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杜甫

關燈
杜甫

見到新帝,杜甫的處境應該會有所改善了吧?

聽到此處,所有人都在為巨幕之上的那個白發老者擔憂,他的忠誠和他的淒慘經歷感染了許多的人。

與他後期的經歷相比,他那前期的逍遙日子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沒有誰願意自己的生活每況愈下。

然而即便是那些在杜甫之前的人們,他們中也有許多人猜到了杜甫的結局不會太好。

這樣的感覺真是讓人難過,明明他們可以希冀,可偏偏他們早已在預告裏知道了結局。

但轉念一想,這也總比他們心懷希望而後眼睜睜看著希望破滅的好。

【杜甫見到肅宗,迎來了他這一生的高光時刻,肅宗欣賞他的忠誠,於是封他做左拾遺。】

【左拾遺並不是一個什麽大官,但是這個官職的主要職能是給聖上提意見的,換句話說,杜甫此刻能夠經常與肅宗相處,幾乎可以說是接近權力中心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

王維自己現在乃左補闕之職,品級比左拾遺高些,但做的大抵是類似的事。

憑著女子對杜甫的講解,杜甫在這位置上走不了多遠。

既在長安王公貴族那處得不到好,又如何能侍奉好聖上?

這職務不適合他。

杜甫卻有些激動,即便這官職不大,可他也清楚那可算是天子近臣。

能在天子跟前做事,他還有什麽不滿足的?

假以時日,聖上定能發現他的才能。

【到了天子跟前,又如願以償地當了官,這下終於不是“家書抵萬金”了,安頓好之後,杜甫在《述懷》寫下了自己從鄜州離家至今的經歷以及對家人的思念。】

【“去年潼關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潼關失守,叛軍直入長安就十分簡單了。公元756年,潼關失守,唐玄宗便倉皇逃離了長安。】

李隆基:“……”

這些他都已經知道了,倒也不必再說第二次。

他只要想到這些文人還有那些史官將他自己這麽狼狽的樣子給記下來了他就一陣心悸。

【“妻子隔絕久”,自那以後我就和妻子分開了很久,這裏說的就是他被抓到長安的那一段時間。】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四月的時候他才從長安出發去找肅宗,咱們這裏提到的月份都是農歷也就是古代所說的夏歷,這個要講清楚挺覆雜的,完全超出我的專業範疇了,咱們只要知道這裏的四月已經立夏了就行了。】

眾人早就知道後世的歷法與他們的不同了。

但是此女的意思是後世的四月還沒立夏?

這就有些奇怪了。

不過好在女子還用夏歷,不然他們怕是會聽不明白許多事情。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好不容易到了鳳翔見到了眾人,杜甫穿著麻鞋,衣服袖子都破了,“朝廷湣生還,親故傷老醜。”聖上都感嘆他居然能在那樣的情況下活過來,朋友們也都說他變得好狼狽。】

【好在受了這麽多苦是值得的,聖上封他做了左拾遺,“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杜甫感激涕零地受了左拾遺的官職,雖然大家還在顛沛流離,但他仍舊感念皇恩浩蕩,“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本來這個時候是可以先回家探親的,但是國家危難之際沒好意思開口。】

【想必他要早知道後來會是那個下場,那他還不如就先回家一趟。】

下場?

杜甫一驚,自己是什麽下場?

難道自己在這左拾遺之位上犯了什麽錯不成?

不應該啊,他若能做官,定會兢兢業業的。

【“寄書問三川……郁結回我首。”中間這一長串都是表達他對於自己親人的擔憂,擔心家人受到戰爭的波及。】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自從去年給家中寄信,已經過去十個月了,“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太久沒聯系,現在反倒是害怕消息傳來,除了這個“我”也想不到其他的了。】

【“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眼見著國家馬上就能回到正軌了,“我”現在老了,比以前更愛喝酒了,“沈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我”時常會想,到時候大家慶祝時,我會不會只剩一個人了。】

說到此處,杜甫看了眼身旁的妻子,他有些擔心妻子會責怪自己為了這些而將家人棄之不顧。

事發之後寫那些詩又有何用?

但楊氏根本沒有任何反應,看著巨幕仿佛在看別人的故事。

她一直都是這樣的,即便自己再苦再窮,她也默默地跟在自己身後支持自己。

杜甫心中一動,下定決定絕不會讓幕中女子所言之事發生,楊氏要好好的,他們的孩子也要好好的。

【雖然這首詩是寫給自己家人的,但卻表現了杜甫這個時候對新帝充滿了信心,即便還在顛沛流離,他已經想好了慶祝的場景。】

【但是天不遂人願,杜甫的官途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麽順利。】

【在這裏,他遇到了自己的一個老朋友房琯,房琯和杜甫算得上是布衣之交,但是他的這位好友卻加速了他政治生涯的失敗。】

失敗?

這才剛開始就失敗了?

杜甫不敢相信,他難道是識人不清?

不該如此才對,到底是什麽原因?

表面不顯,杜甫在心中嘆息了一聲。

【如果非要給房琯這個人定性,那他肯定不能算是一個壞人,相反,他的道德品質還是很高的,但卻也自視清高,這樣的人往往在官場極有可能樹敵,他自己和賀蘭進明的關系就不怎麽好,後來賀蘭進明在肅宗面前進言讓肅宗疏遠了房琯,緊接著他又得罪了崔圓等人。】

【但是這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房琯是唐玄宗派到肅宗身邊的人。】

【李亨這個人沒什麽大格局,並不是什麽絕世明君,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定了安史之亂,他登基的時候已經四十五歲,在宮裏當了那麽久的皇子,而後又是太子,見的事情多了自然形成了他謹慎的性格,所以安史之亂是他的一個奪權的好機會,事實也證明他是對的,並且他也成功地登上了皇位。】

【但是他登基之後最在意的就是兩件事情,第一鞏固皇位,第二收覆兩京,而收覆兩京本質上也是為了鞏固皇位,這就導致了兩京收覆之後安史之亂還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肅宗突然登基,他不可能臨時培養一套自己的人才,所以他也只能用玄宗的人,但是他對於這種事情還是很敏感的,經由別人這麽一挑撥,再加上房琯自己的工作態度問題,肅宗很快就找機會將房琯貶官了,而杜甫就在這個時候跳出來為房琯說話,這不貶你貶誰?】

原來如此。

長安城內。

李隆基百感交集。

李亨這個人不傻,可確實無甚大才。

為君者多疑是應該的,對於這一點他不怪李亨,他自己就是太過輕信他人才會有後來的那般下場。

但將叛軍置之度外防著自己那他就是愚蠢了。

房琯此人能說會道,在禮部做主客郎中挺合適的,力氣都用到外人身上去吧。

旁邊的小太監們看著先時震怒的聖上這時候卻面色淡然竟像是半點沒生氣似的,然而眾人卻覺更心驚膽戰了。

幸虧這巨幕是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要不然他們的腦袋現在恐怕已經搬家了。

杜甫卻不太懂。

如此危難之際,受人挑撥就將忠臣貶謫?

工作態度?不應該啊。

還有,自己作為左拾遺,本職就是諫言卻因諫言被貶,這豈不荒唐?

【因為有朋友新任宰相張鎬的幫助,杜甫沒有因此獲罪,而後恪盡職守努力做好一個左拾遺。】

【但是不是所有皇帝都像唐太宗和宋仁宗那樣善於納諫,始終是忠言逆耳,不過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肅宗就有點煩杜甫了,於是準他回家探親。】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這什麽李亨比那李隆基還要廢物。

知道奪權卻完全不知該如何做皇帝!

就算是將天下奪回來了那又有什麽用?

難怪大唐轉衰,都是這些人的不作為所致。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幕中女子已經許久沒有提到趙禎了,如今一提他還頓了一下。

納諫,當然是很重要的。

貴為天子,若是連真話都聽不了那還做什麽天子?

李亨自然不能與他相提並論。

【這次的探親可跟他詩中寫的“柴門雖得去”不一樣,這個時候肅宗已經疏遠他了,但是他辛辛苦苦地來投奔總不好奪了他的官職,於是幹脆打發掉,眼不見為凈。】

【沒辦法,杜甫也只好聽聖上的回了鄜州,一路上他看到了許多從前從未看到過的場景,這一次的經歷也為他後來的創作提供了許多的素材。】

【回家之後他感慨萬千,寫下了《羌村》三首和《北征》等詩作。】

【我們一直說杜甫的詩被稱之為詩史,主要是因為他的詩歌當中寫了許多的歷史事實,其中所提到的歷史事件基本上可以與史相證,而相對於史書來說,詩歌又更具有藝術性和感染力,所以我們常能在杜甫的詩歌當中感受到當時的那種氛圍。】

【而他的詩歌中的詩史性質導致了他的詩歌與其他唐詩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的一點表現就在於他的具體情境的描寫以及生活化的場景的展現。】

【從這幾首詩中就能很明顯地感受到這樣的特點。】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又為自己“詩歌合為事而作”找到了一個有力的支持。

自古以來,詩就是一種附庸風雅的藝術形式,誰說詩就不能有其他的作用呢?

【《羌村》三首從三個角度寫了杜甫回家時的場景,被稱為“回家三部曲”,十分真實地展現了戰爭離亂下的百姓們的真實生活片段。】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寫景開頭,俊朗高山之間,漫天夕陽鋪灑在西邊,陽光透過雲層的縫隙灑在地面。這裏的“日腳”就是指的太陽光,古代人把這個光線看作太陽的腳,我覺得應該就是“丁達爾效應”吧。】

女子說完在巨幕上放了幾幅圖片。

“看啊!祥雲瑞霭!難怪說大唐中興了!”

所有的百姓看到那些巨幕中的場景都激動起來,此乃祥瑞也!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心中有種不好的預感,雖然這祥雲是出現在他大唐不錯。

可為何這杜甫被遣還鄉之後才見到?

難道有什麽特殊的寓意?

還有丁達爾,好生奇怪的稱呼。

讓眾人吵吵嚷嚷的場景對女子來說似乎並沒什麽稀奇的,她表情都沒有半分變化便繼續講後面的詩句了。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裏至。”千裏跋涉終於到了家,結果卻看到門庭冷落,只有鳥雀吵嚷不停。以鳥雀的噪,來反襯柴門的荒。】

【家裏是不是真沒人呢,有人。“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這裏就要靠大家想象了,你個死鬼,怎麽才回來?等確信是自己的郎君後,妻子才激動地流淚。這裏的怪是真的怪嗎,那肯定不是,而是對杜甫劫後餘生的一種難以置信,後面的流淚也是喜極而泣。】

【為什麽這麽激動?因為“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不僅是妻子驚喜,鄰居們也是十分地驚訝,“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他們扒在墻頭,不停地感嘆,感嘆的是什麽我們不難猜測,或許是自己的親人沒能回來的悵然,或許是看到杜甫一家團聚的羨慕,又或許是其他的什麽情緒。】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他們看著杜甫,各自有著不同的感嘆,這些杜甫沒有必要全部說出來,給我們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宋,慶歷年間。

司馬光微微頷首。

此言有理,這正是杜詩之中的“意在言外”。

【最後,鄰居們散去,孩子們也入睡了,這時候夫妻倆相對而坐,本應該冷靜下來了,但杜甫卻說,“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還不敢相信,竟真的重逢了,就像是在做夢一樣。】

【讀杜甫的詩咱們不能只讀表面,必須發揮自己的想象,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詩。】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翻看派人記下來的杜甫的這些詩句,陷入沈思。

想象。

他想象了一下,怎麽也無法想象鄰人扒在墻頭看自己的場景。

若真有人敢爬大明宮中的墻頭,那羽林衛的武器能將之捅成篩子。

【其一將他回家時的場景描寫得十分生動,而其二寫的是回到家中的激動之情已經慢慢冷卻,他覆又想起自己如今的現狀,苦悶不已。】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人都已經老了,“我”卻還是一事無成,只能茍且偷生,回到家中也只是郁郁寡歡。他也很清楚聖上對自己的厭煩,一方面杜甫是知道自己應該隨波逐流。對待聖上時,不該說的話別說,保住自己的位置再做事情,但另一方面他在該諫言時卻又無法控制住自己。】

【我們剛才說他因為房琯的事情差點獲罪,被判無罪後,有一個叫吳郁的人因為在處理間諜的事情時公正不阿,結果得罪了權貴被肅宗貶了官。】

真是豈有此理!

在這種時候他竟還敢這樣隨意用人!

李隆基雖心中帶著愧意,卻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在當時那樣的情形下李亨不說拉攏人才反倒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聽信讒言,沒點魄力。

雖然他也知道,做帝王很多時候身不由己,但被牽著鼻子走,只能是死路一條。

自己……

李隆基頭痛。

【按理來說,這個時候杜甫作為左拾遺是應該要上書諫言幫吳郁說話的,但是杜甫沒有這麽做,這也是我們之前說的,杜甫他並不是完美的,相反他很清醒,他會去幹謁,也會去保全自身。】

怎麽會?

他竟會做那樣的事情嗎?

杜甫不敢相信,自己怎會輕易妥協?

他一直以為自己心志堅定,就算是幹謁,為了進入官場只要是沒做傷天害理的事那無甚大礙。

但他從來想的都是進入官場後保持自己的本心,難道他也不行嗎?

“杜郎?”

楊氏發現他臉色蒼白,忙為他倒了茶水。

杜甫搖搖頭,示意沒事。

【但是他這麽做,最痛苦的還是他自己。後來他曾寫過一首《兩當縣吳十侍禦江上宅》,在詩中表達了自己的悔恨,“餘時忝諍臣,丹陛實咫尺。”到死了都會覺得自責,“相看受狼狽,至死難塞責。”】

【所以杜甫根本不是那種曲意逢迎的人,後來選擇做自己被肅宗不喜才落到被放還家的下場。】

原來如此。

世事終難兩全也。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當然也知道忠言逆耳的道理,他覺得他自己一定能比這肅宗做得好。

即便女子沒有提到。

忠言雖逆耳,可不聽如何能行?

古今如此多的例子擺在他們面前他們都看不到嗎?

怎會如此糊塗?

想了許久,李世民還是沒有想到約束後世的有效的法子。

【“嬌兒不離膝,畏我覆卻去。”孩子也像是察覺到了“我”的情緒,一直在“我”跟前繞,生怕我又走了。】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回想起之前在此處散步納涼的場景,那時候還有些歡趣,“蕭蕭北風勁”,風景突然變了,過去的靜好好像沒了,一下子如北風那般吹得人心也涼了。“撫事煎百慮”要擔憂的事情太多了。】

【還好今年秋天的收成還不錯,已經能想象美酒的味道了。“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註。”今年的酒夠喝了,暫時借此聊以自慰一下吧,“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東晉時期。

陶淵明咕嚕嚕喝下兩口酒,笑了。

最後還是得靠著這酒啊!

愛酒之人跟他都是一路人。

“別喝了,再喝都快沒了。”

聽了妻子的話,陶淵明笑,“不是還有那秫種嗎?”

不說還好,一說就被嗔了一眼。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①”,在乎於山河之間也。】

宋,慶歷年間。

歐陽修拍手叫好。

“好一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於山河之間也。”

杜工部的經歷真是讓人動容。

女子所言極是,如今官家善於納諫,又重視他們這些人,他們更該趁此機會幹一番大事業,別落得像杜甫那般的淒涼下場。

【雖然我們經常說杜甫的詩歌是沈郁頓挫、蕭散自然,但其實多讀他的詩就會發現他不是只會這兩種風格,而是各種風格他都能駕馭,只是寫得多少的問題,元稹曾經說他的詩“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還把他的詩與《詩經》、《楚辭》、曹操、劉楨、沈佺期、宋之問、蘇武、李陵、顏延之、謝靈運等人相提並論,一看到這麽多的人我們就該知道了,他的風格的多樣化。】

【除了他的詩歌風格,在詩歌體裁方面也是眾體皆備,眾體皆佳,他是一個集大成的詩人。】

【在這首詩中,我們仿佛看到了陶淵明的自然,但杜甫的自然當中又帶著自己獨有的沈郁頓挫的風格。】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眾體皆佳?”

杜甫有些驚訝於這極高的評價。

他從來不懷疑自己的文才,但聽到自己是偉大的詩人時心中已經是十分激動了。

現在他又聽到了什麽?眾體皆佳。

而且這元稹竟把他與那麽多厲害的詩人相論,會不會太誇大了?

唐,元和年間。

元稹可一點也不覺得誇大。

他與樂天一向崇敬杜甫,杜甫,當為我輩讀書人之楷模也。

【我們再來看看其三,其三是鄰人提著酒壺來找“我”閑談,然後一起談到國家大勢的場景。】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客人來的時候家中的雞還在爭鬥,咯咯亂叫,“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攆著把雞攆到了樹上,這才聽見了敲門聲。】

【這短短幾句,就將一副充滿鄉村野趣的場景給描繪了出來。趕雞上樹這個大概是說把雞趕回窩的意思,現在的農村也有雞是睡樹上的,但我沒見過,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這不是特別重要。】

東晉。

沒見過?何意?

雞不睡在樹上睡在何處?

陶淵明有些好奇,他自己的詩中不也寫過“雞鳴桑樹顛”之句嗎?

為何當時女子沒提出疑問?

不過杜甫這些詩句確實挺自然的,他挺欣賞。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原來是一群老人來慰問遠行而歸的“我”。】

【這些老年人的手裏都帶著酒,倒出來才發現這些酒都清濁不一,“手中各有攜,傾榼濁覆清。”為什麽呢?老年人們自己解釋了,“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這些酒之所以這麽清,是因為種黍的地沒人去耕種,“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戰爭還沒結束,家中的勞動力都打仗去了。】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請讓“我”為這些父老們歌唱吧,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還帶著酒來看“我”,“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唱完不禁仰天長嘆,眾人都落下淚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樣的事情不應該發生在他統治下的大唐。

李隆基搖頭,完全忘了巨幕之中已經是自己兒子的天下。

以往他只覺得大唐威武,那些周邊蠢蠢欲動的小國打了就打了。

可如今看來一切都不是那麽簡單的,他的一個小小的隨意的行為可能就會給之後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

子曰:“三思而後行。”

此話正該是他們這些人該聽的。

【《羌村》三首,情緒層層推進,看起來此處只是一個沒有受到戰爭波及的閑適山村,然而覆巢之下無完卵,他們都身處同一片大地,他們都屬於同一個大唐,大唐破碎了,他們能安然無恙嗎?】

【杜甫用平實的話語,寫出了最殘酷的戰爭下的鄉村之景。】

【這就是杜甫詩史的意義。】

【若是沒有杜甫,那我們所了解到的可能只是史書中戰爭下犧牲的冷冰冰的數字,但是我們卻無法知道這些幸存的底層人民的生活,也無法體會他們心中的煎熬。】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歐陽修,後面的山河是故意改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