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小修)
關燈
小
中
大
杜甫(小修)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唐軍大敗。
李隆基還以為收覆兩京後,大唐就算是暫時無礙了。
此時當正是士氣大漲之時,為何還會大敗呢?
郭子儀等人如今便神武善戰,該不會有什麽大問題才是。
怎會如此?
他提筆哆哆嗦嗦把自己日後想做之事記了下來,他此時頭昏腦漲,像是隨時會倒下去。
【宦官專權早在秦朝起就已經出現,是封建社會很多王朝都有的現象,最嚴重的就是在東漢、唐朝和明代。】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而從這時起就已經出現了宦官亂政的事情,那就是我們熟知的趙高。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的宦官還不一定都是閹人,到了東漢時才開始全部用閹人,趙高的閹人身份也有爭議。】
【趙高指鹿為馬,擅用專權,在秦始皇死後,立胡亥為帝,殺了公子扶蘇,又陷害李斯、殘殺蒙恬等人,直接導致了秦朝的滅亡,若是沒有趙高我們不敢說秦朝能千秋萬代,但應該不會滅亡得那麽快,所幸最後被子嬰設計殺了,但是這並沒能挽救秦朝。】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守了這麽久,終於讓嬴政給等到了,原來是這麽一回事。
他輕笑一聲,這個趙高,到底誰給他的膽子?
“胡亥此時在做甚?”
自從得知胡亥會亡國,嬴政就將人軟禁了起來。
但是他怎麽也沒想到,自己這個小兒子竟能做出那些事,若說都是趙高的錯他是不信的。
如此滅國,他挺厲害。
“回稟陛下,公子正在寢殿讀書。”
讀書?
嬴政冷笑,沒再言語。
【唐朝第一個想專權的太監就出現在肅宗時,李輔國早年就入了宮,肅宗還是太子時就已視他為心腹,而他在後來安史之亂時竭力勸說李亨即位,又逼壓玄宗,後來又擁立代宗,好在代宗還算清醒,奪權之後借“盜賊”將其除掉。】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東宮。
“太子殿下,奴婢怎敢如此,您可千萬別聽信那女子的胡言亂語啊!”
李輔國跪在地上竭力求饒,“奴婢盡心盡力侍奉太子……”
看著拎著劍走過來的李亨,李輔國大驚,他瞳孔一縮,下意識地往後退去,“太……太子……”
然後一句話沒說完全,已經是血濺東宮。
“太子殿下息怒!”周圍一群人紛紛下跪。
而李亨卻不為所動,左右他得不了好了,這些人也別想好。
“魚朝恩,讓人來收拾了。”
“是……”
【在郭子儀收覆兩京後,肅宗讓九位節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然而卻不相信他們,不設主帥反而讓宦官魚朝恩作為觀軍容宣慰使,導致軍心不齊,各自鎮守,最後在大好局勢下與敵軍僵持許久,最後大敗於相州,也就是鄴城。】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女子頻頻提到鄴城,但看這戰事曹操著實焦心,雖然跟他也無甚關系。
只是看到那樣的大好盛唐以這樣的方式衰敗,任誰看了心中也不會太愉快。
他常年征戰,最是清楚一軍主帥的重要性。
主帥都沒有,不是一盤散沙?這打的什麽仗?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從來沒上過戰場的武則天都聽不下去了。
沒打過仗還沒看過兵書嗎?
即便是被那安祿山反叛的事給嚇到了,也不能如此畏首畏尾,實在不行叫那成王做統帥,而後再做打算。
只想著自己身下的位置,沒有半點格局,只怕李隆基看了都會氣得七竅生煙。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確實氣得不輕。
但他想等到幕中女子離開再慢慢算賬。
反正他已經做好決定,這太子之位可以換人了。
【唐軍敗後,艱難守住洛陽,但是傷亡慘重只能繼續征兵,杜甫回華州時路過新安,看到此情此景,寫下了《新安吏》。】
【這首詩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面講述被征兵的百姓的淒慘,後半部分對百姓進行安撫,表現了杜甫十分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覺得朝廷不顧百姓死活太過殘忍,另一方面又肯定戰爭,希望眾人合力趕緊將叛軍消滅。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杜甫路過新安縣時看到征兵的場景,他便問一旁征兵的官吏,“新安縣小,是沒有可以服役的成年男子了嗎?”在天寶三載,唐玄宗規定二十二歲為丁,也就是說在二十二歲之前是不用服兵役的,意思這裏征的兵是小於二十二歲的,他才會如此一問。】
李隆基滿眼赤紅,他好不容易將二十一歲為丁改到二十二歲,這竟是置他的規矩於不顧?
這些小吏,簡直該死!
偌大的縣城,怎可能無丁?
大唐就是被他們這群人給害的!
【官吏回答:“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昨晚已經下了命令了,依次選中男入伍。言外之意,這跟他可沒什麽關系,那都是上頭的規定。這裏還有可能就是沒有丁了也不一定,因為他們也不是傻的,放著孔武有力的不用,去選中男倒也不必,又不是敵方派來的間諜。】
這話倒是不假。
沒有丁了。
丁去哪兒了呢?
都已經上戰場了!
許多百姓想著不久之後自己的孩子就會去送死,紛紛落下淚來。
他們這些人憑什麽要承擔上頭那些人犯下的過錯?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有些難以置信,反問道:“這些人還都是小孩兒,怎麽去守城呢?”然而對方卻沒有回答他。】
【於是杜甫將視線放到了百姓們的身上,“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那些看著稍微強壯一點的中男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那些無依無靠的看著就十分瘦削。你問他們的父親去哪兒了,若是他們父親在,還輪得到他們去服役嗎?“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日落黃昏,河水東流,青山之下,仍有送行者的哭聲。】
如今只是看到這些文字,杜甫已經心痛不已了。
他不知道若是自己真站到那樣的場景跟前,自己是不是會老淚縱橫。
縱觀他這一生,過得確實算不得順遂,但是跟這些人比起來簡直不知好了多少。
想要為這些百姓獻一份力,也只有走上官場。
【接下來的一段都是杜甫對百姓們的勸慰與鼓勵。】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收了你們的眼淚吧,別白白哭壞了眼睛。“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天地無情,就算是哭傷了也沒用啊!】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我軍在相州時,本來是有希望成功的,“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誰知道敵情難料,最後還是失敗了。這裏的杜甫是真的不知道真相嗎?像他那麽關心時局的一個人想來應該是知道的,但是知道而如此說更叫人心酸,這時候了,即便對唐王朝失敗也不能說出來,還得誇讚他們來讓百姓打起精神。】
【接下來他便開始述說軍中的情況,“就糧近故壘……仆射如父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久經沙場的李世民是最清楚軍營中的情況的,即便是和平年代,軍中都不一定能有那般好,更何況是如今這危難之際。
杜甫這般勸慰百姓,當真是用心良苦。
他有些可惜,只可惜這樣憂國憂民的人才沒有出現在他的身邊。
且不論這杜甫的政治才能如何,哪怕是讓他寫詩以鼓舞士氣也好啊。
【他說:“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軍營旁邊就有夥食,練兵的地方也不用跑很遠,“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挖戰壕不用挖很深,牧馬役也算輕松的。”這些話聽起來就像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杜甫顯然是在無奈之下說出的這些話語,要不然他根本沒必要在此處停留,還去觀察這些人。只是杜甫他人微言輕,又不會打仗,只能盡自己所能去安慰他人。】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更何況你們參加的是名正言順討伐叛軍的軍隊,主將特別愛護下屬。“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你們送行的人也不用哭了,仆射是對待士卒會像對待父兄一樣。”】
【在降低年齡強行征兵面前,杜甫的這些安慰之語顯得十分無力,可是他沒有辦法,這些被征兵的人更沒有辦法。】
【他們此時所處階級並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同一個願望,那就是快點平覆戰亂,實現王朝覆興。】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覆興!
沒有衰敗就不必覆興。
沒有叛賊就不必平亂。
李隆基實在忍不住了,說道:“傳令下去,安祿山、史思明,以下亂上,意圖謀反,三日後斬首,頭顱懸城門示眾!”
他閉了閉眼,終於還是完全相信了女子之言。
【杜甫投宿石壕村,又看到官員半夜抓壯丁,由此寫下《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通典》記載,唐開元年間,“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說明唐朝那時候路邊是有旅店的,但是這旅店肯定不是在村裏,那杜甫為什麽不走大路反而在傍晚投宿在村裏。】
【這裏可以想象的空間就很大了,可能是外面官道上危險,可能是因為戰爭旅店關了門,所以他才來到這個村子,誰能想到到了村子裏,卻遇上官吏半夜來征兵。】
【說起來這些官吏也不容易,大晚上的還要上夜班,他們為什麽不白天來呢,白天可能逃走了、躲起來了、或者大家一起反抗,看後面兩句可以猜想一二,“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這村裏比新安那地方更可怕,在新安還只是征中男,到了此處竟是連老頭都不放過了。這些村民顯然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征兵,聽到聲音忙不疊的就跑了,老婦開門去應付那些官吏。】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真是不像話!
真是從上至下都不像話。
若是一開始便指揮得當,軍紀嚴明,就不會出這麽多事。
不過還是從李隆基開始就出問題了。
至於這李亨,“養不教父之過。”李隆基責任很大。
李世民都無法想象,若是當初他們是帶著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翁,這天下要怎麽拿到手裏。
簡直丟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那官吏一聲大喝,老婦人就啼哭著說起家中的苦來。】
【“聽婦前致詞……猶得備晨炊。”】
【這一段是連續的,咱們可以添加一些想象,從前面的“捉人”和“吏呼一何怒”來看,這些官吏是不怎麽好說話,甚至是有些兇惡的,老婦人沒有辦法只能與之周旋。】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老婦人家中有三個兒子已經從軍了,其中一個兒子傳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人活著尚且能茍且偷生,死了就一了百了了,意思請官吏手下留情吧,但官吏既然半夜來拿人,顯然也是要完成任務,難道他們不知道老人沒法打仗嗎?沒辦法,沒人了,年輕的都已經去戰場了,所以還得把壓力給到老百姓的身上。】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而老婦人家中再沒了其他的人,只有一個還在吃奶的小娃娃。既然有小娃娃,那肯定還有年輕的婦人啊,如今沒了法子,婦人也行吧,因為實在沒有人可以征了啊,他們也要完成任務啊!】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豈有此理!
把壓力給到老百姓的身上,這做的什麽君,又為的什麽官?
武則天怒從心頭起。
還有,這些男人要讓女人生兒育女,不給女子以公平的待遇,卻要讓女子上陣殺敵,這是什麽道理?
不過只是氣悶一瞬,她又反應過來。
女子既能上朝堂,為何不能上戰場,她剛封賞的誠節夫人不該只是個例。
任何的位置,都該是有能有才者居之。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卻完全無法接受。
讓女子上戰場,豈不是笑話。
女子就該跟在男子身後,這些事情都該交給男人來做。
若是當初高宗有如此覺悟就不會有武後專政之事端了。
所以他是絕不會讓女子站在前頭去的。
【老婦人怎麽可能讓兒媳婦去參軍,兒媳走了,孩子不得餓死?只能道,“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因為有孫子在,自己兒媳婦才沒改嫁,但沒了勞動力,家中條件艱苦,連件出來見人的衣服都沒有,“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我雖然老了,但請讓我跟你們走吧,“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早點到了營中還能為軍中做早飯。”】
【老婦人的這一段話直接揭示了當時官場的黑暗現實,老婦人的經歷就是千千萬萬安史之亂下老百姓的經歷。】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官吏們完成了任務走了,夜深了小村莊慢慢地安靜下來,但是還能聽到小聲的哭泣,大概就是那帶著孩子的寡婦。看了這些,杜甫毫無辦法,翌日天明,準備啟程,老婦人已經被抓走了,只能與回來的老翁告別,“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一個好好的家庭,子孫滿堂,如今卻因為安史之亂只剩下了老弱婦孺,甚至連老婦人也抓走了。
杜甫痛心疾首,手握成拳,在石桌之上狠狠地捶了幾下,石桌也跟著搖晃,仿佛隨時都會崩塌。
“老婦人被抓走,那下次呢?下次又抓誰?”
楊氏對此無言以對,只能跟著一同嘆息。
他們自家的事情還解決不明白,如何去管別人呢?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喝了點酒,微醺,臉頰上泛了絲紅暈,她雙手撐在下巴上,看向一旁的趙明誠,說:“若有一日,我被抓去充軍,那我定要發憤圖強,叫那些人不敢小瞧了我去!”
趙明誠在她鼻尖一點,寵溺道:“不會有那一日,你我都不必服役。”
“可萬一呢?若是敵軍,還管你官身男女的?”李清照暈暈乎乎覺得自己該學點武術,萬一真碰上那麽一日,那她說不定也能大殺四方。
“你醉了,當心禍從口出,別胡說。”
李清照平日裏也不是這般不小心的人,可也不知為何,近來心中總憋著一股子氣兒,就想撒出來。
好在還有官人陪著,她小聲問:“那若是真有那麽一日,我們都遭遇危難,怎麽辦?”
趙明誠道:“若真有那一日,我便帶著夫人和這些書一同離開,有我趙明誠一日,必然不會棄了夫人與這些書籍。”
【第三首是《潼關吏》,潼關,我們先時提到過的,在古代這個地方自古都是兵家之地。公元756年的時候就是因為潼關失守,所以唐玄宗才西逃,進而長安失守。】
【杜甫路過這個地方,便勸說將士們要以史為鑒。】
【當時潼關失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唐玄宗自己作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作?作的?
李隆基不懂這話的意思,但也明白女子是將那次戰爭的失敗歸結到了自己的頭上。
也對,雖說自己也沒上戰場,但自己就是他們的主帥,沒能起到帶頭的作用,自己確實有錯。
若是自己用對了人,恐怕就不會如此了吧,也不知帶兵的是誰。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怪他,這跟哥舒翰自己也有關系,當初哥舒翰帶兵出征,本來是想求穩,徐徐圖之的,結果最後不僅失敗,還晚節不保。】
哥舒翰?
好像是河西節度使王倕手底下的。
想了想,李隆基決定日後一定不要用這哥舒翰了。
李隆基並不覺得自己能有多大的錯,自己只要給了他兵,他作為主將就該誓死守住那個地方,那麽容易就被破城,那哥舒翰不會一點錯也沒有,畢竟都用上晚節不保來形容了。
【當時四方戰局都還不錯,就連安祿山都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該謀反,但是這時候哥舒翰和楊國忠互相想整對方,楊國忠就拼命勸李隆基催促哥舒翰應戰,哥舒翰最後被李隆基逼得是哭著出潼關應戰,結果不僅被俘給賊人下跪,還身首異處。】
李隆基:“……”
又是這個楊國忠!這是要氣死他嗎?
他一定要將此人的皮扒下來!
李隆基拼命地找借口,本來想躲開這一次的過錯,誰知竟還是躲不過。
【了解了背景,我們就來看一下這首《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杜甫路過潼關的時候這裏正在緊鑼密鼓築城,士兵們特別辛苦,“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大城堅若玄鐵,小城高達萬丈。】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杜甫就問潼關吏,這次修築還是用來抵抗敵軍的嗎?“還”說明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這次應該可以成功了吧?
李隆基想,他大唐不會在同一個地方栽倒兩次吧?
這時,一個小太監從外頭急急忙忙走進來。
得了李隆基示意,他趕忙湊到李隆基的耳邊。
“聖上,方才太子殿下將李輔國和魚朝恩殺了。”
李隆基眼神冰冷,嗯了一聲,擺擺手讓人下去了。
那小太監如獲大赦,緊張得喉頭滾了一下,這才退後幾步朝外走去。
【但這個潼關吏不疾不徐,還邀杜甫下馬,慢慢地說給他聽,說明勝券在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防禦工程很高,鳥都無法穿越,“胡來但自守,豈覆憂西都。”要是那些叛軍來了隨隨便便都能守住,不用擔心長安的,“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看那要害處,就過得下一輛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到了緊急情況對敵,一個人守在那兒萬人都進不來。】
這些聽起來是很不錯。
兩軍作戰若是守住險要地,贏面自然要大些,可是仍有失守之時。
自古以來,以少勝多不是沒有。
背水一戰也常有勝者。
許多人心裏都已經清楚了。
地勢什麽的重要,但領軍之人也非常重要。
安史之亂諸多戰役就是教訓,有時候一個朝代,是從根裏就有問題了,若是想改變現狀,那得從人出發去改變。
然而天子豈是他們能改變的?
許多百姓都開始恐慌起來,若是聖上不為所動,或是仍舊像從前那般昏聵,那等到安史之亂爆發,他們這些人又當如何?
“不會,不用擔心,聖上就是……他也不可能放任預言中的叛軍好活啊!”有人小聲討論。
“可女子說過,就算沒有安祿山那也可能會有別人,若是聖上不變,那……”
“唉,真是造孽啊!”
他們能有什麽辦法呢?
百姓們都這般操心,國子監那群年輕的學生更是個個都激動不已,沒有人比他們更擔心唐朝的未來。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當初桃林一戰死傷無數,讓人心痛,一定要囑咐邊防將士們,千萬別學哥舒翰倉促應戰啊!“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杜甫在這《三吏》中運用的都是問答形式,將場景表達得更加真實,他像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卻又讓我們覺得他身處其中。】
【然而他走到那些苦難人民的面前卻不能為之做什麽,只能靠著文字給予他們一點點的激勵,也傾訴著自己心中覆雜的情緒,正是這些情緒讓我們從他的詩句中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人們的痛苦,也讓我們從詩中讀出了沈郁頓挫的感覺。】
這正是杜甫觀自己一生的痛。
明明知道百姓如此困苦,明明知道問題出在什麽地方,他卻毫無辦法,這種無可奈何,想必任誰碰上了都難以承受。
杜甫也想破除困境,然而他若是有法子,也不會讓自己的家人還跟著自己受苦了。
他到底該如何做?
女子會提及嗎?
【在《潼關吏》中,潼關吏的勝券在握的不疾不徐和杜甫念及前車之鑒的緊張形成對比,這種詩歌中的跌宕起伏,我們得在腦中結合社會背景想象那個場景才能體會。】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新娘、老翁和無依無靠的單身漢的視角來寫的《三別》。】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唐軍大敗。
李隆基還以為收覆兩京後,大唐就算是暫時無礙了。
此時當正是士氣大漲之時,為何還會大敗呢?
郭子儀等人如今便神武善戰,該不會有什麽大問題才是。
怎會如此?
他提筆哆哆嗦嗦把自己日後想做之事記了下來,他此時頭昏腦漲,像是隨時會倒下去。
【宦官專權早在秦朝起就已經出現,是封建社會很多王朝都有的現象,最嚴重的就是在東漢、唐朝和明代。】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而從這時起就已經出現了宦官亂政的事情,那就是我們熟知的趙高。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的宦官還不一定都是閹人,到了東漢時才開始全部用閹人,趙高的閹人身份也有爭議。】
【趙高指鹿為馬,擅用專權,在秦始皇死後,立胡亥為帝,殺了公子扶蘇,又陷害李斯、殘殺蒙恬等人,直接導致了秦朝的滅亡,若是沒有趙高我們不敢說秦朝能千秋萬代,但應該不會滅亡得那麽快,所幸最後被子嬰設計殺了,但是這並沒能挽救秦朝。】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守了這麽久,終於讓嬴政給等到了,原來是這麽一回事。
他輕笑一聲,這個趙高,到底誰給他的膽子?
“胡亥此時在做甚?”
自從得知胡亥會亡國,嬴政就將人軟禁了起來。
但是他怎麽也沒想到,自己這個小兒子竟能做出那些事,若說都是趙高的錯他是不信的。
如此滅國,他挺厲害。
“回稟陛下,公子正在寢殿讀書。”
讀書?
嬴政冷笑,沒再言語。
【唐朝第一個想專權的太監就出現在肅宗時,李輔國早年就入了宮,肅宗還是太子時就已視他為心腹,而他在後來安史之亂時竭力勸說李亨即位,又逼壓玄宗,後來又擁立代宗,好在代宗還算清醒,奪權之後借“盜賊”將其除掉。】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東宮。
“太子殿下,奴婢怎敢如此,您可千萬別聽信那女子的胡言亂語啊!”
李輔國跪在地上竭力求饒,“奴婢盡心盡力侍奉太子……”
看著拎著劍走過來的李亨,李輔國大驚,他瞳孔一縮,下意識地往後退去,“太……太子……”
然後一句話沒說完全,已經是血濺東宮。
“太子殿下息怒!”周圍一群人紛紛下跪。
而李亨卻不為所動,左右他得不了好了,這些人也別想好。
“魚朝恩,讓人來收拾了。”
“是……”
【在郭子儀收覆兩京後,肅宗讓九位節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然而卻不相信他們,不設主帥反而讓宦官魚朝恩作為觀軍容宣慰使,導致軍心不齊,各自鎮守,最後在大好局勢下與敵軍僵持許久,最後大敗於相州,也就是鄴城。】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女子頻頻提到鄴城,但看這戰事曹操著實焦心,雖然跟他也無甚關系。
只是看到那樣的大好盛唐以這樣的方式衰敗,任誰看了心中也不會太愉快。
他常年征戰,最是清楚一軍主帥的重要性。
主帥都沒有,不是一盤散沙?這打的什麽仗?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從來沒上過戰場的武則天都聽不下去了。
沒打過仗還沒看過兵書嗎?
即便是被那安祿山反叛的事給嚇到了,也不能如此畏首畏尾,實在不行叫那成王做統帥,而後再做打算。
只想著自己身下的位置,沒有半點格局,只怕李隆基看了都會氣得七竅生煙。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確實氣得不輕。
但他想等到幕中女子離開再慢慢算賬。
反正他已經做好決定,這太子之位可以換人了。
【唐軍敗後,艱難守住洛陽,但是傷亡慘重只能繼續征兵,杜甫回華州時路過新安,看到此情此景,寫下了《新安吏》。】
【這首詩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面講述被征兵的百姓的淒慘,後半部分對百姓進行安撫,表現了杜甫十分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覺得朝廷不顧百姓死活太過殘忍,另一方面又肯定戰爭,希望眾人合力趕緊將叛軍消滅。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杜甫路過新安縣時看到征兵的場景,他便問一旁征兵的官吏,“新安縣小,是沒有可以服役的成年男子了嗎?”在天寶三載,唐玄宗規定二十二歲為丁,也就是說在二十二歲之前是不用服兵役的,意思這裏征的兵是小於二十二歲的,他才會如此一問。】
李隆基滿眼赤紅,他好不容易將二十一歲為丁改到二十二歲,這竟是置他的規矩於不顧?
這些小吏,簡直該死!
偌大的縣城,怎可能無丁?
大唐就是被他們這群人給害的!
【官吏回答:“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昨晚已經下了命令了,依次選中男入伍。言外之意,這跟他可沒什麽關系,那都是上頭的規定。這裏還有可能就是沒有丁了也不一定,因為他們也不是傻的,放著孔武有力的不用,去選中男倒也不必,又不是敵方派來的間諜。】
這話倒是不假。
沒有丁了。
丁去哪兒了呢?
都已經上戰場了!
許多百姓想著不久之後自己的孩子就會去送死,紛紛落下淚來。
他們這些人憑什麽要承擔上頭那些人犯下的過錯?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有些難以置信,反問道:“這些人還都是小孩兒,怎麽去守城呢?”然而對方卻沒有回答他。】
【於是杜甫將視線放到了百姓們的身上,“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那些看著稍微強壯一點的中男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那些無依無靠的看著就十分瘦削。你問他們的父親去哪兒了,若是他們父親在,還輪得到他們去服役嗎?“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日落黃昏,河水東流,青山之下,仍有送行者的哭聲。】
如今只是看到這些文字,杜甫已經心痛不已了。
他不知道若是自己真站到那樣的場景跟前,自己是不是會老淚縱橫。
縱觀他這一生,過得確實算不得順遂,但是跟這些人比起來簡直不知好了多少。
想要為這些百姓獻一份力,也只有走上官場。
【接下來的一段都是杜甫對百姓們的勸慰與鼓勵。】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收了你們的眼淚吧,別白白哭壞了眼睛。“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天地無情,就算是哭傷了也沒用啊!】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我軍在相州時,本來是有希望成功的,“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誰知道敵情難料,最後還是失敗了。這裏的杜甫是真的不知道真相嗎?像他那麽關心時局的一個人想來應該是知道的,但是知道而如此說更叫人心酸,這時候了,即便對唐王朝失敗也不能說出來,還得誇讚他們來讓百姓打起精神。】
【接下來他便開始述說軍中的情況,“就糧近故壘……仆射如父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久經沙場的李世民是最清楚軍營中的情況的,即便是和平年代,軍中都不一定能有那般好,更何況是如今這危難之際。
杜甫這般勸慰百姓,當真是用心良苦。
他有些可惜,只可惜這樣憂國憂民的人才沒有出現在他的身邊。
且不論這杜甫的政治才能如何,哪怕是讓他寫詩以鼓舞士氣也好啊。
【他說:“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軍營旁邊就有夥食,練兵的地方也不用跑很遠,“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挖戰壕不用挖很深,牧馬役也算輕松的。”這些話聽起來就像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杜甫顯然是在無奈之下說出的這些話語,要不然他根本沒必要在此處停留,還去觀察這些人。只是杜甫他人微言輕,又不會打仗,只能盡自己所能去安慰他人。】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更何況你們參加的是名正言順討伐叛軍的軍隊,主將特別愛護下屬。“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你們送行的人也不用哭了,仆射是對待士卒會像對待父兄一樣。”】
【在降低年齡強行征兵面前,杜甫的這些安慰之語顯得十分無力,可是他沒有辦法,這些被征兵的人更沒有辦法。】
【他們此時所處階級並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同一個願望,那就是快點平覆戰亂,實現王朝覆興。】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覆興!
沒有衰敗就不必覆興。
沒有叛賊就不必平亂。
李隆基實在忍不住了,說道:“傳令下去,安祿山、史思明,以下亂上,意圖謀反,三日後斬首,頭顱懸城門示眾!”
他閉了閉眼,終於還是完全相信了女子之言。
【杜甫投宿石壕村,又看到官員半夜抓壯丁,由此寫下《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通典》記載,唐開元年間,“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說明唐朝那時候路邊是有旅店的,但是這旅店肯定不是在村裏,那杜甫為什麽不走大路反而在傍晚投宿在村裏。】
【這裏可以想象的空間就很大了,可能是外面官道上危險,可能是因為戰爭旅店關了門,所以他才來到這個村子,誰能想到到了村子裏,卻遇上官吏半夜來征兵。】
【說起來這些官吏也不容易,大晚上的還要上夜班,他們為什麽不白天來呢,白天可能逃走了、躲起來了、或者大家一起反抗,看後面兩句可以猜想一二,“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這村裏比新安那地方更可怕,在新安還只是征中男,到了此處竟是連老頭都不放過了。這些村民顯然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征兵,聽到聲音忙不疊的就跑了,老婦開門去應付那些官吏。】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真是不像話!
真是從上至下都不像話。
若是一開始便指揮得當,軍紀嚴明,就不會出這麽多事。
不過還是從李隆基開始就出問題了。
至於這李亨,“養不教父之過。”李隆基責任很大。
李世民都無法想象,若是當初他們是帶著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翁,這天下要怎麽拿到手裏。
簡直丟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那官吏一聲大喝,老婦人就啼哭著說起家中的苦來。】
【“聽婦前致詞……猶得備晨炊。”】
【這一段是連續的,咱們可以添加一些想象,從前面的“捉人”和“吏呼一何怒”來看,這些官吏是不怎麽好說話,甚至是有些兇惡的,老婦人沒有辦法只能與之周旋。】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老婦人家中有三個兒子已經從軍了,其中一個兒子傳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人活著尚且能茍且偷生,死了就一了百了了,意思請官吏手下留情吧,但官吏既然半夜來拿人,顯然也是要完成任務,難道他們不知道老人沒法打仗嗎?沒辦法,沒人了,年輕的都已經去戰場了,所以還得把壓力給到老百姓的身上。】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而老婦人家中再沒了其他的人,只有一個還在吃奶的小娃娃。既然有小娃娃,那肯定還有年輕的婦人啊,如今沒了法子,婦人也行吧,因為實在沒有人可以征了啊,他們也要完成任務啊!】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豈有此理!
把壓力給到老百姓的身上,這做的什麽君,又為的什麽官?
武則天怒從心頭起。
還有,這些男人要讓女人生兒育女,不給女子以公平的待遇,卻要讓女子上陣殺敵,這是什麽道理?
不過只是氣悶一瞬,她又反應過來。
女子既能上朝堂,為何不能上戰場,她剛封賞的誠節夫人不該只是個例。
任何的位置,都該是有能有才者居之。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卻完全無法接受。
讓女子上戰場,豈不是笑話。
女子就該跟在男子身後,這些事情都該交給男人來做。
若是當初高宗有如此覺悟就不會有武後專政之事端了。
所以他是絕不會讓女子站在前頭去的。
【老婦人怎麽可能讓兒媳婦去參軍,兒媳走了,孩子不得餓死?只能道,“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因為有孫子在,自己兒媳婦才沒改嫁,但沒了勞動力,家中條件艱苦,連件出來見人的衣服都沒有,“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我雖然老了,但請讓我跟你們走吧,“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早點到了營中還能為軍中做早飯。”】
【老婦人的這一段話直接揭示了當時官場的黑暗現實,老婦人的經歷就是千千萬萬安史之亂下老百姓的經歷。】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官吏們完成了任務走了,夜深了小村莊慢慢地安靜下來,但是還能聽到小聲的哭泣,大概就是那帶著孩子的寡婦。看了這些,杜甫毫無辦法,翌日天明,準備啟程,老婦人已經被抓走了,只能與回來的老翁告別,“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一個好好的家庭,子孫滿堂,如今卻因為安史之亂只剩下了老弱婦孺,甚至連老婦人也抓走了。
杜甫痛心疾首,手握成拳,在石桌之上狠狠地捶了幾下,石桌也跟著搖晃,仿佛隨時都會崩塌。
“老婦人被抓走,那下次呢?下次又抓誰?”
楊氏對此無言以對,只能跟著一同嘆息。
他們自家的事情還解決不明白,如何去管別人呢?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喝了點酒,微醺,臉頰上泛了絲紅暈,她雙手撐在下巴上,看向一旁的趙明誠,說:“若有一日,我被抓去充軍,那我定要發憤圖強,叫那些人不敢小瞧了我去!”
趙明誠在她鼻尖一點,寵溺道:“不會有那一日,你我都不必服役。”
“可萬一呢?若是敵軍,還管你官身男女的?”李清照暈暈乎乎覺得自己該學點武術,萬一真碰上那麽一日,那她說不定也能大殺四方。
“你醉了,當心禍從口出,別胡說。”
李清照平日裏也不是這般不小心的人,可也不知為何,近來心中總憋著一股子氣兒,就想撒出來。
好在還有官人陪著,她小聲問:“那若是真有那麽一日,我們都遭遇危難,怎麽辦?”
趙明誠道:“若真有那一日,我便帶著夫人和這些書一同離開,有我趙明誠一日,必然不會棄了夫人與這些書籍。”
【第三首是《潼關吏》,潼關,我們先時提到過的,在古代這個地方自古都是兵家之地。公元756年的時候就是因為潼關失守,所以唐玄宗才西逃,進而長安失守。】
【杜甫路過這個地方,便勸說將士們要以史為鑒。】
【當時潼關失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唐玄宗自己作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作?作的?
李隆基不懂這話的意思,但也明白女子是將那次戰爭的失敗歸結到了自己的頭上。
也對,雖說自己也沒上戰場,但自己就是他們的主帥,沒能起到帶頭的作用,自己確實有錯。
若是自己用對了人,恐怕就不會如此了吧,也不知帶兵的是誰。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怪他,這跟哥舒翰自己也有關系,當初哥舒翰帶兵出征,本來是想求穩,徐徐圖之的,結果最後不僅失敗,還晚節不保。】
哥舒翰?
好像是河西節度使王倕手底下的。
想了想,李隆基決定日後一定不要用這哥舒翰了。
李隆基並不覺得自己能有多大的錯,自己只要給了他兵,他作為主將就該誓死守住那個地方,那麽容易就被破城,那哥舒翰不會一點錯也沒有,畢竟都用上晚節不保來形容了。
【當時四方戰局都還不錯,就連安祿山都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該謀反,但是這時候哥舒翰和楊國忠互相想整對方,楊國忠就拼命勸李隆基催促哥舒翰應戰,哥舒翰最後被李隆基逼得是哭著出潼關應戰,結果不僅被俘給賊人下跪,還身首異處。】
李隆基:“……”
又是這個楊國忠!這是要氣死他嗎?
他一定要將此人的皮扒下來!
李隆基拼命地找借口,本來想躲開這一次的過錯,誰知竟還是躲不過。
【了解了背景,我們就來看一下這首《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杜甫路過潼關的時候這裏正在緊鑼密鼓築城,士兵們特別辛苦,“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大城堅若玄鐵,小城高達萬丈。】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杜甫就問潼關吏,這次修築還是用來抵抗敵軍的嗎?“還”說明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這次應該可以成功了吧?
李隆基想,他大唐不會在同一個地方栽倒兩次吧?
這時,一個小太監從外頭急急忙忙走進來。
得了李隆基示意,他趕忙湊到李隆基的耳邊。
“聖上,方才太子殿下將李輔國和魚朝恩殺了。”
李隆基眼神冰冷,嗯了一聲,擺擺手讓人下去了。
那小太監如獲大赦,緊張得喉頭滾了一下,這才退後幾步朝外走去。
【但這個潼關吏不疾不徐,還邀杜甫下馬,慢慢地說給他聽,說明勝券在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防禦工程很高,鳥都無法穿越,“胡來但自守,豈覆憂西都。”要是那些叛軍來了隨隨便便都能守住,不用擔心長安的,“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看那要害處,就過得下一輛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到了緊急情況對敵,一個人守在那兒萬人都進不來。】
這些聽起來是很不錯。
兩軍作戰若是守住險要地,贏面自然要大些,可是仍有失守之時。
自古以來,以少勝多不是沒有。
背水一戰也常有勝者。
許多人心裏都已經清楚了。
地勢什麽的重要,但領軍之人也非常重要。
安史之亂諸多戰役就是教訓,有時候一個朝代,是從根裏就有問題了,若是想改變現狀,那得從人出發去改變。
然而天子豈是他們能改變的?
許多百姓都開始恐慌起來,若是聖上不為所動,或是仍舊像從前那般昏聵,那等到安史之亂爆發,他們這些人又當如何?
“不會,不用擔心,聖上就是……他也不可能放任預言中的叛軍好活啊!”有人小聲討論。
“可女子說過,就算沒有安祿山那也可能會有別人,若是聖上不變,那……”
“唉,真是造孽啊!”
他們能有什麽辦法呢?
百姓們都這般操心,國子監那群年輕的學生更是個個都激動不已,沒有人比他們更擔心唐朝的未來。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當初桃林一戰死傷無數,讓人心痛,一定要囑咐邊防將士們,千萬別學哥舒翰倉促應戰啊!“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杜甫在這《三吏》中運用的都是問答形式,將場景表達得更加真實,他像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卻又讓我們覺得他身處其中。】
【然而他走到那些苦難人民的面前卻不能為之做什麽,只能靠著文字給予他們一點點的激勵,也傾訴著自己心中覆雜的情緒,正是這些情緒讓我們從他的詩句中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人們的痛苦,也讓我們從詩中讀出了沈郁頓挫的感覺。】
這正是杜甫觀自己一生的痛。
明明知道百姓如此困苦,明明知道問題出在什麽地方,他卻毫無辦法,這種無可奈何,想必任誰碰上了都難以承受。
杜甫也想破除困境,然而他若是有法子,也不會讓自己的家人還跟著自己受苦了。
他到底該如何做?
女子會提及嗎?
【在《潼關吏》中,潼關吏的勝券在握的不疾不徐和杜甫念及前車之鑒的緊張形成對比,這種詩歌中的跌宕起伏,我們得在腦中結合社會背景想象那個場景才能體會。】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新娘、老翁和無依無靠的單身漢的視角來寫的《三別》。】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