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秦良玉(六)

關燈
秦良玉(六)

【崇禎七年後,秦良玉大部分主要戰役大都是與張獻忠之間的戰役。提起張獻忠,也不得不說下闖王。

建立大順的闖王,其實更有下一代君王的氣勢。畢竟他當時攻入京城,結束了大明。不過,大明的基業雖然敗於義軍,卻被滿清摘了桃子。

闖王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對於農民階級號召能力非常強。對於官僚地主階級來說,他們發現闖王真的允許平民百姓三年不納糧之後,反倒心中恐慌。

如果只是換個皇帝,但是能保住自己的資產和權勢,有的人是不介意的。畢竟,他們家裏真的有錢有權。

而清朝也確實返還一些田地,給有田契被奪走田地的地主。等到清朝統治的時候,他們也會發現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張獻忠相比闖王而言,連百姓的錢財都掠奪。在四川,張獻忠擄掠之後,還為威懾而屠城。

而後清軍來了,又再次屠川。他們與夔東十三家等武裝互相攻殺,又正值大瘟疫和大饑荒。於是“不分晝夜搜糧,將人吊燒,有糧便放,無糧燒死”。萬歷六年四川有三百萬萬口,到康熙二十四年只有一萬口。】

漢朝

遲昭平如今憑借分田的口號,又占據更多地盤。如今,看到天幕中,所說後世義軍之事,她也忍不住思考起來。

“之前天幕曾說,要拉攏同伴,減少敵人。王莽收回國田,引得天下震動。這是動了所有人的利益。一說分田,從者如雲,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看到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表述,遲昭平也覺得分田的時候,必須有所區分。但是,怎麽把握這個度量,也是個難題。

劉秀正和哥哥一起起義,他們原本說的口號都是恢覆劉氏江山。然而,天幕所說均田,聽起來更能吸引平民。

“天命都是劉氏,分不分也在天子掌握之中。但是,總還是要分給他們跟隨者土地,不然誰願意跟我們幹?”

劉秀卻沈吟起來,王莽收回國田之舉,天下都反對不止。畢竟,這是把他們的利益全部奪走。他們倘若覆劉氏江山,也會把土地再還給豪強。

可是,後世也稱讚均田口號,那後世到底是怎麽處理土地分配問題呢?再有,天幕曾說王朝滅亡是因土地兼並。

“或許我們將來真的成事,還必須動一動田地分配。”劉秀道:“不然,土地兼並據天幕所說,只會更加嚴重,乃至朝代滅亡。”

“養狗打獵怎麽可能不餵肉?你想的也太多了,覆國成功難道就是全部?王莽如今還是皇帝,不也是天下皆反?”

明末

賤籍們剛剛分了地主官員的土地,就聽到天幕提及,清朝又返回土地給回了地主。

“難道這天下沒有皇帝,我們才能終於有土地嗎?”

也有人悲戚:“既然土地已經返還,那我們也必定死無葬身之地。”

“既然如此,就迎闖王!唯有他不讓我們納糧。”

“可是闖王最後也失敗了!”

可是,他們還能再投奔誰呢?張獻忠會屠城,清軍會屠城。他們在哪裏,都守不住剛分開的土地。

“就算闖王最後敗了,他也是我們唯一能投奔的。”

而同樣的討論也發生在各地。有人看到清朝之事,不願投靠清軍。但是,闖王那裏不納百姓糧,自然要搜刮大戶?這又如何舍得?

“不管是誰,就是不能是清軍,也不能是闖王。”

“明朝敗亡也已經不可逆轉,那我們幹脆自己建國!那什麽南明,著實不堪為主。”

也有人憂心忡忡:“自古以來,屠城都是兵少而百姓多。他們擔心壓制不住,所以幹脆搶錢之後屠城了事。”

“所以,你的意思是屠城可能不止四川?”

“哎,有的人選擇投誠,有的人肯定會奮戰到底。恐怕有抵抗的地方,清軍為了示威,還是要屠城。”

李自成臉色一變,沒想到自己竟然失敗。可是,吳三桂如今還在守衛山海關,滿清還在關外,難道吳三桂降了?

剛剛包圍京城的李自成,連忙再次派人送信給吳三桂。而崇禎更是臉色灰敗,京城也曾經被滿清圍困,最後被秦良玉解圍。

“朕竟然是亡於賊子之手。”

崇禎心中滿是不甘,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麽。而李自成原本打算和他談判,兩人沒有談攏。如今,李自成也重新送來信件。

春秋

聽到均田,不少讀書人眼睛一亮。“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他們心中夢想所在。

然而,天子位都不會是,禪讓有德者居之。更何況天下之田?就算天下都是皇帝的,可是田地也是每個人的。

“或許,我們行均田之後,就可以建成大同社會了?”他們有人滿懷期待。

然而也有人疑惑:“均田可是將所有人的土地全部拿走,會有這麽順利?何況,就算現在均分,以後碰上天災人禍,還是會有人失去田地。這又怎麽辦?”

“是啊,天幕也說,土地兼並乃是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

【崇禎七年二月,張獻忠攻陷夔州,秦良玉率軍趕到,張獻忠不戰而走。而後張獻忠受朝廷招安。

崇禎十三年,張獻忠聯合羅汝才再反。秦良玉率軍前往,奪馬汝才大纛,使其敗亡。

可惜的是,後來和秦良玉配合的友軍將領,卻不知兵,排兵布陣不當。秦良玉曾悲嘆,受國恩死不懼,但是恨這樣平白戰死。

而後,張獻忠屢戰屢勝,氣勢大勝。友軍戰死,秦良玉屢次搭救沒有成功,帶領的三萬人都戰死。

直到這時,她仍然想調她手下溪峒的兩萬軍士援助。並且她自願貢獻家產,承擔一半糧餉。但是主將和友軍將領也有不和,官府倉庫也沒有餘糧,因此拒絕了秦良玉。】

明朝

太皇太後張氏看到這裏,也下了決斷。後期,明朝縱然還有秦良玉這樣的忠臣良將,仍然事不可為。

如今,朱祁鎮還未曾釀出禍事,孫太後還活著,她未必能改立天子。縱然心中擔憂萬分,她如今也只能下旨保於謙和朱祁鈺。

不過,她早就發現,朱祁鎮身邊的太監王振並非善類。只是,朱祁鎮對他十分信重,認為他博學多識。

王振如今因少帝信重,升職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他私下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曾經勸英宗以重典治國。但太皇太後仍倚重閣臣“三楊”輔政,故而王振還沒能影響政事。

“倘若他真的有才,為什麽不投身科舉?反倒來做宦官,親近少帝?”太皇太後對王振心存警惕。

然而,她從來都是處事公正,此事必須有輔政大臣在場。當年,朱瞻基去世,宮中傳言或立他的兄弟襄王朱瞻墡為皇帝。她馬上召集諸大臣到乾清宮,認定太子朱祁鎮為繼承人。

少帝登基,也有大臣請求張氏垂簾聽政。她不願破壞祖宗之法。如今雖然要緊事,她和孫太後一起決斷,但也沒有臨朝之心。

只是,她原本顧忌王振終究是少帝信重之人。可王振如今都會不經內閣,偶爾擅自做決斷。

從天幕得知,將來真有禍事,太皇太後又如何不恨?若她顧惜此身,死後如何見丈夫和兒子?

因此,她召集輔政大臣們進宮和少帝見面後,又召太監王振。或許預感大難臨頭,王振臉色蒼白。

太皇太後冷然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

太皇太後身旁的女官,將刀刃放在王振脖子上。朱祁鎮下意識的跪了下來,卻不敢說話。他已經知道自己將來闖下大禍,心中膽怯,不然早就懇求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見狀,示意女官手起刀落。朱祁鎮受到驚嚇,驚聲尖叫。諸位輔政大臣們也跪了下來。

太皇太後閉了閉眼,道:“皇帝年少,有賴各位大臣輔政。天不亡我大明,卻不能亡於天子之手。倘若再有禦駕親征之事,請諸位大臣與我共廢天子。此舉為保祖宗社稷,天下太平。”

清朝

借閱西方書籍來看的讀書人,已經看到外國行使君主立憲制,又或者進行革命,將君王送上斷頭臺。

“既然換了皇帝都一樣,那麽沒有皇帝是不是就不一樣了?”

聽了這樣大逆不道的話,誰都沒皺眉。畢竟他們都已經知道,中國有百年之禍。誰能不考慮,如何才能免於此禍?

“成不成,總要試一試。君主立憲制需要君王讓渡權力。而革命就更需要君主獻出性命。倘若手中無軍,又怎麽來革命?”

“均田可以號召農民階級。我也知道為什麽長毛賊會這麽聲勢浩大。就連外國來援的少將,都轉而投了長毛賊。”

“你是說…”

“不錯,我們是清朝官員,可我們也是為了民眾不受百年之禍。想必百年之禍那種情況下,滿清貴族也被殺個幹凈。那君主立憲制至少還保君王性命。他們此時都不願意讓權,那麽還有革命這條路。”

【而後崇禎十六年,再無阻礙的張獻忠“盡陷楚地,將覆入蜀。”秦良玉仍然努力,請巡撫“益兵守十三隘”,然而上峰沒有聽從她的建議。她仍不死心,向別的巡按上言,卻無兵可發。

崇禎十七年春,張獻忠領軍再次進犯夔州,秦良玉率軍解圍,寡不敵眾被擊潰。全蜀盡陷,秦良玉仍守衛石砫。

秦良玉也不是不知道,大明已經氣勢已衰。“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她蒙國恩,絕不會“以餘年事逆賊”。

南明開始,大明氣數已盡。隆武二年,隆武帝派使節,加封秦良玉太保兼太子太保銜,封忠貞侯。而西南的永歷帝,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

七十二歲的秦良玉作為鎮東將軍,仍督兵平定川中諸賊。又兩年,清入關登基已經五年,秦良玉去世。】

清初

朱姓的王爺們如今早就變成了庶民。他們隱居山林,哀悼明朝的滅亡。南明舊事令人不忍重提,他們也百般思索,為什麽明朝會是如今的結局。

資料引用:

百度百科及網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