頭看了李清照一眼。
只見李清照兩眼放光,似是十分期待幕中女子對她的評價。
李清照有才,作為丈夫,他是知道的,他也一直引以為傲,並沒覺得女子不該讀書識字。
可幕中所涉及的改嫁之事,卻真真讓他心中難受。
若說氣倒也沒了,他也看出來李清照百般想著安撫自己,然而自己總拉不下那個臉來。
今晚本該說開了……
稍後吧,等巨幕歇了,再好好說說。
他終歸是不可能放開李清照的,至於日後,日後之事且日後再論。
【這首《如夢令》作於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想起那天日暮,在溪邊亭游玩,醉得都快不知歸路了。這裏的“常”一作“嘗”,可以理解為常常,可以理解為曾經,都可以,並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記憶中的內容。】
說起來李清照已經有些日子沒再回憶起從前在章丘的日子了。
那時候父親沒有涉及這些麻煩事,自己也成天只有快樂,確實是無憂無慮的一段時間。
那段時間對自己來說也確實比較重要。
曾經飲酒,隨意而飲,如今飲酒卻愁多於喜。
【而這裏的沈醉也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有酒而醉,是真的醉,李清照很愛酒,陶淵明也是她的偶像,在她的詞作當中多數都能見到“酒”字。這次更甚,竟連回去的路都不知道了,另外這首詞還有別名《如夢令·酒興》。】
東晉。
眾人終於把住的地方簡單地收拾出來了。
因為走得急,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得他們自己準備,到了之後才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那麽簡單的。
一開始還可以憑著滿腔的熱情,但時間長了便有些氣餒了。
尤其是不懂事的孩子成天嚷嚷著要回家。
好在是山裏別的東西沒有,吃的東西不愁。
也不知是誰想了個法子,少給孩子吃點東西,而後用吃食哄下來。
野雞野兔一烤,哪還舍得走?
好容易把小孩兒哄去午睡了,陶淵明在新院子裏乘涼,正好見巨幕又現。
這李清照對自己的喜歡先時幕中女子都已經說過了。
易安居士,聽起來倒有幾分意思。
【另一種解釋則是無酒而醉,為風景而陶醉,當然了這兩種沈醉是可以共存的,所以我們傾向於她在為美景陶醉的同時有酒而醉,因為接下來她說:“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已經盡興了,眾人趕緊趁著夜色劃船往回趕去,可是醉得都不知歸路了,能回得去嗎?果不其然,竟是走錯路將小船行到了藕花深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冶還不知道日後自己會成為唐代四大才女之一。
如今只是一個小小女道士的她不知有多羨慕李清照,李清照出身名門,一看便是由父母寵大的,身負才能沒有被埋沒,而且這千古第一才女的名頭可當真讓人艷羨啊!
李冶也想像李清照一樣,可她從一開始就已經輸了。
她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努力才能擺脫此時的困境。
“誤入藕花深處……”
李冶喃喃念叨,她已經多久沒有這般自在的生活了?
【大家開始驚慌了,怎麽出去啊!“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慌亂吵鬧間,驚飛了停棲洲渚上的一灘水鳥。】
【這裏的“爭”是奮力的意思,也有一說是通“怎”,不管是哪種,都挺有意思的。】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點頭,確實挺有意思。
雖是女子的小道之語,但活潑有餘。
當世能稱得上才女的,蔡文姬算一個,可蔡文姬卻寫不出這樣靈動的作品。
這樣的作品只能出現在那樣安寧的年代吧。
【李清照這首詞並沒有什麽太深的寓意,詞淺顯易懂,整首詞都給人一種青春洋溢的感覺,清新勁兒十足。她前期的作品大多是這種感覺,即便是後來與趙明誠分開,或是見趙明誠有了小妾寫下來的那些閨中幽怨的詩句也是充斥著一種爛漫的感情的。】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方才把自己和趙明誠之間的小矛盾給放到了一邊。
她在寫這首詞的時候都沒有想那麽多,被女子一分析她才發現自己的詞還能這樣解釋。
有時候,自己不一定能最好地解釋自己的作品,李清照也明白。
然而還沒等她想得清楚,卻突然聽到了這樣的話。
她詫異地看向趙明誠。
小妾是嗎?
男人三妻四妾都是正常的,是嗎?
趙明誠也是一頓,他暫時還沒有要納妾之意,貿貿然被幕中女子說出來,他竟有一種對不起李清照的感覺。
本來他的有理反倒變得無理了。
“我……”趙明誠想解釋,卻無從說起。
他也不知自己哪裏錯了,可見李清照失望的眼神又忍不住心慌。
【既然說了這首如夢令,那我們就幹脆一起看看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是作於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當時的李清照才十七歲,此詞一出,名動京城,這首的知名度,比前一首又要大得多。】
【根據明代《堯山堂外紀》記載,面對這首詞,“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真有那般好?”
正值夜間,許多文人士大夫都在家中,身邊不是自家夫人就是小廝丫鬟。
夫人、小廝們以他們為尊,他們自然想說什麽就說什麽。
但他們也都看出來李清照有點才華。
才十多歲的小姑娘,能寫出這樣的詞已經很不錯了。
可也正因為只是十多歲的小姑娘,才讓他們這些大老爺們兒沒有面子。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昨晚的雨下得不大,但風卻吹得急,睡了一夜,還是沒能醒酒。說明昨晚喝得有點多了。】
東晉。
又是酒,看來此女是真愛酒啊。
陶淵明想了半天,得出了一個結論,愛酒跟是不是文人無關,跟是不是男子也無關。
酒就是能讓所有人快樂的東西。
想到這裏,他沒忍住回屋抱了壇酒出來助興。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問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海棠開得如何了,侍女說還是昨天的樣子。】
【李清照顯然不信,你不知道嗎?狂風過後,這時節啊,該是花兒雕零,綠葉繁茂之時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好個綠肥紅瘦!”
曹操這次聽了曹丕的意思,先收攏民心再說打仗的事。
他也告訴了曹丕這其中的利害關系。
若他死了,鄴城的處境會比此時此刻還要難,若是在死之前能解決益州,那鄴城就輕松多了。
曹丕也胸有成竹地答應了。
然而就在兩天前,益州劉備稱帝的消息傳了過來。
是他被自己命不久矣的消息激得有點著急了,這才是他們進攻的好時機。
出征前還能再看一次巨幕,倒是讓軍中的緊張氣氛放松了些。
曹操絲毫不嫌棄這李清照是女子,直誇其文才驚人。
【海棠是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品種有很多很多,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圖片,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和木瓜海棠,明代《群芳譜》把它們統稱為“海棠四品”。而大部分的薔薇科植物都是先花後葉,所以李清照這裏才會有這樣的句子。】
巨幕中出現四張畫,是不同的海棠。
許多人都認識的,他們這個年代的人,沒什麽娛樂方式,賞花算是常有的。
是故,窮人會種,認識,富人會賞,也是認識的。
【當然了海棠的先花後葉還是有條件的,在氣溫比較低的情況下就是先花後葉,但是在氣溫比較高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葉子先長出來的情況,大多數時候還是先花後葉的。】
【李清照這裏顯然不是在跟我們探討植物學,她表達的是狂風之後的一種惜花情愫,但這是首詞好並不在其思想感情,而是它的遣詞造句,寫作手法。】
眾人都與身旁的人討論著,能碰上他們熟悉的東西,忍不住地就要多說幾句,這時才隨著女子的話回過神來。
這大戶人家的姑娘就是有好興致。
大風大雨之後,他們關註的只有田地莊稼,惜花,那都是有錢人的煩惱。
【清代李調元在《雨村詞話》中評價李清照,說她“詞無一首不工”,這首詞當然也包含其中,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為許多文人稱道。】
許多文人不得不承認此句之工。
但無一不工,這評價未免過高,他們才不信呢。
不過雖不喜歡後世之人對李清照這樣高的評價,可卻又很難不被李清照給吸引。
誰不喜歡這樣才貌雙全的女子呢?
趙明誠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他自己也常寫詩,可在李清照面前也只能自愧不如。
這樣的李清照,還好是嫁給了自己。
【而放眼整首詞,我們又能看到一些比較新的東西,《如夢令》作為一首小令,字數少,寫的東西也不多,但李清照的這首詞卻十分有畫面感,整首詞運用一種電影式的寫作,分為了幾個鏡頭,李清照半醉的樣子,李清照詢問侍女,打簾的侍女回話,院中海棠如今的真實情況……其中有景有對話,仿佛場景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電影,眾人不大明白。
但確實早在一聽到李清照這詩句就仿佛能看到那些場景似的。
女子在先前說李白等人時,也誇過這樣的句子。
這樣情隨景動的詩句才是最好的。
【這樣的作品確實是當時許多文人士大夫寫不出來的,其實在當時那個年代,寫詩填詞被賦予了許多的功能,如求謁,詩詞中摻雜了太多的東西之後就容易變味,所以像李清照這種清新的詞反而顯得更加珍貴。】
許多文人突然就被擊中了痛楚。
他們寫不出來這樣清新的詞句,難道就是因為他們總要求謁應制一類的作品?
然而,他們又有什麽辦法,不過是身不由己罷了。
很多時候他們其實也在想,若是自己是個女兒身,整日立於閨閣,是不是就沒了這如此多的煩惱,也不必為生計而煩憂,自有男人們在外頂著。
可仔細一想,連出門都被束縛,還是忙把這樣的心思給收了回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李清照生於濟南,她的父親李格非也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門後四學士之一。】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早在上次幕中女子說到他和李清照的恩怨時蘇軾就一直在想自己會有什麽事情與一個小姑娘產生恩怨。
直到後來他才想明白了,這其中或許並不是他和李清照的恩怨。
他們兩人之間最大的聯系可能就是李格非了。
八年前,章惇為相,李格非因為自己被貶。
李格非既然已經被認定是自己一黨的人,就這樣的事還不知道有多少。
而李清照孝順,因為她父親的事情而埋怨他也是正常的。
【蘇門後四學士與蘇門四學士一樣,都是蘇軾的學生或者受過蘇軾的教導,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被稱為蘇門四學士。這四位是由蘇軾親自宣傳進而大火的文人,而蘇門後四學士也是蘇軾文學的傳人,只是後世知名度沒那麽大。】
幕中女子所說的這幾人都是蘇軾的得意門生。
尤其是少游,頗有屈、宋之才。
只可惜他們也如同自己一樣,不停地遭受貶謫,生生地蹉跎了這半身,浪費了一生的才華。
少游與子由同貶雷州,想來也能互相扶持著,倒還算好。
【李格非著作甚豐,也有許多的藏書,而李清照的母親是狀元的孫女,這裏有點爭議,有說是李清照的生母的,有說是她繼母的,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清照小時候是在這位母親身邊長大的,故而李清照從小就是生活在這樣文學氛圍濃厚的環境裏。】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記起幼時時光,確有父母諄諄教導,才讓李清照有了今日。
若自己只是一個鄉野村夫之女,恐識字都難。
古往今來,家學淵源對子女的影響確實很大。
李清照想,等她與官人有了孩子,定也會好生教導,讓孩子成長成才。
不過,此處……
李清照記起了先時幕中女子說的話,為何自己的母親不配擁有名字?
這就是幕中女子所謂封建社會女人的地位?
【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評價李清照少負詩名,才華橫溢,“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評價不可謂不高。】
文人自古相輕。
聽到這樣的評價,許多文人士大夫便不服氣了。
李清照憑著自己父親的關系得了晁補之等人的讚賞,小有名氣罷了。
這就開始貶低他們這些人呢?
不少人拿出幕中女子說的李清照對蘇軾的評價做文章。
小小年紀,不尊前輩,簡直目中無人!
這王灼也不知是何人,這樣的話也是隨口說的?
【關於李清照年少時期是在家鄉長大還是在汴京,各位老師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李清照是在六歲時跟著父親李格非去到汴京,但肯定也偶爾會回到家鄉,如果是在汴京生活的話,這年少出名的可能性要大些。】
【李清照的年少詩名因何而來我們已經無從得知,而我們知道的真正令她初露鋒芒的是她的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流傳下來的詞中一共就兩首如夢令,這兩首都十分有名。】
趙明誠這時才扭頭看了李清照一眼。
只見李清照兩眼放光,似是十分期待幕中女子對她的評價。
李清照有才,作為丈夫,他是知道的,他也一直引以為傲,並沒覺得女子不該讀書識字。
可幕中所涉及的改嫁之事,卻真真讓他心中難受。
若說氣倒也沒了,他也看出來李清照百般想著安撫自己,然而自己總拉不下那個臉來。
今晚本該說開了……
稍後吧,等巨幕歇了,再好好說說。
他終歸是不可能放開李清照的,至於日後,日後之事且日後再論。
【這首《如夢令》作於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想起那天日暮,在溪邊亭游玩,醉得都快不知歸路了。這裏的“常”一作“嘗”,可以理解為常常,可以理解為曾經,都可以,並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記憶中的內容。】
說起來李清照已經有些日子沒再回憶起從前在章丘的日子了。
那時候父親沒有涉及這些麻煩事,自己也成天只有快樂,確實是無憂無慮的一段時間。
那段時間對自己來說也確實比較重要。
曾經飲酒,隨意而飲,如今飲酒卻愁多於喜。
【而這裏的沈醉也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有酒而醉,是真的醉,李清照很愛酒,陶淵明也是她的偶像,在她的詞作當中多數都能見到“酒”字。這次更甚,竟連回去的路都不知道了,另外這首詞還有別名《如夢令·酒興》。】
東晉。
眾人終於把住的地方簡單地收拾出來了。
因為走得急,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得他們自己準備,到了之後才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那麽簡單的。
一開始還可以憑著滿腔的熱情,但時間長了便有些氣餒了。
尤其是不懂事的孩子成天嚷嚷著要回家。
好在是山裏別的東西沒有,吃的東西不愁。
也不知是誰想了個法子,少給孩子吃點東西,而後用吃食哄下來。
野雞野兔一烤,哪還舍得走?
好容易把小孩兒哄去午睡了,陶淵明在新院子裏乘涼,正好見巨幕又現。
這李清照對自己的喜歡先時幕中女子都已經說過了。
易安居士,聽起來倒有幾分意思。
【另一種解釋則是無酒而醉,為風景而陶醉,當然了這兩種沈醉是可以共存的,所以我們傾向於她在為美景陶醉的同時有酒而醉,因為接下來她說:“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已經盡興了,眾人趕緊趁著夜色劃船往回趕去,可是醉得都不知歸路了,能回得去嗎?果不其然,竟是走錯路將小船行到了藕花深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冶還不知道日後自己會成為唐代四大才女之一。
如今只是一個小小女道士的她不知有多羨慕李清照,李清照出身名門,一看便是由父母寵大的,身負才能沒有被埋沒,而且這千古第一才女的名頭可當真讓人艷羨啊!
李冶也想像李清照一樣,可她從一開始就已經輸了。
她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努力才能擺脫此時的困境。
“誤入藕花深處……”
李冶喃喃念叨,她已經多久沒有這般自在的生活了?
【大家開始驚慌了,怎麽出去啊!“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慌亂吵鬧間,驚飛了停棲洲渚上的一灘水鳥。】
【這裏的“爭”是奮力的意思,也有一說是通“怎”,不管是哪種,都挺有意思的。】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點頭,確實挺有意思。
雖是女子的小道之語,但活潑有餘。
當世能稱得上才女的,蔡文姬算一個,可蔡文姬卻寫不出這樣靈動的作品。
這樣的作品只能出現在那樣安寧的年代吧。
【李清照這首詞並沒有什麽太深的寓意,詞淺顯易懂,整首詞都給人一種青春洋溢的感覺,清新勁兒十足。她前期的作品大多是這種感覺,即便是後來與趙明誠分開,或是見趙明誠有了小妾寫下來的那些閨中幽怨的詩句也是充斥著一種爛漫的感情的。】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方才把自己和趙明誠之間的小矛盾給放到了一邊。
她在寫這首詞的時候都沒有想那麽多,被女子一分析她才發現自己的詞還能這樣解釋。
有時候,自己不一定能最好地解釋自己的作品,李清照也明白。
然而還沒等她想得清楚,卻突然聽到了這樣的話。
她詫異地看向趙明誠。
小妾是嗎?
男人三妻四妾都是正常的,是嗎?
趙明誠也是一頓,他暫時還沒有要納妾之意,貿貿然被幕中女子說出來,他竟有一種對不起李清照的感覺。
本來他的有理反倒變得無理了。
“我……”趙明誠想解釋,卻無從說起。
他也不知自己哪裏錯了,可見李清照失望的眼神又忍不住心慌。
【既然說了這首如夢令,那我們就幹脆一起看看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是作於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當時的李清照才十七歲,此詞一出,名動京城,這首的知名度,比前一首又要大得多。】
【根據明代《堯山堂外紀》記載,面對這首詞,“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真有那般好?”
正值夜間,許多文人士大夫都在家中,身邊不是自家夫人就是小廝丫鬟。
夫人、小廝們以他們為尊,他們自然想說什麽就說什麽。
但他們也都看出來李清照有點才華。
才十多歲的小姑娘,能寫出這樣的詞已經很不錯了。
可也正因為只是十多歲的小姑娘,才讓他們這些大老爺們兒沒有面子。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昨晚的雨下得不大,但風卻吹得急,睡了一夜,還是沒能醒酒。說明昨晚喝得有點多了。】
東晉。
又是酒,看來此女是真愛酒啊。
陶淵明想了半天,得出了一個結論,愛酒跟是不是文人無關,跟是不是男子也無關。
酒就是能讓所有人快樂的東西。
想到這裏,他沒忍住回屋抱了壇酒出來助興。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問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海棠開得如何了,侍女說還是昨天的樣子。】
【李清照顯然不信,你不知道嗎?狂風過後,這時節啊,該是花兒雕零,綠葉繁茂之時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好個綠肥紅瘦!”
曹操這次聽了曹丕的意思,先收攏民心再說打仗的事。
他也告訴了曹丕這其中的利害關系。
若他死了,鄴城的處境會比此時此刻還要難,若是在死之前能解決益州,那鄴城就輕松多了。
曹丕也胸有成竹地答應了。
然而就在兩天前,益州劉備稱帝的消息傳了過來。
是他被自己命不久矣的消息激得有點著急了,這才是他們進攻的好時機。
出征前還能再看一次巨幕,倒是讓軍中的緊張氣氛放松了些。
曹操絲毫不嫌棄這李清照是女子,直誇其文才驚人。
【海棠是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品種有很多很多,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圖片,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和木瓜海棠,明代《群芳譜》把它們統稱為“海棠四品”。而大部分的薔薇科植物都是先花後葉,所以李清照這裏才會有這樣的句子。】
巨幕中出現四張畫,是不同的海棠。
許多人都認識的,他們這個年代的人,沒什麽娛樂方式,賞花算是常有的。
是故,窮人會種,認識,富人會賞,也是認識的。
【當然了海棠的先花後葉還是有條件的,在氣溫比較低的情況下就是先花後葉,但是在氣溫比較高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葉子先長出來的情況,大多數時候還是先花後葉的。】
【李清照這裏顯然不是在跟我們探討植物學,她表達的是狂風之後的一種惜花情愫,但這是首詞好並不在其思想感情,而是它的遣詞造句,寫作手法。】
眾人都與身旁的人討論著,能碰上他們熟悉的東西,忍不住地就要多說幾句,這時才隨著女子的話回過神來。
這大戶人家的姑娘就是有好興致。
大風大雨之後,他們關註的只有田地莊稼,惜花,那都是有錢人的煩惱。
【清代李調元在《雨村詞話》中評價李清照,說她“詞無一首不工”,這首詞當然也包含其中,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為許多文人稱道。】
許多文人不得不承認此句之工。
但無一不工,這評價未免過高,他們才不信呢。
不過雖不喜歡後世之人對李清照這樣高的評價,可卻又很難不被李清照給吸引。
誰不喜歡這樣才貌雙全的女子呢?
趙明誠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他自己也常寫詩,可在李清照面前也只能自愧不如。
這樣的李清照,還好是嫁給了自己。
【而放眼整首詞,我們又能看到一些比較新的東西,《如夢令》作為一首小令,字數少,寫的東西也不多,但李清照的這首詞卻十分有畫面感,整首詞運用一種電影式的寫作,分為了幾個鏡頭,李清照半醉的樣子,李清照詢問侍女,打簾的侍女回話,院中海棠如今的真實情況……其中有景有對話,仿佛場景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電影,眾人不大明白。
但確實早在一聽到李清照這詩句就仿佛能看到那些場景似的。
女子在先前說李白等人時,也誇過這樣的句子。
這樣情隨景動的詩句才是最好的。
【這樣的作品確實是當時許多文人士大夫寫不出來的,其實在當時那個年代,寫詩填詞被賦予了許多的功能,如求謁,詩詞中摻雜了太多的東西之後就容易變味,所以像李清照這種清新的詞反而顯得更加珍貴。】
許多文人突然就被擊中了痛楚。
他們寫不出來這樣清新的詞句,難道就是因為他們總要求謁應制一類的作品?
然而,他們又有什麽辦法,不過是身不由己罷了。
很多時候他們其實也在想,若是自己是個女兒身,整日立於閨閣,是不是就沒了這如此多的煩惱,也不必為生計而煩憂,自有男人們在外頂著。
可仔細一想,連出門都被束縛,還是忙把這樣的心思給收了回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