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關燈
小
中
大
李白
眾人都知道李白不可能就這樣輕易地就放棄。
根據女子往常所講的那些來推斷當是如此沒錯,若是他放棄了,那就沒有後來的詩仙了吧?
【許是因為掙紮過,這《行路難》其三,李白就開始述說自己的退意。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會更晚一些。】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不要學許由洗耳,這個典故出自東漢蔡邕的《琴操》,許由是一個隱士,據說聽到堯要讓位於他,他覺得這句話汙染了他的耳朵,於是便臨水洗耳。】
【而後一句典故我們說過的,是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采薇而食的故事,李白說也別像他們一樣。】
東晉。
這幾人都是陶淵明推崇的。
就是在之前說陶淵明的時候提到過的,固窮守節,是陶淵明堅守的精神。
為何李白卻說不要學他們呢?
眾人都看向陶淵明,陶淵明卻似乎不怎麽在意。
他也確實不在意。
本來每個人所關註的重點就不同。
而且李白也不像是個要固窮守節的人,他本就不窮,怎能懂得那種感覺?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在這個世界上,做人貴在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何必要孤傲隱世,又自比明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那些功成之人不退者都死於非命了。】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韓信腦子又像是被雷擊了一般,所以他就是那個不懂得功成身退而死於非命的那個人是嗎?
“這李白此言,倒也並非沒有道理。”旁邊的蕭何突然說道。
韓信瞥他一眼,對方卻直接與他對視。
“吾等皆是如此啊。”蕭何轉頭繼續看著巨幕。
“且先韜光養晦,你瞧著,總有人要倒黴了,而你出頭,那倒黴的便是你。”
韓信眉頭鎖得更緊,蕭何這是在警告自己,是他的意思,還是陛下的意思?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伍子胥幫助吳王闔閭稱霸諸侯,可等闔閭一死,伍子胥沒有得到夫差重用,反而被賜劍自刎,拋屍江上。而屈原被楚頃襄王放逐,抱石自投汨羅江。】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這些日子屈原一直在想若是事情還是會朝著女子所言的方向發展,那他到底是否還要堅持下去。
如果做了如此多的努力,大王還要懷疑自己,還要像巨幕中說的那樣做,自己還有必要再效忠大王嗎?
可是自己所效忠的真的是大王嗎?還是整個楚國呢?
他可以狠狠心拋下不仁之主,可他無法拋棄養育自己的楚國。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這幾句是一起的,陸機如此雄才也不能自保,而李斯也後悔沒能早點急流勇退,“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陸機還能聽到華亭鶴唳嗎?李斯還能去蔡東門牽鷹打獵嗎?】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幕中女子將李斯與伍子胥、屈原等人並列,看來他的結局確實很淒慘。
如今這樣該是沒什麽問題了。
不管是趙高害他的還是胡亥害他的,都沒事了。
他最近都把註意力放到了扶蘇身上,扶蘇有那本事,只是性子軟了些,若李斯、蒙恬、蒙毅二人能一直在他身邊扶持著,問題當也不大。
最後就剩自己了。
在那之前,若自己能尋得長生之術,哪怕將這天下交與他,自己得享長生福澤大秦,豈不盛事?
【最後幾句的典故,在講陶淵明和杜甫的詩時都提到過,出自《晉書·張翰傳》,張翰見秋風思吳中美食,而後說出“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這樣的話。】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這裏李白說君不見,吳中張翰是個豁達之人,秋風起就想起了故鄉,而後回了家鄉,“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生前有酒就該盡情歡樂,何須去管身後虛名?】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雖說陶淵明和杜二甫都提到了張季鷹,但是他二人所在意的點與自己這詩句是不同的。
陶淵明是說要隱居於世,飲酒知足,讚同張季鷹的“不如即時一杯酒”。
而杜甫提到張季鷹的詩句還是寫的自己,是那首《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吧,他對張季鷹是持反對態度的。
他認為性情高潔的人是不會輕易避世的。
可若非如此,張季鷹如何能得以善終?
李白還是覺得功成身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李白首先反對許由、伯齊、叔夷等人的棄世心理,而後把那些不得善終的人與張季鷹相比,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反抗,為什麽會讓人想要棄世,為什麽不急流勇退就會不得善終,他欣賞及時身退的張季鷹,同時又對不得不身退而感到憤怒。】
公元202年,漢五年。
韓信也憤怒。
他也不明白,為什麽就一定要急流勇退?
他明明什麽事都沒有做,他立了功難不成連該得的賞賜也不能有?連喜悅激動也不能有?
韓信曾以為蕭何和陛下是自己的伯樂,現在看來不過就是他的自作多情。
可問題是現在他根本沒有辦法。
他要麽現在辭官歸隱,如同他們說的急流勇退,要麽現在開始韜光養晦,蓄積力量,把他逼急了他就……
思及此,韓信心中震動了一下。
自己怎麽敢有如此想法?
別是因為如此陛下才會對他動手的吧?
【在終南山,李白想要謁見玉真公主沒有成功,謁見其他的人依舊以失敗告終,他寫下《行路難》表達理想之路的艱難,在詩中他寫下“行路難,歸去來!”這樣的話。】
【然而,放棄與前進其實同樣的艱難。送友人入蜀,他又寫下另一“難”作,《蜀道難》,寄寓功業難求之意。】
【對於《蜀道難》的研究從未停止,對其年代與主題也是爭議頗多,姚合曾經在《送李餘及第歸蜀》炸提到,“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意思是李白寫下《蜀道難》其實是抒發自己“羞為無成歸”的心情。】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若不是聽幕中女子如此梳理,李白都險些忘了他當初寫過這麽多的詩。
那時候正值壯年,卻功業未成,心中是有頗多怨氣。
除了與友人訴說也就只能寫在詩中了。
若是現在,他可能會淡然些。
李白點的火堆慢慢小了,破廟中風吹著湧入涼意,果真是入秋了。
【我們暫且認為《蜀道難》就是李白出入長安求謁未果後寫下的作品,大家一起來看看。】
【蜀道難依舊是樂府舊題,這首詩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將蜀地的險峻表現得淋漓盡致,歷來深受好評。】
女子說著在巨幕上展示了蜀道的畫。
東晉。
那畫極真,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沒有人多加在意那畫技,但是他們卻因那陡峭山崖上的木棧道給驚呆了。
那樣的路還能走嗎?
這讓許多想要去蜀地看看的人生了退意。
稍不註意,這就能落下山崖被摔死的吧?
陶淵明也很驚訝,那可是大唐盛世啊,怎會是這般的山道?
而且他記得此女之前說成都發展不錯的。
連那什麽唐玄宗都逃去蜀地,怎麽會走這樣的路?
難道是為了躲避敵軍?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噫籲嚱”是蜀地方言,一種感嘆詞,宋庠《宋景文公筆記》記載,“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籲嚱’。”一開始就直奔主題。太高了!想要攀登蜀道,比上青天還難!】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也驚了一跳。
去蜀地這般危險?不可能吧?
至少不可能全是這樣的路。
那樣危險的棧道怕是還沒到成都就已經死在路上了。
他也不是不知道蜀地地勢險峻,要不然那地方肯定會更加繁華,可像這樣的山路他還是頭一次見。
得派人去查查。
【家人們,可別覺得這照片誇張,這些都是真實拍攝的,就幾年前那些山裏都還有這樣的道路,你永遠想不到在繁華盛世的背後還有多麽貧窮的存在。】
【在李白那個年代亦是如此,要說進入蜀地肯定也是有官道的,不可能這麽險峻,但是若非見過,李白應當是寫不出來的,所以李白走過那麽多的地方看過那麽多的風景不是白走的,發揮想象力是要以現實作為支撐的。】
【為什麽李白能寫出那麽多的天馬行空的詩句,除了他非凡的想象力,跟他四處游走的經歷也分不開,就像如果沒有幾次流亡,杜甫也不可能寫出《三吏三別》一樣。】
杜甫不置可否。
很多時候或許可以從看過的書中尋求靈感,但寫出來的東西總落不到實處。
他也願意多在外面逛逛,在寫時才能有如神助。
思及此,杜甫心中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他是不是不一定要待在聖人的身邊呢?
既然他的諫議總會惹聖人不快,那他就去地方,像蘇軾那樣也比女子所言的自己好太多吧。
若是有機會的話,他也不用在執著於致君堯舜上了,這樣還能對他的詩歌創作有所幫助。
一定是如此的。
【這一段從自秦入蜀的線索出發,寫出了蜀道是如何難於上青天的。】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蠶叢和魚鳧建立蜀國已經不知道是什麽時候的事情了,“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距今可能過去了幾萬年,秦蜀被秦嶺所阻沒怎麽來往。“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秦入蜀有太白峰,期間有可供鳥飛行的道路,能橫穿峨眉之巔。鳥飛行的道路,雖然應該是誇張之語,但足以說明那道路之逼仄狹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不就是沒有路嗎?
長城他都能築,不過是修條路算得了什麽?
嬴政已經在心裏開始打算了,日後說不定走到這條路上,後世之人都能想起他這個開天劈路之人。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兩句是個典故,出自《華陽國志·蜀志》,傳說在戰國時期,秦惠王想要吞並蜀國,因為蜀王好色,所以秦國便給他送美女,蜀王派壯士去接美女,回到今劍門關的那個地方看到一條大蛇鉆入洞穴,五人就一起拽蛇尾巴,結果山崩地裂,幾人全被壓死。從此山就分為了五嶺,入蜀之路也通了。】
簡直荒謬。
這如何可能?
嬴政都未聽說過還有這事。
吞並蜀國這事情雖已過去百年,但若有這等事情,他不可能不知道。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嬴稷一怔,自從巨幕出現後,他們暫時沒辦法攻打他國,只能采取其他策略。
那些人說得冠冕堂皇,等他們強大起來,那秦國還有生存之地嗎?反正他是不信的,既然不能強攻,那他們就只好采取策略。
對蜀國的策略正是美人計。
消息還沒傳回來,也不知此計成了沒,希望已經成了吧,不然讓蜀王看到這巨幕,就又是白忙一場了。
【這裏李白為何要寫這個神話呢?有些人說是為了諷刺荒淫好色的唐玄宗。】
【我們都知道,唐玄宗好色那是出了名的,可能是他們老李家的傳統,當然了這裏僅指李唐王朝的李,求生欲拉滿。】
【但是這話我也不是胡說的,李世民本來就是個好色的,尤其是到了晚年,而且根據《新唐書》記載,他在玄武門之變後,納自己的弟媳為妃,這事情是真是假有待考證,但他的兒子李治,納自己父親的妃子武則天為妃這可是實打實的,所以大概也是因為有了這些“榜樣”,唐玄宗才會把自己的兒媳婦納入後宮。】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放肆!
這些不孝子!
這事情還怪在他頭上來了?
他納楊氏為妃不過是為了拉攏楊家鞏固江山罷了。
而這兩人是在做什麽?
簡直不知廉恥!
李世民怒急攻心,卻又沒道理大發雷霆。
因為女子有一點說得他無法反駁,他好色。
更重要的是,幕中女子還加了一句尤其是晚年。
色令智昏。
他不能陷入那樣的困局。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上面有阻擋著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峰,下面有波濤滾滾又迂回曲折的大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黃鶴都沒飛不過去,猿猴也難以攀援。】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李白詩句中的氣勢曹植很是欣賞。
他將神話融入現實生活中,又借用黃鶴與猿猴讓人想象那個場景。
看得他都想去那蜀地看看了。
幕中女子說得對,或許就應該多出去看看,才能寫出更好的詩文。
雖然他志不在此,但是出去走走,萬一會有其他的收獲呢。
不過父親給他的任務他還得完成,暫時是沒辦法出去了。
【而後又從整體的地勢講到細節之處,“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青泥嶺峰路縈回,彎道也特別多,“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走在上面可以撫摸星辰,實在可怕只能捂著胸口驚恐長嘆。】
【就像這樣。】
“哇,那路好寬大啊!”
所有人都盯著巨幕中高聳入雲的山峰。
圍繞著山峰是蜿蜒的盤山路,可那盤山路與他們現在見到過的完全不同,不僅十分平攤光滑而且很寬,當能並列通過好幾輛馬車。
就在眾人驚嘆之時,那路上突然快速穿過一個奇形怪狀的盒子。
那盒子上有幾個輪子沿著山路在滾動,速度極快。
“那是何物?”
沒有馬沒有驢,沒有任何的動物在前面拉著,可那盒子自己就跑起來了。
是神吧!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問朋友,此次西游什麽時候回來呢?那危險的棧道真的很難攀登。“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只見那古木邊,悲鳥鳴,雌雄相伴環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晚上聽著杜鵑的啼叫,在這夜間顯得愈發悲愁。想攀登蜀道真的難於上青天啊!聽著都會叫人大驚失色,“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
【這幾句主要是烘托那種蒼涼悲苦的氛圍,凸顯出環境的惡劣。】
看到這裏許多去過蜀地的人有些不懂了。
為何李白要這樣極力地描繪蜀道之艱難呢?
真有那麽難嗎?
顯然是有所誇張的。
或許是比喻走上仕途?而走上仕途真的有那麽難嗎?
想起那樣的難,再一看這蜀道之難,竟一時無法分出個誰更難了。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山峰座座相連幾乎要觸到天了,枯松到掛在絕壁之上,“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瀑布飛流嘩啦啦像是在爭吵,水石相擊有如雷鳴。“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太危險了!遠道而來的客人為什麽要到這地方來啊?】
【且不論這首詩的主題到底是什麽,就李白這些出神入化的描寫就可以封神了。】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十分讚同幕中女子的話。
目前為止,李白的詩,雖然都很不錯,但他最喜歡的就是這首。
方才女子講了陌生化的語言,他就特意地觀察了一下。
他發現李白的詩句中並沒有太多陌生化的語言,有也正好在接受範圍之內,所以他的句子讀起來很美很有氣勢,卻也不讓人覺得閱讀困難。
而且還很有身臨其境之感。
李白確實值得詩仙的稱呼。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閣這個地方地勢險峻,只要一個人守在這兒,就算是無數的人攻上來也能守住,好在守衛的是皇家的人,要不然恐怕就直接在此處造反了。“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眉心突了一下。
如今是誰在守著劍門關來著?
他現在聽到造反二字就渾身上下不舒服,總覺得有人要害他。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死了他就能安心了嗎?恐怕沒有那般簡單吧?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要躲避那些猛虎長蛇,它們磨牙吮血特別可怕的。”】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錦城雖然是個歡樂的地方,但是太危險了不如早點回家,想要攀登蜀道真是比上青天還難啊,只能轉身西望,長長嘆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讀到這裏,我終於懂了姚合為什麽說“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了。】
不止女子明白了,幾乎所有人都明白了。
但又似乎不完全明白。
因為這時候的李白正處於迷茫之中,他想放棄想回去,所以故意將蜀地說得兇險無比,讓自己不要回去,是這樣嗎?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現在似乎仍舊處在那樣的迷茫之中。
他很多時候想回到蜀地去,可是卻又舍不得拋下自己的理想。
但是實現理想又太難。
他明明……明明已經很優秀了,那麽多人,就後世之人都如此推崇自己,可自己如今卻還只能棲身於這破廟之中,這不可笑嗎?
李白自詡瀟灑,在入仕這事情上卻從未真正瀟灑過。
【大抵就是李白一直處於想回蜀地不想回蜀地的矛盾之中,但是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歷來有很多說法。我們很難對此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首詩中所用的描寫手法已經登峰造極,讓我們看到了奇麗驚險的難之蜀道,但這首詩絕不僅僅是在寫真正的蜀道之難。】
【這個難,難在李白的內心,難在李白的矛盾,而具體是什麽時間還需要更多的史料支撐,現在既然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那就讓我們自己來賦予這首詩以專屬於讀者的不同的意義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眾人都知道李白不可能就這樣輕易地就放棄。
根據女子往常所講的那些來推斷當是如此沒錯,若是他放棄了,那就沒有後來的詩仙了吧?
【許是因為掙紮過,這《行路難》其三,李白就開始述說自己的退意。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會更晚一些。】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不要學許由洗耳,這個典故出自東漢蔡邕的《琴操》,許由是一個隱士,據說聽到堯要讓位於他,他覺得這句話汙染了他的耳朵,於是便臨水洗耳。】
【而後一句典故我們說過的,是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采薇而食的故事,李白說也別像他們一樣。】
東晉。
這幾人都是陶淵明推崇的。
就是在之前說陶淵明的時候提到過的,固窮守節,是陶淵明堅守的精神。
為何李白卻說不要學他們呢?
眾人都看向陶淵明,陶淵明卻似乎不怎麽在意。
他也確實不在意。
本來每個人所關註的重點就不同。
而且李白也不像是個要固窮守節的人,他本就不窮,怎能懂得那種感覺?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在這個世界上,做人貴在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何必要孤傲隱世,又自比明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那些功成之人不退者都死於非命了。】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韓信腦子又像是被雷擊了一般,所以他就是那個不懂得功成身退而死於非命的那個人是嗎?
“這李白此言,倒也並非沒有道理。”旁邊的蕭何突然說道。
韓信瞥他一眼,對方卻直接與他對視。
“吾等皆是如此啊。”蕭何轉頭繼續看著巨幕。
“且先韜光養晦,你瞧著,總有人要倒黴了,而你出頭,那倒黴的便是你。”
韓信眉頭鎖得更緊,蕭何這是在警告自己,是他的意思,還是陛下的意思?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伍子胥幫助吳王闔閭稱霸諸侯,可等闔閭一死,伍子胥沒有得到夫差重用,反而被賜劍自刎,拋屍江上。而屈原被楚頃襄王放逐,抱石自投汨羅江。】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這些日子屈原一直在想若是事情還是會朝著女子所言的方向發展,那他到底是否還要堅持下去。
如果做了如此多的努力,大王還要懷疑自己,還要像巨幕中說的那樣做,自己還有必要再效忠大王嗎?
可是自己所效忠的真的是大王嗎?還是整個楚國呢?
他可以狠狠心拋下不仁之主,可他無法拋棄養育自己的楚國。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這幾句是一起的,陸機如此雄才也不能自保,而李斯也後悔沒能早點急流勇退,“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陸機還能聽到華亭鶴唳嗎?李斯還能去蔡東門牽鷹打獵嗎?】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幕中女子將李斯與伍子胥、屈原等人並列,看來他的結局確實很淒慘。
如今這樣該是沒什麽問題了。
不管是趙高害他的還是胡亥害他的,都沒事了。
他最近都把註意力放到了扶蘇身上,扶蘇有那本事,只是性子軟了些,若李斯、蒙恬、蒙毅二人能一直在他身邊扶持著,問題當也不大。
最後就剩自己了。
在那之前,若自己能尋得長生之術,哪怕將這天下交與他,自己得享長生福澤大秦,豈不盛事?
【最後幾句的典故,在講陶淵明和杜甫的詩時都提到過,出自《晉書·張翰傳》,張翰見秋風思吳中美食,而後說出“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這樣的話。】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這裏李白說君不見,吳中張翰是個豁達之人,秋風起就想起了故鄉,而後回了家鄉,“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生前有酒就該盡情歡樂,何須去管身後虛名?】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雖說陶淵明和杜二甫都提到了張季鷹,但是他二人所在意的點與自己這詩句是不同的。
陶淵明是說要隱居於世,飲酒知足,讚同張季鷹的“不如即時一杯酒”。
而杜甫提到張季鷹的詩句還是寫的自己,是那首《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吧,他對張季鷹是持反對態度的。
他認為性情高潔的人是不會輕易避世的。
可若非如此,張季鷹如何能得以善終?
李白還是覺得功成身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李白首先反對許由、伯齊、叔夷等人的棄世心理,而後把那些不得善終的人與張季鷹相比,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反抗,為什麽會讓人想要棄世,為什麽不急流勇退就會不得善終,他欣賞及時身退的張季鷹,同時又對不得不身退而感到憤怒。】
公元202年,漢五年。
韓信也憤怒。
他也不明白,為什麽就一定要急流勇退?
他明明什麽事都沒有做,他立了功難不成連該得的賞賜也不能有?連喜悅激動也不能有?
韓信曾以為蕭何和陛下是自己的伯樂,現在看來不過就是他的自作多情。
可問題是現在他根本沒有辦法。
他要麽現在辭官歸隱,如同他們說的急流勇退,要麽現在開始韜光養晦,蓄積力量,把他逼急了他就……
思及此,韓信心中震動了一下。
自己怎麽敢有如此想法?
別是因為如此陛下才會對他動手的吧?
【在終南山,李白想要謁見玉真公主沒有成功,謁見其他的人依舊以失敗告終,他寫下《行路難》表達理想之路的艱難,在詩中他寫下“行路難,歸去來!”這樣的話。】
【然而,放棄與前進其實同樣的艱難。送友人入蜀,他又寫下另一“難”作,《蜀道難》,寄寓功業難求之意。】
【對於《蜀道難》的研究從未停止,對其年代與主題也是爭議頗多,姚合曾經在《送李餘及第歸蜀》炸提到,“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意思是李白寫下《蜀道難》其實是抒發自己“羞為無成歸”的心情。】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若不是聽幕中女子如此梳理,李白都險些忘了他當初寫過這麽多的詩。
那時候正值壯年,卻功業未成,心中是有頗多怨氣。
除了與友人訴說也就只能寫在詩中了。
若是現在,他可能會淡然些。
李白點的火堆慢慢小了,破廟中風吹著湧入涼意,果真是入秋了。
【我們暫且認為《蜀道難》就是李白出入長安求謁未果後寫下的作品,大家一起來看看。】
【蜀道難依舊是樂府舊題,這首詩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將蜀地的險峻表現得淋漓盡致,歷來深受好評。】
女子說著在巨幕上展示了蜀道的畫。
東晉。
那畫極真,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沒有人多加在意那畫技,但是他們卻因那陡峭山崖上的木棧道給驚呆了。
那樣的路還能走嗎?
這讓許多想要去蜀地看看的人生了退意。
稍不註意,這就能落下山崖被摔死的吧?
陶淵明也很驚訝,那可是大唐盛世啊,怎會是這般的山道?
而且他記得此女之前說成都發展不錯的。
連那什麽唐玄宗都逃去蜀地,怎麽會走這樣的路?
難道是為了躲避敵軍?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噫籲嚱”是蜀地方言,一種感嘆詞,宋庠《宋景文公筆記》記載,“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籲嚱’。”一開始就直奔主題。太高了!想要攀登蜀道,比上青天還難!】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也驚了一跳。
去蜀地這般危險?不可能吧?
至少不可能全是這樣的路。
那樣危險的棧道怕是還沒到成都就已經死在路上了。
他也不是不知道蜀地地勢險峻,要不然那地方肯定會更加繁華,可像這樣的山路他還是頭一次見。
得派人去查查。
【家人們,可別覺得這照片誇張,這些都是真實拍攝的,就幾年前那些山裏都還有這樣的道路,你永遠想不到在繁華盛世的背後還有多麽貧窮的存在。】
【在李白那個年代亦是如此,要說進入蜀地肯定也是有官道的,不可能這麽險峻,但是若非見過,李白應當是寫不出來的,所以李白走過那麽多的地方看過那麽多的風景不是白走的,發揮想象力是要以現實作為支撐的。】
【為什麽李白能寫出那麽多的天馬行空的詩句,除了他非凡的想象力,跟他四處游走的經歷也分不開,就像如果沒有幾次流亡,杜甫也不可能寫出《三吏三別》一樣。】
杜甫不置可否。
很多時候或許可以從看過的書中尋求靈感,但寫出來的東西總落不到實處。
他也願意多在外面逛逛,在寫時才能有如神助。
思及此,杜甫心中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他是不是不一定要待在聖人的身邊呢?
既然他的諫議總會惹聖人不快,那他就去地方,像蘇軾那樣也比女子所言的自己好太多吧。
若是有機會的話,他也不用在執著於致君堯舜上了,這樣還能對他的詩歌創作有所幫助。
一定是如此的。
【這一段從自秦入蜀的線索出發,寫出了蜀道是如何難於上青天的。】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蠶叢和魚鳧建立蜀國已經不知道是什麽時候的事情了,“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距今可能過去了幾萬年,秦蜀被秦嶺所阻沒怎麽來往。“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秦入蜀有太白峰,期間有可供鳥飛行的道路,能橫穿峨眉之巔。鳥飛行的道路,雖然應該是誇張之語,但足以說明那道路之逼仄狹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不就是沒有路嗎?
長城他都能築,不過是修條路算得了什麽?
嬴政已經在心裏開始打算了,日後說不定走到這條路上,後世之人都能想起他這個開天劈路之人。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兩句是個典故,出自《華陽國志·蜀志》,傳說在戰國時期,秦惠王想要吞並蜀國,因為蜀王好色,所以秦國便給他送美女,蜀王派壯士去接美女,回到今劍門關的那個地方看到一條大蛇鉆入洞穴,五人就一起拽蛇尾巴,結果山崩地裂,幾人全被壓死。從此山就分為了五嶺,入蜀之路也通了。】
簡直荒謬。
這如何可能?
嬴政都未聽說過還有這事。
吞並蜀國這事情雖已過去百年,但若有這等事情,他不可能不知道。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嬴稷一怔,自從巨幕出現後,他們暫時沒辦法攻打他國,只能采取其他策略。
那些人說得冠冕堂皇,等他們強大起來,那秦國還有生存之地嗎?反正他是不信的,既然不能強攻,那他們就只好采取策略。
對蜀國的策略正是美人計。
消息還沒傳回來,也不知此計成了沒,希望已經成了吧,不然讓蜀王看到這巨幕,就又是白忙一場了。
【這裏李白為何要寫這個神話呢?有些人說是為了諷刺荒淫好色的唐玄宗。】
【我們都知道,唐玄宗好色那是出了名的,可能是他們老李家的傳統,當然了這裏僅指李唐王朝的李,求生欲拉滿。】
【但是這話我也不是胡說的,李世民本來就是個好色的,尤其是到了晚年,而且根據《新唐書》記載,他在玄武門之變後,納自己的弟媳為妃,這事情是真是假有待考證,但他的兒子李治,納自己父親的妃子武則天為妃這可是實打實的,所以大概也是因為有了這些“榜樣”,唐玄宗才會把自己的兒媳婦納入後宮。】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放肆!
這些不孝子!
這事情還怪在他頭上來了?
他納楊氏為妃不過是為了拉攏楊家鞏固江山罷了。
而這兩人是在做什麽?
簡直不知廉恥!
李世民怒急攻心,卻又沒道理大發雷霆。
因為女子有一點說得他無法反駁,他好色。
更重要的是,幕中女子還加了一句尤其是晚年。
色令智昏。
他不能陷入那樣的困局。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上面有阻擋著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峰,下面有波濤滾滾又迂回曲折的大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黃鶴都沒飛不過去,猿猴也難以攀援。】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李白詩句中的氣勢曹植很是欣賞。
他將神話融入現實生活中,又借用黃鶴與猿猴讓人想象那個場景。
看得他都想去那蜀地看看了。
幕中女子說得對,或許就應該多出去看看,才能寫出更好的詩文。
雖然他志不在此,但是出去走走,萬一會有其他的收獲呢。
不過父親給他的任務他還得完成,暫時是沒辦法出去了。
【而後又從整體的地勢講到細節之處,“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青泥嶺峰路縈回,彎道也特別多,“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走在上面可以撫摸星辰,實在可怕只能捂著胸口驚恐長嘆。】
【就像這樣。】
“哇,那路好寬大啊!”
所有人都盯著巨幕中高聳入雲的山峰。
圍繞著山峰是蜿蜒的盤山路,可那盤山路與他們現在見到過的完全不同,不僅十分平攤光滑而且很寬,當能並列通過好幾輛馬車。
就在眾人驚嘆之時,那路上突然快速穿過一個奇形怪狀的盒子。
那盒子上有幾個輪子沿著山路在滾動,速度極快。
“那是何物?”
沒有馬沒有驢,沒有任何的動物在前面拉著,可那盒子自己就跑起來了。
是神吧!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問朋友,此次西游什麽時候回來呢?那危險的棧道真的很難攀登。“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只見那古木邊,悲鳥鳴,雌雄相伴環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晚上聽著杜鵑的啼叫,在這夜間顯得愈發悲愁。想攀登蜀道真的難於上青天啊!聽著都會叫人大驚失色,“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
【這幾句主要是烘托那種蒼涼悲苦的氛圍,凸顯出環境的惡劣。】
看到這裏許多去過蜀地的人有些不懂了。
為何李白要這樣極力地描繪蜀道之艱難呢?
真有那麽難嗎?
顯然是有所誇張的。
或許是比喻走上仕途?而走上仕途真的有那麽難嗎?
想起那樣的難,再一看這蜀道之難,竟一時無法分出個誰更難了。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山峰座座相連幾乎要觸到天了,枯松到掛在絕壁之上,“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瀑布飛流嘩啦啦像是在爭吵,水石相擊有如雷鳴。“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太危險了!遠道而來的客人為什麽要到這地方來啊?】
【且不論這首詩的主題到底是什麽,就李白這些出神入化的描寫就可以封神了。】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十分讚同幕中女子的話。
目前為止,李白的詩,雖然都很不錯,但他最喜歡的就是這首。
方才女子講了陌生化的語言,他就特意地觀察了一下。
他發現李白的詩句中並沒有太多陌生化的語言,有也正好在接受範圍之內,所以他的句子讀起來很美很有氣勢,卻也不讓人覺得閱讀困難。
而且還很有身臨其境之感。
李白確實值得詩仙的稱呼。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閣這個地方地勢險峻,只要一個人守在這兒,就算是無數的人攻上來也能守住,好在守衛的是皇家的人,要不然恐怕就直接在此處造反了。“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眉心突了一下。
如今是誰在守著劍門關來著?
他現在聽到造反二字就渾身上下不舒服,總覺得有人要害他。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死了他就能安心了嗎?恐怕沒有那般簡單吧?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要躲避那些猛虎長蛇,它們磨牙吮血特別可怕的。”】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錦城雖然是個歡樂的地方,但是太危險了不如早點回家,想要攀登蜀道真是比上青天還難啊,只能轉身西望,長長嘆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讀到這裏,我終於懂了姚合為什麽說“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了。】
不止女子明白了,幾乎所有人都明白了。
但又似乎不完全明白。
因為這時候的李白正處於迷茫之中,他想放棄想回去,所以故意將蜀地說得兇險無比,讓自己不要回去,是這樣嗎?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現在似乎仍舊處在那樣的迷茫之中。
他很多時候想回到蜀地去,可是卻又舍不得拋下自己的理想。
但是實現理想又太難。
他明明……明明已經很優秀了,那麽多人,就後世之人都如此推崇自己,可自己如今卻還只能棲身於這破廟之中,這不可笑嗎?
李白自詡瀟灑,在入仕這事情上卻從未真正瀟灑過。
【大抵就是李白一直處於想回蜀地不想回蜀地的矛盾之中,但是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歷來有很多說法。我們很難對此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首詩中所用的描寫手法已經登峰造極,讓我們看到了奇麗驚險的難之蜀道,但這首詩絕不僅僅是在寫真正的蜀道之難。】
【這個難,難在李白的內心,難在李白的矛盾,而具體是什麽時間還需要更多的史料支撐,現在既然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那就讓我們自己來賦予這首詩以專屬於讀者的不同的意義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