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關燈
小
中
大
李白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個兒子,是唐肅宗李亨同父異母的弟弟,從小由李亨撫養長大。】
【李璘謀反這事情有爭議,到了後來代宗時還幫他平反了,但不管正史野史都沒太在意這次的平反,所以咱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謀反,反正在《資治通鑒》中是這樣記載的,說李璘生在深宮,不太懂一些彎彎繞繞,“以為今天下大亂……宜據金陵,保有江表,如東晉故事。”】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謀……謀反!
李隆基張了張嘴,險些快發不出聲音來了。
先時聽幕中女子提到李白參與永王之事,李隆基心中就有不好的預感。
他怎麽也沒想到這其中還有自己這個兒子的事。
在得知李亨不行之後,李隆基不是沒有想過將大業傳給自己的其他兒子。
但左思右想,似乎每一個都沒有自己這個孫子靠譜。
如今一看,果不其然。
他竟然敢謀反!
更重要的是竟拿大唐與那晉朝相論。
這兒子,不要也罷。
然而他雖然氣憤著卻沒有動作,畢竟幕中女子說了此事有爭議。
【當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後,過了不過五十來年,就發生了五胡亂華的事情,後來西晉滅亡,而後司馬睿南遷建立東晉。】
【那個時候司馬睿南遷就是因為江東地區還沒怎麽受到戰爭的侵擾,而此時此刻的唐朝也是如此,所以李璘以為自己可以占據江東,建立一個東唐。】
東唐。
聽到這稱呼無數的唐人都震驚不已。
永王……永王怎會如此?
大唐江山如何能一分為二?
簡直氣煞人也!
破廟門口。
李白眉頭鎖得緊緊的,永王謀反,而他,是那個助紂為虐的人嗎?
這不可能!
他一生鐘愛著大唐,怎會做出如此不忠之事?
而另一邊,睢陽郡內。
聽到這樣的消息,高適也無法理解,明明李白看起來那般正義,如何會做謀反之事?
莫不是真如那幕中女子所說的那樣,人老了就糊塗了,還是說李白為了他那理想開始不管不顧,劍走偏鋒?
他可真是糊塗呀!
【然而李白並不知道永王有這樣的心思,我們看他的《永王東巡歌》,這一組詩主要就是歌頌了永王的功績和抒發他自己的遠大抱負,從詩歌中我們大概能夠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這組詩一共有十一首,我們隨意看幾首,其一,“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這首很顯然就是拍馬屁的作品,“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說的是永王奉命東巡,所到之處,一派祥和。】
只看這麽一首,李白的心已經涼了半截。
如此迎合之作,寫給一個叛賊,就算自己不知道永王的心思又如何?
他都不明白為何自己沒有被處死。
聖人可真是寬厚仁慈。
他卻還時常埋怨聖人,一股愧疚之情湧上了李白的心頭。
李白不禁自責。
他到底是如何想的?
怎麽那麽糊塗呢?
如今該如何是好,難道要他以死謝罪?
他看向一旁的寶劍,卻沒有動作。
若是他這時候死了,那不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會謀反嗎?
看來他真是糊塗了,自己行得端坐得正,何必如此在意他人看法?
罷了,堅持自己心中所想便夠了。
【其中有幾個可以註意的點,首先是第一句,永王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就是李璘,為什麽李白說他是奉命行事呢,因為當時李隆基逃離長安後,和太子李亨分開,李亨繼位,李隆基被迫成為太上皇,他令諸子分領天下節度使以平安史之亂,彼時任諫議大夫的高適還勸他不要,但他沒聽,讓李璘做了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鎮江陵。】
如此這般解釋一通,李隆基更氣了。
虧他如此信任他們。
看來,沒有人是真正可信的,他能信的只有自己。
外族勢力蠢蠢欲動,節度使不是說不要就不要的。
但是他絕不會再給他們那麽多的權利。
再者有監察史在,情況應該會好上許多。
只是這些監察史的人選,他得好好斟酌斟酌。
【誰知道這李璘一到江陵就開始招兵買馬,還任意補設官職。李白是個性情中人,對這些都沒那麽敏感,他以為永王所做的一切都是唐玄宗安排,所以是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呢。】
這樣一說,許多人都放了心。
他們欣賞的李白,還是那個李白。
但是李白自己心中卻不怎麽舒服,在他看來,自己就是吃了一個大虧。
大抵是沒有看清便跟人走了。
許是太急於求成了吧。
【而這個“正月”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個正月,而是周朝歷法的正月,叫做“王正月”,其實是十一月,大家了解一下,以後碰到知道這個時間與歷史記載的時間都是對的就行了,後世幾乎很少用了。】
【這組詩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誇讚之語,誇永王,誇永王的軍隊,其中第九首甚至因為誇得太過,被許多人認為是他人偽作。】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秦始皇想要浮海沒能成功,漢武帝射蛟也沒什麽用,“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他們的水軍都不如永王樓艦,永王為平叛而來,就像當年太宗皇帝渡海伐遼那般厲害。】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蹙眉,他浮海沒有成功?
這等簡單之事,他若是想,還能不成功?
簡直胡言亂語。
至於後面的什麽不如永王樓艦,他都懶得看,他這一生怕過誰
這永王又算什麽?
還能比得過他這個千古一帝?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也很好奇,射蛟?
是蛟龍嗎?
他竟有如此氣運,得以射得蛟龍?
可為何又要說沒用呢?
若他能得蛟龍,那不就是最大的用嗎?古往今來沒聽說有誰能得蛟龍,他若是得了豈不讓全天下都能知道他的英勇了?
【祖龍浮海是一個傳說,傳說秦始皇在海裏作石橋,海神幫他豎柱子,秦始皇想見這位海神,海神卻說自己太醜了,只要秦始皇不看自己,自己就和他相見,誰知明明答應得好好的,秦始皇見海神的時候,剛入海,工人就用腳把海神的樣子畫下來,海神一怒,那石橋自然就沒能建造成功。 】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傳說?
所以是真是假?
既然已經有了這個傳說,怎麽也不會是空穴來風吧?
那麽海神是存在的。
他誓要出海一次,要自己去找一找那海外仙山,訪遍那海外仙人才行。
【漢武帝射蛟的事情是出自《漢書》,說的是漢武帝南潯時射蛟並獲之以表現他的英勇神武的故事,這裏李白說他空射蛟,看個人怎麽理解,一來,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蛟這種動物,有人說是鱷魚,二來可能是說即便漢武帝英勇神武,也不如永王。可以理解為,李白舉了古代厲害的皇帝的一個失敗例子和一個成功例子來襯托永王。】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聞言有些失望。
他還以為是真的呢,沒想到卻是假的。
看來這史書還是應該真實,不然實在太膈應人了。
【這首詩的解釋可能有點隨意,因為我個人不是特別確定每個詞語典故的含義,大家如果有清楚的話,可以打在公屏上,看我的屏幕啊,為什麽彈幕那麽少啊!】
幕中女子突然激動起來,讓眾人都有些楞了。
公屏?
根據後面的意思,是說的這大家都能看到的巨幕?
可是打在公屏上又是何含義啊?
還有那什麽彈幕,眾人始終不解其意。
然而沒等眾人疑惑許久。女子很快恢覆了正常。
【言歸正傳,這解釋水了點,但其中的思想傾向是很明顯的,作者認為永王像唐太宗,比秦皇漢武都厲害。】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已經派人去將李璘請來。
他只可惜自己動作怎麽沒能快一點,也好讓他看看他自己哪裏來的臉?
雖然這話並不是李璘自己的話,但他就是見不得。
自己都還沒說能超越秦皇漢武,就憑他?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蹙了蹙眉,心中暗道李白的眼光真不怎麽樣。
但轉念他又反應過來,這也不怪李白,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更何況這只是寫幾首詩而已,他想要往上爬,自然要說一些奉承之語的。
只是此話一出,那謀反的罪名怕是坐實了。
李白還真不是個圓滑會處事之人,這樣的人在朝堂之上若無人護著,確實是要吃虧的。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卻對此話毫不在意,只是冷哼一聲,完全沒將那永王放在眼裏。
相比起這些他更想清楚地知道海神之事。
可女子偏偏不如他的意。
【好家夥,一口氣得罪五個皇帝,如果這真是李白寫的,那李白流放之事不冤,不過大多數的人還是認為這首詩不是李白寫的,是偽作,是別人加進去的,因為跟他其他的詩句傾向有著明顯的不同。】
【比如其十中的首句,“帝寵賢王入楚關”,什麽意思?因為皇帝的寵幸,才讓賢王有機會過楚關啊。說明李白其實是沒有把永王當成皇帝來追隨的,在前面其五中也有“二帝巡游俱未回”和“更喜賢王遠道來”這樣的詩句。】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還差不多。
其實李隆基一直擔心,但是他心中卻沒有怎麽懷疑李白。
因為李白這人,什麽事都寫在臉上,實在是好猜得很,而且他對於大唐的忠誠,李隆基也是不懷疑的。
驗證了自己的猜測之後,他的心裏放松下來,他心中對李白還是存有希望的,聽了這幕中女子所言,若李白能夠踏實一些,或許也不是不能成事。
【總的來說這組七絕雖然還是延續了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寫得大膽誇張,而且寫出了永王李璘軍隊東下的情況,但是由於一些政治上的因素,以及從思想內涵的深度方面來看,這組詩算不得李白多麽優秀的作品,不過卻記載了他很重要的一段經歷。】
李白看也是。
也不知那時的自己是如何想的。
這一路看下來,一向未曾懷疑過自己的李白也對自己從前的信心產生了疑惑。
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沒有了,他接下來到底應該怎麽做?
【很快,永王病敗,李白被捕,宗氏到處找人救他,估計起了點作用,再加上他自己本無謀反之意,所以沒被誅殺,而是被流放。】
【值得一提的是,傳聞在流放之前,李白曾經寫信向高適求助,但是並沒有得到幫助。】
得知日後能得聖人倚重,高適原本還挺歡喜的。
但是又聽到李白這些事情,他不由得百感交集,李白如此謫仙,竟那般收場,實在可惜。
然而他那種情緒正是濃重之時,卻聽到女子說這樣的話,不由得呆立在了原地。
拖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個兒子,是唐肅宗李亨同父異母的弟弟,從小由李亨撫養長大。】
【李璘謀反這事情有爭議,到了後來代宗時還幫他平反了,但不管正史野史都沒太在意這次的平反,所以咱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謀反,反正在《資治通鑒》中是這樣記載的,說李璘生在深宮,不太懂一些彎彎繞繞,“以為今天下大亂……宜據金陵,保有江表,如東晉故事。”】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謀……謀反!
李隆基張了張嘴,險些快發不出聲音來了。
先時聽幕中女子提到李白參與永王之事,李隆基心中就有不好的預感。
他怎麽也沒想到這其中還有自己這個兒子的事。
在得知李亨不行之後,李隆基不是沒有想過將大業傳給自己的其他兒子。
但左思右想,似乎每一個都沒有自己這個孫子靠譜。
如今一看,果不其然。
他竟然敢謀反!
更重要的是竟拿大唐與那晉朝相論。
這兒子,不要也罷。
然而他雖然氣憤著卻沒有動作,畢竟幕中女子說了此事有爭議。
【當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後,過了不過五十來年,就發生了五胡亂華的事情,後來西晉滅亡,而後司馬睿南遷建立東晉。】
【那個時候司馬睿南遷就是因為江東地區還沒怎麽受到戰爭的侵擾,而此時此刻的唐朝也是如此,所以李璘以為自己可以占據江東,建立一個東唐。】
東唐。
聽到這稱呼無數的唐人都震驚不已。
永王……永王怎會如此?
大唐江山如何能一分為二?
簡直氣煞人也!
破廟門口。
李白眉頭鎖得緊緊的,永王謀反,而他,是那個助紂為虐的人嗎?
這不可能!
他一生鐘愛著大唐,怎會做出如此不忠之事?
而另一邊,睢陽郡內。
聽到這樣的消息,高適也無法理解,明明李白看起來那般正義,如何會做謀反之事?
莫不是真如那幕中女子所說的那樣,人老了就糊塗了,還是說李白為了他那理想開始不管不顧,劍走偏鋒?
他可真是糊塗呀!
【然而李白並不知道永王有這樣的心思,我們看他的《永王東巡歌》,這一組詩主要就是歌頌了永王的功績和抒發他自己的遠大抱負,從詩歌中我們大概能夠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這組詩一共有十一首,我們隨意看幾首,其一,“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這首很顯然就是拍馬屁的作品,“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說的是永王奉命東巡,所到之處,一派祥和。】
只看這麽一首,李白的心已經涼了半截。
如此迎合之作,寫給一個叛賊,就算自己不知道永王的心思又如何?
他都不明白為何自己沒有被處死。
聖人可真是寬厚仁慈。
他卻還時常埋怨聖人,一股愧疚之情湧上了李白的心頭。
李白不禁自責。
他到底是如何想的?
怎麽那麽糊塗呢?
如今該如何是好,難道要他以死謝罪?
他看向一旁的寶劍,卻沒有動作。
若是他這時候死了,那不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會謀反嗎?
看來他真是糊塗了,自己行得端坐得正,何必如此在意他人看法?
罷了,堅持自己心中所想便夠了。
【其中有幾個可以註意的點,首先是第一句,永王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就是李璘,為什麽李白說他是奉命行事呢,因為當時李隆基逃離長安後,和太子李亨分開,李亨繼位,李隆基被迫成為太上皇,他令諸子分領天下節度使以平安史之亂,彼時任諫議大夫的高適還勸他不要,但他沒聽,讓李璘做了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鎮江陵。】
如此這般解釋一通,李隆基更氣了。
虧他如此信任他們。
看來,沒有人是真正可信的,他能信的只有自己。
外族勢力蠢蠢欲動,節度使不是說不要就不要的。
但是他絕不會再給他們那麽多的權利。
再者有監察史在,情況應該會好上許多。
只是這些監察史的人選,他得好好斟酌斟酌。
【誰知道這李璘一到江陵就開始招兵買馬,還任意補設官職。李白是個性情中人,對這些都沒那麽敏感,他以為永王所做的一切都是唐玄宗安排,所以是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呢。】
這樣一說,許多人都放了心。
他們欣賞的李白,還是那個李白。
但是李白自己心中卻不怎麽舒服,在他看來,自己就是吃了一個大虧。
大抵是沒有看清便跟人走了。
許是太急於求成了吧。
【而這個“正月”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個正月,而是周朝歷法的正月,叫做“王正月”,其實是十一月,大家了解一下,以後碰到知道這個時間與歷史記載的時間都是對的就行了,後世幾乎很少用了。】
【這組詩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誇讚之語,誇永王,誇永王的軍隊,其中第九首甚至因為誇得太過,被許多人認為是他人偽作。】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秦始皇想要浮海沒能成功,漢武帝射蛟也沒什麽用,“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他們的水軍都不如永王樓艦,永王為平叛而來,就像當年太宗皇帝渡海伐遼那般厲害。】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蹙眉,他浮海沒有成功?
這等簡單之事,他若是想,還能不成功?
簡直胡言亂語。
至於後面的什麽不如永王樓艦,他都懶得看,他這一生怕過誰
這永王又算什麽?
還能比得過他這個千古一帝?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也很好奇,射蛟?
是蛟龍嗎?
他竟有如此氣運,得以射得蛟龍?
可為何又要說沒用呢?
若他能得蛟龍,那不就是最大的用嗎?古往今來沒聽說有誰能得蛟龍,他若是得了豈不讓全天下都能知道他的英勇了?
【祖龍浮海是一個傳說,傳說秦始皇在海裏作石橋,海神幫他豎柱子,秦始皇想見這位海神,海神卻說自己太醜了,只要秦始皇不看自己,自己就和他相見,誰知明明答應得好好的,秦始皇見海神的時候,剛入海,工人就用腳把海神的樣子畫下來,海神一怒,那石橋自然就沒能建造成功。 】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傳說?
所以是真是假?
既然已經有了這個傳說,怎麽也不會是空穴來風吧?
那麽海神是存在的。
他誓要出海一次,要自己去找一找那海外仙山,訪遍那海外仙人才行。
【漢武帝射蛟的事情是出自《漢書》,說的是漢武帝南潯時射蛟並獲之以表現他的英勇神武的故事,這裏李白說他空射蛟,看個人怎麽理解,一來,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蛟這種動物,有人說是鱷魚,二來可能是說即便漢武帝英勇神武,也不如永王。可以理解為,李白舉了古代厲害的皇帝的一個失敗例子和一個成功例子來襯托永王。】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聞言有些失望。
他還以為是真的呢,沒想到卻是假的。
看來這史書還是應該真實,不然實在太膈應人了。
【這首詩的解釋可能有點隨意,因為我個人不是特別確定每個詞語典故的含義,大家如果有清楚的話,可以打在公屏上,看我的屏幕啊,為什麽彈幕那麽少啊!】
幕中女子突然激動起來,讓眾人都有些楞了。
公屏?
根據後面的意思,是說的這大家都能看到的巨幕?
可是打在公屏上又是何含義啊?
還有那什麽彈幕,眾人始終不解其意。
然而沒等眾人疑惑許久。女子很快恢覆了正常。
【言歸正傳,這解釋水了點,但其中的思想傾向是很明顯的,作者認為永王像唐太宗,比秦皇漢武都厲害。】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已經派人去將李璘請來。
他只可惜自己動作怎麽沒能快一點,也好讓他看看他自己哪裏來的臉?
雖然這話並不是李璘自己的話,但他就是見不得。
自己都還沒說能超越秦皇漢武,就憑他?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蹙了蹙眉,心中暗道李白的眼光真不怎麽樣。
但轉念他又反應過來,這也不怪李白,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更何況這只是寫幾首詩而已,他想要往上爬,自然要說一些奉承之語的。
只是此話一出,那謀反的罪名怕是坐實了。
李白還真不是個圓滑會處事之人,這樣的人在朝堂之上若無人護著,確實是要吃虧的。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卻對此話毫不在意,只是冷哼一聲,完全沒將那永王放在眼裏。
相比起這些他更想清楚地知道海神之事。
可女子偏偏不如他的意。
【好家夥,一口氣得罪五個皇帝,如果這真是李白寫的,那李白流放之事不冤,不過大多數的人還是認為這首詩不是李白寫的,是偽作,是別人加進去的,因為跟他其他的詩句傾向有著明顯的不同。】
【比如其十中的首句,“帝寵賢王入楚關”,什麽意思?因為皇帝的寵幸,才讓賢王有機會過楚關啊。說明李白其實是沒有把永王當成皇帝來追隨的,在前面其五中也有“二帝巡游俱未回”和“更喜賢王遠道來”這樣的詩句。】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還差不多。
其實李隆基一直擔心,但是他心中卻沒有怎麽懷疑李白。
因為李白這人,什麽事都寫在臉上,實在是好猜得很,而且他對於大唐的忠誠,李隆基也是不懷疑的。
驗證了自己的猜測之後,他的心裏放松下來,他心中對李白還是存有希望的,聽了這幕中女子所言,若李白能夠踏實一些,或許也不是不能成事。
【總的來說這組七絕雖然還是延續了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寫得大膽誇張,而且寫出了永王李璘軍隊東下的情況,但是由於一些政治上的因素,以及從思想內涵的深度方面來看,這組詩算不得李白多麽優秀的作品,不過卻記載了他很重要的一段經歷。】
李白看也是。
也不知那時的自己是如何想的。
這一路看下來,一向未曾懷疑過自己的李白也對自己從前的信心產生了疑惑。
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沒有了,他接下來到底應該怎麽做?
【很快,永王病敗,李白被捕,宗氏到處找人救他,估計起了點作用,再加上他自己本無謀反之意,所以沒被誅殺,而是被流放。】
【值得一提的是,傳聞在流放之前,李白曾經寫信向高適求助,但是並沒有得到幫助。】
得知日後能得聖人倚重,高適原本還挺歡喜的。
但是又聽到李白這些事情,他不由得百感交集,李白如此謫仙,竟那般收場,實在可惜。
然而他那種情緒正是濃重之時,卻聽到女子說這樣的話,不由得呆立在了原地。
拖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