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飲酒》

關燈
《飲酒》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不滿現實?

他李白何以不滿現實?

李隆基坐在殿內,頭痛地看著巨幕,如今這現實有何不妥?

他大唐國運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有何不滿?

李白!

竟敢拿大唐與那混亂不堪的魏晉南北朝相提並論,如此不安分之輩,如何能容他?

這般想著,他完全沒去在意幕中之話只是女子的講解。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可他現在還真不能把李白如何,他還得利用李白挽回自己的名聲。

更何況現在最重要的還不是李白的問題,是安祿山與史思明。

他如今給兩人的權力似乎是大了點。

竟敢犯上作亂是嗎?

正在趕路的李白滿意了。

能把他與陶淵明相提並論,他很滿足。

李白早知自己富有才華,可總得不到任用,如今有天人賞識,有陶潛作伴,足矣。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十分羨慕。

前有蘇軾與陶淵明對比,現又有李白與陶淵明並列,何時才能輪到他?

仔細一想,他又覺得李白和陶淵明詩中的這些浪漫確實是自己所沒有的,但自己是為何而寫詩,自己應當堅定才是。

他可不能讓自己先時的堅持功虧一簣。

李白的詩雖好,可到底沒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若說補察時政,那還是陶淵明的詩要強些,不能只聽女子所言。

【總之在三月看來,桃花源是陶淵明最浪漫的創造,但陶淵明優秀的作品遠不止這些。】

【我們來看看他的《飲酒》組詩,這一組詩中有許多陶淵明關註現實,批判社會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並不真是單純地擺爛,而是心系百姓的,只是並沒能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也是這樣理解的。

所以他雖認同女子說陶淵明順其自然的話,卻不認同女子有關陶淵明只想回家的說法。

他認為陶淵明是回家之後更想出仕,他的作品中對百姓的關心不會有假,而那些所謂的逃避,並非逃避那些勞心勞力之事,而是逃避自己無法拯救那個世界所帶來的困惑。

陶淵明是值得尊敬的。

【李白曾言,“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①”古往今來愛酒之人數不勝數,留下的有關酒的作品也很多。】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感嘆道:“看來此女是真的很欣賞這李白啊。”

先時早在女子說三大仙才時,他就已經對這李白很感興趣了。

而後又屢屢聽到女子說到李白的詩句,看起來似乎這李白之才或許會更好。

然,此句雖好,他卻不敢再像從前那般飲酒了。

就算要喝他也得讓十幾二十個人在自己屋外守著。

飲酒,善。

飲酒誤事,不可。

【有關酒的詩句從《詩經》起就已經有了,而酒在詩文中的意象大多與憂愁有關,比如說此前說過的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比如杜荀鶴的“一醉能消萬古愁。”】

曹操訝異。

既然有關酒的詩句如此多,女子第二次提到自己這首詩,說明她還真看好此詩句啊。

這杜荀鶴此句也很不錯。

唐末。

杜荀鶴再一次落第,正回到家中憤懣以飲酒解愁,誰知就突然聽到了自己的名字。

聽到此詩句,他忍不住地笑了笑。

若真能消愁那便好了。

還不是如李太白所言,“舉杯消愁愁更愁”罷了。

【而從陶淵明的這一組詩中我們也明顯能看到他的憂愁,首先看看序言,“餘閑居寡歡”一開頭就說了“寡歡”,按理說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田園,該是歡快得手舞足蹈才是,為什麽又說寡歡呢?

【“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

【後面這幾句的夜長、沒有一天不飲酒、而且還“顧影獨盡”,對著自己的影子喝酒,這是多麽地孤寂啊!他在家中,有家人陪伴為什麽會寂寞呢?】

“許是嫂夫人和孩子們不飲酒吧?”

鄰人說道:“陶先生,若您日後沒人陪你飲酒,便尋我們,我們就是吵鬧得很,不會讓你寂寞了!”

陶淵明但笑不語。

顏延之倒是看出了他神色中的無奈,只怕不是沒人陪著喝酒那麽簡單。

別人不懂,他是了解元亮的。

元亮心系百姓,即便不願出去做官了,可心中仍有遺憾。

可有時不就是這樣的嗎?

知道因何而憾,卻不知如何解決,偏偏這種愁苦還無處可訴,唯有以酒消愁,才能獲得片刻的安心。

【《飲酒》其一便是一首比較有哲理的詩,古代人其實很有智慧也很擅於思考,不像我們現在什麽事情不明白了,立馬拿出手機百度一下,你就什麽都知道了。】

眾人詫異。

手機是何物?

百度又是何意?

這世間真有那等神奇的東西,什麽都能知道?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對女子的話表示懷疑。

【那時他們獲得知識的途徑很少,除了口耳相傳和查閱典籍,就只能自己思考了。】

【不像我們,即便是查閱典籍,我們也可以在各種軟件上搜索,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什麽都有了,你看咱們這輸入“陶淵明,飲酒。”各種各樣的信息就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眾人看著巨幕。

只見女子憑空戳了幾下,巨幕之上的一個小方框裏就出現了幾個字“陶淵明飲酒”,而後她點了一下旁邊的一個圓圈,巨幕上果然跳轉出了有關陶淵明和飲酒組詩的內容。

什麽“翻譯”、“解釋”,還有許多奇奇怪怪的畫像等,東西太多看得眾人眼花繚亂,還未等眾人細看,女子已經將那些東西拿走了,巨幕之上又出現《飲酒》其一的詩句。

【但也正是因為我們什麽東西都可以查到,所以很多時候會讓我們缺乏思考。】

【而古時候的人們就不同了,他們的思想天馬行空,擁有著無數的想象。】

【首先看這一句,“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衰敗與繁榮不是一定的,他們會相互變更相互轉化,這不就是我們所學習過的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觀點嗎?】

【你這時落魄不代表永遠落魄,等時機到了,有了一定的條件,說不定你就發達了。】

公元1028年,天聖六年。

落魄的柳永正打算趕往汴京。

沒錯,他現在是很落魄,但或許巨幕的出現就是他發達的條件。

然而其實他也沒有想要多麽發達,只是希望能突破如今的自己,能做些為民謀利之事,順便讓自己不再如此落魄便好。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終是毫無辦法,慢慢地冷靜了下來。

真是如此嗎?

他如今這下場難道是因為兒時過得太順暢所致?

那何時才能轉化回去呢?

今生還有希望嗎?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這個邵生就是邵平,邵平是秦朝末年的東陵侯,主要是幫秦始皇的生母看管陵墓的,但是後來秦朝滅亡後,邵平就沒了官職成為了一介布衣,然後他就在長安賣瓜,瓜賣得好了就出名了,後世也有許多文人寫他的事跡,主要都是用來表明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的臉越來越沈。

此女的話一字一句都在告訴他秦朝要亡了,而且很快就要亡了。

他大秦帝國如此昌盛,當真那麽容易就會亡了?

這絕不可能!

他不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嬴政沈沈的目光望向地上跪著的自己一向寵愛的小兒子,腦子裏轉了一圈,面色更加凝重。

【“初唐四傑”的駱賓王就曾經寫過“黃雀徒巢桂,青門遂種瓜。”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不過都是徒勞而已,還不如在城門口賣瓜,他以這樣的句子來表達自己被貶時的苦悶。】

公元前8年,綏和元年。

漢成帝劉驁剛冊立劉欣為太子就聽到了這樣的噩耗,他有些緩不過神來。

先時此女只說西漢、東漢,他可從未想過所謂西漢是在自己這裏滅亡的。

王莽,此子安敢?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初唐四傑?

有點文才便自視甚高,瞧不起她,現今做主的還不是她?

武則天雖有些可惜這些才子們一個個地都不服自己,可她絕不後悔。

女子又如何?若能坐穩這皇位,能讓天下太平,女子如何不能坐這位置。

這些文人?

是忘了女媧造人之恩了?

一方面說著自己懷才不遇,一方面對著真正愛才又賢明的君主挑三揀四。

可笑!

然而這些文人可恨,她卻也不能離了文人,只能多在科舉之事上費些功夫了。

她就不信沒有那腦子清醒識時務的文人。

【大家都知道經文景之治後,西漢在漢武帝時達到強盛,但是後來從漢元帝劉奭開始一個比一個不行,漢成帝劉驁在太子時還算不錯,哄得自己父親高高興興的,但是即位後沈迷酒色,為後來的王莽篡權埋下了禍患。】

【王莽滅漢稱帝後就進行改革,因為搞得太先進還被懷疑是穿越者,他那時也沒做什麽傷天害理的事,反而做的事情基本是有利民生的,但是由於天災,另外他的改革並不是很適合那個時候的國情,再加上他個人的一些原因,最終在綠林赤眉起義中被殺。】

【所以駱賓王說,不如像邵平一樣去城門口賣瓜。】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沈著臉快速記錄著。

女子這幾句話說的內容極多,這下好了,他可以一一準備了。

劉奭、劉驁,看到這兩個名字,他連巨幕誇自己這時達到強盛都高興不起來了。

大漢,他絕不會任之滅亡。

不會再有東漢!

記完後,他看著“先進”、“穿越者”皺了皺眉,陷入沈思。

公元前8年,綏和元年。

劉驁正想喚人抓王莽進宮,卻聽到女子這般評價自己,一時怒急攻心,竟是口不能言,身不能行,直直倒在了地上。

“陛下!快來人啊!”

“陛下——”

【王維也曾在《老將行》中有“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之句,這裏的先生正好是指的陶淵明,不過這首詩中的典故十分豐富,我們可以等之後說到王維的時候再仔細講解。】

東晉。

顏延之算是服氣了。

看來後世之人是真的十有八九都推崇元亮的詩文。

甚至是他的柳、他的菊、他的桃花都是如此地受歡迎。

如此也好。

他自然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好友能夠更好。

【陶淵明寫這兩句是為了佐證前面“衰榮無定”的觀點,下一句“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一年四季更替變化,人生也是如此。就像這樣順其自然就挺好的,他每首詩中都不忘自己的人生信條:順其自然。】

【而後“達人解其會,逝將不覆疑”通曉事理的人都會明白,作者自然也明白,所以不會再懷疑自己的選擇了,“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快給我一杯酒吧,我想早晚都與酒為伴啊!】

【這裏他再一次地告訴自己不要再猶豫了,不要再懷疑了,但是我們都知道,越是強調什麽就越是放不下什麽,他越是在許多作品中都勸說自己歸隱田園,就越是說明自己放不下自己一開始的“猛志逸四海”。】

陶淵明突然心悸了一下。

就仿佛自己的心被人掏了一個洞似的。

自己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心思都被人掏得幹幹凈凈的。

他確實放不下,可他又有什麽辦法?

他一介書生,生逢亂世,又無上陣殺敵之能,想略盡綿薄之力,卻屢遭挫折,他一個人能做什麽呢?

“什麽猛志逸四海?”陶淵明笑道,“年少戲語罷了。”

“來,延年,再飲一杯。”

顏延之笑應:“來!”

【而這一首的最後像是一句勸酒話,勸自己的,來引出了一組飲酒詩。】

【說起勸酒,最厲害的那還得是李白,他曾經寫過一首《嘲王歷陽不肯飲酒》這首詩勸的雖然是別人,但是卻跟陶淵明有很大的關系。】

陶淵明訝異,自己似乎不怎麽愛勸酒吧?

為何這李白寫勸酒詩倒跟自己有關了。

自己這飲者之名仿佛都快趕上隱者之名了,倒也有點意思。

女子拿了把紙扇起身,扇子一揮間,她身上的粉紗羅裙竟變成了一套素白襦裙,就連頭上的釵環也瞬間變了樣。

“這……這這這是怎麽回事?為何此女忽然變了穿著?”

他們好不容易已經習慣了女子能移動許多場景到巨幕之上,雖也很神奇,但瞧著就像是提前準備好的幻影,可這女子是一直未曾動過的,為何站在同一處地方晃了一下扇子就變了呢?

難道後世之人當真找到了修煉之法成仙了?

【“地白風色寒……吾於爾何有?”】

女子笑得燦爛。

等她把這首詩念完眾人才反應過來,這詩還真有趣。

陶淵明也明白過來這首勸酒詩是如何借自己而勸的了。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寫景起頭,而後進入正題,“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咱們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可笑!你一副陶淵明的做派,卻不喝陶淵明最愛的酒,真是空撫了那一張琴,白栽了那五株柳,枉費了頭上戴的那葛巾,“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空負頭上巾。”最後說我對於你算什麽,“吾於爾何有?”】

【三月大膽補充一個言外之意:是不是不給面子?】

幕中女子噗地一聲笑了出來。

眾人有些不明白她在笑什麽,但這首詩確實有意思。

如此這般勸人喝酒,那如何勸陶先生呢?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怔楞,不曾想自己這樣隨口吟的詩句都被後人記錄去了。

【誰要是對我說這樣的話勸我喝酒,我能把桌子掀了,但有了李白前面的那些鋪墊,整個勸酒顯得有趣了許多。】

【咱們暫且不論李白在這此中扮演的什麽角色又是表達了什麽樣的感情,就這短短的幾句詩就把陶淵明給概括了個七七八八。酒、琴、柳、葛巾都是我們之前講到過的。】

【這裏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點,陶淵明在唐代,至少說在李白那個圈子裏是很少歡迎的,不然為何以他來勸酒。】

【第二點,李白很了解陶淵明,不然也不能信手拈來。】

【第三點,說明了陶淵明是真的隨意灑脫愛喝酒。】

東晉。

只聽女子這樣說,陶淵明已經能想象那麽一群以自己來勸酒的瀟灑的年輕人了。

然而他們身處的女子所說的大唐盛世是自己從未見過的。

若他能穿越時空,與他們一起痛痛快快喝一場,也見識一下那大唐盛世該有多好。

穿越?

陶淵明腦子裏突然想起了方才女子提王莽時說的話。

那個穿越是他以為的穿越時空的穿越嗎?

根據史書記載,王莽改制確有奇怪之處,但當不會有如此神奇之事吧?

【這首組詩一共二十首,有點多,但是仔細一看其實很多都有可講之處,不過我們應該沒辦法全部講,我就選一些我認為可以幫我們更好地了解陶淵明和古代社會的作品吧。】

【第二首,主要是寫陶淵明固窮守節的精神。他在那麽一個社會能保持自己的初心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不是非要回家種田的初心,而是遠離腐敗官場,潔身自好的初心。】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都說善有善報,但是伯夷和叔齊卻在西山餓死了。】

春秋時期。

孔子發現只要此女談及周及其之前事,大多都是他所知曉的。

關於伯夷和叔齊的事情,子貢還曾問過他的看法。

在他看來,不過“求仁得仁”耳。

【這個典故是出自《史記》,在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立遺囑把自己的王位傳給叔齊,他死了以後叔齊就要讓位給伯夷。】

【不不不,你來你來。】

【不不不,還是你來。】

【最後兩人都沒來,都跑到了周國去,結果後來武王伐紂,商朝滅亡,他們兩人堅決認為自己生是商的人,死是商的鬼,就算是餓死也不吃周的糧食,於是兩人就在首陽山這個地方采薇而食,最後就餓死了。】

【咱們且不論他們這個行為的動機和結果是好還是不好,但他二人後來就被認為是固窮守節的典範,後世很多文人都為他們作過詩文。在這裏陶淵明也是很欣賞他們這種精神的。】

東晉。

“像他們這般有氣節的人,不該死得如此淒慘。”

陶淵明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麽錯。

即便女子否定他對此二人的讚賞,他也不會改變。

本來這世間懂他的人便不多。

女子所言許多都已說中了他的心思,總不能強求大家想法完全一致。

【“善惡茍不應,何事空立言!”善惡如果沒有報應,那說那麽多善惡還有何意義?】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榮啟期都九十多歲了,還用繩索當成衣帶使,比他以前年輕時候更窮。】

【榮啟期也是一個隱士,這裏還有一個跟孔子有關的典故。有一天孔子見到榮啟期,見他那叫一個不修邊幅啊,但卻鼓琴而歌,很自在高興的樣子。孔子就問他了,你為啥這麽高興呢?榮啟期回答:“我高興的地方多著呢,‘天生萬物,為人為貴。’我成了一個人那還不值得高興嗎?第二點,男尊女卑,我作為一個男人,自然高興。有些人早早地就死了,而我活到了九十多,這是第三樂。”】

【咱們得三觀正,鄭重地告訴榮啟期同學,首先萬物生而平等,其次男女都為人自然也平等,男尊女卑思想乃是糟粕,要不得。沒有女哪來的男啊?】

一石激起千層浪。

所有人都驚呆了,此女說的這是什麽話?難不成不知道三綱五常嗎?

簡直有違人倫!

許多堅信以夫為天的人們開始沖著巨幕砸石頭吐口水,還揚言要將幕中女子浸豬籠去!

然而他們這些小伎倆早有些人試過,對女子毫無影響。

他們這才想起來女子似乎已然修煉成神,並非他們這種凡夫俗子可以撼動的。

可他們實在不敢相信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竟是錯的,這怎麽可能呢?

“你說,男女怎麽可能平等?簡直胡言亂語!”

不知何年何地,一男子躺在榻上,對身旁的娘子念叨了一句。

誰知他一向溫順的娘子卻狠狠地踹了他一腳,險些將他踹下床榻去。

“如何不可能?沒有你娘,哪來的你?是為不孝也!”

這樣的事情在許多地方發生著。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天知道武則天是頂了多少的壓力走到這個位置。

所有人都拿三綱五常那一套來壓她。

現在她走到這一天,利用的全是手中的權力,若是沒了權力,所有人都會推倒她,即便是那些女子。

可現在幕中女子說什麽?

男女平等?

男女真的可以平等嗎?

她像是被雷擊中一般,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從她的腳底蔓延至四肢百骸。

男女都為人,自然也平等。

明,萬歷年間。

聽到女子說到有關男女之事,李贄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畢竟此女出來拋頭露面已經是許多人不能接受的了,更何況她舉止之間也是隨意灑脫,若她那個年代也如當世一般只怕他們也看不到這巨幕了。

後世,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呢。

他一向認為不應當歧視女子,女子之見不見得比男子短。

見之長短非以男女之分也。

相對於這個,他還更加在意女子說的萬物生而平等之言。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②’或許是這道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看了一旁微微蹙眉的趙明誠一眼,問道:“官人覺得此話可有理?”

她說著還微微扶袖為趙明誠倒了一杯茶。

趙明誠溫柔接過茶杯,輕笑一聲道:“易安不是說此女所言不可盡信乎?如此大言不慚,不是破了這千百年來的規矩?”

“此話私下說說也就罷了,如此正大光明地說出來,恐招世人反對了。”

李清照斂眉,覆又擡頭問道:“我是問官人如何看法?”

趙明誠一頓,而後與李清照嚴肅的目光對上,笑說:“我與夫人自是平等。”

兩人的話未說完,就被幕中女子打斷了。

【自從這典故之後,榮啟期就成為了知足自樂的典範,白居易還曾有過“飽於東方朔,樂於榮啟期。③”之句。】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還沈浸在方才女子的話中,突然被提及,怔了一下。

自己還寫了這種詩句呢?

為何說這個?

樂於榮啟期?

白居易心裏有點發怵,不會自己晚年也那麽窮吧,所以才寫這樣的詩句來自嘲?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接上前句榮啟期那麽窮,如果不是靠著固窮守節,他的名聲怎麽會流傳到現在呢?】

【這首詩就是在諷刺當時社會善惡不分,而他陶淵明要固窮守節,這裏的窮也並非一定就是經濟上的窮,雖然陶淵明也是真窮。】

東晉。

陶淵明:“……”

雖然他確實生活拮據,但此女倒也不必一再提及?

窮則窮已,何錯之有?

【這個在《論語》裏面有提及,“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就是說君子在身處逆境時也可以固守本心,就像陶淵明一樣,在黑暗的官場也沒有隨波逐流。而小人在身處逆境時就容易產生壞心思,幹壞事。】

【陶淵明他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固窮守節,這個觀點在下一首我們要說的《飲酒》其五中也有體現。】

謝謝大家的支持~麽麽~

①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將進酒·君不見》

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

③飽於東方朔,樂於榮啟期。——《詠興五首·解印出公府》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