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妙真(三)
關燈
小
中
大
楊妙真(三)
“說的也是,北宋亡於金,南宋抗金也這麽久。若是他們振奮起來,北伐一統。倒也算一段佳話。可惜,看現在南宋還是只想偏安。這些抗金義軍也不過是拿了錢糧,守衛南宋而已。”
“這些抗金義軍還想北伐,不過看起來南宋沒想過出兵北伐。不然何至於,他們打了這麽久,也不過替南宋守衛疆土?若是南宋和義軍能齊心協力,或許也可一統金國。”
“是啊,若說兵弱無力反抗也就罷了。可義軍們每每能扭轉局勢。或許在南宋看來,或許義軍也都是外人。花點錢糧,讓他們可以守著邊境,死的也不是南宋軍隊。”
“真是浪費大好時機。我朝打敗匈奴後,都曾收納過匈奴人入朝。能夠習漢字,衛漢朝,那自然也是漢朝人。可是,他們還自己分什麽南人和北人。怪不得偏安一隅。”
“你說的是重臣金日磾吧?他本來是匈奴休屠王之子,後來在漢武帝麾下得到重任,也被漢武帝托孤,後來是漢昭帝四大輔臣之一。”
“是啊,他們家世代以忠孝聞名,後續也都在朝中為官。”
“南宋倒好,不過區區南北之分,在他們眼中如同天淵之別。”
眾人並不知道,後世宋朝發生了什麽。也只能對比漢朝過往,來評判南宋所作所為。
唐朝
郭子儀看到這裏,卻嘆了口氣。安史之亂後,雖然戰亂終於平定。但是陛下對於節度使的信任卻已經不再。
之前,天幕曾說他郭子儀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但是,李光弼打敗史朝義,使其兵敗後無奈自殺。他才是“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後續,李光弼得以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淩煙閣。
可是立下赫赫戰功的李光弼,被魚朝恩、程元振等宦官誣陷。李光弼連到朝中覲見都不敢。只因為他擔心,如果他親自入京就會被設計害死。君臣到了這個地步,還有什麽好解釋的。
“君不疑臣,臣不負君。還是武侯千古呀。”
漢朝及以前多的是建功立業的將軍,深得陛下信任。然而,後來大家發現擁兵自重,自立為王,謀朝篡位對己更為有利。
如今,又有安史之亂,陛下自然對所有擁有兵權之人頗為忌憚。而臣子又怎麽會再像哥舒翰,高仙芝一樣,為遵守帝王聖旨,平白喪命?
而宦官也不是沒有攻擊過郭子儀。不過,最後他被罷免兵權,卻被賜了足夠的封賞。而郭子儀也知道,如今還有人祭祀安祿山等人。就算這些私祭一直被打擊,卻仍有人懷念他們任職的生活,而非李唐天子。
【而楚州是宋朝淮東重鎮,不僅有楊妙真,還有南宋派去的淮東安撫制置使駐紮。雙方時有摩擦,多由楊妙真從中周旋。
曾有宋淮東制置使賈涉出城勸農,日落時分歸入城門,被李全麾下忠義軍阻道。而楊妙真得知後,騎馬馳出城門,令忠義軍讓路,避免了與宋朝官員的正面沖突。
等許國繼任淮東安撫制置使,楊妙真親自到城郊迎接,許國辭而不見。楊妙真知道許國必然不會是義軍朋友,便以軍校自備,保存自己的實力。
而李全和許國之間也同樣矛盾漸深。為迫使宋朝另遣官員,改變對北軍的政策,李全派親信劉慶福,回到楚州制造動亂。史書中並未記載楊妙真在其中是什麽態度。
但許國曾派人向“楊姑姑”求和,不過還是兵敗而亡。楚州兵變後,山東忠義軍和朝廷之間互相防範,雖未決裂,也與決裂無異。
不過,雖然在楚州占據優勢,但是李全也並未打算南下,仍舊北上攻打金兵。可見,他抗金的意願仍舊堅定。
而在此期間,他也有過兵敗,被楊妙真親赴救援。因楚州之亂,忠義軍名將彭義斌認為李全不忠。面對彭義斌的軍隊,李全最終兵敗,被楊妙真救走。
而彭義斌這位忠勇之士雖然對南宋盡忠,但卻被南宋示為制衡李全的手段。南宋朝廷只想坐山觀虎鬥,看著他們互相削弱。這位一生抗金又抗蒙的忠義軍名將,最終被蒙古圍困兵敗,不願投降而就義。
過了不久,蒙古將孛魯率軍入山東,想招降李全。李全的忠義軍和蒙古鐵騎“大小白戰,終不利。”孛魯圍困青州,李全孤城自守,糧草斷絕。而他也曾先後派人,包括他的兄弟李福去楚州向南宋求援。
當時,李全的忠義軍大部隊都已北上,只有三千人跟著楊妙真留在楚州。若南宋朝廷不發救援,李全孤城被困也只有死路一條。而南宋朝廷本就打算將忠義軍分而化之,對於之前制造楚州兵亂的李全,並無救援的想法。大敵當前,他們仍然只想削弱忠義軍派系。
並且,他們想借此機會,徹底鏟除留守楚州的楊妙真忠義軍餘部。如今,忠義軍仍有家眷幾十萬人分布於楚州等地,而留在這裏的義軍只有幾千人。傳來李全在青州戰死的消息後,楊妙真又得知,朝廷派了新的楚州兼淮東安撫制置使劉琸。
此人主張討伐李楊系忠義軍,聯合彭義斌系剩餘的忠義軍,在楚州城內陳兵威脅。剛剛得知丈夫戰死訊息的楊妙真,又面臨如何保全忠義軍幾十萬家眷的難題。】
歷朝歷代的人看到這裏,不免嘆息。宋不認為他們是宋人,金國又是他們終生抵抗的敵軍。
“彭義斌可以打敗李全,卻敗於蒙古。那麽蒙古來圍困,李全兵敗也是可想而知了。”
“我還以為,李全楚州之亂後,就要反叛了。沒想到,他竟然還揮軍北上。怪不得,說他終生抗金。就算敗,也是敗在蒙古手裏。”
“這蒙古未來實力會比金國更強吧。李全對金國有勝算,對上蒙古也束手無策。”
“南宋也真是分不清重點,蒙古可以困住李全,正是因為李全還在北上抵抗。倘若南宋殺盡李全楊妙真的義軍,那後續蒙古鐵騎再來,哪裏還有人為他賣命?”
“這楊妙真的處境太不妙了。我都覺得,她或許死於此戰。”
“如果他們夫婦真的死於此,倒也算的上忠貞不屈。雖然與朝廷有齷蹉,但是終究大節不虧。他們此生都在抗金,不過運氣不好,沒有遇上值得互相信任的帝王。”
“你這話就說的不對了。或許在南宋眼中,他們不過兵患而已,用的好時可以幫助抵抗金軍,卻也不夠聽話,算不上好狗。”
明朝
朱元璋看到這裏,卻又嘆了口氣。朱標知道,父親又想起了如今南北分治的情況。
北方被割據了很多年。唐朝之前的南北朝,是南北分治,但是還好有魏巍巨唐。可接下來,從宋遼時代,再到元。這已經是四百年了。而移風易俗,也不過幾十年之變。
朱標道:“都是漢人,還要分個南北。連外敵都無力平覆,還要先內鬥。”
朱元璋哼了一聲:“你難道不知道,這兩個叛將後續如何?”
朱標笑道:“我知道父親憂心什麽,所以替父親說。何況,元朝滅亡也近在眼前。”
“元朝雖然鐵騎天下無敵,但在治理國家方面,以寬仁失天下。”朱元璋憂慮道:“這也是前車之鑒。”
朱棣回想起遷都經過,也不由皺眉。明太祖在位時定都南京,雖想遷都終未能實現。後來,他遷都北平的阻力也很大。然而,他不得不遷,理由不僅是他從北方起家。
當年,明太祖在位最後一年,發生科舉舞弊案,當時明太祖已經在位三十年。而這次科舉與以前的科舉結果不同,並非北方錄取占據較少。而是,會試取錄的五十二人全都來自南方,北方士子無一人上榜。
科舉選上來的進士,是天子門生,是對抗世家的班底。科舉不錄北方人,那豈不是讓北方離心離德?
“自古,都城定在南方的都短命,在北方的卻國運興旺。兒子,你可知道為何?”
朱高熾搖頭。
“北方邊境最容易動亂,出現驍勇的騎兵。倘若都城一直在南京,北方防衛空虛。不到幾代,恐怕又將偏安一隅。而最精銳的王師拱衛都城,都城在北方,就可鎮住邊境。”
如果北方疆土被攻下,偏安南方照樣王朝不滅。那麽後繼子孫就算偏安,也能保住富貴,會有雄主北伐,恢覆疆土嗎?可定都北平,誰敢不守著邊境?
唐朝的時候,都城在長安或洛陽。而當時這兩城都在西部前線,因為當時的外患在西邊。而宋選擇開封作為首都,卻無天險,結果天天被兵臨城下。
定都北平後,借助身為首都的便利,朱棣想要效法漢唐,經營北部邊疆,控制遼東,壓制草原。就算再有蒙古鐵騎興起,首都就在附近,當能快速發現。
【而劉琸為了對付楊妙,還有策略“以敵制敵。”山東還有一支義軍由夏全領導。劉琸派人去游說夏全,鼓動夏全去對付楊妙真。】
天幕中浮現畫面,一個穿著南宋官員衣服的人,勸說夏全道:“楊妙真正在危急之中。她麾下主力部隊,在青州和李全一起被蒙古鐵騎包圍。現在,朝廷準備對她用兵,如果你能參予其事,朝廷自然有賞。”
夏全面上仍有猶豫,對方接著說道:“當年你和李全共同抗金。但是李全卻憑著自己的勢力搶了頭功,你難道就不想覆仇?”
夏全終於答應,率軍進入楚州,準備一起剿滅楊妙真。而發現夏全的義軍都到達楚州,楊妙真為了擺脫困境,思考危局的良策。楊妙真如今年約三十五,但是她仍舊面若桃花,貌美驚人。之後,她主動約見夏全,派人傳話給他。
她的說客求見夏全後,說:“將軍難道不是山東的義軍?兔死狐悲,今天我們被消滅了,明天你們夏氏義軍就能獨活嗎?請君思量。”
夏全覺得言之有理,如今彭義斌已死,義軍也都逐漸被分化。最後,他決定和楊妙真合作。而後,夏全親赴楊妙真在楚州的軍營。楊妙真刻意盛裝打扮,迎接夏全的到來。酒肉到席之後,場間的氣氛也越發熱鬧。
楊妙真道:“人人都說三哥(李全)已經死了,我不過一介婦人,如何能夠自立?太尉若為我的丈夫,那子女玉帛,幹戈倉廩自然也都是太尉的。”
夏全聽到這話,非常心動,開懷暢飲,酒後也和楊妙真部轉仇為好。之後,他也和楊妙真、李福謀劃如何除掉驅逐劉琸。當時,劉琸正在制置使署,猝不及防。部下沒有統一的指揮,陣腳大亂,全面潰敗。劉琸連夜出逃,又是一個楚州之亂。
【而等到夏全回來,卻被楊妙真拒絕。隨即夏全縱兵大掠楚州,一怒之下又去歸附宋朝,卻同樣遭到拒絕。走投無路時,夏全最終投降了金國。雖然,被金國封為金源郡王,但是他不久在蒙古人的戰爭中戰敗被殺。
之後,南宋又派來了新的楚州兼淮東安撫制置使。這次,他們也不再提,如何滅楊妙真餘部。】
唐朝
李泌看到這裏,卻嘆了口氣。唐肅宗李亨今日邀請好友一起觀看,聽到他嘆氣,自然也就問起。
李泌年少時,被玄宗詔入翰林院,並與太子李亨相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安史之亂前,李泌寫詩譏諷過楊國忠、安祿山等人,遭到誣陷,之後深山隱居去了。
而天幕提起安史之亂後,李亨選擇固守長安,並派人請來這位好友。平定動亂的是大唐將士們,但背後也是李泌謀劃戰局。
因此,雖然仍未完全平息動亂,但是如今掌控大局的李亨,還是想為好友封以官職,卻被李泌拒絕。李亨便只能常召令李泌進宮。
李泌回道:“雖然不知宋史,但蒙古崛起已成定局。而義軍失去夏全,彭義斌兩個首領。現在,楊妙真扳回一局,南宋就開始緩政,以後山東也仍是李楊之軍。如今,南宋和楊妙真也不過表面和平。倘若後續蒙古入/侵,南宋也只有死路一條。”
李亨笑道:“不愧是先生,目光高遠。等下便可知,南宋是否滅於蒙古之手。”
資料引用:
百度百科及網頁
知網論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說的也是,北宋亡於金,南宋抗金也這麽久。若是他們振奮起來,北伐一統。倒也算一段佳話。可惜,看現在南宋還是只想偏安。這些抗金義軍也不過是拿了錢糧,守衛南宋而已。”
“這些抗金義軍還想北伐,不過看起來南宋沒想過出兵北伐。不然何至於,他們打了這麽久,也不過替南宋守衛疆土?若是南宋和義軍能齊心協力,或許也可一統金國。”
“是啊,若說兵弱無力反抗也就罷了。可義軍們每每能扭轉局勢。或許在南宋看來,或許義軍也都是外人。花點錢糧,讓他們可以守著邊境,死的也不是南宋軍隊。”
“真是浪費大好時機。我朝打敗匈奴後,都曾收納過匈奴人入朝。能夠習漢字,衛漢朝,那自然也是漢朝人。可是,他們還自己分什麽南人和北人。怪不得偏安一隅。”
“你說的是重臣金日磾吧?他本來是匈奴休屠王之子,後來在漢武帝麾下得到重任,也被漢武帝托孤,後來是漢昭帝四大輔臣之一。”
“是啊,他們家世代以忠孝聞名,後續也都在朝中為官。”
“南宋倒好,不過區區南北之分,在他們眼中如同天淵之別。”
眾人並不知道,後世宋朝發生了什麽。也只能對比漢朝過往,來評判南宋所作所為。
唐朝
郭子儀看到這裏,卻嘆了口氣。安史之亂後,雖然戰亂終於平定。但是陛下對於節度使的信任卻已經不再。
之前,天幕曾說他郭子儀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但是,李光弼打敗史朝義,使其兵敗後無奈自殺。他才是“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後續,李光弼得以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淩煙閣。
可是立下赫赫戰功的李光弼,被魚朝恩、程元振等宦官誣陷。李光弼連到朝中覲見都不敢。只因為他擔心,如果他親自入京就會被設計害死。君臣到了這個地步,還有什麽好解釋的。
“君不疑臣,臣不負君。還是武侯千古呀。”
漢朝及以前多的是建功立業的將軍,深得陛下信任。然而,後來大家發現擁兵自重,自立為王,謀朝篡位對己更為有利。
如今,又有安史之亂,陛下自然對所有擁有兵權之人頗為忌憚。而臣子又怎麽會再像哥舒翰,高仙芝一樣,為遵守帝王聖旨,平白喪命?
而宦官也不是沒有攻擊過郭子儀。不過,最後他被罷免兵權,卻被賜了足夠的封賞。而郭子儀也知道,如今還有人祭祀安祿山等人。就算這些私祭一直被打擊,卻仍有人懷念他們任職的生活,而非李唐天子。
【而楚州是宋朝淮東重鎮,不僅有楊妙真,還有南宋派去的淮東安撫制置使駐紮。雙方時有摩擦,多由楊妙真從中周旋。
曾有宋淮東制置使賈涉出城勸農,日落時分歸入城門,被李全麾下忠義軍阻道。而楊妙真得知後,騎馬馳出城門,令忠義軍讓路,避免了與宋朝官員的正面沖突。
等許國繼任淮東安撫制置使,楊妙真親自到城郊迎接,許國辭而不見。楊妙真知道許國必然不會是義軍朋友,便以軍校自備,保存自己的實力。
而李全和許國之間也同樣矛盾漸深。為迫使宋朝另遣官員,改變對北軍的政策,李全派親信劉慶福,回到楚州制造動亂。史書中並未記載楊妙真在其中是什麽態度。
但許國曾派人向“楊姑姑”求和,不過還是兵敗而亡。楚州兵變後,山東忠義軍和朝廷之間互相防範,雖未決裂,也與決裂無異。
不過,雖然在楚州占據優勢,但是李全也並未打算南下,仍舊北上攻打金兵。可見,他抗金的意願仍舊堅定。
而在此期間,他也有過兵敗,被楊妙真親赴救援。因楚州之亂,忠義軍名將彭義斌認為李全不忠。面對彭義斌的軍隊,李全最終兵敗,被楊妙真救走。
而彭義斌這位忠勇之士雖然對南宋盡忠,但卻被南宋示為制衡李全的手段。南宋朝廷只想坐山觀虎鬥,看著他們互相削弱。這位一生抗金又抗蒙的忠義軍名將,最終被蒙古圍困兵敗,不願投降而就義。
過了不久,蒙古將孛魯率軍入山東,想招降李全。李全的忠義軍和蒙古鐵騎“大小白戰,終不利。”孛魯圍困青州,李全孤城自守,糧草斷絕。而他也曾先後派人,包括他的兄弟李福去楚州向南宋求援。
當時,李全的忠義軍大部隊都已北上,只有三千人跟著楊妙真留在楚州。若南宋朝廷不發救援,李全孤城被困也只有死路一條。而南宋朝廷本就打算將忠義軍分而化之,對於之前制造楚州兵亂的李全,並無救援的想法。大敵當前,他們仍然只想削弱忠義軍派系。
並且,他們想借此機會,徹底鏟除留守楚州的楊妙真忠義軍餘部。如今,忠義軍仍有家眷幾十萬人分布於楚州等地,而留在這裏的義軍只有幾千人。傳來李全在青州戰死的消息後,楊妙真又得知,朝廷派了新的楚州兼淮東安撫制置使劉琸。
此人主張討伐李楊系忠義軍,聯合彭義斌系剩餘的忠義軍,在楚州城內陳兵威脅。剛剛得知丈夫戰死訊息的楊妙真,又面臨如何保全忠義軍幾十萬家眷的難題。】
歷朝歷代的人看到這裏,不免嘆息。宋不認為他們是宋人,金國又是他們終生抵抗的敵軍。
“彭義斌可以打敗李全,卻敗於蒙古。那麽蒙古來圍困,李全兵敗也是可想而知了。”
“我還以為,李全楚州之亂後,就要反叛了。沒想到,他竟然還揮軍北上。怪不得,說他終生抗金。就算敗,也是敗在蒙古手裏。”
“這蒙古未來實力會比金國更強吧。李全對金國有勝算,對上蒙古也束手無策。”
“南宋也真是分不清重點,蒙古可以困住李全,正是因為李全還在北上抵抗。倘若南宋殺盡李全楊妙真的義軍,那後續蒙古鐵騎再來,哪裏還有人為他賣命?”
“這楊妙真的處境太不妙了。我都覺得,她或許死於此戰。”
“如果他們夫婦真的死於此,倒也算的上忠貞不屈。雖然與朝廷有齷蹉,但是終究大節不虧。他們此生都在抗金,不過運氣不好,沒有遇上值得互相信任的帝王。”
“你這話就說的不對了。或許在南宋眼中,他們不過兵患而已,用的好時可以幫助抵抗金軍,卻也不夠聽話,算不上好狗。”
明朝
朱元璋看到這裏,卻又嘆了口氣。朱標知道,父親又想起了如今南北分治的情況。
北方被割據了很多年。唐朝之前的南北朝,是南北分治,但是還好有魏巍巨唐。可接下來,從宋遼時代,再到元。這已經是四百年了。而移風易俗,也不過幾十年之變。
朱標道:“都是漢人,還要分個南北。連外敵都無力平覆,還要先內鬥。”
朱元璋哼了一聲:“你難道不知道,這兩個叛將後續如何?”
朱標笑道:“我知道父親憂心什麽,所以替父親說。何況,元朝滅亡也近在眼前。”
“元朝雖然鐵騎天下無敵,但在治理國家方面,以寬仁失天下。”朱元璋憂慮道:“這也是前車之鑒。”
朱棣回想起遷都經過,也不由皺眉。明太祖在位時定都南京,雖想遷都終未能實現。後來,他遷都北平的阻力也很大。然而,他不得不遷,理由不僅是他從北方起家。
當年,明太祖在位最後一年,發生科舉舞弊案,當時明太祖已經在位三十年。而這次科舉與以前的科舉結果不同,並非北方錄取占據較少。而是,會試取錄的五十二人全都來自南方,北方士子無一人上榜。
科舉選上來的進士,是天子門生,是對抗世家的班底。科舉不錄北方人,那豈不是讓北方離心離德?
“自古,都城定在南方的都短命,在北方的卻國運興旺。兒子,你可知道為何?”
朱高熾搖頭。
“北方邊境最容易動亂,出現驍勇的騎兵。倘若都城一直在南京,北方防衛空虛。不到幾代,恐怕又將偏安一隅。而最精銳的王師拱衛都城,都城在北方,就可鎮住邊境。”
如果北方疆土被攻下,偏安南方照樣王朝不滅。那麽後繼子孫就算偏安,也能保住富貴,會有雄主北伐,恢覆疆土嗎?可定都北平,誰敢不守著邊境?
唐朝的時候,都城在長安或洛陽。而當時這兩城都在西部前線,因為當時的外患在西邊。而宋選擇開封作為首都,卻無天險,結果天天被兵臨城下。
定都北平後,借助身為首都的便利,朱棣想要效法漢唐,經營北部邊疆,控制遼東,壓制草原。就算再有蒙古鐵騎興起,首都就在附近,當能快速發現。
【而劉琸為了對付楊妙,還有策略“以敵制敵。”山東還有一支義軍由夏全領導。劉琸派人去游說夏全,鼓動夏全去對付楊妙真。】
天幕中浮現畫面,一個穿著南宋官員衣服的人,勸說夏全道:“楊妙真正在危急之中。她麾下主力部隊,在青州和李全一起被蒙古鐵騎包圍。現在,朝廷準備對她用兵,如果你能參予其事,朝廷自然有賞。”
夏全面上仍有猶豫,對方接著說道:“當年你和李全共同抗金。但是李全卻憑著自己的勢力搶了頭功,你難道就不想覆仇?”
夏全終於答應,率軍進入楚州,準備一起剿滅楊妙真。而發現夏全的義軍都到達楚州,楊妙真為了擺脫困境,思考危局的良策。楊妙真如今年約三十五,但是她仍舊面若桃花,貌美驚人。之後,她主動約見夏全,派人傳話給他。
她的說客求見夏全後,說:“將軍難道不是山東的義軍?兔死狐悲,今天我們被消滅了,明天你們夏氏義軍就能獨活嗎?請君思量。”
夏全覺得言之有理,如今彭義斌已死,義軍也都逐漸被分化。最後,他決定和楊妙真合作。而後,夏全親赴楊妙真在楚州的軍營。楊妙真刻意盛裝打扮,迎接夏全的到來。酒肉到席之後,場間的氣氛也越發熱鬧。
楊妙真道:“人人都說三哥(李全)已經死了,我不過一介婦人,如何能夠自立?太尉若為我的丈夫,那子女玉帛,幹戈倉廩自然也都是太尉的。”
夏全聽到這話,非常心動,開懷暢飲,酒後也和楊妙真部轉仇為好。之後,他也和楊妙真、李福謀劃如何除掉驅逐劉琸。當時,劉琸正在制置使署,猝不及防。部下沒有統一的指揮,陣腳大亂,全面潰敗。劉琸連夜出逃,又是一個楚州之亂。
【而等到夏全回來,卻被楊妙真拒絕。隨即夏全縱兵大掠楚州,一怒之下又去歸附宋朝,卻同樣遭到拒絕。走投無路時,夏全最終投降了金國。雖然,被金國封為金源郡王,但是他不久在蒙古人的戰爭中戰敗被殺。
之後,南宋又派來了新的楚州兼淮東安撫制置使。這次,他們也不再提,如何滅楊妙真餘部。】
唐朝
李泌看到這裏,卻嘆了口氣。唐肅宗李亨今日邀請好友一起觀看,聽到他嘆氣,自然也就問起。
李泌年少時,被玄宗詔入翰林院,並與太子李亨相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安史之亂前,李泌寫詩譏諷過楊國忠、安祿山等人,遭到誣陷,之後深山隱居去了。
而天幕提起安史之亂後,李亨選擇固守長安,並派人請來這位好友。平定動亂的是大唐將士們,但背後也是李泌謀劃戰局。
因此,雖然仍未完全平息動亂,但是如今掌控大局的李亨,還是想為好友封以官職,卻被李泌拒絕。李亨便只能常召令李泌進宮。
李泌回道:“雖然不知宋史,但蒙古崛起已成定局。而義軍失去夏全,彭義斌兩個首領。現在,楊妙真扳回一局,南宋就開始緩政,以後山東也仍是李楊之軍。如今,南宋和楊妙真也不過表面和平。倘若後續蒙古入/侵,南宋也只有死路一條。”
李亨笑道:“不愧是先生,目光高遠。等下便可知,南宋是否滅於蒙古之手。”
資料引用:
百度百科及網頁
知網論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