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關燈
小
中
大
杜甫
【杜甫在秦州並沒有待多長時間,大約三個月,但是他平均每天都會留下一首詩。】
【這個時候的杜甫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少年意氣,也正是對唐王朝最失望的時候,但是他距離孔子所言“五十而知天命”還差了那麽一點點。他在這個時期寫的詩都帶著無盡的蕭瑟,是完全可以反應他當時的那個心境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女子曾說一葉知秋。
李隆基也想通了,這時候的杜甫對大唐如此失望,想必天下百姓亦是如此。
只怕看了這巨幕,這些真正心懷天下的文人才子都不會再來為他效力。
除非……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看著自己寫在一旁的那三個戳在他心尖上的字。
他恐怕只能下罪己詔了。
【經歷過唐王朝從繁盛到戰火紛飛,對兩任帝王從信心滿滿到逐漸失望,杜甫的詩歌內容與藝術表現上也都有所改變。】
【一開始他的詩歌中多是寫自己的懷才不遇,而後開始轉向黎民百姓,到達這時他雖然還是關心著國家人民,但是詩歌表達的內容開始往回收,他開始轉向日常生活細節,這樣的轉變也讓他的詩歌開始有了一些瘦硬奇寒的表達,這直接影響了後來的韓愈、孟郊、李賀等人的詩風。 】
唐,元和年間。
韓愈就說自己比較欣賞李賀的詩作,不曾想他們算是同出一源?
但他自小多看古文,詩歌中該不至於只有杜甫之風。
還有這瘦硬奇寒,他有些不大理解。
而另一邊的李賀沒想到自己能與昌黎先生相提並論,只覺十分榮幸,倒沒去想太多風格問題。
女子分明是誇讚杜甫的,所以當不會有什麽問題。
更重要的是,女子講了這麽些文人,風格都不相同,他也不覺得誰的有多不好,反而各有各長,所以這點應當是沒那麽重要的。
【在回歸自我的內心後,杜甫在此處也關心著自己的朋友,比如《夢李白》二首就是在秦州寫的,還有這一首《有懷臺州鄭十八司戶》,這是寫給被貶臺州司戶的鄭虔的。】
【鄭虔這個人是在公元757年,也就是唐肅宗至德二載被貶的,當時杜甫就寫了詩送行,現在純粹的就是思念。在真正理解這首詩之前我們要知道杜甫在秦州是個什麽樣的心態,當然了這只是我們的猜測,畢竟我們永遠也無法真正明白魯迅的棗樹意味著什麽。】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劉備等人終於占領了涪城,距離拿下益州不過一步之遙。
諸葛亮也從冀州趕到了此處。
“先生,此魯迅似是方才女子說的反對你我二人之人。”
諸葛亮沈吟半晌才安撫道:“他反對的似乎是後世書中的你我,現如今這倒是不是最重要的。”
現如今雖說許多百姓因主公仁德前來投奔,可更多的有才之士卻是信巨幕想著去鄴城博一個前程。
那對他們來說實在不算好事。
【杜甫一直是保持著“奉儒守官”的信念的,而且他還有“致君堯舜上”的夙願,但是這幾年的經歷直接讓他信念崩塌,所以這時候他的心情應該是矛盾的、痛苦的、迷茫的。一生堅守的信念崩塌,突然不知道做什麽了,這可能比貶官比貧窮本身帶給他的痛苦還要大。】
【那個時候他說不定還後悔自己背棄了自己的信念,但是他又很清醒,知道自己回去做那個官也起不了任何的作用,所以沒辦法,只能轉移註意力,開始轉向生活、轉向親朋好友、轉向自己的內心,但是這種轉移並不是無意識轉移的,是刻意轉移,所以我們在他這一時期的詩句中還是能看到他內心的痛苦。】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還在想呢,雖然自己未曾經歷,但其實也在心中為自己棄了官而有些落寞。
人活一世到底想做什麽,其實他是很清楚的,若真是不行了,他該怎麽辦?
他才發現即便是知道了將來會發生什麽,卻似乎根本沒什麽作用。
怎會如此?
他該怎麽辦?
【所以我們有時候常說“難得糊塗”,活得太清醒的人往往沒有那些沒心沒肺的人幸福,但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追求,有了杜甫的清醒,我們才能看到他如此多清醒的詩句。】
李白倒是被這“難得糊塗”四個字給吸引了。
說得還真是沒錯,做人為何要那般辛苦。
糊糊塗塗地過一生,誰又能說不好呢?
若讓他去過杜二甫的一生,他寧願糊塗。
【“天臺隔三江,風浪無晨暮。”臺州那地方臨海每日每夜都是風浪,“鄭公縱得歸,老病不識路。”鄭公你也不知什麽時候能回來,這幾句杜甫嘆息鄭虔無歸期。】
【說起這個鄭虔他被貶的原因依舊和安史之亂有關,我們之前說過安祿山占領長安後抓了一批官員,還給他們授予官職,其中就有鄭虔,於是收覆長安後這批人自然就要被清算。】
【本來他們這些人按律都是要被處死的,但因為崔圓的相救活了下來,而王維因為有個像蘇轍一樣的好弟弟願意為他恕罪,所以只是降級,後來官還越做越大。】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
王維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但他沒想到聖上竟如此輕易地就放過了他,還讓他升官。
好弟弟,當是夏卿吧?
那崔圓又是為何要救他們呢?
總不能是因為他們的文采?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忍不住笑了一下。
自從講起杜甫,他的臉色就沒怎麽緩和過。
說起子由,方才好些。
這些年子由確實幫了他不少的忙,若不是子由,只怕他都活不到今日。
【“昔如水上鷗,今如罝中兔。”jū中兔,就是籠子裏的兔子的意思。以前像海鷗一樣自由自在的,“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顧。”如今卻像這籠中之兔失去了自由,性命都在他人手中,真是讓人悲哀。】
【這裏的他人,三月以為應該不是指帝王,因為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若指的是帝王的話,那就基本沒有“水上鷗”的時候,這裏應該是指的那些想要將他們貶官的人,後文中也有體現。】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不過略一提,李隆基就明白了。
不是指的帝王,那就是指的蠱惑帝王的那些人。
這話似乎不是很妥當,這鄭虔等人本就該死,現如今只是貶謫已經很不錯了。
李隆基已經很冷靜了,他不能再隨便評判幕中女子所言真假,她真像是神仙似的,似乎什麽都知道。
但是想到有些奸人在他們面前利用他們去做些唯利是圖的事,他就氣得不行。
天子都敢利用都敢誆騙,這些人膽子真是大得可以。
然而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氣那些人,但他更氣的還是被蒙騙的自己和李亨。
【“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這一句是在寫鄭虔的處境,“呼號傍孤城,歲月誰與度。”臺州那地方十分危險,都沒人和你一起度過。】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面的“山鬼”、“蝮蛇”、“呼號”、“孤”等詞語結合在一起就有了我們前面說的瘦硬奇寒的感覺,而這些類似的詞就經常出現在韓愈、李賀等人的詩中,所以為什麽我們說杜甫眾體皆備,就是這麽回事,雖說他的整體風格就沈郁頓挫,但在此之下,他也有豪放的、自然的、奇崛的等各種類型的詩句,這就是杜甫。】
唐,元和年間。
韓愈一想還真是,為了避免流俗,他在作詩作文時總會選擇一些特別的詞句,原來這在後世人眼中是瘦硬奇寒?
那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他想了想孟郊和李賀的作品,想來當不錯吧?
【“從來禦魑魅,多為才名誤。”“禦魑魅”是被貶的意思。一直以來被貶大概都是被才名所累,“夫子嵇阮流,更被時俗惡。”鄭公你啊是嵇康、阮籍那種的,就更不被世俗所容了。】
西晉景元年間。
山濤又來尋嵇康來了,就勸著嵇康出去做官,但嵇康依舊不願,甚至直接當場拿了紙筆準備寫絕交書。
巨幕一來,他們便也暫時歇了下來。
“不為世俗所容?為何不為世俗所容?”
山濤說:“那時都推崇他的奉儒守官,而你……”他欲言又止。
“個人有各道,我還管他們如何想我不成?”
【這幾句話還是有點訴苦的味道,大概是從“野無遺賢”的事情開始,這樣的想法就已經開始在杜甫的腦海裏生根了,人的任何經歷都是可能影響一生的,尤其是像杜甫這樣的文人。】
【這裏表現了鄭虔是一個很有才的人,其次他應該像嵇康、阮籍那樣隨意灑脫,可這時候不是正始時期啊,這樣的戰爭年代,人們已經不仰望那樣的名士了,更別提是長安的那群人。】
【皇上想要的是乖順的,懂事的,而那些佞臣想要的是無法超越他們的,而鄭虔顯然不在其中。】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豈有此理!
李隆基太氣了。
每次女子說起這些他總覺得是在侮辱他們大唐王室。
可偏偏女子說的都是事實,就更顯得他們昏聵了。
不過李隆基心中還是有桿秤的,至少這件事情上,李亨沒有做錯。
按律行事沒什麽問題。
就是那些太監……
居然被他殺了,動作倒是快。
【而杜甫在這裏還有勸鄭虔小心的意思,現在這個世道已經不是從前他們一起喝酒的時候了,時局動蕩,小人當道,鄭公一定要小心啊。】
【很有可能杜甫棄官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因為他在《夢李白》裏也寫了類似的話提醒李白小心。】
【他說:“海隅微小吏,眼暗發垂素。黃帽映青袍,非供折腰具。”你都老了,在臺州做個小官,也不是個願意為五鬥米而折腰的人。】
東晉。
太多人用他這句話了。
顏延之把陶淵明送走已經好幾日了,並沒有得到他們的消息。
如今沒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
只是他真沒想到元亮的詩句在後世如此受歡迎,仿佛只要是一個詩人都會用到他的詩句當典故。
而他和謝靈運他們這些人的倒是少之又少。
似乎沒提到他吧。
自己的詩句真不如元亮嗎?
顏延之開始有些懷疑自己了。
【“平生一杯酒,見我故人遇。”想當初一杯酒讓我們相聚,現在想喝卻也回不到過去了,我們隔了千山萬水,何時才能再聚啊?“相望無所成,乾坤莽回互。”】
【這首詩的感情並不覆雜,描述的就是杜甫對故人的思念,但是我們卻能很清楚地從這中間體會到他對現實不滿的情緒,以及他寫作上的小小的變化。】
【而在《佳人》一篇中,這樣的情緒就體現得更加明顯了。】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記得這首詩,是女子說香草美人時提到過的。
但他不明白,為何這後世女子地位變得那麽低呢?
雖說他們如今也是男主外女主內,但也沒女子說得那般誇張。
什麽不能拋頭露面什麽女子無才便是德,委實奇怪。
想不明白,屈原也沒心思去想那麽多。
後世似乎是有很多人都會以那美人香草作詩,杜甫的那首《新婚別》應當也有受自己的影響。
可是屈原現在對於任何一點點誇讚自己的話都不想聽了,這對於他而言完全不是什麽好事,只會引起大王和太子殿下的忌憚罷了。
然而巨幕並不是他能控制的。
【這首詩跟《新婚別》不同的是,這首詩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
第三人稱?
眾人之前聽女子說第一人稱的時候就有些不大明白,但又懂女子所表達的意思。
那這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有沒有第二人稱呢?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國子監。
“肯定有第二人稱啊,這很簡單,所謂第一那杜甫就是女子,第三就是杜甫看著女子,這第二嘛……”
學子總覺得有,卻又迷迷糊糊說不清到底應當是什麽。
“反正,應該是有的。”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有一位長相美貌的女子獨自居住在寂靜的山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她說她本來是個良家女,流落到了這個地方,“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當年關中打仗,她的兄弟都被殺了,“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高官厚祿有什麽用,還不是死了連屍骨都不知埋葬在何處。】
【關於這首詩是有爭議的,有人說是寄托有人說是真實的,有人說是有這麽一個人藝術加工後寫成的這首詩。】
【我個人認為是現實有靈感然後藝術加工的可能性比較大。】
【一個美女一個人住在山谷裏有點不大現實,哢一下成游仙詩了,這就讓人想到了桃花源記中那些避秦時亂的村民們。】
這確是事實。
所有人都能想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在那樣的世道獨居會有什麽樣的下場。
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沒再拿這事情說笑,只盯著巨幕看接下來的內容。
武則天終於把一開始的困惑給解開了。
最初提到唐代杜甫時,說的就是此詩表明文人對時局失望。
她想到各種君王昏庸的現象,卻沒想到會造成這樣的後果。
雖然她自己還未造成這樣的結果,但這也足夠給她警示了。
加上女子先時說的自己的晚年,足以讓她重新思考自己今後的作風。
最重要的是,她不想變成李隆基這樣遭受罵名的皇帝,她還想成為一個比那些男人皇帝還要厲害的女皇帝。
雖說她年紀已經很大了,但是她有信心能將此事解決,不留遺憾,讓後世的女子乃至所有人都記住她武曌!
【他又不像白居易寫《琵琶行》似的,還在前面寫了一篇序來證實自己真見過琵琶女。】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倒是給杜甫提了一個醒。
之前在說到蘇軾的時候就說到過序言的問題。
雖然他不怎麽愛寫,但這是能促進理解的東西,或許寫一下也不錯。
寫一下,到時候等自己頭腦不清醒的時候,看到詩還能知道當年寫詩時是什麽情況。
也不至於把一切都忘了。
唐,元和年間。
《琵琶行》?
這是什麽樣的一首詩?
白居易沒有印象,但聽女子語氣當是挺多人知曉的。
不過略一想,白居易也明白了,他的詩文這時便出名能很好地傳下去當也不難。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世態炎涼,這世間萬事萬物都變化無常,“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她那丈夫薄情寡義,愛上了更漂亮的妻子,“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合歡花都知道早開夜合,鴛鴦成雙成對不獨眠,“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可她那丈夫卻只看著新人笑,卻根本看不見舊人在哭。】
【這裏杜甫想要表達的東西就很明顯了,自古以來棄婦自擬就是常有的題材,所表達的大多都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難得的是杜甫不僅很好地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其中,也將女子的淒慘經歷給寫得感人至深,尤其是那“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句子直到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用,甚至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是杜甫的句子。】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
王維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師張九齡。
於聖上而言他不就是舊人嗎?
整日裏受著李林甫那些人的蠱惑,老師都過世了,只怕聖上也早就將他遺忘,更別替關註到他曾經的悲傷。
也不知聖上如今看到這巨幕是什麽樣的心情。
李隆基的心情當然不怎麽好,他是越來越能體會杜甫的心情了,就從他的這些詩句之中。
那是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可是杜甫卻回不去。
就像是被拋棄了的美女,想要覆寵,何等艱難?
驀地,他突然想起了還在宮中的楊玉環,於是便道:“來人,擬旨,將溫泉宮改作太真宮,請太真娘子入住其中為大唐祈福,沒有朕的命令,不能下山一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在山裏泉水都是清的,出去了泉水都變得汙濁了,這兩句話完全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反的,但是所表達的意思我認為還是差不多的,現如今這世道早已經渾濁,倒不如待在這山裏來得清凈。】
東晉。
陶淵明嘆息,所以做官的盡頭還得是歸隱。
不管是“奉儒守官”,還是像他為了生計而做官,似乎都是一樣的。
但清清濁濁不過是人賦予的,有時看著清未必清,有時看著濁也未必就濁。
就像女子之前所言,這世間萬物都是矛盾的,有好的一面也總有壞的一面。
所以他們如今到了此處,就算萬般不好,也有諸多好的方面,當知足了。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等侍女賣了珠子回來我們再一起牽著藤蘿補屋子,“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她不喜歡摘花裝飾自己的發飾,反而覺得那寒柏憨態可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日暮降臨,她倚在竹邊,寒風輕輕吹動了她的衣裳。】
【杜甫沒有去寫女子後面是什麽結局,有沒有回到家中去,亦或是在這山谷之中有個什麽樣的結局,一切便由我們自己想象,正如他所留下來的詩讓我們自己思考一般。】
公元744年,杜甫原還想著把自己先前的詩句都翻出來加上序言。
但聽女子一說他又歇了這心思。
似乎能讓人有許多不同的想象也是不錯的。
善惡是非到底誰說得清?
更何況是這種細枝末節的東西。
【杜甫在秦州可能詩興大發,也可能寫詩就是他在寫日記,總之短短幾個月寫了不少的詩,就《秦州雜記》就有二十首,除了秦州的風土人情還有動亂的時局和杜甫的苦悶。】
【由於時間關系,我並不能慢慢地與大家一同欣賞,我們只需要知道他在秦州時的狀況與心情就可以了,至於詩歌大家可以下來自己了解。】
【不過為了感謝大家的喜歡,我也可以給大家錄古詩詞鬧鐘,如果需要的話點1,不需要的話點2就可以了。】
女子說完巨幕上左右出現兩個選項。
眾人都不敢擅自行動,因為他們都不知道鬧鐘是什麽東西,是一種很鬧的東西?
但如果是為了感謝,應該不是什麽壞東西吧?
【然而雖然留下了許多的作品,但杜甫在秦州的日子並不好過,甚至可以說是食不果腹,越來越窮。】
【於是杜甫開始尋找新的去處,最後到達了當時相對安寧富庶的成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杜甫在秦州並沒有待多長時間,大約三個月,但是他平均每天都會留下一首詩。】
【這個時候的杜甫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少年意氣,也正是對唐王朝最失望的時候,但是他距離孔子所言“五十而知天命”還差了那麽一點點。他在這個時期寫的詩都帶著無盡的蕭瑟,是完全可以反應他當時的那個心境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女子曾說一葉知秋。
李隆基也想通了,這時候的杜甫對大唐如此失望,想必天下百姓亦是如此。
只怕看了這巨幕,這些真正心懷天下的文人才子都不會再來為他效力。
除非……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看著自己寫在一旁的那三個戳在他心尖上的字。
他恐怕只能下罪己詔了。
【經歷過唐王朝從繁盛到戰火紛飛,對兩任帝王從信心滿滿到逐漸失望,杜甫的詩歌內容與藝術表現上也都有所改變。】
【一開始他的詩歌中多是寫自己的懷才不遇,而後開始轉向黎民百姓,到達這時他雖然還是關心著國家人民,但是詩歌表達的內容開始往回收,他開始轉向日常生活細節,這樣的轉變也讓他的詩歌開始有了一些瘦硬奇寒的表達,這直接影響了後來的韓愈、孟郊、李賀等人的詩風。 】
唐,元和年間。
韓愈就說自己比較欣賞李賀的詩作,不曾想他們算是同出一源?
但他自小多看古文,詩歌中該不至於只有杜甫之風。
還有這瘦硬奇寒,他有些不大理解。
而另一邊的李賀沒想到自己能與昌黎先生相提並論,只覺十分榮幸,倒沒去想太多風格問題。
女子分明是誇讚杜甫的,所以當不會有什麽問題。
更重要的是,女子講了這麽些文人,風格都不相同,他也不覺得誰的有多不好,反而各有各長,所以這點應當是沒那麽重要的。
【在回歸自我的內心後,杜甫在此處也關心著自己的朋友,比如《夢李白》二首就是在秦州寫的,還有這一首《有懷臺州鄭十八司戶》,這是寫給被貶臺州司戶的鄭虔的。】
【鄭虔這個人是在公元757年,也就是唐肅宗至德二載被貶的,當時杜甫就寫了詩送行,現在純粹的就是思念。在真正理解這首詩之前我們要知道杜甫在秦州是個什麽樣的心態,當然了這只是我們的猜測,畢竟我們永遠也無法真正明白魯迅的棗樹意味著什麽。】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劉備等人終於占領了涪城,距離拿下益州不過一步之遙。
諸葛亮也從冀州趕到了此處。
“先生,此魯迅似是方才女子說的反對你我二人之人。”
諸葛亮沈吟半晌才安撫道:“他反對的似乎是後世書中的你我,現如今這倒是不是最重要的。”
現如今雖說許多百姓因主公仁德前來投奔,可更多的有才之士卻是信巨幕想著去鄴城博一個前程。
那對他們來說實在不算好事。
【杜甫一直是保持著“奉儒守官”的信念的,而且他還有“致君堯舜上”的夙願,但是這幾年的經歷直接讓他信念崩塌,所以這時候他的心情應該是矛盾的、痛苦的、迷茫的。一生堅守的信念崩塌,突然不知道做什麽了,這可能比貶官比貧窮本身帶給他的痛苦還要大。】
【那個時候他說不定還後悔自己背棄了自己的信念,但是他又很清醒,知道自己回去做那個官也起不了任何的作用,所以沒辦法,只能轉移註意力,開始轉向生活、轉向親朋好友、轉向自己的內心,但是這種轉移並不是無意識轉移的,是刻意轉移,所以我們在他這一時期的詩句中還是能看到他內心的痛苦。】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還在想呢,雖然自己未曾經歷,但其實也在心中為自己棄了官而有些落寞。
人活一世到底想做什麽,其實他是很清楚的,若真是不行了,他該怎麽辦?
他才發現即便是知道了將來會發生什麽,卻似乎根本沒什麽作用。
怎會如此?
他該怎麽辦?
【所以我們有時候常說“難得糊塗”,活得太清醒的人往往沒有那些沒心沒肺的人幸福,但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追求,有了杜甫的清醒,我們才能看到他如此多清醒的詩句。】
李白倒是被這“難得糊塗”四個字給吸引了。
說得還真是沒錯,做人為何要那般辛苦。
糊糊塗塗地過一生,誰又能說不好呢?
若讓他去過杜二甫的一生,他寧願糊塗。
【“天臺隔三江,風浪無晨暮。”臺州那地方臨海每日每夜都是風浪,“鄭公縱得歸,老病不識路。”鄭公你也不知什麽時候能回來,這幾句杜甫嘆息鄭虔無歸期。】
【說起這個鄭虔他被貶的原因依舊和安史之亂有關,我們之前說過安祿山占領長安後抓了一批官員,還給他們授予官職,其中就有鄭虔,於是收覆長安後這批人自然就要被清算。】
【本來他們這些人按律都是要被處死的,但因為崔圓的相救活了下來,而王維因為有個像蘇轍一樣的好弟弟願意為他恕罪,所以只是降級,後來官還越做越大。】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
王維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但他沒想到聖上竟如此輕易地就放過了他,還讓他升官。
好弟弟,當是夏卿吧?
那崔圓又是為何要救他們呢?
總不能是因為他們的文采?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忍不住笑了一下。
自從講起杜甫,他的臉色就沒怎麽緩和過。
說起子由,方才好些。
這些年子由確實幫了他不少的忙,若不是子由,只怕他都活不到今日。
【“昔如水上鷗,今如罝中兔。”jū中兔,就是籠子裏的兔子的意思。以前像海鷗一樣自由自在的,“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顧。”如今卻像這籠中之兔失去了自由,性命都在他人手中,真是讓人悲哀。】
【這裏的他人,三月以為應該不是指帝王,因為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若指的是帝王的話,那就基本沒有“水上鷗”的時候,這裏應該是指的那些想要將他們貶官的人,後文中也有體現。】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不過略一提,李隆基就明白了。
不是指的帝王,那就是指的蠱惑帝王的那些人。
這話似乎不是很妥當,這鄭虔等人本就該死,現如今只是貶謫已經很不錯了。
李隆基已經很冷靜了,他不能再隨便評判幕中女子所言真假,她真像是神仙似的,似乎什麽都知道。
但是想到有些奸人在他們面前利用他們去做些唯利是圖的事,他就氣得不行。
天子都敢利用都敢誆騙,這些人膽子真是大得可以。
然而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氣那些人,但他更氣的還是被蒙騙的自己和李亨。
【“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這一句是在寫鄭虔的處境,“呼號傍孤城,歲月誰與度。”臺州那地方十分危險,都沒人和你一起度過。】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面的“山鬼”、“蝮蛇”、“呼號”、“孤”等詞語結合在一起就有了我們前面說的瘦硬奇寒的感覺,而這些類似的詞就經常出現在韓愈、李賀等人的詩中,所以為什麽我們說杜甫眾體皆備,就是這麽回事,雖說他的整體風格就沈郁頓挫,但在此之下,他也有豪放的、自然的、奇崛的等各種類型的詩句,這就是杜甫。】
唐,元和年間。
韓愈一想還真是,為了避免流俗,他在作詩作文時總會選擇一些特別的詞句,原來這在後世人眼中是瘦硬奇寒?
那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他想了想孟郊和李賀的作品,想來當不錯吧?
【“從來禦魑魅,多為才名誤。”“禦魑魅”是被貶的意思。一直以來被貶大概都是被才名所累,“夫子嵇阮流,更被時俗惡。”鄭公你啊是嵇康、阮籍那種的,就更不被世俗所容了。】
西晉景元年間。
山濤又來尋嵇康來了,就勸著嵇康出去做官,但嵇康依舊不願,甚至直接當場拿了紙筆準備寫絕交書。
巨幕一來,他們便也暫時歇了下來。
“不為世俗所容?為何不為世俗所容?”
山濤說:“那時都推崇他的奉儒守官,而你……”他欲言又止。
“個人有各道,我還管他們如何想我不成?”
【這幾句話還是有點訴苦的味道,大概是從“野無遺賢”的事情開始,這樣的想法就已經開始在杜甫的腦海裏生根了,人的任何經歷都是可能影響一生的,尤其是像杜甫這樣的文人。】
【這裏表現了鄭虔是一個很有才的人,其次他應該像嵇康、阮籍那樣隨意灑脫,可這時候不是正始時期啊,這樣的戰爭年代,人們已經不仰望那樣的名士了,更別提是長安的那群人。】
【皇上想要的是乖順的,懂事的,而那些佞臣想要的是無法超越他們的,而鄭虔顯然不在其中。】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豈有此理!
李隆基太氣了。
每次女子說起這些他總覺得是在侮辱他們大唐王室。
可偏偏女子說的都是事實,就更顯得他們昏聵了。
不過李隆基心中還是有桿秤的,至少這件事情上,李亨沒有做錯。
按律行事沒什麽問題。
就是那些太監……
居然被他殺了,動作倒是快。
【而杜甫在這裏還有勸鄭虔小心的意思,現在這個世道已經不是從前他們一起喝酒的時候了,時局動蕩,小人當道,鄭公一定要小心啊。】
【很有可能杜甫棄官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因為他在《夢李白》裏也寫了類似的話提醒李白小心。】
【他說:“海隅微小吏,眼暗發垂素。黃帽映青袍,非供折腰具。”你都老了,在臺州做個小官,也不是個願意為五鬥米而折腰的人。】
東晉。
太多人用他這句話了。
顏延之把陶淵明送走已經好幾日了,並沒有得到他們的消息。
如今沒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
只是他真沒想到元亮的詩句在後世如此受歡迎,仿佛只要是一個詩人都會用到他的詩句當典故。
而他和謝靈運他們這些人的倒是少之又少。
似乎沒提到他吧。
自己的詩句真不如元亮嗎?
顏延之開始有些懷疑自己了。
【“平生一杯酒,見我故人遇。”想當初一杯酒讓我們相聚,現在想喝卻也回不到過去了,我們隔了千山萬水,何時才能再聚啊?“相望無所成,乾坤莽回互。”】
【這首詩的感情並不覆雜,描述的就是杜甫對故人的思念,但是我們卻能很清楚地從這中間體會到他對現實不滿的情緒,以及他寫作上的小小的變化。】
【而在《佳人》一篇中,這樣的情緒就體現得更加明顯了。】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記得這首詩,是女子說香草美人時提到過的。
但他不明白,為何這後世女子地位變得那麽低呢?
雖說他們如今也是男主外女主內,但也沒女子說得那般誇張。
什麽不能拋頭露面什麽女子無才便是德,委實奇怪。
想不明白,屈原也沒心思去想那麽多。
後世似乎是有很多人都會以那美人香草作詩,杜甫的那首《新婚別》應當也有受自己的影響。
可是屈原現在對於任何一點點誇讚自己的話都不想聽了,這對於他而言完全不是什麽好事,只會引起大王和太子殿下的忌憚罷了。
然而巨幕並不是他能控制的。
【這首詩跟《新婚別》不同的是,這首詩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
第三人稱?
眾人之前聽女子說第一人稱的時候就有些不大明白,但又懂女子所表達的意思。
那這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有沒有第二人稱呢?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國子監。
“肯定有第二人稱啊,這很簡單,所謂第一那杜甫就是女子,第三就是杜甫看著女子,這第二嘛……”
學子總覺得有,卻又迷迷糊糊說不清到底應當是什麽。
“反正,應該是有的。”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有一位長相美貌的女子獨自居住在寂靜的山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她說她本來是個良家女,流落到了這個地方,“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當年關中打仗,她的兄弟都被殺了,“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高官厚祿有什麽用,還不是死了連屍骨都不知埋葬在何處。】
【關於這首詩是有爭議的,有人說是寄托有人說是真實的,有人說是有這麽一個人藝術加工後寫成的這首詩。】
【我個人認為是現實有靈感然後藝術加工的可能性比較大。】
【一個美女一個人住在山谷裏有點不大現實,哢一下成游仙詩了,這就讓人想到了桃花源記中那些避秦時亂的村民們。】
這確是事實。
所有人都能想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在那樣的世道獨居會有什麽樣的下場。
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沒再拿這事情說笑,只盯著巨幕看接下來的內容。
武則天終於把一開始的困惑給解開了。
最初提到唐代杜甫時,說的就是此詩表明文人對時局失望。
她想到各種君王昏庸的現象,卻沒想到會造成這樣的後果。
雖然她自己還未造成這樣的結果,但這也足夠給她警示了。
加上女子先時說的自己的晚年,足以讓她重新思考自己今後的作風。
最重要的是,她不想變成李隆基這樣遭受罵名的皇帝,她還想成為一個比那些男人皇帝還要厲害的女皇帝。
雖說她年紀已經很大了,但是她有信心能將此事解決,不留遺憾,讓後世的女子乃至所有人都記住她武曌!
【他又不像白居易寫《琵琶行》似的,還在前面寫了一篇序來證實自己真見過琵琶女。】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倒是給杜甫提了一個醒。
之前在說到蘇軾的時候就說到過序言的問題。
雖然他不怎麽愛寫,但這是能促進理解的東西,或許寫一下也不錯。
寫一下,到時候等自己頭腦不清醒的時候,看到詩還能知道當年寫詩時是什麽情況。
也不至於把一切都忘了。
唐,元和年間。
《琵琶行》?
這是什麽樣的一首詩?
白居易沒有印象,但聽女子語氣當是挺多人知曉的。
不過略一想,白居易也明白了,他的詩文這時便出名能很好地傳下去當也不難。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世態炎涼,這世間萬事萬物都變化無常,“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她那丈夫薄情寡義,愛上了更漂亮的妻子,“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合歡花都知道早開夜合,鴛鴦成雙成對不獨眠,“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可她那丈夫卻只看著新人笑,卻根本看不見舊人在哭。】
【這裏杜甫想要表達的東西就很明顯了,自古以來棄婦自擬就是常有的題材,所表達的大多都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難得的是杜甫不僅很好地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其中,也將女子的淒慘經歷給寫得感人至深,尤其是那“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句子直到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用,甚至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是杜甫的句子。】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
王維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師張九齡。
於聖上而言他不就是舊人嗎?
整日裏受著李林甫那些人的蠱惑,老師都過世了,只怕聖上也早就將他遺忘,更別替關註到他曾經的悲傷。
也不知聖上如今看到這巨幕是什麽樣的心情。
李隆基的心情當然不怎麽好,他是越來越能體會杜甫的心情了,就從他的這些詩句之中。
那是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可是杜甫卻回不去。
就像是被拋棄了的美女,想要覆寵,何等艱難?
驀地,他突然想起了還在宮中的楊玉環,於是便道:“來人,擬旨,將溫泉宮改作太真宮,請太真娘子入住其中為大唐祈福,沒有朕的命令,不能下山一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在山裏泉水都是清的,出去了泉水都變得汙濁了,這兩句話完全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反的,但是所表達的意思我認為還是差不多的,現如今這世道早已經渾濁,倒不如待在這山裏來得清凈。】
東晉。
陶淵明嘆息,所以做官的盡頭還得是歸隱。
不管是“奉儒守官”,還是像他為了生計而做官,似乎都是一樣的。
但清清濁濁不過是人賦予的,有時看著清未必清,有時看著濁也未必就濁。
就像女子之前所言,這世間萬物都是矛盾的,有好的一面也總有壞的一面。
所以他們如今到了此處,就算萬般不好,也有諸多好的方面,當知足了。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等侍女賣了珠子回來我們再一起牽著藤蘿補屋子,“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她不喜歡摘花裝飾自己的發飾,反而覺得那寒柏憨態可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日暮降臨,她倚在竹邊,寒風輕輕吹動了她的衣裳。】
【杜甫沒有去寫女子後面是什麽結局,有沒有回到家中去,亦或是在這山谷之中有個什麽樣的結局,一切便由我們自己想象,正如他所留下來的詩讓我們自己思考一般。】
公元744年,杜甫原還想著把自己先前的詩句都翻出來加上序言。
但聽女子一說他又歇了這心思。
似乎能讓人有許多不同的想象也是不錯的。
善惡是非到底誰說得清?
更何況是這種細枝末節的東西。
【杜甫在秦州可能詩興大發,也可能寫詩就是他在寫日記,總之短短幾個月寫了不少的詩,就《秦州雜記》就有二十首,除了秦州的風土人情還有動亂的時局和杜甫的苦悶。】
【由於時間關系,我並不能慢慢地與大家一同欣賞,我們只需要知道他在秦州時的狀況與心情就可以了,至於詩歌大家可以下來自己了解。】
【不過為了感謝大家的喜歡,我也可以給大家錄古詩詞鬧鐘,如果需要的話點1,不需要的話點2就可以了。】
女子說完巨幕上左右出現兩個選項。
眾人都不敢擅自行動,因為他們都不知道鬧鐘是什麽東西,是一種很鬧的東西?
但如果是為了感謝,應該不是什麽壞東西吧?
【然而雖然留下了許多的作品,但杜甫在秦州的日子並不好過,甚至可以說是食不果腹,越來越窮。】
【於是杜甫開始尋找新的去處,最後到達了當時相對安寧富庶的成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