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何為帝陵?
關燈
小
中
大
第354章 何為帝陵?
仲春。
姜握從馬車的窗處,遠遠就望見了乾陵。
所謂帝陵,從來不是一座墳墓。
相反,在帝陵範圍內,真正帝王墓所占的面積,是很小的——可以類比為,偌大的皇城中,帝王所居的寢宮雖然最要緊,但占的地方並不大。
以昭陵為例:太宗皇帝的陵墓只占了一個峰頭,但昭陵輻射的範圍,面積卻足有兩萬公頃!
當然,只說數字還是不足以直觀感受到,昭陵到底有多大,依舊要請出計量單位故宮——故宮的面積是72公頃。
也就是‘區區’兩百七十多個故宮罷了。
這也是因為唐代陵墓,自太宗皇帝起多是因山為陵的緣故。且昭陵附近,還有將近二百處陪葬墓的緣故,讓昭陵占地十分廣闊。
且帝陵之間,哪怕是親生父子的帝陵,相隔也並不近。
並不會像家族墓地一樣,都葬在一片裏。
姜握此番回到長安,只來得及隨師父去拜祭了昭陵,而還未及祭乾陵,並不是因為不想去——若是乾陵就在昭陵旁邊,她自然也會去祭先帝。
問題就在於,昭陵乾陵離得並不近:昭陵位於九嵕山主峰,而乾陵則在乾縣梁山之上,相距足有幾十裏地。
是哪怕現代人們能夠自駕驅車,都要考慮一下,要不要把兩陵放在同一天來拜的距離。
因而今日,姜握隨陛下從長安出發,是直去乾陵。
*
姜握的目光從梁山乾陵上挪開,向後看去。
在帝王馬車之後,還有一輛三公規制的馬車——那是姜握的馬車,她原本該坐自家的馬車隨行。只是皇帝不能放心,把她拘到帝駕上來了。
不過她的馬車也並非空置,崔朝亦隨行來祭乾陵。
若是旁的去處,聖神皇帝不提,崔朝也不會主動請命跟隨聖駕,但此行是祭拜先帝的乾陵,自然又不同了。
他以太常寺正卿的官職,正式給聖神皇帝打了報告。
得以一並隨行。
而望乾陵,想到乾陵與昭陵之間的距離……
姜握不由又憶起之前先帝剛駕崩的那段時日,崔朝傷痛之餘,還十分擔憂翻找了許多幽冥之事的古籍。
生怕人去後,魂魄會被困住,無法離開自己的陵墓範圍。
若真如此,那先帝的父母兄長,都在遙遠的昭陵,他自己一個人被困在孤零零的乾陵,豈非太過可憐?
姜握彼時安慰他,魂魄應當不受羈絆,不會被陵寢所隔斷,故人自可相會。
後來……
姜握想起崔朝有日向她問起:托夢之事可準?
因他有一夜夢到先帝,如從前般與他對弈閑談,言道已然與父母兄長相會。
崔朝不知這是真的魂魄相托,還是他自己總是思慮擔憂此事,所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姜握倒是也夢到過一次先帝,但她醒來後沒怎麽記清夢中之事,只恍惚記得是一次不太愉快的夢,兩個人似乎差點吵起來似的。
按說,她對先帝那一向是‘恭敬有加’,怎麽會吵起來。
因此托夢之事,哪怕姜握已經親身走過一次死亡,但因為走的是‘特殊程序’,她也並不確定真偽。
但這不妨礙她安慰當時黯然神傷的崔朝:先帝托夢(她在心中默默加了一句‘給你托的夢’),必是準的。
**
馬車在乾陵的陵園外停了下來。
沒錯,是陵園,而非陵墓——
與尋常人家掃墓不同。
祭拜帝陵,其實祭拜的並不是真正葬著帝王的那一方墓地。
依舊是以太宗皇帝的昭陵來舉例:安放棺槨的元宮,是鑿山深七十五丈為宮,外有五重石門。一旦落下,世上再也不能有人見到帝王的棺槨。
且不但棺槨見不到,連這處元宮也是再難進入的——
當年修昭陵元宮的時候,是沿著山體架梁為棧道。
等到太宗皇帝葬入陵寢之後的永徽初年,負責修昭陵的閻立德(閻立本兄長)就上書:請求燒掉這些棧道,是為‘固山陵’。
言下之意:為了陵墓的安全,幹脆連通向陵墓的路都毀掉!
彼時先帝不舍,在朝堂上‘嗚咽不許’。*
姜握見過先帝哭著說過許多回‘舍不得’,然而以先帝的黑蓮花屬性,真情實感舍不得可不多。
但那一次,她明白,先帝的舍不得,必然是真的:因這些棧道一燒,他此生再也不可能去到父母的墳前了。
不過那時候朝堂上說了算的也不是皇帝自己,他哭著不許也不好使。長孫無忌就替他做主了,還是把棧道都毀掉了。
當然,這件事長孫太尉沒有什麽私心,純粹為了墓的安全考量。
從此,昭陵真正葬著太宗皇帝與文德皇後的陵墓,便成為了史書中記載的“靈寢高懸,始與外界隔絕。”*
*
既然無法祭拜帝王的陵墓,那麽,後人所謂的祭拜帝陵,便大多是在陵園內進行的。
何為陵園?
可以理解為一座宮殿群——裏面有獻殿、司馬院、下宮等殿宇。
其中獻殿,便是供奉神位,令後人祭獻之處。
且殿中不只設有靈牌神位……
姜握與崔朝都落後聖神皇帝一步,隨陛下走入乾陵的獻殿。
此時身邊的兩人,算是此世姜握最親近的人,她能敏感而切膚地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就在走入這獻殿後,雖神色未變但發自內心的傷感——
因獻殿之中,不只有神位,還陳列帝王生前用物。
此殿之中,有先帝生前四時龍袍各一襲,常服禦衣數篋,更有素日所用的筆墨、棋盤等物。
莫說聖神皇帝和崔朝,姜握見此故衣故物,也只覺傷感:其中有兩件禦服,她甚至記得高宗皇帝穿著它們上朝的樣子。
而姜握也留意到,崔朝的眼神落在棋盤上不過一瞬,就像是燙到了一樣立刻轉開了目光。
*
在為高宗的神位上過香後,聖神皇帝轉頭,還未及開口,崔朝就主動道:“陛下,臣為太常卿,當去下宮巡事。”
他知道,皇帝與姜握必然還單獨有話說。
事涉當今的帝陵,他是不應聽的。
於是主動告退。
皇帝也點頭:旁的好處先不說,崔卿在識趣這一點上,實在是比絕大部分朝臣都強。
崔朝離開獻殿,往下宮而去。
他方才的話也不全是托詞,也是真的要去下宮——
下宮,是守陵官吏日常辦公之所,後面還有供他們居住的房舍。
崔朝今日既然來了,也要去突擊現場查一查下宮官員的賬目與公務,以免出現先帝帝陵被偷懶怠慢的情形。
*
獻殿中,只有聖神皇帝和姜握兩人。
她們一起看向了神位。
如今,那裏擺放的是天子神位,留下的,自然是居於次位的皇後之缺。
聖神皇帝的手,拂過先帝的衣物。
“朕其實早就明白。”
“帝陵,難與人共。”
何為皇帝,九五至尊,亦是稱孤道寡。
因為帝陵,從來不是一座簡簡單單的墳墓,帝陵裏所有的一切,陵墓、陵園、宮闕、陪葬墓、石碑石刻都是圍繞著這位皇帝所設。
在一座帝陵中,只會有帝王一個重心,像是太陽。其餘的哪怕是皇後,亦是月。
哪怕兩座神位擺在一起,也是左昭右穆,有高下尊卑之分。
她若為女帝開朝之君,自當有自己的帝陵。
不過……
聖神皇帝轉頭問姜握道:“我記得,乾陵是李仙師選了數年的風水寶地?”
姜握點頭:雖說那時候師父離朝數年不歸,有太宗駕崩後不願在朝為官的緣故,但他說是去為陛下(高宗)選上佳皇陵,也並非托詞。
他是真的走遍了關中之地。
最終選擇了這處挺拔峻秀的祖脈。
可謂是山石崔嵬而蒼潤,地勢高峻而不險,長林豐草環其麓,此地自古便有“金嶺”之稱。[1]
而認同此地是吉地,姜握站的角度還不只是風水地脈,更有後世角度——唐代十八陵多為盜毀,只有此山上的乾陵宛如有金鐘罩護體。
雖也曾經歷過被軍隊規模的盜墓團體挖山之事,然而地上祭祀所用的陵園建築損毀,卻始終沒有傷及到陵墓範圍,是為‘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朕也很喜歡此處。”
聖神皇帝來到窗口遠眺,東望長安,西望終南。且此山之下的周原地界,還是東西通衢咽喉——
無論是秦朝出兵抵禦匈奴,還是漢代張騫開啟了通往西域的路,都經過此地。
這片土地,見過了太多的帝王與朝代。
“梁山山脈綿長,可於此起朕之帝陵。”
那麽,便如此吧——生相伴,死為鄰。
在死亡面前,她不是‘祔於他人廟、歸於他人陵’屬於誰的皇後。
史書工筆之上,會是兩位相伴的皇帝,他們的帝王本紀中,有著對方的名字。
他們的帝陵,將相伴相望於此千年萬歲。
*
“只是,將來你與崔卿,歸葬何處?”
聖神皇帝轉頭向姜握問道:“朕記得,先帝臨去前,是給崔卿選了陪葬墓的。”
若無帝王特意指留墓地,陪葬於帝陵之人,是由身份高低來決定距離帝王陵墓的遠近。
諸如兒女子孫嬪妃(位分高者),自然是最近的一批,其次就是宗親、勳貴有爵有功者,再次為朝臣——
所以先帝臨去前,才不得不特意給好友選個墓地:否則就以崔朝的身份官位,又一世無功無爵,別說想葬到離陵寢近的好墓地去了,按朝臣的標準,他根本就陪葬不進乾陵。
先帝只得暗箱操作一下。
而當年先帝為崔朝選陪葬墓的時候,自然沒想過姜握如何。在他看來,夫妻一起葬進來陪他就是了。
然而此時,聖神皇帝卻不得不有此一問。
若崔卿遵先帝之旨,全先帝之遺願,葬於乾陵,那麽她……
姜握的語氣如日升月落一般自然道:“我當然與陛下一起。”
至於這一世的姻緣:“生而相伴死為鄰,也很好。”
剛剛送走兩位至親的姜握,體會尤甚:“若幽冥中魂魄可知,自能相會再見;若死後無知無覺,莫說是葬在一處,便是將兩人燒成灰,骨灰混在一個壇子裏,又有何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仲春。
姜握從馬車的窗處,遠遠就望見了乾陵。
所謂帝陵,從來不是一座墳墓。
相反,在帝陵範圍內,真正帝王墓所占的面積,是很小的——可以類比為,偌大的皇城中,帝王所居的寢宮雖然最要緊,但占的地方並不大。
以昭陵為例:太宗皇帝的陵墓只占了一個峰頭,但昭陵輻射的範圍,面積卻足有兩萬公頃!
當然,只說數字還是不足以直觀感受到,昭陵到底有多大,依舊要請出計量單位故宮——故宮的面積是72公頃。
也就是‘區區’兩百七十多個故宮罷了。
這也是因為唐代陵墓,自太宗皇帝起多是因山為陵的緣故。且昭陵附近,還有將近二百處陪葬墓的緣故,讓昭陵占地十分廣闊。
且帝陵之間,哪怕是親生父子的帝陵,相隔也並不近。
並不會像家族墓地一樣,都葬在一片裏。
姜握此番回到長安,只來得及隨師父去拜祭了昭陵,而還未及祭乾陵,並不是因為不想去——若是乾陵就在昭陵旁邊,她自然也會去祭先帝。
問題就在於,昭陵乾陵離得並不近:昭陵位於九嵕山主峰,而乾陵則在乾縣梁山之上,相距足有幾十裏地。
是哪怕現代人們能夠自駕驅車,都要考慮一下,要不要把兩陵放在同一天來拜的距離。
因而今日,姜握隨陛下從長安出發,是直去乾陵。
*
姜握的目光從梁山乾陵上挪開,向後看去。
在帝王馬車之後,還有一輛三公規制的馬車——那是姜握的馬車,她原本該坐自家的馬車隨行。只是皇帝不能放心,把她拘到帝駕上來了。
不過她的馬車也並非空置,崔朝亦隨行來祭乾陵。
若是旁的去處,聖神皇帝不提,崔朝也不會主動請命跟隨聖駕,但此行是祭拜先帝的乾陵,自然又不同了。
他以太常寺正卿的官職,正式給聖神皇帝打了報告。
得以一並隨行。
而望乾陵,想到乾陵與昭陵之間的距離……
姜握不由又憶起之前先帝剛駕崩的那段時日,崔朝傷痛之餘,還十分擔憂翻找了許多幽冥之事的古籍。
生怕人去後,魂魄會被困住,無法離開自己的陵墓範圍。
若真如此,那先帝的父母兄長,都在遙遠的昭陵,他自己一個人被困在孤零零的乾陵,豈非太過可憐?
姜握彼時安慰他,魂魄應當不受羈絆,不會被陵寢所隔斷,故人自可相會。
後來……
姜握想起崔朝有日向她問起:托夢之事可準?
因他有一夜夢到先帝,如從前般與他對弈閑談,言道已然與父母兄長相會。
崔朝不知這是真的魂魄相托,還是他自己總是思慮擔憂此事,所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姜握倒是也夢到過一次先帝,但她醒來後沒怎麽記清夢中之事,只恍惚記得是一次不太愉快的夢,兩個人似乎差點吵起來似的。
按說,她對先帝那一向是‘恭敬有加’,怎麽會吵起來。
因此托夢之事,哪怕姜握已經親身走過一次死亡,但因為走的是‘特殊程序’,她也並不確定真偽。
但這不妨礙她安慰當時黯然神傷的崔朝:先帝托夢(她在心中默默加了一句‘給你托的夢’),必是準的。
**
馬車在乾陵的陵園外停了下來。
沒錯,是陵園,而非陵墓——
與尋常人家掃墓不同。
祭拜帝陵,其實祭拜的並不是真正葬著帝王的那一方墓地。
依舊是以太宗皇帝的昭陵來舉例:安放棺槨的元宮,是鑿山深七十五丈為宮,外有五重石門。一旦落下,世上再也不能有人見到帝王的棺槨。
且不但棺槨見不到,連這處元宮也是再難進入的——
當年修昭陵元宮的時候,是沿著山體架梁為棧道。
等到太宗皇帝葬入陵寢之後的永徽初年,負責修昭陵的閻立德(閻立本兄長)就上書:請求燒掉這些棧道,是為‘固山陵’。
言下之意:為了陵墓的安全,幹脆連通向陵墓的路都毀掉!
彼時先帝不舍,在朝堂上‘嗚咽不許’。*
姜握見過先帝哭著說過許多回‘舍不得’,然而以先帝的黑蓮花屬性,真情實感舍不得可不多。
但那一次,她明白,先帝的舍不得,必然是真的:因這些棧道一燒,他此生再也不可能去到父母的墳前了。
不過那時候朝堂上說了算的也不是皇帝自己,他哭著不許也不好使。長孫無忌就替他做主了,還是把棧道都毀掉了。
當然,這件事長孫太尉沒有什麽私心,純粹為了墓的安全考量。
從此,昭陵真正葬著太宗皇帝與文德皇後的陵墓,便成為了史書中記載的“靈寢高懸,始與外界隔絕。”*
*
既然無法祭拜帝王的陵墓,那麽,後人所謂的祭拜帝陵,便大多是在陵園內進行的。
何為陵園?
可以理解為一座宮殿群——裏面有獻殿、司馬院、下宮等殿宇。
其中獻殿,便是供奉神位,令後人祭獻之處。
且殿中不只設有靈牌神位……
姜握與崔朝都落後聖神皇帝一步,隨陛下走入乾陵的獻殿。
此時身邊的兩人,算是此世姜握最親近的人,她能敏感而切膚地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就在走入這獻殿後,雖神色未變但發自內心的傷感——
因獻殿之中,不只有神位,還陳列帝王生前用物。
此殿之中,有先帝生前四時龍袍各一襲,常服禦衣數篋,更有素日所用的筆墨、棋盤等物。
莫說聖神皇帝和崔朝,姜握見此故衣故物,也只覺傷感:其中有兩件禦服,她甚至記得高宗皇帝穿著它們上朝的樣子。
而姜握也留意到,崔朝的眼神落在棋盤上不過一瞬,就像是燙到了一樣立刻轉開了目光。
*
在為高宗的神位上過香後,聖神皇帝轉頭,還未及開口,崔朝就主動道:“陛下,臣為太常卿,當去下宮巡事。”
他知道,皇帝與姜握必然還單獨有話說。
事涉當今的帝陵,他是不應聽的。
於是主動告退。
皇帝也點頭:旁的好處先不說,崔卿在識趣這一點上,實在是比絕大部分朝臣都強。
崔朝離開獻殿,往下宮而去。
他方才的話也不全是托詞,也是真的要去下宮——
下宮,是守陵官吏日常辦公之所,後面還有供他們居住的房舍。
崔朝今日既然來了,也要去突擊現場查一查下宮官員的賬目與公務,以免出現先帝帝陵被偷懶怠慢的情形。
*
獻殿中,只有聖神皇帝和姜握兩人。
她們一起看向了神位。
如今,那裏擺放的是天子神位,留下的,自然是居於次位的皇後之缺。
聖神皇帝的手,拂過先帝的衣物。
“朕其實早就明白。”
“帝陵,難與人共。”
何為皇帝,九五至尊,亦是稱孤道寡。
因為帝陵,從來不是一座簡簡單單的墳墓,帝陵裏所有的一切,陵墓、陵園、宮闕、陪葬墓、石碑石刻都是圍繞著這位皇帝所設。
在一座帝陵中,只會有帝王一個重心,像是太陽。其餘的哪怕是皇後,亦是月。
哪怕兩座神位擺在一起,也是左昭右穆,有高下尊卑之分。
她若為女帝開朝之君,自當有自己的帝陵。
不過……
聖神皇帝轉頭問姜握道:“我記得,乾陵是李仙師選了數年的風水寶地?”
姜握點頭:雖說那時候師父離朝數年不歸,有太宗駕崩後不願在朝為官的緣故,但他說是去為陛下(高宗)選上佳皇陵,也並非托詞。
他是真的走遍了關中之地。
最終選擇了這處挺拔峻秀的祖脈。
可謂是山石崔嵬而蒼潤,地勢高峻而不險,長林豐草環其麓,此地自古便有“金嶺”之稱。[1]
而認同此地是吉地,姜握站的角度還不只是風水地脈,更有後世角度——唐代十八陵多為盜毀,只有此山上的乾陵宛如有金鐘罩護體。
雖也曾經歷過被軍隊規模的盜墓團體挖山之事,然而地上祭祀所用的陵園建築損毀,卻始終沒有傷及到陵墓範圍,是為‘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朕也很喜歡此處。”
聖神皇帝來到窗口遠眺,東望長安,西望終南。且此山之下的周原地界,還是東西通衢咽喉——
無論是秦朝出兵抵禦匈奴,還是漢代張騫開啟了通往西域的路,都經過此地。
這片土地,見過了太多的帝王與朝代。
“梁山山脈綿長,可於此起朕之帝陵。”
那麽,便如此吧——生相伴,死為鄰。
在死亡面前,她不是‘祔於他人廟、歸於他人陵’屬於誰的皇後。
史書工筆之上,會是兩位相伴的皇帝,他們的帝王本紀中,有著對方的名字。
他們的帝陵,將相伴相望於此千年萬歲。
*
“只是,將來你與崔卿,歸葬何處?”
聖神皇帝轉頭向姜握問道:“朕記得,先帝臨去前,是給崔卿選了陪葬墓的。”
若無帝王特意指留墓地,陪葬於帝陵之人,是由身份高低來決定距離帝王陵墓的遠近。
諸如兒女子孫嬪妃(位分高者),自然是最近的一批,其次就是宗親、勳貴有爵有功者,再次為朝臣——
所以先帝臨去前,才不得不特意給好友選個墓地:否則就以崔朝的身份官位,又一世無功無爵,別說想葬到離陵寢近的好墓地去了,按朝臣的標準,他根本就陪葬不進乾陵。
先帝只得暗箱操作一下。
而當年先帝為崔朝選陪葬墓的時候,自然沒想過姜握如何。在他看來,夫妻一起葬進來陪他就是了。
然而此時,聖神皇帝卻不得不有此一問。
若崔卿遵先帝之旨,全先帝之遺願,葬於乾陵,那麽她……
姜握的語氣如日升月落一般自然道:“我當然與陛下一起。”
至於這一世的姻緣:“生而相伴死為鄰,也很好。”
剛剛送走兩位至親的姜握,體會尤甚:“若幽冥中魂魄可知,自能相會再見;若死後無知無覺,莫說是葬在一處,便是將兩人燒成灰,骨灰混在一個壇子裏,又有何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