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李白

關燈
李白

【最終李白也還是沒有回蜀地去,但是他卻離開了長安,浮舟黃河而東游,游至梁園,他寫下了《梁園吟》一詩。】

【這裏的梁園就是天寶三載李白和杜甫同游的梁園,也有說此詩就是李白在天寶三載所作,但不管是哪一次,他的心情應該是差不多的,都是帶著希望進入長安,而後又帶著失望離開長安,悵然若失地東游。】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原來李白早在比自己年輕那麽多的時候就已經經歷過這些了。

杜甫對李白的經歷也不甚了解,如今聽女子一說才發現了許多先時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李白表面看起來瀟灑自如,其實他心裏不好受著呢。

這時候杜甫心中有了點悔意,他回得有些急了,就該先去與李白碰一面,聊聊再回去的。

再不然那信中也該多些關心之語,罷了,明日再重寫一封好了。

【“我浮黃河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我離開長安,浮舟於黃河之上,船上揚起風帆,卷起的浪花形狀如同連綿不斷的山峰。“天長水闊厭遠涉,訪古始及平臺間。”天長水闊,“我”終於遠游到了這宋州平臺,到了古梁園。”】

之前在杜甫的事情中看到李白時還覺得他瀟灑自在,即便是被賜金放還也還是那般豪放。

可如今眾人才明白,那已經不是他的第一次漫游梁宋了。

想來他心中也是不好受的,只是有了這第一次的經歷就顯得隨意一些了,而他這第一次顯然是孤寂落寞的啊!

為何這些文人都喜歡游梁宋之地呢?

【“平臺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在這地方仍舊頗多憂愁之感,於是只能對酒而吟了一首梁園歌。“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可是又想起阮籍的《詠懷八十二首》其十六,所以寫下“淥水揚洪波”這樣的詩句。】

【阮籍的這首詩不知道大家讀過沒有,我放在屏幕上面大家看看。這首詩呢,主要是以自然氣候象征政局混亂,而李白的“淥水揚洪波”一句,就是來自於這首詩中的“綠水揚洪波”,本意是綠色湖水在風的作用下卷起滾滾波濤,說明李白很有可能認為那時候的唐朝也如同阮籍所在的曹魏末年一般暗潮湧動。】

【這首詩寫得很隱晦,這其實是正始時期的詩歌的一個普遍特征,主要是因為司馬氏的高壓政策,導致文人們不敢像建安時期的文人那樣高談闊論,不敢諷刺現實,所以後人評價阮籍的詩歌是“阮旨遙深”。】

公元2122年,建安十七年。

聽到這樣的話,曹操和曹植的臉色都不怎麽好看。

任誰看到自己的東西被搶了應當都會如此。

但曹操還有些不大理解,現在的那些文人應該也不敢隨意諷刺自己吧,可女子也從來沒提過。

所以那司馬氏是多麽地高壓才會讓文人們這般害怕啊?

對文人都這般,那對其他人呢?

簡直無法想象。

不過現在好了,曹操已經慢慢地放下心來了。

他不會再給司馬氏機會。

【“洪波浩蕩迷舊國,路遠西歸安可得!”此處距離長安隔了萬水千山,路途遙遠,怎麽才能回到長安去?】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人生就應該豁達一些,何須自尋煩惱,不如登樓飲酒賞美景。“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此處有平頭奴搖著扇子,五月也涼爽得像秋日一般,“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玉盤中的楊梅和吳鹽都是為君所備,“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持鹽把酒痛快暢飲,別學伯夷叔齊那般為了高潔連命都不要了。】

東晉。

又來了,他再一次提到了伯夷叔齊,看來他是真覺得伯夷叔齊那樣不對啊!

陶淵明一想,似乎說得也不是全無道理。

有時候在乎那麽多,不如即時一杯酒,

雖如此想,但陶淵明心中開始有了些懷疑,那些高潔品行是真的沒用嗎?

可後世之人不也是因為他的高潔品行才推崇他的嗎?但後世之人的看法對自己來說真的有那麽重要嗎?

那不就是空談平行高潔了?

【“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當初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是多麽富貴啊,如今墳墓成了耕地再無處可尋了,“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雲。”當初的城池也變成了荒城只餘古松、山月映襯了。】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這戰國四公子是哪四個人?

聽起來似乎挺厲害的,信陵君沒聽過啊,難不成不是他們這個年代的?

即便沒人聽過,但是聽到這個消息,他們沒有人會錯過,各諸侯國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這四公子,最起碼要找到信陵君。

近些日子,他們對巨幕雖沒研究出什麽,但是幕中女子說的話,卻讓他們了解到許多他們曾經不知道的事情,掌握得越多就越有底氣。

【“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當初繁盛的梁王宮殿如今在何處?枚乘和司馬相如也一個個都已經走了。“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餘汴水東流海。”當初的歌聲舞影如今都已經化作一池春水,如今只剩下汴水向東入海。】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這梁王是說的武兒嗎?

幾年前勝兒墜馬身亡,後來他在立武兒為梁王,枚乘並未和勝兒有什麽聯系,那就只能是武兒了。

沒想到武兒這般受後世歡迎,這都已經過去這麽多年了,還有那麽多人去他的故園懷念他,看來是個可造之材。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也很疑惑。

為何這後世之人對梁王有如此敬意。

但當他看到司馬相如和枚乘他就明白了,此兩人大才,他一直想讓枚乘也為自己做事的,只可惜請來的途中離世。

而這兩人都曾是梁園門客,自己的這位皇叔雖沒做過什麽大事,但卻愛惜人才,天下聞名。

那些文人尊敬他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梁孝王劉武是漢景帝劉啟的弟弟,一直對皇位有覬覦之心,甚至在劉徹被立為太子的時候,竇太後還想趁機立梁王為嗣,但沒有成功,差一點咱們這西漢的千古一帝就沒了。】

那時候劉徹還小,已經不記得當時的事情了。

若是沒有父親的支持,只怕自己還真坐不上這位置。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劉恒臉色沈了沈,按理來說,本就應該是嫡長子即位,他還敢覬覦皇位?

甚至是啟兒立太子了,他還有那樣的心思,沒點規矩。

即便沒有這些,劉恒也打算堅持讓啟兒繼承大統。

這千古一帝的稱呼雖不是他的,那可也是他的後人,不能讓武兒毀了。

【“沈吟此事淚滿衣,黃金買醉未能歸。”吟到此處不覺淚沾滿裳,沒能回去長安,我只能千金買醉了,飲酒玩樂,度此時光,“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暉。”】

李白如此未免太頹喪了些。

雖然都知道李白的這些牢騷之語事出有因,但是這樣的詩歌難道應該被推崇嗎?

若這世間人人都如他一般只顧自己瀟灑那還得了?

可惜了,李白如此文才,卻唱些消極之語。

樂觀雖樂觀,可卻是逃避的樂觀。

長此以往,當然會削其鬥志,不可。

然而,女子下一刻的話,就將這觀點給打破了。

【“歌且謠,意方遠。”且先唱著歌謠,將希望寄托在遠方,“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希望自己能夠像高臥東山的謝安一樣,時機一到就立馬出山拯救蒼生。】

【謝安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名士,他出身名門,年少時便頗受重視,但是朝廷想召他做官,他卻不想憑著自己的家世獲得高官俸祿,於是隱居東山,後來謝家落寞,為了撐起謝氏家族,他四十多歲東山再起,還領導了淝水之戰,以少勝多,名聲大噪。】

東晉。

說起這個,謝靈運百感交集。

那段時間於他們謝家而言就如同大唐盛世,看著繁華無限,卻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所以有時候這世間的興衰榮辱還真是說不準。

李白若能做到那般,倒已是不錯了。

【這首詩前半部分註重敘事,後半部分著重抒情,表達自己離開長安的悲苦之情,雖然內心苦悶,雖然很想放棄,但到了最後,李白還是勸慰自己,就暫時當自己是個隱士,等到需要自己的時候再東山再起。】

【李白總是能在消極之中帶著一種不棄的決心,仿佛他的心中總燃著一團火,大風大雨過來,火苗一度奄奄一息,卻始終堅強著並沒有熄滅,這就是李白。】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撥了一下火堆,剛才還有些黯淡的火光又燃了起來。

似乎是這樣沒錯。

但是那火堆總是會熄滅的啊。

等到熄滅時,就是他回蜀地之時嗎?李白在心中問了自己一句,卻得不出答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