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之爭
關燈
小
中
大
出兵之爭
等劉晞快馬加鞭地趕回治所冀縣時,城中氣氛已然十分緊張。
軍中稍有些地位的軍官都接到了來自上層的命令,齊整嚴肅地操練起自己手下的士兵。而普通士兵雖然不知其中緣由,但也有不少人從中嗅出了風雨欲來的意味。
在郭嘉的授意下,整個涼州都已經進入了整兵備戰的狀態,只待劉晞歸來後做出決定:到底該不該出兵支援並州。
而被眾人寄以厚望的劉晞也沒讓他們久候,不但以最快的時間回到了州府,且甫一抵達便召了郭嘉、荀彧及武將孫堅、馬騰共同議事。
議事的主題,自然離不開並州南匈奴叛亂的事情。對於出兵並州的事情,孫堅與馬騰這兩個武將並沒什麽看法——何必糾結這些事情?
總歸是依命而行罷了,上官若要出兵,那他們就盡好領兵的職責;上官若沒有出兵的念頭,那他們就好好操練手下的士兵,做好本分之事。
但一向關系融洽的荀彧和郭嘉卻難得意見不合,在此事的態度上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荀彧主張出兵,“胡人不馴,再生叛亂。鐵蹄之下,數郡流離,百姓無依!就在你我爭論之時,不知多少無辜的黎民為叛軍所擾,平白丟了性命!”
素來溫潤如玉的青年皺起了楊柳般的眉,肅然望向自己相識已久的好友。
清亮的聲音隨之響起,“若是兵力不足便罷了,可如今涼州戰亂已平、武備充沛。明公今日如果對並州動亂視而不見,來日又將如何面對天下人?”
話音落下後,荀彧再施一禮,殷殷看著上首的劉晞,“不單是並州百姓,屆時天下士庶都會責怪明公袖手旁觀、見死不救!難道奉孝欲致明公於不仁不義之地嗎?”
郭嘉憤然拂袖,沒有半點要退讓的意思,近乎針鋒相對地回道:“各安其位、各領其職的道理,文若分明心中有數。你遍讀經史,難道還會不知擅自越權的下場?”
“主公雖與陛下有血肉之情,可父女之親之上,更有君臣之道!主公的確有陛下所賜符節,可她領的是涼州事,豈能貿然往並州發兵?”
他驀然轉向荀彧,一針見血地指出此事的隱患,高聲問道:“敢問荀長史,若發兵之舉招致了天子的不滿、猜疑甚至是忌憚,主公將來要如何立身於朝堂,立身於天下?”
小小的議事廳裏,盡是你來我往的火藥味,直讓想開口勸和的孫堅訕訕閉上了嘴。
他與身旁的馬騰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驚訝之意。
他們二人作為深受劉晞看重的武將,自然少不了和劉晞身邊的荀彧、郭嘉等人接觸。
在他們的印象中,荀長史慣來是溫和儒雅、翩翩有禮 ,而郭軍師的性子雖然有些不羈,卻最是率性隨和,待人極為和善。
兩人中無論是誰,看著都不像是會爭吵的人……可今日,這兩位有同鄉之誼、相交之情的故友,竟然為了發兵之事吵得如此不可開交,這是二人從未料到的。
默然無言的兩人將目光梭巡了一圈,最後落到了同樣保持保持沈默的賈詡身上。
賈詡察覺到兩人的視線後,十分有禮地點頭致意,而後又繼續垂眉斂目,力圖在這硝煙味十足的議事廳中做個透明人。
郭嘉和荀彧還在圍繞著各自的觀點,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發言,以期將對方徹底駁倒,而賈詡則從兩人列出的理由中,發現了一些隱藏在其中,平時並不易覺察到的東西。
其實,從二人對劉晞的稱呼,便可窺見其大致的立場。
荀彧從前以官職相稱,如今則換成了一個更具尊敬意味的“明公”,但不管怎麽變,其中的核心意味都不曾變更。
長史荀彧只把劉晞當成上官,即便上官身份再怎麽尊貴,那也是同殿稱臣之人。
故而荀彧站在漢臣的角度,勸劉晞盡早出兵平定並州的叛亂,以期減少傷亡、維護民生。
但郭嘉不同。這位顯然沒有荀彧心中的那些天下大義、君臣綱常,全心全意將自己當做了隸屬於劉晞的私臣,是以他在考量事務的得失時,只以自己主公的利益的為據。
所以兩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得出了完全相異的結論。
除此之外,其中還有一處值得深思:劉晞出巡之後,持有劉晞印鑒的郭奉孝便是州府實打實的話事人。
他明明非常反對無詔出兵之舉,可還是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就發下命令,讓各軍各部操練人馬、準備迎敵。
若郭嘉真的不願出兵,他大可以用不敢擅專的理由擱置此事,等劉晞回來再做處置。
為什麽要事先做好萬全的準備呢?是料到劉晞不會采納自己的意見,還是覺得不該強行以自己的想法左右主君?
竭誠以待,兩不相疑……這可真是令人歆羨啊。
賈詡悄然瞟了眼上首的方向。
從前他以為這位驃騎將軍是以權術禦下,但如今看來,竟是靠性情相契、意氣相投嗎?自認料事無差的賈文和,倏然生了些疑惑。
於是他沒忍住,又朝劉晞的方向投射自己的目光。
劉晞正微微蹙眉,下意識地以手支額,輕輕揉起周邊的穴位。
近來,她似乎總是無意識地重覆這個動作……難道,是有頭疾?
未等賈詡深思,上首那人便又將脊背挺得筆直,正襟危坐地打斷郭嘉與荀彧的爭論,“二位皆言之有理。”
謀士謀士,再怎麽謀劃,那也只能給出參考意見,而沒有最終的決策權。
兩人聽到劉晞的話後果然都安靜下來,靜靜地等著她的決定。
“二位盡心籌謀,辛苦了。”劉晞一視同仁地給兩人賜下獎賞,道:
“劉晞享國供奉、受敏尊崇,豈可坐視並州百姓飽受煎熬?願領兵東進,救民於水火之間。”
劉晞阻了郭嘉還欲發言的動作,安撫了幾句後,接著道:“放眼周圍各州各郡,夜就只有我手上還有些微末的兵力,想來父皇很快便會派人來傳召,令我等掃除逆賊。”
“文若,還要勞煩你盡早籌措糧草。”
“彧領命。”
郭嘉攏眉,但也沒再多言,倒是劉晞多說了幾句,聊表寬慰。
“便是不然,夜無需過於擔憂。我與並州上黨的太守劉子奇有舊,到時候便說他來書向我求援,涼州方面無奈之下被迫出兵。”
她笑得從容,一派鎮定自若的神態,“再請朝中故人周旋一二,應當出不了什麽大差錯。”
眾人便依令離開,各自去為出兵做準備。
好在朝廷難得靠譜一回,次日從雒陽趕來的使者便風塵仆仆地將旨意送到了劉晞面前。
擺脫師出無名的困境之後,眾人心中也再沒了顧慮,全心清點人馬、籌措糧草,摩拳擦掌地準備隨主帥到並州建立一番功業。
可就在大軍出發前夕,又一封來自雒陽的旨意送來了涼州冀縣。
其內容與上一封聖旨的內容截然不同——竟是要劉晞即刻率軍趕回雒陽!
當自雒陽而來的使者誦讀完皇帝的旨意後,跟著劉晞出來接旨的一幹人盡皆愕然,難掩驚訝地望著那位使者。
劉晞最先反應過來,起身接過那道代表大漢最高旨意的卷軸。
使者露出些帶著討好意味的笑容,“總算不枉我一路風餐露宿、風雨兼程,好在趕在了公主您出征前,否則事情可就麻煩了。”
劉晞飛速地驗看過聖旨上落的印璽,確認無誤後,也笑了笑,有些為難地開了口:“這……日前剛剛收到父皇旨意,令我發兵向兵,不得有誤。”
“怎麽如今卻又令我回雒陽呢?”
甚至,還明言帶兵回京。這其中必然是有蹊蹺之處的。
就算是劉宏這樣的昏君,死後估計也不願自己在史書上留下千古罵名吧。那麽,她那位好父皇為什麽寧願冒著丟失國土的風險,也要召她回京呢?
劉晞一邊輕聲請使者入內小酌,一邊含笑問道:“不知使君,可否為我解惑?”
來傳旨的使者連連陪笑,“公主此言,實在是折煞臣了。陛下的心意如何,又豈是臣這樣的小人能窺探的?”
“臣也只是奉命來傳旨罷了,如今使命既已達成,臣也該回去覆命了,還望您早日啟程,莫要讓陛下久等。”
劉晞自然不會就讓他這麽離開,溫和又不失強硬地請前來的使者入席赴宴。
一番寒暄客套之後,劉晞溫言問道:“我久離京都,未能盡孝於父皇膝下,實在是有失人倫之道。不知聖躬安泰否?”
“陛下洪福齊天,自然聖體安康,只是近來偶感微恙,公主無需擔憂。”
使者似乎對劉晞有些敬畏,言語之間多有討好奉承之處,“陛下慣來喜愛您,說不定見到您回去後,一高興病就好了呢。”
劉晞淡淡頷首,讓手下的人呈上些精美的珠寶,“使君一路勞累,這些東西便送給您在路上解解悶吧。”
“這,臣萬萬不敢……還請公主您莫要……”
劉晞不置可否地揮揮手,“不過都是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罷了,何足掛齒?使君收下便是了。”
皇帝身邊的內侍假惺惺地推脫了幾次,便毫不客氣地收下了禮物,十足諂媚地與劉晞搭著話,甚至還投桃報李地在離開前給出了些許暗示。
“董侯與史侯都是極有孝心的,陛下也喜愛極了董侯的聰慧,但陛下到底還是最思念公主,想讓您早些回去。”
“差點忘了與公主說,雒陽最近起了不小的風波,您回來後可千萬得當心啊。”
窗外,原本平靜的景觀湖不知落入了什麽東西,泛起一層又一層的漣漪,將湖中原本安逸閑適的游魚驚得四處逃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等劉晞快馬加鞭地趕回治所冀縣時,城中氣氛已然十分緊張。
軍中稍有些地位的軍官都接到了來自上層的命令,齊整嚴肅地操練起自己手下的士兵。而普通士兵雖然不知其中緣由,但也有不少人從中嗅出了風雨欲來的意味。
在郭嘉的授意下,整個涼州都已經進入了整兵備戰的狀態,只待劉晞歸來後做出決定:到底該不該出兵支援並州。
而被眾人寄以厚望的劉晞也沒讓他們久候,不但以最快的時間回到了州府,且甫一抵達便召了郭嘉、荀彧及武將孫堅、馬騰共同議事。
議事的主題,自然離不開並州南匈奴叛亂的事情。對於出兵並州的事情,孫堅與馬騰這兩個武將並沒什麽看法——何必糾結這些事情?
總歸是依命而行罷了,上官若要出兵,那他們就盡好領兵的職責;上官若沒有出兵的念頭,那他們就好好操練手下的士兵,做好本分之事。
但一向關系融洽的荀彧和郭嘉卻難得意見不合,在此事的態度上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荀彧主張出兵,“胡人不馴,再生叛亂。鐵蹄之下,數郡流離,百姓無依!就在你我爭論之時,不知多少無辜的黎民為叛軍所擾,平白丟了性命!”
素來溫潤如玉的青年皺起了楊柳般的眉,肅然望向自己相識已久的好友。
清亮的聲音隨之響起,“若是兵力不足便罷了,可如今涼州戰亂已平、武備充沛。明公今日如果對並州動亂視而不見,來日又將如何面對天下人?”
話音落下後,荀彧再施一禮,殷殷看著上首的劉晞,“不單是並州百姓,屆時天下士庶都會責怪明公袖手旁觀、見死不救!難道奉孝欲致明公於不仁不義之地嗎?”
郭嘉憤然拂袖,沒有半點要退讓的意思,近乎針鋒相對地回道:“各安其位、各領其職的道理,文若分明心中有數。你遍讀經史,難道還會不知擅自越權的下場?”
“主公雖與陛下有血肉之情,可父女之親之上,更有君臣之道!主公的確有陛下所賜符節,可她領的是涼州事,豈能貿然往並州發兵?”
他驀然轉向荀彧,一針見血地指出此事的隱患,高聲問道:“敢問荀長史,若發兵之舉招致了天子的不滿、猜疑甚至是忌憚,主公將來要如何立身於朝堂,立身於天下?”
小小的議事廳裏,盡是你來我往的火藥味,直讓想開口勸和的孫堅訕訕閉上了嘴。
他與身旁的馬騰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驚訝之意。
他們二人作為深受劉晞看重的武將,自然少不了和劉晞身邊的荀彧、郭嘉等人接觸。
在他們的印象中,荀長史慣來是溫和儒雅、翩翩有禮 ,而郭軍師的性子雖然有些不羈,卻最是率性隨和,待人極為和善。
兩人中無論是誰,看著都不像是會爭吵的人……可今日,這兩位有同鄉之誼、相交之情的故友,竟然為了發兵之事吵得如此不可開交,這是二人從未料到的。
默然無言的兩人將目光梭巡了一圈,最後落到了同樣保持保持沈默的賈詡身上。
賈詡察覺到兩人的視線後,十分有禮地點頭致意,而後又繼續垂眉斂目,力圖在這硝煙味十足的議事廳中做個透明人。
郭嘉和荀彧還在圍繞著各自的觀點,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發言,以期將對方徹底駁倒,而賈詡則從兩人列出的理由中,發現了一些隱藏在其中,平時並不易覺察到的東西。
其實,從二人對劉晞的稱呼,便可窺見其大致的立場。
荀彧從前以官職相稱,如今則換成了一個更具尊敬意味的“明公”,但不管怎麽變,其中的核心意味都不曾變更。
長史荀彧只把劉晞當成上官,即便上官身份再怎麽尊貴,那也是同殿稱臣之人。
故而荀彧站在漢臣的角度,勸劉晞盡早出兵平定並州的叛亂,以期減少傷亡、維護民生。
但郭嘉不同。這位顯然沒有荀彧心中的那些天下大義、君臣綱常,全心全意將自己當做了隸屬於劉晞的私臣,是以他在考量事務的得失時,只以自己主公的利益的為據。
所以兩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得出了完全相異的結論。
除此之外,其中還有一處值得深思:劉晞出巡之後,持有劉晞印鑒的郭奉孝便是州府實打實的話事人。
他明明非常反對無詔出兵之舉,可還是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就發下命令,讓各軍各部操練人馬、準備迎敵。
若郭嘉真的不願出兵,他大可以用不敢擅專的理由擱置此事,等劉晞回來再做處置。
為什麽要事先做好萬全的準備呢?是料到劉晞不會采納自己的意見,還是覺得不該強行以自己的想法左右主君?
竭誠以待,兩不相疑……這可真是令人歆羨啊。
賈詡悄然瞟了眼上首的方向。
從前他以為這位驃騎將軍是以權術禦下,但如今看來,竟是靠性情相契、意氣相投嗎?自認料事無差的賈文和,倏然生了些疑惑。
於是他沒忍住,又朝劉晞的方向投射自己的目光。
劉晞正微微蹙眉,下意識地以手支額,輕輕揉起周邊的穴位。
近來,她似乎總是無意識地重覆這個動作……難道,是有頭疾?
未等賈詡深思,上首那人便又將脊背挺得筆直,正襟危坐地打斷郭嘉與荀彧的爭論,“二位皆言之有理。”
謀士謀士,再怎麽謀劃,那也只能給出參考意見,而沒有最終的決策權。
兩人聽到劉晞的話後果然都安靜下來,靜靜地等著她的決定。
“二位盡心籌謀,辛苦了。”劉晞一視同仁地給兩人賜下獎賞,道:
“劉晞享國供奉、受敏尊崇,豈可坐視並州百姓飽受煎熬?願領兵東進,救民於水火之間。”
劉晞阻了郭嘉還欲發言的動作,安撫了幾句後,接著道:“放眼周圍各州各郡,夜就只有我手上還有些微末的兵力,想來父皇很快便會派人來傳召,令我等掃除逆賊。”
“文若,還要勞煩你盡早籌措糧草。”
“彧領命。”
郭嘉攏眉,但也沒再多言,倒是劉晞多說了幾句,聊表寬慰。
“便是不然,夜無需過於擔憂。我與並州上黨的太守劉子奇有舊,到時候便說他來書向我求援,涼州方面無奈之下被迫出兵。”
她笑得從容,一派鎮定自若的神態,“再請朝中故人周旋一二,應當出不了什麽大差錯。”
眾人便依令離開,各自去為出兵做準備。
好在朝廷難得靠譜一回,次日從雒陽趕來的使者便風塵仆仆地將旨意送到了劉晞面前。
擺脫師出無名的困境之後,眾人心中也再沒了顧慮,全心清點人馬、籌措糧草,摩拳擦掌地準備隨主帥到並州建立一番功業。
可就在大軍出發前夕,又一封來自雒陽的旨意送來了涼州冀縣。
其內容與上一封聖旨的內容截然不同——竟是要劉晞即刻率軍趕回雒陽!
當自雒陽而來的使者誦讀完皇帝的旨意後,跟著劉晞出來接旨的一幹人盡皆愕然,難掩驚訝地望著那位使者。
劉晞最先反應過來,起身接過那道代表大漢最高旨意的卷軸。
使者露出些帶著討好意味的笑容,“總算不枉我一路風餐露宿、風雨兼程,好在趕在了公主您出征前,否則事情可就麻煩了。”
劉晞飛速地驗看過聖旨上落的印璽,確認無誤後,也笑了笑,有些為難地開了口:“這……日前剛剛收到父皇旨意,令我發兵向兵,不得有誤。”
“怎麽如今卻又令我回雒陽呢?”
甚至,還明言帶兵回京。這其中必然是有蹊蹺之處的。
就算是劉宏這樣的昏君,死後估計也不願自己在史書上留下千古罵名吧。那麽,她那位好父皇為什麽寧願冒著丟失國土的風險,也要召她回京呢?
劉晞一邊輕聲請使者入內小酌,一邊含笑問道:“不知使君,可否為我解惑?”
來傳旨的使者連連陪笑,“公主此言,實在是折煞臣了。陛下的心意如何,又豈是臣這樣的小人能窺探的?”
“臣也只是奉命來傳旨罷了,如今使命既已達成,臣也該回去覆命了,還望您早日啟程,莫要讓陛下久等。”
劉晞自然不會就讓他這麽離開,溫和又不失強硬地請前來的使者入席赴宴。
一番寒暄客套之後,劉晞溫言問道:“我久離京都,未能盡孝於父皇膝下,實在是有失人倫之道。不知聖躬安泰否?”
“陛下洪福齊天,自然聖體安康,只是近來偶感微恙,公主無需擔憂。”
使者似乎對劉晞有些敬畏,言語之間多有討好奉承之處,“陛下慣來喜愛您,說不定見到您回去後,一高興病就好了呢。”
劉晞淡淡頷首,讓手下的人呈上些精美的珠寶,“使君一路勞累,這些東西便送給您在路上解解悶吧。”
“這,臣萬萬不敢……還請公主您莫要……”
劉晞不置可否地揮揮手,“不過都是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罷了,何足掛齒?使君收下便是了。”
皇帝身邊的內侍假惺惺地推脫了幾次,便毫不客氣地收下了禮物,十足諂媚地與劉晞搭著話,甚至還投桃報李地在離開前給出了些許暗示。
“董侯與史侯都是極有孝心的,陛下也喜愛極了董侯的聰慧,但陛下到底還是最思念公主,想讓您早些回去。”
“差點忘了與公主說,雒陽最近起了不小的風波,您回來後可千萬得當心啊。”
窗外,原本平靜的景觀湖不知落入了什麽東西,泛起一層又一層的漣漪,將湖中原本安逸閑適的游魚驚得四處逃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