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飲酒》

關燈
《飲酒》

【接下來就看看我們最熟悉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雖然住在人世間,但卻沒有世俗的紛擾,“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你問我為什麽能做到這樣,只要心中想著遠離俗世,自然就會感覺身處僻靜之所了。】

【正所謂心靜自然涼就是這個道理。】

清,雍正年間。

前些日子胤禛整理皇考對他們的訓誡之時正巧整理出了一則《心靜自然涼》的訓文。

“由心靜,故身不熱。”於身亦有裨益。

想來世間之事大抵如此,心到所以身、行隨之而到,心中所想最為重要。

此女甚少談及清朝之事,不知是否是大清文人不興之緣故。

想起先時女子所言文字獄之事,胤禛的表情沈了沈,此類規矩是該改改。

【這有那麽點唯心主義的意思。】

【《壇經》記載,風吹幡動,兩僧爭論,一僧說是風在動,一僧說是心在動,慧能法師說:“仁者心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王維閉眼深吸一口氣,微微垂眸。

“沒錯,是心動也。”

“大師至性淳一①”,才能有此領悟,如今他們當守住本心,明心靜氣,便也就不會為俗世煩憂了。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

王陽明倏然反應過來。

心外無物,心才是一切的本源。

朱子曰:“存天理,滅人欲。”但他認為此解釋不妥,人的內心的欲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因心乃本源,更應該去人欲,去的是那些無理私欲。

固守本心、知行合一,方能成事。

【如今社會混亂,官場腐敗,陶淵明選擇保持自己的本心,遠離俗世,固窮守節,即便讓自己一直身處偏僻之處,讓自己身處逆境,他也不願意與那些人同流合汙。】

西晉景元年間。

聽聞女子所言西東晉之事,嵇康更不願棄魏而投晉了。

雖說如今已經沒有了魏。

思及此嵇康痛心不已。魏被竊權,整個世道如今烏煙瘴氣,一直到晉滅亡都未曾解決,還讓他去做官,做的是什麽官?

嵇康氣憤地想,若下次山巨源還同他說這些事,他定要與之絕交再不來往!

【他的這些詩句很多也都蘊含著道理的,只是陶淵明用一種不同於玄言詩更加自然貼近生活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看起來情、景、理相互融合,而不是寫成講究句式的格言、論文。】

東晉。

謝靈運皺著眉頭想了一下自己寫的詩。

他總喜歡在寫景之中穿插玄言之理,開頭有,中間也常有,而末尾最盛,這便是自己與陶淵明不同之處吧。

似乎融合在一起,詩確實會顯得渾然天成。

原是如此啊!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子淺顯易懂,我們不僅一看就能知道其中含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我們可以輕松想象出陶淵明描繪出來的美景。】

1181年,淳熙八年。

範成大早不知在心中將此番美景想象多少次了。

等此間事了,他操勞不動時,便回鄉下置辦個屋子,種地賞花看飛鳥,此生便也無憾了。

【第二句簡單、有名,但是也有爭議,有的版本是說“悠然望南山”②,在我們最初能見到的選本當中看到的就是“望南山”,包括唐代白居易寫過《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其中寫過一句“時傾一樽酒,坐望東南山。”韋應物也曾在《秋郊作》中寫“一望秋山凈……采菊行故墟。”所以很多人開始懷疑這句本就應該是“悠然望南山。”】

唐,元和年間。

起初白居易就覺得這詩句讀起來奇怪。

他所看到過的陶詩選本確實是“望”不錯,可見了“見”又感覺也很不錯。

江州距潯陽很近,白居易還想得了空去陶淵明故居看看,說不定能從中獲得一些體悟。

自己竟還寫了效陶詩,白居易笑笑,陶詩確實有吸引人的魅力不假。

只是不知他寫的效陶詩如何。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還是覺得“見”比“望”更好些。

“望”就是被人改的,可憎也!

一切的刻意都不如順其自然,五柳先生如此註重自然之人,當隨性而見才對。

“望”過於刻意,那南山之景便沒了驚艷之感。

【但韋應物同時又在另一篇《答長安丞裴說》中寫“……采菊露未稀。舉頭見秋山……”所以好像按這個來判定又有點過於隨意了。】

809年,元和四年。

賈島看著此幾句詩,也有些糾結了。

到底是“見”好,還是“望”好呢?

這似乎比他的“推”、“敲”更難選擇。

二字看似意相通,境卻相差了許多。

可不管是哪一境,都不差,難選,實在難選!

【後來到了宋代,在《東坡志林》中,蘇軾有提到“近世人輕以意改書③”等句,意思是說,當世之人很喜歡以自己的意願去修改前人的詩句,蘇軾說“深可忿疾”,實在可恨!】

【為此他還舉了例子,一個就是這一句“悠然見南山”,而這個例子他不止在一處提及,說明他是很在意的,他認為陶淵明采菊之後,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

【而另一個例子來源於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裏面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一神句。但蘇軾談到是“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這一句被人改成了“白鷗波浩蕩。”】

【他說這兩個字這麽一改,就變得索然無味了。】

公元前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頓了頓,韋左丞?是誰?

這首詩又是他如今未曾作過的,但此兩句氣勢逼人,聽起來當是佳作。

女子稱之為“神句”,他便更有那樣的想法了。

這改得確實不好,許是真是“文人相輕”,聽到有人改了自己的詩句,還是會心中不愉。

若是和詩、效詩,此乃尊重乃致敬,可隨意改人詩文,確實不妥。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再回憶了一下自己的思路,他仍覺沒錯。

此句就該是“見”。

說起杜子美此詩,他是再讚同不過的。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④”

書就應當多讀,能得到的好處可不止於寫作之時,還能使人知理明道。

【這麽一看蘇軾好像說得也有道理,他沒有改陶淵明詩句的動機,因為他覺得“以意改書”是“深可忿疾”,再者采菊之後,偶然瞥見南山美景,似乎確實比專門去“望”更有意境一點。】

【但是除開前面的選本,我們站在文本的本身來看一下,“采菊”之句是陶淵明想要的一個生活場景,而“望南山”是不是也會是他想要的另一個場景呢?】

【與前文聯系一下,便是隱居之後,可以於東籬之下采菊,可以於東籬之旁遙望南山。好像這樣解釋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東晉。

顏延之都被女子這繁多的引用給說糊塗了。

他以為自己與元亮熟識,當更加清楚他的想法,可是如今他卻也不止該望還是該見了。

“元亮,見之或望之?”

陶淵明笑。

“見望如何?閑時閑坐而望之,忙時有暇而見之,有何不可?”

或見或望,那都是他的生活,無不可。

他想女子當也不會給出定論,一般女子言有爭議之處都是以中立之態度。

果不其然。

【不管是見南山還是望南山,三月認為都沒有錯,此兩種都能勾勒出陶淵明悠然的心情。】

她說著手中還拿起了桌上的一個手辦。

小人陶淵明站在菊叢旁邊,手中握著一把黃白相間的菊花,擡頭看著遠方,不知是偶然瞥見,還是刻意遙望,他眼中泛著光,看到的不止是南山之景,仿佛還有充滿了希望而沒有煩惱的未來。

【最後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一句稍微有點抽象,個人感覺不能直接進行翻譯,當然你想直接翻譯也沒什麽關系,開心就好。】

【看到此情此景,心中各種感受,想要說點什麽卻又想不起來,罷了,就這樣,心之所至就夠了,管它其他的什麽呢,就像是做了一個美夢,醒來時仍舊沈浸在那種心境之中,夢的什麽似乎沒那麽重要,美夢所帶來的身心上的愉悅反而更加重要,這樣解釋也挺好。】

【但三月個人認為此句的“忘言”並非是真的忘了,就是無從說起罷了,陶淵明想將從中體會到的真諦說出來,但卻又發現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所以留下這麽一句,或許連他自己每次看到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即便它有既定的符號意義,但是隨著時間變遷,能在千萬人心中留下千萬種解釋。】

【這就是為什麽咱們現在的機器人可以進行各種創作,但卻永遠無法取代人類的原因,因為符號不變,但人心中的真意會變。】

東晉。

陶淵明挺認同女子前面的話的。

一切順其自然最好,連自己內心的想法都要因他人而改變。

那生而為人便也沒了意義。

但後面從符號意義開始他就有些聽不明白了。

不懂符號意義。

但人心不同,看到同一種景,同一首詩的感受也會不同,這是對的。

而後面的機器人是什麽他聞所未聞,無法取代人,那是什麽,是傀儡嗎?

傀儡竟還能作詩作文?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

是了,每人心中真意不同,理不同。

有真理有邪理。

所以應該存天理即真理,而滅邪欲也!

此乃人生之真諦!

【接著我們看看《飲酒》其十七吧,這首詩主要是針砭時弊之作。從《詩經》開始,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大多遵循著“詩言志”的原則,每次一跑偏都會有人給拉回來。】

【這首詩的諷刺之意是比較足的。】

【首先“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這兩句咱們一看就想起了一位老朋友,那就是屈原。“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女子講了陶淵明,他們許多人都對那隱居之事有了點興趣。

跟屈原共事的幾位大人甚至約好了等年邁之後相攜而隱,他們還勸著屈原一起。

而且已經想好了院中要種哪些花花草草,還有橘樹也是必備的,搞得屈原哭笑不得。

但屈原也不是沒有心動,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誰不喜歡呢?

只可惜他們現在還有更重要的家國大事要做,隱居,還早得很呢。

【屈原一向是高潔之士的代表,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之間,因為他的愛國精神與才華,所以獲得了無數人的推崇,而他筆下的各種香草美人也一直為人所引用。】

【這裏陶淵明所寫的“幽蘭”和“蕭艾(指雜草)”就自然讓我們想起了同樣身處亂世的屈原。】

【其實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意義,到了後來就不止是簡單地以香草美人來象征美好的人與事了,比如橘樹、陶淵明提到的青松、周敦頤提到的蓮、黃巢的菊花,這些被人賦予了高潔形象的事物都可用於托物言志。還有比較特別的,比如說明代於謙的《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在此之前誰能想到石灰還有這般品質呢?】

【所以一個東西具有什麽樣的意義,那就要看人賦予它什麽樣的意義,若是沒有《石灰吟》,那咱們看到石灰,那就還是一堆石灰。】

屈原震驚,原來還有如此用法?

在他看來,善人自然要用美好事物代替,惡人反之。

這大抵就是女子此前所言人心之要。

【所以咱們倒回去推,就能發現陶淵明筆下的松柏、幽蘭此類都是堅貞不屈高潔之意,而菊花、桃花此類都是隱逸之意,這樣一看對我們了解他的很多詩句都會有幫助。】

【在我們了解宋代以前的那些事物的象征意義之後,再去看後世的作品結合作者本身的經歷就更好理解了。】

【因為在唐代之後就有了一個約定俗稱的規定叫做“唐後無典”,什麽意思呢,並不是說唐朝之後就沒有典籍典故了,而是說唐代之後的典故就不要用了。】

【在唐代時就給我們這樣一種感覺,可能出門上街,用石頭一砸,十個當中有七八個都會作詩,雖說因為各種原因,文化繁榮的高峰是在宋朝,但是唐朝時語言文字就已經很成熟了,而在宋朝更多的還是詞,我們仔細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宋代詩詞當中的內涵其實難以出唐詩的,只是技巧形式各方面更加繁榮了。到了後來還有元曲、明清小說,但這都只是文學形式上的發展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還因著方才趙明誠對男女平等之態度而不悅。

聽此言蹙了蹙眉,宋朝文化繁榮,她是一點也不否認的,甚至以此為榮。

可若說起內涵,倒也有幾分道理。

如今創作詩文不免落俗。

正想著,突然有侍女進來送點心。

“大娘子,方才奴婢聽到外面有人說賭局剛開了一個新莊,猜測下一次巨幕會說哪位唐代文人呢。”

李清照對這些素來是感興趣的。

果然,聽聞此言,她揚了揚眉,笑道:“讓我猜猜,大抵有李太白、杜工部、白樂天、劉夢得、李後主、李長吉,我可有猜對?”

侍女忙笑道:“大娘子聰慧,押得多的正是這幾位呢。”

“那你幫我也押點去,順便幫我告訴他,可開個唐之後說哪個朝代的文人。”李清照沈吟半晌,說道,“若唐宋之前或許是……還是唐宋之後吧,明清小說家。”

得了吩咐,侍女誒了一聲便離開了。

【比如說菊的象征意義可能有隱士、英雄、淩寒高潔之士等,這些象征意義咱們在唐及以前的詩句中都能找到,而唐之後就幾乎沒有新的象征意義了。】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讀唐詩經常一首詩能讀出好幾種意思,若是再任由這些意義發展,那以後就真什麽也看不懂了。】

【蘭花生在前庭,散發著淡淡幽香等著沐浴清風,清風徐徐而來,幽蘭與雜草很好分辨。】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這裏意譯一下,以前因為出仕迷失了我原本的道路,應該循著舊路順其自然地去追尋自己原本的志向,這裏的志向並非他一開始的報國之志,而是歸田之志。這時候即便他心中仍殘存著報國之心,但他在受到現實毒打之後已經不願意承認了,所以百般強調自己“性本愛丘山”。】

東晉。

陶淵明有些不知該說什麽了,女子把他的想法猜得透透的,讓他很沒有面子。

雖說當世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但他一點也不在意。

如今被人剖析得這麽清楚,反而讓他不自在。

尤其是想到女子所言越強調什麽就越在乎什麽,讓他平日裏所說的安心隱居仿佛有些可笑。

“元亮,若你願意,我願幫你引薦,屆時你與孩子們同我一起回江州吧。”

他先時也邀請過陶淵明,但陶淵明態度堅決,他也不是愛強人所難之人。

但此時,他見陶淵明仿佛有些松動之意。

然而陶淵明搖了搖頭,表示不願意。

“我知你以叛朝而不恥,但如今的朝廷就是你想看到的嗎?叛亂如何而起,難道元亮不知?”

若天下安寧,何以會有叛亂?

愚忠有何意義?

此時雖有短暫的混亂,但若成了,那日後百姓的日子總會更好。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既然已經覺悟了,就應該回到最初的道路,別再迷茫了,當心鳥盡弓廢。】

【這裏的“鳥盡廢良弓”主要就是說劉裕在殺了晉安帝改立晉恭帝,而後又接受晉恭帝的禪讓稱帝後又殺了晉恭帝的事情。】

顏延之:“……”

“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他們都知道。

但將軍如此行事,不怕天下人詬病嗎?

他因自己方才說的話而有些微微臉熱,更重要的是他有點懷疑自己了。

既然此女一直對元亮持推崇態度,那就說明元亮的選擇或許是對的。

那他……

可如今到底誰是良主呢?

有時候態度的轉變就在一瞬之間,顏延之沈默了。

【家人們應該都聽說過“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典故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大抵是說的春秋時期的範蠡為了越王勾踐立下赫赫功勞,還幫著滅了吳國,但他知道勾踐是那種可共苦不可同甘的人,於是功成名就之後立馬激流湧退,而大夫文種沒聽他的勸告便被勾踐賜死。】

公元前473年,越勾踐二十四年。

文種正接到王上的命令。

他無比可惜,若是這巨幕早些時候出現便好了,心中又懊悔不疊,早知道如此,他當初就該聽從範蠡的話。

可如今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嘆息一聲,遂拔劍自刎不提。

【歷史上這樣的悲劇數不勝數,比如我們熟知的商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五年,商鞅帶領著秦國走向了變法富強的道路,讓秦國遙遙領先於山東六國,但因為觸犯貴族利益,商鞅最後被汙謀反,死後還被車裂。】

公元前359年,周顯王十年。

公孫鞅心情十分覆雜,他早猜到女子所言商鞅應當就是自己,甚至猜到自己的下場不會太好,但是看到被汙車裂二字,他還是忍不住心中發寒。

然而他有堅定的信念,就是想讓秦國富強起來,他並不想就此放棄。

在聽到自己能讓秦富強之後更不甘放棄了。

思考片刻後,他取了竹簡上書大王。

只望大王在他功成之後能給他一個體面的死法。

秦孝公嬴渠梁也十分納悶,他如此看重公孫鞅,會做那等事情嗎?

被誣,說明不是公孫鞅做的。

難道是他糊塗了?

還是不頂壓力?

嬴渠梁很苦惱。

而在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真正做此事的嬴駟也有些苦惱,女子這般說出來,像是在責怪他不對。

但當時那種情況,他也是為了大局著想,否則他大秦不知還要亂多少年,雖不喜商鞅,但如今秦有此成就他在心中也記商鞅一功。

不過世人都知當年謀反之事也確以坐實,這事真相他不會再多說。

【還有西漢時期的韓信,他幫劉邦打敗項羽立下汗馬功勞,最後獲得的封號一降再降不說,最後還被騙身死皇宮。】

①大師至性淳一——《六祖能禪師碑銘》

②\"悠然望南山\"定論之一:版本依據[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第4期10-14

③近世人輕以意改書,鄙淺之人好惡多同,故從而和之者眾,遂使古書日就舛訛,深可忿疾。……陶潛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雲:“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蓋滅沒於煙波間耳。而宋敏求謂餘雲:“鷗不解沒,改作波字。”二詩改此兩字,便覺一篇神氣索然也。——《東坡志林》

④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