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二)
關燈
小
中
大
醫學(二)
“王莽確實也非常人。一般帝王哪有他這樣,還允許醫生解剖逆賊。”
“均田制不是也能解決土地兼並的問題。不過,他當時收攏土地,天下人都反對,也因此敗亡。”
《漢書·王莽傳》,“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
“那倘若我朝想要解剖,也可以找逆賊屍體。反正他們這樣的死罪,恐怕家人也受到株連,不能收屍。”
“不然的話,眾人都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誰能躺在那裏讓別人解剖?”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醫名張秀姑,自幼隨父學醫。之後她和游方郎中唐賜結婚。婚後,她和丈夫一同行醫診病。
因為她擅長針灸,在民間頗有名望。當時由於戰亂,沛郡瘟疫盛行。此地還突發一種怪病,染病時沒有異樣,但一發病便張口吐出幾條毒蟲。
倘若等到這個時候治療,已經無藥可救,不久後患者就會病死。醫者仁心,他們夫妻兩人冒著極大風險來診治病人,卻不得其法。
但是,救治過程中,唐賜也不幸染病。他們夫妻原本就想要探究病因。唐賜自知命不久矣,臨終前多次囑咐妻子張秀姑,解剖自己的遺體,研究怪病的病因。
而張秀姑本來就精通醫道。她們夫妻原本就覺得病人肚子裏一定有病變,卻找不到合適的治療方法。
有丈夫的囑托,她也下定決心要查出病因。不久後唐賜病死,張秀姑遵丈夫遺願,親自持刀解剖遺體。
經過觀察,張秀姑發現遺體的肺部等部位已腐爛變質。她把各臟器的病變情況畫下來,並標出了病竈跡象。
然而盡管唐賜主動留下囑托,但是儒家禮教不允許解剖人體,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
他們不管此舉是不是能救千萬人,只認為女子敢對丈夫遺體解剖,是對封建禮教的挑戰。
當地郡、縣官府將此事呈報朝廷。有人為張秀姑求情,認為她是遵從丈夫的遺願。而且人死不能覆生,母子二人不是殘害丈夫。
吏部尚書認為,張秀姑剖夫為大逆不道。而唐賜的兒子唐副不加勸阻,也忤逆不孝。最終,張秀姑被判刑6年,唐副被處以死刑。
她所做的解剖手術,比十三世紀發生在歐洲波羅那中毒死亡者病理解剖還早800多年。而16世紀,歐洲維薩留才創立了科學的解剖學。
如今,醫學院的學生在動物進行實驗後,也還是會跟隨老師學習人體解剖。老師們帶著學生開始解剖學習前,也會向遺體敬重鞠躬。
而這些“大體老師”自願捐獻遺體,供醫學發展,也值得欽佩。遺體在學生們解剖學習後,醫學院也會對其安葬。】
宋朝
“拿逆賊屍體解剖,倒也不違背人倫。自己的丈夫還如何下得去手?”
“她們本意不也是為救瘟疫?”
“那也不能是丈夫。”
“哎,做個醫生也困難。明明唐賜都願意用此身供醫學發展,可是這個情況下,妻子還是被處以極刑。”
而朝廷本也有思量,他們也打算征用死囚犯的屍體,用以解剖。
“平民百姓誰願意將親人屍首交出。死囚自然是最好的打算了。”
“有些未成年夭折的孩子,不能入祖墳,都是草草安葬。不知道,倘若官府願意出資事後安葬他們,孩子父母可否願意。”
“倘若,解剖之事需要一代代傳承下去,這也是一個可能。”
明朝
“我朝好像沒有組織解剖過。”
“不過,天幕提及的剖腹產,好像有傳教士打算嘗試。”
“真的?他們不怕一屍兩命嗎?”
“不知道,是不是他們已經有了什麽外科手術技法。反正,如今我們的名醫是做不了的。”
而正在進行剖腹產嘗試的傳教士也有些慌神,因為這次嘗試並不順利。倘若這次失敗,不僅母子一屍兩命,恐怕後續也不會再讓傳教士進行同樣的嘗試了。
然而,一旁的中國助手卻突然詢問起:“如今,您可還有把握?還需不需要別的器具?”
傳教士擦了擦冷汗,為難道:“難道你還有什麽主意?”
【而探究中國外科手術的發展,也有一些資料證明。漢朝《五十二病方》中,有割疝氣手術和痔瘡切除術的記載。
東漢末年,華佗發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以酒服麻沸散後,然後醫師就可以“刳破腹背,抽割積聚。可惜的是,麻沸散後來失傳,後來出現相應替代品。
漢代也已經記載剖腹產,當時被稱作“坼剖而產”。當時有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可惜的是,後續卻沒有剖腹產的記載。
而南北朝時,有了比較完備的人體穴位圖《明堂圖》。曾出土唐代文物中,有鑷子、剪刀等常見外科手術器械。而宋代時,已經完整的常用外科器具,如針、剪、刀、鉗、鑿。
此外,用來縫合、消毒、止血的也相應的技術。可惜,後世沒有流傳下來。從這個角度看,在保命關頭實行剖腹產在古代也有一定可行性。
從隋朝開始,縫合內臟、剖腹產子等外科手術日漸成熟。《刪繁方》記載,“桑皮細線縫腸覆皮,用蒲黃粉粉之。”宋代《睽車志》記載,“以刀自裁,收之不死,醫者以桑皮縫合其創,傅藥。”都說明,此物可以作為縫合線。
據流傳,制造此線過程也十分繁瑣。需要先去外皮,撕掉內層筋紋。然後把細線從頭到尾抹七次,使其滑潤如絲。用時,在沸水的蒸汽上薰蒸一下。桑皮線據說,人體可以吸收,所以不需拆線。
此外,古代外科有各種藥膏等,幫助生肌、收斂愈合,用於術後的止血、愈合。
彼時,也會用高濃度酒精消毒傷口,以免感染。此外,偶有如“開顱術”和“斷肢再植術”的記載等。然而,沒有流傳至現代。
而產鉗對於生產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倘若孩子已經在產道探出腦袋,使用產鉗將孩子及時夾出來,也免除產婦死亡的危險。
對比下現代剖腹產的流程,倘若沒有足夠消毒、縫合等各方面的經驗,完成一臺剖腹產的難度難以預料。】
天幕中,一個孕婦躺在手術臺上,已經進行了麻醉,不省人事。一群穿著藍色罩衣的醫生們將她的肚子一層層剖開,將胎兒取出後,又一層層的進行縫合。
明朝
歸有光也回憶起自己的母親。母親常常懷有身孕,因此苦不堪言。每次不到一年就又懷孕生子,因此自願服下藥物,只求不再生育。
資料引用:
百度百科及網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王莽確實也非常人。一般帝王哪有他這樣,還允許醫生解剖逆賊。”
“均田制不是也能解決土地兼並的問題。不過,他當時收攏土地,天下人都反對,也因此敗亡。”
《漢書·王莽傳》,“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
“那倘若我朝想要解剖,也可以找逆賊屍體。反正他們這樣的死罪,恐怕家人也受到株連,不能收屍。”
“不然的話,眾人都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誰能躺在那裏讓別人解剖?”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醫名張秀姑,自幼隨父學醫。之後她和游方郎中唐賜結婚。婚後,她和丈夫一同行醫診病。
因為她擅長針灸,在民間頗有名望。當時由於戰亂,沛郡瘟疫盛行。此地還突發一種怪病,染病時沒有異樣,但一發病便張口吐出幾條毒蟲。
倘若等到這個時候治療,已經無藥可救,不久後患者就會病死。醫者仁心,他們夫妻兩人冒著極大風險來診治病人,卻不得其法。
但是,救治過程中,唐賜也不幸染病。他們夫妻原本就想要探究病因。唐賜自知命不久矣,臨終前多次囑咐妻子張秀姑,解剖自己的遺體,研究怪病的病因。
而張秀姑本來就精通醫道。她們夫妻原本就覺得病人肚子裏一定有病變,卻找不到合適的治療方法。
有丈夫的囑托,她也下定決心要查出病因。不久後唐賜病死,張秀姑遵丈夫遺願,親自持刀解剖遺體。
經過觀察,張秀姑發現遺體的肺部等部位已腐爛變質。她把各臟器的病變情況畫下來,並標出了病竈跡象。
然而盡管唐賜主動留下囑托,但是儒家禮教不允許解剖人體,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
他們不管此舉是不是能救千萬人,只認為女子敢對丈夫遺體解剖,是對封建禮教的挑戰。
當地郡、縣官府將此事呈報朝廷。有人為張秀姑求情,認為她是遵從丈夫的遺願。而且人死不能覆生,母子二人不是殘害丈夫。
吏部尚書認為,張秀姑剖夫為大逆不道。而唐賜的兒子唐副不加勸阻,也忤逆不孝。最終,張秀姑被判刑6年,唐副被處以死刑。
她所做的解剖手術,比十三世紀發生在歐洲波羅那中毒死亡者病理解剖還早800多年。而16世紀,歐洲維薩留才創立了科學的解剖學。
如今,醫學院的學生在動物進行實驗後,也還是會跟隨老師學習人體解剖。老師們帶著學生開始解剖學習前,也會向遺體敬重鞠躬。
而這些“大體老師”自願捐獻遺體,供醫學發展,也值得欽佩。遺體在學生們解剖學習後,醫學院也會對其安葬。】
宋朝
“拿逆賊屍體解剖,倒也不違背人倫。自己的丈夫還如何下得去手?”
“她們本意不也是為救瘟疫?”
“那也不能是丈夫。”
“哎,做個醫生也困難。明明唐賜都願意用此身供醫學發展,可是這個情況下,妻子還是被處以極刑。”
而朝廷本也有思量,他們也打算征用死囚犯的屍體,用以解剖。
“平民百姓誰願意將親人屍首交出。死囚自然是最好的打算了。”
“有些未成年夭折的孩子,不能入祖墳,都是草草安葬。不知道,倘若官府願意出資事後安葬他們,孩子父母可否願意。”
“倘若,解剖之事需要一代代傳承下去,這也是一個可能。”
明朝
“我朝好像沒有組織解剖過。”
“不過,天幕提及的剖腹產,好像有傳教士打算嘗試。”
“真的?他們不怕一屍兩命嗎?”
“不知道,是不是他們已經有了什麽外科手術技法。反正,如今我們的名醫是做不了的。”
而正在進行剖腹產嘗試的傳教士也有些慌神,因為這次嘗試並不順利。倘若這次失敗,不僅母子一屍兩命,恐怕後續也不會再讓傳教士進行同樣的嘗試了。
然而,一旁的中國助手卻突然詢問起:“如今,您可還有把握?還需不需要別的器具?”
傳教士擦了擦冷汗,為難道:“難道你還有什麽主意?”
【而探究中國外科手術的發展,也有一些資料證明。漢朝《五十二病方》中,有割疝氣手術和痔瘡切除術的記載。
東漢末年,華佗發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以酒服麻沸散後,然後醫師就可以“刳破腹背,抽割積聚。可惜的是,麻沸散後來失傳,後來出現相應替代品。
漢代也已經記載剖腹產,當時被稱作“坼剖而產”。當時有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可惜的是,後續卻沒有剖腹產的記載。
而南北朝時,有了比較完備的人體穴位圖《明堂圖》。曾出土唐代文物中,有鑷子、剪刀等常見外科手術器械。而宋代時,已經完整的常用外科器具,如針、剪、刀、鉗、鑿。
此外,用來縫合、消毒、止血的也相應的技術。可惜,後世沒有流傳下來。從這個角度看,在保命關頭實行剖腹產在古代也有一定可行性。
從隋朝開始,縫合內臟、剖腹產子等外科手術日漸成熟。《刪繁方》記載,“桑皮細線縫腸覆皮,用蒲黃粉粉之。”宋代《睽車志》記載,“以刀自裁,收之不死,醫者以桑皮縫合其創,傅藥。”都說明,此物可以作為縫合線。
據流傳,制造此線過程也十分繁瑣。需要先去外皮,撕掉內層筋紋。然後把細線從頭到尾抹七次,使其滑潤如絲。用時,在沸水的蒸汽上薰蒸一下。桑皮線據說,人體可以吸收,所以不需拆線。
此外,古代外科有各種藥膏等,幫助生肌、收斂愈合,用於術後的止血、愈合。
彼時,也會用高濃度酒精消毒傷口,以免感染。此外,偶有如“開顱術”和“斷肢再植術”的記載等。然而,沒有流傳至現代。
而產鉗對於生產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倘若孩子已經在產道探出腦袋,使用產鉗將孩子及時夾出來,也免除產婦死亡的危險。
對比下現代剖腹產的流程,倘若沒有足夠消毒、縫合等各方面的經驗,完成一臺剖腹產的難度難以預料。】
天幕中,一個孕婦躺在手術臺上,已經進行了麻醉,不省人事。一群穿著藍色罩衣的醫生們將她的肚子一層層剖開,將胎兒取出後,又一層層的進行縫合。
明朝
歸有光也回憶起自己的母親。母親常常懷有身孕,因此苦不堪言。每次不到一年就又懷孕生子,因此自願服下藥物,只求不再生育。
資料引用:
百度百科及網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