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定風波

關燈
定風波

曹操舒服了。

什麽灰飛煙滅?

誇張!絕對的誇張!

若不是當時風向不好,自己軍中又染了疫病,絕不會輸給那周瑜。

還望之後女子說話能夠一口氣說完罷。

【蘇軾之所以這麽推崇周瑜,其實這裏邊還有一層政治因素在,王安石變法時內憂外患的問題是一直存在的,那個時候契丹和西夏不斷地騷擾邊境,宋朝的這些文人都希望可以將其趕走,讓邊境和平,但是他們是有心而無力。】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趙禎一驚。

“此為何意?遼人和西夏……”

自從先帝在澶淵與遼人簽訂契約後,大宋每年往遼國進獻歲銀,他們還不知足嗎?

這西夏確實也是他頭疼的問題。其實趙禎一直在考慮,如若不然,同西夏也簽訂合約,以保邊境平安,可這樣的想法他也只能在心中想想,如今說出來恐叫天下人恥笑。

“如今西夏戰事吃緊,據女子所言,此事直到幾十年後都未曾解決,官家當早做決斷。”歐陽修面色凝重,此時西夏尚且讓大宋焦頭爛額,若此時遼國亦違背合約卷土重來,大宋危矣。

決斷!

趙禎也沈著臉,此時如何能輕易決斷?

【既然沒辦法,那就先不想了,不如就先飲酒賞月吧。其實從“故國神游”到“還酹江月”,都是作者在自我安慰。】

【我們一直說蘇軾是一個樂觀豁達的人不是白說的,這樣的性格體現在他各個作品之中,這也是他在後世為何如此受歡迎的很大一個原因。】

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卻覺得蘇軾這般有點沒志氣。

既然知曉邊境不穩,那便前往邊境,從軍殺敵方為男兒本色。

思及此,辛棄疾嘆息一聲。

那樣的年代,豈是蘇軾想就可以作為的。

人生總生不由己。

可恨你我二人皆非周公瑾!

【接下來我們看一首蘇軾的檃(yǐn)栝詞,什麽叫檃栝詞呢,就是說把某個作品在內容不變、詞句微調的情況下將之變成另一種體裁。】

【蘇軾的這一首《哨遍·為米折腰》就是檃栝詞,大家一看就應該知道是檃栝的誰的作品了。】

【沒錯就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東晉。

顏延之小酌了兩杯,微醺。

他還是有些想不明白,為何這蘇軾會這麽喜歡陶淵明的作品。

陶淵明的作品雖深藏感情,可遣詞造句確實粗糙了些。

這蘇軾若是能學精細之作,恐成就更高。

另一邊,陶淵明也很喜歡自己此作。

此作創作的原因不甚美好,可歸家途中確有心曠神怡之感。

蘇軾與他真乃同好也。

且與他一樣清貧。

陶淵明笑笑,飲酒一杯,甚樂也。

【蘇軾到黃州是因為遭受了烏臺詩案,那個時候他可能心拔涼拔涼的,然後搞了塊地,在東坡上修了雪堂,慢慢地才治愈了他這顆心,這是三月自己猜想的前情。】

【關於作這首詞直接的創作動機,蘇軾在序中寫得非常清楚。】

【大家都說他這雪堂簡陋得很,只有一個叫董毅夫的朋友路過覺得很喜歡,還說要和他做鄰居。當然了這不是真的,應該是玩笑話。蘇軾在另一首《滿江紅》中寫了,董毅夫罷了官是要回江西老家去。】

【這也是為什麽蘇軾會選擇《歸去來兮辭》的一個原因,因為陶淵明也是辭了官寫的這篇賦。所以說其實蘇軾寫作都不是隨便作的,就像白居易曾經在《新樂府序》中說的“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肯定地點了點頭。

寫作就不應該為文而作,不過在他看來蘇軾的作品中補察時政的作用還是太小,太過註重於自我感情的抒發,實事可以多添一些。

【不過蘇軾倒也沒有很推崇白居易的詩,他曾經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到過,“元輕白俗,郊寒島瘦。”這裏指的就是元稹的詩風輕佻,而白居易的就是俚俗,後者是說的苦吟詩派代表人物孟郊和賈島,說他們兩人詩風孤峭冷寂。】

白居易:“……”

俚俗?

淺顯易懂才能讓所有人都看得明白,才能讓所有人了解其中意思。

還有微之輕佻?

白居易笑笑,多情風流,寫太多情詩,都叫人記下來了。

【都說元稹是個渣男,辜負了不少的女子,他還以自己辜負過的一個女子寫了一部傳奇叫《鶯鶯傳》,這也是後來《西廂記》的原型。】

元稹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怎的突然就說到了自己的身上。

他看了看手邊自己寫下的《元思》悼亡作,沈默了好半晌。

【元稹是不是渣男有點爭議,爭議不多。】

【而白居易的俗還是跟他的寫作目的有關,“為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他就不是為了搞藝術。】

白居易讚同地點點頭,說不定蘇軾之俗乃通俗之意也。

【另外苦吟派的這種創作就有點為文而文的意思了,他們講究詞斟句酌、反覆推敲錘煉,這樣的創作就很難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容易陷入有佳句而無佳篇的尷尬境地。】

【顯然蘇軾創作應該就很少有這種困擾。】

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仔細地思考了一下女子說的這些話,又想清楚一些道理。

他也明白了女子為什麽在講一個文人的時候會先將人生經歷細細地講一遍。

因為所有的作品都是圍繞著人生經歷而產生的,元微之如此、白樂天如此,自己亦然。

【恰逢《歸去來兮辭》沒有配樂,所以蘇軾就把它檃栝成詞送給董毅夫,然後大家一起唱和,特別快樂!】

東晉。

陶淵明看了蘇軾這許多詞作,也覺詞這種體裁很不錯。

他還挺想看到自己的賦被改成詞是何種樣子的,又會配上何種音樂。

不過此女一直說詞是可以和樂而唱,可她卻從未唱過,難道是不通音律?

可她請人演奏的那些樂聲又如此悅耳,大可請人唱啊。

然女子卻未曾有此意,當真奇怪。

【陶淵明當初是因為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所以辭官寫下這首賦,於是蘇軾這首詞便用了為米折腰開頭,把陶淵明辭官之前做官的日子凝縮在了“為米折腰,因酒棄家,……”一句。】

【“因酒棄家”來源於《歸去來兮辭》的序,在序中,陶淵明提到自己去做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公田裏的糧食足夠他喝酒。可想而知,陶淵明是真的有點拮據啊。】

陶淵明頓了頓。

窮,真窮。

窮,且樂也。

【而後面的詞句,基本上都是對應陶淵明賦中的句子的,比如說“雲出無心,鳥倦知還。”就能直接聯想到《歸去來兮辭》中的“雲無心以出岫……”一句。】

【這一句的本意是表示陶淵明出仕本是無心,對官場厭倦了自然就辭官回鄉了。蘇軾在這裏也是表達了自己這麽一個感情。】

【蘇軾欣賞陶淵明欣賞的是什麽,肯定不是他的“因酒棄家”,而是他棄官而歸,如果把蘇軾的宦海生涯比作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那現在蘇軾就是失戀了,被傷透了心,所以借陶詩以自慰。】

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覺得此女有時的形容總是有些奇怪。

但那時的自己確實是心傷的。

每每女子說他豁達樂觀,他就會想起那時的自己。

豁達,但還不夠。

【在貶謫的這些時光裏,美食與陶詩成為了治愈蘇軾的良藥,當然,若是沒有他自己本身的這種樂觀加持,恐怕沒人能救得了他。】

【也正因為蘇軾在這首詞中傾註了自己的情感,所以這首詞與那時流行的一些檃栝詞不同,它是有一定的藝術高度的。】

【要想把一篇好的作品,改編成另一個體裁而且還得不改變原有意思,且行文流暢,讓人看著覺得是篇佳作,是很難的,但是蘇軾做到了,這篇檃栝詞語言精煉、感情充沛、意境十足,足以證明蘇軾是很了解陶淵明及其作品的,也是很能夠與陶淵明共情的,再加上他自己的濃郁的情感,才成就了這一篇作品。】

東晉。

陶淵明一直看著女子放在巨幕上用以對比的詞句。

蘇軾此子確實有才,很好地抓住了自己想要表達的重點。

更重要的是,正如女子所說,他的詞裏面都是自己的感情。

他得多謝這位叫蘇軾的後生將自己的這些作品給傳揚出去。

陶淵明拿著酒杯沖著巨幕中的蘇軾畫像虛碰一下,飲下了這一杯酒。

【具體的詩句咱們就不一一講解了,主要了解一下蘇軾的詩詞類型,最後再聊一首表現他灑脫性格的詞吧。】

【這首詞仍舊作於黃州時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1082年,元豐五年,蘇軾被貶到黃州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他已經融入了黃州的生活,在這裏也結識了許多好友。】

女子說完,巨幕上突然淅淅瀝瀝下起雨來。

雨來得快,打在樹葉之上,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嚇得眾人都以為外邊真下起雨來了。

蘇軾望了一眼簾子外晃眼的日光,感覺這巨幕更加神奇了。

【三月七日這天,蘇軾出門走在路上,也是這麽一場雨,打亂了眾人的步伐。】

【首先用“莫聽”和“何妨”兩個詞起頭,表現出熟稔、輕松的語氣,而這兩句都提到了聲音,前面一句給我們一種雨有點大的感覺,但是緊接著他又說“吟嘯徐行”,好像雨又不是那麽大。】

【但是這一句其實是承接序言的,同行的人都很狼狽,只有作者不覺得,這裏也是一樣,雨大是大,但是不影響蘇軾“吟嘯徐行”啊!】

【下一句,“竹杖”和草鞋,這真的能輕過馬嗎?至少在泥濘不堪的雨天這舒適度是很低的吧,但是蘇軾不怕。】

【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

【任這風雨飄搖,我一身蓑衣照樣過得快活!】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自從巨幕初現,賈誼每日都會來這湘水邊上走走,於是便又在水邊看到了巨幕。

這後世之人的氣度當真不是他所能比的。

風雨飄搖,自己可算得風雨飄搖?

便當它風雨飄搖罷!

809年,元和四年。

“說得好啊!”韓愈仰天大笑起來。

不用女子說,他也能明白。

這風雨飄搖指的便是那些朝廷裏構陷蘇軾的雜碎們,蘇軾與他如今的處境竟還挺相似。

不錯,任這風雨飄搖又如何?

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無愧於心!怎不快活!

744年,天寶三年。

女子每每把蘇軾與自己相提並論。

李白先時還有些不解,感覺自己與他不該是一路人。

如今看來,倒是沒錯!

竹杖芒鞋便能走遍天涯,何須那香車與駿馬!

【下闕,一陣三月的春風瞬間讓蘇軾醒了酒意,這時雨已經停了,他轉頭看了看剛才那風雨蕭瑟處,跨步而去,管它是風雨還是晴呢!】

【這首詞表現了作者蘇軾在逆境下頑強不屈的精神與開闊豁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這一生走過風雨路過晴天,有什麽所謂呢?做無悔之事,過暢快人生,即便遭人構陷,即便前路不知風雨不知晴,日子還要過下去!】

【讓我們也同蘇軾一起“一蓑煙雨任平生”吧!】

811年,元和六年。

窗外正好又吹過一陣風。

李賀強忍著不適走到窗前迎上了那一陣風。

“一蓑煙雨任平生……”他低低呢喃,突然懂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咳咳……”

見他咳嗽得厲害,李賀的妻子上前連忙幫他順了順背,“郎君怎的站在風口,今兒個風大,快把窗戶關上吧。”

李賀微笑著擺手,“無礙,藥可煎好了?”

“當是好了,我去催催。”

【蘇軾的詞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宋朝這人才濟濟的時代也算是頭一份,當然咱也不能絕對,有些人就覺得其他人的更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沒有錯。】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已經從方才女子說自己給官人寫悼詞的震驚中回過神來了。

雖說她覺得官人說得對,人固有一死,但心中還是希望女子能多透露些。

不過她也清楚,這些是強求不來的,只能順其自然。

至於蘇軾的詞,她還是覺得不如柳詞,但女子這話倒是不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不可否認的是,蘇軾的氣度卻非常人所及,值得推崇,這或許也是他的詞備受關註的原因。

【接下來咱們看一看他的文,我們早前說過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這個唐宋八大家指的就是散文領域的八大家。】

【我們都知道蘇軾、柳宗元、韓愈、歐陽修、王安石這幾人的文章都很有名,一提名字咱們就能想起他們的名篇名句,但是為什麽蘇洵、蘇轍和曾鞏這三個人的文章我們比較少見呢?】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曾鞏蹭地從座椅上站了起來。

一旁的同窗問道:“子固,這是說你吧?”

曾鞏覺得肯定是,雖然這天大地大可能不止一個叫曾鞏的,但是能與他們一起的一定是自己,他有這個信心。

下回和介甫飲茶也能更有底氣些了。

【這個原因不止一個,首先其上幾位確實都很優秀,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他們三個也很優秀,這大概是與他們所擅長的題材和文章當中所表達的情感有關。】

【比如說曾鞏,他的散文作品中最多的就是人事雜記類,用記事進行議論,主要就是說理的。就只是說理的話,可能咱並不是很愛聽。】

曾鞏陷入沈思,說理不愛聽?

忠言逆耳,不愛聽是為常事。

這非但沒有讓曾鞏想要把文寫得生動有趣一點,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要繼續現在文風的決心。

即便自己的文旁人不喜看,但自己還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那就說明自己的文尚有可取之處,他只要努力寫得更好就可以了。

至於難聽之言,該說時總要有人說。

【而蘇洵大部分都是言辭犀利的論辯文,給你就是一頓瘋狂輸出。】

瘋狂輸出?

眾學子想了一下那些論辯文。

瘋狂輸出,沒錯,論辯文正需瘋狂輸出。

【另外蘇轍的類型稍微豐富一點,但他擅長政論文和史論文,歐陽修也稱讚他的文“博辯宏偉”,這一聽就有點難理解。】

歐陽修頓了頓,“博辯宏偉?”

如此高的評價,看來此子不簡單!

這蘇家還真是人才輩出。

不若將他三人一同請到汴京來,再做打算。

【就他們三人的文章可能就是實用性大於觀賞性,所以咱們樂子人知道的就要少些,是正常的,我們只要知道他們也是很優秀的就可以啦。】

【但超小聲地說,其實蘇軾很多文可能也不是咱喜歡的類型。】

1099年,元符二年。

蘇轍微微笑了笑。

論起文才,自己還是不如二哥的。

只是可惜了……

罷了,想來二哥也是不在意的,現下如此,便已很好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蘇軾的文,這裏把《前後赤壁賦》也歸入其中,這兩篇文賦跟那時的散文還有些不同,它是既保留了傳統賦的詩意,又吸收了散文的寫作手法,屬於駢散結合。】

【不過赤壁賦已經講過了,這裏說一篇闡述蘇軾政治思想的文章《賈誼論》,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蘇軾。】

【賈誼是西漢初年漢文帝時期的名士,他的散文辭賦很有名,比如咱們所知道的《過秦論》、《論積貯疏》、《吊屈原賦》等等。】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怔了一下,之前女子似乎未曾提過這篇賦。

但是賈誼是提到過的,與他相似經歷,還和他在同一篇傳記裏面,沒想到他還為自己作了賦。

【在漢文帝時期,他曾經做過太中大夫,但是後來因為受到大臣周勃、灌嬰的排擠,被貶長沙。我們都知道屈原也被貶到過湖南一帶,所以他就在這裏寫下了《吊屈原賦》。】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劉恒最近被叛亂搞得焦頭爛額。

早在上次幕中女子提到賈誼與屈原相似經歷,他就立馬派人傳賈誼回朝了。

沒想到現今又提起了。

周勃早已被罷相,灌嬰平叛有功動不得,只能再敲打敲打了。

不過,這文帝之稱倒是甚合他意。

日後還得更加註意明辨是非才是。

【因為兩人的經歷有些相似,又因為司馬遷對兩人的遭遇都感到不平,所以在為兩人作傳時將兩人寫到了一起,就是我們知道的《屈原賈生列傳》。】

【賈誼是典型的懷才不遇,郁郁而終的文人代表,而這篇《賈誼論》的主題內容便是賈誼失意。】

典型?

劉恒眼前一亮,那悲情文人豈非有他?

若是如此,對他大漢乃大機緣也。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跟他的想法幾乎差不多。

若說賈誼定能多講一些大漢之事,雖不知吉兇,可即便說的都是些不好的事,也好及時糾正。

可若巧了說些能助他大漢之事,豈不美哉!

【但是這篇文卻並非在誇讚賈誼的才能,而是對賈誼進行了一定的批判。】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批判?

賈誼站得筆直,負手而立看著巨幕。

難道自己哪裏做得不對?

就他之前觀察,蘇軾當不是趨炎附勢之輩,定不會是想讓自己屈服淫威之下。

可到底為何?

【咱們看這個文得拿出高考的氣勢來,首先第一段,開門見山擺出觀點:人才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很難。】

【就像賈誼,他有才也完全能夠輔佐漢文帝,但是他卻沒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劉恒想到賈誼曾經給自己獻上的《論積貯疏》,邏輯縝密,有理有據,也確實幫助自己解決了問題。

賈卿確有才能,可他為何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劉恒嘆息一聲,恐與自己識人不清有關。

【第二段就是說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怎麽做,蘇軾提出要等待、要忍耐。他說古代很多有才之士沒能實現自己的才能,可能並不是君主的鍋,而是他們自己沒等待沒忍耐。】

“鍋?”

腦子一轉,賈誼明白了女子所言。

應當是說他沒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是他的錯,而不是陛下的錯。

等待、忍耐……

賈誼皺眉沈思,當真有用嗎?

可自己如今不正是在等待嗎?

然而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是什麽?只是面前的一片江水罷了。

遠在長安的劉恒卻把此話聽進去了。

“來人,快去催!”

不能讓人等急了。

【第三段就是詳細地舉例、對比來說明賈誼“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蘇軾說,漢文帝是個明君,並不是漢文帝不重用賈誼,而是賈誼沒能利用好漢文帝來施展自己的才能,為此他舉了一些歷史上的例子。】

《哨遍·為米折腰》

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餘治東坡,築雪堂於上。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有蔔鄰之意。乃取《歸去來》詞,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 使家童歌之,時相從於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為之節,不亦樂乎?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雲暮鴻飛。雲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覆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歸去來兮辭(並序)》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裏,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覆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覆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覆奚疑!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賈誼論》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醜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郁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覆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覆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謝謝支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