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關燈
小
中
大
杜甫
【大約從5000年前開始,我國古代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而後女子的地位逐漸演變成了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喪失人權的男子的附庸品。】
【自此女子的行為和思想慢慢被束縛,縱觀歷史幾千年,能說出來的女子的響亮的名字就那麽幾個,即便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登上帝位的女子武則天,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本名。】
【武則天最初進宮時,得太宗賜名武媚。】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一怔,何意?
女子口誤了?自己給她賜名?
她不是那個什麽唐高宗李治的妃子嗎?起先女子說過,李隆基是他們二人的孫子。
難道這李治是自己的兒子,自己給兒媳婦賜名?
怎麽想怎麽有點怪呢?
然後下一刻,女子的話就差點讓他吐血。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蹙眉,不知道自己的本名。
連自己武曌的名字也不知道嗎?難道是這李隆基太恨她將歷史都篡改了?
還有,太宗何時給她稱號了?
沒一句能聽的。
【但是呢,這個武媚的稱號還是有爭議的,主要還是因為她是太宗的才人,在太宗後宮從未得到晉升,這樣的地位被賜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震驚,這怎麽可能呢?
怎麽……怎麽可能!
難道是之前女子說錯了?
李世民看了這麽久的巨幕,連聽到女子做了大唐的皇帝都沒覺得如此荒謬。
可事實似乎就是這麽荒謬。
【武則天在感業寺時有一個法號叫明空,這沒什麽爭議。後來武則天再次入宮,當政後就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武曌,意為“日月懸空,普照大地。”】
李世民眉心一突,不僅荒謬,甚至似乎是他想的最壞的那個情況。
這個李治是他的哪個不孝子。
竟敢……他竟然敢……
他怎敢如此?
“太子殿下,您沒事吧?太子殿下……”
【武則天死後,她被唐中宗李顯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武則天稱呼的來歷。】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聽到這裏武則天終於滿意了點。
則天,以天為則。
這李顯還算是有點良心,但是這怎麽又是李顯?
不是說李隆基是受李旦的禪讓嗎?這其中怎麽還有李顯的事?
武則天越來越迷糊了,只能讓人把這些話記下來,等下來再慢慢研究。
【另外我們還叫她武昭儀、武後、皇後、太後、皇太後等等。】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徹底死心了。
自己從來沒給她晉升,那她就不可能做什麽昭儀、皇後。
那既不是自己的昭儀、皇後,那是誰的?
這後世真是沒一個省心的!
【她的這些名字裏,除了明空這個法號和武曌這個她自己取的名字,其他的稱呼全部來自於男子。】
【而其他許多女子我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甚至在古代很多時候會給女子冠夫姓,比如武則天嫁給了李世民,她就被稱為李武氏,這都是古代男尊女卑的體現。】
別說了!
李世民快要瘋掉了。
他不想再聽到有關李治、武則天的事情了。
不是……
還是讓他知道好了。
他要親手處決了這個不孝子,以儆效尤。
【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成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奇怪而又沒有道理的話。】
【而在古代雖說也有些著名的才女,比如蔡琰、謝道韞、李清照……但是細數下來就那麽些,比男子少太多,但偏偏這些男子寫了許多的女子口吻的詩文。】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秀美緊蹙。
“女子無才便是德,誰定的規矩?”
“女子怎麽就不能有名字?”
【這《新婚別》就是其中之一,它既然是男子寫的,那自然裏面就會傳達出男子的一些思想,即便是愛國愛民的杜甫的作品。①】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將女子所說的話前後聯系起來想了想,看向了身旁的楊氏,卻發現對方也正看著自己。
他對女子,難道不好?
聽幕中女子的意思該是要說這個吧?
但是幕中女子很快將他的這首詩給放了出來。
只是瞥了一眼杜甫便放了心,看起來挺正常的,都是誇讚之語啊。
幕中女子提過兩次男尊女卑,雖這世道如此,可他覺得自己在與楊氏的相處過程中並無不妥之處。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這裏的“兔絲”其實就是“菟絲”,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體內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大家都知道一般來說沒有陽光植物就會長得不好,但是菟絲更特別,它只能寄生在其他植物身上靠著吸取其他植物的營養生存。】
葉綠體是何物?
光合作用又是什麽作用?是靠著陽光產生的作用?
此處所言之意是其他植物有葉綠體?
雖然大家能明白女子整句話的意思,但卻不懂其中的很多說法。
【這裏將女子比作兔絲,而把男人比作了蓬麻,但是蓬和麻也不是什麽很高大的植物,所以兔絲的蔓長不長,開篇比興,而後才寫原因,“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原來女子嫁給了一個征夫,真是,還不如丟到路邊讓她隨意攀附什麽植物。】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感覺床榻都還未睡熱,婚期太短了!兩人前一天才成婚,第二天一早男人竟就離開了,“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此女尤憐矣。”楊氏嘆息道。
杜甫想安撫她,可嘴唇動了動卻不知該說什麽。
只能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雖然這次夫君去的地方不遠,只是離家不遠的河陽,但居然就是守邊前線了。這戰爭都快打到家門口來了,所以女子其實也知道男子是應該去的,若大家都不去何時才能平定呢?】
【但是,“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我們的婚禮還沒有真正禮成,叫我怎麽去拜見公婆呢?這個跟習俗有關,那個時候要三日才算真正成婚。】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父母將我生養,每日都讓我身居閨中,不要出去拋頭露面,“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女兒如今嫁出去了,那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所以啊,不管你是什麽人我都應該跟著你的。】
杜甫想起楊氏跟著自己四處奔波,心中也揚起不一樣的感受。
她既然嫁給自己,於家中就淡了那層聯系,自己才是她的天,該好生待之定不負她。
只是自己還是得發奮,不能像幕中女子說的那般,讓楊氏跟著自己吃那樣的苦。
她如今算得上是無依無靠,只能依靠自己了。
【你去打仗,去到那危險之處,我卻只能在心中悲痛。“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這裏女子的思想突然一下拔高了。“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我本應該無條件追隨你的嗎,只可惜如今戰場不定,戰事反覆,“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也不要再為新婚離別悲傷了,好好對敵,“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我不能跟你去,怕女人在軍中影響了士氣。】
“此女當真識大體!”
男子被踹下床兩次後,終於學乖了些,知道自家娘子是喜歡聽人誇女子的。
可沒想到他說完這話就被女子剜了一眼。
“你若想去邊關對敵,我也高高興興送你離開。”
男子被懟了,心中不解自家娘子為何這麽兇,生怕娘子真要將他送走,“娘子這是說什麽呢,如今這太平盛世,哪用得著我一個文弱書生上戰爭?”
“可你看他們,不僅書生,孩子老人都不放過!”
“娘子……”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唉,我本來就只是一個貧窮人家的女兒,好不容易才有了這嫁衣,“羅襦不覆施,對君洗紅妝。”現在就把它脫下來,以後再也不會穿了。再洗掉我臉上的妝容等君歸來。】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丈夫都要走了,她這精心的打扮也沒了多大的意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擡頭仰望百鳥高飛,都是成雙成對的,“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人活一世有許多遺憾,但我對夫君定會生死不渝!】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世間的女子若是都如這般善解人意,那許多煩憂的事情就都沒了。
李隆基想到他一向放在心尖的可人兒也會想要弄權心中就一陣難受。
是不是每個女人最後都想做武後,她們有那個本事嗎?
自己提拔她的哥哥是給她恩寵,真是不識好歹!
【這首詩全篇用女子的口吻講述了新婚與丈夫離別,但是我們只是一看就能看得出來這是一個男子寫的。】
【在解釋之前我們不能否認此詩本意,杜甫借女子表達了戰爭對普通人民的傷害,也表達了人民在面對戰爭時的那種矛盾心情,他寫的是女子其實是寫的他自己的內心,他希望戰爭可以快點結束,希望那些從軍的征夫可以早日歸來。】
【也正是這種共情,讓整首詩都體現了杜甫對於女子的印象,以及封建社會女子自我意識的喪失。】
杜甫這下是真的疑惑了。
他在心中默念了好幾遍,實在看不出這首詩有什麽問題,甚至覺得寫得還不錯。
就內容而言,不僅將當時的情況寫清楚了,而且此女的形象也是十分鮮明,讀了能瞬間讓人對她這種精神產生敬意。
可幕中女子似乎是持批評態度的。
女子的自我意識?
似乎於此有關。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的酒醒了些,以往她還未往這些方面想過。
男子借女子之口寫的詩……
雖說卻有些詩難以入目,可杜甫這首當屬上品才是。
她也不太懂女子口中的自我意識是何意?
詩中所寫的那些想法難道是誰加諸在新婦身上的?不會吧,說不通。
【這首詩的女主人公無疑是偉大的,她犧牲了自我的幸福,為守邊獻出了自己的丈夫,這裏的獻出不是真的獻出,就是心理上的,“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但是我們仔細來看看,她做了哪些事情,在家聽父母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出嫁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丈夫出征她脫衣去妝等丈夫回來。】
【杜甫將她的形象塑造得十分鮮明,那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女子,她溫順體貼,她顧全大局,她忠貞不二,她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女人,是古代男人心中完美的女人。】
【但她想做的是什麽呢?她想做的是“誓欲隨君去”,但是她這個想法還不算是思想突破,她想去戰場想的並不是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而是“隨君去”,僅僅只是追隨丈夫而已,她在家也不是為著家中做貢獻,想要養起這個家,她一個女子怎麽行呢?她只能“與君永相望”,而後等君歸來。】
【可是女子就真的沒有用嗎?】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胡說八道!”
武則天大喝一聲,嚇得一旁一直關註著她反應的杜審言突地從椅子上站起來跪到地上。
“聖上息怒。”
這幕中女子時常說一些奇怪的話,若是旁的倒也罷了,在聖上面前說這些不是要他死嗎?
杜審言倒是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的小孫子寫的這首詩有什麽問題,如此憂國憂民之句世間少有,聖上當誇讚才是。
果不其然,武則天並沒有要因此而責怪他的意思,只是淡淡道:“起來吧。”
女子不應該只是追隨著男人,她們應當有自己的想法。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原是如此。”李清照喃喃念叨。
過了好半晌她才問,“官人,你覺得此女說得有理嗎?”
趙明誠與她對視一眼,說:“解讀稍顯過度,若是真如她所言,那前朝如此多的大才文人怎麽無一人提此意?”
“可此女不同。”李清照很肯定地說道。
人都是在進步的。
這後世之人自然也是,她說的很多話自己歲不能完全認同,但也都覺得有理。
至少今日這詩之解讀是說動了自己的。
【“以夫為天”這種說法著實好笑,外面的天是不夠亮不夠寬敞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像我們如今,女子也可以從軍,女子也可以出門賺錢,女子可以隨意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
【真正去做了才知道,誰說女子不如男呢?只可惜在畸形的封建社會的那些姑娘們體會不到這樣的自由新鮮的空氣了。】
轟隆隆,又是一道驚雷炸響在神州大地。
誰說女子不如男?
是啊,到底是誰規定的呢?
生而為人,憑什麽男子就更加尊貴,女子就應該是男子的附屬物?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坐在上首一言不發,她一臉肅然地盯著巨幕,像是要生生給巨幕盯出一個洞來。
說得沒錯,女子何以不如男?
她若是不如那些男子,如何能讓那些男人對自己俯首稱臣。
然而就像這首詩,有時真正束縛女子的還不只是男人,還有女子自己。
只有自己把那樣的想法拋開,才能真正地走出來。
至於男人,呵!
各憑本事吧!
【當然了,我還是要強調,杜甫這首詩中的愛國情懷是沒有什麽問題的,但是呢,很多作品咱們可以從很多角度去進行理解,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違背矛盾原則的,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不足的一面。】
許多人還未從震驚中回過神來。
女子說這個帶給他們的震驚不亞於她先時用那什麽弗洛伊德理論看《桃花源記》。
但是偏偏就是她這麽幾句話,眾人竟覺得說得有道理。
可這與他們生來就知道的原則背離了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國子監內,許多年輕的學子都開始動搖了。
“此女說得不假,家中小妹從小就愛讀書識字,她的一手小字比先生寫得還好,可從來沒機會展現出來。”
“可女子出來拋頭露面,成何體統啊?”
“男女到底有何區別,為何男子可以出來,女子就不行呢?”
“你到底是男子還是女子啊?”
“生而為人,是男是女有何關系?”
【看了新婦,我們來看看這個時候的老翁的情況,其實這幾首的背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鄴城大敗後,杜甫歸途所見,所以這個《垂老別》和《石壕吏》也能聯系上。】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作品大多為現實主義作品,但並非就是完全沒有虛構,而是真實再現典型人物事件,所展現出來的是一種藝術真實而不是現實真實,就比如這篇作品中的前幾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四處的戰爭尚未停歇,我啊老了也不得安寧。“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子孫都陣亡了,我怎麽能茍且偷生呢?“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幹脆丟了拐杖從軍去,同行的人都為我趕到心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還好我牙口還行,只可惜就是太瘦了。】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但是作為一個男人,既然已經穿上鎧甲,那就應該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這裏仿佛老翁也不老了,士氣大漲。】
看到這個願意為國捐軀的老人,眾人都是一陣感動。
可是這次眾人都沒敢大肆誇讚,生怕女子突然來個然而,顯得他們像傻子似的。
但他們將這老翁與先時那個白發蒼蒼的杜甫形象結合起來,還是忍不住地眼眶發熱。
有這樣的愛國之人,大唐定不會那麽容易衰敗。
都怪那些不負責任的人!
那些人是誰卻是如今的他們不敢說出口的。
思及此便更加憤憤難平。
【我覺得這裏應該是有誇張之意的,征老人或許有可能,因為當時實在缺兵,但是拄著拐杖的老人不大可能吧,可為什麽我們看到這樣的句子卻不覺得這首詩假,那就是因為它其中的藝術真實感染了我們,讓我們理所當然的以為這樣的事是會發生的,甚至並不是個例。】
【按理來說,現實主義文學它會盡可能地隱藏作者的情緒,就是把真實的事件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但我們在杜甫的詩句中卻能感受到他的情緒,這就是因為我們了解他的生平,了解當時的背景,也將自己的內心置身於他所寫的詩句之中,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他的作品極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聽到了先時自己沒有涉及過的內容,他大概是明白現實主義之意,甚至能夠確定自己的詩句就是現實主義,但是要如何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呢?
自己的詩作流傳甚廣,當是有感染力的,但有生命力嗎?
【這些詩句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來自於他對於生活的細致入微地觀察和了解。】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老翁從軍,家中老妻本是不同意的,可是攔不住,在老翁走的時候蹣跚著步子追出來,不曾想卻摔倒在地,年邁的她穿著單薄冬衣在地上哭得是如此傷心。“孰知是死別,且覆傷其寒。”雙方都知道這次的分別恐怕就是死別,她自己尚且饑寒,還一直勸我加餐。“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老夫妻感情甚篤,可是卻因為戰爭紛亂不得不分開。】
【前面好不容易激起來的鬥志,這會兒向下落去,但老翁並沒有一直消沈,他開始安慰自己的妻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土門、杏園都不是那麽好攻陷的,“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現在不比當初在鄴城,也不一定那麽容易戰死,“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人有悲歡離合,哪管你年輕還是老弱?所以別太難過,人終有一死的,能如此光榮地在戰場上死去,也不算白死!】
【這句話既是老翁在勸說老妻,也是老妻在勸說自己,既是杜甫在勸說那些從軍的人,也是他在勸說自己。】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嘆息,是啊,有什麽法子呢?
明知是死路,可除了這路就沒了其他的路。
戰是死,不戰也是死,為何不試著努力一下?
若是沒了兵,國土失守,那就沒了國,沒了國還哪來的家?
除了這樣勸說自己,還有別的法子嗎?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操又想到了子建寫下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之句。
若是所有的將士都有他這樣的氣魄,那定能所向披靡。
自從他完全決定將子桓作為接班者,已經許久未單獨與子建談過,近來子建乖順,也不知是否真心。
他素日自負,若是因此起了壞心是曹操最擔心的問題。
可想起這樣的句子他又將懷疑壓下去了幾分。
再看看。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承上啟下的一句話,走之前想到少壯時國泰民安之景,不免感嘆一番。其實這裏的少壯時不止是指的老翁的少壯時,還有唐朝的少壯時,也就是開元盛世。】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抿唇,也想起了那時候的日子。
似乎也是從那時候起,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千古一帝,無需再過多操心便能將大唐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
誰知這麽短的時間內,竟就……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現在到處都在打仗,到處都是屍山血海,“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哪裏有樂土?怎麽還能猶豫?“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我毅然決然地拋下家庭前往戰場,真是讓人痛徹心扉啊!“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這裏給我們的感覺仿佛既是老翁在吶喊也是杜甫在吶喊,他們都很痛苦,可即便前路艱辛還是得去做,這就是人,這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不就是杜甫的寫照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杜甫在做官時明知不該去勸說聖上了,可還是做了,最後被聖上不喜。
明知是不好的結局,卻被命運推著不得不去做。
這就是人生啊!
【我們為什麽說杜甫觀察生活細致入微,他就是寫什麽像什麽,寫新婦就把新婦的心理也給寫了出來,而這首詩中最後的這幾句話若不是以老翁的口吻吶喊,可能還沒有那般沈重,所以藝術就是來源於生活,若杜甫真實地見識過,他寫不出這樣的歷史強音。】
【然而新婦可以思念丈夫,老翁有老妻惦記,鄴城敗後無家可歸的單身漢卻是獨自一人承受著這樣的痛苦。】
【我們再一起看看寫單身漢的《無家別》。】
杜甫忍不住地鼻酸。
這些真是自己會親眼見到的嗎?
怎麽感覺一個比一個淒慘?
他老了之後會不會如同那老翁一般?
不!
預告中,他似乎與那單身漢一般……
杜甫瞳孔一縮,不可能吧?
“杜郎,怎麽了?”
“沒……沒事。”
【這篇《無家別》雖然是詩人用第一人稱寫的,但是語言質樸,就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詩中似乎沒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可越是這樣平實的無奈,才更叫人悲傷。】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安史之亂後,農村變得特別荒涼,以往的家園到處都是雜草。“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裏”是古代的戶口管理單位,管理者就叫裏正。我們裏有百餘家人,現在都各奔東西了,“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活著的沒了消息,死了的都已經化成了泥土。“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這次鄴城一戰失敗,我勉強茍活回到家鄉。】
【但是我看到的是什麽呢?一片蕭瑟景象,“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而村裏也只剩下了一兩個老寡婦和幾只沖我嚎叫的狐貍。“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鳥兒總是留戀著自己的窩,我也一樣,所以哪怕這地方再窮再破,我還是留了下來。正值春季,我扛著鋤頭下地種田。“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東晉。
有人深深吸了一口氣,在得到旁人註視的目光時,他連連擺手。
“無事,只是乏了。”
沒有人拆穿他,只道:“嗯,這次女子出現的時間確實有些長,應當快結束了。”
若不是形勢所迫,他們誰又舍得離開自己生活了那麽多年的家呢?
好在此處雖已不是曾經的家園,但卻也只是一山之隔,他們還在那片土地。
有時候在生活面前人總要有些妥協。
現如今,能安穩地活下去,他們已經很滿足了。
【然而,好景不長,“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再次征我去軍中。】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雖然只是在本地方服役,本來是可以偶爾回家看看的,即便不行也算是與家人同處一片土地,可是我卻沒個可以告別的人,“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左右都只有我一個人,走得近了還能看到家鄉,若是走得遠了,那可就什麽都不知道了,但一想,家鄉都沒人了,遠近好像也都無所謂了。“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聽到這些,李白也忍不住駐足認真觀看了。
那場景,他完全能夠想象,就像賀監《回鄉偶書》中的那樣,這些寡婦只能是“笑問客從何處來”了。
杜二甫這些詩句寫得太過壓抑,倒是與他如今的性子不大相合。
恐怕真如女子所言,親身經歷方才能寫出這些東西。
所以他四處游走是對的,看得越多,懂得越深,那自然就“下筆如有神”了。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只是我永遠悲痛我的母親,死的時候我不在她的身邊,只能是草草埋葬。“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她生了我卻沒得我的服侍,我們母子這一生都過得太過辛酸。】
【講到最後,他才像是繃不住了似的,質問道:“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生而為人卻無家可歸,還算什麽人啊?】
【他質問的是誰呢?是縣令?是叛軍?是聖上?還是整個世道?】
李隆基心中給自己記下了一筆。
他不得不承認,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
他若還想好好地坐在這個位置上,若想看到大唐好好地延續下去,除了解決那些個亂臣賊子,他還得給大唐子民一個交代。
沒錯。
即便他貴為皇帝,作為整個大唐最尊貴的人,他還是得對子民負責。
無他,那都是他大唐的子民。
子民沒了,大唐也就沒了。
【杜甫蹉跎多年,為入仕而努力,然而從管理兵器的從八品一直到如今,他一共就做了兩年多的官。】
【在看過這麽多的苦難現實之後,他終於意識到唐王朝不再是自己向往的那個可以發光發熱的開元盛世下的大唐,而自己在這司功參軍的位置上對恢覆山河社稷對窮苦百姓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於是他終於放棄了這個官職。公元759年,乾元二年,這一年,他四十八歲。】
【四十八歲的杜甫回頭望去,他仿佛已經忘了那個“會當淩絕頂”的年輕人,他看到的滿眼皆是戰爭與硝煙。迫於現實,他離開了這個地方去到了暫時還沒被戰爭波及的秦州。】
①參考:男權話語中的“新娘子”形象——再讀杜甫的《新婚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10期177-179
淺淺求個作收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大約從5000年前開始,我國古代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而後女子的地位逐漸演變成了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喪失人權的男子的附庸品。】
【自此女子的行為和思想慢慢被束縛,縱觀歷史幾千年,能說出來的女子的響亮的名字就那麽幾個,即便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登上帝位的女子武則天,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本名。】
【武則天最初進宮時,得太宗賜名武媚。】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一怔,何意?
女子口誤了?自己給她賜名?
她不是那個什麽唐高宗李治的妃子嗎?起先女子說過,李隆基是他們二人的孫子。
難道這李治是自己的兒子,自己給兒媳婦賜名?
怎麽想怎麽有點怪呢?
然後下一刻,女子的話就差點讓他吐血。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蹙眉,不知道自己的本名。
連自己武曌的名字也不知道嗎?難道是這李隆基太恨她將歷史都篡改了?
還有,太宗何時給她稱號了?
沒一句能聽的。
【但是呢,這個武媚的稱號還是有爭議的,主要還是因為她是太宗的才人,在太宗後宮從未得到晉升,這樣的地位被賜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震驚,這怎麽可能呢?
怎麽……怎麽可能!
難道是之前女子說錯了?
李世民看了這麽久的巨幕,連聽到女子做了大唐的皇帝都沒覺得如此荒謬。
可事實似乎就是這麽荒謬。
【武則天在感業寺時有一個法號叫明空,這沒什麽爭議。後來武則天再次入宮,當政後就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武曌,意為“日月懸空,普照大地。”】
李世民眉心一突,不僅荒謬,甚至似乎是他想的最壞的那個情況。
這個李治是他的哪個不孝子。
竟敢……他竟然敢……
他怎敢如此?
“太子殿下,您沒事吧?太子殿下……”
【武則天死後,她被唐中宗李顯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武則天稱呼的來歷。】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聽到這裏武則天終於滿意了點。
則天,以天為則。
這李顯還算是有點良心,但是這怎麽又是李顯?
不是說李隆基是受李旦的禪讓嗎?這其中怎麽還有李顯的事?
武則天越來越迷糊了,只能讓人把這些話記下來,等下來再慢慢研究。
【另外我們還叫她武昭儀、武後、皇後、太後、皇太後等等。】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徹底死心了。
自己從來沒給她晉升,那她就不可能做什麽昭儀、皇後。
那既不是自己的昭儀、皇後,那是誰的?
這後世真是沒一個省心的!
【她的這些名字裏,除了明空這個法號和武曌這個她自己取的名字,其他的稱呼全部來自於男子。】
【而其他許多女子我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甚至在古代很多時候會給女子冠夫姓,比如武則天嫁給了李世民,她就被稱為李武氏,這都是古代男尊女卑的體現。】
別說了!
李世民快要瘋掉了。
他不想再聽到有關李治、武則天的事情了。
不是……
還是讓他知道好了。
他要親手處決了這個不孝子,以儆效尤。
【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成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奇怪而又沒有道理的話。】
【而在古代雖說也有些著名的才女,比如蔡琰、謝道韞、李清照……但是細數下來就那麽些,比男子少太多,但偏偏這些男子寫了許多的女子口吻的詩文。】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秀美緊蹙。
“女子無才便是德,誰定的規矩?”
“女子怎麽就不能有名字?”
【這《新婚別》就是其中之一,它既然是男子寫的,那自然裏面就會傳達出男子的一些思想,即便是愛國愛民的杜甫的作品。①】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將女子所說的話前後聯系起來想了想,看向了身旁的楊氏,卻發現對方也正看著自己。
他對女子,難道不好?
聽幕中女子的意思該是要說這個吧?
但是幕中女子很快將他的這首詩給放了出來。
只是瞥了一眼杜甫便放了心,看起來挺正常的,都是誇讚之語啊。
幕中女子提過兩次男尊女卑,雖這世道如此,可他覺得自己在與楊氏的相處過程中並無不妥之處。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這裏的“兔絲”其實就是“菟絲”,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體內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大家都知道一般來說沒有陽光植物就會長得不好,但是菟絲更特別,它只能寄生在其他植物身上靠著吸取其他植物的營養生存。】
葉綠體是何物?
光合作用又是什麽作用?是靠著陽光產生的作用?
此處所言之意是其他植物有葉綠體?
雖然大家能明白女子整句話的意思,但卻不懂其中的很多說法。
【這裏將女子比作兔絲,而把男人比作了蓬麻,但是蓬和麻也不是什麽很高大的植物,所以兔絲的蔓長不長,開篇比興,而後才寫原因,“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原來女子嫁給了一個征夫,真是,還不如丟到路邊讓她隨意攀附什麽植物。】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感覺床榻都還未睡熱,婚期太短了!兩人前一天才成婚,第二天一早男人竟就離開了,“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此女尤憐矣。”楊氏嘆息道。
杜甫想安撫她,可嘴唇動了動卻不知該說什麽。
只能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雖然這次夫君去的地方不遠,只是離家不遠的河陽,但居然就是守邊前線了。這戰爭都快打到家門口來了,所以女子其實也知道男子是應該去的,若大家都不去何時才能平定呢?】
【但是,“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我們的婚禮還沒有真正禮成,叫我怎麽去拜見公婆呢?這個跟習俗有關,那個時候要三日才算真正成婚。】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父母將我生養,每日都讓我身居閨中,不要出去拋頭露面,“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女兒如今嫁出去了,那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所以啊,不管你是什麽人我都應該跟著你的。】
杜甫想起楊氏跟著自己四處奔波,心中也揚起不一樣的感受。
她既然嫁給自己,於家中就淡了那層聯系,自己才是她的天,該好生待之定不負她。
只是自己還是得發奮,不能像幕中女子說的那般,讓楊氏跟著自己吃那樣的苦。
她如今算得上是無依無靠,只能依靠自己了。
【你去打仗,去到那危險之處,我卻只能在心中悲痛。“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這裏女子的思想突然一下拔高了。“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我本應該無條件追隨你的嗎,只可惜如今戰場不定,戰事反覆,“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也不要再為新婚離別悲傷了,好好對敵,“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我不能跟你去,怕女人在軍中影響了士氣。】
“此女當真識大體!”
男子被踹下床兩次後,終於學乖了些,知道自家娘子是喜歡聽人誇女子的。
可沒想到他說完這話就被女子剜了一眼。
“你若想去邊關對敵,我也高高興興送你離開。”
男子被懟了,心中不解自家娘子為何這麽兇,生怕娘子真要將他送走,“娘子這是說什麽呢,如今這太平盛世,哪用得著我一個文弱書生上戰爭?”
“可你看他們,不僅書生,孩子老人都不放過!”
“娘子……”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唉,我本來就只是一個貧窮人家的女兒,好不容易才有了這嫁衣,“羅襦不覆施,對君洗紅妝。”現在就把它脫下來,以後再也不會穿了。再洗掉我臉上的妝容等君歸來。】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丈夫都要走了,她這精心的打扮也沒了多大的意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擡頭仰望百鳥高飛,都是成雙成對的,“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人活一世有許多遺憾,但我對夫君定會生死不渝!】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世間的女子若是都如這般善解人意,那許多煩憂的事情就都沒了。
李隆基想到他一向放在心尖的可人兒也會想要弄權心中就一陣難受。
是不是每個女人最後都想做武後,她們有那個本事嗎?
自己提拔她的哥哥是給她恩寵,真是不識好歹!
【這首詩全篇用女子的口吻講述了新婚與丈夫離別,但是我們只是一看就能看得出來這是一個男子寫的。】
【在解釋之前我們不能否認此詩本意,杜甫借女子表達了戰爭對普通人民的傷害,也表達了人民在面對戰爭時的那種矛盾心情,他寫的是女子其實是寫的他自己的內心,他希望戰爭可以快點結束,希望那些從軍的征夫可以早日歸來。】
【也正是這種共情,讓整首詩都體現了杜甫對於女子的印象,以及封建社會女子自我意識的喪失。】
杜甫這下是真的疑惑了。
他在心中默念了好幾遍,實在看不出這首詩有什麽問題,甚至覺得寫得還不錯。
就內容而言,不僅將當時的情況寫清楚了,而且此女的形象也是十分鮮明,讀了能瞬間讓人對她這種精神產生敬意。
可幕中女子似乎是持批評態度的。
女子的自我意識?
似乎於此有關。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的酒醒了些,以往她還未往這些方面想過。
男子借女子之口寫的詩……
雖說卻有些詩難以入目,可杜甫這首當屬上品才是。
她也不太懂女子口中的自我意識是何意?
詩中所寫的那些想法難道是誰加諸在新婦身上的?不會吧,說不通。
【這首詩的女主人公無疑是偉大的,她犧牲了自我的幸福,為守邊獻出了自己的丈夫,這裏的獻出不是真的獻出,就是心理上的,“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但是我們仔細來看看,她做了哪些事情,在家聽父母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出嫁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丈夫出征她脫衣去妝等丈夫回來。】
【杜甫將她的形象塑造得十分鮮明,那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女子,她溫順體貼,她顧全大局,她忠貞不二,她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女人,是古代男人心中完美的女人。】
【但她想做的是什麽呢?她想做的是“誓欲隨君去”,但是她這個想法還不算是思想突破,她想去戰場想的並不是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而是“隨君去”,僅僅只是追隨丈夫而已,她在家也不是為著家中做貢獻,想要養起這個家,她一個女子怎麽行呢?她只能“與君永相望”,而後等君歸來。】
【可是女子就真的沒有用嗎?】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胡說八道!”
武則天大喝一聲,嚇得一旁一直關註著她反應的杜審言突地從椅子上站起來跪到地上。
“聖上息怒。”
這幕中女子時常說一些奇怪的話,若是旁的倒也罷了,在聖上面前說這些不是要他死嗎?
杜審言倒是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的小孫子寫的這首詩有什麽問題,如此憂國憂民之句世間少有,聖上當誇讚才是。
果不其然,武則天並沒有要因此而責怪他的意思,只是淡淡道:“起來吧。”
女子不應該只是追隨著男人,她們應當有自己的想法。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原是如此。”李清照喃喃念叨。
過了好半晌她才問,“官人,你覺得此女說得有理嗎?”
趙明誠與她對視一眼,說:“解讀稍顯過度,若是真如她所言,那前朝如此多的大才文人怎麽無一人提此意?”
“可此女不同。”李清照很肯定地說道。
人都是在進步的。
這後世之人自然也是,她說的很多話自己歲不能完全認同,但也都覺得有理。
至少今日這詩之解讀是說動了自己的。
【“以夫為天”這種說法著實好笑,外面的天是不夠亮不夠寬敞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像我們如今,女子也可以從軍,女子也可以出門賺錢,女子可以隨意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
【真正去做了才知道,誰說女子不如男呢?只可惜在畸形的封建社會的那些姑娘們體會不到這樣的自由新鮮的空氣了。】
轟隆隆,又是一道驚雷炸響在神州大地。
誰說女子不如男?
是啊,到底是誰規定的呢?
生而為人,憑什麽男子就更加尊貴,女子就應該是男子的附屬物?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坐在上首一言不發,她一臉肅然地盯著巨幕,像是要生生給巨幕盯出一個洞來。
說得沒錯,女子何以不如男?
她若是不如那些男子,如何能讓那些男人對自己俯首稱臣。
然而就像這首詩,有時真正束縛女子的還不只是男人,還有女子自己。
只有自己把那樣的想法拋開,才能真正地走出來。
至於男人,呵!
各憑本事吧!
【當然了,我還是要強調,杜甫這首詩中的愛國情懷是沒有什麽問題的,但是呢,很多作品咱們可以從很多角度去進行理解,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違背矛盾原則的,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不足的一面。】
許多人還未從震驚中回過神來。
女子說這個帶給他們的震驚不亞於她先時用那什麽弗洛伊德理論看《桃花源記》。
但是偏偏就是她這麽幾句話,眾人竟覺得說得有道理。
可這與他們生來就知道的原則背離了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國子監內,許多年輕的學子都開始動搖了。
“此女說得不假,家中小妹從小就愛讀書識字,她的一手小字比先生寫得還好,可從來沒機會展現出來。”
“可女子出來拋頭露面,成何體統啊?”
“男女到底有何區別,為何男子可以出來,女子就不行呢?”
“你到底是男子還是女子啊?”
“生而為人,是男是女有何關系?”
【看了新婦,我們來看看這個時候的老翁的情況,其實這幾首的背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鄴城大敗後,杜甫歸途所見,所以這個《垂老別》和《石壕吏》也能聯系上。】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作品大多為現實主義作品,但並非就是完全沒有虛構,而是真實再現典型人物事件,所展現出來的是一種藝術真實而不是現實真實,就比如這篇作品中的前幾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四處的戰爭尚未停歇,我啊老了也不得安寧。“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子孫都陣亡了,我怎麽能茍且偷生呢?“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幹脆丟了拐杖從軍去,同行的人都為我趕到心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還好我牙口還行,只可惜就是太瘦了。】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但是作為一個男人,既然已經穿上鎧甲,那就應該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這裏仿佛老翁也不老了,士氣大漲。】
看到這個願意為國捐軀的老人,眾人都是一陣感動。
可是這次眾人都沒敢大肆誇讚,生怕女子突然來個然而,顯得他們像傻子似的。
但他們將這老翁與先時那個白發蒼蒼的杜甫形象結合起來,還是忍不住地眼眶發熱。
有這樣的愛國之人,大唐定不會那麽容易衰敗。
都怪那些不負責任的人!
那些人是誰卻是如今的他們不敢說出口的。
思及此便更加憤憤難平。
【我覺得這裏應該是有誇張之意的,征老人或許有可能,因為當時實在缺兵,但是拄著拐杖的老人不大可能吧,可為什麽我們看到這樣的句子卻不覺得這首詩假,那就是因為它其中的藝術真實感染了我們,讓我們理所當然的以為這樣的事是會發生的,甚至並不是個例。】
【按理來說,現實主義文學它會盡可能地隱藏作者的情緒,就是把真實的事件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但我們在杜甫的詩句中卻能感受到他的情緒,這就是因為我們了解他的生平,了解當時的背景,也將自己的內心置身於他所寫的詩句之中,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他的作品極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聽到了先時自己沒有涉及過的內容,他大概是明白現實主義之意,甚至能夠確定自己的詩句就是現實主義,但是要如何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呢?
自己的詩作流傳甚廣,當是有感染力的,但有生命力嗎?
【這些詩句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來自於他對於生活的細致入微地觀察和了解。】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老翁從軍,家中老妻本是不同意的,可是攔不住,在老翁走的時候蹣跚著步子追出來,不曾想卻摔倒在地,年邁的她穿著單薄冬衣在地上哭得是如此傷心。“孰知是死別,且覆傷其寒。”雙方都知道這次的分別恐怕就是死別,她自己尚且饑寒,還一直勸我加餐。“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老夫妻感情甚篤,可是卻因為戰爭紛亂不得不分開。】
【前面好不容易激起來的鬥志,這會兒向下落去,但老翁並沒有一直消沈,他開始安慰自己的妻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土門、杏園都不是那麽好攻陷的,“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現在不比當初在鄴城,也不一定那麽容易戰死,“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人有悲歡離合,哪管你年輕還是老弱?所以別太難過,人終有一死的,能如此光榮地在戰場上死去,也不算白死!】
【這句話既是老翁在勸說老妻,也是老妻在勸說自己,既是杜甫在勸說那些從軍的人,也是他在勸說自己。】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嘆息,是啊,有什麽法子呢?
明知是死路,可除了這路就沒了其他的路。
戰是死,不戰也是死,為何不試著努力一下?
若是沒了兵,國土失守,那就沒了國,沒了國還哪來的家?
除了這樣勸說自己,還有別的法子嗎?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操又想到了子建寫下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之句。
若是所有的將士都有他這樣的氣魄,那定能所向披靡。
自從他完全決定將子桓作為接班者,已經許久未單獨與子建談過,近來子建乖順,也不知是否真心。
他素日自負,若是因此起了壞心是曹操最擔心的問題。
可想起這樣的句子他又將懷疑壓下去了幾分。
再看看。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承上啟下的一句話,走之前想到少壯時國泰民安之景,不免感嘆一番。其實這裏的少壯時不止是指的老翁的少壯時,還有唐朝的少壯時,也就是開元盛世。】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抿唇,也想起了那時候的日子。
似乎也是從那時候起,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千古一帝,無需再過多操心便能將大唐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
誰知這麽短的時間內,竟就……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現在到處都在打仗,到處都是屍山血海,“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哪裏有樂土?怎麽還能猶豫?“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我毅然決然地拋下家庭前往戰場,真是讓人痛徹心扉啊!“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這裏給我們的感覺仿佛既是老翁在吶喊也是杜甫在吶喊,他們都很痛苦,可即便前路艱辛還是得去做,這就是人,這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不就是杜甫的寫照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杜甫在做官時明知不該去勸說聖上了,可還是做了,最後被聖上不喜。
明知是不好的結局,卻被命運推著不得不去做。
這就是人生啊!
【我們為什麽說杜甫觀察生活細致入微,他就是寫什麽像什麽,寫新婦就把新婦的心理也給寫了出來,而這首詩中最後的這幾句話若不是以老翁的口吻吶喊,可能還沒有那般沈重,所以藝術就是來源於生活,若杜甫真實地見識過,他寫不出這樣的歷史強音。】
【然而新婦可以思念丈夫,老翁有老妻惦記,鄴城敗後無家可歸的單身漢卻是獨自一人承受著這樣的痛苦。】
【我們再一起看看寫單身漢的《無家別》。】
杜甫忍不住地鼻酸。
這些真是自己會親眼見到的嗎?
怎麽感覺一個比一個淒慘?
他老了之後會不會如同那老翁一般?
不!
預告中,他似乎與那單身漢一般……
杜甫瞳孔一縮,不可能吧?
“杜郎,怎麽了?”
“沒……沒事。”
【這篇《無家別》雖然是詩人用第一人稱寫的,但是語言質樸,就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詩中似乎沒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可越是這樣平實的無奈,才更叫人悲傷。】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安史之亂後,農村變得特別荒涼,以往的家園到處都是雜草。“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裏”是古代的戶口管理單位,管理者就叫裏正。我們裏有百餘家人,現在都各奔東西了,“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活著的沒了消息,死了的都已經化成了泥土。“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這次鄴城一戰失敗,我勉強茍活回到家鄉。】
【但是我看到的是什麽呢?一片蕭瑟景象,“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而村裏也只剩下了一兩個老寡婦和幾只沖我嚎叫的狐貍。“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鳥兒總是留戀著自己的窩,我也一樣,所以哪怕這地方再窮再破,我還是留了下來。正值春季,我扛著鋤頭下地種田。“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東晉。
有人深深吸了一口氣,在得到旁人註視的目光時,他連連擺手。
“無事,只是乏了。”
沒有人拆穿他,只道:“嗯,這次女子出現的時間確實有些長,應當快結束了。”
若不是形勢所迫,他們誰又舍得離開自己生活了那麽多年的家呢?
好在此處雖已不是曾經的家園,但卻也只是一山之隔,他們還在那片土地。
有時候在生活面前人總要有些妥協。
現如今,能安穩地活下去,他們已經很滿足了。
【然而,好景不長,“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再次征我去軍中。】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雖然只是在本地方服役,本來是可以偶爾回家看看的,即便不行也算是與家人同處一片土地,可是我卻沒個可以告別的人,“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左右都只有我一個人,走得近了還能看到家鄉,若是走得遠了,那可就什麽都不知道了,但一想,家鄉都沒人了,遠近好像也都無所謂了。“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聽到這些,李白也忍不住駐足認真觀看了。
那場景,他完全能夠想象,就像賀監《回鄉偶書》中的那樣,這些寡婦只能是“笑問客從何處來”了。
杜二甫這些詩句寫得太過壓抑,倒是與他如今的性子不大相合。
恐怕真如女子所言,親身經歷方才能寫出這些東西。
所以他四處游走是對的,看得越多,懂得越深,那自然就“下筆如有神”了。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只是我永遠悲痛我的母親,死的時候我不在她的身邊,只能是草草埋葬。“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她生了我卻沒得我的服侍,我們母子這一生都過得太過辛酸。】
【講到最後,他才像是繃不住了似的,質問道:“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生而為人卻無家可歸,還算什麽人啊?】
【他質問的是誰呢?是縣令?是叛軍?是聖上?還是整個世道?】
李隆基心中給自己記下了一筆。
他不得不承認,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
他若還想好好地坐在這個位置上,若想看到大唐好好地延續下去,除了解決那些個亂臣賊子,他還得給大唐子民一個交代。
沒錯。
即便他貴為皇帝,作為整個大唐最尊貴的人,他還是得對子民負責。
無他,那都是他大唐的子民。
子民沒了,大唐也就沒了。
【杜甫蹉跎多年,為入仕而努力,然而從管理兵器的從八品一直到如今,他一共就做了兩年多的官。】
【在看過這麽多的苦難現實之後,他終於意識到唐王朝不再是自己向往的那個可以發光發熱的開元盛世下的大唐,而自己在這司功參軍的位置上對恢覆山河社稷對窮苦百姓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於是他終於放棄了這個官職。公元759年,乾元二年,這一年,他四十八歲。】
【四十八歲的杜甫回頭望去,他仿佛已經忘了那個“會當淩絕頂”的年輕人,他看到的滿眼皆是戰爭與硝煙。迫於現實,他離開了這個地方去到了暫時還沒被戰爭波及的秦州。】
①參考:男權話語中的“新娘子”形象——再讀杜甫的《新婚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10期177-179
淺淺求個作收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