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關燈
小
中
大
杜甫
所有的百姓都聽聞驪山之景甚是秀麗,他們做夢都想上去看看就像是想進入大明宮一觀一樣。
然而他們又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那是天子的地盤,他們這些凡夫俗子如何能夠踏足?
他們也只能像杜甫一樣去想象那是怎樣的神仙仙境。
就在這時,巨幕之上放出了驪山之景,只見山勢巍峨,林木繁盛,風景確實很美,但也確實不是他們所想的神仙居所。
再加上他們知道了日後聖上會如何帶著貴人們在其上酒池肉林就讓他們對此處喜歡不起來。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路途兇險,他走到涇渭合流的渡口又改了道,“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他懷疑那洶湧的水流是從崆峒山而來,要將天柱折斷,“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橋梁雖還沒被沖毀,但已經吱吱呀呀地響了。】
【這幾句話顯然是有所誇張的,甚至還運用了共工觸怒不周山的神話典故。這樣的描寫透露出作者已然發現了整個社會的暗潮洶湧,而這裏的兇險,也與驪山上的歡樂宴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不解,那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才會讓自己發出這樣的感嘆?
他已經能體會到自己詩句中的那種氣憤了,那是現在的他從來沒有過的。
這個社會真的會讓他感到那般失望嗎?
【他從路上的見聞,又寫回到了自己的身上,“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河面太廣沒法穿越,大家只能相互攙扶著走過去。“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我的妻子寄居在奉先縣,如今風雪將我們相隔兩地。】
【網上之前一直很流行一句話,叫做“李白從未老去,杜甫未曾年輕。”】
從未老去?
他如今已然老了。
即便李白不願去想,但四十多歲的他早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年輕氣盛的青年。
但被後世說從未老去,倒還有點意思。
【李白五十歲了,還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寫“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這樣的詩句,浪漫與豪情貫穿了李白的一生,當然了也不是說老年人就不能浪漫與豪情,但是相對來說,李白這種輕狂更多地會出現在年輕人的身上。】
【但是杜甫就不一樣了,我們的課本上杜甫的畫像也從來都是一個老年人。】
女子說著,巨幕之上出現了一個老者的畫像,老者正在遙望遠方,看起來氣質儒雅,眼神中是惘然還是什麽其他的情緒沒有人能真正猜得明白,就連杜甫自己都看不懂。
然而眾人還沒來得及感慨,那老者身下突然出現了兩個輪子,而他以一個騎馬的姿勢,雙手扶在輪子上的兩根棍子上,衣擺向後揚起,仿佛那東西能帶著他飛向遠方。
“那是何物?”
幾乎所有人都被巨幕中杜甫身下的那東西給吸引了。
又是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然而女子甚至沒等他們將那畫給記下來,只是笑笑,又繼續解說了。
清,乾隆年間。
“郎世寧,怎麽樣,記得下來嗎?”
“皇上您請放心,我看過的一定能畫下來。”
【杜甫不僅自己老,被稱作老杜,他在詩中提及自己妻子時也總是以老妻相稱。杜甫你清醒一點!你妻子比你年輕十歲,而且沒有女子喜歡被叫老!】
杜甫彼時正到家門口,看到了坐在堂屋前的楊氏,兩人相視一笑,杜甫還有些臉熱。
女子怎的還評價這些事情?
【當然了杜甫的“未曾年輕”並非指的這個,而是指的他沈郁頓挫的詩歌風格,這與他的性格經歷有關,但是他也並非一直這樣,至少“會當淩絕頂”的杜甫還是年輕的。】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我不可能一直不管我的家人,這次回去就是為了同甘共苦,然而剛一入門就聽到了哭聲,竟是我的小兒子被餓死了!“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杜甫和楊氏兩人的臉刷一下地白了,出奇的一致。
雖然先時也聽女子說過,可是這時候杜甫已然確定這是自己的詩,而女子又配上了那哀婉的音樂。
像是故意要惹得他們流淚似的。
杜甫上前輕聲安撫楊氏,說道:“莫要心傷,往後我不喚你老妻了。”
楊氏嗤地笑了出來。
【孩子被餓死了,杜甫自然傷心不已,“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我怎能不悲傷,鄰居們也為之流淚,作為父親真是慚愧,竟養不活自己的孩子!“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西晉。
晉惠帝司馬衷正在華林園內設宴款待眾人。
大家都說此巨幕是神跡,而他是能享此神跡的唯一帝王。
天降祥瑞,晉必大興。
要他說,這些人就是見識太淺,晉大興此有何可疑?
他老早就已經窺探天機了。
然,看著巨幕他卻有些不大明白。
“這杜甫之妻甚愚,長安米貴,何不與子食肉糜?”
眾人沈默。
【“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誰能想到會這樣呢,今年的收成應該還不錯,但貧窮人家就是沒飯吃,“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我好歹是個官不用交稅不用服兵役,那些平民百姓就更慘了!“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他從自己的事情上又轉到了家國之事,“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想想那些失業之人,那些久未歸家的士兵,“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唉,我那憂傷的情緒像終南山一般沈重,根本無法控制!】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劉恒已經減免了好幾年的農業稅了,這的確是可以減輕農民負擔的,如今百姓安居樂業,效果顯著。
既然這唐朝這般繁盛,為何不休養生息一段時日?
他仔細想了想,大抵還是這李隆基好大喜功之緣故。
若連年征戰,國庫再多的銀兩也不夠使的,那必然只能加重賦稅、開源節流了。
清,乾隆年間。
乾隆也減免了幾年的農業稅,加起來總額高達兩億多白銀。
能給百姓喘息的機會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這點他還是很清楚的。
如今仔細地看了這幾次的巨幕,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
減免農業稅是對的,只要國庫有銀子,就不能把百姓逼得太緊。
【這首詩是杜甫比較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寫到的內容十分豐富,揭示了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下唐朝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現狀,社會資源分配過於懸殊勢必會引起混亂,這時候由上而下改變現狀的那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變法改革,而像這時候的唐朝統治集團腐朽的情況下,自下而上來改變現狀的就基本上是兩敗俱傷的血雨腥風。】
【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還有點不同,安祿山等人當時還是屬於“驪山內部”的人,咱們為了過審,這兒用詞隱晦一點。雖然天寶年間這個社會矛盾已經很尖銳了,但是還沒有到需要推翻整個唐王朝的地步。】
【而安祿山等人的謀反那是內部的矛盾激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人都是胡人,他們這次的謀反也算是一次入侵,不管是哪個角度,都不是為了解決如今的社會問題。】
【換句話來說,假如安祿山謀反成功,百姓們的日子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對於百姓而言只不過就是換了管自己的人,那安祿山應該還不如李隆基。】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應該?
安祿山也能與他相提並論?
李隆基感覺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若是沒有安祿山,他現在也不會在天下人面前受這般恥辱。
該死!
“過審何意?快記下來!”
【然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沒有安祿山,也可能會有別人,因為在這個時候叛軍雖然已經起兵,但是消息還沒傳到,杜甫他們都是不知道的,但是杜甫卻寫了這樣的詩。】
【或許杜甫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洞察社會危機,但那也總要有讓他觀察的社會現實。】
【而正如他所言,“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百姓真的已經很難了,若是沒有安祿山,李隆基還是像往常一樣只顧享樂,任由楊國忠那樣的人到處打仗,唐王朝遲早要完。】
“咳咳!”
李隆基差點一口老血吐出來。
唐王朝遲早要完。
不可能,他絕對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兵權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好大喜功,不能貪圖享樂,不能聽信小人,要減輕賦稅……”
他一句一句小聲念叨,就像是瘋了一樣。
【在這首詩中,杜甫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表達了對社會不公的嘆息,表達了自己的忠君愛國之情。】
【餘光中先生曾經在《尋李白》中說李白“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而後就有人評說杜甫,“眉頭一蹙就補全半個亂世。”這首詩充滿了血和肉,他連同杜甫其後的許許多多的現實主義詩作一起讓我們看到了那段慘痛的歷史。】
李白在女子這裏聽到了許多的誇讚,這一句是最戳動他的心弦的。
可豁達如他,這時也歡喜不起來了。
沒有人想要看到戰爭,沒有人想要經歷死亡。
他突然共情於女子口中的杜二甫。
那種明知山雨欲來,卻又無遮風避雨之地的感覺當是十分難受的。
他也愧疚,愧疚如今的自己即便也清楚這世道的不公,除了寫詩傾吐卻沒有任何改變的辦法。
【看了這首《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大家應該就能很好地對比我們前面講過的《投簡鹹華兩縣諸子》,他的風格在慢慢地形成,其實在寫作技巧上來說是差不了太多的,但是其思想深度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這也是為什麽杜甫能在詩才遍地的唐朝獲得今天的地位的緣故。】
【陸游曾評價他“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杜甫的文章和他的忠義是分不開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女子提到的詩句是陸游在九年前寫的《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中的詩句。
那時他去閬中杜甫祠堂,寫下那首詩。
其實當時他表達的也是自己的壯志難酬。
他與杜甫,也算是同一類人了。
【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但長安附近還維持在一片表面的寧靜之中,到那時,繁榮數年的唐朝已經很久沒有過戰爭,所以敵軍從範陽打到長安,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簡直沒眼看。
這大唐江山可以說是他一點一點打下來的,不過一百多年的時間,竟就叫敵軍打到了長安?
這叫他如何不痛心?
那是他的大唐啊!
李世民看著巨幕,竟陷入深深的無力之中,他真想從巨幕鉆進去找到李隆基看看他腦子裏裝的什麽豆渣。
他一定要想想辦法……諫臣,諫臣十分重要。
增添諫議大夫人選,不得誅。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這種感覺實在可怕。
她只要一想到自己在這大明宮裏安逸享樂,而外面卻是一陣血雨腥風就心裏一陣發顫。
這事情要怪李隆基,當然得怪。
但怪他卻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此事才是最重要的。
然,她竟一時想不到辦法。
突地,她腦中靈光一現,不是完全沒有法子的,她可以設立巡撫使,只要能夠了解民間的情況,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此類的事情發生。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的雙手止不住地顫抖,他聽到了什麽,敵軍勢如破竹。
他完全不敢想象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統治下的大唐。
他李隆基分明是一個千古明君。
怎會如此?
【公元756年,在長安淪陷前,李隆基跟著楊國忠等人被迫西逃,結果在馬嵬坡這個地方發生兵變,楊國忠被殺,楊玉環也在此處自縊。自此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分開,李隆基去了成都,而李亨北上,在靈武稱帝。】
兵……兵變?
楊國忠如何此時才被殺,不是早該死了嗎?
李隆基沒去想楊玉環的事情,現如今她實在無關緊要。
太子即位,那他呢?
自己還在,他就敢即位?
“誰給他的膽子!”
“聖上息怒……”一眾太監忙勸。
息怒,這叫他如何息怒?
然,那些太監並不知道,李隆基只是下意識地做出這樣的行為。
他心中竟能理解李亨,發生了那樣的事情,他也沒臉再做這個位置。
所幸,一切還沒有發生。
【而這時杜甫搬到了鄜州羌村避難,這時候天下已經亂了,杜甫也是一種仿徨的狀態。】
【就在他不知道該怎麽辦的時候卻得到了唐肅宗即位的消息,於是決定只身北上前往靈武投奔肅宗。】
【這個時候距離杜甫的幼子去世不過短短一年的時間,這事情對於杜甫的影響有多大我們沒辦法去計算,但我們能夠想象,在戰爭沒爆發之前,家中尚且遇到那樣的事情,如今世道更亂,杜甫對於家庭更加珍視,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家庭,這足以表明他的愛國情懷。】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自從上回看陶淵明的解說飲酒之後,蘇軾已經許久沒飲酒了。
可是巨幕一出,樂聲響起,他身體裏就仿佛生了酒蟲,迫切地想豪飲一壺。
喪子之痛,他是最能理解的。
即便已經過了那麽多年,他依舊能想起自己當年那種痛苦的感覺。
但他同樣也能理解杜甫的離開。
這個世界就是需要這麽一些人,他們舍小家為大家。
只是可惜的是,杜子美終生不被重用,這是他的遺憾,更是唐朝的損失。
【然而,杜甫空有一腔熱血,可到底還是逃不過上天的捉弄,在路上就被叛軍捉拿押送回了長安。】
【像他一樣被抓的還有王維,但是我們之前說過王維已經很有名了,所以安祿山特意將他接到長安,還給了他一個給事中的職位,同時讓他失去了自由。】
輞川。
王維終於還是沒辦法再保持冷靜了。
他竟被叛軍授予了職位,若聖上知道了此事定會勃然大怒吧?
若是真到了那一步,他得想辦法不受這個職位,名不正言不順,他怎會妥協?
他驀地想起前面女子說他做大官,不會是在此時身居高位吧?
王維也開始心驚了。
長安。
李隆基確實心裏冒著怒火,但是他今日生的氣已經夠多了,這一星半點還沒讓他太過失態。
他一向不怎麽看好王維,王維這人並不怎麽能懂得審時度勢。
可是他不看好,不代表他可以忍受王維轉投他人。
但是現如今一切還未有定論,王維還是他的右補闕,一切還可以慢慢來。
【而杜甫現在既沒什麽名氣,又不是什麽大官,還莫名其妙地躲過一劫,沒有被囚禁,但卻也被困在了長安。】
【雖然他算是因禍得福勉強守住氣節,但是長安的失守,前線的敗績,艱難的生活還是讓他十分痛苦,於是他寫下了《對雪》一詩。】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這個時候房琯率軍與安祿山戰,大敗。戰場上又多了許多死去的士兵,與之相對的,他卻在長安獨自悲傷。一個“獨”字就說明了他當時的處境,以往繁盛的長安如今成了敵人的地盤,心中愁苦卻無一人敢說。】
怎會如此?
他的長安城,如此多的英雄俊傑,難道就無一人敢站出來與叛軍對抗嗎?
李隆基完全想象不到,這麽大個長安,怎麽能淪陷?
若是百姓士兵團結起來怎麽也能喝退敵軍吧!
何以讓這杜甫一個人!
然而這些只在李隆基的腦海中閃過,這顯然是很艱難的。
他自己都跑了,如何能指望百姓奮起反抗?
他怎麽會跑呢?
他不是應該誓死抵抗嗎?即便是死在這大明宮也不該逃走啊!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惡劣的自然環境用以襯托當時殘酷的社會環境。】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緊接著寫他自己的處境,瓢也沒了,酒也沒了,而爐中的餘火仿佛將四周照得通紅,這裏用了一個“似”就說明已經不是了,爐子裏還有沒有火已經不知道,但是就算有也沒辦法帶來溫度了,就像這盛世大唐的最後一點威儀,好像也隨著這爐火頃刻間消失殆盡。】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四處的消息都沒了,只能幹巴巴地坐在這兒用手在空中書寫。紙筆沒了,傳信也不可能,前線和家中的消息都沒有,只能書空表愁緒。表面了作者國家與親人卻又無能為力的痛苦心情。】
李隆基心中生出了悔意。
他怎麽會任用李林甫呢?怎麽會任由李林甫亂來呢?
若是早早罷免了李林甫,他不早就擁有了杜甫這樣為國為民的人才?
管他祖父是什麽樣的一個人,他忠君愛國那還不夠嗎?
然而思及此處,李隆基才像是突然反應過來,如今罷免李林甫還來得及,如今任用杜甫也還來得及。
【在這一段時間裏,杜甫寫了許多憂國憂民和思念家人的作品。】
【《月夜》就是其中一首,表達了對妻子的思念。一開頭他便假想妻子思念自己的場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可憐我那遠在鄜州的兒女還不懂他們的母親為何思念長安。說明孩子還很小,天真可愛,卻不懂大人之間的思念之情。】
聽聞此言,原本還有些憂傷的楊氏微微垂眸,臉上也泛起一層薄紅。
此女怎的這些也往外說?
杜郎的這些詩竟也被傳到了後世,日後還是叫杜郎莫在寫這些詩句了,如今所有人都瞧見了,多臊得慌啊。
若非得想寫那就悄悄的,不能再讓人看了去。
不過現在顯然不是說這些的時候,所以她什麽也沒說,只陪著杜甫繼續看著巨幕。
【越是想到尚不懂事的孩子,杜甫便更加思念家人了。】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他自己的思念愈深,到了筆下就變成了妻子對他的思念愈深,寫一人之事,卻表了兩人之情。霧染濕了妻子的鬢發,她站立在月中,手臂也有些涼了。可想而知,杜甫想象中的妻子是站了多久。】
【然而他並沒有看到妻子,何以知道妻子的行為,那是不是說明“鬟濕”、“臂寒”的其實是他自己呢?不管是不是都說明了杜甫對妻子切切的思念。】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我們要什麽時候在能倚在帷幔之前一起賞月呢?】
宋,慶歷年間。
司馬光看了杜甫的詩句忍不住地嘖嘖稱讚。
“子美之詩,‘貴在意在言外①’。”
看似只講了思妻情切,實際上卻寫盡了思家愁緒。
【時間一晃,距離杜甫被抓到長安已經過去了半年,時至暮春,他看到春景,心中悲痛油然而生,觸景生情之下,寫出了傳世佳作《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覺得這些詩,每一首都是在寫自己。
景雖不同,可情卻是相同。
若是何時這世間沒有了戰爭,沒有了國破家亡,那該是多麽美好?
“國破山河在,山河在……”
他的山河現如今怎麽樣了?
李煜怎麽會不明白朝代更替的道理,可誰又能真正坦然地接受這事情?
有時他甚至在想,若他也能“樂不思蜀”,是不是一切的痛苦都會消失?
【國都淪陷了,長安城還在此處,然而春日的長安城卻是長滿了許多的荒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兒不會落淚,鳥兒也從不驚心,但是因為國破,如今我憂傷至極,看著往日嬌艷明媚的花朵只覺它也在落淚,那些婉轉啼鳴的鳥雀聲音只讓我這個別離了至親的人心驚。】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爭連著持續了幾個月還沒有結束,如今家中沒有消息,家書也沒法傳達,“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完全沒有辦法只能撓頭,導致滿頭白發更加稀疏,竟是連簪子也簪不穩了。】
【這首詩情景交融,不管是情還是景都完全將杜甫獨有的風格展現了出來。】
宋,慶歷年間。
歐陽修也深深地為杜甫的經歷所動容。
他雖身處宋世,但看著那樣的盛世落幕還是心中一陣淒楚之感,更別提身處其中的杜甫了。
這也難怪杜甫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此所謂詩窮而後工也。②”
【這首詩大家都學過,咱們就不去細究他裏面技巧性的東西,它好就好在字字珠璣,一環扣一環,由長安的實際的現狀讓我們聯想到唐朝的現狀,由他個人的現狀讓我們想到所有唐人的現狀。】
【至於他愛國愛民愛家,他憂時傷世、渴望和平,這些只要一讀他的句子,我們就能瞬間產生共鳴,這就是杜甫詩歌的代入感啊,家人們。】
唐,元和年間。
雖然女子總把杜甫與李白並列。
但白居易仍舊覺得李白的詩作是比不上杜甫的,尤其是論起詩中的深意,杜甫絕對勝過李白。
【公元757年,至德二載四月,杜甫悄悄地逃離了長安,而後去鳳翔見到了唐肅宗李亨。】
①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司馬光
②詩窮而後工——宋人歐陽修提出的一種文學主張,語出自《梅聖俞詩集序》。“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於山巔水涯,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所有的百姓都聽聞驪山之景甚是秀麗,他們做夢都想上去看看就像是想進入大明宮一觀一樣。
然而他們又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那是天子的地盤,他們這些凡夫俗子如何能夠踏足?
他們也只能像杜甫一樣去想象那是怎樣的神仙仙境。
就在這時,巨幕之上放出了驪山之景,只見山勢巍峨,林木繁盛,風景確實很美,但也確實不是他們所想的神仙居所。
再加上他們知道了日後聖上會如何帶著貴人們在其上酒池肉林就讓他們對此處喜歡不起來。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路途兇險,他走到涇渭合流的渡口又改了道,“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他懷疑那洶湧的水流是從崆峒山而來,要將天柱折斷,“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橋梁雖還沒被沖毀,但已經吱吱呀呀地響了。】
【這幾句話顯然是有所誇張的,甚至還運用了共工觸怒不周山的神話典故。這樣的描寫透露出作者已然發現了整個社會的暗潮洶湧,而這裏的兇險,也與驪山上的歡樂宴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不解,那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才會讓自己發出這樣的感嘆?
他已經能體會到自己詩句中的那種氣憤了,那是現在的他從來沒有過的。
這個社會真的會讓他感到那般失望嗎?
【他從路上的見聞,又寫回到了自己的身上,“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河面太廣沒法穿越,大家只能相互攙扶著走過去。“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我的妻子寄居在奉先縣,如今風雪將我們相隔兩地。】
【網上之前一直很流行一句話,叫做“李白從未老去,杜甫未曾年輕。”】
從未老去?
他如今已然老了。
即便李白不願去想,但四十多歲的他早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年輕氣盛的青年。
但被後世說從未老去,倒還有點意思。
【李白五十歲了,還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寫“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這樣的詩句,浪漫與豪情貫穿了李白的一生,當然了也不是說老年人就不能浪漫與豪情,但是相對來說,李白這種輕狂更多地會出現在年輕人的身上。】
【但是杜甫就不一樣了,我們的課本上杜甫的畫像也從來都是一個老年人。】
女子說著,巨幕之上出現了一個老者的畫像,老者正在遙望遠方,看起來氣質儒雅,眼神中是惘然還是什麽其他的情緒沒有人能真正猜得明白,就連杜甫自己都看不懂。
然而眾人還沒來得及感慨,那老者身下突然出現了兩個輪子,而他以一個騎馬的姿勢,雙手扶在輪子上的兩根棍子上,衣擺向後揚起,仿佛那東西能帶著他飛向遠方。
“那是何物?”
幾乎所有人都被巨幕中杜甫身下的那東西給吸引了。
又是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然而女子甚至沒等他們將那畫給記下來,只是笑笑,又繼續解說了。
清,乾隆年間。
“郎世寧,怎麽樣,記得下來嗎?”
“皇上您請放心,我看過的一定能畫下來。”
【杜甫不僅自己老,被稱作老杜,他在詩中提及自己妻子時也總是以老妻相稱。杜甫你清醒一點!你妻子比你年輕十歲,而且沒有女子喜歡被叫老!】
杜甫彼時正到家門口,看到了坐在堂屋前的楊氏,兩人相視一笑,杜甫還有些臉熱。
女子怎的還評價這些事情?
【當然了杜甫的“未曾年輕”並非指的這個,而是指的他沈郁頓挫的詩歌風格,這與他的性格經歷有關,但是他也並非一直這樣,至少“會當淩絕頂”的杜甫還是年輕的。】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我不可能一直不管我的家人,這次回去就是為了同甘共苦,然而剛一入門就聽到了哭聲,竟是我的小兒子被餓死了!“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杜甫和楊氏兩人的臉刷一下地白了,出奇的一致。
雖然先時也聽女子說過,可是這時候杜甫已然確定這是自己的詩,而女子又配上了那哀婉的音樂。
像是故意要惹得他們流淚似的。
杜甫上前輕聲安撫楊氏,說道:“莫要心傷,往後我不喚你老妻了。”
楊氏嗤地笑了出來。
【孩子被餓死了,杜甫自然傷心不已,“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我怎能不悲傷,鄰居們也為之流淚,作為父親真是慚愧,竟養不活自己的孩子!“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西晉。
晉惠帝司馬衷正在華林園內設宴款待眾人。
大家都說此巨幕是神跡,而他是能享此神跡的唯一帝王。
天降祥瑞,晉必大興。
要他說,這些人就是見識太淺,晉大興此有何可疑?
他老早就已經窺探天機了。
然,看著巨幕他卻有些不大明白。
“這杜甫之妻甚愚,長安米貴,何不與子食肉糜?”
眾人沈默。
【“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誰能想到會這樣呢,今年的收成應該還不錯,但貧窮人家就是沒飯吃,“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我好歹是個官不用交稅不用服兵役,那些平民百姓就更慘了!“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他從自己的事情上又轉到了家國之事,“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想想那些失業之人,那些久未歸家的士兵,“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唉,我那憂傷的情緒像終南山一般沈重,根本無法控制!】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劉恒已經減免了好幾年的農業稅了,這的確是可以減輕農民負擔的,如今百姓安居樂業,效果顯著。
既然這唐朝這般繁盛,為何不休養生息一段時日?
他仔細想了想,大抵還是這李隆基好大喜功之緣故。
若連年征戰,國庫再多的銀兩也不夠使的,那必然只能加重賦稅、開源節流了。
清,乾隆年間。
乾隆也減免了幾年的農業稅,加起來總額高達兩億多白銀。
能給百姓喘息的機會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這點他還是很清楚的。
如今仔細地看了這幾次的巨幕,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
減免農業稅是對的,只要國庫有銀子,就不能把百姓逼得太緊。
【這首詩是杜甫比較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寫到的內容十分豐富,揭示了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下唐朝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現狀,社會資源分配過於懸殊勢必會引起混亂,這時候由上而下改變現狀的那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變法改革,而像這時候的唐朝統治集團腐朽的情況下,自下而上來改變現狀的就基本上是兩敗俱傷的血雨腥風。】
【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還有點不同,安祿山等人當時還是屬於“驪山內部”的人,咱們為了過審,這兒用詞隱晦一點。雖然天寶年間這個社會矛盾已經很尖銳了,但是還沒有到需要推翻整個唐王朝的地步。】
【而安祿山等人的謀反那是內部的矛盾激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人都是胡人,他們這次的謀反也算是一次入侵,不管是哪個角度,都不是為了解決如今的社會問題。】
【換句話來說,假如安祿山謀反成功,百姓們的日子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對於百姓而言只不過就是換了管自己的人,那安祿山應該還不如李隆基。】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應該?
安祿山也能與他相提並論?
李隆基感覺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若是沒有安祿山,他現在也不會在天下人面前受這般恥辱。
該死!
“過審何意?快記下來!”
【然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沒有安祿山,也可能會有別人,因為在這個時候叛軍雖然已經起兵,但是消息還沒傳到,杜甫他們都是不知道的,但是杜甫卻寫了這樣的詩。】
【或許杜甫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洞察社會危機,但那也總要有讓他觀察的社會現實。】
【而正如他所言,“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百姓真的已經很難了,若是沒有安祿山,李隆基還是像往常一樣只顧享樂,任由楊國忠那樣的人到處打仗,唐王朝遲早要完。】
“咳咳!”
李隆基差點一口老血吐出來。
唐王朝遲早要完。
不可能,他絕對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兵權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好大喜功,不能貪圖享樂,不能聽信小人,要減輕賦稅……”
他一句一句小聲念叨,就像是瘋了一樣。
【在這首詩中,杜甫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表達了對社會不公的嘆息,表達了自己的忠君愛國之情。】
【餘光中先生曾經在《尋李白》中說李白“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而後就有人評說杜甫,“眉頭一蹙就補全半個亂世。”這首詩充滿了血和肉,他連同杜甫其後的許許多多的現實主義詩作一起讓我們看到了那段慘痛的歷史。】
李白在女子這裏聽到了許多的誇讚,這一句是最戳動他的心弦的。
可豁達如他,這時也歡喜不起來了。
沒有人想要看到戰爭,沒有人想要經歷死亡。
他突然共情於女子口中的杜二甫。
那種明知山雨欲來,卻又無遮風避雨之地的感覺當是十分難受的。
他也愧疚,愧疚如今的自己即便也清楚這世道的不公,除了寫詩傾吐卻沒有任何改變的辦法。
【看了這首《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大家應該就能很好地對比我們前面講過的《投簡鹹華兩縣諸子》,他的風格在慢慢地形成,其實在寫作技巧上來說是差不了太多的,但是其思想深度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這也是為什麽杜甫能在詩才遍地的唐朝獲得今天的地位的緣故。】
【陸游曾評價他“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杜甫的文章和他的忠義是分不開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女子提到的詩句是陸游在九年前寫的《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中的詩句。
那時他去閬中杜甫祠堂,寫下那首詩。
其實當時他表達的也是自己的壯志難酬。
他與杜甫,也算是同一類人了。
【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但長安附近還維持在一片表面的寧靜之中,到那時,繁榮數年的唐朝已經很久沒有過戰爭,所以敵軍從範陽打到長安,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簡直沒眼看。
這大唐江山可以說是他一點一點打下來的,不過一百多年的時間,竟就叫敵軍打到了長安?
這叫他如何不痛心?
那是他的大唐啊!
李世民看著巨幕,竟陷入深深的無力之中,他真想從巨幕鉆進去找到李隆基看看他腦子裏裝的什麽豆渣。
他一定要想想辦法……諫臣,諫臣十分重要。
增添諫議大夫人選,不得誅。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這種感覺實在可怕。
她只要一想到自己在這大明宮裏安逸享樂,而外面卻是一陣血雨腥風就心裏一陣發顫。
這事情要怪李隆基,當然得怪。
但怪他卻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此事才是最重要的。
然,她竟一時想不到辦法。
突地,她腦中靈光一現,不是完全沒有法子的,她可以設立巡撫使,只要能夠了解民間的情況,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此類的事情發生。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的雙手止不住地顫抖,他聽到了什麽,敵軍勢如破竹。
他完全不敢想象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統治下的大唐。
他李隆基分明是一個千古明君。
怎會如此?
【公元756年,在長安淪陷前,李隆基跟著楊國忠等人被迫西逃,結果在馬嵬坡這個地方發生兵變,楊國忠被殺,楊玉環也在此處自縊。自此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分開,李隆基去了成都,而李亨北上,在靈武稱帝。】
兵……兵變?
楊國忠如何此時才被殺,不是早該死了嗎?
李隆基沒去想楊玉環的事情,現如今她實在無關緊要。
太子即位,那他呢?
自己還在,他就敢即位?
“誰給他的膽子!”
“聖上息怒……”一眾太監忙勸。
息怒,這叫他如何息怒?
然,那些太監並不知道,李隆基只是下意識地做出這樣的行為。
他心中竟能理解李亨,發生了那樣的事情,他也沒臉再做這個位置。
所幸,一切還沒有發生。
【而這時杜甫搬到了鄜州羌村避難,這時候天下已經亂了,杜甫也是一種仿徨的狀態。】
【就在他不知道該怎麽辦的時候卻得到了唐肅宗即位的消息,於是決定只身北上前往靈武投奔肅宗。】
【這個時候距離杜甫的幼子去世不過短短一年的時間,這事情對於杜甫的影響有多大我們沒辦法去計算,但我們能夠想象,在戰爭沒爆發之前,家中尚且遇到那樣的事情,如今世道更亂,杜甫對於家庭更加珍視,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家庭,這足以表明他的愛國情懷。】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自從上回看陶淵明的解說飲酒之後,蘇軾已經許久沒飲酒了。
可是巨幕一出,樂聲響起,他身體裏就仿佛生了酒蟲,迫切地想豪飲一壺。
喪子之痛,他是最能理解的。
即便已經過了那麽多年,他依舊能想起自己當年那種痛苦的感覺。
但他同樣也能理解杜甫的離開。
這個世界就是需要這麽一些人,他們舍小家為大家。
只是可惜的是,杜子美終生不被重用,這是他的遺憾,更是唐朝的損失。
【然而,杜甫空有一腔熱血,可到底還是逃不過上天的捉弄,在路上就被叛軍捉拿押送回了長安。】
【像他一樣被抓的還有王維,但是我們之前說過王維已經很有名了,所以安祿山特意將他接到長安,還給了他一個給事中的職位,同時讓他失去了自由。】
輞川。
王維終於還是沒辦法再保持冷靜了。
他竟被叛軍授予了職位,若聖上知道了此事定會勃然大怒吧?
若是真到了那一步,他得想辦法不受這個職位,名不正言不順,他怎會妥協?
他驀地想起前面女子說他做大官,不會是在此時身居高位吧?
王維也開始心驚了。
長安。
李隆基確實心裏冒著怒火,但是他今日生的氣已經夠多了,這一星半點還沒讓他太過失態。
他一向不怎麽看好王維,王維這人並不怎麽能懂得審時度勢。
可是他不看好,不代表他可以忍受王維轉投他人。
但是現如今一切還未有定論,王維還是他的右補闕,一切還可以慢慢來。
【而杜甫現在既沒什麽名氣,又不是什麽大官,還莫名其妙地躲過一劫,沒有被囚禁,但卻也被困在了長安。】
【雖然他算是因禍得福勉強守住氣節,但是長安的失守,前線的敗績,艱難的生活還是讓他十分痛苦,於是他寫下了《對雪》一詩。】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這個時候房琯率軍與安祿山戰,大敗。戰場上又多了許多死去的士兵,與之相對的,他卻在長安獨自悲傷。一個“獨”字就說明了他當時的處境,以往繁盛的長安如今成了敵人的地盤,心中愁苦卻無一人敢說。】
怎會如此?
他的長安城,如此多的英雄俊傑,難道就無一人敢站出來與叛軍對抗嗎?
李隆基完全想象不到,這麽大個長安,怎麽能淪陷?
若是百姓士兵團結起來怎麽也能喝退敵軍吧!
何以讓這杜甫一個人!
然而這些只在李隆基的腦海中閃過,這顯然是很艱難的。
他自己都跑了,如何能指望百姓奮起反抗?
他怎麽會跑呢?
他不是應該誓死抵抗嗎?即便是死在這大明宮也不該逃走啊!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惡劣的自然環境用以襯托當時殘酷的社會環境。】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緊接著寫他自己的處境,瓢也沒了,酒也沒了,而爐中的餘火仿佛將四周照得通紅,這裏用了一個“似”就說明已經不是了,爐子裏還有沒有火已經不知道,但是就算有也沒辦法帶來溫度了,就像這盛世大唐的最後一點威儀,好像也隨著這爐火頃刻間消失殆盡。】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四處的消息都沒了,只能幹巴巴地坐在這兒用手在空中書寫。紙筆沒了,傳信也不可能,前線和家中的消息都沒有,只能書空表愁緒。表面了作者國家與親人卻又無能為力的痛苦心情。】
李隆基心中生出了悔意。
他怎麽會任用李林甫呢?怎麽會任由李林甫亂來呢?
若是早早罷免了李林甫,他不早就擁有了杜甫這樣為國為民的人才?
管他祖父是什麽樣的一個人,他忠君愛國那還不夠嗎?
然而思及此處,李隆基才像是突然反應過來,如今罷免李林甫還來得及,如今任用杜甫也還來得及。
【在這一段時間裏,杜甫寫了許多憂國憂民和思念家人的作品。】
【《月夜》就是其中一首,表達了對妻子的思念。一開頭他便假想妻子思念自己的場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可憐我那遠在鄜州的兒女還不懂他們的母親為何思念長安。說明孩子還很小,天真可愛,卻不懂大人之間的思念之情。】
聽聞此言,原本還有些憂傷的楊氏微微垂眸,臉上也泛起一層薄紅。
此女怎的這些也往外說?
杜郎的這些詩竟也被傳到了後世,日後還是叫杜郎莫在寫這些詩句了,如今所有人都瞧見了,多臊得慌啊。
若非得想寫那就悄悄的,不能再讓人看了去。
不過現在顯然不是說這些的時候,所以她什麽也沒說,只陪著杜甫繼續看著巨幕。
【越是想到尚不懂事的孩子,杜甫便更加思念家人了。】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他自己的思念愈深,到了筆下就變成了妻子對他的思念愈深,寫一人之事,卻表了兩人之情。霧染濕了妻子的鬢發,她站立在月中,手臂也有些涼了。可想而知,杜甫想象中的妻子是站了多久。】
【然而他並沒有看到妻子,何以知道妻子的行為,那是不是說明“鬟濕”、“臂寒”的其實是他自己呢?不管是不是都說明了杜甫對妻子切切的思念。】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我們要什麽時候在能倚在帷幔之前一起賞月呢?】
宋,慶歷年間。
司馬光看了杜甫的詩句忍不住地嘖嘖稱讚。
“子美之詩,‘貴在意在言外①’。”
看似只講了思妻情切,實際上卻寫盡了思家愁緒。
【時間一晃,距離杜甫被抓到長安已經過去了半年,時至暮春,他看到春景,心中悲痛油然而生,觸景生情之下,寫出了傳世佳作《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覺得這些詩,每一首都是在寫自己。
景雖不同,可情卻是相同。
若是何時這世間沒有了戰爭,沒有了國破家亡,那該是多麽美好?
“國破山河在,山河在……”
他的山河現如今怎麽樣了?
李煜怎麽會不明白朝代更替的道理,可誰又能真正坦然地接受這事情?
有時他甚至在想,若他也能“樂不思蜀”,是不是一切的痛苦都會消失?
【國都淪陷了,長安城還在此處,然而春日的長安城卻是長滿了許多的荒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兒不會落淚,鳥兒也從不驚心,但是因為國破,如今我憂傷至極,看著往日嬌艷明媚的花朵只覺它也在落淚,那些婉轉啼鳴的鳥雀聲音只讓我這個別離了至親的人心驚。】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爭連著持續了幾個月還沒有結束,如今家中沒有消息,家書也沒法傳達,“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完全沒有辦法只能撓頭,導致滿頭白發更加稀疏,竟是連簪子也簪不穩了。】
【這首詩情景交融,不管是情還是景都完全將杜甫獨有的風格展現了出來。】
宋,慶歷年間。
歐陽修也深深地為杜甫的經歷所動容。
他雖身處宋世,但看著那樣的盛世落幕還是心中一陣淒楚之感,更別提身處其中的杜甫了。
這也難怪杜甫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此所謂詩窮而後工也。②”
【這首詩大家都學過,咱們就不去細究他裏面技巧性的東西,它好就好在字字珠璣,一環扣一環,由長安的實際的現狀讓我們聯想到唐朝的現狀,由他個人的現狀讓我們想到所有唐人的現狀。】
【至於他愛國愛民愛家,他憂時傷世、渴望和平,這些只要一讀他的句子,我們就能瞬間產生共鳴,這就是杜甫詩歌的代入感啊,家人們。】
唐,元和年間。
雖然女子總把杜甫與李白並列。
但白居易仍舊覺得李白的詩作是比不上杜甫的,尤其是論起詩中的深意,杜甫絕對勝過李白。
【公元757年,至德二載四月,杜甫悄悄地逃離了長安,而後去鳳翔見到了唐肅宗李亨。】
①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司馬光
②詩窮而後工——宋人歐陽修提出的一種文學主張,語出自《梅聖俞詩集序》。“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於山巔水涯,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