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小修)
關燈
小
中
大
念奴嬌(小修)
清,乾隆年間。
乾隆冷笑,“朕何時題字刻碑?”
不過這個謎語於他而言,太過簡單了,不就是風月無邊嗎?
果不其然,女子很快就說出了答案。
【大家猜得沒錯,正是風月無邊。】
乾隆一驚,她這是在與人對話?
她不是聽不到他們說話的嗎?
乾隆拿著扇子朝著女子扇了扇,毫無反應。
只是做個節目效果的三月根本看不到他的動作。
【這只是個傳說,這個石碑是不是乾隆立的我們已經無從知曉,說這個呢,倒也不是為了誇讚誰,古人都愛往墻上寫字,但我們可不能學哦,破壞公物是不道德的行為。】
眾人嘩然。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老臉一紅。
他最是喜歡往墻上寫詩的。
原來這在後世是不道德的行為?
可方才女子說起此事為何沒有提及自己,難道自己在墻上寫的詩被人抹去了,未曾留下?
宋,元符二年。
蘇軾倒是比白居易看得開些。
此一時彼一時。
雖然他不懂女子所言在墻上寫字就是破壞公務是為何,但不同地方習俗不同,更何況千年之後。
無傷大雅。
【我們繼續講這首詩,這首詩是當初蘇軾從黃州去汝州時經過九江和友人一起游廬山時寫下的。】
【從四面八方看廬山都不一樣,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自己就身處這山中。】
1042年,慶歷二年。
王安石心中驚嘆了一下,他聽女子說起蘇軾就已經知道蘇軾乃大才了。
可每出一作,總能更加驚艷,這蘇軾到底是何等天賦?
等他長大,若能與他相交為友,倒也算是美事一樁。
王安石心裏已經開始盤算,此間事了,他幹脆去眉州一趟。
若能親自教導,那蘇軾必成大氣,二人說不定也不會再政見不合。
【這裏就是說看待一個事物,只是去看還不夠,不能片面地看,要用全面、整體的眼光去看待,才能看清現狀。這不就是我們學過的認識論嗎?】
【這首詩語言簡潔,用詞質樸,也不像蘇軾的另外一些作品那麽張揚,但是卻很好地闡述了想要傳達的道理。】
【《題西林壁》這首詩,跟東晉時期那些同樣講道理然而卻又“理過其辭”的玄言詩又有所不同。】
東晉。
陶淵明蹙了蹙眉。
東晉?是說本朝?
玄言詩又是何意,還是說本朝的都是玄言詩?
謝靈運之詩還算不錯,可不至於像女子說的那般“理過其辭”,雖然一聽這個詞他就已經想起了有些人寡淡的詩了。
【理過其辭是南朝時期的鐘嶸在《詩品》中的描述,他認為詩歌是用來傳達感情的,用來講道理就顯得索然無味。】
陶淵明仍有些不讚同,正所謂“詩言志”,自己的詩中也時常會在末尾總結個小道理。
若真如此不堪,能得那蘇軾推崇?
若詩只一味傷春悲秋,又有何意?
【但是《題西林壁》這一類的理趣詩就不同了,它通過藝術形式來傳達一定的道理,而不是空泛地說教,此特點我們在蘇軾的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出來。】
【另外王安石也曾經做過一首類似的理趣詩《登飛來峰》,大家可以對比一下。】
王安石又怔了,這首詩他仍覺驚艷,方才女子誇獎《題西林壁》的話完全可以用於誇讚這首《登飛來峰》。
詩很簡單,只一眼便能解其意,跟蘇軾那首還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但他有點想聽聽女子的說法。
【在西漢時期,很多人會把浮雲比作奸佞小人,而浮雲蔽日就可以比喻為那些奸佞小人蒙蔽君主。】
【表面上第二句的意思是不害怕浮雲遮了自己的眼睛,因為自己站得高看得遠,深層次來說就是作者並不怕朝堂上的那些奸佞小人,從而表達自己一定會能夠戰勝奸邪,在朝堂上創出一片天地的決心,事實證明他後來也確實算是做到了。】
歐陽修看迷糊了。
此言何意?
他們不讚同新法,跟這王安石政見不同就是奸佞小人了?
詩是好詩,此意卻不敢茍同!
【而作為理趣詩來說,他這句話還有一個道理,那就是咱們看一個東西的時候不要被它的表面給迷惑了,它可能只是被浮雲遮住了而已,我們要透過現象去觀察本質。巧了,這不還是咱們學過的認識論的觀點嗎?】
【這後兩句和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技法上幾乎相通,只是表達的道理不一樣,卻都是能發人深省的。】
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原以為顏回在偷吃鍋中的飯,本想接著祭祀之由教育一番,卻聽顏回解釋此飯中落了灰塵,因不忍浪費所以將之入腹。
是他錯怪了顏回。
孔子嘆道:“當真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此句甚妙。”
女子兩次提及認識論,而這兩首詩都是講述認識世間萬物的方法,原來此曰認識論。
當不止此二種而已。
【而蘇軾的這首詩或許也是有表達自己身在官場卻又看不透官場從而無可奈何的一種感情的。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完全沒有任何依據,隨便聽聽就行啦。】
【所有的人生哲理都不是一朝一夕就體悟出來的,沒有足夠的經歷恐怕很難有什麽深刻的感悟,而早在1073年,熙寧六年,那時候蘇軾第一次自請出京,在杭州寫了一首《法惠寺橫翠閣》,前兩句就是說,早上看見吳山是一個樣,晚上看見吳山又是一個樣。這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有相似之處的。】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被幽禁在這汴京已經三年了。
今日是七月七,七夕佳節,汴京城內應當十分熱鬧。
他本也想勉強慶賀一番,可一見這巨幕來了也便沒了興致。
此女所言有理。
所有的感悟並非一朝一夕而成,若能重來,他定然不會走到這一步。
可一切為時已晚。
即便再思念故國,他也永遠回不去了。
【再來看兩首很有名的小朋友們都會背的《惠崇春江晚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若是不去了解蘇軾的生平,不去認真體會他詩中的情感,就會覺得他大多數作品都生機勃勃,雖然了解了也會有這種感覺,但是就不止是生機勃勃,還有更多覆雜的情緒。】
【這組詩也是如此,其一寫了竹子外邊的桃花、春水之上的鴨子、滿地的蔞蒿、冒著嫩芽的蘆葦、沿江而上的河豚。】
【一讀,這一幅春景圖就出現在了咱們的面前。】
東晉。
謝靈運也還在糾結女子方才所說的東晉玄言詩的話。
他在思考何為玄言,而自己的詩又屬於什麽。
自己的詩文作品比之陶潛肯定是要略勝一籌的,可為何這蘇軾崇尚陶詩而不是自己,而這女子又為何不曾提及自己。
難不成自己的詩到後世佚失了?
現下這首詩確如女子所言觀詩如觀畫,只是用詞用句過於簡單了。
【這兩首詩本來就是蘇軾給惠崇的畫《春江晚景》的題畫詩,早在唐代王維的時候,他就以詩入畫,開創了文人畫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而他本人也被後世稱之為“文人畫的鼻祖”。】
【蘇軾也曾評價過他,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推崇王維,自然在創作時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
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山谷。
這輞川別業最近才剛歸置好,還有很多的細節處沒有安排。
但這些也不急,性急反而難成事。
王維見天氣尚好,便打算歇息一日,他正坐於案前繪畫,見巨幕來,暫且擱了筆。
繪畫時當心無旁騖或可出佳品。
然此巨幕完全無法避開,而且此中也有些趣事,值得一看。
“文人畫……聽著倒也不俗。”
【這其二因為其一的出名,知道的人要少些,但其實還是很有感覺的。】
【北歸的大雁就像是要回家鄉的人,但因為舍不得待了許久的南方,差點掉了隊,還沒到北方,已經知道北方多風沙雨雪了,幹脆再在這南方的春天裏待一段時間吧。】
【這首詩雖是寫的大雁,但是一讀下來就感覺是在寫人,蘇軾把大雁的擬人化處理得很好。】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宋神宗離世,宋哲宗即位,蘇軾也是從南方剛剛回到北方,這其中的意思大家可以去揣摩一下。】
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輕輕笑了一聲,回想起那時的自己確實年輕氣盛,任何情緒都毫不隱藏。
太皇太後信任自己,給了自己許多權力,是自己辜負了太皇太後的信任。
可若再來一次,他覺得自己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是非善惡雖無定論,但自己心中的道應當堅守。
或許那本就不是自己能解決的困難。
如今回望一生,很多以往自己在意的事情仿佛根本不重要,但內心的準則跟隨自己一生,若有來世,它也應當繼續存在。
【蘇軾優秀的詩太多了,咱們就先講到這裏,說起優秀,我們一般還是認為蘇軾的詞是優於詩的。很多人都說李白的詩、蘇軾的詞一直是站在中國古代文化的頂峰,至今無人超越。】
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叫人鬧了一場後,對這巨幕仍舊毫無辦法,反倒是錯過了幕中女子說的一些事情。
現如今又又又聽女子說起了李白,他心中有了個主意。
李白本就有名氣了,如今經這幕中女子這麽一說,眾人對他定然是萬般推崇,若是讓他寫幾首誇讚自己的詩,自己再行大赦,那女子汙蔑自己之事,想來用不了多久就能被眾人遺忘。
至於李白,他若想做個官,那便給他個官,也無甚大礙,讓人牽制著也就行了。
只可惜,他怕是暫時不能和他的玉奴像現在這般暢快了。
可一想,他又有些憤怒,整個天下都是他的,自己在皇宮內院做點事情還要被人編排,當真是氣煞人也。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青州。
看到此處,李清照有些看不下去了。
此女對蘇軾讚譽過多,他的經歷確實叫人唏噓,可那不是怪他自己嗎?
然先時此女言曹子建“勢窘而溢價”,這蘇軾又何嘗不是,以此作為詩詞評判之標準,著實荒謬。
蘇軾之詞雖有了思想情感,然仍舊不詩不詞,何足讚也?
【咱們就隨便選幾首聊一聊,首先第一首,在密州寫給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女子將詞作置於巨幕之上,一邊念還一邊叫人演奏了樂聲,淒淒涼涼,好不悲傷。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1099年,元符二年。
儋州。
自己已多年未讀此詩,沒曾想女子一讀竟叫人霎時就回到了那時的時光。
那時王弗雖年紀不大,可對許多事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然她偏偏謙虛,問她只說略知一二。
她還曾於屏風之後幫自己審度訪客,真可謂賢內助。
可她去得早,距今竟已過了這麽多年了。
【在1054年,皇祐六年,十六歲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軾。王弗聰明謙謹,知書達理,嫁給蘇軾十一年,幫助蘇軾打理家中事務,陪伴蘇軾讀書,還為蘇軾提了不少的意見。】
【然而好景不長,在1065年,治平二年時,二十七歲的王弗就因病去世。】
【十年後的正月二十,蘇軾做夢突然就夢見了自己已故的前妻,寫下了這首纏綿悱惻的悼亡詞。】
【古代優秀的悼亡詩詞有很多,比如李清照的《孤雁兒》,雖然她寫得委婉,但卻深刻地表現了她對於已故丈夫趙明誠的那種真摯的感情和無盡的哀思。】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她……她,她何出此言?”李清照抓住趙明誠的胳膊,難以置信地看著他。
兩人成親六年,關系一直不錯,現在突聞此噩耗,讓李清照一時沒能反應過來。
趙明誠反而比她冷靜些,笑說:“夫人這是關心則亂,人終有一死,只是為夫比你先走罷了。”
李清照恍然大悟,可她心中仍舊不安,總感覺事情不會如此簡單。
她緊緊盯著巨幕,這時已沒了評判之心。
【還有陸游曾經寫過很多很多的悼亡詩,其中一句寫於七十五歲的“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也是十分有名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自從被罷官後回了山陰,陸游的日子就變得清閑了許多。
雖說他心中仍記掛著朝廷,可只要一想到那些糟心事卻又不想再管,只整日吟詩飲酒,勉強過活。
聽到幕中女子此言他頓了頓,自己這幾年確實寫了些詩用以悼念。
不過女子說的這句詩當真不錯,看來自己日後的詩才還會有所精進。
【蘇軾對他的妻妾的感情我們不好說,但這首詞感情充沛,蘇軾很少有此類淒婉哀傷的詞作,更多的是像《念奴嬌·赤壁懷古》這種充滿氣勢的豪放之作。】
【這首詞我們之前提到過,它是作於黃州。】
【江水滾滾東流,寓意時光流逝,時光帶走了多少的風流人物。聽說這西邊是當年周瑜破曹操時的古戰場赤壁。】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幾次了?沒完了?
為何這後世之人不提提自己平定涼州的戰績?
這個蘇軾不是覺得自己是英雄嗎?
氣悶半晌,曹操得出一個結論。
格局太小。
另一邊的孫權倒是心情頗為愉快,都快讓他產生一種曹操等人真不如他們建業諸人的感覺了。
不過他還是清醒的,當初那一戰也不全是公瑾的功勞,若是沒有劉備一行人,恐怕不會那麽順利。
這蘇軾甚合他心意,只可惜生不逢時啊!
【四面到處都是石壁,洶湧的巨浪拍打在岸邊,卷起的浪花像是皚皚白雪。在這如畫的山河,湧現出了多少的英雄人才啊!】
【說起那個年代當真是人才輩出,隆重對策的諸葛亮、“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德服人的劉備、智勇雙全的孫權、英年早逝的孫策、擅攻人心的司馬懿等等】
眾人一怔。
這曹操的評價……
葭萌。
眾人都傻眼了,雖說此處女子像是為了保持平衡各方都說了兩個人,但是這麽一評價,叫天下人怎麽看?
“好在以德服人也算個不錯的評價。”龐統倒是沒太可惜女子沒提自己,他現在一心只想幫著主公奪得天下。
目前就這巨幕看來,形勢不算太好,然而卻也並非都是壞處,至少能讓民心歸順。
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乃至理也。
鄴城。
曹操都震驚了,他怔楞了片刻才哈哈大笑起來。
此等評價,何其高也!
奸雄又如何?
在這亂世,誰又真正清高?
勝者為王敗者寇!
能贏方為正道!
建業。
孫權本還在為這首詞中的周瑜而驚嘆不已。
公瑾雖死,可他從始至終都是他們的人,得此英雄是為幸也。
可嘆英雄早逝。
然而此時卻聽女子如此評價曹操,便是聽到女子說自己智勇雙全都不甚喜悅了。
他曹操當真如此厲害?
還在地牢中的司馬懿露出苦澀的笑。
擅攻人心又如何?
天要亡他司馬懿,誰也救不了了!
【想起當年的周瑜,剛剛娶了小喬,那等的雄姿,他手持羽扇,頭戴綸巾,意氣風發,談笑間就讓曹操二十萬大軍①灰飛煙滅。】
喜悅不過兩息之間。
“氣煞我也!”曹操氣急,此乃欲抑先揚?
灰飛煙滅!
好大的口氣!
他周公瑾有那本事嗎?
要不是周瑜已死,他曹操定親手取之性命。
【如今我游於這古戰場,我這如此多的懷古之情就像未老先白頭那般,是多麽的可笑啊!】
【人生啊,就像是一場夢,想那麽多不如放眼江景,舉杯賞月吧!】
1329年,明宗天歷二年。
張養浩看著自己剛剛寫下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世道如此,難道放任不管嗎?
他眼神黯了黯。
有一點倒是不錯,人生就像是一場夢,想太多無用。
該有實際行動才是。
如蘇軾一般,救不了國,便救一方黎民,方不負來這人間一場。
【這首詞歷來評價很高,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稱其為“古今絕唱”。】
【上闕作者看到洶湧的江景,心潮澎湃,不由得就想起了如這江景一般又與此處有關的暗潮湧動的三國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出現了不少的英雄人物。】
【在這些人物當中,蘇軾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在赤壁之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周瑜,但他並沒有直接寫周瑜的功績,而是在下闕一開頭先提了一下小喬,美女配英雄,凸顯豐神俊朗的英雄形象。】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葭萌。
劉備不禁唏噓。
在他看來周公瑾之文韜武略絲毫不輸孫權。
只可惜天妒英才。
可惜,實在可惜!
【羽扇綸巾,其實是漢末時期儒將的一種打扮,但是我們現在看影視作品更多地是在諸葛亮的身上看到,仿佛成了他的標配,這是因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這個形象太深入人心的結果。】
【《三國演義》中不是還有這麽一句話嗎?就是周瑜被諸葛亮氣死前說的,“既生瑜何生亮?”】
“荒謬!”孫權聽到這話大喝一聲!
後世之人竟如此編排公瑾,簡直豈有此理!
那諸葛亮何德何能?
“主公息怒。”諸葛瑾勸道,“此女先時說過,這《三國演義》不可盡信也。”
孫權看他一眼,沒有說話。
他當然記得此女先時說過,可此等言論仍舊叫人憤怒。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它可以虛構與誇張。】
【《三國演義》的基本傾向是繼承了受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擁劉反曹的傾向的①,而在小說中,東吳就像是配角,配角都是為了凸顯主角的人設,所以這裏為了體現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就編寫了這麽一個劇情。】
元末明初。
羅貫中最近正在發憤著書。
這巨幕幾次提到自己的書,似乎不太滿意自己這樣的劇情安排。
但又說此書影響了許多人。
他默了半晌,沒言語,只擡起頭去繼續聽女子所言。
【有了這個小說的存在,再加上許多影視劇的加持,那個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裏。】
【我們將這個形象反推到詞句當中,便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周瑜的形象了。】
【他頭戴綸巾,手持羽扇,從容不迫,談笑之間便讓曹軍灰飛煙滅。】
【但你要說蘇軾在這裏沒有誇張嗎?那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二十萬曹軍怎麽可能灰飛煙滅,那武俠變仙俠了。】
①號稱八十萬
②朱光榮,評《三國演義》 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J],《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5年第2期36-43,共8頁
謝謝大家支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清,乾隆年間。
乾隆冷笑,“朕何時題字刻碑?”
不過這個謎語於他而言,太過簡單了,不就是風月無邊嗎?
果不其然,女子很快就說出了答案。
【大家猜得沒錯,正是風月無邊。】
乾隆一驚,她這是在與人對話?
她不是聽不到他們說話的嗎?
乾隆拿著扇子朝著女子扇了扇,毫無反應。
只是做個節目效果的三月根本看不到他的動作。
【這只是個傳說,這個石碑是不是乾隆立的我們已經無從知曉,說這個呢,倒也不是為了誇讚誰,古人都愛往墻上寫字,但我們可不能學哦,破壞公物是不道德的行為。】
眾人嘩然。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老臉一紅。
他最是喜歡往墻上寫詩的。
原來這在後世是不道德的行為?
可方才女子說起此事為何沒有提及自己,難道自己在墻上寫的詩被人抹去了,未曾留下?
宋,元符二年。
蘇軾倒是比白居易看得開些。
此一時彼一時。
雖然他不懂女子所言在墻上寫字就是破壞公務是為何,但不同地方習俗不同,更何況千年之後。
無傷大雅。
【我們繼續講這首詩,這首詩是當初蘇軾從黃州去汝州時經過九江和友人一起游廬山時寫下的。】
【從四面八方看廬山都不一樣,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自己就身處這山中。】
1042年,慶歷二年。
王安石心中驚嘆了一下,他聽女子說起蘇軾就已經知道蘇軾乃大才了。
可每出一作,總能更加驚艷,這蘇軾到底是何等天賦?
等他長大,若能與他相交為友,倒也算是美事一樁。
王安石心裏已經開始盤算,此間事了,他幹脆去眉州一趟。
若能親自教導,那蘇軾必成大氣,二人說不定也不會再政見不合。
【這裏就是說看待一個事物,只是去看還不夠,不能片面地看,要用全面、整體的眼光去看待,才能看清現狀。這不就是我們學過的認識論嗎?】
【這首詩語言簡潔,用詞質樸,也不像蘇軾的另外一些作品那麽張揚,但是卻很好地闡述了想要傳達的道理。】
【《題西林壁》這首詩,跟東晉時期那些同樣講道理然而卻又“理過其辭”的玄言詩又有所不同。】
東晉。
陶淵明蹙了蹙眉。
東晉?是說本朝?
玄言詩又是何意,還是說本朝的都是玄言詩?
謝靈運之詩還算不錯,可不至於像女子說的那般“理過其辭”,雖然一聽這個詞他就已經想起了有些人寡淡的詩了。
【理過其辭是南朝時期的鐘嶸在《詩品》中的描述,他認為詩歌是用來傳達感情的,用來講道理就顯得索然無味。】
陶淵明仍有些不讚同,正所謂“詩言志”,自己的詩中也時常會在末尾總結個小道理。
若真如此不堪,能得那蘇軾推崇?
若詩只一味傷春悲秋,又有何意?
【但是《題西林壁》這一類的理趣詩就不同了,它通過藝術形式來傳達一定的道理,而不是空泛地說教,此特點我們在蘇軾的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出來。】
【另外王安石也曾經做過一首類似的理趣詩《登飛來峰》,大家可以對比一下。】
王安石又怔了,這首詩他仍覺驚艷,方才女子誇獎《題西林壁》的話完全可以用於誇讚這首《登飛來峰》。
詩很簡單,只一眼便能解其意,跟蘇軾那首還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但他有點想聽聽女子的說法。
【在西漢時期,很多人會把浮雲比作奸佞小人,而浮雲蔽日就可以比喻為那些奸佞小人蒙蔽君主。】
【表面上第二句的意思是不害怕浮雲遮了自己的眼睛,因為自己站得高看得遠,深層次來說就是作者並不怕朝堂上的那些奸佞小人,從而表達自己一定會能夠戰勝奸邪,在朝堂上創出一片天地的決心,事實證明他後來也確實算是做到了。】
歐陽修看迷糊了。
此言何意?
他們不讚同新法,跟這王安石政見不同就是奸佞小人了?
詩是好詩,此意卻不敢茍同!
【而作為理趣詩來說,他這句話還有一個道理,那就是咱們看一個東西的時候不要被它的表面給迷惑了,它可能只是被浮雲遮住了而已,我們要透過現象去觀察本質。巧了,這不還是咱們學過的認識論的觀點嗎?】
【這後兩句和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技法上幾乎相通,只是表達的道理不一樣,卻都是能發人深省的。】
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原以為顏回在偷吃鍋中的飯,本想接著祭祀之由教育一番,卻聽顏回解釋此飯中落了灰塵,因不忍浪費所以將之入腹。
是他錯怪了顏回。
孔子嘆道:“當真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此句甚妙。”
女子兩次提及認識論,而這兩首詩都是講述認識世間萬物的方法,原來此曰認識論。
當不止此二種而已。
【而蘇軾的這首詩或許也是有表達自己身在官場卻又看不透官場從而無可奈何的一種感情的。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完全沒有任何依據,隨便聽聽就行啦。】
【所有的人生哲理都不是一朝一夕就體悟出來的,沒有足夠的經歷恐怕很難有什麽深刻的感悟,而早在1073年,熙寧六年,那時候蘇軾第一次自請出京,在杭州寫了一首《法惠寺橫翠閣》,前兩句就是說,早上看見吳山是一個樣,晚上看見吳山又是一個樣。這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有相似之處的。】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被幽禁在這汴京已經三年了。
今日是七月七,七夕佳節,汴京城內應當十分熱鬧。
他本也想勉強慶賀一番,可一見這巨幕來了也便沒了興致。
此女所言有理。
所有的感悟並非一朝一夕而成,若能重來,他定然不會走到這一步。
可一切為時已晚。
即便再思念故國,他也永遠回不去了。
【再來看兩首很有名的小朋友們都會背的《惠崇春江晚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若是不去了解蘇軾的生平,不去認真體會他詩中的情感,就會覺得他大多數作品都生機勃勃,雖然了解了也會有這種感覺,但是就不止是生機勃勃,還有更多覆雜的情緒。】
【這組詩也是如此,其一寫了竹子外邊的桃花、春水之上的鴨子、滿地的蔞蒿、冒著嫩芽的蘆葦、沿江而上的河豚。】
【一讀,這一幅春景圖就出現在了咱們的面前。】
東晉。
謝靈運也還在糾結女子方才所說的東晉玄言詩的話。
他在思考何為玄言,而自己的詩又屬於什麽。
自己的詩文作品比之陶潛肯定是要略勝一籌的,可為何這蘇軾崇尚陶詩而不是自己,而這女子又為何不曾提及自己。
難不成自己的詩到後世佚失了?
現下這首詩確如女子所言觀詩如觀畫,只是用詞用句過於簡單了。
【這兩首詩本來就是蘇軾給惠崇的畫《春江晚景》的題畫詩,早在唐代王維的時候,他就以詩入畫,開創了文人畫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而他本人也被後世稱之為“文人畫的鼻祖”。】
【蘇軾也曾評價過他,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推崇王維,自然在創作時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
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山谷。
這輞川別業最近才剛歸置好,還有很多的細節處沒有安排。
但這些也不急,性急反而難成事。
王維見天氣尚好,便打算歇息一日,他正坐於案前繪畫,見巨幕來,暫且擱了筆。
繪畫時當心無旁騖或可出佳品。
然此巨幕完全無法避開,而且此中也有些趣事,值得一看。
“文人畫……聽著倒也不俗。”
【這其二因為其一的出名,知道的人要少些,但其實還是很有感覺的。】
【北歸的大雁就像是要回家鄉的人,但因為舍不得待了許久的南方,差點掉了隊,還沒到北方,已經知道北方多風沙雨雪了,幹脆再在這南方的春天裏待一段時間吧。】
【這首詩雖是寫的大雁,但是一讀下來就感覺是在寫人,蘇軾把大雁的擬人化處理得很好。】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宋神宗離世,宋哲宗即位,蘇軾也是從南方剛剛回到北方,這其中的意思大家可以去揣摩一下。】
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輕輕笑了一聲,回想起那時的自己確實年輕氣盛,任何情緒都毫不隱藏。
太皇太後信任自己,給了自己許多權力,是自己辜負了太皇太後的信任。
可若再來一次,他覺得自己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是非善惡雖無定論,但自己心中的道應當堅守。
或許那本就不是自己能解決的困難。
如今回望一生,很多以往自己在意的事情仿佛根本不重要,但內心的準則跟隨自己一生,若有來世,它也應當繼續存在。
【蘇軾優秀的詩太多了,咱們就先講到這裏,說起優秀,我們一般還是認為蘇軾的詞是優於詩的。很多人都說李白的詩、蘇軾的詞一直是站在中國古代文化的頂峰,至今無人超越。】
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叫人鬧了一場後,對這巨幕仍舊毫無辦法,反倒是錯過了幕中女子說的一些事情。
現如今又又又聽女子說起了李白,他心中有了個主意。
李白本就有名氣了,如今經這幕中女子這麽一說,眾人對他定然是萬般推崇,若是讓他寫幾首誇讚自己的詩,自己再行大赦,那女子汙蔑自己之事,想來用不了多久就能被眾人遺忘。
至於李白,他若想做個官,那便給他個官,也無甚大礙,讓人牽制著也就行了。
只可惜,他怕是暫時不能和他的玉奴像現在這般暢快了。
可一想,他又有些憤怒,整個天下都是他的,自己在皇宮內院做點事情還要被人編排,當真是氣煞人也。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青州。
看到此處,李清照有些看不下去了。
此女對蘇軾讚譽過多,他的經歷確實叫人唏噓,可那不是怪他自己嗎?
然先時此女言曹子建“勢窘而溢價”,這蘇軾又何嘗不是,以此作為詩詞評判之標準,著實荒謬。
蘇軾之詞雖有了思想情感,然仍舊不詩不詞,何足讚也?
【咱們就隨便選幾首聊一聊,首先第一首,在密州寫給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女子將詞作置於巨幕之上,一邊念還一邊叫人演奏了樂聲,淒淒涼涼,好不悲傷。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1099年,元符二年。
儋州。
自己已多年未讀此詩,沒曾想女子一讀竟叫人霎時就回到了那時的時光。
那時王弗雖年紀不大,可對許多事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然她偏偏謙虛,問她只說略知一二。
她還曾於屏風之後幫自己審度訪客,真可謂賢內助。
可她去得早,距今竟已過了這麽多年了。
【在1054年,皇祐六年,十六歲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軾。王弗聰明謙謹,知書達理,嫁給蘇軾十一年,幫助蘇軾打理家中事務,陪伴蘇軾讀書,還為蘇軾提了不少的意見。】
【然而好景不長,在1065年,治平二年時,二十七歲的王弗就因病去世。】
【十年後的正月二十,蘇軾做夢突然就夢見了自己已故的前妻,寫下了這首纏綿悱惻的悼亡詞。】
【古代優秀的悼亡詩詞有很多,比如李清照的《孤雁兒》,雖然她寫得委婉,但卻深刻地表現了她對於已故丈夫趙明誠的那種真摯的感情和無盡的哀思。】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她……她,她何出此言?”李清照抓住趙明誠的胳膊,難以置信地看著他。
兩人成親六年,關系一直不錯,現在突聞此噩耗,讓李清照一時沒能反應過來。
趙明誠反而比她冷靜些,笑說:“夫人這是關心則亂,人終有一死,只是為夫比你先走罷了。”
李清照恍然大悟,可她心中仍舊不安,總感覺事情不會如此簡單。
她緊緊盯著巨幕,這時已沒了評判之心。
【還有陸游曾經寫過很多很多的悼亡詩,其中一句寫於七十五歲的“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也是十分有名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自從被罷官後回了山陰,陸游的日子就變得清閑了許多。
雖說他心中仍記掛著朝廷,可只要一想到那些糟心事卻又不想再管,只整日吟詩飲酒,勉強過活。
聽到幕中女子此言他頓了頓,自己這幾年確實寫了些詩用以悼念。
不過女子說的這句詩當真不錯,看來自己日後的詩才還會有所精進。
【蘇軾對他的妻妾的感情我們不好說,但這首詞感情充沛,蘇軾很少有此類淒婉哀傷的詞作,更多的是像《念奴嬌·赤壁懷古》這種充滿氣勢的豪放之作。】
【這首詞我們之前提到過,它是作於黃州。】
【江水滾滾東流,寓意時光流逝,時光帶走了多少的風流人物。聽說這西邊是當年周瑜破曹操時的古戰場赤壁。】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幾次了?沒完了?
為何這後世之人不提提自己平定涼州的戰績?
這個蘇軾不是覺得自己是英雄嗎?
氣悶半晌,曹操得出一個結論。
格局太小。
另一邊的孫權倒是心情頗為愉快,都快讓他產生一種曹操等人真不如他們建業諸人的感覺了。
不過他還是清醒的,當初那一戰也不全是公瑾的功勞,若是沒有劉備一行人,恐怕不會那麽順利。
這蘇軾甚合他心意,只可惜生不逢時啊!
【四面到處都是石壁,洶湧的巨浪拍打在岸邊,卷起的浪花像是皚皚白雪。在這如畫的山河,湧現出了多少的英雄人才啊!】
【說起那個年代當真是人才輩出,隆重對策的諸葛亮、“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德服人的劉備、智勇雙全的孫權、英年早逝的孫策、擅攻人心的司馬懿等等】
眾人一怔。
這曹操的評價……
葭萌。
眾人都傻眼了,雖說此處女子像是為了保持平衡各方都說了兩個人,但是這麽一評價,叫天下人怎麽看?
“好在以德服人也算個不錯的評價。”龐統倒是沒太可惜女子沒提自己,他現在一心只想幫著主公奪得天下。
目前就這巨幕看來,形勢不算太好,然而卻也並非都是壞處,至少能讓民心歸順。
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乃至理也。
鄴城。
曹操都震驚了,他怔楞了片刻才哈哈大笑起來。
此等評價,何其高也!
奸雄又如何?
在這亂世,誰又真正清高?
勝者為王敗者寇!
能贏方為正道!
建業。
孫權本還在為這首詞中的周瑜而驚嘆不已。
公瑾雖死,可他從始至終都是他們的人,得此英雄是為幸也。
可嘆英雄早逝。
然而此時卻聽女子如此評價曹操,便是聽到女子說自己智勇雙全都不甚喜悅了。
他曹操當真如此厲害?
還在地牢中的司馬懿露出苦澀的笑。
擅攻人心又如何?
天要亡他司馬懿,誰也救不了了!
【想起當年的周瑜,剛剛娶了小喬,那等的雄姿,他手持羽扇,頭戴綸巾,意氣風發,談笑間就讓曹操二十萬大軍①灰飛煙滅。】
喜悅不過兩息之間。
“氣煞我也!”曹操氣急,此乃欲抑先揚?
灰飛煙滅!
好大的口氣!
他周公瑾有那本事嗎?
要不是周瑜已死,他曹操定親手取之性命。
【如今我游於這古戰場,我這如此多的懷古之情就像未老先白頭那般,是多麽的可笑啊!】
【人生啊,就像是一場夢,想那麽多不如放眼江景,舉杯賞月吧!】
1329年,明宗天歷二年。
張養浩看著自己剛剛寫下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世道如此,難道放任不管嗎?
他眼神黯了黯。
有一點倒是不錯,人生就像是一場夢,想太多無用。
該有實際行動才是。
如蘇軾一般,救不了國,便救一方黎民,方不負來這人間一場。
【這首詞歷來評價很高,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稱其為“古今絕唱”。】
【上闕作者看到洶湧的江景,心潮澎湃,不由得就想起了如這江景一般又與此處有關的暗潮湧動的三國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出現了不少的英雄人物。】
【在這些人物當中,蘇軾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在赤壁之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周瑜,但他並沒有直接寫周瑜的功績,而是在下闕一開頭先提了一下小喬,美女配英雄,凸顯豐神俊朗的英雄形象。】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葭萌。
劉備不禁唏噓。
在他看來周公瑾之文韜武略絲毫不輸孫權。
只可惜天妒英才。
可惜,實在可惜!
【羽扇綸巾,其實是漢末時期儒將的一種打扮,但是我們現在看影視作品更多地是在諸葛亮的身上看到,仿佛成了他的標配,這是因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這個形象太深入人心的結果。】
【《三國演義》中不是還有這麽一句話嗎?就是周瑜被諸葛亮氣死前說的,“既生瑜何生亮?”】
“荒謬!”孫權聽到這話大喝一聲!
後世之人竟如此編排公瑾,簡直豈有此理!
那諸葛亮何德何能?
“主公息怒。”諸葛瑾勸道,“此女先時說過,這《三國演義》不可盡信也。”
孫權看他一眼,沒有說話。
他當然記得此女先時說過,可此等言論仍舊叫人憤怒。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它可以虛構與誇張。】
【《三國演義》的基本傾向是繼承了受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擁劉反曹的傾向的①,而在小說中,東吳就像是配角,配角都是為了凸顯主角的人設,所以這裏為了體現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就編寫了這麽一個劇情。】
元末明初。
羅貫中最近正在發憤著書。
這巨幕幾次提到自己的書,似乎不太滿意自己這樣的劇情安排。
但又說此書影響了許多人。
他默了半晌,沒言語,只擡起頭去繼續聽女子所言。
【有了這個小說的存在,再加上許多影視劇的加持,那個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裏。】
【我們將這個形象反推到詞句當中,便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周瑜的形象了。】
【他頭戴綸巾,手持羽扇,從容不迫,談笑之間便讓曹軍灰飛煙滅。】
【但你要說蘇軾在這裏沒有誇張嗎?那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二十萬曹軍怎麽可能灰飛煙滅,那武俠變仙俠了。】
①號稱八十萬
②朱光榮,評《三國演義》 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J],《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5年第2期36-43,共8頁
謝謝大家支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