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妙真(二)
關燈
小
中
大
楊妙真(二)
南宋
辛棄疾看到天幕說,這些義軍們終生抗金,不由為她們擊節稱嘆。他當年抗金時,年紀也不大。
參與耿京起義後,他又深入敵營,擒殺叛徒張安國,並策反敵營兵力回歸南宋。
但是,他雖然獻《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可朝廷並不想北伐,而且也不信任他這個從北方回來的人。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為何他所在朝代是趙宋,而不是劉宋呢?劉裕一心北伐,然而如今趙氏官家卻只願偏安。
“唉,但願你們不要像我一樣,蹉跎半生。”辛棄疾白發已生,但是抗金熱情不滅:“縱然老矣,我也願上戰場。”
可是,他心中也有一個疑惑未消。南宋從始至今,未曾信任過他這個北人。那麽,後來南宋朝廷是為了抗金,所以轉變了念頭?
梁紅玉開心不已:“她有此武力,又和丈夫一起抗金。實乃良將!”
韓世忠看夫人雀躍不已,也笑了:“不能見到一同抗金的義士,會不會遺憾?”
他們從未聽說過兩人的名字,證明雙方並非出於南宋同一時間。此生也不會有見面的機會。
“只要我們都抗金。那就算不能見面,然而志同道合,又怎會遺憾。”
縱然,他們未能戰勝金國,但是得知後世仍有義士,抗金永遠薪火相傳。兩人也已經感到安慰。
“想必,宗爺爺,岳將軍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吧。”
北魏
臨朝稱制的胡太後,看到這裏,也為北魏憂慮。她的兒子是孝明帝,如今不過十五歲。因此她臨朝攝政,自稱為“朕”。
當年她是宮中妃子的時候,無人希望生出男孩,繼位大統。因為北魏奉行“子貴母死”,等兒子立為太子,母親就要處死。但是她卻常常祈禱,能夠生下兒子。
當她真的生下兒子時,宣武帝其他皇子都早夭,便立刻立了她的兒子為太子。而胡太後多虧朝中大臣相助,不但沒被賜死,反而晉封為貴嬪。此後,宣武帝駕崩,孝明帝五歲繼位,她也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
之後,群臣上奏疏稱胡太後為陛下,她也自稱為朕。而且,有東漢太後鄧綏進獻祭品的舊例,胡太後也得以代孝明帝參與祭祀。
如今已經實際上獲得最高權力,胡太後看這些義軍,如同看到了自己境內鬧事的流民們:“朕憂慮,北方六鎮再有流民生事。”
“那些流民已經遷移去河北,想必不敢再生事。”
“柔然也始終是我們心腹大患。若非荒年,再加上柔然劫掠,軍民們也不至於反叛。”胡太後道:“還是要籌謀,如何攻克柔然。”
北魏經常遭受北方柔然鐵騎的入侵和掠奪。三年前,柔然軍隊再次進攻北方六鎮。再加上當時六鎮的饑荒十分嚴重,懷荒鎮民眾請求開倉放糧。當地長官拒絕了災民所請,由此被殺。
而後北方六鎮情況繼續惡化。有匈奴人破六韓拔陵率眾起義,從此六鎮起義正式爆發。北魏軍隊前來鎮壓,又全部被擊敗,最後與柔然相互勾結,來鎮壓六鎮起義。
首領被殺之後,六鎮起義群龍無首,被鎮壓下去。為了防止六鎮再出現起義,朝廷將該地區的軍民三十萬人,全部轉移到河北。
而正在轉移途中的軍民也憤恨不已:“朝廷無道,不開倉賑災,反倒將我等千裏遷移。”
“既然楊妙真可以終生抗金,我們為何不可抗朝廷?”
從北方到河北路途遙遠,這些軍民一路上忍饑挨餓。到現在,他們都已經折損不少人了。而還有人在猶豫中,期盼到了河北,或許日子過得就會不同。
“若是在河北可以得到良田,那麽我們也不用再餓肚子了。”
若非饑荒餓得活不下去,誰願意冒著掉腦袋的危險造反?
唐朝
陳碩真看到天幕中,楊妙真的生平,也不由笑了。既然楊妙真可以抗金,那麽自己反抗唐朝,幫助受朝廷官吏迫害的民眾,自然也屬正常。
她率眾起義後,自稱“文佳皇帝”。而後,她帶領起義軍,攻克桐廬、睦州等地,並逼近歙州等地,一時威名大震。
如今朝廷也聽到消息,派了大隊人馬鎮壓。陳碩真自知並未學習過兵法,對於如何領兵反圍剿知之甚少。因此,她也十分期待楊妙真的經驗。
“他們在金朝統治下,仍然可以聚集起這麽多人口,並且可以保全。而且,他們還能攻破金軍大寨。倘若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經驗,那之後面對朝廷軍隊,就可以應對自如了。”
此外,她也吩咐下去:“讓兄弟們也練習梨花槍。”
【宋朝當時為了抗金,也召攏各方義軍們,並且給他們供給糧草。其中被詔安的,就有李全和楊妙真的義軍。
初期,李全率領義軍襲破莒州,他的兄弟李福也攻克青州。因此,李全被封為武翼大夫及京東副總管的稱號。九月,李全出兵圍海城,反攻密州。而除李全之外,紅襖軍將領也有不少人,相繼率軍附宋抗金,立下戰功。
看到義軍勢力大增,金國也坐立不安,他們也曾經派人與宋朝廷聯絡,試探議和。遭到宋朝拒絕後,金國命左副元帥完顏守緒大舉攻宋。
面對金國的軍隊,宋軍仍舊是無力抵抗,接連被攻下安徽淮南、滁州、濠州、光州等地。淮西告急後,宋軍兵馬損失將近三千,而金軍前鋒游騎已經到了采石楊林渡,建康得知後震動。
當時楚州的賈涉,負責節制忠義軍。他得到朝廷指令,命李全、李福兄弟兩人斷金兵後路,此外還調動各路義軍分頭出擊。
李全率領義軍與金兵在嘉山一戰,獲得小勝。楊妙真部下季先等人帶領義軍,也配合起來,抵抗金兵。李全帶領義軍到渦口,遇到金將紇石烈牙吾答。看到他們正率軍渡淮河,李全率領義軍進攻。這場戰爭中,金兵溺水數千,李全他們也俘獲甚眾。
而後,他又和金朝阿海在化湖陂激戰,斬金將數人,並一直追擊到曹家莊。在義軍反抗下,金軍遭到沈重打擊,只好退兵,宋朝也也轉危為安。這次戰勝後,李全晉升領達州刺史銜,楊妙真封令人。
金宣宗也曾親自詔諭李全,以高官厚祿希望招降李全,但李全卻說,“寧做江淮之鬼,不為金朝之臣!”
這些戰爭中,並未詳細記載楊妙真的領兵過程,她此段時間應當是鎮守大本營楚州。不過,兩股義軍合而為一,為抗擊金朝而戰,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清朝
嬌娘興奮道:“他們真的是好厲害,就連宋朝軍隊都打不贏金國軍隊。可是,這些義軍們卻可以打贏金國軍隊。”
杏娘自然也覺得義軍們作戰非常威武,然而當今是滿人統治。她們若議論起抗金義士,那朝廷會不會認為有反意?
“此事,我們還是不要深議。明月清風之事,你忘記了?”
凡是懂得詩文的人,也都知道這個忌諱。最初,朝廷對於文人就是兩種態度。對願意入朝做官的文人,采取招撫辦法。另一方面,對不服統治的文人,朝廷采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乃至於後來,凡是詩文被認為有懷念明朝之意,這樣的文人統統被處死。
雍正帝曾說:“從來異姓先後繼統,前朝宗姓臣服於後代者甚多,從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稱朱姓,搖惑人心,若此之眾者。”
但還是如今的乾隆帝,實施文字獄最多,算起來五個月就有一件案子。有一貢生方芬的詩集,其中有“蒹葭欲白露華清,夢裏哀鴻聽轉明”一句,被認為懷念明朝。而他被刨墳戮屍,禍延子孫。
嬌娘也白了臉:“也是,莫談國事。”
畢竟,如今的清朝正有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
東漢末年
“他們倒是忠勇為君,不像那些黃巾賊子。”
“是啊,若非諸公平定黃巾賊子,天下豈能平定?”
“不過,黃巾賊子們也不像這些抗金義士這般能打仗。他們不過散兵殘勇,在張角死後,不成體統。”
黃巾軍起義在軍事上屢屢失敗,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戰績。東漢諸將在張角死後,成功鎮壓了黃巾軍。
“不過,如今朝政卻被董卓所控。”
“唉,剛平了黃巾之亂,又來了權臣。之前天幕提起蔡文姬的時候,就說將來還有動亂。還讓人如何活下去。”
“若非天幕所說後事,董卓如今也不會氣焰大消。只是,諸公如今沒有因爭權,直接廝殺,我都覺得奇怪。”
有一人冷笑道:“都是一個道理。諸公如今誰不記掛身後名?前有董卓亂朝,後世記載流傳,天下皆知。而又有漢昭烈帝和武侯,名垂千古。如今,諸公自然小心行事。不過,恐怕他們也維系不了太久局面,以後也終有一戰。”
“倘若,漢昭烈帝在東漢之後,可以再續漢室。那麽天子必定為劉氏,可流傳至後世千古。”
【而後,李全回濰州掃墓時,聽說益都府卒張林,有反金歸宋意思。於是李全前往,勸說張林早日附宋。兩人喝酒交談甚歡,結為兄弟。
之後,張林把他麾下轄區,山東青、濟南等二府九州,全部投歸宋朝。李全合張林軍,也曾北渡黃河,襲擊金東平府。雖然他們兵敗而歸,但是其勇於北伐的精神可嘉。
另一方面,當時南宋朝廷,把北方抗金義軍稱為“北軍”。雖然朝廷授以官職,但只是想利用他們抗金,同時希望借此分化,抑制他們的發展。南宋朝廷擔心他們造反,於是又封鎖淮水,不許北軍南渡。
他們向來對外軟弱,對內則不許任何兵權武力旁落。其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般既利用又分化,著實不厚道。前朝後代或招安,或安撫民心,或者鎮壓,總也是擇其一。何況,這些抗金義士在金朝統治下,舉全家性命,抗金不怠。若非他們想歸宋朝,何至於冒此危險。他們義軍領兵作戰,倒比南宋朝廷勝率高。
而無法南渡,各路義軍無法聯合起來,仍舊留在根據地,逐漸變為地方割據勢力。這期間也發生過叛亂之事,義軍首領季先被誘殺後,部下不願被收編,最終率眾降附蒙古。
當初和金國苦戰時,南宋也曾有過和談想法,主和派和主站派長期存在。可是如果南宋與金國達成和約,“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忠義軍部眾就被逐回金境山東。所以,義軍中首領包括季先等人聯合上奏,反對議和,“朝廷欲和殘金,置我軍於何地?”
後來季先率領的忠義軍,沒有收到南宋朝廷許諾的糧草,就劫掠了運糧船隊。而季先也在此事之後被認為心懷反意,被設計除掉。
李全割據地方之後,也鞏固自己的勢力,並和南宋朝廷起過沖突。後來,南宋派許國任淮東安撫制置使。許國平日壓制北軍,凡北軍與南宋軍隊有爭執,無論曲直皆罪北軍,裁扣北軍的物資。由此,李全和朝廷之間的矛盾越發加深。
此時,李全駐守青州。而楊妙真仍在在楚州駐紮。】
漢朝
“我有種不好的預感。天幕反覆提及叛軍之事,難道李全背叛了南宋?”
“這南宋確實也不是什麽好東西。雖說忠君報國為大義,然而我大漢天子可比南宋趙氏小兒們強多了。”
“不過,倘若李全背叛朝廷,那楊妙真呢?最重要的是,為何天幕還說他們終生抗金?或許,他們是自立了?”
“既然他們終生抗金,那麽肯定不會向金朝投降。或許,是跟季先的部下一樣,投了蒙古。”
“南宋之前抗金,之後會不會和蒙古打仗?那麽到時候楊妙真和李全,如果真投奔蒙古,就要和舊主為敵了。”
也有人納悶:“講了這麽久的抗金,不過只提了一句蒙古。難道隨便一個小國,都能這麽快左右局勢了?”
資料引用:
百度百科及網頁
知網論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南宋
辛棄疾看到天幕說,這些義軍們終生抗金,不由為她們擊節稱嘆。他當年抗金時,年紀也不大。
參與耿京起義後,他又深入敵營,擒殺叛徒張安國,並策反敵營兵力回歸南宋。
但是,他雖然獻《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可朝廷並不想北伐,而且也不信任他這個從北方回來的人。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為何他所在朝代是趙宋,而不是劉宋呢?劉裕一心北伐,然而如今趙氏官家卻只願偏安。
“唉,但願你們不要像我一樣,蹉跎半生。”辛棄疾白發已生,但是抗金熱情不滅:“縱然老矣,我也願上戰場。”
可是,他心中也有一個疑惑未消。南宋從始至今,未曾信任過他這個北人。那麽,後來南宋朝廷是為了抗金,所以轉變了念頭?
梁紅玉開心不已:“她有此武力,又和丈夫一起抗金。實乃良將!”
韓世忠看夫人雀躍不已,也笑了:“不能見到一同抗金的義士,會不會遺憾?”
他們從未聽說過兩人的名字,證明雙方並非出於南宋同一時間。此生也不會有見面的機會。
“只要我們都抗金。那就算不能見面,然而志同道合,又怎會遺憾。”
縱然,他們未能戰勝金國,但是得知後世仍有義士,抗金永遠薪火相傳。兩人也已經感到安慰。
“想必,宗爺爺,岳將軍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吧。”
北魏
臨朝稱制的胡太後,看到這裏,也為北魏憂慮。她的兒子是孝明帝,如今不過十五歲。因此她臨朝攝政,自稱為“朕”。
當年她是宮中妃子的時候,無人希望生出男孩,繼位大統。因為北魏奉行“子貴母死”,等兒子立為太子,母親就要處死。但是她卻常常祈禱,能夠生下兒子。
當她真的生下兒子時,宣武帝其他皇子都早夭,便立刻立了她的兒子為太子。而胡太後多虧朝中大臣相助,不但沒被賜死,反而晉封為貴嬪。此後,宣武帝駕崩,孝明帝五歲繼位,她也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
之後,群臣上奏疏稱胡太後為陛下,她也自稱為朕。而且,有東漢太後鄧綏進獻祭品的舊例,胡太後也得以代孝明帝參與祭祀。
如今已經實際上獲得最高權力,胡太後看這些義軍,如同看到了自己境內鬧事的流民們:“朕憂慮,北方六鎮再有流民生事。”
“那些流民已經遷移去河北,想必不敢再生事。”
“柔然也始終是我們心腹大患。若非荒年,再加上柔然劫掠,軍民們也不至於反叛。”胡太後道:“還是要籌謀,如何攻克柔然。”
北魏經常遭受北方柔然鐵騎的入侵和掠奪。三年前,柔然軍隊再次進攻北方六鎮。再加上當時六鎮的饑荒十分嚴重,懷荒鎮民眾請求開倉放糧。當地長官拒絕了災民所請,由此被殺。
而後北方六鎮情況繼續惡化。有匈奴人破六韓拔陵率眾起義,從此六鎮起義正式爆發。北魏軍隊前來鎮壓,又全部被擊敗,最後與柔然相互勾結,來鎮壓六鎮起義。
首領被殺之後,六鎮起義群龍無首,被鎮壓下去。為了防止六鎮再出現起義,朝廷將該地區的軍民三十萬人,全部轉移到河北。
而正在轉移途中的軍民也憤恨不已:“朝廷無道,不開倉賑災,反倒將我等千裏遷移。”
“既然楊妙真可以終生抗金,我們為何不可抗朝廷?”
從北方到河北路途遙遠,這些軍民一路上忍饑挨餓。到現在,他們都已經折損不少人了。而還有人在猶豫中,期盼到了河北,或許日子過得就會不同。
“若是在河北可以得到良田,那麽我們也不用再餓肚子了。”
若非饑荒餓得活不下去,誰願意冒著掉腦袋的危險造反?
唐朝
陳碩真看到天幕中,楊妙真的生平,也不由笑了。既然楊妙真可以抗金,那麽自己反抗唐朝,幫助受朝廷官吏迫害的民眾,自然也屬正常。
她率眾起義後,自稱“文佳皇帝”。而後,她帶領起義軍,攻克桐廬、睦州等地,並逼近歙州等地,一時威名大震。
如今朝廷也聽到消息,派了大隊人馬鎮壓。陳碩真自知並未學習過兵法,對於如何領兵反圍剿知之甚少。因此,她也十分期待楊妙真的經驗。
“他們在金朝統治下,仍然可以聚集起這麽多人口,並且可以保全。而且,他們還能攻破金軍大寨。倘若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經驗,那之後面對朝廷軍隊,就可以應對自如了。”
此外,她也吩咐下去:“讓兄弟們也練習梨花槍。”
【宋朝當時為了抗金,也召攏各方義軍們,並且給他們供給糧草。其中被詔安的,就有李全和楊妙真的義軍。
初期,李全率領義軍襲破莒州,他的兄弟李福也攻克青州。因此,李全被封為武翼大夫及京東副總管的稱號。九月,李全出兵圍海城,反攻密州。而除李全之外,紅襖軍將領也有不少人,相繼率軍附宋抗金,立下戰功。
看到義軍勢力大增,金國也坐立不安,他們也曾經派人與宋朝廷聯絡,試探議和。遭到宋朝拒絕後,金國命左副元帥完顏守緒大舉攻宋。
面對金國的軍隊,宋軍仍舊是無力抵抗,接連被攻下安徽淮南、滁州、濠州、光州等地。淮西告急後,宋軍兵馬損失將近三千,而金軍前鋒游騎已經到了采石楊林渡,建康得知後震動。
當時楚州的賈涉,負責節制忠義軍。他得到朝廷指令,命李全、李福兄弟兩人斷金兵後路,此外還調動各路義軍分頭出擊。
李全率領義軍與金兵在嘉山一戰,獲得小勝。楊妙真部下季先等人帶領義軍,也配合起來,抵抗金兵。李全帶領義軍到渦口,遇到金將紇石烈牙吾答。看到他們正率軍渡淮河,李全率領義軍進攻。這場戰爭中,金兵溺水數千,李全他們也俘獲甚眾。
而後,他又和金朝阿海在化湖陂激戰,斬金將數人,並一直追擊到曹家莊。在義軍反抗下,金軍遭到沈重打擊,只好退兵,宋朝也也轉危為安。這次戰勝後,李全晉升領達州刺史銜,楊妙真封令人。
金宣宗也曾親自詔諭李全,以高官厚祿希望招降李全,但李全卻說,“寧做江淮之鬼,不為金朝之臣!”
這些戰爭中,並未詳細記載楊妙真的領兵過程,她此段時間應當是鎮守大本營楚州。不過,兩股義軍合而為一,為抗擊金朝而戰,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清朝
嬌娘興奮道:“他們真的是好厲害,就連宋朝軍隊都打不贏金國軍隊。可是,這些義軍們卻可以打贏金國軍隊。”
杏娘自然也覺得義軍們作戰非常威武,然而當今是滿人統治。她們若議論起抗金義士,那朝廷會不會認為有反意?
“此事,我們還是不要深議。明月清風之事,你忘記了?”
凡是懂得詩文的人,也都知道這個忌諱。最初,朝廷對於文人就是兩種態度。對願意入朝做官的文人,采取招撫辦法。另一方面,對不服統治的文人,朝廷采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乃至於後來,凡是詩文被認為有懷念明朝之意,這樣的文人統統被處死。
雍正帝曾說:“從來異姓先後繼統,前朝宗姓臣服於後代者甚多,從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稱朱姓,搖惑人心,若此之眾者。”
但還是如今的乾隆帝,實施文字獄最多,算起來五個月就有一件案子。有一貢生方芬的詩集,其中有“蒹葭欲白露華清,夢裏哀鴻聽轉明”一句,被認為懷念明朝。而他被刨墳戮屍,禍延子孫。
嬌娘也白了臉:“也是,莫談國事。”
畢竟,如今的清朝正有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
東漢末年
“他們倒是忠勇為君,不像那些黃巾賊子。”
“是啊,若非諸公平定黃巾賊子,天下豈能平定?”
“不過,黃巾賊子們也不像這些抗金義士這般能打仗。他們不過散兵殘勇,在張角死後,不成體統。”
黃巾軍起義在軍事上屢屢失敗,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戰績。東漢諸將在張角死後,成功鎮壓了黃巾軍。
“不過,如今朝政卻被董卓所控。”
“唉,剛平了黃巾之亂,又來了權臣。之前天幕提起蔡文姬的時候,就說將來還有動亂。還讓人如何活下去。”
“若非天幕所說後事,董卓如今也不會氣焰大消。只是,諸公如今沒有因爭權,直接廝殺,我都覺得奇怪。”
有一人冷笑道:“都是一個道理。諸公如今誰不記掛身後名?前有董卓亂朝,後世記載流傳,天下皆知。而又有漢昭烈帝和武侯,名垂千古。如今,諸公自然小心行事。不過,恐怕他們也維系不了太久局面,以後也終有一戰。”
“倘若,漢昭烈帝在東漢之後,可以再續漢室。那麽天子必定為劉氏,可流傳至後世千古。”
【而後,李全回濰州掃墓時,聽說益都府卒張林,有反金歸宋意思。於是李全前往,勸說張林早日附宋。兩人喝酒交談甚歡,結為兄弟。
之後,張林把他麾下轄區,山東青、濟南等二府九州,全部投歸宋朝。李全合張林軍,也曾北渡黃河,襲擊金東平府。雖然他們兵敗而歸,但是其勇於北伐的精神可嘉。
另一方面,當時南宋朝廷,把北方抗金義軍稱為“北軍”。雖然朝廷授以官職,但只是想利用他們抗金,同時希望借此分化,抑制他們的發展。南宋朝廷擔心他們造反,於是又封鎖淮水,不許北軍南渡。
他們向來對外軟弱,對內則不許任何兵權武力旁落。其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般既利用又分化,著實不厚道。前朝後代或招安,或安撫民心,或者鎮壓,總也是擇其一。何況,這些抗金義士在金朝統治下,舉全家性命,抗金不怠。若非他們想歸宋朝,何至於冒此危險。他們義軍領兵作戰,倒比南宋朝廷勝率高。
而無法南渡,各路義軍無法聯合起來,仍舊留在根據地,逐漸變為地方割據勢力。這期間也發生過叛亂之事,義軍首領季先被誘殺後,部下不願被收編,最終率眾降附蒙古。
當初和金國苦戰時,南宋也曾有過和談想法,主和派和主站派長期存在。可是如果南宋與金國達成和約,“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忠義軍部眾就被逐回金境山東。所以,義軍中首領包括季先等人聯合上奏,反對議和,“朝廷欲和殘金,置我軍於何地?”
後來季先率領的忠義軍,沒有收到南宋朝廷許諾的糧草,就劫掠了運糧船隊。而季先也在此事之後被認為心懷反意,被設計除掉。
李全割據地方之後,也鞏固自己的勢力,並和南宋朝廷起過沖突。後來,南宋派許國任淮東安撫制置使。許國平日壓制北軍,凡北軍與南宋軍隊有爭執,無論曲直皆罪北軍,裁扣北軍的物資。由此,李全和朝廷之間的矛盾越發加深。
此時,李全駐守青州。而楊妙真仍在在楚州駐紮。】
漢朝
“我有種不好的預感。天幕反覆提及叛軍之事,難道李全背叛了南宋?”
“這南宋確實也不是什麽好東西。雖說忠君報國為大義,然而我大漢天子可比南宋趙氏小兒們強多了。”
“不過,倘若李全背叛朝廷,那楊妙真呢?最重要的是,為何天幕還說他們終生抗金?或許,他們是自立了?”
“既然他們終生抗金,那麽肯定不會向金朝投降。或許,是跟季先的部下一樣,投了蒙古。”
“南宋之前抗金,之後會不會和蒙古打仗?那麽到時候楊妙真和李全,如果真投奔蒙古,就要和舊主為敵了。”
也有人納悶:“講了這麽久的抗金,不過只提了一句蒙古。難道隨便一個小國,都能這麽快左右局勢了?”
資料引用:
百度百科及網頁
知網論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