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17章 第二道菜

關燈
第217章 第二道菜

廬山驛站。

姜沃與滕王談完後沒多久,巡按使的車隊也就到了此處驛站。

郭成雙的不真實感,在看到巡按使馬車之時,終於消失掉了。

因掌驛站,他對各種車輿之制很是了解:與官袍一樣,什麽品級(爵位)的官員坐什麽車,是不能僭越的。

巡按使代天巡牧,用的便是特賜的象飾朱輪車。

回想他這一天過的,簡直是如夢似幻。

而在姜侯登上馬車時,郭成雙忍不住拉住最熟悉的杜審言道:“這,這滕王……”

姜侯都準備走了,怎麽滕王沒走啊!

杜審言安慰道:“無事,滕王只是借你的地方寫一寫公文。”

姜沃是把滕王留下來寫‘狀紙’,巡按使大半隊伍也留下來陪同,而姜沃則帶著家裏人先去拜見孫神醫。

太平還特意進去跟滕王道別。

見滕王正在痛苦面具寫字,就感同身受道:“滕王叔爺也要做功課啊?那好好寫吧。”

滕王聞言更痛苦:果然是黑心侄子和侄媳婦生出來的公主,也不是什麽乖孩子!

雖說腹內是如此腹誹,然滕王,明明比太平親爹還小一歲的滕王,還是努力擠出來一個‘爺爺輩’的慈祥笑容,悄悄自袖中取出一對特意帶來的上好紅寶釵送給太平。

然後小聲道:“好孩子,這件好東西送你——等你回長安後,在你父皇母後跟前兒多說點叔爺爺的好話如何?”

說來,這對紅寶釵,是以滕王的身份見識和多年斂財經驗,遍尋了庫房後,尋出來最好的一對。

確實是罕見的珍寶,哪怕放到宮裏去,也絕不遜色。

毫不誇張的說,滕王方一打開匣子,屋中都亮堂了一下,寶光浮動。

這原本是滕王做了兩手準備:若姜侯這回巡察不較真,能通融一二,就送給她。但滕王今日一見,就知道這禮不用送了,送也白送。

還不如老老實實把自己知道的都‘交代’了,好用‘戴罪立功’之條例保住自己的爵位和王府。

滕王毫不懷疑,若他再打馬虎眼,姜侯真能上書回京——估計他那病弱但黑心的侄子,還有那把自家兄弟姊妹都流放邊境的侄媳婦,削他肯定不會手軟的。

但意外之喜是帝後的幼女竟然也隨行,滕王就準備走一下孩子路線。

太平本就喜歡明麗之物,見這一對紅寶釵,痛痛快快就收下了,清脆道謝:“長者賜,不敢辭。”

滕王還未及欣慰,就見小姑娘轉身活潑潑跑走了,邊出門還邊道:“姨母看,滕王叔爺給我送重禮了!”

滕王:……

你還我!

果然很快姜侯就走進門:“滕王多寫兩條吧——賄賂巡按使,又是一罪。”

**

姜沃在廬山下的星子鎮見到了孫神醫。

廬山所占之地其實很大,直到現代,作為景區開發出來的廬山都只占少部分,山上山下都有村落聚集,山下更有幾處小鎮。

姜沃見到孫思邈的時候,不出意外也見到了黃芪。

說來,在孫神醫笑稱道:“小姜來了。”時,黃芪的想法是,哦,原來杜姐姐名姜,而且看起來跟孫神醫很熟悉……

直到隨行孫神醫的盧司馬上前稱了一聲‘姜侯’,黃芪才體會到了跟郭成雙一樣的‘瞳孔地震’。

誰?誰?

不過比起郭成雙,黃芪除了震動外,還深深體會到了‘社死’二字。

因姜侯進門前,還笑瞇瞇對她道:“你不是想聽我親口說‘欲上淩煙閣’嗎?”

黃芪臉紅的像是要滴血。

直到孫神醫與姜侯進門後,她才思緒逐漸回來,開始像郭成雙一樣回想,自己有沒有說什麽不該說的。

而回想到她還說起讓姜侯給她‘做女吏’時,黃芪在滿院藥香中抱頭蹲了下來。

*

而見到盧照鄰後,姜沃再次感受到了初唐四傑全圖鑒的圓滿感。

都不用等滕王閣了,可以先登廬山,廬山詩寫起來。

在這星子鎮上,看廬山更清晰了。

姜沃從開著的窗戶望出去,遠見廬山:若說廬山詩中,她最熟悉的,還是李白那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姜沃便是在飛流直下的廬山瀑布前,與婉兒講起了一位帝王的政令。也是她接下來要端給江南西道世家的‘大菜’之一——

漢武帝的‘告緡令’。

若要說明何為‘告緡令’,不得不先說一說它前一道政策‘算緡令’。

漢武帝時,因屢征匈奴國庫有虛,為充實國庫,武帝看上了富商大賈,準備宰一波肥羊弄點錢。

說來,先禮後兵這一招,誰都會用,包括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開始也是想‘禮’一波的:他帶頭捐出了自己的少府(小金庫),然後期待著這些掌握大量財富的商賈,能主動為國捐一波軍費。

然而,毫無動靜。

白捐了自己私房錢的漢武帝:好的,朕的敬酒不吃,那就吃罰酒吧。

很快,在桑弘羊和張湯的一並籌劃下,漢武帝出臺了‘算緡令’,商人每兩千文中要交一百二十文的稅(因漢代一百二十文是一算,故名‘算緡令’)。

不但銀錢要交百分之六的稅,而且商戶家的車、船也都要抽稅。

百分之六的稅率,其實並不高。但人性多半如此:如果一開始,只拿到百分之九十四的錢,其實也就算了。

但如果錢已經百分百到了自己手裏,再交出去百分之六,尤其是按財富總數來說,百分之六又是一筆不小的款項,那很多人就不舍得了。

正如此時世家。

對他們來說,哪怕心知肚明是違背律法的。但這些土地已經侵占到手了,再讓他們主動吐出來,就不舍得了。

*

說來利益真是世界上最實在的東西,什麽禮法、道理、大義,甚至律法,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往往只有少數人把持得住,會遵守。

因此哪怕是漢武帝之皇威,在出臺了算緡令後,一開始也並未收到多少銀錢:畢竟漢代也沒什麽透明的收入記錄系統,都靠商戶自己報收入交稅。因此,富商們多‘藏匿其財’,不肯按數交錢。

藏匿真實錢財數目,不肯主動交百分之六是吧?

於是在算緡令之後,漢武帝很快跟上了‘告緡令’——鼓勵揭發,如果被揭發了‘隱藏財產’的富戶,就直接沒收全部家產,還分給告發的人一半!

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何況還有巨額獎勵。

於是很快,隱匿錢財的富商巨賈之家,均被告發,效果斐然:“得民財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1]

針對世家量身定做一版告緡令。這就是姜沃給他們準備的第二道大菜——比起來,滕王只屬於標志性前菜。

只有滕王先站出來揭發幾家,才會有人敢於繼續揭發:有了帶頭的,就不怕沒有後來者。

不過,姜沃今日要教給婉兒的,並非是她早就學過的漢武帝政令之一,而是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

“婉兒已經讀過《史記·平準書》,覺得告緡令如何?”

婉兒認真想了想,先將告緡令使國庫充盈等看得見的好處說出來,之後又道其弊:“可亦如司馬公所言,自此後,民多以舉告得財易,‘不事畜藏之產業’。”[1]

確實,告緡令也自有其弊端:檢舉旁人得錢多麽容易,且若是自家辛苦積攢錢財,還怕被人舉告了呢,還不如直接躺平。

因而明明是為了更好的稅收而施行的政令,但長遠來看,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的經濟和稅收。

告緡令就如同藥。

是藥三分毒,且人也不能長久的拿藥當飯吃。

於是施行數年後,武帝也終究廢除了告緡令。

*

姜沃取出一枚常用來起卦的錢幣,放在婉兒手上,給她看,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

在如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前,姜沃很認真對她的弟子道:“婉兒,世上沒有一勞永逸之政令,告緡令在武帝當年合用,可解燃眉之急。”充盈了國庫,解決了當時‘官府大空’的窘迫,更為抗匈奴提供了銀錢保障。

“今日師父或許也要拿來用一用。”通過旁人的檢舉告發,令世家好生放放血,畢竟指望他們自覺自願交出侵占的土地是不可能了。

“但有立竿見影之效,並不代表就是百世不易之法。”

正如婉兒說的,告緡令亦留下了弊端。

姜沃鄭重道:“所以婉兒,不要害怕改變。尤其是不要害怕改變師父的決定。”

姜沃看著眼前的孩子:她相信,將來婉兒也會立在朝堂之上。

自己應該是她的引路人,而不該是阻礙。

師徒名分,有時候天然帶著一種禮法道義的壓制,就像皇帝剛登基時,被人各種以‘先帝’諫言,請其無改父之道。

或許將來,也會有人用她來針對婉兒。

姜沃希望,自己不是束縛住婉兒的人。

“婉兒,如果將來,你能改變今時今日師父的各種條例形策,我會很高興的。”

俗話說得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間過去,連滄海都會變為桑田,何況是人世之變。

許多當年推出時大有裨益的政令,或許會逐漸變成陳規陋習。

就像科舉制,從隋唐打破世家壟斷官職選拔人才,到後來的固化,學子們多閉門學經史子集,世事不通。

永樂大帝甚至直接開罵過科舉官員大部分是蠢貨:“歲貢中愚不肖者十率七八!古事不通,道理不明,此可任安民之寄?”[2]

姜沃終於對婉兒說出了那句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

“婉兒,師父只能按如今世事,來定今時今日之計。將來的事,交給婉兒好不好?”

不要害怕改變,不要宥於先人之言。

這才是她想教給婉兒的,遠比‘告緡令’這項政令,甚至比她此番整飭世家更重要的一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