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關燈
小
中
大
李白
【所幸李白一生好友眾多,在遭遇挫折時總不至於一個人,而元丹丘在他的生命中絕對占了很重要的一席。】
【公元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李白去嵩山與元丹丘共同隱居。】
【他在《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說“仙游渡潁水,訪隱同元君。”到處尋訪仙人,如今渡過潁陽之水來拜訪元丹丘,他問元丹丘,“忽遺蒼生望,獨與洪崖群。”怎麽不去獻世做官,丟棄蒼生,反而和這些洪崖仙人在一處呢?】
東晉。
陶淵明越看越覺得這李白與自己大不相同。
雖說他時常寫一些隱居的詩句,但是他入仕為官的心比許多人都要強烈。
這人就挺奇怪的,看別人總能比看自己更清楚些。
大概這就是蘇軾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吧。
【李白雖然這樣說,但是這首詩的後半部分寫的都是元丹丘隱居地的環境,以及他的閑情逸致,李白是很向往這樣的生活的,不過現在內心深處依舊沒有忘記他的理想。】
【其實這種感覺很難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明明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內心卻有其他的掛礙,心就像懸在空中,上不去下不來。不過呢,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有遺憾才是最完美的。】
戰國時期。
“這話為何如此前言不搭後語呢?”
莊子看向問出這問題的弟子,說道:“如那蘇軾《水調歌頭》所言,‘月有陰晴圓缺’,此方為真正的月。”
弟子恍然大悟,“有遺憾方為真正的人生。”
【這時候的李白已經三十多歲,他與元丹丘大約是在二十歲的時候相識,距這時候已經認識十多年了,可見兩人的關系應該是很不錯的。】
【李白寫了一首《元丹丘歌》讚揚元丹丘。】
【“元丹丘,愛神仙。”我們都知道李白對於求仙問道很感興趣,這裏面肯定也有元丹丘的影響作用。他說元丹丘愛神仙,其實也是說他自己,兩個人做了這麽多年的好友,是志同道合的,如果不是愛神仙,他們可能也不會隱居在嵩山,嵩山是道教名山,尤其是在唐朝的時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覺得自己也和他們志同道合。
不過想要求仙問道都要隱居於深山嗎?
他就知道那些深山裏一定有高人的,只是他現在還沒有找到而已。
等他把一切都安排好,確保大秦無虞幹脆自己也到山裏住一段時間,或許能碰到仙人也說不定。
這嵩山,當是嵩高?
就那處了。
【李白是怎麽寫元丹丘的修道生活的呢,他說元丹丘,早上喝潁川之水,晚上又回到嵩山之巔,經常在嵩山三十六峰間盤旋,“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長周旋。”】
這是誇張之語吧?
怎麽可能早上還在潁川河畔,晚上就到了嵩岑呢?
而且還常在三十六峰間盤旋。
【“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你腳踏流星與彩虹,身騎飛龍,盤旋於各峰之間,耳邊風聲呼呼,“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你橫跨於海天之間,我知道你想遨游於無邊無際之境。】
哇!
所以此人是真的成仙了嗎?
能夠踏星虹、騎飛龍,是真的成仙了吧?
果然這世界是有仙人存在的,而李白與仙人是如此親近。
可惜了,他怎麽沒能成仙呢?
許多的道教徒已經開始對那場景心向往之。
然而他們甚至還沒想好成仙之後該去何方翺翔就被幕中女子將他們的美夢打破了。
【早在《離騷》中,就有“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這樣的充滿浪漫想象的句子,雖然從沒有人真正成仙,但是游仙卻是古代文人之間經久不衰的一個主題,李白在此借用游仙寄托自己渴望自由之理想。】
【他渴望脫離塵世束縛,與丹丘生遨游天地,但是這些都只能存在於他們的想象之中。】
原來都是假的啊。
許多信奉修道成仙的人們都有些失望,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
這幕中女子說的話他們是不能全信的,女子沒有成仙怎能知道沒人成仙?
或許只是她不知道而已。
還有一種可能,她的出現本就是神技,或許她就是仙人,只是假裝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女子很有可能在考驗他們,或許等到考驗結束,他們中的許多人就能直接升仙了。
許多人都是這樣的想法,所以自從巨幕出現之後,大家做事都變得小心起來,總覺得女子在看著他們。
【這段時間裏,李白可能在元丹丘這裏得到了一些治愈,但是他心中的痛苦卻沒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所以他心中仍舊不好受,還是會以酒消愁,《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就是他在酒醉之後寫下的作品。】
【在這首詩中,他像是終於想通了,說出了“青雲當自致”這樣的話,意思是青雲直上要靠自己,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靠自己?
杜甫搖了搖頭,如何靠自己?
科舉?
他的經歷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杜甫嘆息一聲,他聽明白了女子的話,“像是終於想通”,那就說明還是沒有想通。
或許這不是沒有想通。
知道青雲不可能自致,這才是真正地想通了。
【“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李白到了龍門,喝了酒把寶劍放下就睡了,“中夜忽驚覺,起立明燈前。”誰知半夜突然醒來,卻睡不著了,只能起身點了燈。”】
【這裏與阮籍《詠懷》中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表達的其實都是一種憂思。】
李白在破廟中躺了許久了,也沒有半點的睡意。
他飲了酒,若是往常可能在這時間已經入睡了。
大概是因為巨幕在談論他,他就算裝作不在意,但其實十分在意。
於是他換了個姿勢繼續盯著巨幕,像個局外人一樣看著女子講述自己的經歷與詩句,很快就要說到當世了吧,之後的事情就是他不知道的了。
【“開軒聊直望,曉雪河冰壯。”打開窗直直地望出去,飄雪使結冰的河面看起來更加壯觀,“哀哀歌苦寒,郁郁獨惆悵。”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地開始悲傷地歌詠這苦寒,郁郁寡歡也只能獨自惆悵。】
【看吧,這沒有朋友在的時候,詩歌中所表達的情緒都往下掉了一檔。正常人誰大冬天的半夜開窗看河景啊,可見李白心中是真不怎麽好受。】
李白:“……”
他不正常?
誰說冬夜不能看河景?
他當時雖然喝醉了,但仍舊記得那場景,當真是極為壯觀的。
沒見過那景色的都不知道錯過了何等壯麗之景。
只可惜他當時心中確實不好受,並沒能仔細欣賞。
【“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宰相傅說曾經做過奴隸靠著板築討生活,而同為宰相的李斯也曾是個狩獵鷹犬的人,“欻起匡社稷,寧覆長艱辛。”欻(xū),忽然,忽然而起的匡扶社稷,都是經過長期艱辛而獲得的。】
【李白慢慢地開始在詩句中毫不避諱談論自己想做宰相的願望,但是不管是傅說還是李斯,他們的宰相之路都來之不易,所以他自己現在經歷的艱辛又算得了什麽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想起李斯剛到秦國時的事情,也確實如此啊。
那時候他聽了宗室大臣的進言準備將那些外國來的客卿全部驅逐出秦,若不是李斯寫下《諫逐客書》勸說自己,只怕自己就錯過了他這麽個人才了。
雖說李斯有些時候與他與扶蘇、子嬰等人的觀點都會有所沖突,但嬴政也看得出來,他是在認真地做一個優秀的宰相。
也難怪這李白想像他一樣了。
【“而我胡為者?嘆息龍門下。”對比李斯他們,而“我”現在在幹什麽呢?在這龍門嘆息,“富貴未可期,殷憂向誰寫?”富貴不可期,“我”的憂愁要跟誰說呢?】
【其實這樣的憂愁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有時候很多不快樂都來自於比較,若是不跟別人比就會少了許多的痛苦,但是積極地比較又會轉化為動力,使人積極向上,這就需要自己去調節。】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不快樂都來自於比較嗎?
李白思考了一下,還真是。
可他們都可以,自己努力向他們靠近沒道理不可以啊。
有了比較才能有前進的目標。
女子所言不假,就看如何調節了。
【但顯然,這一次,酒醉後的李白並沒能很好地調節,他說:“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我”哭著高唱《梁甫吟》與龍門告別,“青雲當自致,何必求知音?”想要青雲直上應該靠自己,何必去求朋友呢?】
【《梁甫吟》屬於樂府歌辭,是民間葬歌曲調,李白在這時候唱這樣的歌,表現了他極度悲憤的情緒。】
【傳聞這首樂府是諸葛亮所作,是首詠史樂府詩。李白也寫了一首《梁甫吟》,通過許多的典故創造了一首意境奇妙、淋漓悲壯的樂府名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所幸李白一生好友眾多,在遭遇挫折時總不至於一個人,而元丹丘在他的生命中絕對占了很重要的一席。】
【公元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李白去嵩山與元丹丘共同隱居。】
【他在《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說“仙游渡潁水,訪隱同元君。”到處尋訪仙人,如今渡過潁陽之水來拜訪元丹丘,他問元丹丘,“忽遺蒼生望,獨與洪崖群。”怎麽不去獻世做官,丟棄蒼生,反而和這些洪崖仙人在一處呢?】
東晉。
陶淵明越看越覺得這李白與自己大不相同。
雖說他時常寫一些隱居的詩句,但是他入仕為官的心比許多人都要強烈。
這人就挺奇怪的,看別人總能比看自己更清楚些。
大概這就是蘇軾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吧。
【李白雖然這樣說,但是這首詩的後半部分寫的都是元丹丘隱居地的環境,以及他的閑情逸致,李白是很向往這樣的生活的,不過現在內心深處依舊沒有忘記他的理想。】
【其實這種感覺很難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明明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內心卻有其他的掛礙,心就像懸在空中,上不去下不來。不過呢,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有遺憾才是最完美的。】
戰國時期。
“這話為何如此前言不搭後語呢?”
莊子看向問出這問題的弟子,說道:“如那蘇軾《水調歌頭》所言,‘月有陰晴圓缺’,此方為真正的月。”
弟子恍然大悟,“有遺憾方為真正的人生。”
【這時候的李白已經三十多歲,他與元丹丘大約是在二十歲的時候相識,距這時候已經認識十多年了,可見兩人的關系應該是很不錯的。】
【李白寫了一首《元丹丘歌》讚揚元丹丘。】
【“元丹丘,愛神仙。”我們都知道李白對於求仙問道很感興趣,這裏面肯定也有元丹丘的影響作用。他說元丹丘愛神仙,其實也是說他自己,兩個人做了這麽多年的好友,是志同道合的,如果不是愛神仙,他們可能也不會隱居在嵩山,嵩山是道教名山,尤其是在唐朝的時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覺得自己也和他們志同道合。
不過想要求仙問道都要隱居於深山嗎?
他就知道那些深山裏一定有高人的,只是他現在還沒有找到而已。
等他把一切都安排好,確保大秦無虞幹脆自己也到山裏住一段時間,或許能碰到仙人也說不定。
這嵩山,當是嵩高?
就那處了。
【李白是怎麽寫元丹丘的修道生活的呢,他說元丹丘,早上喝潁川之水,晚上又回到嵩山之巔,經常在嵩山三十六峰間盤旋,“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長周旋。”】
這是誇張之語吧?
怎麽可能早上還在潁川河畔,晚上就到了嵩岑呢?
而且還常在三十六峰間盤旋。
【“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你腳踏流星與彩虹,身騎飛龍,盤旋於各峰之間,耳邊風聲呼呼,“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你橫跨於海天之間,我知道你想遨游於無邊無際之境。】
哇!
所以此人是真的成仙了嗎?
能夠踏星虹、騎飛龍,是真的成仙了吧?
果然這世界是有仙人存在的,而李白與仙人是如此親近。
可惜了,他怎麽沒能成仙呢?
許多的道教徒已經開始對那場景心向往之。
然而他們甚至還沒想好成仙之後該去何方翺翔就被幕中女子將他們的美夢打破了。
【早在《離騷》中,就有“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這樣的充滿浪漫想象的句子,雖然從沒有人真正成仙,但是游仙卻是古代文人之間經久不衰的一個主題,李白在此借用游仙寄托自己渴望自由之理想。】
【他渴望脫離塵世束縛,與丹丘生遨游天地,但是這些都只能存在於他們的想象之中。】
原來都是假的啊。
許多信奉修道成仙的人們都有些失望,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
這幕中女子說的話他們是不能全信的,女子沒有成仙怎能知道沒人成仙?
或許只是她不知道而已。
還有一種可能,她的出現本就是神技,或許她就是仙人,只是假裝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女子很有可能在考驗他們,或許等到考驗結束,他們中的許多人就能直接升仙了。
許多人都是這樣的想法,所以自從巨幕出現之後,大家做事都變得小心起來,總覺得女子在看著他們。
【這段時間裏,李白可能在元丹丘這裏得到了一些治愈,但是他心中的痛苦卻沒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所以他心中仍舊不好受,還是會以酒消愁,《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就是他在酒醉之後寫下的作品。】
【在這首詩中,他像是終於想通了,說出了“青雲當自致”這樣的話,意思是青雲直上要靠自己,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靠自己?
杜甫搖了搖頭,如何靠自己?
科舉?
他的經歷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杜甫嘆息一聲,他聽明白了女子的話,“像是終於想通”,那就說明還是沒有想通。
或許這不是沒有想通。
知道青雲不可能自致,這才是真正地想通了。
【“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李白到了龍門,喝了酒把寶劍放下就睡了,“中夜忽驚覺,起立明燈前。”誰知半夜突然醒來,卻睡不著了,只能起身點了燈。”】
【這裏與阮籍《詠懷》中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表達的其實都是一種憂思。】
李白在破廟中躺了許久了,也沒有半點的睡意。
他飲了酒,若是往常可能在這時間已經入睡了。
大概是因為巨幕在談論他,他就算裝作不在意,但其實十分在意。
於是他換了個姿勢繼續盯著巨幕,像個局外人一樣看著女子講述自己的經歷與詩句,很快就要說到當世了吧,之後的事情就是他不知道的了。
【“開軒聊直望,曉雪河冰壯。”打開窗直直地望出去,飄雪使結冰的河面看起來更加壯觀,“哀哀歌苦寒,郁郁獨惆悵。”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地開始悲傷地歌詠這苦寒,郁郁寡歡也只能獨自惆悵。】
【看吧,這沒有朋友在的時候,詩歌中所表達的情緒都往下掉了一檔。正常人誰大冬天的半夜開窗看河景啊,可見李白心中是真不怎麽好受。】
李白:“……”
他不正常?
誰說冬夜不能看河景?
他當時雖然喝醉了,但仍舊記得那場景,當真是極為壯觀的。
沒見過那景色的都不知道錯過了何等壯麗之景。
只可惜他當時心中確實不好受,並沒能仔細欣賞。
【“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宰相傅說曾經做過奴隸靠著板築討生活,而同為宰相的李斯也曾是個狩獵鷹犬的人,“欻起匡社稷,寧覆長艱辛。”欻(xū),忽然,忽然而起的匡扶社稷,都是經過長期艱辛而獲得的。】
【李白慢慢地開始在詩句中毫不避諱談論自己想做宰相的願望,但是不管是傅說還是李斯,他們的宰相之路都來之不易,所以他自己現在經歷的艱辛又算得了什麽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想起李斯剛到秦國時的事情,也確實如此啊。
那時候他聽了宗室大臣的進言準備將那些外國來的客卿全部驅逐出秦,若不是李斯寫下《諫逐客書》勸說自己,只怕自己就錯過了他這麽個人才了。
雖說李斯有些時候與他與扶蘇、子嬰等人的觀點都會有所沖突,但嬴政也看得出來,他是在認真地做一個優秀的宰相。
也難怪這李白想像他一樣了。
【“而我胡為者?嘆息龍門下。”對比李斯他們,而“我”現在在幹什麽呢?在這龍門嘆息,“富貴未可期,殷憂向誰寫?”富貴不可期,“我”的憂愁要跟誰說呢?】
【其實這樣的憂愁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有時候很多不快樂都來自於比較,若是不跟別人比就會少了許多的痛苦,但是積極地比較又會轉化為動力,使人積極向上,這就需要自己去調節。】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不快樂都來自於比較嗎?
李白思考了一下,還真是。
可他們都可以,自己努力向他們靠近沒道理不可以啊。
有了比較才能有前進的目標。
女子所言不假,就看如何調節了。
【但顯然,這一次,酒醉後的李白並沒能很好地調節,他說:“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我”哭著高唱《梁甫吟》與龍門告別,“青雲當自致,何必求知音?”想要青雲直上應該靠自己,何必去求朋友呢?】
【《梁甫吟》屬於樂府歌辭,是民間葬歌曲調,李白在這時候唱這樣的歌,表現了他極度悲憤的情緒。】
【傳聞這首樂府是諸葛亮所作,是首詠史樂府詩。李白也寫了一首《梁甫吟》,通過許多的典故創造了一首意境奇妙、淋漓悲壯的樂府名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