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第三道菜
關燈
小
中
大
第218章 第三道菜
水聲隆隆,但不掩師父聲音之清。
於婉兒來說,這是她有生之年第一次見到瀑布,如銀練垂空,飛珠玉濺,震人心魄。
也是第一回 ,師父不但正面告訴她,將來的事兒要交給她,還牽著她的手告訴她要如何做。
兩人站在瀑布旁的大石上,能感受到涼涼的水珠,時不時被風吹散,拂在面上。
婉兒仰頭望著瀑布,也望著握著她手的師父。
師父臨瀑而立,風吹動她的衣擺,神色像是懷念起了許多人與事。
蒼碧山巒、雪練瀑布、天際雲海與身邊的親人,這一幕,在婉兒眼中深深印下。
以至於很多年後,她閉上眼睛還能清晰想起這一日。
*
講完告緡令,姜沃牽著婉兒的手來到瀑布旁的亭中。
廬山上的瀑布有好幾處,姜沃也不太確定李白看過的究竟是哪一處,她就在遇到的第一處瀑布處停了下來。
瀑布旁的亭子很古樸,顯然有些年頭了。
不但外頭的匾額已經看不清字跡,連裏頭的石桌石凳都已經磨的看不太清紋路了。
此時桌旁,崔朝正看著太平在寫《望廬山瀑布》。
聽到腳步聲,原本就不太專心的太平擡起頭來道:“姨母,怎麽只有我寫,婉兒不寫?”怎麽姨母就帶著婉兒玩去了,自己就被姨父看著寫命題詩?
姜沃笑瞇瞇道:“誰說婉兒不寫?”
“這不先給令月一段時間——那你們正好差不多一起寫完。”
*
這一日,姜沃並沒有與書令史們一起登廬山。
只有她與崔朝兩個人,帶了兩個孩子,如最尋常的四口之家一般游覽廬山。
不過,據說他們非常四加一(初唐四傑加杜審言),也一起結伴走另一條路游廬山去了。
想必會有不少廬山詩作出來。
因還帶了兩個孩子,姜沃與崔朝也沒有選什麽新奇的道路,而是根據當地居民的推薦,選了一條最多人游覽的,鋪著石階的平緩上山路。
也不為攀登的多高,看多少奇絕風景,就是信步走一走。
太平與婉兒走在前頭。他們兩人跟在後面,還能時時看著孩子們。
姜沃就見明明是一條平緩的石階路,楞是被太平走出了泰山挑山工的‘之’字行走法——人家是為了省力,太平純粹是精力旺盛。
“你要累了就歇一歇。”崔朝還記得姜沃之前吐血後,似乎每一口呼吸都很艱難的樣子。
姜沃側首而笑,回道:“無事,昨日孫神醫都把過脈了,說我恢覆如常,也沒有什麽病根,你也該放心了。”
確實是親眼看到孫神醫扶脈,聽孫神醫親口說出‘無礙’兩字,崔朝才算放心。
他又想起已經默寫完罪狀的滕王,問道:“你預備在廬山再住幾日?”
姜沃頷首:“是。”
她伸出手,豎起三根手指,一個個數過去:“第一步,洪州刺史滕王告諸世家‘逼良為奴’‘私占永田’事。”
算是一個起點,讓當地官府、世家、百姓皆知朝廷有巡按使至此,並且是真的要查‘田畝’和‘戶籍’事。
“第二步,發‘告田令’。”充分發動人民群眾,甚至是世家內部矛盾的作用,獲取罪證。
因滕王到底是外人。
正如現代許多‘抽屜合同’一般,做的表面很幹凈合理,除非內部人員願意舉報,否則從外查,根本無從查起。
而大唐的‘逼良為奴’,雖是違背律法的,但此時也有情形,是可以合法買良為奴的:就像之前姜沃帶著曜初遇到的那家農戶——天災人禍之時,許多百姓要給兒女找生路,是真的自願賣兒賣女,在衙署的見證下,是可以合法買下的。
姜沃想,以世家跟當地衙署的關系,這些‘合法’手續應當挺齊全的。
哪怕她是巡按使,若無罪證,也不能直接就上門去抄人家。
說來,姜沃忽然想起,她前世所在的‘大美麗國’也有類似的條例:舉報偷稅漏稅的群眾,在提供了有效的證據後,可得到百分之三十追回款的獎勵金額。
而種花家也出臺過《檢舉納稅違法行為的獎勵》。
古人早已總結過這樸素的道理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這是前兩步。”姜沃邊走邊道:“倒是這第三步……”
得知罪證後,如何處置才是最要緊的,也就是姜沃準備的第三步。但這一步,還真不是她自己就能做到的:“我得先跟天後飛表奏事,將此事最後敲定一下。”
崔朝安靜聽她講完,見陽光穿過春日的林木枝葉,映在她面容上。
心中有點無奈:這些年來,她似乎每一天都在考慮類似的問題。原以為這回出門,起碼是在孫神醫這裏,她能先歇一歇養一養多年耗費的心血。
結果竟然是還未見到孫神醫,她就已經在謀劃這種覆雜的一環扣一環的,打壓世家的計劃。
崔朝等姜沃說完,並沒有如往日一般,接著她的話與她討論政事。
而是擡手,將她方才還在挨個數政令的手握於掌心:“就今日,只閑游廬山如何?”
姜沃微微一怔。
隨後也笑了:“好。”
浮生半日閑,這一日,可以不做宰相,不做巡按使,只做閑游廬山的觀光人。
*
黃昏後,他們也並未下山。
而是就住在大約海拔一千米左右,廬山之上的一處小小的鎮子裏。
因廬山是名山,故而此處小鎮並不閉塞,裏頭的居民見多了來來往往的外人,看到這種尋常四口之家的旅客配置一點也不意外。
便是有人多打量一番,也是因為這一家子容貌實在出眾。
安置完兩個孩子後,姜沃與崔朝在院中並肩坐在門口的石階上。姜沃如之前很多年一樣,給崔朝指天上的星辰,教他辨認。
在山間望星,銀河愈發清澈。
崔朝便問她:“今日看了瀑布,明日你想看什麽?”
姜沃望著天空。
其實她在來廬山之前,最想看的風景是廬山仙人洞——
如果說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是她最熟悉的廬山詩詞,那麽她最喜歡的廬山詩詞,還是偉人的那首《七絕》,題的正是廬山仙人洞。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1]
無限風光在險峰!
這首詩成於1961年,彼時正是種花家內憂外患之際,自然災害與外在封鎖並存。
而廬山會議後,有了這首詩。
何等從容與氣魄。
姜沃前世初次讀到這首詩就被震撼到了,格外想來廬山,可惜身體難以支撐她走遍名山大川。此番既然到了廬山,在她計劃中自然要看仙人洞。
親眼看一看險峰之上的無限風光。
不過今日來到廬山之上的小鎮,姜沃已經問了不少當地人,他們卻都表示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
廬山上關於仙人的傳說也有,但還真沒有一個明確的仙人洞。
姜沃問之不得後,忽然有點明悟——難道是,此時還沒有命名。
她去系統裏問一下小愛同學,她記得之前小愛就跟她講過什麽關於玻璃的有趣小科普。
果然,小愛同學回答她:仙人洞,是傳說中呂洞賓修煉成仙之所,故有此名。
而此時,呂洞賓還沒有出生。
*
次日晨起,姜沃很早就起來了。
廬山上霧色蒙蒙,像是一處秘境。
姜沃獨自走在這霧氣裏,就像她自己,是穿過了茫茫的時間與史冊來到了這裏。
連她曾經耳熟能詳的仙人傳說,在這裏,都還是要過幾百年才能出現的後人。
直到太陽升起,霧氣散去,照亮了她眼前的層巒疊嶂,山河無邊。
此時她的心情,與以往都不同。
姜沃在一塊石頭上坐下來,在這樣的心緒中,想著她要寫給媚娘的信——
也就是她送給江南西道世家的最後一道大菜。
也不準確,應該是送給這大唐十道中,無數違律侵占田地的士族名門,一場持久的盛宴。
這道政令,同樣來自一位很出名的皇帝。
也算是一個……不,半個明君。
李隆基。
姜沃擬定的第三步,正是開元年間的政令——檢田括戶。
唐玄宗之時,大唐已經開國百年,土地兼並越發嚴重,也多有失去土地破產的百姓變成流民流戶。
連當朝宰相都毫不避諱說出‘多見世家、勳貴、朝臣廣占良田’等言辭。可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大大影響到了國家的稅賦根基。
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李隆基頒《置勸農使詔》,開始施行檢田括戶—
—他在天下十道設置了‘勸農使’和‘勸農判官’,來厘清土地人口,凡是違背律法占據的土地,收歸國有,重新分配給失田畝的百姓。
檢田括戶後,‘諸道括得客戶凡八十餘萬,田亦稱是’,國庫大大豐盈。[2]
開元盛世,亦少不得‘檢田括戶’之功。
這一封信,姜沃是寫給媚娘,也是寫給自己。
檢田括戶這件事,開始就並不容易,要長久堅持下去更難。
開元年間的李隆基堅持了十多年,在這期間,時時小心調整方向‘留心時政,革去弊訛’。
他曾締造一個盛世。
然而後來,或許是累了,或許是覺得已經盛世安穩。終究是變成了‘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的帝王。
那她們呢,又能堅持多久?
如今天後剛剛攝政。
她與媚娘才至不惑之年。
曜初不過是十幾歲的孩子,太平和婉兒更小。
在這廬山之上,在這亂雲飛渡的險峰之上。
姜沃坐在一塊山石上,看完了一場日出。
她比從前任何一刻都明晰:大道遠而難遵,無論前路何其折遠,她會陪她的君王,堅持走到最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水聲隆隆,但不掩師父聲音之清。
於婉兒來說,這是她有生之年第一次見到瀑布,如銀練垂空,飛珠玉濺,震人心魄。
也是第一回 ,師父不但正面告訴她,將來的事兒要交給她,還牽著她的手告訴她要如何做。
兩人站在瀑布旁的大石上,能感受到涼涼的水珠,時不時被風吹散,拂在面上。
婉兒仰頭望著瀑布,也望著握著她手的師父。
師父臨瀑而立,風吹動她的衣擺,神色像是懷念起了許多人與事。
蒼碧山巒、雪練瀑布、天際雲海與身邊的親人,這一幕,在婉兒眼中深深印下。
以至於很多年後,她閉上眼睛還能清晰想起這一日。
*
講完告緡令,姜沃牽著婉兒的手來到瀑布旁的亭中。
廬山上的瀑布有好幾處,姜沃也不太確定李白看過的究竟是哪一處,她就在遇到的第一處瀑布處停了下來。
瀑布旁的亭子很古樸,顯然有些年頭了。
不但外頭的匾額已經看不清字跡,連裏頭的石桌石凳都已經磨的看不太清紋路了。
此時桌旁,崔朝正看著太平在寫《望廬山瀑布》。
聽到腳步聲,原本就不太專心的太平擡起頭來道:“姨母,怎麽只有我寫,婉兒不寫?”怎麽姨母就帶著婉兒玩去了,自己就被姨父看著寫命題詩?
姜沃笑瞇瞇道:“誰說婉兒不寫?”
“這不先給令月一段時間——那你們正好差不多一起寫完。”
*
這一日,姜沃並沒有與書令史們一起登廬山。
只有她與崔朝兩個人,帶了兩個孩子,如最尋常的四口之家一般游覽廬山。
不過,據說他們非常四加一(初唐四傑加杜審言),也一起結伴走另一條路游廬山去了。
想必會有不少廬山詩作出來。
因還帶了兩個孩子,姜沃與崔朝也沒有選什麽新奇的道路,而是根據當地居民的推薦,選了一條最多人游覽的,鋪著石階的平緩上山路。
也不為攀登的多高,看多少奇絕風景,就是信步走一走。
太平與婉兒走在前頭。他們兩人跟在後面,還能時時看著孩子們。
姜沃就見明明是一條平緩的石階路,楞是被太平走出了泰山挑山工的‘之’字行走法——人家是為了省力,太平純粹是精力旺盛。
“你要累了就歇一歇。”崔朝還記得姜沃之前吐血後,似乎每一口呼吸都很艱難的樣子。
姜沃側首而笑,回道:“無事,昨日孫神醫都把過脈了,說我恢覆如常,也沒有什麽病根,你也該放心了。”
確實是親眼看到孫神醫扶脈,聽孫神醫親口說出‘無礙’兩字,崔朝才算放心。
他又想起已經默寫完罪狀的滕王,問道:“你預備在廬山再住幾日?”
姜沃頷首:“是。”
她伸出手,豎起三根手指,一個個數過去:“第一步,洪州刺史滕王告諸世家‘逼良為奴’‘私占永田’事。”
算是一個起點,讓當地官府、世家、百姓皆知朝廷有巡按使至此,並且是真的要查‘田畝’和‘戶籍’事。
“第二步,發‘告田令’。”充分發動人民群眾,甚至是世家內部矛盾的作用,獲取罪證。
因滕王到底是外人。
正如現代許多‘抽屜合同’一般,做的表面很幹凈合理,除非內部人員願意舉報,否則從外查,根本無從查起。
而大唐的‘逼良為奴’,雖是違背律法的,但此時也有情形,是可以合法買良為奴的:就像之前姜沃帶著曜初遇到的那家農戶——天災人禍之時,許多百姓要給兒女找生路,是真的自願賣兒賣女,在衙署的見證下,是可以合法買下的。
姜沃想,以世家跟當地衙署的關系,這些‘合法’手續應當挺齊全的。
哪怕她是巡按使,若無罪證,也不能直接就上門去抄人家。
說來,姜沃忽然想起,她前世所在的‘大美麗國’也有類似的條例:舉報偷稅漏稅的群眾,在提供了有效的證據後,可得到百分之三十追回款的獎勵金額。
而種花家也出臺過《檢舉納稅違法行為的獎勵》。
古人早已總結過這樸素的道理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這是前兩步。”姜沃邊走邊道:“倒是這第三步……”
得知罪證後,如何處置才是最要緊的,也就是姜沃準備的第三步。但這一步,還真不是她自己就能做到的:“我得先跟天後飛表奏事,將此事最後敲定一下。”
崔朝安靜聽她講完,見陽光穿過春日的林木枝葉,映在她面容上。
心中有點無奈:這些年來,她似乎每一天都在考慮類似的問題。原以為這回出門,起碼是在孫神醫這裏,她能先歇一歇養一養多年耗費的心血。
結果竟然是還未見到孫神醫,她就已經在謀劃這種覆雜的一環扣一環的,打壓世家的計劃。
崔朝等姜沃說完,並沒有如往日一般,接著她的話與她討論政事。
而是擡手,將她方才還在挨個數政令的手握於掌心:“就今日,只閑游廬山如何?”
姜沃微微一怔。
隨後也笑了:“好。”
浮生半日閑,這一日,可以不做宰相,不做巡按使,只做閑游廬山的觀光人。
*
黃昏後,他們也並未下山。
而是就住在大約海拔一千米左右,廬山之上的一處小小的鎮子裏。
因廬山是名山,故而此處小鎮並不閉塞,裏頭的居民見多了來來往往的外人,看到這種尋常四口之家的旅客配置一點也不意外。
便是有人多打量一番,也是因為這一家子容貌實在出眾。
安置完兩個孩子後,姜沃與崔朝在院中並肩坐在門口的石階上。姜沃如之前很多年一樣,給崔朝指天上的星辰,教他辨認。
在山間望星,銀河愈發清澈。
崔朝便問她:“今日看了瀑布,明日你想看什麽?”
姜沃望著天空。
其實她在來廬山之前,最想看的風景是廬山仙人洞——
如果說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是她最熟悉的廬山詩詞,那麽她最喜歡的廬山詩詞,還是偉人的那首《七絕》,題的正是廬山仙人洞。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1]
無限風光在險峰!
這首詩成於1961年,彼時正是種花家內憂外患之際,自然災害與外在封鎖並存。
而廬山會議後,有了這首詩。
何等從容與氣魄。
姜沃前世初次讀到這首詩就被震撼到了,格外想來廬山,可惜身體難以支撐她走遍名山大川。此番既然到了廬山,在她計劃中自然要看仙人洞。
親眼看一看險峰之上的無限風光。
不過今日來到廬山之上的小鎮,姜沃已經問了不少當地人,他們卻都表示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
廬山上關於仙人的傳說也有,但還真沒有一個明確的仙人洞。
姜沃問之不得後,忽然有點明悟——難道是,此時還沒有命名。
她去系統裏問一下小愛同學,她記得之前小愛就跟她講過什麽關於玻璃的有趣小科普。
果然,小愛同學回答她:仙人洞,是傳說中呂洞賓修煉成仙之所,故有此名。
而此時,呂洞賓還沒有出生。
*
次日晨起,姜沃很早就起來了。
廬山上霧色蒙蒙,像是一處秘境。
姜沃獨自走在這霧氣裏,就像她自己,是穿過了茫茫的時間與史冊來到了這裏。
連她曾經耳熟能詳的仙人傳說,在這裏,都還是要過幾百年才能出現的後人。
直到太陽升起,霧氣散去,照亮了她眼前的層巒疊嶂,山河無邊。
此時她的心情,與以往都不同。
姜沃在一塊石頭上坐下來,在這樣的心緒中,想著她要寫給媚娘的信——
也就是她送給江南西道世家的最後一道大菜。
也不準確,應該是送給這大唐十道中,無數違律侵占田地的士族名門,一場持久的盛宴。
這道政令,同樣來自一位很出名的皇帝。
也算是一個……不,半個明君。
李隆基。
姜沃擬定的第三步,正是開元年間的政令——檢田括戶。
唐玄宗之時,大唐已經開國百年,土地兼並越發嚴重,也多有失去土地破產的百姓變成流民流戶。
連當朝宰相都毫不避諱說出‘多見世家、勳貴、朝臣廣占良田’等言辭。可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大大影響到了國家的稅賦根基。
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李隆基頒《置勸農使詔》,開始施行檢田括戶—
—他在天下十道設置了‘勸農使’和‘勸農判官’,來厘清土地人口,凡是違背律法占據的土地,收歸國有,重新分配給失田畝的百姓。
檢田括戶後,‘諸道括得客戶凡八十餘萬,田亦稱是’,國庫大大豐盈。[2]
開元盛世,亦少不得‘檢田括戶’之功。
這一封信,姜沃是寫給媚娘,也是寫給自己。
檢田括戶這件事,開始就並不容易,要長久堅持下去更難。
開元年間的李隆基堅持了十多年,在這期間,時時小心調整方向‘留心時政,革去弊訛’。
他曾締造一個盛世。
然而後來,或許是累了,或許是覺得已經盛世安穩。終究是變成了‘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的帝王。
那她們呢,又能堅持多久?
如今天後剛剛攝政。
她與媚娘才至不惑之年。
曜初不過是十幾歲的孩子,太平和婉兒更小。
在這廬山之上,在這亂雲飛渡的險峰之上。
姜沃坐在一塊山石上,看完了一場日出。
她比從前任何一刻都明晰:大道遠而難遵,無論前路何其折遠,她會陪她的君王,堅持走到最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